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城市概況導遊詞(精選8篇)

揚州城市概況導遊詞 篇1

  揚州市南瀕長江,北負淮河,中貫京杭大運河,長江和運河、京滬高速和滬陝高速在此交匯。全市總面積6634平方公里、總人口460萬人。

  揚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中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揚州文化底蘊深厚,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鄭燮、朱自清以及馬可·波羅、崔致遠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在古城揚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揚州畫派、揚州園林、揚州工藝、揚州美食等爲代表的揚州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據着獨特地位。揚州是京杭大運河開鑿的起點,20xx年揚州牽頭中國大運河項目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揚州是一座生態宜居名城。“人生只愛揚州住,夾岸垂柳春氣燻”。近年來,揚州先後獲得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市等榮譽。全市每年新增植樹造林10萬畝以上,全市森林覆蓋率20.5%,城市綠化覆蓋率43%。

  揚州是一座通融開放名城。揚州是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唐代的揚州就有一萬多名外國商人自由出入、自主交易,清代的揚州更是躋身擁有50萬居民的十大世界級都會之列。當前,揚州正成爲承南啓北、連接東西的樞紐城市。揚州泰州機場已列入國家一類口岸開放計劃,目前開通航線16條。來自93個國家和地區,包括30多家世界500強在內的1600家外資企業落戶揚州,總投資超過300億美元。

  揚州是一座經濟社會文化快速發展的城市。近年來,緊緊圍繞“建設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名城”這一奮鬥目標,大力推進跨江融合發展,奮力開創名城建設新局面。20xx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25億元,增長1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5.19億元,增長13.9%,增幅列全省第二;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80元,增長10%。

  今年是揚州建城2500週年。這不僅是揚州城市發展的重要歷史時刻,更是全市人民共享榮耀、繼往開來、更高水平推進名城建設的嶄新起點。揚州將突出抓好“產業項目升級年、生態文明建設突破年、城建項目決勝年、城市管理強化年、市民素質提升年”等重點工作,着眼於傳承歷史、開創未來,着力於“宜居宜遊宜創”城市建設,進一步增強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增強鄉賢對家鄉的榮譽感,增強揚州城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推動揚州城市更好更大發展。

揚州城市概況導遊詞 篇2

  揚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經濟圈的節點城市,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樞紐)。向南接納蘇南、上海等地區經濟輻射,向北作爲開發蘇北的前沿陣地和傳導區域,素有“竹西佳處,淮左名都”之稱。揚州的建城歷史可至公元前486年,是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和諧管理城市、中國文明城市、中國森林城市。

  揚州市現轄廣陵、邗江、江都3個區和寶應1個縣,代管儀徵、高郵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71個鎮、5個鄉和13個街道辦事處。全市總面積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轄區面積2310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約460萬人,其中市轄區人口約229.1萬人。

  揚州,位於東經119°01′至119°54′、北緯32°15′至33°25′之間;揚州市區位於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東經119°26′、北緯32°24′。揚州市南部瀕臨長江,與鎮江市隔江相望;西部與安徽省滁州市毗鄰;西南部與南京市相連;北部與淮安市接壤;東部和鹽城市、泰州市毗鄰。

  揚州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沿岸有江都、廣陵、邗江、儀徵等3區1市;京杭大運河縱穿腹地,由北向南溝通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等4湖。

  【歷史沿革】

  揚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xx年是建城2520xx年,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相當於現在的“省”。揚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箇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南、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爲一談的。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爲周代的方國之一,後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治所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爲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0xx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爲10道,揚州屬淮南道。玄宗天寶元年(742),改揚州爲廣陵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廣陵郡復改揚州。

  唐末,江淮大亂。昭宗天覆二年(902),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揚州受封吳王。天祜十六年(919),楊渭(隆演,楊行密次子)正式建吳國,以江都爲國都,改揚州爲江都府,改元武義。吳天祚三年(937),南唐滅吳,以金陵(今南京市)爲國都,以揚州爲東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後周改江都府仍爲揚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國爲士、道,揚熙州屬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又分全國爲15路,揚州屬淮南路。神宗寧五年(1072),分淮南路爲東、西

