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浙江孤山導遊詞範文(通用8篇)
有關浙江孤山導遊詞範文 篇1
孤山坐落在西湖白堤的邊上,沿着白堤一直走,到了中山公園後進去就是孤山了。
從中山公園向裏面走一小段路,抬頭望去,前面的一塊石壁上刻有“孤山”兩個紅色大字,字體蒼勁有力,形體優美,每個字都比一箇人還要高,還要寬,遊人們都紛紛停下來拍照合影。
沿着臺階往上走,山上到處是茂盛的花草樹木,空氣也特別清新。在山頂的平臺上,還可以看見幾百年前的建築遺蹟,這裏以前是清朝皇帝在杭州的行宮所在。站在山頂遠眺,兩側分別是裏西湖和外西湖,湖水平坦如鏡,湖面上游船如織,湖邊的城市建築高低錯落,風景美不勝收。
從孤山的另一側下去,一會就到“放鶴亭”了。亭子周邊有幾棵大樟樹,大樹據說已有五六百年了,樹幹很粗壯,一箇人環抱都抱不過來,大樹枝葉特別茂盛,遮蓋了一大片天空,陽光只能從樹葉的縫隙裏擠下來一點點。亭中間立着一塊大石碑,上面刻寫着很長的一篇詩文,幾個遊人坐在亭子的長凳上,邊看着風景邊小聲地談笑着。
在放鶴亭的不遠處,孤山山腳下種着許許多多的梅花,梅花正盡情地綻放着。這裏聚集了不少遊人,有些就把帳篷搭在梅花邊上的草地上,看着美麗如霞的梅花,聞着淡淡的清香,喫着帶來的各種小零食,這真是最愜意不過的事了。
孤山,風景優美,寧靜悠閒,這是我非常喜歡遊玩的地方。
有關浙江孤山導遊詞範文 篇2
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爲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爲湖上賞梅勝地。
它東接白堤,西連西泠橋,形如牛臥水中,浮在碧波縈繞的西子湖中。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是在孤山與白堤相連的地方。這裏是風景勝地,也是西湖文物薈萃之處:宋理宗在此建過西太乙宮,清康熙、乾隆在此建過行宮;孤山東南隅,有“平湖秋月”;南麓有面湖背山的精美園林中山公園;平臺東有景物奇秀的“西湖天下景”園亭、有收藏四庫全書的浙江圖書館、有清代學者俞木越的故居俞樓、有陳列文物史記的浙江博物館、有紀念宋代學者歐陽修的六一泉、有清代我國七大書閣之一的文瀾閣、有百年老店樓外樓;山之西面有我國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西泠印社,旁有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墓和雕像;北麓有放鶴亭,爲紀念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千古流傳的“梅妻鶴子”故事發生在這裏;山顛有宋建四照閣,廢后近幾年重建四照亭;蘇曼殊墓;陳士英墓;林啓塑像。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聞名遐邇,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明代淩云翰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古人有詩曰:“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臺樓閣錯落別緻,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爲一體的立體園林。
在孤山後麓,有一座民國風格的亭子,中山紀念亭,正對西泠橋。亭旁是成片的中山紀念林,這片紀念林是1929年春天營造成的,林以落葉闊葉樹爲主,主要樹要有楓香,麻櫟,三角楓,烏桕,銀杏,楓楊,喜樹,泡桐,青桐,無患子,馬褂木,榔榆,楊樹,合歡,紫楠,香樟,石櫟,石楠,棕櫚,冬青等。它們茂密參天,鬱鬱蔥蔥。此外,在林區的低層還附有地衣,苔蘚,以及藤蔓植物,構成了立體式的樹木景觀。在孤山的巖坡上還種植了大量的迎春,梅花,杏花,碧桃,海棠,櫻花,柳杉,水杉,垂柳,黃析,夾竹桃,南天竺,廣玉錢松等各種花卉樹木。紀念亭掩映在一片綠樹繁花中,與西湖盈盈碧水相映,雖經數十年風雨,依然屹立,供遊人緬懷一代偉人,抒發懷舊的情思。
