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沉香閣導遊詞範文(精選3篇)
上海沉香閣導遊詞範文 篇1
沉香閣舊時又名慈雲禪寺,建於明萬曆年間,閣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兩廡有伽藍殿和應慈法師紀念堂。沉香閣是尼庵,有20位比丘尼,1988年沉香閣被國務院列爲第一批全國142座重點開放寺院之一,是座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
沉香閣入口
沉香閣前有四柱三門重檐翹角牌樓,上有沙孟海書題“沈香閣”三字,因古字無“沉”,沈、沉相通,故“沉”字寫成“沈”字,以示佛寺之古老。沉香閣佔地2378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兩廡有伽藍殿和應慈法師紀念堂。
重檐翹角
天王殿中彌勒頭戴天冠,右腳置於左腳上,此是彌勒在兜率天修行時菩薩相,爲彌勒真身像,與一般寺院大肚彌勒迥異。兩側爲四大天王,立姿,與一般佛寺坐姿不同。韋馱雙手合十捧金剛杵立於彌勒像背後,也與拄杵姿勢兩樣。
天王殿
大雄寶殿正中爲“華嚴三聖”。中爲盧舍那佛,兩旁文殊、普賢立侍左右,還有梵天、帝釋兩天神左右護侍。這種供式也爲江南寺院所罕見。兩側是十八羅漢,翹首張目,舉臂揚掌,栩栩如生。盧舍那佛爲如來之報身像,其上藻井有348尊小佛,寓含比丘尼348戒。沉香閣是尼庵,有20位比丘尼。“華嚴三聖”背後是渡海觀音,手執淨瓶,立鰲魚上,左爲善財童子,右爲龍女。
大雄寶殿
觀音閣飛檐翹角,古奧典雅,閣上有橫匾,上題“南海寶筏飛渡觀音大士閣”。底層爲丈室,樓上供沉香觀音,觀音高1米許,坐姿,屈一足,垂首於膝,首微側,作凝思狀,稱“如意輪觀音”。每當雨天,沉香芳馥四溢。
觀音閣
1983年,沉香閣被國務院確定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8年被國務院列爲第一批全國142座重點開放寺院之一。1992年沉香閣被列爲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又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沉香閣導遊詞範文 篇2
在南市區沉香閣路,佔地2378畝(159公頃),舊名慈雲禪寺,上海唯一供奉沉香觀音的寺院.據清同治《上海縣誌》載:“明萬曆二十八年,有沉香觀音像浮至淮口,時潘允端督漕淮上,奉歸建閣。”故名沉香閣,爲潘允端的家庵。清康熙、嘉慶、道光年間,屢經修葺擴建,有山門石坊、彌勒殿、大雄寶殿、沉香佛殿及鶴軒、前殿禪堂等建築。觀音像爲名貴水沉香本雕成,爲佛寺所獨有,雕像屈一足,一手已膝上,作凝思狀,神態自然逼真。每逢雨天,芳馥四溢。上海未建萬壽宮前,每逢皇帝、皇太后誕辰、上海官員以此爲朝賀之處,同時此處也是人們祈晴禱雨之所。“文化大革命”期間佛像被毀,寺爲工廠佔用。
1981年國務院頒文,將沉香閣列爲全國142個重點開放寺廟之一。1989年爲上海佛教協會收回,修復沉香閣和大殿,1992年修牌坊、天王殿等,沉香閣成爲國內最大的尼姑庵之一。寺東有名僧應慈法師紀念堂。
上海沉香閣導遊詞範文 篇3
大家好!
上海長風公園始建於一_六年,一_九年國慶節建成開放。面積36.6萬平方米,其中水面積14.3萬平方米,是上海市大型的綜合性山水公園。
公園借鑑了北京頤和園園林風格和杭州、蘇州的造景手法,總體佈局模擬自然,園景以湖爲主,山水結合,浩瀚的銀鋤湖面和30米高的鐵臂山構成全園獨特的景觀。園中的青楓綠洲、夕陽晚照、歲寒三友、迎春池、睡蓮池等20餘處園林景點姿態萬千。公園有適合青少年活動的各種遊樂設施,水上項目有:電動船、手划船、腳踏船、水上轎車、遊覽船等可供1000餘人同時乘坐遊玩;陸上游樂項目有:碰碰車、海盜船、小火車、雙人飛天、豪華轉馬、漂流船、爬山車、卡丁車等。一九九九年新建的“長風海底世界”坐落在園內銀鋤湖西岸湖底,是中國首家有主題新概唸的海洋水族館,其規模一萬多平方米,展出海洋生物300多種,一萬多尾(只),是全國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海洋世界二期項目“白鯨表演館”已對外開放。園中還有“地下少先隊”羣雕和“雷鋒”銅像等紀念性景點,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長風公園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西部。公園第一期建設始於1957年4月四日,1958年七月第二期開工,1959年國慶節建成開放。現有總面積36.4萬平方米,是上海市大型的綜合性公園,唯一的山水公園。
建設初期定名爲“滬西公園”,1958年7月1日部分建成開放,更名爲“碧蘿湖公園”,1959年9月29日,魏文伯同志取《宋書·宋殼傳》中“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之意,把公園改名爲“長風公園”,並把公園內上海最大的人工湖命名爲“銀鋤湖”,最高的人造山命名爲“鐵臂山”公園建成後,聶榮臻、劉伯承、陳毅元帥於1961年春、1963年、1964年秋先後來公園垂釣和遊覽。
