哈爾濱建築藝術導遊詞(精選10篇)
哈爾濱建築藝術導遊詞 篇1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哈爾濱,素有“東方小莫斯科”之美稱。整個城市建築,包含了西方18世紀以來各種藝術風格,其中尤以巴洛克建築藝術風格最爲盛行。
”巴洛克”一詞,原意爲“畸形的珍珠”,是17—18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藝術風格,與傳統的古典建築迥然不同。其特點是,追求自由奔放,大量採用貴重材料,精美雕塑,顯示富麗堂皇之美;在形式上標新立異,色彩強烈,穿插圓形、橢圓形等造型,給人一種品位高雅的感覺。其代表作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教堂。
哈爾濱建築藝術導遊詞 篇2
景區內標誌性建築索菲亞教堂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築。這座誕生近百年的建築充溢着迷人的色彩,教堂內的壁畫、吊燈、鐘樓及穹頂和唱詩臺無一不顯示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和匠心獨具的藝術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築藝術觀賞價值。這裏的一磚一石都是凝固的音樂,一草一木都魅力非凡。教堂規模宏大可與莫斯科瓦西里教堂媲美,造型精美絕倫堪與巴黎聖母院並列。宏偉壯觀的穹頂,古樸典雅的牆面裝飾再現風情,整個景區凝聚着音樂的優美旋律與建築智慧之光。
夏日,景區綠草茵茵,花團錦簇,音樂噴泉抑揚頓挫,舞姿婆娑,悠揚的音樂伴廣場鴿盪漾在蔚藍的天空。冬日,景區素裹銀裝,白雪皚皚,好一派北國風光。景區內建有現代化專業展館,近千幅精美的圖片展示着文化名城哈爾濱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比例爲1:600、面積近400平方米的大型城市規劃沙盤,運用了聲、光、電及升降等高科技手段,描繪了未來哈爾濱的宏偉藍圖,堪稱一絕。景區內陶吧、影吧及旱冰場等娛樂場所都以獨特友好的姿態,張開雙臂迎接您的到來。啤酒廣場、冷飲廣場則着“東方小巴黎”的風采。景區每年都吸引了數百萬中外遊客來此觀光旅遊、休閒度假。
原猶太新會堂始建於,建築面積2400㎡,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猶太會堂。會堂內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和資料,展示了猶太民族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傑出貢獻,再現了猶太人在哈爾濱的生活歷史。20xx年,猶太新會堂經過重新修繕後,有許多曾在哈爾濱居住過的猶太人的後代不遠萬里來此尋根懷舊。會堂內陳列展示了《哈爾濱猶太曆史文化展》。
哈爾濱建築藝術導遊詞 篇3
哈爾濱建築藝術館是用於展示城市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的專業展館,由全國重點 哈爾濱建築藝術館文物保護單位索菲亞教堂和市級保護建築原猶太新會堂兩部分組成。
聖·索菲亞教堂景區位於松花江南岸,佔地5萬平方米,以其獨特的建築景觀、歐域風情聞名於海內外。聖·索菲亞教堂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築,教堂內的壁畫、吊燈、鐘樓及穹頂和唱詩臺無一不顯示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和匠心獨具的藝術特色。
《哈爾濱城市建設規劃展》在館內展出,共分"歷史名城"、"建設歷程"、"規劃明天"三個部分,系統展示了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現代化大都市嬗變歷程,以及城市未來發展前景。
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建設工程於20xx年7月1日竣工對外開放,地下展館總建築面積3972平方,是哈市首次建設的現代化展館,共分展覽、演示、接待、辦公、沙盤控制、展品貯備等六個區域。在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內,有1:600的哈爾濱市區微縮景觀模型圖,面積爲396平方米,是中國第二大城市沙盤。
