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著名的導遊詞(精選6篇)
江蘇著名的導遊詞 篇1
大家看到的牌樓是仿明建築,它是同裏古鎮衆多明清建築的代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由原全國人大的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題寫。
走過三元橋,我們就進人了具有一千多年建鎮史的同裏古鎮區。根據清嘉慶年間的《同裏志》記載,同裏“唐初名銅,宋改爲同。舊名富士,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爲同裏”。而改富土爲同裏則另有一箇民間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浙江富陽一帶災荒不斷,不少人背井離鄉來到這裏墾荒種地。辛勤勞作加上風調雨順,而使物產豐饒,人們安居樂業,就將這裏稱爲“富土”。直到隋煬帝即位,因其驕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國庫日漸虧空,有一年北旱南澇,許多地方糧食歉收,交不上“皇糧”。於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繳三鬥糧,限十天繳清,違者將處以重罰。富土百姓得訊,焦急萬分。便請教當時鎮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這般地作了安排。
轉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糧的欽差乘船來到富土。金秀才率衆鄉親在岸上跪地迎候,欽差一上岸,便催問加繳皇糧之事,金秀才從容答道:“今年受災,收成大減,難以爲繳”。欽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無糧?若不如數上繳,定要遵旨重罰。”金秀纔不卑不亢,陪笑解釋說:“大人息怒,請聽在下細說。此地原叫‘同裏’,並非‘富士’,請大人明察。”欽差聽後迷惑不解,順着街面東西南北巡視了一大圈,見到的都是“同裏”,而絕無半點“富上”痕跡,於是只好罷休。哪位遊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麼安排?原來金秀才關照衆鄉親用拆字法,將“富”字一拆爲二,上去一點,拆田連土,便成爲“同裏”二字。而當時的書寫習慣與今日不同,是豎寫的,因此化險爲夷,躲過了這一劫難。同裏同裏,同爲鄉里,看着叫着都很平白、親切,因而沿用至今。
今天,我給大家講解同裏的一園二堂三橋,請各位隨我一起尋找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
同裏古鎮佈局與衆不同,市河如網,小橋遍佈,街市民居依水而成,並擁有大量的深宅大院和園林古蹟。因此在1982年就有幸成爲江蘇省文物保護鎮。
現在,我們來到了被餘秋雨先生稱爲中國古典園林中特別讓他稱心滿意的和最吸引人的去處,這就是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名單的退思園。
退思園建於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雲,生於1838年,26歲時到安徽投靠巡撫喬松年,並在前敵營務處任職。因作戰有功,先後擔任記名鹽運史、候補道佈政使,併兼淮北平釐局及鳳陽鈔關等職。光緒五年(1879年)始任鳳穎六泗兵備道,築城垣,治驛路,建橋樑,開船塘及設育嬰堂、戒菸局等,綜合治理,效果顯著。光緒十一年(1885年)因鎮壓捻軍不力,被人蔘奏,革職回鄉。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建造了退思園。
江蘇著名的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在遊覽了金山、焦山之後,下面我們將去“京口三山”之一的北固山。北固山位於鎮江市東北江濱,居金山和焦山之間。高約53米,長2公里,北臨長江,山壁陡峭,形勢險因,因名“北固”,向以“天下江山”而著稱於世。因山上甘露寺等寺廟院落都集中在北固山頂峯,所以北固山又有“寺冠山”之說。
北固山由前峯、中峯、後峯三部分組成,後峯是北固山的主峯,背臨長江,峭壁如削,爲風景之所。山上古蹟大多與甘露寺“劉備招親”有關。新中國成立後,中峯、後峯闢爲後甘露寺公園,1986年更名爲北固山公園。北固山風光壯麗,景色宜人,歷代詩人墨客,如李白、蘇武、米布、陸游、辛棄疾等都在此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北固山公園的大門。進入大門,我們在左側看到的這一汪池水,叫做“鳳凰他”,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曾臨池召選儒生。古時他水經甘露港通江。池中的那座亭名叫“鳳凰亭”。