位於孤山中部,是利用清行宮御花園一部分改建而成的。1927年爲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中山公園。公園與白堤終端的“平湖秋月”隔路相對,四開朱漆大門正對着秀麗的西湖。抬眼展眸,湖上風光應接不暇,畫船遊移,笙歌悠揚,水鳥振翅,花蝶蹁躚。公園佔地面積較大,內部佈置曲折而綺麗。跨進大門,寬闊筆直的園路灑滿了林蔭,花木掩映,直指聳峙的青山。路盡頭的石壁上鐫有“孤山”兩個丹書大字。石壁的兩旁各建有一座石亭。沿着石壁東側的臺階而上,則是一座寬大的平臺,森森的中山林由此而舒展,漫山遍野,湧綠聳翠,飄香留芳。
南宋理宗皇帝和清帝康熙都在此營建行宮、御花園,佔了大半個孤山。
1927年爲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爲中山公園。園內一箇精緻絕倫的小園林叫“西湖天下景”,人在園中彷彿置身深山谷底,獲得“小中見大”的效果。景區溪、潭、花、木、亭、橋等佈置得疏密有致,參差有序。山北麓,有紀念北宋詩人林逋(號和靖)的放鶴亭。林系杭州人,長期隱居孤山,終身不仕不婚,遂有以梅爲妻,以鶴爲子,有“梅妻鶴子”之說。林死後葬在孤山,鶴在墓前哀鳴而亡。亭內立“鶴舞賦”刻石,碑文爲清康熙皇帝臨摹明朝董其昌書法的手跡。以金石篆刻見長的西泠印社在孤山山頂,這裏也是個依山面湖構景精巧的古典園林。光緒二十九年(1908年)以藝術大師吳昌碩爲社長,成立西泠印社。一時國內外篆刻名家雲集於此,成爲全國金石篆刻和書畫藝術的活動中心。西泠印社保存着歷代碑刻、貼石、墓誌、畫像石等250餘件。
孤山西麓、西泠橋畔有秋瑾墓。秋瑾於1904年參加光復會,奔波海內外,鼓動革命,組織軍隊。1907年犧牲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她生前敬慕民族英雄岳飛,曾對親友說,如不幸犧牲,願埋骨杭州西泠,現墓爲1981年遷回重建。墓以花崗石砌築,方座形,高1.75米,正面嵌大理石,上鐫孫中山題“巾幗英雄”四字。座上有漢白玉雕刻的秋瑾立像,高2.7米,身着長裙,雙手拄劍,背山面湖而立,神態沉靜剛毅。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後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有關浙江孤山導遊詞範文 篇3
遠望大孤山,氣勢磅礴。近看大孤山,怪石嶙峋,莊嚴險峻。它雖然沒有泰山的雄偉,華山的危險,黃山的氣勢,可是它卻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大孤山植被很多,草把大地鋪上了綠色的毯子。這裏的松樹品種很多,有落葉松、柏松……每年秋天,松樹就會結出松果提供給可愛的小松鼠。楊樹雖然沒有新疆的白楊那麼直,但是哪個地方需要它,它就挺身而出,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災難,它總是那麼堅強,從不軟弱,也不動搖。
大孤山的廟宇吸引着許多遊客流連忘返。每年的陰曆四月十八是大孤山的廟會,到了這天,會有很多人到廟裏拜佛求好運。有的在地藏寺的佛像上香,有的在給孔子像上香,想讓自己家的孩子考上一所好的大學;有的在求子娘娘像前上香,求早生貴子;還有的在海神娘娘像前上香,渴求在海上工作平安,同時提高經濟收入。大孤山——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爲你自豪,不管走到哪裏,我永遠不會忘記你,你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樂趣。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可在我的心目中,大孤山卻是要更勝一籌。
有關浙江孤山導遊詞範文 篇4