猶太新會堂展現的是《凝望-建築藝術展》、《猶太人在哈爾濱-歷史文化展》。會堂內的歷史圖片和資料,展示了猶太民族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傑出貢獻,再現了猶太人在哈爾濱的生活歷史。
哈爾濱建築藝術導遊詞 篇4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哈爾濱,根據史料記載和今人的考證,早在3000年前就已成爲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滿族祖先的居住地。公元10世紀30年代,女真人在這裏建立了阿勒錦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這可以說是哈爾濱古代城市的雛形。究竟什麼時候開始稱爲哈爾濱,本文不想做更多考證。作爲現代城市,哈爾濱的歷史還不足百年,可以說是個年輕的新興城市。哈爾濱是在一箇特定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新興現代城市。
早在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就開始了對我國的武裝侵略,相繼霸佔了東北額爾古納河以西、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領土。1896年6月3日,沙皇俄國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中俄密約》),竊取了在我國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以及修築“中國東省鐵路”(從滿洲里到綏芬河)的特權。
《中俄密約》簽訂不到半年,1896年9月8日,沙皇俄國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決定委派華俄道勝銀行設立名爲中俄“合辦”,實際是由沙俄政府獨攬一切大權的所謂“中國東省鐵路公司”(即中東鐵路公司),負責修築和經營中東鐵路。至此,沙皇俄國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侵略勢力已大大加強。雖然如此,貪得無厭的沙俄帝國主義者並不以此爲滿足。1897年12月,沙皇俄國藉口德國軍隊侵佔膠州灣,派遣艦隊強行霸佔了旅順港,並於1898年3月27日和5月7日,逼迫昏庸腐敗的清朝政府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和《續訂旅大租地條約》。於是,沙俄又獲得了旅順口、大連灣和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俄國可在旅順口及大連灣內建造炮臺、駐紮軍隊。旅順成了沙俄獨佔的軍港,大連成了它的商港。條約同時還規定,清朝政府准許俄國從中東鐵路的某一大站起修築至旅大海口的支路。同年7月6日,沙俄又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東省鐵路公司續訂合同》,正式決定修築自哈爾濱至旅大的支路,即所謂“東省鐵路南滿洲支路”。與此同時沙俄還獲得了租借鐵路沿線附屬用地、官地森林採伐、煤礦開採和在遼東半島租地內“自行酌定稅則”等一系列特權。就這樣,沙俄帝國先後奪去了鐵路沿線地區的行政、駐軍、司法、採礦以及貿易減免稅等特權,使該地區成了“國中之國”,爲它實現併吞全東北的罪惡計劃奠定了基礎。事實上,當時東北已淪爲沙俄的勢力範圍,而哈爾濱則成爲沙俄侵華的活動中心。
哈爾濱建築藝術導遊詞 篇5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巍峨壯美的聖索菲亞教堂,位於哈爾濱市內,構成了哈爾濱獨具異國情調的人文景觀和城市風情,另一方面,又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研究哈爾濱市近代歷史的重要珍跡,黑龍江哈爾濱建築藝術館。
公元1903年,隨着中東鐵路建成通車,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也侵入了哈爾濱。沙俄爲了穩定遠離家鄉士兵的軍心,1907年,聖索非亞教堂破土動工,當年一座全木結構的教堂落成,用作該步兵師的隨軍教堂。1923年9月27日,聖索非亞教堂舉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禮,經過長達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麗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築精品竣工落成。
