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靜安寺的導遊詞(精選3篇)

上海靜安寺的導遊詞 篇1

  靜安寺位於上海市南京西路1686號。向爲著名江南古剎。據碑誌,建於三國吳大帝孫權赤烏十年(247),創始人爲康僧會。寺址原在吳淞江(今蘇州河)北岸,初名滬瀆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禪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始改名靜安寺。南宋嘉定9年(1216)因寺址逼近江岸,晝夜受江水衝擊,寺基有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將寺遷至蘆浦沸井浜一側,即現今寺址。

  靜安寺遷至今址後,規模逐漸擴大,至元時,蔚成巨剎。寺內有8處名勝,即:三國時所立“赤烏碑”、南北朝時所植“陳朝檜”、原於神僧智嚴異行而流傳的“蝦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講經臺”、沸井浜中突沸的“湧泉”、詩僧壽寧所築方丈室“綠雲洞”、行人取道渡吳淞江的古渡口“蘆子渡”、東晉遺存防禦海寇的“滬瀆壘”。壽寧蒐集歷代詩人題詠,編爲《靜安八詠集》行世,靜安寺由此聲名遠播。明洪武二年(1369),鑄洪武大鐘,耗銅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鑄,祝皇太子千秋”銘文,至今嗚響大殿,聲洪震遠。

  清初以來,寺屢經興廢。雍正年間,住持孚庵,因寺院田產案勝訴,維護了靜安寺的田產,並勒石記其事。乾隆六年(1741)禮部侍郎麥煥捐款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歙人孫思望倡議集資重修殿宇。上海道(長白)盛保又修建寺前湧泉亭,並於寺東建報恩院供僧衆居住。寺僧大海,曾將寺內被火焚餘的宋代銀杏樹幹,雕成十八尊羅漢及一尊韋馱像於寺內供奉。咸豐同治之際,靜安寺毀於太平天國戰火,唯餘一座大殿。住持鶴峯在縉紳李朝觀、姚曦、浙江富商胡雪巖等資助下,於光緒六年(1880)重建靜安寺,翌年四月初八寺宇落成,按佛教儀軌舉行隆重的.浴佛節,四衆雲集,車水馬龍,商賈輻,蔚爲奇觀。自此形成有名的一年一度靜安寺廟會,“三月三到龍華(看桃花),四月八到靜安(逛廟會)”遂成爲滬上民諺民俗。光緒九年(1883)由李朝觀作記、住持鶴峯勒碑,《重建靜安寺記》碑文今仍保存於大雄寶殿前壁。

上海靜安寺的導遊詞 篇2

  早上好!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昨晚睡提好嗎?好極了。真對不起,昨晚行李送遲了。因爲行李車壞了,我們只得再要了一輛。順便問一下,你們行李打開了沒有?怪不得外面陽光明媚。我們導遊常說:”客人把陽光裝在包裏帶來了。”爲此我謝謝你們。好言歸正傳。早餐的我已宣佈過日程安排,今天我們先去海老城,也就是豫園、豫園商場的所在地。

  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外灘。諸位左側就是著名的黃浦江。我們以後會到這兒來的。

  爲了節省時間,在沒到豫園之前我先講些中國園林和豫園的情況。

  在中國,園林被分爲三大類: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廟園林。豫園屬於私家園林。中國園林有許多技巧,比如借景、障景等等。不過它們都由四個基本因素組成。這四個因素是水、植物、建築和假山。大多數的私家花園是在江南,就是因爲這兒多水源和適宜做假山的石。豫園是四百多年前明朝時建。園主姓潘,是個大官。他建此園是取悅於雙親,讓他們安享晚年。所以豫園的”豫”字就取其豫悅之意。可惜的是他父母末能眼見豫園落成就去世了。清末,潘家衰弱,其後代變賣此園於當地行會。豫園之所以成爲名勝,還另有一原因。1853年,上海爆發小刀會起義,園內一廳堂曾被用作指揮部。今天豫園是個必遊之地。所以我建議到了那兒我們千萬不要走散,最好大家寸步不離,好嗎?

  這兒是停車場。萬一有人走散,請記住車號最後三個數字是121。我想最好不要發生這類事。我會舉着小紅旗,你們全陪張先生會殿後。大家準備好了沒有?我們上路吧。下車時請注意自行車。

  女士們、先生們,這座就是著名的九曲橋。爲什麼是九呢?因爲是陽數最高的數。走在橋上,逗留時間就長。還可以從不同角度觀賞風景。還有,據說鬼怪只能走直線,所以你不必爲遇到鬼怪而擔心。

  在橋的中間,有座亭子,始建於清朝,大約在80多年前被改作一茶館。老人們喜歡早晨來此,會會朋友,沏上一壺茶,聊聊天兒。一般他們喝的都是一種綠茶,叫做”龍井”。這個茶館也是外國首腦常來之地。比如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來上海,也親臨茶館喝了茶。

  確實,能在這兒喝上一壺也是一種享受。試想一下,在一箇夏日,你來到茶館,臨窗而坐,俯視着開滿荷花的綠池。迎面吹來陣陣涼風。在悠雅的江南絲竹聲中,你提起紫砂壺,慢慢地呷上一口微溫的”龍井”茶。你會覺得飄然若仙。

  你們也想喝一壺?對不起,我還是不能讓你們去。等我們看完豫園再做決定,行不行?