歡迎大家來到杭州孤山!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爲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爲湖上賞梅勝地。
它東接白堤,西連西泠橋,形如牛臥水中,浮在碧波縈繞的西子湖中。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是在孤山與白堤相連的地方。這裏是風景勝地,也是西湖文物薈萃之處:宋理宗在此建過西太乙宮,清康熙、乾隆在此建過行宮;孤山東南隅,有“平湖秋月”;南麓有面湖背山的精美園林中山公園;平臺東有景物奇秀的“西湖天下景”園亭、有收藏四庫全書的浙江圖書館、有清代學者俞木越的故居俞樓、有陳列文物史記的浙江博物館、有紀念宋代學者歐陽修的六一泉、有清代我國七大書閣之一的文瀾閣、有百年老店樓外樓;山之西面有我國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學術團體西泠印社,旁有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墓和雕像;北麓有放鶴亭,爲紀念北宋隱逸詩人林和靖而建,千古流傳的“梅妻鶴子”故事發生在這裏;山顛有宋建四照閣,廢后近幾年重建四照亭;蘇曼殊墓;陳士英墓;林啓塑像。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聞名遐邇,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明代淩云翰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古人有詩曰:“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臺樓閣錯落別緻,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爲一體的立體園林。
在孤山後麓,有一座民國風格的亭子,中山紀念亭,正對西泠橋。亭旁是成片的中山紀念林,這片紀念林是1929年春天營造成的,林以落葉闊葉樹爲主,主要樹要有楓香,麻櫟,三角楓,烏桕,銀杏,楓楊,喜樹,泡桐,青桐,無患子,馬褂木,榔榆,楊樹,合歡,紫楠,香樟,石櫟,石楠,棕櫚,冬青等。它們茂密參天,鬱鬱蔥蔥。此外,在林區的低層還附有地衣,苔蘚,以及藤蔓植物,構成了立體式的樹木景觀。在孤山的巖坡上還種植了大量的迎春,梅花,杏花,碧桃,海棠,櫻花,柳杉,水杉,垂柳,黃析,夾竹桃,南天竺,廣玉錢松等各種花卉樹木。紀念亭掩映在一片綠樹繁花中,與西湖盈盈碧水相映,雖經數十年風雨,依然屹立,供遊人緬懷一代偉人,抒發懷舊的情思。
位於孤山中部,是利用清行宮御花園一部分改建而成的。1927年爲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中山公園。公園與白堤終端的“平湖秋月”隔路相對,四開朱漆大門正對着秀麗的西湖。抬眼展眸,湖上風光應接不暇,畫船遊移,笙歌悠揚,水鳥振翅,花蝶蹁躚。公園佔地面積較大,內部佈置曲折而綺麗。跨進大門,寬闊筆直的園路灑滿了林蔭,花木掩映,直指聳峙的青山。路盡頭的石壁上鐫有“孤山”兩個丹書大字。石壁的兩旁各建有一座石亭。沿着石壁東側的臺階而上,則是一座寬大的平臺,森森的中山林由此而舒展,漫山遍野,湧綠聳翠,飄香留芳。
南宋理宗皇帝和清帝康熙都在此營建行宮、御花園,佔了大半個孤山。
1927年爲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爲中山公園。園內一箇精緻絕倫的小園林叫“西湖天下景”,人在園中彷彿置身深山谷底,獲得“小中見大”的效果。景區溪、潭、花、木、亭、橋等佈置得疏密有致,參差有序。山北麓,有紀念北宋詩人林逋(號和靖)的放鶴亭。林系杭州人,長期隱居孤山,終身不仕不婚,遂有以梅爲妻,以鶴爲子,有“梅妻鶴子”之說。林死後葬在孤山,鶴在墓前哀鳴而亡。亭內立“鶴舞賦”刻石,碑文爲清康熙皇帝臨摹明朝董其昌書法的手跡。以金石篆刻見長的西泠印社在孤山山頂,這裏也是個依山面湖構景精巧的古典園林。光緒二十九年(1908年)以藝術大師吳昌碩爲社長,成立西泠印社。一時國內外篆刻名家雲集於此,成爲全國金石篆刻和書畫藝術的活動中心。西泠印社保存着歷代碑刻、貼石、墓誌、畫像石等250餘件。
