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導遊詞範文(精選6篇)

白鹿洞導遊詞範文 篇1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峯南麓的後屏山之陽,江西省星子縣內,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書院傍山而建,一簇樓閣庭園盡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升元年間,白鹿洞正式闢爲書館,稱白鹿洞學館亦稱“廬山國學”,爲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宋仁宗五年,改稱“白鹿洞之書堂”,與當時的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併爲“四大書院”,並譽爲我國四大書院之首。後又與吉安白鷺洲書院、鉛山的鵝湖書院、南昌的豫章書院並稱爲“江西四大書院”。廬山五老峯南約十公里處的後屏山之陽,於羣山綠樹之中,掩映着一組樓閣庭院式的古建築,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白鹿洞書院。

  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星子縣)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爲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箇重要文化搖籃。

  書院是我國古代傳播文化、交流學術、培養士子的地方。自唐迄清,江西設立的書院極多,居全國首位。而“海內書院第一”的白鹿洞書院,則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所完備的書院。

白鹿洞導遊詞範文 篇2

  朋友們,先問大家一箇問題:您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那座書院對中國的傳統教育產生了七百多年的影響,曾被稱作“天下書院之首”。這就是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廬山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地處廬山五老峯的山麓,他在五老峯呵護之下,又有卓爾山、後屏山、古翼山環合着,從高處俯瞰他,就象一箇山洞樣的。

  白鹿洞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教育體系完備的書院。在遙遠的歷史時期,這裏是鹿的快樂家園。到了唐代貞元年間,有一位叫李渤的洛陽少年帶着他的弟弟來到了這裏。他們在此隱居讀書,優美的山林,使他們學業長進的很快。年少的李渤在讀書之餘與生活在這裏的白鹿羣中的白鹿做上了朋友。這隻經常與李渤交往的白鹿受到李渤的耳薰目染,盡然也善解人意呀!經常幫李渤到山外的集鎮上購買些學習用品和投送書信的事情。天長日久山外的老百姓以爲李渤的這隻白鹿是神鹿,於是就稱李渤“白鹿先生”,李渤讀書的地方就叫“白鹿洞”了。李渤兄弟開創了白鹿洞以書爲中心的時代先河。

  在南唐的時候,南唐王朝在白鹿洞建立了國家級的學府“廬山國學”,這是國家辦學的開始。到977年的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宋太宗御賜白鹿洞書院《九經》等書籍,從這時開始白鹿洞書院在當時的中國就漸漸生出了名氣。

  南宋時大教育家朱熹來到廬山山南任南康軍知軍時,讓白鹿洞書院散發出奪目耀眼的光輝。這個時期中的朱夫子親自擔當白鹿洞書院的洞主,爲學生講學。並且根據當時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制定出一整套完備的教學規範、學規(白鹿洞教條),並將四書五經等確定爲學生主修課目。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中將他的教學主張變成教學實踐。系統地改革了舊時官辦書院教育僅僅就是讀書爲做官的弊端,大膽的推行、創辦出新型的書院教育制度。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德育的教育,以及全方位的素質教育。爲國家培養出急需的德才兼備的棟樑之材。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的教育改革實踐,直接影響了封建中國後七百多年的科舉教育制定,併成爲後世中國辦學所遵行的樣榜。也就是從此時,白鹿洞書院開始享有“海內書院第一,天下書院之首”的美譽。

白鹿洞導遊詞範文 篇3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九江廬山五老峯南麓的後屏山之陽。書院傍山而建,一簇樓閣庭園盡在參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南唐升元年間,白鹿洞正式闢爲書館,稱白鹿洞學館,亦稱“廬山國學”。宋仁宗五年,改稱“白鹿洞之書堂”,與當時的嶽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併爲“四大書院”。後又與吉安白鷺洲書院、鉛山的鵝湖書院、南昌的豫章書院並稱爲“江西四大書院”。

