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概況導遊詞(精選3篇)

拙政園概況導遊詞 篇1

  歡迎大家來拙政園參觀。 拙政園和我市的留園、北京的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合稱爲我國的“四大名園”。後兩個屬北方皇家園林,規模宏大,裝飾繁複,金碧輝煌,充滿滿清的審美趣味;而我們蘇州的兩個花園是典型的南方文人寫意園,宅園緊湊小巧,素樸精雅,是文人現實生活中的桃花源。 拙政園是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集大成者。風格疏朗,創造的山水親和喜人,蘊含着豐富多彩的人生哲學,是中國最典型的明代園林作品。

  同時,在中部花園山水處理上的偉大成就,“一池三島”的格局成爲了後世園林創作的範本。被世人譽爲“中國園林之母”。拙政園也是蘇州最大的私家花園,佔地5公頃。它的創意構思由當時最著名的畫家之一、“明四家”中的文徵明先生執筆而成。拙政園始建於1520xx年,從畫到園,前後歷時20xx年。歷史上幾經興廢,園主幾經變更,其中包括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相傳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小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曾經住在這裏,所以有關大觀園的許多描寫都與拙政園的園景相吻合。 第一任園主王獻臣是明朝的監察使,相當於現在的檢察官,監督地方官員的吏政情況,職位顯赫;官場失意後還鄉,在蘇州城內東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現在的“拙政園”。名字源於晉代潘岳的文章,“灌園鬻蔬”,“此亦拙者之爲政也”。

  自嘲地說,自己才學淺薄不能得到皇帝的賞識而行治國平天下的壯志,只配回家作一農夫,從此不理朝政,享受隱退林泉的雅興。就象這座“蘭雪堂”的名字,取自詩句“清風灑蘭雪,獨立天地間。”,表達主人潔白自持、瀟灑大方的志趣。 在這幅漆雕屏風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拙政園由兩條遊廊分成三部分:東部以田園風光爲主,明代王心一買下後取名爲“歸田園居”。曾經遭到嚴重的破壞,保留的建築很少。如今在這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珍貴樹種和典型的古典建築。中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又稱“復園”,完好地保留了明代簡雅而鋪張、敦厚而輕靈的風格,在佈局設計、建築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上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西部是清代主人張履謙重修的,稱“補園”,色彩上有了藍色的裝點,風格上帶有明顯的清代時尚特徵。 同時,我們從這幅漆雕畫上可以看到,園中絕大部分的建築都與水相鄰,面對水面或者挑起凌空於水面之上,它們的名字也都得靈感於流動着連接着園中各處的水,把江南水鄉特有的風致描摹得精彩絕倫。特別是水中遍植的荷花,或擁翠堆綠,或紅白點綴,或枯枝待雨,古人賦予它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園主青睞於它的“香遠益清”,這些催發詩人清愁的物事在這裏都因園景需要各有表現。如今,拙政園一年一度的“荷花節”,不但集及了百餘種荷花品種,還精心使千年古蓮子發芽,並培育出碗蓮等珍貴的觀賞品種,贏得了遊客嘖嘖稱讚。

拙政園概況導遊詞 篇2

  現在我們位於的是蘇州古城東北面最大的名園“拙政園”。它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合稱爲中國“四大名園”,被譽爲“天下園林之母”。有人說,拙政園酷似我國古代文學鉅著《紅樓夢》中所描述的大觀園,這話究竟有沒有道理?還是請大家跟我走進拙政園,去探尋一下大觀園的影子吧!

  現在我們看到高高的’磚砌牆門的正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明代御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而還鄉,以大弘寺址拓建爲園,借西晉潘岳《閒居賦》“拙者之爲政”句意,自我解嘲,取名爲“拙政園”。王獻臣死後,他的兒子以拙政園爲賭注,一夜之間輸掉了。自此拙政園400餘年來,屢易其主,歷經滄桑,幾度興衰。

  拙政園與蘇州其他古典園林一樣,是典型的宅園合一,有宅有園,前宅有園的格局。拙政園的花園分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整個造園以山水並重,以水池爲中心,水面佔全園的五分之三,亭榭樓閣皆臨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襯。

