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著名景點的導遊詞(精選8篇)
江蘇著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1
無錫惠山古鎮地處無錫市西、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海拔高8米,東經120°16'、北緯31°34'。距市中心僅2.5公里,京杭大運河緊靠其北流經。無錫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餘年,有錫山先民施墩遺址。它以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美、古祠堂羣密集分佈爲特色,是無錫老街坊風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20_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公佈惠山古鎮祠堂羣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山古鎮已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錄名單。
古鎮的文化底蘊豐厚,大運河支流惠山浜直達古鎮腹地。兩岸歷史文物林立,人文薈萃,又是無錫地名的發源地"無錫錫山山無錫"。
惠山古鎮各行業會所佔一定數量,其中山貨公所、耍貨公所、石作公所、鹽業公所、建築業行會,婺源會館等。成爲古鎮亮點。惠山古鎮具有水陸二條交通線,水路由京杭大運支流三里至古鎮腹地,陸路離城五里,交通十分便利。
惠山寺始建於南北朝,香火旺盛。無錫的標誌性建築錫山龍光塔,始建於明萬曆間,是古鎮一景。唐代陸羽品宜茗者,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之得名。惠麓一帶林茂石壑,泉水豐富,素有九龍十三泉之稱美譽。唐、宋惠山寺石經幢聳立古鎮中心。始建於北宋金蓮橋、唐聽松石牀在古鎮中重要位子。唐皮日休詩“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牀”。明洪武初年600餘年古銀杏,400餘年古玉蘭,古香樟,根深葉茂。始建於明代的寄暢園、愚公谷舊貌依舊。
明代“千人報德坊”、“華氏四面牌坊”是古鎮牌坊羣的佼佼者。惠山古鎮祠堂建築羣佔居古鎮主體位子,始建於唐而盛於明清,先後出現120處祠堂建築體,其中宰相祠堂九處,楚相春申君黃歇;唐相李紳、陸贄、張柬之;宋相司馬光、王旦、范仲淹、李綱;清代李鴻章。惠山祠堂羣按規制可分爲尚書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撫祠、忠節祠、貞節祠等,祠堂名目繁多。涉及80余姓氏,180餘名歷史人物,是尋根問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
惠山老街立於惠山直街東端。街口豎立一塊石碑橫額。正面磚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竇承焯書;反面篆書“九峯翠嶂”。系邵寶八世族孫涵初所書。碑立於清咸豐六年。五里香塍,原爲無錫西門至惠山的一條大道。1976年,京杭運河無錫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廢,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蔭大道,稱惠山直街,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經銷惠山泥人的店鋪林立,龍頭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館,寶善橋有惠山泥人廠,街上有張巡廟。
江蘇著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2
同裏是一箇具有悠久歷史和典型水鄉風格的古鎮。同裏舊稱“富土”。唐初改爲“銅裏”。宋時將舊名拆字爲“同裏”。同裏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爲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同裏隸屬江蘇省吳江市,位於太湖之濱,京杭大運河畔,全鎮總面積爲133.15平方公里,人口5.5萬。同裏以“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特色聞名於海內外,1980年被列爲國家太湖風景區景點之一,1982年又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鎮,著名景點“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它像一顆珍珠鑲嵌在同裏、葉澤、南星、龐山、九里5個湖泊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縱橫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個小島,由於同裏處於澤國河網之中,歷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災,古建築保存較多,是江蘇省目前保存最爲完整的水鄉古鎮之一。因水成園,家家連水,戶戶通船,構成層次錯落有致的優美畫卷。自古以來,詩人墨客對此讚美不絕。
嘉蔭堂在同裏竹行埭尤家弄口,舊稱柳宅,建於民國十一年間(1922年),宅主柳炳南,與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同宗。柳亞子先生曾在此居住。嘉蔭堂的正門採用石庫門式的牆門,其牆面所用原料比較細膩又用經過水磨加工的細清水磚砌成,並加以灰漿勾維,使牆面更顯得整潔光亮。雖未登堂入室,卻已給人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穿過門廳抬起頭來,只見‘福、壽、祿”三星躍居正脊中心,額首微笑,似乎正在歡迎來自遠方的朋友。嘉蔭堂的主建築俗稱“紗帽廳’,系仿明結構,整座大廳高大寬敞,肅穆莊重。廳內到處刻着圖案,五架樑兩側刻有八駿圖”,梁兩端刻有‘風寒牡丹,梁底則刻有“稱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圖案,就連拳頭大小的一塊“峯頭’,也刻上了寓意“連生貴子”的蓮蓬,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更爲罕見的是,紗帽翅(即棹木)上也刻上了(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八幅形象逼真、呼之慾出的圖畫,讓人不由拍案叫奇。這組木雕現已被(中國戲曲志·蘇州分卷)收錄。