  書院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權在李渤隱居的地方建立學館,稱“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這是一所與金陵(今南京)國子監相類似的高等學府。北宋初年,江州的鄉賢明起等,在白鹿洞辦起了書院,“白鹿洞書院”之名從此始,但不久即廢。直到著名理學家朱熹重修書院之後,白鹿洞書院才揚名國內。朱熹不僅重修了白鹿洞書院,而且還建立了嚴格的書院規章制度。

  《白鹿洞書院教條》不但體現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爲基礎的教育思想,而且成爲南宋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樣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後,白鹿洞書院“一時文風士習之盛濟濟焉,彬彬焉”它與嶽麓書院一樣,成爲宋代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於戰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維修爲正統元年(1436),以後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的維修。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19世紀末期,我國的政治、經濟發生急劇的變化,出現了教育改革的熱潮。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變法,改書院爲學堂。白鹿洞書院於光緒二十九年停辦,洞田歸南康府(今星子)中學堂管理。宣統二年(1910),白鹿洞書院改爲江西高等林業學堂。國民黨時期,蔣介石準備要南昌中正大學接管白鹿洞書院,但未實現。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1959年列爲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置作爲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1990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現在,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白鹿洞導遊詞範文 篇4

  朋友們,先問大家一箇問題:您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那座書院對中國的傳統教育產生了七百多年的影響,曾被稱作“天下書院之首”。這就是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廬山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地處廬山五老峯的山麓,他在五老峯呵護之下,又有卓爾山、後屏山、古翼山環合着,從高處俯瞰他,就象一箇山洞樣的。

  白鹿洞書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教育體系完備的書院。在遙遠的歷史時期,這裏是鹿的快樂家園。到了唐代貞元年間,有一位叫李渤的洛陽少年帶着他的弟弟來到了這裏。他們在此隱居讀書,優美的山林,使他們學業長進的很快。年少的李渤在讀書之餘與生活在這裏的白鹿羣中的白鹿做上了朋友。這隻經常與李渤交往的白鹿受到李渤的耳薰目染,盡然也善解人意呀!經常幫李渤到山外的集鎮上購買些學習用品和投送書信的事情。天長日久山外的老百姓以爲李渤的這隻白鹿是神鹿,於是就稱李渤“白鹿先生”,李渤讀書的地方就叫“白鹿洞”了。李渤兄弟開創了白鹿洞以書爲中心的時代先河。

  在南唐的時候,南唐王朝在白鹿洞建立了國家級的學府“廬山國學”,這是國家辦學的開始。到977年的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宋太宗御賜白鹿洞書院《九經》等書籍,從這時開始白鹿洞書院在當時的中國就漸漸生出了名氣。

  南宋時大教育家朱熹來到廬山山南任南康軍知軍時,讓白鹿洞書院散發出奪目耀眼的光輝。這個時期中的朱夫子親自擔當白鹿洞書院的洞主,爲學生講學。並且根據當時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制定出一整套完備的教學規範、學規(白鹿洞教條),並將四書五經等確定爲學生主修課目。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中將他的教學主張變成教學實踐。系統地改革了舊時官辦書院教育僅僅就是讀書爲做官的弊端,大膽的推行、創辦出新型的書院教育制度。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德育的教育,以及全方位的素質教育。爲國家培養出急需的德才兼備的棟樑之材。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的教育改革實踐,直接影響了封建中國後七百多年的科舉教育制定,併成爲後世中國辦學所遵行的樣榜。也就是從此時,白鹿洞書院開始享有“海內書院第一,天下書院之首”的美譽。

  現在的白鹿洞書院的山林面積有三千畝,其中建築面積佔3800平方米。整個書院沿貫道溪而建,座北朝南,尚有五組建築。在白鹿洞書院裏至今有遺存着150多塊歷代碑刻和許多摩崖石刻。這都是能感受當年書院濃厚的文化氣息的地方。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個書香依舊的聖地,去感受一下書院的瀚墨香味……

白鹿洞導遊詞範文 篇5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幾個小夥伴和他(她)們的爸爸媽媽,一起去白鹿洞書院玩。

