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雲龍湖導遊詞(精選5篇)
徐州雲龍湖導遊詞 篇1
雲龍湖位於徐州城區西南部,是雲龍風景區主要景區。1984年被江蘇省政府批准爲省級風景名勝區。它西連韓山,東依雲龍山,南停大山頭和珠山,原水面5.8平方公里,陸地5.6平方公里,與杭州西湖十姊妹湖,比杭州西湖還大,碧水青山,煙波浩渺,是徐州市璀燦的明珠。
徐州雲龍湖西連韓山,東依雲龍山,南停大山頭和豬山,原水面5.8平方公里,陸地5.6平方公里,包括新近開發的小南湖景區(總面積1.66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0.962平方公里),雲龍湖水面面積已達到6.76平方公里,陸地面積6.3平方公里(含小南湖景區)。以湖中路爲界,東湖周長約8.1公里,西湖長約7公里,全湖周長約12公里(不包括小南湖)。
雲龍湖真山真水,山清水秀,湖光山色,山水爭輝。古往今來,其三面青山一面城的天工自然美景,吸引了衆多遊子。北宋文學家蘇軾知徐州時,情鍾此湖,曾發奇想:“若能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則北湖儼若杭州。”然而,蘇軾空有此願,遺恨千年,到了改革開放的今天,才變成現實。西湖嬌滴,雲龍湖秀麗;西湖溫和,雲龍湖莊重;西湖濃妝,雲龍湖淡抹;西湖幽深,雲龍湖坦蕩。1994年12月11日雲龍湖與杭州西湖結爲“姊妹湖”。
徐州雲龍湖導遊詞 篇2
雲龍湖地處市區中心,湖東有云龍山,湖南有珠山,湖西有小長山和臥牛山。景區內湖光浩渺,青山疊翠,古往今來,吸引了衆多遊子。北宋文學家蘇軾任徐州知府時即情鍾此湖。如今的雲龍湖,東湖遊覽區以水上活動和參觀遊覽主爲,西湖遊覽區以療養度假爲主,湖南則主要以娛樂及賓館爲主。另有兒童水上樂園、沙灘浴場、萬人游泳場等。
小南湖景區:小南湖景區內有一池二島、三軒五園,整個景區水面精巧、環湖佈景,以“江南園林”特色的會館藝苑、水鄉人家、小橋流水、名苑流香、荷塘魚藕爲主體景觀,形成“靜湖幽園”的中國古典人文及自然景觀特色。
水上世界:坐落在雲龍湖湖心島上,由水族館、海洋劇場、海洋珍奇標本館、4D動感電影組成。水族館七個主題展區展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200多種10000餘條珍貴魚種,置身其中彷彿潛入一箇撲朔迷離的水中世界。
濱湖公園:坐落在雲龍湖北岸,東接雲龍山,西連韓山,南依雲龍湖,北靠濱湖綠地,是一座帶狀生態園林公園,內有萬人游泳場。
濱湖新天地:位於雲龍湖北大堤,由市民廣場、步行街和藝術館組成,是集休閒、娛樂、餐飲、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都市濱湖生態休閒文化場所。
南湖水街:原名南湖別院,位於小南湖景區內的半島上,北臨風光秀麗的雲龍湖,東望蜿蜒起伏的雲龍山,古樸典雅的白牆黛瓦與碧水環繞的自然景觀相依相映,景色雅緻。主要建設內容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商務會所,另一部分是企業會所,是融文化性、娛樂性、觀賞性於一體的高檔度假、餐飲、休閒娛樂消費街區。
徐州雲龍湖導遊詞 篇3