崇本堂位於江蘇吳江富觀街長慶橋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築,東與嘉蔭堂隔河相望,西與長慶橋等三橋相連,整齊的石駁岸護衛着這座古樸的宅第。如果把同裏比作是一座古建築的博物館的話,那麼崇本堂就是這座博物館中一件雕刻精緻的藝術品,其精湛的技藝和深刻的內涵,讓每一位遊人讚歎不已。走進庭院,只見疊有湖石花臺的小院裏,天竺和紅楓相映成趣,磚雕門樓面北佇立,門樓上方設置了仿木結構的飛椽斗拱,拱眼板上刻有祥龍細紋,下面是花崗岩製作的條石門檻,中置“黃狼箱”活絡門閂,“一塊玉”兩端飾有如意香草紋,蹭的“包袱巾”上刻着寶相花,裏面還有暗喻升官發財的“鯉魚跳龍門”的深浮雕。門樓的字牌兩側各有一幅人物山水畫,字牌上端莊有力地寫着“崇德思本”四個朋字。德乃世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亦是宅第主人崇尚的爲人之道。磚雕正脊還有一幅“望子成龍”圖,上麪人歡魚躍,使人浮想聯翩。
江蘇著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3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無錫遊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進行太湖精華遊,我感到很高興。太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相當於400個杭州西湖那麼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之間周圍有無錫、蘇州、常州、湖州四個城市。2400多年前吳越春秋時,吳王闔閭首開太湖畫舫進行水上旅遊,並首創太湖般菜;唐宋時期,太湖又以盛產太湖石出名。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還有72座島嶼山峯點綴其間,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畫卷。我們首先遊覽的是真山真水的黿頭渚公園。黿頭渚,渚就是突入湖中,三面臨水的半島,因狀如黿頭而得名。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箇漁夫在湖中遇到風浪,誤入黿頭渚,舍舟登岸,發現這裏茂林修竹,落英繽紛,疑爲世外桃源,不忍離去。後又打柴遇仙,得道出世,爲這裏留下罷拔幾分神祕色彩。黿頭渚向南可望煙波太湖,惡青島海濱浩淼氣概;往北能觀碧波蠡湖,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麼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爲觀賞太湖風月最理想的遊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卻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無數中外遊人。
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明代宮殿式樣建造的,面闊五間,四周遊廊,寬敞豁達,氣宇不凡。澄瀾堂的“澄”是指湖水平靜清澈,“瀾”是波瀾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裏可以飽覽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澄瀾堂位於黿頭渚的高處,居中面湖,視野開闊,遠眺近覽,景色各異。
這裏是甘露寺,甘露寺原在鎮江北固山上,是孫權的母親、劉備的“丈母孃”唸經的地方。因爲東吳起先建都在鎮江,火燒赤壁之後才遷都南京的。三國城內的甘露地建於山坡之上,經二組臺階到達建在7米高的平臺上的甘露寺山門,山門內沿斜坡登上6米高的平臺,可到佛殿。殿內有釋迦牟尼佛像,旁邊是吳國太的經心,吳國太相女婿就在此拍攝。赤壁之戰後,孫、劉曹均勢鼎立。周瑜設下“美人計”,假稱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許婚劉備,京口招親,然後扣下劉備,逼還荊州。劉備則按諸葛亮之計,設法讓孫權之母吳國太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並帶着孫夫人一起返回荊州。這就“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江蘇著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您們好!歡迎各位親蒞國防園參觀遊覽。
南京國防園始建於一九九二年八月,總佔地300畝。現在大家看到門樓上五個鍍金大字是__在建園前專門爲公園題寫的園名。
國防園的所在地,遠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修建的金陵邑城堡;其後,東吳孫權鑑於石頭山地勢險要,爲扼守建康門戶,於公元220_年在金陵邑舊址上築石頭城,建烽火臺;東晉義熙年間,又建造入漢樓,成爲建康軍事重鎮;唐末再修石頭城,到明朝,朱元璋又擴建了中外聞名的南京城牆,對石頭城進行了加固和修復。現在山的西面腳下有一公里多的城牆,是歷史的原物。城牆上有塊巨石,因大自然的風化,酷似猙獰恐怖的鬼臉,所以這段石城遺址又名鬼臉城,是著名的石城風景區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列爲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七五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_同志專程陪同朝鮮首相金日成前來參觀。
昔日的軍事重地,召集已成爲南京市著名的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她由國防教育館、軍兵種館、英模館、國防科技館、重兵器場、模擬演練場和軍體娛樂園等組成。國防教育館名有原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軍兵種館名由國防部長遲浩田題寫;張愛萍、江渭清、杜平、向守志等領導也分別爲國防園題了詞。
右側大草坪上的雙擁模範城紀念碑,是南京市1993、1994、1997三年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後,收集了_同志的手跡專門鑄成的。石塑的兩手緊握,象徵軍民攜手並進;她像一箇嘴巴,象徵軍民脣齒相依。
現在,我們看到的展覽館二樓,正是新近對外開放的神舟號飛船展示廳,廳內展出我國發射回收成功的神舟號載入飛船模型,它按照原物尺寸的三分之一,由國家航天工業總公司特爲南京製作,這是全國首次公開展出的神舟號仿真模型,是尋常人不易看得見的。這個模型與神舟號飛船原物一模一樣,這次可以請大家親眼目睹並仔細參觀拍照留念。這個展覽館內還同時展出了大量的長征火箭和宇宙飛船的大量實物照片及文字資料。這種參觀機會也是不多的。
在展覽館的後面一座館,正是大家最感興趣,也是最有刺激的新近開放的太空遨遊館。它通過國家航天部特製的大型動感平臺和寬銀幕電影,運用高科技的聲、光、電、3D動畫和仿真模擬等手段,使觀衆隨着座椅左右、上下、前後搖擺振動,加上配合默契的銀幕視覺技術,您就彷彿逼真地乘在太空飛船裏,進行緊張而又舒暢、驚險而又飄渺的太空遨遊,使您產生身臨其境,前所未有的感覺。遨遊太空、其樂無窮。各位遊客請不要失去這個難得的機會,不妨去親自體驗一下。