  兩路,揚州屬淮南東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後,江都縣析出廣陵縣,揚州增領廣陵、泰興2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設置揚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爲揚州路總管府,領高郵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縣)5州,並直領江都、泰興2縣。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軍佔領揚州,改揚州路爲淮南翼元帥府,尋改淮海府,屬江南行中書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維揚府。二十六年,改稱揚州府。揚州府領高郵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興、儀真、如皋、海門、寶應、興化、六合、崇明9縣。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罷除江南行中書省,設置京師(後改南京),揚州府屬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屬應天府,崇明屬蘇州府,揚州府領3州7縣,並直轄江都、儀真、泰興縣,高郵州領寶應、興化縣,泰州領如皋縣,通州領海門縣。

  清順治二年(1645),設立江南省,揚州府屬之。雍正年間,江都縣析爲江都、甘泉兩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省正式分爲江蘇、安徽二省,揚州府屬江蘇省。咸豐三年(1853)四月,太平軍攻佔揚州,曾改揚州府爲揚州郡,改甘泉縣爲甘泉天縣,歷時8個多月。清末,揚州府領高郵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長、儀徵、興化、寶應、東臺縣,俗稱“揚八屬”。

  宣統三年九月十七日(11月7日),揚州光復。二十日,揚州軍政分府宣佈成立,隸屬鎮江都督管轄。民國元年(1912)1月,廢揚州府,並甘泉入江都縣,原揚州府所屬各縣直隸江蘇省。民國3年6月,江蘇省分爲5道,江都縣屬淮揚道。

  民國38年(1949)1月25日,江都縣城(揚州)解放。27日,設立揚州市,隸屬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同年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改稱蘇北行政區揚州行政專區,專員公署駐揚州市。

  1950年1月,揚州專區與劃出如皋、海安給南通專區,劃出東臺、臺北(今大豐)給鹽城專區以後的泰州專區合併,滁州劃出六合縣給揚州,並劃出江浦縣給南京。最終揚州專區共轄揚州市、泰州市、興化縣、高郵縣、寶應縣、靖江縣、泰興縣、江都縣、泰縣、儀徵縣、六合縣2市9縣。

  1956年3月,江都縣析爲江都、邗江2縣。1960年4月,寶應縣、高郵縣析湖西地區爲金湖縣。1966年3月,儀徵、六合、金湖3縣劃給新設立的六合地區。1971年,六合地區撤銷,儀徵、六合2縣劃回揚州地區。1975年,六合縣劃歸南京市,揚州地區轄2市9縣。

  1983年3月,江蘇省改革地市體制,調整行政區劃,揚州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屬揚州地區的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縣、高郵、靖江、寶應、泰興、興化、儀徵9個縣劃歸揚州市管轄。揚州市改由省管轄,設廣陵區和郊區。1986年4月,儀徵縣撤縣設市。1987年12月,興化縣撤縣設市。1991年4月,高郵縣撤縣設市。   1992年9月,泰興縣撤縣設市。1993年8月,靖江縣撤縣設市。1994年4月,江都縣撤縣設市。1994年7月,泰縣撤縣設立姜堰市。撤縣設市中,行政區劃均未改變。

  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揚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縣級泰州市,設立地級泰州市,原由揚州市代管的泰興、姜堰、靖江、興化4個縣級市劃歸泰州市管轄。揚州市設廣陵區、郊區(20xx年更名維揚區),轄寶應縣、邗江縣,代管儀徵、高郵、江都3個縣級市。

  20xx年12月,邗江縣撤銷縣建制,改設揚州市邗江區。揚州市共轄廣陵、邗江、維揚3個區和寶應1個縣,代管儀徵、高郵、江都3個縣級市。

  20xx年1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對揚州市部分行政區劃實施調整。揚州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是:一是撤銷縣級江都市,設立揚州市江都區,以原江都市行政區域爲江都區行政區域;二是將揚州市邗江區的泰安、頭橋、沙頭、李典、杭集5個鎮併入揚州市廣陵區;三是撤銷揚州市維揚區,將原維揚區的行政區域與劃出5個鎮的邗江區合併。至此,揚州市共轄廣陵、邗江、江都3個區和寶應1個縣,代管儀徵、高郵2個縣級市。

  揚州市氣候概況

  揚州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氣候主要特點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盛行風向隨季節有明顯變化。冬季盛行乾冷的偏北風,以東北風和西北風居多。夏季多爲從海洋吹來的溼熱的東南到東風,以東南風居多。春季多東南風,秋季多東北風。冬季偏長,4 個多月;夏季次之,約3個月;春秋季較短,各2個多月。