孤山西麓、西泠橋畔有秋瑾墓。秋瑾於1904年參加光復會,奔波海內外,鼓動革命,組織軍隊。1907年犧牲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她生前敬慕民族英雄岳飛,曾對親友說,如不幸犧牲,願埋骨杭州西泠,現墓爲1981年遷回重建。墓以花崗石砌築,方座形,高1.75米,正面嵌大理石,上鐫孫中山題“巾幗英雄”四字。座上有漢白玉雕刻的秋瑾立像,高2.7米,身着長裙,雙手拄劍,背山面湖而立,神態沉靜剛毅。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後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精選5篇浙江孤山導遊詞(五)
孤山位於西湖的裏湖與外湖之間。是西湖中最大的島,高38米。這裏碧波縈繞,山上花木繁茂。南宋理宗皇帝和清帝康熙都在此營建行宮、御花園,佔了大半個孤山。1927年爲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爲中山公園。
孤山正北面的山崖上鐫刻着“孤山”兩個硃紅大字,字高一米五,楷體,是南宋人的手筆。孤山,山雖不高,卻是觀賞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園內一箇精緻絕倫的小園林叫“西湖天下景”,人在園中彷彿置身深山谷底,獲得“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其中溪、潭、花、木、亭、橋等佈置得疏密有致,參差有序。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就已聞名。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時建西太乙宮、四聖延祥觀,清代曾在此建行宮,康熙、乾隆南巡時都在這裏住過。雍正時(1727年)改爲聖因寺,與靈隱、昭慶、淨慈三寺合稱西湖四大叢林。
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山北麓的放鶴亭是爲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
林系杭州人,長期隱居孤山,終身不仕不婚,遂有以梅爲妻,以鶴爲子,有“梅妻鶴子”之說。林死後葬在孤山,鶴在墓前哀鳴而亡。亭內立“鶴舞賦”刻石,碑文爲清康熙皇帝臨摹明朝董其昌書法的手跡。亭外廣植梅花,爲湖上賞梅勝地。
孤山是一座風景如畫的山,也是一座文化堆積起來的山。
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聞名遐邇,唐詩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明代淩云翰有“凍木晨聞尾畢浦,孤山景好勝披圖”的佳句。古人有詩曰:“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
孤山碧波環繞,山間花木繁茂,亭臺樓閣錯落別緻,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藝術美爲一體的立體園林。聞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島,白居易稱之爲“蓬萊宮在水中央”。有時一棵樹一塊石頭,就承載着一段歷史,或記錄着一件人文趣事。
這裏是風景勝地,也是西湖文物薈萃之處。孤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晴雨煙月,風景互異。晴時,山石樹木,樓閣亭榭,一如工筆所描,無一筆不真切,風物雄麗中透着清秀之氣。雨時,像潑墨寫意,莽莽蒼蒼,山色空朦中含着幾分神祕,