江蘇著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5
北固山位於江蘇鎮江,由於北臨長江,形勢險固,故名北固,高55.2米,長約200米。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南朝梁武帝曾題書”天下第一江山”來贊其形勝。甘露寺,雄居山巔,建於東吳甘露年間,有許多有關三國時代吳國的傳說和遺蹟。遊人至此,不由要以劉備招親的故事爲線索去尋找有關勝蹟和傳說。北固山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在控楚負吳方面北固山更顯出雄壯險要。明代郡守爲了抗倭守城,將前峯與中峯鑿斷。
北固山由前峯、中峯和後峯三部分組成,主峯即後峯,是風景最佳處。前峯原爲東吳古宮殿遺址,現已闢爲鎮江烈士陵園;中峯上原有氣象樓,現改爲國畫館;後峯爲北固山主峯,北臨揚子江(長江),三面懸崖,地勢險峻,山上到處都是樹木,名勝古蹟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聞名於世。後峯是北固山的主峯,背臨長江,枕於水上,峭壁如削,是風景最佳的地方。登上山頂,東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揚州平山堂清晰可見,確使人感到“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過去曾有一名人作打油詩一首:“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支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以此讚美北固山的壯麗景色。
從北固山中峯南麓登山,過氣象臺,沿山脊北行至清暉亭。亭東有一座鐵塔,此塔系唐衛公李德裕於寶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衛公塔。原爲石塔,後毀。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級鐵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爲七級,高約13米。後經海嘯、雷擊、戰火等劫難,至1949年僅存塔座兩層。現經修整爲四層,約8米高,塔基及一、二層爲宋代原物,三、四層爲原塔的五、六層,系明代所鑄。現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圖案,造型別致,生動逼真。
自清暉亭往北,在甘露寺東側山坡的牆壁上,嵌有一塊條石,上鐫“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相傳爲梁武帝所書。條石對面通往甘露寺的拱門上,鐫有“南徐淨域”題額。東晉時改鎮江爲徐州,故名“南徐”。
穿過拱門,即抵北峯之巔的甘露寺。相傳這裏是劉備招親之處,京劇《龍鳳呈祥》即以此爲背景。其實古甘露寺建於梁代,原在山下,至唐李德裕始改建於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築,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據說明清時爲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傳爲孫、劉並肩賽馬的“溜馬澗”。甘露寺後面的多景樓,是北固山風景的最佳處。此樓二層,面對大江,樓名取自唐李德裕詩句“多景懸窗牖”,爲古代長江三大名樓之一;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
江蘇著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6
說起寒山寺,大家都會想起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詩:“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當年張繼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寫下的千古絕唱。各位朋友,到蘇州旅遊,寒山寺是人們嚮往的地方,今天我們遊覽的景點就是寒山寺。寒山
寺位於城西楓橋鎮,建於公元508至520_年的梁代天監年間,當時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時才叫寒山寺。寒山寺並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時,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到此,後人爲紀念寒山,改寺名爲寒山寺。寒山確有其人,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來一直名揚中外,魅力無窮,尋本探源,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使它家喻戶曉。“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些傳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傳,景因文名,鐘聲詩韻,名揚百世的效果。該詩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而且很早就傳到了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一文中說過:“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到今天它仍被編人日本學校教科書中。在東南亞、歐美,這些詩句也很受青睞。
第二,佛門弟子一直認爲,曾住持過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的高僧,並把他們神化爲我國的和合二仙,成爲人們喜聞樂見的神仙。民間傳說,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裏的一口鐘,飄洋過海到過日本一箇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這個故事曾以連環畫的藝術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國醫報》雜誌上登載,題爲《寒山寺鐘聲》,更使寒山寺多了個娓娓動聽的中日友好話題。
第三,民間相傳,張繼詩中涉及的鐘,歷經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處探尋,欲將此鍾歸還原主,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鑄一對青銅鐘,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館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第四,寒山寺的鐘聲不但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內涵,還有奇妙的功能,這功能用12個字可以概括二“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爲“覺悟”“大徹大悟”。所以旅遊者都要親自聆聽寒山寺的鐘聲。
