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熱門旅遊導遊詞(通用6篇)

上海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1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爲新滬上八景之一,位於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爲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佈,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樑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爲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20xx年曆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築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築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楓涇鎮成市於宋,建鎮於元,是一箇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爲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佈,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文化特色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傢俱雕刻、竈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爲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築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南大街聖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於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古代建築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築面積1.2萬 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於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牆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於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20xx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裏、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鬱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上海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2

  東方明珠塔僅次於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和俄羅斯的莫斯科電視塔。東方明珠電視塔選用了東方民族喜愛的圓曲線體作爲基本建築線條。主體有三個斜筒體,三個直筒體和11個球體組成,形成巨大空間框架結構。筒體內有6部電梯,其中一部是可載50人的雙層電梯,還有一部在上球體和太空艙間運行。塔體可供遊覽之處有:下球體、中間球體及環廊、上球體及太空倉等。下球頂高118米,設有觀光環廊和夢幻太空城等;上球頂高295米,有旋轉茶室、餐廳和可容納1600人觀光平臺。上下球之間有5個小球,是5套高空豪華賓館;太空倉供外賓觀光。燈光在電腦操縱下可以根據天氣變化自動調節,產生1000多種變化。電視塔的燈光效果也令人歎爲觀止。乘上東方明珠塔的電梯,只需四十秒鐘,便可到達263米高的觀光球上,在這裏,極目遠眺,上海景色盡收眼底,原來的高樓大廈,現在都顯得矮小了許多,蜿蜒的黃浦江上,巨輪如梭,連綿入海。分列兩邊的兩座大橋,如兩條巨龍,騰飛於黃浦江上,與中間的東方明珠一起,巧妙的組合成一幅二龍戲珠的巨幅畫面。入夜,巨大的球體在五彩燈光的裝飾下,光彩奪目,羣星爭輝,更顯得晶瑩剔透。與浦西外灘的燈光建築-相輝映,展現出現代化大都市的迷人之夜。此塔與擴大至15.5萬平方米的浦東公園融爲一體,園內還有大小不同15個球體,烘托電視塔的二個巨大球體,故有"東方明珠"之稱。附近還有娛樂中心、商業中心,將是浦東大型多功能旅遊景點。現已成爲"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和"十佳旅遊景點"之一。

上海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3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春遊,旅遊地點時是浦東的鮮花港。老師帶着我們坐上了大巴士,旅途中我們看到了那黃燦燦的油菜花,它們好像在對我們說:“小朋友,歡迎你們去美麗的鮮花港。”

  “到了,到了!”車上的同學興奮的叫了起來,我們下了車。走進大門,一眼看到用花朵裝點的拱形建築,上面用鮮花堆砌着“鮮花港”三個大字,這別緻的造型一下子吸引了我們,老師提議:“不如我們在這兒照張相吧!”

  拍完照後,我們繼續往前走,只見,道路兩旁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嬌豔的海棠花笑盈盈的,競相怒放。扇動着的金翅的蜜蜂,像陽光的萬顆金點在雲絮間放射着閃爍不定的光芒,不辭辛勞地在花朵上採蜜,兩隻帶黑色斑點的蝴蝶上下翻飛着,像兩個頑皮的孩子在嬉戲。

  我們順着指示牌,穿過小道,來到了下一個旅遊景點——熱帶溫室。走進溫室,眼前的植物造型千奇百怪:有千姿百態的仙人掌,有的像刺蝟,有的像堡壘,還有的像一座山丘;還有橡膠樹、蘿芙木、棕櫚樹、鳥巢蕨、苔蘚……各種各樣植物,使我大開眼界,讓我也不禁讚歎它們的生命力。這時導遊說:“同學們,你們知道熱帶植物爲什麼會長得這麼快嗎?那是因爲熱帶有很多C4植物,它們利用二氧化碳的效率很高,在適宜條件就會生長得快。”我點點頭,想把這個問題帶回家考考爸爸媽媽看看他們會不會做!