  各位遊客:現在從園門進去便是東花園。入園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花園的主廳“蘭雪堂”。“蘭雪”二字出自李白“春風灑蘭雪”之句,有清香高潔、超凡脫俗之意。廳堂面寬三間,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氛圍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爲“歸園田居”,以田園風光爲主;中部,稱爲“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也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稱爲“補園”,以清代建築爲主。整個院子沒有明顯的中軸線,也不對稱,但錯落有致,疏密得體,近乎自然,是蘇州園林中佈局最爲精巧的一座。

  走出蘭雪堂,迎面有一組太湖石假山。這塊名爲“綴雲峯”的假山高聳在綠樹竹蔭中,與西側涼快形狀怪異的石峯並立,叫做“聯壁”。水池邊山峯外形似船,俗名“翻轉劃龍船”。走到這裏,似乎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大家可能都會聯想到《紅樓夢》中大觀園進門處的假山,同這座假山極爲相似。

  蘭雪堂的東北面,臨水而築的這座捲棚歇山頂的建築,就是“芙蓉榭”。此榭爲東花園夏日賞荷的絕佳之處。面對荷花池,背倚高牆,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給人一種寧靜的氣氛。加拿大溫哥華“逸園”中的水榭,就是參照此榭設計的。

  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間聳立的那座重檐攢尖八角亭,名爲“天泉閣”。閣中有“天泉井”,相傳此井爲元代大弘寺東齋的遺蹟。夏日可在此閣欣賞紫薇花。這座建築物,從外面看似乎是兩層,在裏面看卻只有一層。欣賞蘇州園林裏的建築物,高的樓閣要仰視。如果您站在“天泉閣”的戧角下,凝視飄動的浮雲,您似乎感到樓閣正在藍天中翱翔。這就是蘇州園林建築物上大都建有戧角的奧祕。這些戧角,除了有利於採光和通風外,主要是增加了動感和美感,成了蘇州建築的地方特色之一。

  那座外觀輕快明朗,體量較大的四面廳,稱“秫香館”。顧名思義,就是欣賞稻麥飄香的地方。“樓可四觀,每當夏秋之交,家田種秫,皆在觀望中。”現在所見到的“秫香館”,其主體建築是60年代重修拙政園時從東山搬遷過來的,體量偏大,與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館西南,隔溪有一土山,上有長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詩意,亦曾叫“補拙亭”。在亭中居高臨下放眼四望,東園景色盡收眼底。

  東中花園以這條復廊分隔,復廊的牆壁上開有25個漏窗,不同的團被水中波紋反射疊印,隨着步移花窗的變換,園內景色也不斷地變化。穿過復廊的黑漆大門,便到了中部花園。看這座半亭倚牆而作,亭中有一圓拱門,三面凌空,長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極遠處又有一亭,亭內也有一圓拱門,這就是西花園的“別有洞天”園門。而在亭臺樓閣旁,小橋流水之上,古樹花木之間,屹立着一座寶塔,那就是園外遠處的北寺塔,給人以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一借景的手法,運用得很成功,園主確實費盡了心機。因爲中部花園東西長,南北窄,有一種壓抑感,浴室園主利用低窪的地勢鑿池疊山。用假山遮住兩邊的圍牆,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間,使人感到開闊而深遠。中部花園裏的建築物,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疏密有致。

  中園是拙政園的主體部分和精華所在。總體佈局以水池爲中心,分佈着高低錯落的建築物,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現在各位請看池島假山,池岸曲折,水繞山轉。假山上的“悟竹幽居”,山頂的“待霜亭”和“雪香雲蔚亭”點綴其上。從東面看,一山高過一山;從南面看,一山連接一山;從西面看,一山壓倒衆山,具有中國山水畫的傳統構圖特色,也體現了“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們先來觀賞“悟竹幽居”。此亭俗稱“月到風來亭”。與衆不同的它是一箇方亭,4個大大的圓洞門使人馬上會聯想到八月十五的月亮。人站在其中向外看,猶如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着蘇州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北面青竹石筍,西面嫩荷吐尖,南面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亭內有文徵明的書額和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當空、清風徐徐和遠望羣山、近看流水的那種賞心悅目的感受。

  跨過九曲石板橋,沿着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緩步登山,這座輕巧若飛的亭子就是“待霜亭”。“待霜”取義於唐代詩人曾任蘇州刺史的韋應物的詩:“書後欲提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字裏行間透出了一股霜濃橘紅的山野氣息和泥土芳香。