江蘇著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您來太湖黿頭渚遊覽,我是導遊員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遊覽太湖黿頭渚,共度美好時光,我感到十分榮幸。
現在前往遊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它距無錫市區18公里,是無錫境內太湖西北岸的一箇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重翹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黿頭渚是無錫最佳遊覽勝地,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讚,道出了重頭清今人神往的意境。遊客們:在前往黿頭渚的途中,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橫貫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積爲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個島嶼,湖泊實際面積爲2338.l平方公里,號稱“三萬六千頃”,南北長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約2米。湖邊的山和湖中的島臺稱“72峯”,尤以黿頭渚、三山、洞庭東西山最爲著名。湖中遺存着大量的文物古蹟,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
有關太湖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壽,在天宮大設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剛送去一份壽禮,是一箇大銀盒,裏面裝有72顆特大的翡翠,外表還雕飾着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如同一隻聚寶盆,令在場的各路神仙讚不絕口。但王母設宴時沒請孫悟空,於是這位齊天大聖就大鬧天宮。當他看見王帝送的這隻大銀盒時,一棒打翻,銀盒便從空中翻落下來,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銀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的一橫落在下面成一點,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爲“太湖”。而72顆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變成了72峯。本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一棒,這便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遊客們:太湖的傳說,發人遐想。其實,太湖原是一箇大海灣,約在5000多年前,這裏地殼下陷,東部的泥沙不斷淤積,導致長江三角洲向東伸展,西部的窪地便形成煙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說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祕感。
太湖爲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物產特別豐富,水產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青蟹、白蝦最爲有名。各種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愛,如蓮藕、菱白。水芹、藥菜等已成爲人們品嚐“綠色植物”的美味佳餚。
江蘇著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遊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爲《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臺、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葯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於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爲清乾隆年間。由於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爲大虹橋,始建於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樑,故名紅橋。後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爲石橋,如臥虹于波,故改名爲“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杆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爲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豔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遊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爲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20_年於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爲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爲遊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梁時代的鎮水之物。每隻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爲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爲客座,宜於客人小憩;“疏峯館”爲客廳,宜於宴請賓客;“冶春後社”爲詩社,宜於吟詠詩句。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