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狼山風導遊詞(精選3篇)
江蘇狼山風導遊詞 篇1
(狼山廣教寺碑前)我們狼山山包寺,寺包山,山是一座寺,寺是一座山,寺名叫廣教寺,是全國首批開放的重點寺廟。爲什麼叫廣教寺呢?傳說到此山傳法的第一個和尚爲了確定寺名,隨手從身上攜帶的佛經中抽出一本,一看是《欏嚴般若廣教經》,於是就把寺名定爲廣教寺,這個寺名一方面說明了佛教思想是廣教衆生,另一方面也有廣傳佛法之義。現在大家請跟我來,後來民間爲祈求風調雨順,認爲四大天王各主一事,南方增長天王持寶劍,諧義“風”,東方持國天王執琵琶主“調”,北方多聞天王持傘,主“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主“順”,合稱“風調雨順”。
山門朝外塑的是彌勒佛像,傳說五代杭州有一箇大肚子和尚契此,常身背一箇布袋進城,逢人即笑,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臥、行如瘋癲,圓寂時作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後人就根據布袋和尚的形像,塑成了彌勒佛寶相。你看他慈眉善目,雍容大度,有一付對聯形容他“開口便笑,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於人無所不容。”真是大氣度!另外有一付對聯形容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寺廟將彌勒佛塑在大山門口,也顯示出佛教與人爲善的思想,接引衆生進廟隨喜。彌勒佛後面是韋陀像,韋陀手持金剛杵,有雙手合什託杵相,也有持杵相,持杵的杵落地則表明該寺是不接納掛單僧的,杵舉中間,表示可以短期接納落單僧,杵高舉在上,則可以長期接納掛單僧。韋陀也是佛教的護法神。它面對大殿,使佛祖說法的時候不至有歪魔邪道打擾,他還對內監督僧人的行動,僧人進出多要從他面前經過,接受他的監督,因此他就象寺廟的紀委書記。
這是輪藏殿,對面爲大悲殿,兩殿都爲重檐歇山亭頂,保留了宋代建築的特點和格局。 (大悲殿)我們常說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裏供觀音菩薩,故名大悲殿。大慈就是給予一切衆生樂,大悲就是拔除一切衆生苦,這裏供奉的觀音像寶相莊嚴,高達六米,兩壁刻着歷代名人畫的觀音像。(若沒有進後山趙繪沈繡之樓,也可於此講歷代名人畫觀音像的由來)。
(法乳堂前)現在我們來到法乳堂,法乳堂取“佛教正法滋養弟子之法身,猶如母乳之於幼兒”之義,我們說如飲醍醐,醍醐是牛奶的精華,這裏命名法乳堂,也比喻佛法是人間思想的精華。以滋養衆生給人智慧給人清醒。法乳堂匾額門聯是已故的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一堂都聖哲,萬派皆朝宗”,因爲法乳堂供的是佛祖釋迦摩尼像,各派都來朝拜,一堂都聖哲是因爲法乳堂兩側供奉着中國佛教史上的十八高僧像,這十八高僧像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參與選定,由南通籍畫家範曾手繪,在北京製成陶瓷壁畫的,這也是全國唯一的。法乳堂東面是方丈室,過去稱俯濤軒,爲文人聚會之所,當時狼山腳下便是大江,俯濤就是俯身即可攬到波濤之義。《維摩詰經》說維摩詰住的地方“地方一丈,可容千人”他在此說法,後來方丈便成爲寺院主持居住的地方和稱號,室內掛的“善根壽相”的匾額是張謇先生寫給當時的方丈海月法師的。(法乳堂壁畫前)這是譯經大師鳩摩羅什,它譯了很多經典(300卷)其中《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成了後來法相宗的祖典,《法華經》成爲天台寺的祖典,《金剛經》成了禪宗的祖典,《成實論》成爲成實宗的祖典。玄奘大家都是熟悉的,他又稱唐三藏,因爲佛教典籍有三藏數千部,經藏是記錄佛祖語錄的經書,論藏是後人論述佛經的著作,律藏是講佛教戒律的書籍,通一藏纔可稱法師,歷史上通曉三藏的人寥寥可數,玄奘就是通曉徑論律三藏的法師,所以被稱爲三藏法師。唐僧赴印度取經,取回不少經文,其中他譯的《瑜珈師地論》《成唯識論》後來成爲唯識宗的宗典,玄奘後來被尊爲唯識宗的初祖。這是禪宗大師慧能,他本來不識字,後來聽人家讀《金剛經》一聽之下,如瓶注水,豁然開悟,於是投奔到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弘忍爲了傳法考驗弟子,命弟子各作一偈,他的大徒弟神秀作了一偈: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有塵埃。慧能
