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導遊詞範文(精選5篇)
焦山導遊詞範文 篇1
焦山位於鎮江東北的揚子江中,山高71米,又名樵山,獅子山,雙峯山,海門山等,自東漢名士焦光隱居此山後,至今稱爲焦山。它屹立於大江激流之中,"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故人稱"中流抵柱"。由於揚子江的北坍南漲,現在的焦山已接近南岸。從鎮焦路至江邊,乘輪渡至焦山南麓的碼頭,上岸北行不足50米,即抵焦山的主建築定慧寺。
定慧寺又名普濟寺、焦山寺。始建於東漢末年,距今已1700餘年。康熙帝南巡時,爲之改名"定慧寺"。寺內亭臺樓閣掩映於綠蔭叢樹之中,故有"焦山山裹寺"之諺。定慧寺的山門莊嚴典雅,古色古香,門前有一對明代的石獅鎮守,門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額,照壁上"海不揚波"四個大字,顯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走進山門,穿過天王殿,院中有一御碑亭,亭內石碑上刻着乾隆帝下江南時作的《遊焦山歌》。由定慧寺東的觀瀾閣往北,越小橋過假山,便到了焦山碑林寶墨軒,這是北宋初年潤州太守錢子高所建。軒內珍藏着460 餘方碑刻,僅次於西安碑林,爲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最璀璨奪目的無價之寶是《瘞鶴銘》,被譽爲碑中之王,歷代書法家稱之爲"大字之祖"、"書家冠冕"。
寶墨軒之東不遠處是古炮臺遺址。炮臺呈馬蹄形排列,面對大江。它是我國人民抗英反帝鬥爭的重要遺蹟。從古炮臺北登山西上,就到了焦山東麓的絕頂吸江樓。因亭內四面有木雕佛像,所以又叫四面佛亭。此亭八角形,兩層,水泥仿木結構,有梯可盤旋而上。登樓遠眺,大江南北,旖旎風光,盡收眼底。 在吸江樓之西不遠的綠竹幽林中,掩映着一座四合庭院,門額寫着"鄭板橋讀書處",又叫別峯庵。鄭板橋曾在此讀過書,因而名聞遐邇。由此向西,經百壽亭婉蜒南下,就到了焦光三拒御詔不肯出仕的三詔洞。洞內有焦光的塑像。
自三詔洞往東南可至壯觀亭;往南可到摩崖石刻,這裏的崖壁間遍佈歷代名家的詩詞題刻,上至六朝,下到明清;正、草、隸、篆無不具備。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其中陸游和米芾的真跡尤爲珍貴。由摩崖石刻向東可至華嚴閣。此閣二層,北倚石壁,南臨大江,東近定慧寺。焦山的"華嚴月色",詩意最濃。
焦山導遊詞範文 篇2
焦山之所以享譽中外,其一是因爲焦山聳峙於江心,猶爲“中流砥柱”、“鎮江之石”,氣勢磅礴;加上山寺隱約,林木蒼翠,水域廣闊,環境幽美,宛若人間仙島在水中縹緲。其次由於焦山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著名古蹟,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與西安碑林齊名,爲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爲“碑中之王”的《瘞鶴銘》碑爲稀世珍寶。筆法之妙爲“書家冠冕”,極富有珍貴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故有“書法山”之稱。其三是焦山多禪寺精舍亭臺樓閣。寺庵有定慧寺、別峯庵、自然庵、玉峯庵、香林庵、海雲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云“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每個寺廟都有名僧,能詩詞歌賦,善琴棋書畫,清代禪僧幾谷,六靜和尚是著名的畫家,鶴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時。鄭板橋、柳亞子、康有爲等人,曾在焦山攻讀。
焦山還辦過佛學院,慕名來此朝佛受戒的學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臺樓閣有華嚴閣、觀瀾閣、文昌閣、汲江樓、東昇樓、御碑亭、槐影書屋、黃葉樓、乾隆行宮、浮玉齋、枇杷園、蝴蝶廳等古建築精華,點綴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稱焦山十六景:華嚴月色,定慧潮音,山門松影,庵院槐陰,海雲墨寶,石屋藏銘,西岸遠景,東麓新林,江亭禮佛,巖洞尋仙,自然問道,安隱棲禪,危樓觀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別峯裏園。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在此揮筆題寫了 “無盡藏”三字,耐人尋味。日本森本長老留戀地說:“焦山是我第二故鄉”。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焦山與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偉,金山小巧玲瓏;焦山以蒼翠的竹木取勝,金山以輝煌的塔寺建築爭長。自古以來,就流傳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諺。