聖索菲亞教堂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通高53.35米,佔地面積721平方米,可容納20xx人;是拜占庭式建築的典型代表。聖索菲亞教堂氣勢恢弘,精美絕倫。教堂平面設計爲東西向拉丁十字,牆體全部採用清水紅磚,上冠巨大飽滿的洋蔥頭穹頂,統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帳蓬頂,形成主從式佈局的四個樓層之間有樓梯相連,前後左右有四個門出入。正門頂部爲鐘樓,七座響銅鑄制的樂鍾恰好是七個音符,由訓練有素的敲鐘人手腳並用,敲打出抑揚頓挫的.鐘聲,相聞久遠傳阿城。
聖索菲亞教堂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7年6月,聖索菲亞教堂修復並更名爲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
哈爾濱建築藝術導遊詞 篇6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景區內標誌性建築索菲亞教堂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築。這座誕生近百年的建築充溢着迷人的色彩,教堂內的壁畫、吊燈、鐘樓及穹頂和唱詩臺無一不顯示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和匠心獨具的藝術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築藝術觀賞價值。這裏的一磚一石都是凝固的音樂,一草一木都魅力非凡。教堂規模宏大可與莫斯科瓦西里教堂媲美,造型精美絕倫堪與巴黎聖母院並列。宏偉壯觀的穹頂,古樸典雅的牆面裝飾再現風情,整個景區凝聚着音樂的優美旋律與建築智慧之光。
夏日,景區綠草茵茵,花團錦簇,音樂噴泉抑揚頓挫,舞姿婆娑,悠揚的音樂伴廣場鴿盪漾在蔚藍的天空。冬日,景區素裹銀裝,白雪皚皚,好一派北國風光。景區內建有現代化專業展館,近千幅精美的圖片展示着文化名城哈爾濱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比例爲1:600、面積近400平方米的大型城市規劃沙盤,運用了聲、光、電及升降等高科技手段,描繪了未來哈爾濱的宏偉藍圖,堪稱一絕。景區內陶吧、影吧及旱冰場等娛樂場所都以獨特友好的姿態,張開雙臂迎接您的到來。啤酒廣場、冷飲廣場則着“東方小巴黎”的風采。景區每年都吸引了數百萬中外遊客來此觀光旅遊、休閒度假。
原猶太新會堂始建於1920年,建築面積2400㎡,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猶太會堂。會堂內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和資料,展示了猶太民族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傑出貢獻,再現了猶太人在哈爾濱的生活歷史。20年,猶太新會堂經過重新修繕後,有許多曾在哈爾濱居住過的猶太人的後代不遠萬里來此尋根懷舊。會堂內陳列展示了《哈爾濱猶太曆史文化展》。
哈爾濱建築藝術導遊詞 篇7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着重於展示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建築文化,主要是由兩個部分主體建築組成的,他們分別是索菲亞教堂和猶太新會堂。
索菲亞教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松花江的南岸,是一座具有典型歐域風情的建築,整個建築佔地面積是5萬平方米,與美麗的松花江相得益彰。索菲亞教堂已經有着將近百年的歷史,是中國大地上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築,這座美麗的建築洋溢着濃濃的藝術氣息,教堂內每一處的設計都是獨具匠心的,壁畫、吊燈、鐘樓、唱詩臺等每一處彷彿都可以聽到藝術的頌歌。教堂的規模也非常的宏大,規模絲毫不亞於莫斯科瓦西里教堂,若是說起造型的精美,索菲亞教堂可與巴黎聖母院並列。
夏日到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遊玩,綠草如茵,音樂噴泉叮叮咚咚,迎面有微風,天空中成羣的白鴿飛舞,這樣的氣氛下,讓你完全感受不到夏日的煩躁,感受到的是安靜與美麗。冬天的哈爾濱建築藝術館更是美麗,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白雪皚皚,索菲亞教堂也穿上了新衣,把教堂襯托的更加空靈。