  這兒就是豫園的入口。當你走進一箇私家花園,視線總會被什麼東西擋住,有時是假山,有時是這肅的照壁。這是園林一技巧,稱之爲障景。不讓你一日瞭然,卻讓你看到一部分,然後才達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這座堂叫”仰山堂”。大家知道,上海位於一沖積平原,市內無山、無林。所以此”山”就指對面那座假山。它高12米,重80噸。它過去乃至今天一直是個奇蹟。因爲四百多年前沒有水泥和熟石膏,人們就用烹煮過的糯米,加上明礬和石灰,把石塊粘起來。至今安然無恙。看見山頂的亭子嗎?四百年前,這是上海城最高點。從那兒可看到黃浦江上的漁船、帆影,可這些今天只能在電影中見到了。你也僅能看見他們上移的頭頂。因爲盤旋的小徑皆被樹、石遮住。這實在是園藝大師張南陽的傑作。也被公認是本地最佳假山。

  在假山之後,有座龍牆。這是本園一特色。總共有五條龍牆。這邊走,我要帶你們去個地方,那兒能清楚地看見另一條龍牆。

  女士們、先生們,這就是我剛纔說的那條龍牆。龍實際上是想像出來的動物。我們稱自己爲龍的傳人。不知道大家是否讀過賽珍珠的《龍籽》。如果看過的話,這兒很多東西令你覺得熟悉。請看這條龍,你會發覺這是個多種動物的綜合體。你看它頭似牛,眼似蝦,角似……我看不太像牛。我們通常說角似鹿,身似蛇,鱗似魚,爪似雞或者鷹。請告訴我,你們看見幾個趾。三個對。但一般龍應有五趾。爲什麼是三個呢?其中有一故事。以前,只有皇帝和皇室人員才配有龍的圖案。園主潘允端用了龍做牆,他有野心。不知怎麼,皇帝得知此事,便派人來調查。潘允端得悉後,立即令人敲下兩個趾。當朝延官吏一到,園主說:”瞧,這本不是龍,只有三趾。”真是個聰明人,不然他性命難保。

  你們說想拍一集體照。我看以龍牆爲背景,這可是最佳的地方,我來替你們拍,別忘了說”Cheese”。

  這兒我們可看見三塊石頭。中間那塊稱作”玉玲瓏”。這並非是玉,但是挺有名,叫太湖石,外型是由水侵蝕而成。這原來是給宋微宗的貢品。宋微宗廣收奇花異石,稱”花石綱”。可怎麼會到這兒來的呢?原來,在運往當時京都遺失了。多年之後,又成了地地方官紳的玩物。後來他把該石送給潘允端做嫁妝,因爲潘的兄弟娶了他女兒。玉玲瓏因有”瘦、透、皺、漏”等特點而著稱。假如你自上而下倒水。它72孔孔孔猶如小瀑布;如你在下方燃香,它72孔孔孔煙香縹緲,非常美麗。園主以前常凝視此石多時,留連忘返。這也是園林功效之一,一箇景物使你沉思,結果達到情晚合一的境界。

  豫園之遊就到此結束,希望胸們喜歡它。最後,大家必須做出選擇:是喝茶還是購物。我看,還是舉手表決。有多少人想品茶?哈,全都想去?!什麼?我願不願去?說實話,這正合我意。那麼我們還等什麼呢?大家走吧!

上海靜安寺的導遊詞 篇3

  20xx年3月,八十多歲高齡的程十發攜家人又一次回家鄉。時隔兩個月,一本集中收集上世紀70年代程十發、劉旦宅、汪觀清、韓和平、鄭家生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畫家到楓涇體驗生活期間留下的100幅精美畫作的大型畫集《丹青蘊情》出版了,程十發熱情地爲該書封面題寫了書名。《丹青蘊情》畫冊的首發式上,程十發和其他畫家不僅回顧了當時的經歷,還與當時自己手把手教過的農民畫家陳富林等一起作了畫,爲楓涇鎮留下了珍貴的墨寶。

  以前楓涇因爲南、北鎮分治,從明代開始,鎮上就建有兩座城隍廟,一座位於南鎮,叫南城;一座位於北鎮,叫東城隍廟,像這樣一鎮有兩座城隍廟的現象還是比較少見的,堪稱江南一絕。

  我們的古戲臺一面貼街,一面臨河,不僅視面開闊,而且景色優美。古時候,每年的清明節和農曆八月初二,這邊的東城隍廟就會舉行廟會,古戲臺上開鑼演戲,收成好的年份,廟會戲要延續七天之久,那時,商販、戲班、雜技團等雲集楓涇,古戲臺臺上臺下顯得十分熱鬧。

  在楓涇舊志中還有一出看戲民衆行刺“秦檜”演員的故事記載,說來有趣:事情發生於康熙癸丑三月,當時戲臺上正演出秦檜害岳飛的戲,戲演到尾聲,忽然從觀看人羣中躍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將演秦檜的演員刺死。事故發生後,這位行刺者被送進官府審訊,他傲首作答:“民與梨園從無半面,實恨秦檜耳。禮不計真假也!”判官憐其義憤,竟對他以誤殺罪從輕發落。

  自從我們楓涇的旅遊正式開放後,古戲臺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每天上、下午都會有傳統的戲曲節目在此演出,遊客如果有興趣的便可以在這邊駐足觀看。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