  穿過叢林,越過小溪,步上石階,就到了“雪香雲蔚亭”。它位於島的中央制高點。居高臨下,與遠香堂遙遙相對,站在亭內,園中各處亭臺樓閣一覽無餘。停住上有文徵明手書的對聯,上方還有明代畫家倪雲露的“山花野鳥之間”題額。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中部花園的中心池邊,這裏四面環水,三面植柳,圍繞水面,有荷風四面亭、香洲、見山樓、倚玉軒、小飛虹、小滄浪和遠香堂等景點。

  湖中島上的“荷風四面亭”上有一幅很有趣的楹聯,不僅描繪了此處的景色特點,還巧妙地點出了四季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楹聯上聯仿濟南大明湖“小滄浪”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的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聯則仿照唐代詩人李洞的“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與“荷風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實際上是一座船型建築物,可稱爲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隻官船在荷花叢裏徐徐而行。而這艘石坊由亭、臺、樓、閣、榭五種典型建築組合而成:船頭爲荷花臺,茶室爲四方亭,船艙爲面水榭,船樓爲澄觀樓,船尾爲野航閣。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臨河,處處通船,所以在園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時石坊也可以經常提醒人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藉此表白園主“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跡。

  經過九曲石橋,沿着遊廊走,就見到“見山樓”,古代叫做“藕香榭”。見山樓語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名句。它三面環水,似蒼龍嬉水,樓是龍頭,水廊是龍身,雲牆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曲橋是龍鬚。相傳此樓曾被用作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辦公之處。登樓遠眺,可見蘇州西南的靈巖山。這裏視野開闊,爲北部的主景區,與南部次景區小滄浪、小飛虹和得真亭的空間窄小的佈局形成對照。

  從“見山樓”沿着遊廊往南走,可以來到“小滄浪”。“小滄浪”的出典是《楚辭。漁夫》,原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纓,準備出仕輔助朝綱;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雙腳,決心引退逍遙自在。“小滄浪”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一箇閒靜的水院。站在“小滄浪”前往北看,廊橋“小飛虹”倒映在水裏,水波盪漾,猶如彩虹。這裏是觀賞水景的最佳去處。只見藕香榭前各路水源匯聚一池,似乎“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過“小飛虹”,過“小滄浪”,有種餘味未盡的感覺。

  從小滄浪往東走,就來到了“遠香堂”。遠香堂位於中部花園的中心位置,回抱于山池之間,後面寬闊的平臺連接荷花池。夏日荷花盛開時,荷風撲面,清香遠送,所以稱爲“遠香堂”。遠香堂建築形體高大,而且廳內沒有一根阻礙行動和視線的庭柱,四面都鑲有玻璃,可以坐在廳裏品茶、聊天、看景。廳的南邊是一座峻峭的黃石假山,北邊是池島假山,東邊山坡上有“繡綺亭”,西邊池塘邊有“倚玉軒”,給人以近山遠水,山高水低的感覺。“遠香堂”匾額原爲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手筆,現爲近代書法家張辛稼補書。兩邊有一副對聯,共80字,是蘇州諸多園林中最長的對聯,記載了當年八旗奉直會館達官貴人聚會時的盛況。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物,十分重視意境的設計,用大量的匾額楹聯書法作點綴,既記述了名園的歷史,又點明瞭景點的精華,還書法了園主的情懷。

  遠香堂的東南角圓洞門中,深藏着一組各具特色的小建築,閒庭別院,這裏被稱爲拙政園中的“園中園”,因種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園”。各位遊客走到這裏,見到前面一道雲牆,兩面種有牡丹,正當“山窮水盡疑無路”時,再往前走就發現黃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邊的一箇門洞。當我們步步走近時,門洞漸漸擴大,你會發現門洞像一輪明月,鑲嵌在白色的雲牆上。穿過門洞後,這輪明月又被這邊的黃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從月洞門外向南看,嘉實亭掩映於枇杷叢中;入洞門回首北望,掩映於煙波林木中的雪香雲蔚亭與月洞門、嘉實亭同在一條視線內,收到了隱蔽對景的效果,由此可見,蘇州古典園林在闢門開窗時,除考慮到出入和採光外,力求處處有景,景隨步移。