聽人家讀了以後,認爲寫得不夠,他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引得弘忍大驚,後來便傳法脈給慧能。慧能的這首偈,含有深刻的佛教思想和哲學思想,菩提代表物質,明鏡代表意識,菩提無樹,明鏡無臺,這樣物質和意識都是空的,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於是大徹大悟。慧能強調頓悟,認爲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見性就能成佛。後來慧能被尊爲禪宗的六祖。這位是弘一法師,他是近代律宗大師,中興了衰微已久的律宗。在俗時爲書畫、音樂、篆刻、戲劇大家,少年時,風流倜儻,極富才氣,“二十文章驚海內”,也曾到日本留學,他的成就很多:他最早將西洋油畫引入中國,他和歐陽予倩等創辦“春柳社”,是中國話劇運動的最早創始人,他也寫了很多傳頌一時的歌曲,如《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但是在藝術成果輝煌、如日中天之時,他卻毅然於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九日在杭州虎跑寺正式披剃爲僧,法名演音號弘一,他懷着振興南山律宗的宏願,雲遊四方,萍蹤無定,掛單弘法的寺廟達上百處。後駐於閩南弘法利生,1937年日寇侵華他提出“唸佛不忘愛國,救國必須唸佛”,自題居室爲“殉教”室。並說:“爲護法故,不怕炮彈”。後廈門遭日機轟炸,彈片入室,大師泰然無懼,終不傷其毫髮。誠如他的一首詩云:“亭亭一枝菊,高標矗晚節。云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他持戒謹嚴,芒鞋衲衣,(據說出家後只穿一件衲衣,補釘二百多處,青白相間,襤褸不堪,還視爲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鹽不用油。信徒供養香菇、豆腐之類,皆被謝絕。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享年六十三歲,圓寂前寫下“天心月圓,華枝春滿”及“悲欣交集” 的偈語。他的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相表記》。
江蘇狼山風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那麼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山呢!就是我們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首的狼山了,海拔106.94米。它的北麓石色紫褐,北宋淳化年間,州官楊鈞認爲狼山之名不雅觀,下令改名”紫琅山”,但是老百姓仍然把這座山叫狼山,具體爲什麼呢?等會上了山我就告訴大家。 狼山分前山和後山,那我們今天遊覽的的路線就是通過獅子橋,經入山之門,石坊三墓,然後到達山頂的支雲塔。好的,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去遊覽吧!請大家隨我從左邊走。
【獅子橋】我們現在所站的橋就是獅子橋,那麼被安置在橋上,就是希望橋能夠堅毅不拔,固若金湯。我們再往前面走。
【入山之門】現在我們面前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呢,就是入山之門了。它建於清乾隆四十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這座山門朝北,面朝南通城是採用了風水先生的建議,在風水先生看來,狼山面江背城不合通局,認爲在山左向北里許當路建山門,並在山門上建樓叫做引頭掉尾,龍氣有側轉逥抱之概,狼山入山之門的“五山拱北”四個大字也出於此說。現在的山門建於20xx年,今山門比舊山門高大壯觀的多,一入此山門舊意味着你進入了大勢至菩薩和大聖菩薩的道場。 進入山門後我們可以看到牆上有一些青銅壁畫,這個上面都是一些在南通做過貢獻的麪人,主要人物有張謇、冒襄等等。(那我具體給大家講下張謇,張謇祖籍江蘇常熟,生於海門市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的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他創辦我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