  20xx 年, 揚州市平均氣溫略偏高,高溫日數較常年偏多;年降水量除寶應縣略偏少外,其餘偏多二成~三成;日照基本正常。

  1.氣溫:全市年平均氣溫市區(廣陵區、邗江區)15.6℃、江都區15.4℃、寶應縣15.3℃、高郵市15.6℃、儀徵市15.9℃,與常年相比,偏高0.2℃~0.8℃。

  20xx 年極端最高氣溫38.4℃(6月9 日, 江都), 極端最低氣溫-8.8℃(1 月16 日,市區),市區35℃及以上高溫日數13 天。市區初霜期比常年晚17 天(常年爲11 月7 日),終霜期比常年晚5 天(常年爲3 月31日)。

  2.降水:全市年降水量市區1349 毫米都1306毫米、寶應910 毫米、高1235 毫米、儀徵1213 毫米,與常比,除寶應偏少近一成外,其餘二成~三成。各月降水量比常年的月份有1 月、2 月、3 月、4 月、10月,偏多的月份有6 月、7 月,區域分佈不均、有多有少的月5 月、11 月和12 月。入梅正常,出梅偏遲,梅期長;梅雨期降水不均,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區。

  3.日照:全市年日照時數市區1902 小時、江都1778 小時、寶應2063 小時、高郵2115 小時、儀徵1807 小時。與常年相比,高郵持平略多,其餘偏少一成左右。全市日照時數較常年偏少的月份有2 月、6 月、7 月、8 月、9 月、10 月、11 月, 偏多的月份有1 月、3月、4 月, 其餘各月基本接近常年或區域分佈有多有少。

  4.氣象災害:20xx 年, 揚州市災害性天氣頻繁, 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暴雨、大風、雷暴、大霧及霾、煙等。

揚州城市概況導遊詞 篇3

  揚州市簡稱揚,又名蕪城,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江淮沖積平原上。是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現轄廣陵、邗江、郊區3個區,儀徵、江都、高郵、寶應4個縣市。全市總面積6678平方千米,總人口約447萬。

  揚州至今已有2480多年曆史,從古以來就是我國有名的經濟州郡,唐代曾是我國四大國際貿易港之一。揚州目前建有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科技園區、濱江工業開發區,以此來吸引外資,發展本地經濟,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其工業發展極爲迅速,主要有造船、汽車修配、化學、電子、紡織、食品、服裝等。手工藝和工藝美術品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尤其是揚州剪紙、刺繡、燈綵、絨花等,最爲出名。

  該地區是江蘇北部的門戶,是全國南北交通的要道。這裏不光是我國東南部糧食和食鹽的重要轉運點,還是紡織品、銅器、玉器、藥材等物資的集散地。其航運以長江爲樞紐,京杭運河及各主要河渠都具有通航能力,公路線也四通八達,同時,還在進行水電氣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此來改善環境,以進一步發展經濟。揚州市歷史悠久,風光旖旎,景色秀美,是我國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市西北郊蜀岡瘦西湖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還有大明寺、平山堂、鑑真紀念堂、歐陽修祠堂、何園、個園、史公祠、馬可-波羅紀念館等100多處文物保護景點。

  揚州的土特產品有:玉器、漆器、絨絹、紙花、貝雕、春捲、醬菜等。

揚州城市概況導遊詞 篇4

  揚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xx年是建城2520xx年,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相當於現在的“省”。揚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箇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南、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爲一談的。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爲周代的方國之一,後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周時稱“吳州”。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治所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爲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0xx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爲10道,揚州屬淮南道。玄宗天寶元年(742),改揚州爲廣陵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廣陵郡復改揚州。

  唐末,江淮大亂。昭宗天覆二年(902),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揚州受封吳王。天祜十六年(919),楊渭(隆演,楊行密次子)正式建吳國,以江都爲國都,改揚州爲江都府,改元武義。吳天祚三年(937),南唐滅吳,以金陵(今南京市)爲國都,以揚州爲東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後周改江都府仍爲揚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國爲士、道,揚熙州屬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又分全國爲15路,揚州屬淮南路。神宗寧五年(1072),分淮南路爲東、西