孤峙湖中,形如黛簇的孤山,挽着裏湖,牽着外湖,四周雲水茫茫,煙波渺渺。湖山一體一韻,淡冶相得。若是朝日始出,夕陽末落,可見湖水染綠之功,山嵐設色之妙。日聞漁歌裊繞,夜見輕棹悠悠。人說孤山是造化鍾靈秀,藏神奇的地方,一點不假。
孤山頂上奇絕秀麗之氣磅礴,畫棟宏麗,飛閣凌空。雲樹古木,枝茂葉密,凝綠疊翠。千尋佛塔,挺出翠微。山陽坡明麗而俊秀。亭榭樓臺,參差錯落,掩映在綠樹叢中。山花爭豔鬥妍,四季芬芳。好鳥飛來枝頭,歌喉千囀,舞姿翩翩。還有日夜噴湧的甘甜清澈的山泉和陪伴在旁的奇石靈巖。
冬天是探梅、賞雪勝地。孤山的雪景最爲引人入勝。雪後看山:“兀峙水中,後帶葛嶺,高低層疊,塑雪平鋪;日光初照,與全湖波光相激射,璀璨奪目”。泛舟湖上,如見瓊樓玉宇,遍山一色銀裝。若置峯山間,宜往放鶴亭踏雪尋梅,除了檀香梅急性先開,其他如宮粉梅俏麗香濃,硃砂梅紫豔色重,綠萼梅潔白素雅,灑金梅紅白相間,各逞妖嬈,各具情趣。
南朝人陸凱,曾在花期精心剪下杭州的梅花,特意請人帶給遠在長安的友人范曄,更附上一首小詩說: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別信,聊贈一枝梅。”這首詩明白如話,情感蘊藉,對朋友的關切和對梅花的厚愛,同時躍然紙上。
有關浙江孤山導遊詞範文 篇5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孤山景區遊覽。那我們首先先來介紹一下孤山的概況:孤山山高38米,爲西湖羣山中海拔最低的山,也是西湖中最大的一箇島嶼。它東連白堤,南臨外西湖,西接西冷橋,北瀕裏西湖。因爲孤山在西湖碧波環繞中,風景優美,因此白居易曾有詞有云:“蓬萊閣在水中央”。孤山是白堊紀地質年代火山噴發的流紋岩而成,爲棲霞嶺的餘脈,佔地300畝左右。孤山景區中景色美倫美奐,人文景觀衆多,因此我們可以概括一句話來形容孤山:風景絕佳處,人文匯萃地。
首先我們先看到的是被譽爲“西湖十景”之一的麴院風荷。麴院風荷在南宋時被稱爲“麴院荷風”。因此地廣種荷花,花香醉人,爲西湖賞荷最佳之處,故名。後來康熙遊湖時,把它改成“麴院風荷”,書“麴院風荷”四字,因此得名。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無底座的塑像是中國着名畫家,原中國美院華東分院院長黃賓鴻先生。爲什麼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沒有那種居高臨下,非常雄偉的氣勢呢?那是黃老先生他覺得自己是來自於民間的畫家,他與平民親密無間,活於人民百姓中,因此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的,與我們平民老百姓平起平坐的。
這座亭子叫作“慕才亭”,這座亭是南朝齊國錢塘人蘇小小墓。蘇小小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歌妓,爲當時一位叫鮑仁的人爲蘇小小所建。讚美蘇小小身雖在風月煙花之地,但是潔身自好,品格,出淤泥而不染的。亭上有楹聯一付: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爲我國文學巨匠茅盾先生所題。茅盾是浙江桐鄉烏鎮人,着有《子夜》,《林家鋪子》。
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作西泠橋,西泠橋與長橋、斷橋並稱爲西湖三大情人橋。冷字是清涼的意思。古時此橋未建之時,人們都要在此地坐船到孤山去遊賞,是那個時候的一箇渡口。
這是我們着名的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秋瑾的墓。叫作秋瑾墓。秋瑾(1875-1907)爲浙江紹興人,別號鏡湖(鑑湖)女俠,別號競雄。墓高2.1米,漢白玉塑像高2.7米墓有孫中山的題字“巾幗英雄”。幗是女中豪傑的意思。墓後面有秋瑾胡芝瑛爲她所寫的紀念文章。這位女英雄死後,遺體先是草葬於紹興臥龍山,後來移到嚴家潭,後來又移到西泠橋北部,既香格里拉對面,後來又移到湖南的老家。現在我們大家看到的是1981年第10次變遷埋葬。總之是幾經波折,英雄終得以安息。秋瑾曾有遺願“願與岳飛爲鄰”,因此後人就遂她心願就將她遺骨葬於此。