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的工作;以家鄉爲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爲中國民族紡織工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那我們出去看看。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山門前後都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呢。前面我們在進入入山之門前也看到兩顆三百多年樹齡的銀杏樹出了山門我們同樣看到兩顆銀杏樹,大家可能久的奇怪這裏之門會有那麼多的銀杏樹?其實在我們中國佛教寺院裏我們經常會看到寺院裏的道路兩旁種植着銀杏樹,那是因爲中國的佛教文化是由古印度傳過來的,如果在古印度的佛教寺廟裏我們會看到寺院了中了和很多菩提樹,那是因爲佛祖是在菩提樹下都悟出佛理的,所以佛教寺廟了把菩提樹當成是一種神聖的東西,那麼爲什麼中國佛教寺廟裏會種植銀杏樹而不是菩提樹!那是因爲菩提樹在我們中國無法生存,而在中國銀杏樹的壽命又很長所以我們就用銀杏樹代替了菩提樹。好的,那麼我們再往前偏右拐一點,大家有沒有看到一隻白狼像。那麼走到那,我就告訴大家真正狼山之名的由來。
【白狼像】那麼剛纔在進景區時,我還沒有來得及給大家介紹狼山爲什麼叫狼山?有人說是山形似狼,但更重要的是與一箇傳說有關。很久以前,狼山廢在江中,人跡罕至野獸橫行,有一隻白狼精盤據在此,狼山的開山祖師爲弘傳佛法,來到狼山,便向白狼精借一衲之地修行,白狼精聽說只要一衲之地,便滿不在乎的答應了,那知道和尚運起法力,念起咒語,祭起袈裟,頓時祥雲密佈,金光萬道,那袈裟將狼山盡數罩住,白狼精知道和尚法力無邊,於是只好認輸,不過他向和尚提了一箇要求,“我在此這麼多年,希望能保留一箇名字”,和尚認爲
無傷大雅,於是答應了他,這座山就稱狼山,這就是大聖菩薩借狼山的故事,至今南通還流傳着大聖菩薩借狼山—–有借無還的歇後語。大聖菩薩在江淮非常有名,等一下在山頂大聖殿我會爲大家講大聖菩薩的事蹟。因爲這座山是狼山,在建廟的過程中,就將廣教寺的建築建成龍伏狼的格局,法乳堂爲龍頭,山下的金剛殿爲洞開的龍口,輪藏殿、大悲殿爲龍的犄角,山道爲龍身,山腰的葵竹山房等建築爲龍爪,山頂的支雲塔就是甩入青霄的尾巴,古時候狼山在江中,尾上頭下的雲龍,又成龍入江海之勢。從飛機上看,又彷彿巨龍在此飲江吸虹。好,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3分鐘。3分鐘之後,我們再通過長廊,去下一個景點石坊三墓。
【石坊三墓】這裏就是唐代駱賓王、元代金應、清代劉名芳的墓了。駱賓王,想必大家都有耳聞吧,浙江義烏人,七歲即能作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極負文名,與王勃、盧照鄰、楊炯並稱爲“初唐四傑”武則天即位後他與揚州刺史徐敬業起兵廣陵,作《討武照(照空)檄》,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一時轟動,武則天讀後被駱賓王的文才震動,說“宰相安得失此人”。後駱賓王兵敗崇川,葬於南通。明朝時有一箇姓曹的農民開荒掘地發現一墓,題名“唐駱賓王之墓”,他打開墓一看,見一人衣冠如新,非常驚訝又很害怕,立即將墓用土蓋好,只將石碑帶回,想想還是怕別人發現,就將碑打碎,清朝時劉名芳聽說這件事,就到碎碑的地方搜尋,掘得殘碑僅有“唐駱”二字,於是將駱賓王的墓移葬於此。金應將軍大家可能不知道吧,那麼我提一箇愛
國將領,大家便能知道,文天祥。那金應將軍就是文天祥的隨從,他與文天祥同被元軍拘押,文天祥北上時其他人都離開了他,惟獨金將軍相隨不渝,到南通後金將軍一病不起,文天祥將其葬於城西,後人將他移葬狼山,至今城裏還留有“將軍園”的地名紀念他。接下來的一位就是和徐霞客有着共同志向的人了。劉南廬是福建人,乾隆三年到南通後,在軍山“水雲窩”居住七載,考訂史實,搜尋古蹟,最後寫成了《南通州五山志》,爲南通五山的文物保護和歷史發掘做出了貢獻。從駱賓王墓往上爲金滄江墓,金滄江是朝鮮人,1850年生於開城,曾任朝鮮國史官,內閣參書官等職,日本侵略朝鮮,金滄江毅然棄職來華,受張謇委聘擔任南通翰墨林書局編校。他精通漢學,梁啓超曾於專程赴通會見金滄江。金滄江僑居異國,不忘故土,身在中國,仍着朝鮮冠服,與他人談及朝鮮事,常痛哭不止,他爲兒子取名“光祖”意爲光復祖國。朝鮮被日本吞併,他着喪服三日,因難酬復國願望,加上中國局勢動盪,在悲憤抑鬱中服毒自殺。金滄江作爲朝鮮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被後人視爲“朝鮮的屈原”。
【護潮臺】大家再往前走一點,現在我們來到狼山的正門,這裏以前是護潮臺,狼山位於大江中,江潮朝夕拍打,有時還有淹入大江,爲了保護狼山的建築,所以造了這個護潮臺,狼山在歷史上一直是重要的軍事要地,宋元以來水師的統帥經常在此江面操練水師,護潮臺就成了閱兵臺。現在滄海變桑田,大家請看,長江江面已經退到南邊遠處了。
【狼山廣教寺碑前】那麼我們在轉過身子往後看。我們狼山呢山包寺,
