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導遊詞講解(精選3篇)

南京導遊詞講解 篇1

  各位遊客,你們好!歡迎各位來雨花臺風景名勝區參觀遊覽。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在雨花臺風景名勝區的北大門,在開始遊覽之前,請大家聽我說一箇傳說故事。

  故事發生在南朝時期梁代天監年間,當時的佛教非常盛行,雨花臺一帶寺廟林立香菸繚繞。相傳一位叫雲光法師的高僧,就在這裏一處峯高林深,禪境幽遠的地方設壇講經說法。高僧佛學深厚,口吐蓮花,滔滔不絕,聞道者,如癡如醉,集聚數日不散。這天,講經壇上,飄過幾朵彩雲,突然天光一閃,頃刻間,七彩花兒,如雨墜下,遍佈山崗。卻道是那雲光說法竟使天神動了真情,淚眼婆娑。從此高僧講經處便留下了雨花臺之名。而落下的七色花便幻化爲大家熟知的雨花石。

  其實,雨花臺的真正得名,還得從地質上說起。各位現在站的位置是古長江的河道,那時,滔滔江水,就在我們的腳下翻卷。後來由於地殼變動,江道北移,造成礫石沉積,地質上稱爲“雨花石層”。其石呈卵形,質含瑪瑙,光彩晶瑩,五色斑斕,紋絡旖旎。由於這裏地勢較高,達到海拔60米,又盛產雨花石,故稱雨花臺,當是名符其實的。

  由於雨花臺是我們南京城南的一處制高點,故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歷來有“金陵南大門”之稱。自古以來,雨花臺又爲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孫策攻破劉繇就在這裏。南宋金兵入侵,曾在雨花臺紮營;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臺飽受戰火摧掠,荒蕪淒涼,花雨不現。

  從剛纔的傳說故事中,我們一定會聯想到雨花臺必定是很美的地方,不錯,歷史上雨花臺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地,這裏山崗起伏,林木蔥蘢,流水清泉,鳥語花香,名勝薈萃。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登臨覽勝,流連忘返,留下了許多膾灸人口的詩詞佳作。南宋《丹陽志》載“江南登臨之地”即有雨花臺,明、清兩代又分別被列入“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1927~1949年,雨花臺上又書寫了一頁驚天地、泣鬼神的篇章。數萬中華優秀兒女爲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爲了新中國的誕生,拋頭顱,灑熱血,在雨花臺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用鮮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先驅者之歌。

  新中國成立以後,爲緬懷先烈,追崇前賢,教育後人,啓迪來者,1949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二次會議作出了修建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決議。根據建陵初期確定的“先綠化,後建設”的建陵方針,經過40多年的綠化造林工作,雨花臺風景名勝區已栽植雪松、龍柏、銀杏、玉蘭、海棠、桂花、紅楓等觀賞樹木240餘種,近30萬株,綠化覆蓋率達87%。從70年代末至今,黨和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興建了大規模的紀念建築羣。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規劃和建設,雨花臺已形成既是莊嚴肅穆的紀念聖地,又是賞心悅目的旅遊景區的基本格局。如今的雨花臺景區內莊重、質樸、清新、典雅、優美的環境,橫貫中軸、氣勢恢宏的紀念建築羣,與春夏秋冬,四時美景畢現的自然景觀以及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美侖美奐。

南京導遊詞講解 篇2

  嵩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古稱“外方”,夏、商時期稱“嵩高”,西周時稱“嶽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稱“嵩高山”,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要說中嶽嵩山,在五嶽之中,它東不如泰山雄偉,西不如華山險峻,南不如衡山秀麗,北不如恆山奇崛。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鞏山,以它自己誘人的山川風貌,燦爛的古老文化,獨特的演變歷史,天然的地質博物,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嵩山屬伏牛山 系北支外方山山脈的一部分,大地構造爲前寒武紀地塊及蓋層,蓋層構造以斷裂爲主,褶皺次之,經歷了多次地殼和造山運動,形成了山勢陡峻、雄偉壯觀、。奇峯林立、瑰麗多姿的地貌形態。由於嵩山地層發育齊全,層序清楚,在不大的範圍內能看到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個地質年代的地層出露、類型齊全的岩石,多次地殼運動的痕跡等,是研究地質構造的一箇良好的實踐基地。這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是少見的,被譽爲“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博物館,爲中外地質學者矚目。