哈爾濱市建築館的景區內還有現代化的專業展館,有着將近千幅展示哈爾濱歷史文化的圖片,以現代化的手段展示了這個城市的美麗與文化。景區內還有很多的娛樂場所,每年都會有上百萬的遊客在這裏流連忘返。
哈爾濱建築藝術導遊詞 篇8
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着重於展示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建築文化,主要是由兩個部分主體建築組成的,他們分別是索菲亞教堂和猶太新會堂。
索菲亞教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松花江的南岸,是一座具有典型歐域風情的建築,整個建築佔地面積是5萬平方米,與美麗的松花江相得益彰。索菲亞教堂已經有着將近百年的歷史,是中國大地上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築,這座美麗的建築洋溢着濃濃的藝術氣息,教堂內每一處的設計都是獨具匠心的,壁畫、吊燈、鐘樓、唱詩臺等每一處彷彿都可以聽到藝術的頌歌。教堂的規模也非常的宏大,規模絲毫不亞於莫斯科瓦西里教堂,若是說起造型的精美,索菲亞教堂可與巴黎聖母院並列。
夏日到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遊玩,綠草如茵,音樂噴泉叮叮咚咚,迎面有微風,天空中成羣的白鴿飛舞,這樣的氣氛下,讓你完全感受不到夏日的煩躁,感受到的是安靜與美麗。冬天的哈爾濱建築藝術館更是美麗,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白雪皚皚,索菲亞教堂也穿上了新衣,把教堂襯托的更加空靈。
哈爾濱市建築館的景區內還有現代化的專業展館,有着將近千幅展示哈爾濱歷史文化的圖片,以現代化的手段展示了這個城市的美麗與文化。景區內還有很多的娛樂場所,每年都會有上百萬的遊客在這裏流連忘返。
哈爾濱建築藝術導遊詞 篇9
哈爾濱的建築大體經歷了近代和現代兩個發展時期,而其近代建築的發展則包括初期、發展期及晚期幾個階段。我們所熟知的“異國風情”即指其多樣的建代建築。
從1898年至1917年,是哈爾濱近代建築發展的初期,也是其建築風格奠定的時期。這一時期隨着中東鐵路的修建以及俄國勢力的擴張,興建立阿東正教堂、鐵路職工住宅和高級官員住宅以及當時西方正盛行的“新藝術”風格的官方建築,如提路系統所屬的鐵路管理局大樓、火車站、鐵路局旅館、商場、鐵路技術學校、鐵路商務學堂等。這些建築構成了早期哈爾濱建築的基本風貌。
從1931年至1949年,可以認爲式近代建築發展晚期。衆所周知的九一八事變之後,哈爾濱建築風貌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日本30年代的近代式建築在哈爾濱有所建造;另一方面折衷主義、浪漫主義及古典復興傾向的建築仍受青睞。1946年哈爾濱解放,但城市尚處於調整時期,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哈爾濱開始進入全新的現代建築時期,同時也爲近代建築畫上了句號。
哈爾濱建築藝術導遊詞 篇10
也許你曾遊歷過江南,那煙雨迷濛中的青瓦粉牆、小巧流水,透出溫婉與柔媚的氣息;也許你曾遊覽過千年古都,那朗朗晴空下的雕樑畫棟、黃瓦飛檐,顯示出堂皇與威嚴。而哈爾濱展現在你面前的卻是另一種風格和魅力。哈爾濱早已因一曲《太陽島上》而蜚聲中外,澄淨如練的松花江與明珠般閃耀的太陽島已成爲哈爾濱優美自然風光的象徵。但朋友們可曾知道,哈爾濱獨具魅力的建築藝術同樣迷人。
遙想在100年前的松花江邊,勤勞的人們在這裏漁獵牧耕,過着悠然的生活,一切都是那麼寧靜與安逸。忽然有一天,一艘來自俄國的考察船溯江而上,發現了這片世外桃源,於是一切都改變勒。隆隆的汽笛聲把這一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推上了新的發展道路,當然,發展中也夾雜着屈辱和無奈。
也許哈爾濱註定是這樣一箇富有傳奇色彩的城市,而其建築藝術更是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舶來文化豈知。因爲遠離中原濃厚的文化氛圍,在思想及觀念上較少束縛,因而易於接受新鮮事物。可以說哈爾濱在被動開放的狀態下,廣泛吸收了西歐、俄羅斯、日本的建築文化,才逐步行程了今天色彩紛呈、豐富的建築風格。而且正因爲有了這樣一段歷史,哈爾濱的建築纔會帶有如此濃郁的異國情調。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