  我們又繞過亭子,來到鬱金香區,鬱金香枝幹挺拔,花朵飽滿,色彩斑斕,一眼望去有的紅裏透白,有的黃裏透紫……那些色彩鮮豔的花湊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就在這時,我聽到遠處不約而同的傳來:“真漂亮啊如果我能變成一朵花,我也死而無憾了!”有的說:“春天就是好,哇,好香啊!我這一輩子也不離開這美麗的仙境!”有的說:“不愧是鮮花港啊!我還是第一次來過這麼美麗的地方呢!”我湊近聞了一聞,鬱金香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使我神清氣爽。

  今天,我們遊覽了鮮花港,使我親眼目睹了鮮花港美麗的身影。雖然大巴士正在緩緩地駛離,但是我的心會永遠留在這花谷之中,鮮花港,我期待和你的下一次約會!

上海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4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慶雲寺,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合慶鎮慶豐村,原爲猛將廟舊址。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以當地種福庵、海潮寺、觀音堂、三官堂、野三官堂、猛將堂六處廟主動統一規劃,建爲慶雲寺。明暘法師入室弟子慧覺法師主持籌建,在慶豐村、慶豐實業總公司等鼎力資助下,於一九_年一月破土動工,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建成開放。

  寺前有大山門,接大山門的是天王殿,殿中供天官彌勒菩薩;其背後爲護法韋馱。左右背壁爲四大天王像。過天王殿,右側爲鼓樓,內供伽藍菩薩。右側爲鐘樓,銅鐘重三噸,鐘樓內供地藏王菩薩。大雄寶殿在最後,東西長三十米,前後二十米,殿高十八米;正殿供三世如來,法身高五米,連同蓮坐、佛龕,共高九米;兩側爲十八羅漢坐像。其後還有五百羅漢山。三世如來後壁,背靠千手大慈大悲觀音菩薩。慶雲寺總佔地面積共七千平方米。

上海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5

  園內主要有國家級文物宋代方塔, 亦名“興聖教寺塔”。位於松江城廂鎮東南的方塔

  寺內。寺建於五代後漢乾佑枯二年(公元949年),北宋熙寧、元豐、元佑年間(公元1068—1094年)造塔,磚木結構,九級方形,高42.5米。在形態結構上,應襲唐代磚塔風格,磚身每層四面闢壺門,門內通道上施疊澀藻井,內室用券門。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門上的月梁,外檐之羅漢枋、撩檐枋等均爲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構件較多的一座,方塔頂上的塔剎高7.85米,由覆盆,相輪,寶瓶及四根浪風索(均鐵件)組成.方塔因年久失修,底層圍廊全毀,各層腰檐、平座、欄杆、樓板均殘缺零落。1975一1977年重修,恢復腰檐、平座、欄杆等。

  方塔周圍闢爲“古典園林”,園內文物較多,如宋代望仙橋、明蘭瑞堂(又名楠木廳)、清代陳化成祠堂、清天后宮大殿、清代表妃宮。還有仿古長廊(內有董其昌懷素貼)、古塹道、何陋軒、塔影舫、以及五老峯、美女峯等名石。方塔地基下有一地穴,內有石匣、銀匣、宋代錢幣、銅佛、銅臥佛及象徵佛牙的動物骨骼的化石等.

  "方塔",本名興聖教寺塔。興聖教寺始建於五代 後漢乾描二年(公元949年),方塔建於北宋熙寧、元佑年間(公元1068-1094年),距今約920_年。元末戰亂中興聖教寺道毀,只剩下塔和一座鐘樓。塔身修長,共9層,高42.5米,因襲唐代磚塔形制,呈四方形,故俗積方塔。塔在南宋和元明時曾多次進行修葺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作大修,原7、8、9層圯毀重建,更換塔心柱和塔剎。在第8層的樓板上,豎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過塔頂露出8米在外。後至道光年間(公元182l一1850年)塔又損壞,由一和尚用手指血書佛經化緣募捐修塔。

  近百年來,到解放前,塔的磚身出現裂縫,塔內各層的木結構全部毀壞,從1974一1977年松江文物部門力求保存宋代原構件,換下了其他部分的腐蝕構件,如塔心木、塔剎、相輪,以及扶梯;樓板、平座、腰檐、欄杆、圍廊等。其中斗拱保存宋代原物62%,還有部分券門上的月梁、外檐之羅漢枋;撩檐訪等亦爲宋代原物。再現了宋代方塔古樸秀美、玲瓏多姿的造型,使之恢復了青春。