這座樓叫作俞樓,是清末着名樸學大師俞樾的住宅。俞越號曲園,浙江德清人,着書衆多,着名學者吳昌碩、章太炎都是他的徒弟。俞樾曾給靈隱的冷泉亭中的董其昌“泉自幾時冷起?峯從何處飛來?”作答聯“峯從有時冷起,峯從無處飛來。”其妻曾作答聯:泉自冷時冷起,峯從飛處飛來。其女曾作答:泉從禹時冷起,峯從項處飛來。俞樾一家三口都非常地有文采,都非常地意思。
俞樓旁邊有一口泉,叫作六一泉。蘇東坡來杭州作通判的時候,由歐陽修介紹認識了西湖高僧惠勤,成爲好朋友,爲莫逆之交。蘇東坡離開杭州後幾年,又來到杭州任知州,此時歐陽修和惠勤皆已死去,東坡爲紀念這段友誼,在此名此泉爲“六一泉”。六一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歐陽修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金石書畫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人一箇”。“六一”因此而來。
六一泉旁邊的這個塑像是潘天壽的像,他是美院院長,着名的畫家。擅長寫意花鳥畫。此像是爲了紀念潘天壽誕辰100週年所建。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着名的西泠印社。他和文瀾閣同爲孤山景區內2處國家級文保單位。是20xx年由省級文保單位上升到國家級文保單位的。西泠印社是一箇民間學術團體,籌建於,正式成立於,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爲旨。那由於西泠依孤山而建,本身就是一箇風景名勝之地。形成了印學與庭園藝術相結合的古雅、清幽的。內有三大建築:柏堂、竹閣、四照閣。柏堂二字爲清末俞樾所題。現在的四照閣是20xx年新建的,原址現建有華嚴經塔。說起華嚴經塔呢,它是一座密檐式塔,八面11級,用白石徹造。刻有華嚴經,下面飾有十八應真像。西泠印社中有漢三老石室,裏面陳列了三老碑記有一些諱字忌日,是研究碑刻和隸書的重要材料,並且年代久遠,至今有歷史,被譽爲“華東第一石”。西泠印社內有一箇洞,叫作小龍泓洞,是爲了紀念浙派篆刻鼻祖丁敬,以他的號“龍泓”作洞名的。他是西泠八家之首。小龍泓前有皖派篆刻藝術創始人鄧石如像。小龍泓洞前有泉“閒泉”。社內另有觀樂樓,現在闢爲吳昌碩紀念館。西泠社員衆多,影響廣大。除了弘一這樣的名人是社員外,還有一些日本,新年加坡等國際友人是社員。足見西泠印社社員發展之廣,影響力之大現西泠印社共有五任社長,第一任是吳昌碩,第二任是馬橫,第三任是張祥,第四任是沙孟海,第五任是趙樸初。
有關浙江孤山導遊詞範文 篇6
在孤山後麓,有一座民國風格的亭子,中山紀念亭,正對西泠橋。亭旁是成片的中山紀念林,這片紀念林是 位於孤山中部,是利用清行宮御花園一部分改建而成的。 南宋理宗皇帝和清帝康熙都在此營建行宮、御花園,佔了大半個孤山。
孤山西麓、西泠橋畔有秋瑾墓。秋瑾於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後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有關浙江孤山導遊詞範文 篇7
各位遊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孤山景區遊覽。那我們首先先來介紹一下孤山的概況:孤山山高38米,爲西湖羣山中海拔最低的山,也是西湖中最大的一箇島嶼。它東連白堤,南臨外西湖,西接西冷橋,北瀕裏西湖。因爲孤山在西湖碧波環繞中,風景優美,因此白居易曾有詞有云:“蓬萊閣在水中央”。孤山是白堊紀地質年代火山噴發的流紋岩而成,爲棲霞嶺的餘脈,佔地300畝左右。孤山景區中景色美倫美奐,人文景觀衆多,因此我們可以概括一句話來形容孤山:風景絕佳處,人文匯萃地。