  枇杷園以庭院建築爲主,有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和海棠春塢等。這些建築把空間分爲3個小院,而小院既隔又連,相疊穿插,空間和景物處理上富有變化。每個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腳步量一下卻發現相差甚大。原來“玲瓏館”前的雲牆造得較矮,視野開闊就顯得大。而“海棠春塢”尺寸比較小,但開了幾個漏窗,使天井顯得比較寬敞。“聽雨軒”前的天井面積比較大,就開了一箇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適宜,園景豐富。當年園主喜歡同家眷在這裏,一邊品嚐蘇州的船點,一邊細聽那餘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葉上、碎石地上,發出各種聲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樂創作之中。“嘉實亭”裏有一幅對聯“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這裏,惟妙惟肖。

  從中花園穿過“別有洞天”的圓洞門後,就來到了西花園。西花園的主體建築 “卅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是鴛鴦廳結構。外面看是一箇屋頂,裏面是四個屋面;外面看是一箇大廳,裏邊分爲兩個客廳,北面客廳是夏天納涼用的,南面客廳是冬天取暖用的。進門時,圓洞門上方的“得少佳趣”篆體磚雕把我們引入佳境。北廳“卅六鴛鴦館”館名爲清代狀元洪鈞所書,南廳的“十八曼陀羅花館”館名出自清代狀元陸潤庠的手筆。鴛鴦是美滿姻緣的代名詞,曼陀羅花是延年益壽的吉祥物。曼陀羅花即是山茶花的別名,園主在小院中種了各種山茶花18種,故取名“十八曼陀羅花館”。這個大廳造型別致,椽子爲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傳是園主聽崑曲的地方。這裏四面窗格上都嵌有菱形藍白相間的玻璃,構成美麗的圖案,每當剩下烈日時,陽光透過窗戶變成一道道藍白相間的光束,灑在地上泛起陣陣涼意。如果遊客們有興趣的話,可以靠近藍色玻璃窗往外看,只見屋頂上、樹枝上、石塊上、荷葉上,都像是灑上了一層白雪。

  西北面的“留聽閣”,取唐代詩人李商隱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之意命名。南面飛罩是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紋,構圖勻稱,手法精巧。楠木鏤雕的雲龍圖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龍圖案,相傳是太平天國忠王府內的遺物。

  在“卅六鴛鴦館”北面池塘裏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幢樓閣的倒影,這幢樓閣便是“倒影樓”。樓閣下層“拜文揖沈之齋”,就是“文徵明先生和沈周先生紀念館”。沈周是文徵明的老師,後人將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畫家合稱“明四家”。到影樓中間屏門上雕刻着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的無根竹圖,並配有詩詞。

  隔岸池邊有一座小軒,像一把打開的摺扇,俗稱扇亭,取名“與誰同坐軒”,取義於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扇面狀屋面和扇亭與後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構成了一把完整的摺扇。

  各位遊客:拙政園的主要景觀就遊賞到此。讓我們在以拙政園爲代表的蘇州園林,在“咫尺山林”再現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在那富有詩情畫意的、可望、可行、可遊、可居的小園林裏,享受一份溫馨的家庭氣氛吧。

拙政園概況導遊詞 篇3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黃浩,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遊覽著名的拙政園。拙政園是典型的明代園林作品,宅園緊湊小巧,素樸精雅。拙政園全園以水爲中心。她共分爲東、中、西三個部分。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東園,請看,東部東側爲面積曠闊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構亭,四周縈繞流水,岸柳低垂,間以石磯、立峯,臨水建有水榭、曲橋,它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多美啊!

  穿過東園,我們就來到了中園。中園以水池爲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大家請看,那間古色古香的房子就是以荷香喻人品的主廳遠香堂,四面長窗通透,可環覽園中景色。各位,請大家一起來到廳北,這裏有臨池平臺,隔池可欣賞島山和遠處亭榭。這裏的池水清澈,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四季景色因時而異,美不勝收啊!

  讓我們再往西走,就可以看到西園。西部佈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那就是西園的主要建築——三十六鴛鴦館,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

  拙政園到處都有秀麗的景色,三天三夜都說不完,請你們慢慢遊覽。大家在遊覽的時候請注意衛生與安全,不要亂扔垃圾。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