  嵩山分爲東西兩支,東爲太室山,西爲少室山,二山的歷史由來已久。太室山下有啓母廟,廟前有啓母闕,廟後有啓母石。相傳大禹受命繼父治水,禹因治水心切,鑿山不止,連喫飯都不顧,和妻子塗山氏女相約送飯以擊鼓爲號,塗山氏女聽到鼓聲纔來送飯。禹在鑿山時化作一隻大熊,力大無比。一次正幹活時不小心一塊石頭滾下去擊響了鼓,塗山氏女聽到鼓聲忙來送飯,一眼看到禹是隻熊,羞愧難當,扭頭就跑,大禹急忙在後追趕,追到太室南麓時,塗山氏女已經化成一塊大石頭。此時塗山氏女已身懷有孕,禹便向巨石大聲哭喊:“還我兒來!”只聽得山崩地裂一聲轟響,巨石開裂,跳出禹的兒子,取名爲啓,所以這塊石頭就叫啓母石。塗山氏女化作石頭後,她的妹妹又和大禹結了婚,住在太室山西邊的一座山下,撫養夏啓王長大成人。古代妻子又稱爲室,所以禹的第一妻子住的山就叫太室山,第二妻子住的山叫少室山。少林寺就是因爲坐落在少室山陰的茂密叢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太室山東西起伏,奇峯相連,雄深高大,氣勢巍峨,猶如黃河南岸的一座天然屏障,護衛着夏代的都城–陽城,故有中嶽如臥之說。太室主峯叫峻極峯,海拔1494米,古來就有“嵩高峻極”、“峻極於天”的說法。朋友們可以想一下,華山是立着的,它高2160米,泰山是坐着的,它高1545米,嵩山在躺着臥下時還有1494米,那麼它立起來該有多高呢?因爲清朝乾隆皇帝曾在峻仍峯上賦詩立碑,所以峻極峯又名“御碑峯”。峯頂平敞開朗,猶如寶幢之蓋,四周羣峯相向,惟中居高巍,一覽衆山小。假若你登峯遠望,南有箕潁,山河拱衛;西有少室,爭豔奪魁;東視羣山,谷幽峯奇;北望黃河,一線連天處,即是古老的伊洛河三角洲、河圖洛書的出處,我們華夏6020xx年古老文化的發源地。峯嶽連綿,雲霧繚繞,耳聽松濤陣陣,眼觀山花爛漫,置身這種氛圍之中,朋友,你該有何感想?倘若你在夕陽西下時觀嵩山,那更是彩霞四射,瞬息萬變,河山壯麗,氣象萬千。嵩山是歷代封建帝王、達官顯貴、騷人雅士遊覽祭祀的地方。歷代遊人,凡來嵩山參觀者,攀登極峯的,粗略一算,也該有30多箇帝王到過嵩山封禪覽勝。歷代文人墨客,遊覽勝景之後,也揮毫永嘆,留下了無數石刻墨跡。太室36峯中有一箇萬歲峯,其來歷就是漢武帝登高山時,隨賀官員在這裏三呼萬歲之聲,迴盪山谷,此起彼伏,部下吹捧說是山呼萬歲,史稱“嵩呼”,皇帝老子心潮澎湃,龍心大悅,遂命名此峯爲“萬歲峯”。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女皇,她曾幾次到嵩山禪祭遊覽,加封中嶽。武后天冊元年(695年),武則天嵩山峻極峯建築“登封壇”,次年又一鎰登上峻極峯加封中嶽,並在壇的東南立碑一通,碑文內容是武則天的自我歌功頌德,叫“大周升中述志碑”。爲了紀念她登嵩山封中嶽這一盛大典禮,武則天詔令改當時的嵩陽縣爲“登封縣”,即現在我們所在的登封市,改陽城縣爲“告成”,即現在的登封市的告成鎮,以顯示她“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之意。

