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歷史導遊詞(通用3篇)

南京歷史導遊詞 篇1

  南京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衆多,文化積澱深厚,1982年被國務院列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歷經朝代更替,曲折坎坷,僅城市名稱就有過金陵、秣陵、揚州、丹陽、江乘、湖熟、建業、建康、江寧、升州、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變頻繁爲國內罕見。其間既有過令人仰止的輝煌,也有過任人宰割的衰敗。

  境內文物古蹟衆多。越城、金陵邑遺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牆等大批歷史遺蹟,顯示出強烈的古都特色。城市風景秀美。東南山巒起伏,西北江水環繞,城內綠樹成蔭,四十八景風光迷人,民俗風情引人入勝,已成爲國家優秀園林城市、旅遊城市。

  歷史人物衆多。春秋時代的吳王孫壽夢、越王句踐、西漢開國大將韓信、三國吳主孫權、南唐後主李煜、南宋名將岳飛、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歷史痕跡。李白的詩歌、李煜的詞曲、王安石的美文,吳敬梓的小說等爲古城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南京地處遼闊的長江下游平原,瀕江近海,"黃金水道"穿城而過,南京港作爲天然良港已成爲遠東內河第一大港,城市發展也定位於江濱港口城市,目前已成爲中國東部地區以電子、汽車、化工爲主導產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

南京歷史導遊詞 篇2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擁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20xx年建城史和近520xx年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跨度最長的古都,跨度長約1820xx年。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其文物保護單位數量之多、門類之全、跨越時間之長,位居全國前列。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南京是中國古代都城的重要代表,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歷史上曾有十二個朝代定都或遷都於南京,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羣臣皆議以建康爲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爲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爲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爲動員基礎和合法性。故而南京被視爲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深遠的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慼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爲最。"

  嘗以爲中國古都,歷史悠久,古蹟衆多,文物制度,照耀千古者,長安、洛陽而外,厥推金陵。北京雖爲遼、金以來帝王之都,然史蹟不過千年,非若金陵建都之遠在南北朝以前也。他若汴京、臨安,一開都於五代,繼於北宋;一肇建於吳越,偏安於南宋,其爲時較短,而歷史遺蹟,亦不若長安、洛陽、金陵、北京之衆。而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與共、休慼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爲最。–《金陵古蹟圖考·序》……論者每謂金陵形勢,偏於東南,都其地者,往往爲南北對峙之局,不足以控制全國,統一宇內。故三山駐師,終鼎足割據之勢。五馬渡江,開南朝偏安之局。

  實則金陵一隅,實中國民族思想之策源地。《世說》所謂“過江諸人,暇日輒至新亭,周覬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王導曰:當共戮力王室,何至作楚囚對泣耶?”其民族意識之濃厚,可以想象。自後明祖奠都金陵,以伐胡元,終成一統之業;太平天國雖未成功,然亦以金陵相號召;近者如辛亥革命,國軍北伐,皆莫不以南京爲策源地。金陵之於中國,亦猶Frankfurt a.M.之於德,Orleans之於法,Moscow之於俄;雖未必盡爲全國中心,然有事之秋,登高一呼,天下響應。此鄭成功之所以海道千里,直薄金陵,慟哭孝陵,以圖恢復也。況時移勢異,古今未必盡同;昔日中原羣雄角逐之場,關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國,今皆化爲貧瘠,全國財賦之匯,趨於東南,經濟重心,厥在江浙。

  長安形勢雖佳,終不過位列陪都而已。至於北京,固爲千餘年來帝王之都,且與東北邊防,關係尤重,然形格勢禁,殊難恢復首都地位。誠能以金陵爲國都,長安爲西京,北平爲北京,番禺爲南京,勵精圖治,不遑寧處,據龍蟠虎踞之雄,依負山帶江之勝,則中興我民族,發揚我國光,其在茲乎!–《金陵古蹟圖考·金陵之形勢》南京爲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天下山川形勢,雄偉壯麗,可爲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勢寬厚,關塞險固,總扼中原之夷曠者,又莫過燕薊。雖雲長安有崤函之固,洛邑爲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會,爲億萬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薊者也。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南京城的氣魄,無與倫比,深深銘刻着南北交戰的宏大的悲劇性體驗。–《五城記–南京》我第一次來南京,就尋尋覓覓,走過了太多古蹟。我去尋找烏衣巷、朱雀橋、我走過胭脂井想起張麗華,秦淮煙波那麼多的故事,紫金山下看看滾滾長江淘盡千古英雄……我們生活在南京這個地方,受到的文化濡染滌盪還少嗎?這座城市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情的城市,它也是真正的繁盛帝王都。中國前一千年的歷史你看西安,後一千年的歷史看南京。所以,真正看懂西安和南京,中國歷史中的血脈滄桑變化也就都瞭解了。

南京歷史導遊詞 篇3

  南京城的城牆高度一般在14米到21米之間,城基的寬度爲14米左右,頂部的寬度在4米到9米之間。大部分的城牆都先用花崗岩或石灰岩的條石做基礎,上面再用大磚壘砌內外兩壁和頂部,內外壁之間常用碎磚,礫石和黃土層層夯實。城牆頂部和內外兩壁的磚縫裏,都澆灌一種"夾漿"。這種夾漿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或再加桐油摻和而成,凝固後粘着力很強,使城牆能夠經久不壞。牆頂用磚鋪成地面並砌成"雉堞"(指城牆頂部靠外一側的鋸齒狀矮牆),並有石制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離也設有排水洞,將城牆內側的積水排出城外。因此,南京城的基礎工程和防護工程都是比較牢固的,故能屹立至今600多年之久。城牆現存21。35公里,仍然是我國最大的一座磚城,並被定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南京明城牆爲應天府城即京城,城門計有13座,水關兩座。城牆上還有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以供軍事防守之用。在城的中央還建有鐘樓和鼓樓。

  這13座城門的上部,都建有高聳的城樓,而以聚寶門最爲雄偉。聚寶,三山和通濟三座城門各有城牆四道,每兩道之間的空間稱爲"甕城",可作爲戰時的防守之用。聚寶門是這些城門中最堅固的一箇,城樓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謂"藏軍洞"的特殊設施。"藏軍洞"實際上就是裏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這種"藏軍洞"在聚寶門最南一道的城牆上計有兩層共13個,左右兩側的城牆下部又各有7個,加起來有27個。據說,每洞可容納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達3000人以上。這種設施在我國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極爲少見的。每座城門都有內外兩道門,外面一道是從城頭上放下來的"千斤閘",具有堅固的防禦作用;裏面一道則是木質再加鐵皮做成的兩扇大門。在平時,行人車馬都從城門洞裏通過。

  南京明城牆的防,排水系統科學適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對城區的防,排水兩部分。城牆填層上部,採用桐油,石灰,黃工拌合的灰漿封頂夯實,厚約1—2米,在其上面和沿牆體兩側直至牆根用灰漿砌築5—10餘層城磚;牆體頂面設置了石質排水明溝,在其明溝約50米距離設置石質出水槽將水排出牆體。城區的防,排水系統,主要是利用城牆底部設置的水關,涵閘。在秦淮河出,入口處分別建有東水關和西水關,水關設有閘門3道,前後2道爲木閘門,中間設鐵柵門以防潛水入城之敵。東水關內側還設有33座甕洞,分爲3層(上面兩層爲藏兵洞),下層(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還設有金川河閘,玄武湖的"通心水壩"(即武廟閘),前湖的半山園閘與琵琶湖的琵琶閘等多處涵閘。這些涵閘,設有銅,鐵管和銅水閘,只能進水不可進人,設計巧妙,結構合理。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