在鳳凰池右邊,有一塊平直一分爲二的巨石,這就是“試劍石”,又名“恨石”。石爲兩塊,高的一塊約1.5米,矮的一塊減半,中間都有裂縫,平整如削。石上“試劍石”3字清晰可辨。
說起試劍石,還有這麼一段故事:相傳孫劉聯姻,弄假成真。有一天,孫權和劉備同遊鳳凰池,劉備見池邊有一塊巨石,即撥下隨從身上的佩劍,仰天暗自默禱:“我若能順利返回荊州,成霸主之業,劍下石裂;着死於此地,剁石不開。”手起劍落,只見火花飛濺,巨石應聲而裂。孫權見此即問劉備:“你爲何恨這塊石頭?”劉備假意地回答說:“我年近五十,不能爲國清除賊黨,心中異常憤慨。現蒙國太招我爲婿,是我一生幸事。我向天門卦,如能破曹興漢,就劈開這塊石頭,現果真如願。”這時孫權暗想,“劉備莫非用此話來矇騙我的?”也將寶劍拔出對劉備說:“我也來問問天意,如能彼得曹操,也將石頭劈開。”暗中祈禱:“如能再取荊州,興旺東吳,石頭也裂爲兩半。”隨即揮劍劈開另一塊石頭。兩人暗暗自喜,於是就這樣留下了兩塊試劍石。
其實,試劍石的形成來源於地質的演變:距今約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代,因火山爆發岩漿噴溢出地表而形成了火山岩,由於其質地堅硬,且多裂縫,再經風化剝蝕成爲現今的形狀,這些石頭並非什麼鋼刀利劍能劈開。
各位遊客:北固山的主要景觀我們都已欣賞到了,回顧我們剛纔走過的景點,這裏的寺廟、樓閣、山石、草木彷彿都凝聚了歷史的瞬間。往事成過去,青山依舊在,但願北固山的遊覽能讓您得到歷史的啓迪,美好的觀感!
江蘇著名的導遊詞 篇3
無錫惠山古鎮地處無錫市西、錫山與惠山的東北坡麓,海拔高8米,東經120°16'、北緯31°34'。距市中心僅2.5公里,京杭大運河緊靠其北流經。無錫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餘年,有錫山先民施墩遺址。它以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美、古祠堂羣密集分佈爲特色,是無錫老街坊風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區。20_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公佈惠山古鎮祠堂羣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山古鎮已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錄名單。
古鎮的文化底蘊豐厚,大運河支流惠山浜直達古鎮腹地。兩岸歷史文物林立,人文薈萃,又是無錫地名的發源地"無錫錫山山無錫"。
惠山古鎮各行業會所佔一定數量,其中山貨公所、耍貨公所、石作公所、鹽業公所、建築業行會,婺源會館等。成爲古鎮亮點。惠山古鎮具有水陸二條交通線,水路由京杭大運支流三里至古鎮腹地,陸路離城五里,交通十分便利。
惠山寺始建於南北朝,香火旺盛。無錫的標誌性建築錫山龍光塔,始建於明萬曆間,是古鎮一景。唐代陸羽品宜茗者,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之得名。惠麓一帶林茂石壑,泉水豐富,素有九龍十三泉之稱美譽。唐、宋惠山寺石經幢聳立古鎮中心。始建於北宋金蓮橋、唐聽松石牀在古鎮中重要位子。唐皮日休詩“千葉蓮花舊有香,半山金剎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牀”。明洪武初年600餘年古銀杏,400餘年古玉蘭,古香樟,根深葉茂。始建於明代的寄暢園、愚公谷舊貌依舊。
明代“千人報德坊”、“華氏四面牌坊”是古鎮牌坊羣的佼佼者。惠山古鎮祠堂建築羣佔居古鎮主體位子,始建於唐而盛於明清,先後出現120處祠堂建築體,其中宰相祠堂九處,楚相春申君黃歇;唐相李紳、陸贄、張柬之;宋相司馬光、王旦、范仲淹、李綱;清代李鴻章。惠山祠堂羣按規制可分爲尚書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撫祠、忠節祠、貞節祠等,祠堂名目繁多。涉及80余姓氏,180餘名歷史人物,是尋根問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