  現今方塔屹立在松江縣城東的方塔園中,這裏當初是興聖教寺寺址,1978年在此開拓和興建了佔地160餘畝的園林,以方塔爲中心,四周組合古代建築文物羣。這是一座長方形廣場,鋪飾着整齊的花崗岩。園林設有北、西、東3個園門。北部所見,石板路、石甬道、石壁,滿眼盡是排列的石頭。從北門進內遠遠可見巍然雄峙的方塔立在廣場上,來到塔邊,心胸頓覺開闊。南面臨塔可見一座明代照壁,是具有藝術價值的磚刻建築物。上面精雕細琢有走獸、樹木、花卉和珍寶物等。中間刻一巨獸,長着鹿角、獅尾、龍鱗、牛蹄。張着大口,露着尖齒,睜着銅鈴般的雙眼,呈現兇猛的動態,從其挺拔的雙角看,酷似龍的形象。圍繞這隻巨獸的其它動物和花卉寶物,會使人想到古代神話中的意境。據說這個怪獸叫"貪",它貪得無厭,什麼東西都要喫。有一天它在海邊看到紅日,兇猛撲去,終於蹈海而亡。這是一箇富有寓意的故事。

  "照壁",古時是作爲殿宇大宅前的屏障,這座照壁是明代松江府城隍廟的照壁,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在塔南興聖教寺院廢基上的城隍廟的遺物。抗戰期間廟宇遭毀,僅存照壁。今爲方塔園中一處有價值的古代建築遺物。

  方塔園北面有一座宏偉的殿宇,原是上海河南路橋北境的天后宮大殿,建於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是天后宮僅存的一座建築物。因處身在促狹環境,被一校舍包圍,爲保存古蹟,遷建在方塔園中以恢復古建風貌。天后即天妃,相傳是北宋時福建莆田人林願的第六個女兒。林願當時爲都巡檢。據傳天后照井梳妝,一神道出來交她一箇"銅符"神物,因此而神化。她閉眼見到父親和哥哥出海遇難,哥哥海上遭劫,父親生還。後果應驗。天后死後至宣和五年(公元1120_年)被救封爲神,後又晉封爲"聖妃"。從此歷代相沿下來,成爲護航之神,後由河南路橋北遷至宋代順濟祠,作爲古建築安置在方塔園中。

  另外散置在松江縣中山西路的明代建築"蘭瑞堂",爲清初江西巡撫朱春的住宅,面闊5間,進深7架,柱子與梁枯大部分用楠木製成,頗有特點,俗稱"楠木廳"。該廳建築風格簡潔明快、素雅脫俗,梁枋全系素面,斗拱均用於梁訪之間,前廊柱用八角形截面木料,較爲少見。今亦拆建於方塔園內,用作"明朱舜水紀念堂"。蘭瑞堂門前的大小美女峯石,原是明代畫家孫克弘別墅中物;長廊向北有一座小花廳,廳外白粉牆內的5座石蜂,人稱"五老峯",是明代畫家顧正誼的濯錦園廢址遺物,今均被取來點綴方塔文物公園園景。

上海熱門旅遊導遊詞 篇6

  今天早上九點半被外婆叫起來去靜安寺燒香,於是到中午11點左右到達靜安寺地鐵站,出來一看,哇!今天燒香的人可真多呢,買票都要排隊,大概排了半小時終於進寺了。沒想到啊,原來裏面燒香的香客還要多,點香的時候我被香灰燙到了,不過這個是好的,說明菩薩保佑我,所以是值得的!

  燒香的人多,拜菩薩當然也要排隊,不過總而言之心誠則靈,我也無所謂,每次到我,我都真誠的拜3個頭,投2角,祝我全家身體健康。我今天還去撞鐘了,也是排了差不多2個小時才撞到的,我沒什麼力,所以我和外婆一起撞 鍾,  等燒完香,拜完菩薩,撞完鍾,差不多已經是下午2點半了,我們就等去喫靜安寺有名的素面了,可是由於今天香客太多,素面賣完了,只能喫水果羹了,也挺好喫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