  兩路,揚州屬淮南東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後,江都縣析出廣陵縣,揚州增領廣陵、泰興2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設置揚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爲揚州路總管府,領高郵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縣)5州,並直領江都、泰興2縣。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軍佔領揚州,改揚州路爲淮南翼元帥府,尋改淮海府,屬江南行中書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維揚府。二十六年,改稱揚州府。揚州府領高郵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興、儀真、如皋、海門、寶應、興化、六合、崇明9縣。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罷除江南行中書省,設置京師(後改南京),揚州府屬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屬應天府,崇明屬蘇州府,揚州府領3州7縣,並直轄江都、儀真、泰興縣,高郵州領寶應、興化縣,泰州領如皋縣,通州領海門縣。

  清順治二年(1645),設立江南省,揚州府屬之。雍正年間,江都縣析爲江都、甘泉兩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省正式分爲江蘇、安徽二省,揚州府屬江蘇省。咸豐三年(1853)四月,太平軍攻佔揚州,曾改揚州府爲揚州郡,改甘泉縣爲甘泉天縣,歷時8個多月。清末,揚州府領高郵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長、儀徵、興化、寶應、東臺縣,俗稱“揚八屬”。

  宣統三年九月十七日(11月7日),揚州光復。二十日,揚州軍政分府宣佈成立,隸屬鎮江都督管轄。民國元年(1912)1月,廢揚州府,並甘泉入江都縣,原揚州府所屬各縣直隸江蘇省。民國3年6月,江蘇省分爲5道,江都縣屬淮揚道。

  民國38年(1949)1月25日,江都縣城(揚州)解放。27日,設立揚州市,隸屬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同年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改稱蘇北行政區揚州行政專區,專員公署駐揚州市。

  1950年1月,揚州專區與劃出如皋、海安給南通專區,劃出東臺、臺北(今大豐)給鹽城專區以後的泰州專區合併,滁州劃出六合縣給揚州,並劃出江浦縣給南京。最終揚州專區共轄揚州市、泰州市、興化縣、高郵縣、寶應縣、靖江縣、泰興縣、江都縣、泰縣、儀徵縣、六合縣2市9縣。

  1956年3月,江都縣析爲江都、邗江2縣。1960年4月,寶應縣、高郵縣析湖西地區爲金湖縣。1966年3月,儀徵、六合、金湖3縣劃給新設立的六合地區。1971年,六合地區撤銷,儀徵、六合2縣劃回揚州地區。1975年,六合縣劃歸南京市,揚州地區轄2市9縣。

  1983年3月,江蘇省改革地市體制,調整行政區劃,揚州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屬揚州地區的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縣、高郵、靖江、寶應、泰興、興化、儀徵9個縣劃歸揚州市管轄。揚州市改由省管轄,設廣陵區和郊區。1986年4月,儀徵縣撤縣設市。1987年12月,興化縣撤縣設市。1991年4月,高郵縣撤縣設市。   1992年9月,泰興縣撤縣設市。1993年8月,靖江縣撤縣設市。1994年4月,江都縣撤縣設市。1994年7月,泰縣撤縣設立姜堰市。撤縣設市中,行政區劃均未改變。

  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揚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縣級泰州市,設立地級泰州市,原由揚州市代管的泰興、姜堰、靖江、興化4個縣級市劃歸泰州市管轄。揚州市設廣陵區、郊區(20xx年更名維揚區),轄寶應縣、邗江縣,代管儀徵、高郵、江都3個縣級市。

  20xx年12月,邗江縣撤銷縣建制,改設揚州市邗江區。揚州市共轄廣陵、邗江、維揚3個區和寶應1個縣,代管儀徵、高郵、江都3個縣級市。

  20xx年1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對揚州市部分行政區劃實施調整。揚州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內容是:一是撤銷縣級江都市,設立揚州市江都區,以原江都市行政區域爲江都區行政區域;二是將揚州市邗江區的泰安、頭橋、沙頭、李典、杭集5個鎮併入揚州市廣陵區;三是撤銷揚州市維揚區,將原維揚區的行政區域與劃出5個鎮的邗江區合併。至此,揚州市共轄廣陵、邗江、江都3個區和寶應1個縣,代管儀徵、高郵2個縣級市。

揚州城市概況導遊詞 篇5

  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黃河下游,東臨渤海、黃海,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

  山東東部海岸線上,分佈着風光綺麗的海濱城市:青島被譽爲“黃海明珠”,前海風光獨具魅力,嶗山爲道教勝地,古蹟衆多。“魚果之鄉”煙臺,“人間仙境”蓬萊閣,“海濱花園”威海,景色秀麗,氣候宜人。