寺包山,山是一座寺,寺是一座山,大家可以看到牌匾上的寺名就叫廣教寺,爲什麼叫廣教寺呢?傳說到此山傳法的第一個和尚爲了確定寺名,隨手從身上攜帶的佛經中抽出一本,一看是《欏嚴般若廣教經》,於是就把寺名定爲廣教寺,這個寺名一方面說明了佛教思想是廣教衆生,另一方面也有廣傳佛法之義。再進去之前我想告訴大家,佛教有種說法進門拜彌勒,出門拜韋陀。待會大家進去就可以拜一下,以表佛心。好的,我們往裏走,首先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袒胸露乳,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他是我們都非常熟悉,非常喜歡的宗教人物——彌勒佛。傳說五代杭州有一箇大肚子和尚契此,常身背一箇布袋進城,逢人即笑,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臥、行如瘋癲,圓寂時作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知道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後人就根據布袋和尚的形像,塑成了彌勒佛寶相。你看他慈眉善目,雍容大度,有一付對聯形容他“開口便笑,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於人無所不容。”真是大氣度!另外有一付對聯形容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寺廟將彌勒佛塑在大山門口,也顯示出佛教與人爲善的思想,接引衆生進廟隨喜。彌勒佛後面是韋陀像,韋陀手持金剛杵,有雙手合什託杵相,也有持杵相,持杵的杵落地則表明該寺是不接納掛單僧的,杵舉中間,表示可以短期接納落單僧,杵高舉在上,則可以長期接納掛單僧。韋陀也是佛教的護法神。它面對大殿,使佛祖說法的時候不至有歪魔邪道打擾,他還對內監督僧人的行動,僧人進出多要從他面前經過,接受他的監督,因此他就象寺廟的紀委書記。
江蘇狼山風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園林之妙在於借”,這是中國園林常用的造園手法之一,可是當我們踏上位於揚州市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77號時,卻發現這裏民宅林立,遠處無山,近處無水,周圍光景可惜,可見在這裏造園是多麼的艱難啊!整個何園佔地面積爲l.4萬平方米,要想在江南園林中獨樹一幟,只有充分顯示自己的特色。那麼何園到底有哪些造園手法呢?請遊客們跟我前去遊覽。
各位遊客:何園,原名“寄嘯山莊”,是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道臺何芷舠離任後歸隱揚州,購得“片石山房”舊址進行擴建,歷時20_年而建成的一座大型住宅園林。建成後,取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的意境,題名爲“寄嘯山莊”,又因爲園主人姓何,故俗稱何家花園,簡稱“何園”。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園吸取了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精華,又融入了西洋建築的格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園空間有東西花園、住宅庭院和片石山房三部分組成,建築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廳堂98間,主體建築前後三進,全部用水磨磚砌成。《揚州攬勝錄》一書,稱其爲“鹹(豐)同(治)後城內第一名園”,是清代後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
穿過一片建築羣,迎面看到一幢磨磚門樓,這就是何園大門,進入大門,就來到何園的後花園,整個後花園可分爲東、西兩部分。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東花園的過院,穿過“寄嘯山莊”圓洞門就來到東園部分。東部以廳堂爲中心構成一組院落,前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有兩座廳,南面嵌有“鳳穿牡丹”磚雕的廳,我們稱其爲“牡丹廳”。這幅磚雕是揚州晚清時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磚雕工藝品,正中還刻有牡丹、鳳凰等圖案,四周牡丹枝葉的形狀有正有反,花紋有疏有密,刀工明快,線條流暢,整幅畫面造型豐滿,主題突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