雲龍湖風景區位於徐州城區西南部,西連韓山,東依雲龍山,南傍大山頭和豬山,現有水面5.8平方公里,陸地山林6.87平方公里。真山真水,山青水秀,湖光山色,山水爭輝。古往今來,其三面青山一面城的天工自然美景,吸引了衆多遊子。北宋文學家蘇軾任徐州知府時,情鍾此湖,曾發奇想:"如能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則此湖儼若西湖,而徐州儼若杭州"然而,蘇軾空有此願。遺恨千年,直至現今才變成現實。西湖嬌滴,雲龍湖秀麗;西湖溫和,雲龍湖莊重;西湖濃裝,雲龍湖淡抹;西湖幽深,雲龍湖坦蕩,1994年12月11日雲龍湖與杭州西湖結爲"姊妹湖"。
現雲龍湖風景區,闢館建塔,築島修路,植木藝卉,精心裝點,使雲龍湖剖石見玉、光彩照人,成爲一處綜合觀光的旅遊風景區。 市區中山路南端,即爲雲龍湖風景區大門。三面青山,疊翠連綿,一湖波光,盡收眼底,令人胸襟豁然,心曠神怡。沿湖而行,綠草如茵,三春桃紅柳綠,仲夏荷花比豔,深秋楓葉如火,嚴冬青松傲雪,東岸春景,南岸夏景,西岸秋景,北岸冬景。四時風光鮮明,各自異彩紛呈。
雲龍湖景點玉綴珠聯,風物如畫。以功能論,東湖遊覽區以水上活動和參觀遊覽主爲,西湖遊覽區以療養度假爲主,湖南則主要以娛樂及賓館爲主,以水相劃又有水中景與水邊景之分,一十八景: 桃霞煙柳、杏花春雨、荷風漁歌、蘇公塔影、石壁留蹤臨湖嚐鮮、兒童稚趣、寒波飛鴻、長堤雪月、別有洞天果樹盆藝、水上世界、萬人遊波、湖濱垂釣、沙島渡閒、雲湖泛舟、湖光燈影、索道滑道。 景景相望,各有千秋。
雲龍湖風景區,自然風景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這裏既有風光旅遊勝地,又是療養度假極佳場所,"天工美景已如畫,人意雕琢又著花;一觀玉容驚四座,濃妝淡抹傾萬家。"風光旖旎的雲龍湖以她特有的山水美景,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遊人。
徐州雲龍湖導遊詞 篇4
各位嘉賓,我們現在位於雲龍湖景區。雲龍湖風景區總面積爲11.4平方公里,周圍山林面積爲5.6平方公里,雲龍湖水面面積爲5.8平方公里,一湖波光浩渺,三面青山疊翠,形成了三面環山一面水的自然景色。若沿湖而行,岸草如茵,柳綠花紅,四月新春,桃紅綻放,柳抽新綠;到了仲夏,南岸一塘荷花剛剛開罷,石榴樹上又是花紅似火;時至深秋,雖有繽紛落葉,也有漫山紅遍的楓林;到了嚴冬,一場大雪,四野皚皚,更顯這一湖碧波和幾點紅梅生意盎然。
雲龍湖在古代是一片窪地。古徐州志記載:“城南九里許東西各有一山,因形似簸箕,俗稱簸箕窪”,窪久成湖,明萬曆年間因湖水經常氾濫成災,做石狗以鎮之,所以又有了石狗湖的名稱。1963年正式改名爲雲龍湖。
“如能引上游丁塘之水,則此湖儼若西湖,而徐州儼若杭州。”這是早在900多年前,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任徐州知州時,站在雲龍山上,對着腳下這個小小的湖泊“突發奇想”。可能蘇軾本人也不會想到,時隔920xx年之後,他的想象變成了現實:1994年,杭州西湖和徐州雲龍湖結爲姊妹湖。 各位聽了這樣的介紹千萬別說西湖和雲龍湖這兩雲