  山東的文明史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山東,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鄒縣丁公村“龍山陶書”,發掘出了中國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擁有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這裏還是陶瓷和絲綢的發源地之一。

  山東的旅遊可以分爲六條特色線路:濟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鄒城的“山水聖人”旅遊區(曲阜聖地之旅);以青島、煙臺、威海爲一體的海濱旅遊區;以濰坊市區爲中心,以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民俗風情爲主體的民俗旅遊區;以淄博齊國故城、殉馬坑、蒲松齡故居爲主體的齊文化旅遊區;以黃河入海奇觀和原始風貌爲特徵的東營黃河口旅遊區;以水滸故事爲主線,梁山、陽穀爲重點的“水滸”旅遊線。

揚州城市概況導遊詞 篇6

  我興致勃勃地來到校門口等待,你問我等什麼,當然是等出發向上海的車了!這次去上海的活動是學校的“白小筆行”組織的,目的當然是是爲了提高同學們的寫作能力了。左等右等,車終於來了,我們不緊不慢地排着隊上車,向那繁華的上海出發。夢幻的“七色彩虹”車子開過舟山跨海大橋,來到了杭州灣跨海大橋。一上大橋,就有細心的同學發現在大橋的兩側有着紅色的欄杆。導遊小夏阿姨趁着這機會開始爲我們解說:“杭州灣大橋全長35千米,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大橋之一。”小夏阿姨故意要吊起我們的胃口,停下了話語,果然,她的這招成功了。“爲什麼啊,小夏阿姨?”她這才把答案揭曉:“這杭州灣大橋啊,還有另一箇名稱——‘七色彩虹’。每隔5千米,橋側面的護欄就會換一種顏色,而且還是按照彩虹的顏色排列的,赤橙黃綠青藍紫!”

  不久之後,果然換成了橙色!高聳入雲的東方明珠塔當天下午,我們來到了上海的標誌性建築——東方明珠電視塔。它高467。9米,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在東方明珠塔的大廳,我們乘上了高速豪華電梯,僅40秒就把我們送到了263米的觀光層。那是一箇360度的觀光層,把塔周圍的景物盡收眼底。走過觀光層,來到了259米處的玻璃走廊。我腳下踩着透明的玻璃,彷彿在高空中行走,一不留神就會掉下去。My god!這是200多米啊!要是掉下去,不摔死纔怪哩!一想到這些,我不由得走出了這玻璃走廊。

  之後,我們又來到大廳,進入了上海城市歷史發展陳列館,那裏頭的一座座蠟像,彷彿真人一般,每一箇細節都細細雕琢過。“千變萬化”的上海科技館第二天,我們來到了上海科技館。第一個進去的展區就是在一層的“動物世界”。裏面有各式各樣的動物,有的還時不時地“叫”兩聲,十分逼真。剛走出“動物世界”,又來到了“蜘蛛展”,門口就有一隻大蜘蛛,裏面更是有吊在半空中的,還會上下的移動。走出蜘蛛展,我們又回到了一層,進入了“熱帶雨林”,一進去就能聽到“嘩啦啦”的水聲,裏頭更是有“蛇”、“螳螂”等動物。之後,我們又來到了二層,隊伍行走的速度真讓我應接不暇。剛走出“機器人時代”就進入了“信息時代”,走出“信息時代”又立刻進入了“地球家園”,就彷彿進入了一箇千變萬化的世界。我們又去了三層,一一觀賞了“探索之光”、“人與健康”、“宇航天地”3個展區,又是那種千變萬化的感覺,讓我不及細細觀賞這一個個奇妙的“世界”。倉促的離開中午,草草喫完中飯,就上車準備離開了,不然回到家就要“三更半夜”了。我們離開之前,還每人買了一箇“海寶”帶回家,當作這次旅行的紀念品。就這樣,我們離開了這座美麗的城市。

揚州城市概況導遊詞 篇7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享有“東方太陽城”的美譽。作爲海濱生態旅遊城市,這裏有“藍天碧海金沙灘”爲代表的優美自然風光,60多公里的金色沙灘,水清、沙細、灘平,可以和美國的夏威夷相媲美,大氣質量、海水質量和淡水質量均保持國家一級一類標準。