焦山還具有珍貴的“四古”。古寺廟(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築物,主體建築是綠瓦朱欄,十分古雅。古樹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銀杏),多呈虯奇古怪之態,散佈在山腰水畔寺前廟後,爲山寺增添上一層幽邃雅靜、青翠蔥鬱的色彩,極宜遊賓休憩。此外,還有古碑刻、崖銘文物皆著名於世。
焦山屹立於大江之中,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唐代潤州刺史和鎮江節度史韓混,曾造樓船和戰艦30餘艘,配備海軍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練。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軍攻佔鎮江後,宋代杭元將領張世傑在同年七月,率領大批軍艦與元朝水師決戰於焦山,呈現出“焦圃險要屯包港,宋代興亡戰夾灘”的壯烈搏鬥。南宋抗金英雄韓世忠曾率領官兵數千人,駐紮焦山反擊金兵之事,已成爲歷史佳話,英風乾載,流傳後世。明正德四年(1520xx年)七月十六日,直隸右都御史史叢蘭因江西寧王反叛,親自率領江淮一帶水兵,在焦山江面進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發動了揚子江侵略戰役,英軍艦侵入長江時,曾遭到副都統海齡率領鎮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數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擊英軍,在近代反帝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革命導師恩格斯在《英人對華新遠征》一文中讚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焦山導遊詞範文 篇3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焦山系“京口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名勝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於世。因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故又有“浮玉山”之美譽。它是萬里長江 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園”之喻。遊人身臨其境,確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島,贏得中外遊人慕名而至。焦山的寺廟、樓閣等名勝 古蹟頗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蔭雲林叢中,故有“山裹寺”之諺。
焦山之所以享譽中外,其一是因爲焦山聳峙於江心,猶爲“中流砥柱”、“鎮江之石”,氣勢磅礴;加上山寺隱約,林木蒼翠,水域廣闊,環境幽美,宛若人間仙島在水中縹緲。其次由於焦山藏有許 多珍貴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蹟,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爲江南第一大碑林。
焦山,山峯高聳,天塹幽深,怪石嶙峋,花卉爭妍,香色迎人,很堪觀賞。霜楓盛春花 ,古剎展新容”的讚美。1953年園林局在山麓地帶新闢了焦山公園,園內設有假山、水池、曲橋、渡亭、花房、果園、苗圃、菊壇、松徑、竹叢等美化基地,使焦山更加秀媚多姿、生機勃勃,蒼翠欲滴 。
焦山導遊詞範文 篇4
各位遊客:
在領略了金山寺裹山的風光後,下面我們去欣賞焦山山裹寺的美景。焦山風景區位於鎮江市區東北的長江之中,山高71米,佔地570畝,爲浩瀚長江下游唯獨可供遊人觀光探幽的綠色島嶼,以其中流砥柱的雄偉之勢而令人神往。
焦山本是長江中一箇無名的島嶼,東漢末年焦光曾隱居於此,焦山是宋徽宗追賜的名稱。又因當地滿山竹林繁茂,古樹蔥憲,宛如碧玉浮江,故稱浮玉山。焦山的寺廟掩映於綠樹叢中,若隱若現,與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說。
焦山不僅以古樸幽靜的自然景觀見長,還有衆多的人文景觀,是一處聞名中外的遊覽勝地。
焦山導遊詞範文 篇5
各位遊客:
從古炮臺北面上山,隨我漫步登上焦山東峯絕頂,我們來到了吸江樓,原名吸江亭,因亭內四面有木雕佛像,人們又稱它爲四面佛亭。初創於宋代,明代弘治年間移建西峯頂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復建於原址,四面塑佛像。同治十年(187年)沈秉成改建成二層八角形,與金山吞海樓相呼應,取吸取江水煮新茗,買盡青山作畫屏詩意,更名吸江樓。現樓爲衛9別年重建。樓上的江山勝概橫匾系沈秉成嫡孫、當代著名書法家沈邁士於90高齡時所書。
請你們隨我沿樓梯盤旋而上。你們看,這樓迴廊四通,八面有景,我們登樓遠眺,大江南北滿旋風光盡收眼底。這裏視野廣闊,歷來爲觀賞日出的好地方。宋代詩人陸游,登此樓觀看日出後曾贊之爲:水天皆赤,真偉觀也。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