首先我們先看到的是被譽爲“西湖十景”之一的麴院風荷。麴院風荷在南宋時被稱爲“麴院荷風”。因此地廣種荷花,花香醉人,爲西湖賞荷最佳之處,故名。後來康熙遊湖時,把它改成“麴院風荷”,書“麴院風荷”四字,因此得名。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無底座的塑像是中國着名畫家,原中國美院華東分院院長黃賓鴻先生。爲什麼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沒有那種居高臨下,非常雄偉的氣勢呢?那是黃老先生他覺得自己是來自於民間的畫家,他與平民親密無間,活於人民百姓中,因此他的塑像是沒有底座的,與我們平民老百姓平起平坐的。
這座亭子叫作“慕才亭”,這座亭是南朝齊國錢塘人蘇小小墓。蘇小小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歌妓,爲當時一位叫鮑仁的人爲蘇小小所建。讚美蘇小小身雖在風月煙花之地,但是潔身自好,品格,出淤泥而不染的。亭上有楹聯一付: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爲我國文學巨匠茅盾先生所題。茅盾是浙江桐鄉烏鎮人,着有《子夜》,《林家鋪子》。
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作西泠橋,西泠橋與長橋、斷橋並稱爲西湖三大情人橋。冷字是清涼的意思。古時此橋未建之時,人們都要在此地坐船到孤山去遊賞,是那個時候的一箇渡口。
這是我們着名的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秋瑾的墓。叫作秋瑾墓。秋瑾(1875-1907)爲浙江紹興人,別號鏡湖(鑑湖)女俠,別號競雄。墓高2.1米,漢白玉塑像高2.7米墓有孫中山的題字“巾幗英雄”。幗是女中豪傑的意思。墓後面有秋瑾胡芝瑛爲她所寫的紀念文章。這位女英雄死後,遺體先是草葬於紹興臥龍山,後來移到嚴家潭,後來又移到西泠橋北部,既香格里拉對面,後來又移到湖南的老家。現在我們大家看到的是1981年第10次變遷埋葬。總之是幾經波折,英雄終得以安息。秋瑾曾有遺願“願與岳飛爲鄰”,因此後人就遂她心願就將她遺骨葬於此。
這座樓叫作俞樓,是清末着名樸學大師俞樾的住宅。俞越號曲園,浙江德清人,着書衆多,着名學者吳昌碩、章太炎都是他的徒弟。俞樾曾給靈隱的冷泉亭中的董其昌“泉自幾時冷起?峯從何處飛來?”作答聯“峯從有時冷起,峯從無處飛來。”其妻曾作答聯:泉自冷時冷起,峯從飛處飛來。其女曾作答:泉從禹時冷起,峯從項處飛來。俞樾一家三口都非常地有文采,都非常地意思。
俞樓旁邊有一口泉,叫作六一泉。蘇東坡來杭州作通判的時候,由歐陽修介紹認識了西湖高僧惠勤,成爲好朋友,爲莫逆之交。蘇東坡離開杭州後幾年,又來到杭州任知州,此時歐陽修和惠勤皆已死去,東坡爲紀念這段友誼,在此名此泉爲“六一泉”。六一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歐陽修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金石書畫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人一箇”。“六一”因此而來。
六一泉旁邊的這個塑像是潘天壽的像,他是美院院長,着名的畫家。擅長寫意花鳥畫。此像是爲了紀念潘天壽誕辰100週年所建。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着名的西泠印社。他和文瀾閣同爲孤山景區內2處國家級文保單位。是20__年由省級文保單位上升到國家級文保單位的。西泠印社是一箇民間學術團體,籌建於1904年,正式成立於1913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爲旨。那由於西泠依孤山而建,本身就是一箇風景名勝之地。形成了印學與庭園藝術相結合的古雅、清幽的。內有三大建築:柏堂、竹閣、四照閣。柏堂二字爲清末俞樾所題。現在的四照閣是22年新建的,原址現建有華嚴經塔。說起華嚴經塔呢,它是一座密檐式塔,八面11級,用白石徹造。刻有華嚴經,下面飾有十八應真像。西泠印社中有漢三老石室,裏面陳列了三老碑記有一些諱字忌日,是研究碑刻和隸書的重要材料,並且年代久遠,至今有1900年的歷史,被譽爲“華東第一石”。西泠印社內有一箇洞,叫作小龍泓洞,是爲了紀念浙派篆刻鼻祖丁敬,以他的號“龍泓”作洞名的。他是西泠八家之首。小龍泓前有皖派篆刻藝術創始人鄧石如像。小龍泓洞前有泉“閒泉”。社內另有觀樂樓,現在闢爲吳昌碩紀念館。西泠社員衆多,影響廣大。除了弘一這樣的名人是社員外,還有一些日本,新年加坡等國際友人是社員。足見西泠印社社員發展之廣,影響力之大現西泠印社共有五任社長,第一任是吳昌碩,第二任是馬橫,第三任是張祥,第四任是沙孟海,第五任是趙樸初。