  日照市已成爲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綠化模範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市,被山東省政府授予“山東省人居環境範例獎”。

  近幾年,日照旅遊業發展迅速,20xx年全市接待國內外遊客1226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6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1.6%和27.7%,旅遊業已成爲全市的支柱產業。

  日照旅遊交通便捷,市內公路、鐵路、港口設施完善,四通八達。204、206國道,日東、同三高速公路,荷日、膠新鐵路縱貫市境。每天發往省內外的客車達300餘班次,每天都有發往北京、鄭州、濟南的旅客列車,城區公交車已開通30餘條線路。日照港爲日照第二大煤炭輸出港,也是綜合性大港。1995年3月,日照被確立爲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日照港成爲樞紐港。嵐山港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液體化工碼頭。

  日照旅遊資源豐富且歷史悠久。日照海、山、古、林兼備。境內一百餘公里的海岸線上有64公里的優質沙灘,被有關專家譽爲“中國沿海僅存未被污染的黃金海岸”;有奧林匹克水上運動公園、五蓮山風景區、莒縣浮來山風景區、國家海濱森林公園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旅遊景點;有世界上最大的漢字摩崖石刻—河山“日照”巨書,天下銀杏第一樹—浮來山銀杏樹;江北最大的綠茶基地、最大的毛竹生長帶、最大的野生杜鵑花生長帶也在日照。日照是龍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已發現兩城遺址、陵陽河遺址、丹土遺址、東海峪遺址等;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原始陶文較甲骨文早了1000多年,堪稱我國文字始祖。莒文化與齊文化、魯文化並稱山東三大文化。日照還是西周時期偉大的軍事家姜尚、南北朝著名文字評論家劉勰、諾貝爾獎獲獎者丁肇中等名人的故里。齊長城遺址、莒國故城、日照港等也都是遊客的必遊之地。

  特色旅遊項目衆多。日照依託獨特的旅遊資源,開發出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項目。依託海濱優勢,推出了3S(陽光、海水、沙灘)休閒度假遊;依託五蓮山、九仙山風景區,推出了生態宗教遊;依託浮來山風景區、莒縣博物館推出了莒文化遊;依託水上運動基地和萬平口景區,推出了濱海體育遊;依託茶博會和茶文化旅遊節,推出茶文化旅遊;依託沿海漁家村,推出“漁家樂”民俗遊,住漁家屋、喫漁家飯、趕海拾貝、乘船撒網,滿足遊客的獵奇心理,受到了社會一致好評。

  旅遊商品琳琅滿目,日照有三寶:海米、綠茶和黑陶。日照有馳名中外的烏魚蛋、文蛤、西施舌、對蝦、海米等海鮮珍品;有黑陶、農民畫、地毯、石雕、根雕等藝術品;有在國際市場上倍受青睞的抽紗、刺繡、工藝屏風等;日照綠茶正走出國門,展翅欲飛。

  旅遊服務設施齊備。日照旅遊接待功能日益增強,目前全市旅行社達到114家,出租車1316輛,日照星級飯店共有29家,四星級飯店3家,三星級飯店19家,二星級7家。旅遊商品、紀念品定點生產單位30餘家。

揚州城市概況導遊詞 篇8

  青島是一箇美麗的海濱城市,位於山東半島的西南端,它的東西南,三個方向都面向大海,只有一箇方向是山,就是被人們譽爲“海上第一仙山”的嶗山。這個城市的歷史很短,只有短短120xx年左右的時間。在一百多年以前,這裏是一箇只有360戶漁民的小漁村,1897年,德國人強行進駐膠州灣,他們想征服遠東和整個東方,覺得這裏是他們至好的落腳點,於是找了個藉口,說自己的一箇傳教士被人殺了,艦隊強行進駐膠州灣,軍隊登陸,開始了大規模的建築、工事。從此展開了青島的歷史。­

  青島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102平方公里,共轄七區五市,七區爲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黃島,城陽,五市指膠州,膠南,即墨,萊西,平度。全市總人口800多萬,市區人口280萬。 ­

  青島的氣候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三面臨海一面山的獨特地理格局,使青島又具有了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受海洋氣候的影響,這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2.3攝氏度,一年中八月份氣溫最高,平均在25.3攝氏度,但一年中超過30攝氏度的時間總共不超過一週,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在-0.9攝氏度。在中國的北方來講,這樣的氣候實屬難得,非常的舒適。在內陸夏日炎炎的時候,如果我們同一天由濟南坐車來青島,濟南的溫度如果是38℃,那麼青島會在28℃左右;而冬天則要比內陸暖很多。良好的氣候使青島非常適合度假,所以青島是很多人嚮往的地方。­