惠山古鎮歷史悠久,古蹟衆多,文化底蘊豐厚,號稱無錫歷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館。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文化遺存及歷史性建築比比皆是,並有國家、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惠山古鎮已發現ll8處歷代祠堂建築和重要遺蹟,彙集了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80個姓氏,180個歷史名人。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類別之全、風貌之古樸,爲國內所罕見。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和參與興趣感,今後是探勝訪跡、尋根文化體驗互動、憑弔先賢道德哲理、瞭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內涵之源。
江蘇著名的導遊詞 篇4
鹽城1983年撤地建市,下轄2市5縣3區,面積1.69萬平方公里,人口810萬。
歷史悠久,因鹽得名。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因“環城皆鹽場”而更名爲鹽城縣。境內海鹽遺蹟衆多,市區建有串場河海鹽歷史文化景區,中國海鹽博物館於20_年11月建成開放。
資源豐富,生態獨特。全市耕地總面積1170萬畝,佔全省的16.4%,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糧食、棉花、油料、家禽、生豬、水產品等大宗農產品的產量在13個省轄市中均居首位。東部海岸線長582公里,灘塗面積45萬公頃,是江蘇後備土地資源潛力最大的地區,沿海綜合開發前景廣闊。風力發電蘊藏能力達20_萬千瓦,大型風電場項目正在建設,部分風機已併網發電。建有麋鹿和珍禽(丹頂鶴)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爲聯合國人與自然生物圈成員。
革命老區,百河之城。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鹽城成爲華中抗戰中心,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裏戰鬥和生活過,時有“陝北有延安、蘇北有鹽城”之說。目前,新四軍軍部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四軍紀念館是全國規模最大、資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軍紀念設施。鹽城市區地處蘇北裏下河地區,水網密佈,市區420平方公里規劃控制區範圍內有大小河流近百條,人稱“百河之城”。
崇文重教,民風淳樸。鹽城自古崇文重教、人文薈萃。古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和陸秀夫、施耐庵等,近現代有“二喬”(胡喬木和喬冠華)等著名人物。基礎教育紮實,職業教育發展較快,擁有49所大中專院校,每年培養3萬名大學生和8萬名技術工人。鹽城歷史上的人口來源主要來自於明清兩代的大規模移民,民風淳樸,勤勞好學,包容性強。
交通便捷,區位優越。鹽城交通便捷,3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新長鐵路鹽城站開通全國客貨運,鹽城南洋國際機場開通至首爾、香港、北京、廣州、昆明、哈爾濱等航線,大豐港開通至韓國、日本國際班輪航線,並被國家列爲“兩岸三通”直航港口。鹽城成爲江蘇唯一、全國第十家同時擁有海港、空港兩個一類開放口岸的地級市。
江蘇著名的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在遊覽了重頭清後,我們將從北岸的渡船碼頭乘船前往黿頭渚景區內的一組湖中小島——"太湖仙島"去參觀。
我們從船上眺望三山,只見島上松竹蒼翠,楓香染紅,距我們約2.6公里處的湖中小島,如神龜靜優水面,綽約多姿。
太湖仙島的原名叫"太湖三山",三山是著帽山、烏龜山及筆架山的俗稱,由東鴨、西鴨、大磯、小磯4個小島組成,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長約2.5公里。島內景色迷人,素有"三山映碧"之稱。1993年,憑藉天然山水,巧設人文建築,建成了一處太湖旅遊的新景觀,有道是:太湖佳絕在黿頭,三山仙島勝天堂。