  剛纔我們說的是雄偉壯麗的太室山,現在我們再說說氣勢險峻的少室山。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峯連天峯,海拔1512.4米,是整個嵩山山脈的最高峯。因金末宣宗曾屯兵少室山頂,抵抗元兵,故又稱爲“御寨山”。要說少室山勢,那真是羣峯爭豔,千奇百異,有的撥地而起,有的逶迤連綿,有的像猛虎長嘯,有的似雄獅初醒,峯巒參差,峽谷縱橫。從山南北望,一組山峯,互相疊壓,狀如千葉舒蓮,所以唐人有“少室若蓮”之說,現在老百姓稱爲“九頂蓮花山”。聞名中外的古剎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峯,坐落在羣山環抱之中,山色絕佳,風景如畫。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嶄然若屏,高峯之下自西向東,並列着五座山峯,依其形態,稱之爲棋、鼓、劍、印、鍾。在劍峯的西側,有一大塊像刀削般的巨大石壁,雨過天晴之際,光潔耀眼,好似皚皚的白雪,這就是嵩山八大勝景之一的“少室晴雪”。少林寺山門前,有一條少溪河,潺潺流水,繞寺而過,河裏佈滿了嶙峋多姿的巨石,千姿百態,各具風采。朋友們請往那邊看,少林水庫南岸的斷崖上,有一箇“石和尚”,對,光着頭,面北端坐,曳冠楚楚,真是惟妙惟肖。我們叫他禮賓和尚,客人們來去少林寺,都委託他負責迎來送往。別看我們這裏看少室山這樣險峻,上到山頂,卻是寬平如寨,還分上下兩層,稱爲“大寨”、“小寨”,大小寨周圍有四天門之險。這裏既是古和隱居避世的地方,又是歷來屯兵之所,現在山頂還有大、小飲馬池和石碾、水櫃及其他建築遺址。

  嵩山是世代相傳的風水寶地,也是儒、佛、道三教薈萃共存之地,是我國宗教活動的重要地區。嵩山寺廟林立,風景秀麗,72峯,峯峯有名,72寺,寺寺有故,寺相連,各有奇景,個時期建造的不同風格的寺、廟、宮、庵、觀、寨、臺、塔、闕、石碑、書院等。文物古蹟遍佈,書法雕刻滿山,更有古樹名木,奇花異草裝點着各個景區景點,真是美不勝收。

  (嵩陽書院)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了位於嵩山南麓、太室山下的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朝時改名“嵩陽觀”,唐朝改爲“奉天宮”,五代後周時改爲“太乙書院”,宋朝改爲“嵩陽書院”。此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有1700餘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1000多冊。比較貴生的書有《朱子全書》、《性理精義》、《日講四書》等。它是一所歷史悠久,規模宏敞的官辦書院,和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共稱爲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宋代大儒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都在此講過學。

  嵩陽書院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十三年重建。現存書院的基本佈局,大體保持了清代的建制。有房舍近百間,面積10000多平方米。中軸線的主要建築,從大門到藏書樓,前後五進院落,最前爲捲棚大門三間,正楹爲先聖殿,次爲講堂,講堂後爲道統祠,最後爲藏書樓。中軸線兩側配房,均爲硬山式建築,分別爲“程朱祠”、“麗澤堂”、“博學齋”書舍等。整個書院建築與寺廟相比,別有風采,大多是滾脊硬山,灰筒瓦,出前檐,古樸典雅,廊廡俱全,巍然壯觀。

  嵩山的歷史悠久,嵩山的故事多,嵩山的自然風光更是千姿百態。當你登上嵩山之巔極目遠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時,那撲面而來的不正是我們民族古老文明的雄風嗎?五嶽中泰山的雄,華山的險已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嵩山呢?它給你的不正是華夏民族6020xx年文化的風采嗎?

  各位團友,嵩山的此結束,謝謝大家,謝謝大家給予的合作與支持。中國有句古話叫“兩山不能相遇,兩人總能相逢”,期盼再次相會,謝謝!

南京導遊詞講解 篇3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_____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姓____,在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我將陪伴大家共同遊覽北京的名勝風景,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是您對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您能對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好,現在我們就開始今天的遊覽行程吧。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爲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牆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20xx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20xx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20xx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xx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徵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築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雲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佈局規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爲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爲後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爲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爲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後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後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爲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築爲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佈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佈局建築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於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築羣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爲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羣。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梁思成先生稱爲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佔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恆星分爲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爲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徵爲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爲禁宮,所以這裏也被叫做紫禁城。這裏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爲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臺,正中的墩臺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鐘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裏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爲“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可以從這裏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裏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纔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要從西掖門纔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進入午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內金水河,它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還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了。內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築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