本園設計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園林藝術,借鑑了北京、杭州、蘇州的造園經驗,結合現代城市公園功能需要,從上海市和建設基地的實際出發,由原上海市園林管理處柳綠華工程師負責總體規劃設計、地形設計和綠化種植設計。公園總體佈局模擬自然,園景以湖爲主,山水結合,浩瀚的湖面和26米高的鐵臂山構成全園獨特的景觀。至今,湖畔山側的景點己建成20餘處,主要景點有:鐵臂石景、銀鋤碧波,青楓綠洲、夕陽晚照,歲寒三友、迎春池、睡蓮池、荷花池、釣魚池、黑松山、牡丹苑、杜鵑苑、月季苑、玉蘭苑、櫻花苑、曲廊、畫廊等,還建有“地下少先隊”羣雕、“雷峯”銅像等市、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9年建成的大洋海底世界,是中國首家有主題新概唸的海洋水族館,建設規模一萬多平方米,展出海洋生物300多種,一萬多尾(只),是全國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1992年4月在長風公園舉辦了上海·四川自貢藝術燈會,盛況空前。1992年10月,舉辦上海市第五屆菊展。1997年、1998年、20_年成功舉辦了第四屆中國花卉博覽會暨首屆中國花卉交易會、第一屆、第二屆上海國際花卉節,花團錦簇、遊人如織。
1998年,長風公園被國家建設部、中國公園協會選爲中國百家名園之一,是人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園址原是吳淞江(蘇州河)古河道中的西老河河灣地帶。灣內地勢高處有一村落名宋家灘,俗稱老河灘,村旁爲墳地。這裏因低窪易澇,農民耕種所獲無幾,是一處有名的窮灘。1956年初市人民政府決定徵用這塊灘地闢建公園,同年10月由西郊區、普陀區、曹楊鄉等區、鄉人民政府和市園林管理處等組成的徵地小組開始工作,徵地範圍爲華東師範大學以西,大渡河路東的西老河地區全部,涉及七一、陳渡、四中3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11個生產隊。徵地工作於1957年3月結束,共支出拆遷、青苗賠償費24.5萬元。建園工程由上海市園林管理處設計科柳綠華負責總體規劃,主要建築由上海民用建築設計院設計。由公園籌建組組織施工。公園佈局模擬自然,因低挖湖,就高疊山,山體坐北朝南,可眺望寬闊的湖面。水面採取以聚爲主、以分爲輔的佈局,巧妙的保留了原有的一條西老河,它從鐵臂山的東南向北再西折,恰好環繞整個山體。鐵臂山有起伏的山巒和蜿蜒的餘脈,隔河的黑松山向東延伸,與鐵臂山西北餘脈有連貫趨勢,從而增添園林空間層次,避免山型輪廓相同。
第一期工程於1957年4月4日動工,施工面積212畝(14.13萬平方米),約佔全園總面積的40%。工程主要項目是改造地形,建橋築路,並種植樹木5.6萬株,於12月3日竣工,投資額爲30.1萬元。1958年7月1日,公園局部試行開放。同月第二期工程開工後,普陀區黨政領導幹部帶頭,每天發動上千幹部、工人、學生、家庭婦女參加建園義務勞動,有時甚至挑燈夜戰,先後共有27萬人次參加。此地原來只有佔地69畝(4.6萬平方米)的西老河,新挖的大湖將水面擴大爲214畝(14.27萬平方米)、平均水深1.5米。施工挖出的約30萬立方米泥土,分別堆成佔地15畝(1萬平方米)、高26米的鐵臂山,和佔地5.5畝(3667平方米)、高11米的黑松山,還把95%的低窪地填高1米,從而解決了這一帶長期存在的積水問題,改善了種植條件,工程提前兩年完成。1959年10月1日,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公園在籌建時名滬西公園。1958年局部開放時改名碧蘿湖公園。在1959年全園開放的前夕,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魏文伯取《宋書·宗愨傳》中“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之意,將園名改爲長風公園;又取《送瘟神》詩中“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山河鐵臂搖”句,將園中人工湖命名爲“銀鋤湖”,大土山命名爲“鐵臂山”。公園初建時面積537畝(35.8萬平方米),1959年5月增至555.5畝(37.03萬平方米),1967年10月減爲548.36畝(36.56萬平方米)。
由於建園工期一再壓縮,而且過分強調因陋就簡,公園開放時園景平淡,設施簡單,因此開園後數年仍處於邊開放邊建設狀態。1968年爲鐵臂山加土700立方米,在銀鋤湖邊築石駁岸3500米。鑑於鐵臂山水土仍然流失嚴重,1972年在山北坡和東坡建造了十層梯田式的擋土牆,1984年春至1985年又投資24萬元,將大部分山坡駁石。1980年以前,全園建有4亭2廊1榭。1982~1988年新建或改建了1廊、9亭、露天舞臺、露天游泳池、銀鋤湖酒樓。1984年和1990年又分別建成雷鋒銅像和地下少年先鋒隊羣雕。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