遊客們:我們走過長長的遊船碼頭,首先看到的是用漢白玉大理石雕刻的太湖仙島牌坊。這座三重飛檐翹角的牌坊,紅色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正中有"太湖仙島"4字。門樓前的臺階上雕刻着一條盤龍,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牌坊後是"玉帝巡天圖"漢白玉浮雕。玉帝端坐在龍椅之上,文武羣臣簇擁左右,仙鶴道遊雲間,遊人置身其中真好像仙境浮現人間。
現在我們右轉沿山路向上,便可到"洞天福地"景區。這裏有花果山、水簾洞、演武場,還可以觀賞歌舞,如有雅興還可觀看猴戲,逗逗猴子。
向東走是"會仙橋",它連接着西鴨山和大磯山,是通往三山島的主景區。此橋原名"五洞環橋",是座仿古建築,橋上建有四面開敞的亭子,雕樑畫棟,彷彿引導人們由此進入仙境。
靈霄宮後山上是三層圓形天壇,擺設鎮山之寶——太乙丹爐。沿林間小路下山,可以到達後山的"月老詞",裏面有"鴻喜堂"。
遊客們,太湖仙島我們就遊覽到這裏,最後出南天門,乘船返回黿頭渚。再去下一個景點遊覽。謝謝大家!
江蘇著名的導遊詞 篇6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各位遊客: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千古絕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也曾將數百首歌頌揚州風光的詩歌留給了後人。今天,我們將去領略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風采。
遊客們:揚州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江蘇中部,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通揚運河貫穿東西。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揚州是蘇北重鎮之一,江淮地區水陸交通樞紐。轄廣陵、郊區2區,儀徵、高郵、江都3市和邗江、寶應2縣。全市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總人口439萬,其中市區面積148平方公里,人口44萬。
揚州市境內地形西高東低,以儀徵境內的丘陵山區爲最高,從西向東逐漸傾斜,高郵市、寶應縣與泰州市、興化市交界一帶最低,爲淺水湖蕩地區。儀徵市、邗江縣和揚州市郊區的北部爲丘陵。沿江和沿湖一帶爲平原。境內主要湖泊有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和邵伯湖等。
揚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吳王夫差構築耶城是揚州建城的開始。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楚國打敗了越國,在邢城基址上第二次築城,因城牆“廣被丘陵”,改稱“廣陵”。這是揚州定名廣陵的開始。秦漢之際,因廣陵縣城靠近長江,爲一縣之都會,所以,又更名爲江都。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南來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長江下游一帶的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隋代統一中國後,才改稱揚州,據說大禹治水以後,把天下分爲九州,揚州的改名取意於《禹貢》中的“淮海惟揚州”。
揚州的繁華,使身在北方的隋場帝楊廣不勝嚮往,他在夜間也“吾夢揚州好”。於是他徵調了數以萬計的民夫開挖了南起臨安(杭州),中經東都洛陽,北至琢郡(北京)的南北大運河,並在揚州蜀岡、雷塘一帶大建宮殿、苑囿。三次由洛陽乘龍舟南遊揚州,使當時的揚州成爲擁有50萬人口的重要商港。唐時,揚州商業的繁榮,在全國範圍內居第一位,超過四川,有“揚一蜀二”之說,“雄富冠天下”之譽。這時的揚州還成爲國際貿易港口,東南亞及西亞諸國的商船都來到揚州進行貿易。
唐天寶六年(747年),揚州人口達47萬,僅阿拉伯商人就有5000多人。來這裏學取真經和漢文化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學生絡繹不絕。唐天寶十二年,大明寺高僧鑑真大師,由揚州出發東渡日本。元時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委任爲東宣撫使,在揚州做了3年官。
清末以後,漕運不經運河,揚州也就逐漸衰落下來。到了抗日戰爭前,揚州人口只有12萬,只有唐朝繁榮時的五分之一。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