  那天早上下了很大的雨,但是我們仍然懷着激動、興奮的心情,準備出發。

  一路下着大雨,到了廬山北門,遙望廬山,廬山就好像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白紗,雲霧繚繞,美麗極了!一路欣賞着雲霧,不知不覺就到了白鹿洞書院入口。

  等大家都到齊了,我們就順着一條幽靜的公路走去,公路兩旁全是鬱鬱蔥蔥的參天大樹。

  走進大門,首先進入先賢書院,走着走着就來到了報功祠,報功祠是用來紀念李渤、周郭頤、朱熹、程頤、程顥、張橫渠、陳了翁、陶淵明、劉西澗父子七先生。祠內有許多圖片和石刻畫。

  接着就來到了朱子祠。朱子祠是用來紀念朱熹的祠。祠爲灰色磚瓦,平面呈長方形,祠內有朱子自畫像石刻,石刻左立《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立《白鹿洞書院學規》,上面有“學達性天”的金字匾額。

  然後就來到了欞星門,進入欞星門就看到了泮池,池上建有一座拱形的石橋,橋兩側裝有花崗岩的欄杆和欄板。這就是狀元橋。聽說只要走過了狀元橋就可以當狀元,但是隻能走七步。一聽說可以當狀元,小夥伴們便爭先恐後的走上去。但是這只是一箇傳說而以,要想真正考上狀元,還得靠我們的`努力學習纔行。接下來我們走到了貫道溪。溪上有一座枕流橋。站在枕流橋上向下望,橋下溪流奔湧,嘩嘩的流水聲在橋下迴盪。

  最後就來到了石鹿洞。洞內有一箇石鹿,石鹿豎耳昂首,凝視前方。石鹿後有《少司馬大中丞蔡公重興白鹿書院記》。看完了石鹿,我們要去看真正的白鹿。白鹿全身雪白的毛,黑珍珠似的眼睛,耳朵微微向兩邊伸,非常可愛。一有人來,它們就走過去,好像在說:“歡迎你們來白鹿洞書院。”

  遊玩了白鹿洞書院,使我瞭解了許多歷史人物,知道了原來我們中國的文化這麼博大精深。

白鹿洞導遊詞範文 篇6

  歷史追溯到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涉在此隱居讀書,渤養一頭白鹿“自娛”,鹿通人性,跟隨出人,人稱“神鹿”。這裏本沒有洞,因地勢低凹,俯視似洞,稱之爲“白鹿洞”。後李渤爲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爲紀念他青年時代在此讀過書,廣植花木,建亭、臺、樓、閣以張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辦“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與金陵秦淮河畔國子監齊名,學者爭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視書院教育,御賜《九經》等書於書院,因 有朝廷重視,地方官史予以重視,書院得以發展。南宋淳熙六年,理學宗師朱熹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率百官造訪書院,當時書院殘垣斷牆,雜草叢生。朱熹非常惋惜,責令官員,修復白鹿洞書院,並自任洞主,制定教規,延聘教師,招收生志,劃撥田產,苦心經營。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規》影響後世幾百年,其辦學的模式爲後世效仿,傳至海外的日本、南韓及東南亞一帶,白鹿洞書院譽享海外。清末宣統二年,清廷廢白鹿洞書院名稱,改稱江西省高等林業學堂。[1]

  辛亥革命以後,書院遺址曾遭火災,藏書大部分損失。民國七年(1918),康有爲曾題寫《白鹿洞書院》橫額,書院也偶有修整,但終又日益頹壞。國民黨軍官訓練團曾一度佔用書院院舍。抗戰時期,又遭到日本侵略軍的破壞,合抱大樹毀壞甚多。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曾表示白鹿洞書院由當時設在南昌的中正大學接管,作爲中正大學的永久校舍,但這個計劃並未實現。

  新中國成立後,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後撥鉅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在廬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的遺產過程中是聯合國專家考察下塌首選第一站。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