姐妹長相差的可是有點遠,不過呢,您也許聽過一首詩:“水光漣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當然這首詩說的不是徐州雲龍湖了,是蘇軾筆下的杭州西湖美景,但若用它來形容雲龍湖,也是非常貼切的。 蘇軾在杭州做官時寫了上面這首詩,可是他在我們徐州擔任知州時也留下了《放鶴亭記》這樣的傳世美文“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一篇《放鶴亭記》膾炙人口,千古流傳,也使雲龍山水得以揚名於世。雲龍湖東岸綿延三公里的九節雲龍山,狀若游龍,鬱鬱蔥蔥。名勝古蹟俯首皆是:興化禪寺依山而建,內有高達11.5米的北魏時期的石佛,被譽爲三磚殿覆三丈佛,令人驚奇;東坡石牀、放鶴亭、飲鶴泉等古蹟,又讓人懷念蘇軾的不朽政績和瀟灑逸事;王羲之、黃公望、董其昌、乾隆的四十多方書法碑刻,使青山墨寶飄香。可以這樣說,徐州與杭州結下不解之緣,是因爲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而蘇東坡也是先在徐州修了雲龍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以後,纔到杭州修浚的西湖,這是西湖爲什麼比這裏雲龍湖要秀美一些的一點歷史背景。
杭州西湖有條蘇堤,徐州也有蘇堤,只不過不在湖中,而是徐州城中的一條道路。那時蘇東坡剛到徐州赴任,黃河決口,徐州被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圍困了70多天。後來蘇東坡築堤治洪,水退了,這條蘇堤就成了城中的一條大道保留至今。在徐州黃河古道邊,還有一處“下洪”的地方,傳說爲了退去洪水,蘇東坡之妹蘇小妹在此投水鎮退洪水。在徐州當了一年又11個月知州的蘇東坡,近千年來人們一直傳誦着他的勤政愛民。在徐州的飯店,也有一道特色菜,叫“東坡肉”,傳說是百姓爲了感謝蘇東坡,送來的豬肉都堆成了小山,蘇東坡不得已將肉全部醃製,“回贈”給百姓,徐州的東坡肉又叫“回贈肉”。大家請往這邊看,在我們右邊的這座塔,叫蘇公塔,是爲紀念蘇軾而建的。 雲龍湖真山真水,山清水秀,湖光山色,相映生輝。一條玉帶般的湖中路把湖面分爲東湖和西湖,環湖路依山順堤,寬闊平坦,綠柳如茵,鎖繞一湖碧水。湖上景景相望,星羅棋佈,各有千秋。我想大家遊覽完雲龍湖,會自然的發出這樣的讚歎“堤邊盡是垂楊柳,不比杭州少一湖”。 在湖西岸,那座形若長鯨擊水,極具現代氣息的建築是亞洲最大的淡水魚宮“水上世界”。再往前走就是濱湖公園了,它是一座集觀光、餐飲、度假爲一體的現代化高科技樂園。它的長度爲4038米,寬140米,總綠化面積達80%以上。這裏將動與靜、自然天成與人工雕鑿、園林綠地與歐式建築巧妙的搭配在一起,給人一種風格迥異的審美享受。
下面就請大家下車自由參觀,半小時後我們將在東門集合。
徐州雲龍湖導遊詞 篇5
各位嘉賓,我們已經到了雲龍山的北麓山門停車場,請大家帶好隨身物品,跟我下車,現在是九點鐘,我們遊覽雲龍山的時間大約需要1小時左右,我們十點鐘在車上集合,請大家記好我們的車號,勞煩司機師傅把車窗關好。
雲龍山是徐州市南郊風景區的著名旅遊景點之一,它西傍雲龍湖,東依鳳凰山,南靠泉山自然風景保護區,風光秀麗,景色怡人,雲龍山南北走向,全長三公里,共有九節山頭,其中第六節最高,海拔一百四十二米。但是它的名勝古蹟多集中在北數第一節山上。這節山海拔一百四十二米。我們今天要遊覽的大士巖、放鶴亭、興化寺這些主要景點就在第一節山上。 各位嘉賓,這就是雲龍山北麓山門,我們將由此上山。上山時,請大家注意安全。 大家看,山門的右側是1999年7月1日修復的臥牛泉。它始建於清代,由雨水山泉匯聚而成。因爲泉池東壁的巨石形似臥牛而得名,是雲龍山著名景點之一。