有關浙江孤山導遊詞範文 篇8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王萍,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者王導。首先,我代表安徽旅行社歡迎各位來小孤山遊玩,很高興和大家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我相信這是我們的緣份哦,希望大家可以在小孤山玩得愉快。
現在我們的大巴是在前往小孤山的路上,我身邊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下面呢,我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小孤山。大家一定好奇,小孤山這個名字是怎麼得來的呢,這裏啊,可是有一箇美麗的傳說哦,小孤山與江南的江西省境內的彭郎山隔江相望。傳說在從前,有一對名叫小姑和彭郎的年輕人,在生活的接觸中深深的相愛了.本是一對天設地造的姻緣,但是由於小姑長得太漂亮,被一箇有錢有勢的地主看中,逼着小姑成親,小姑寧死不叢,跳井自盡.彭郎不知實情,天天站在江邊癡情的眺望,盼望心愛的姑娘早日出現,日久天長就成爲了一座彭浪山,小姑投江後由于思念彭郎,也化做了一座山,就是小孤山。小孤山號稱長江絕島,山高109米,如出水芙蓉,以秀、險、奇、孤而聞名遐邇,素有“海門第一關”之稱。小孤山不僅風景優美,而且還是一座佛教名山,著名的啓秀寺,供奉着聞名海內外的聖母媽祖,是內陸地區海拔最高的一座媽祖廟。小孤山就像萬里長江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吸引了衆多遊客前來觀光。
說着說着,咱們已經到了,大家請帶好隨身物品,不要將貴重物品落在車上了,我們準備下車了。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一天門了,俗話說的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歷史上曾有六位皇帝來我們小孤山觀賞呢,大家看門首額題的“靈昭江嶼”四個篆字,可是乾隆皇帝題書的。大家請隨我往上走,對了溶洞大家看像什麼?對了!像一隻耳朵,這就是龍耳洞!這個洞啊620xx年前可是救了一位皇帝呢。說的是朱元璋在一次突圍中曾進洞避險,追兵被洞口重重蛛網所阻,不得進洞搜查,朱元璋因此逃過一劫。
我們繼續往上走,聖母殿就在前面了。就是媽祖聖殿,又叫聖母殿。媽祖林默是宋莆田林願的第六女,生下來就有祥光異香,後來羽化成仙。明代的開朝皇帝朱元璋曾經親臨小孤山祭奠媽祖。咱們大家一起進殿看看吧。參觀完聖母殿,大家一定有些累了吧,我們到前面的梳妝亭休息一會吧!這座亭子原建於宋代,現在這座是1964年新修的。這裏有一座聖母梳妝檯,臺下有一楹聯:梳長生鶴髮,妝不老峯頭。據說啊!在這裏用手或梳子梳理一下自己的頭髮,就可以長生不老,永葆青春哦!咱們也來梳理一下吧。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們,今天我們的遊覽就要結束了,感謝大家一路的支持和配合,途中有有什麼服務不周的地方還前大家多多包涵。同也大家也可以提出你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希望大家有空再來小孤山遊玩,最後祝願各位一路順風。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