  我們現在所經過的這座橋叫做“流亭立交橋”,順着我手指的方向望去,大家有沒有看到高高的指揮塔,那邊就是青島國際機場。這個機場始建於1982年,自從宣佈青島作爲奧運的分會場之後,機場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了擴建、整修,於20xx年完成了與國際化的接軌。目前,開通的國內航線有90條,國際和地區的航線有18條,每週的航班密度1400餘班。在國際航線中,飛日本和韓國的特別多。想問問大家,您知道青島飛韓國要多少時間嗎?只需要一箇小時,很近吧。而且,幾乎每天進港的航班中,韓國的有12班,日本飛過來的有8班。­

  我們現在所駛入的高速公路是一段機場到市區的高速公路,叫“青銀高速公路”不是青島到銀川的,而是這條公路的出口處叫銀川路。(此處有誤,留言中大家已做解釋)­

  青島是一箇以旅遊和輕工業爲主的城市。旅遊,大家都很明白,來這裏旅遊的客人特別多。旅遊在山東來講,是有淡旺季的,每一年的4月到10月爲旺季,冬天則爲淡季,而青島不然。青島的一年四季都是賓客盈門。青島的旅遊分爲三種:觀光旅遊,商務旅遊,休閒旅遊。觀光旅遊是指各地的遊客來這瞭解和欣賞青島的美景,就像我們。商務旅遊又分兩種,一種是政府考察、投資,政治接待,一種是某公司(不一定是本地的)召開年會或產品說明會,他們喜歡找一箇風景秀麗的城市,約在酒店集合簽到,喫、住、工作在酒店進行,而後再安排遊覽觀光。所以,我們住酒店時經常會看到中外企業在酒店大堂歡迎賓朋,作會議安排的場景,4星級以上的酒店更是他們的首選。各位團友,如果您不是跟團旅遊的話,來到青島臨時訂星級酒店很難定到房,在暑假或是節假日時,更是不可想象的。大家很英明,選擇跟旅行社是最方便、最省心的方法。休閒旅遊則是講,有很多日本和韓國人利用週末飛過來青島,在這享受3S(陽光、大海、沙灘),更主要的是來打高爾夫。在青島,國際高爾夫球場有五個,分別離市區 20公里左右,而20xx年尾,在石老人又建了一箇國際高爾夫球場,這是距離市區最近的一箇。那些韓國人和日本人算上往返的機票、住酒店的和打球的費用,也要比他們在本國消費要便宜的多。因此,這裏很受這兩國人的青睞。­

  在我們的沿途,您一定看到很多酒家、店鋪寫着韓國文字吧。在青島的外資企業中,韓國人是最多的。20xx年在當地工商局註冊的韓資企業有3000多家,而在當地公安局登記的常住人口就有10萬多人。大家沒想到吧。剛剛機場的城陽區就是韓國人集中居住區。­

  韓資企業生產的大多數產品都實行了外銷。在青島的韓資企業多爲勞動密集形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製造業(SK)、服裝製造業、食品製造業、(可以跟客人介紹去日本、韓國買到的很多小喫、海產品,[爲漁村做鋪墊]都是青島這邊做出來的,很多確實如此,例如日本的卡樂B蝦條)玩具製造業和仿真首飾製造業。他們在這開廠的原因很簡單,開廠的租金便宜,勞動力便宜,原材料便宜,運輸方便。由於韓國人在青島特別多,因此韓國餐館、店鋪也就特別多。­

  談起青島的輕工業,大家您知道的有哪些呢?海爾,青島啤酒,還有……如今的青島已形成了電子通訊、信息家電、化工橡膠、飲料食品、汽車船舶、服裝服飾等支柱產業。在青島的家電品牌有海爾,海信,澳柯瑪,其中的海爾是中國家電中的NO.1,它的名牌資產評估等於青島啤酒的三倍。海信是國內家電的一類品牌,而澳柯瑪則佔據着冰櫃市場霸主的地位。(海爾、青啤可作單獨的專題來介紹)­