各位遊客,請看刻在山石上的“雲龍山”這三個氣勢磅礴的大字是明朝的莫於齊書寫的。明萬曆年間,他在徐州擔任兵備右參政,雲龍山究竟是如何得名的呢?因其九節山頭蜿蜒如龍,舊志稱:“其上有云氣,故名雲龍山。”
各位嘉賓,我們現在來到了雲龍山的主要景點之一—–大士巖。它位於雲龍山西半山腰上。是康熙五十八年徐州知州姜焯開鑿的。他原來打算在這裏建造僧舍,覓僧看守放鶴亭,因爲在挖地基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巨石巖,廣約八丈,峯棱外露,不知道它有多深,又因巖下黃茅崗有唐吳道子所畫觀音大士像石碑,於是授意石工把巨巖雕爲觀音大士像。觀者益以爲神,於是州人又請增工擴大正殿三間,前面爲韋馱殿,左右爲寮舍亭臺閣道,取名爲大士巖。 大士巖的正殿爲圓通寶殿,正殿中的觀音大士像雕在巨巖上,大士像已經毀於文革時期,這座大士像是1978年重塑的,1988年又增塑了文殊、普賢等菩薩像,
山頂門下,依山勢修砌的石階,叫做“五十三參”,大家可以邊登邊數。這些臺階正好是五十三級。據記載:善財童子參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名師,最後拜觀世音爲師,纔得到“正果”,之所以修建五十三參是要人們虔誠參拜,表示“正果”得來不易。
各位嘉賓,參觀完大士巖,讓我們到放鶴亭去看一看。 放鶴亭位於雲龍山第一節山山頂,坐東朝西,是一座民族風格的建築,它始建於北宋元豐年,是隱士張山人建造的。 張山人原來住在雲龍山西麓黃茅岡,家有花園田宅,馬匹僮僕,可以說是一箇豪門大戶了。他的父親張希甫信奉道教,母親李氏道教、佛教皆信,張山人本人愛好詩書,善彈琴,也常親自耕作,閒則入山採藥,過着田園隱居的生活。蘇軾任徐州知州兩年,結交了許多朋友,其中以爲平民朋友就是這位張山人。張山人馴養了兩隻鶴,並在雲龍山頂修建了一座草亭,名爲“放鶴亭“,蘇軾爲此寫了一篇《放鶴亭記》,成爲流傳千古的著名散文。 放鶴亭歷史上多次重建。“放鶴亭“三字匾額原爲乾隆皇帝御筆欽書,後因毀壞,1978年改用蘇軾手跡制匾額懸掛在亭廊之上。
在放鶴亭南約二十米有招鶴亭,因《放鶴亭記》中有《招鶴》之歌而得名,放鶴亭西面有飲鶴泉源,是沿着岩層下鑿而成的,五十年代井中還有泉水,後來因被人投擲石塊而堵塞,近年來經過清理,飲鶴泉泉中又湧出了清泉。
各位嘉賓,放鶴亭後那座宏偉的建築就是興化寺,讓我們到那裏去參觀吧。 興化寺的大殿、配殿,禪院等均依山而建,風格別緻。特別是大殿很有特色,大殿三面均爲山崖石壁,殿內供奉的石佛高11。52米,合三丈四尺有餘,但殿的後牆只用了三行磚。所以有“三磚殿覆三丈佛”的妙譽。 其中,最早的年號爲北魏太和十年。那時正是被魏鑿窟雕佛的鼎盛時期,因而大石佛頭像很可能爲466—486年間雕鑿的,算起來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大石佛的兩臂和前胸爲清代康熙三十四年添加的。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