  青島這個海濱城市,海是它永遠的主題。青島擁有25個海洋科研、教育以及管理機構,全國重點綜合性海洋高等學府中國海洋大學,擁有中國國內一半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是一座集海洋科研、國際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爲一體的東方海洋科學城,擁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40位。­

  青島港是優良的深水不凍港,擁有集裝箱、礦石、原油和煤炭碼頭,有通往450多箇港口的97條國際航線。礦石吞吐量6400萬噸,列中國第一位,口岸外向度,列中國第一位。在這裏,問大家一箇問題,您知道中國的海拔是以哪裏爲標準、爲原點嗎?青島港的一號碼頭測潮井的水平面,就是我國的海拔原點。現在在銀海俱樂部有這個觀賞點。­

  作爲第29屆奧運帆船比賽舉辦城市,突出“新青島、新奧運”的主題,充分體現“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充分利用青島“山、海、城”渾然一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城市特點,做足海上運動的文章,將青島建成“帆船之都”青島20xx年奧帆賽地位於全市政治、文化、商貿中心的浮山灣畔,陸地規劃45公頃,擬建設項目包括:國家帆船運動培訓基地、奧運村、運動員中心,賽船停泊區、新聞中心、國際豪華遊輪碼頭、國際會議中心、五星級國際旅遊度假酒店、國際遊艇俱樂部、海濱商業旅遊休閒中心。­

  爲了搶得奧運商機,島城不少酒店紛紛擴容。海景花園的新海景樓則是按照白金五星級建造,從建築設計、室內裝飾設計及室內外燈光設計均聘請了世界一流的設計師。海景花園酒店現已有六成被外賓預訂(奧運會期間的),香格里拉已有三成被預訂。(青島目前的星級酒店140多家,五星級的6家,四星級的近20家)­

  我們現在所在的這條街,叫“香港路”,是青島由東到西的主幹道路。青島的街道很有特點,第一,是以我們國家政區的名稱命名的,比如說:湖北路、江西路、廣東路、新疆路……這樣做,本地人不知不覺之中,已對我們國家政區的名瞭如執掌,而外省人來到青島,看到以自己家鄉命名的街道會特別的親切。第二,青島市區的街道幾乎沒有一條是正南正北的(只有一條叫蘭山路,只有短短几百米)。第三,青島的街道上很少有自行車,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大的BUS和小的TAIX,如今私家車也成了主流。後倆個特點的原因在於青島市是按照彎彎曲曲的海岸線建設的,環山路、上坡路比較多。­

  在香港路上由東向西行駛,當我們到達前方的路口時(海天大酒店的路口),大家請注意一下,這個路口就是老城區和新城區的分界。您可以對比一下,建築物的風格有什麼變化。康有爲先生曾經讚美青島用了八個字,“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這就是對青島最好的寫照,而我們身處老城區的時候,這周圍的景色就是對這八個字最好的詮釋。(途徑中山公園)…..青島的市樹是雪松,青島的市花是山茶花。­

  青島人最喜歡的四件事:哈啤酒,洗海澡,喫嘎啦(蛤蜊),泡小曼(看青島的姑娘漂亮)。(講解啤酒,如需加點,借題發揮)喫蛤蜊是指青島的海鮮,借題發揮,加海鮮。­

  海路空看青島……..不一一概述了,很多帖子都有介紹。­

  另外,青島的節日也很豐富,可自己蒐集以作添加。­

  很多國外的客人問我,大連美嗎?它與青島相比如何?我說,大連很美,是一箇很乾淨、現代化、有着異國風情的城市。而青島的美,是多姿多彩的,有着童話般的世界(例如迎賓館),在小青島上欣賞老城的高低起伏,怎麼看都像東歐,像童話發生的地方。在七八月的雨季,潮溼的街道,煙雨濛濛中的行人,襯托着那精美的建築,既可以獨自享受這份悽迷和浪漫,又有種想和朋友小酌一杯的慾望。夜晚,寂靜的街道上灑落着橙色的燈光,那種美是一箇過客很多年後都縈繞在心頭的。(香格里拉的明信片就是煙雨迷濛的青島)­

  四月的櫻花,又讓這個城市平添了許多的優雅與浪漫。陳奕迅的“富士山下”縈繞在耳邊。在櫻花綻放的季節,老人、孩子、夫妻和青春盎然的少男少女們,攜手在櫻花樹下,歡聲笑語,留下青春和美的一箇個瞬間……­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