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精選23篇)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1
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爲烏鎮的形象大使可以說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着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傑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麼出名,想必大家對於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爲界分爲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於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於嘉興府。解放以後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併統一由嘉興市管理。關於“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箇小故事:據說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後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裏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說丈是打敗了,但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爲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爲鎮名。
上面說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麼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麼呢?無外乎是喫,穿,遊。說到喫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爲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說到烏鎮的名喫,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係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戶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爲生。因爲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因此經久不衰生意興隆。但是張家有一箇條不成文的規定,爲了保證這個祕方世代相傳規定祕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後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當傳到明朝這代時呢,家裏的小姑子看到母親只教嫂子做餅的方子,心裏就非常不高興。畢竟嫂子才嫁到家裏一年多,而自己在這個家裏待了十幾年了,母親都從來不提教給自己。於是呢,就處處跟嫂子過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餅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於是小姑子就對嫂子說:“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聽就連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氣不過偷偷的抓了一吧鹽丟到了餅鍋裏。說來也巧,今天吃了張姑嫂餅的客人都說今天餅的味道很特別,比以前的好喫。嫂子就奇怪了,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做法,怎麼會不一樣呢。於是她自己也吃了一塊,結果感覺味道真的非常特別。這時候小姑子,開始說話了。“嫂子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爲什麼餅的味道這麼好,並且想以後天天這麼好的話就先把做餅的祕方告訴我”,嫂子拗不過她,就把做餅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訴給了小姑子。當然小姑子也很誠實的把她如何使壞的但又適得其反因禍得福的事情告訴了嫂子。因爲現在的做法是姑嫂兩個人共有的,所以就把這餅取名爲“姑嫂餅”。等會參觀完了,自由活動時大家不妨買些嚐嚐。說完了“姑嫂餅”當然就不得不說說烏鎮的特產“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純手工製作。因爲以白米,白麪,白水爲原料,所以起名爲“三白酒”。其他的還有這個杭白菊,白水魚,紅燒洋肉。等會喫飯是大家也可以點些來品嚐一下。
講完了喫,我們再說說穿。藍印花布是烏鎮特產之一,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大家可以買些小件的東西,比如愛美的女士可以買一兩個藍印花布的頭巾,小手提袋留做紀念。衣服我建議大家就不要買了,因爲現在也沒有什麼人願意去穿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藍印花布容易掉色。等會天熱了,穿着這種衣服一流汗搞的滿身花紋象個金錢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己斟酌購買。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遊,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遊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說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麼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遊覽不外乎是看建築,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牆黛瓦”是水鄉建築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築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臺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裏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後,大家願意跟我一起遊覽的就跟我一起,不願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遊的介紹上來。俗話說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杭州離烏鎮估計有個2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箇觀賞的平臺。鎮裏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牀館,民俗館等多箇展館,等會小楊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好了,烏鎮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帶上行李跟我下車。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2
大家好,很高興可以和大家一起遊玩,下面有我來爲大家介紹浙江烏鎮的景色。
烏鎮是浙江的一箇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2019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鹹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爲何稱爲烏鎮呢?原因有很多,最爲真實的原因是烏鎮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澤較黑且地勢比周圍高,所以古時叫做“烏墩”。後來唐代是正式建鎮,所以稱爲烏鎮。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爲界分爲烏、青兩鎮。河西爲烏鎮隸屬於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爲青鎮隸屬於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併,統稱爲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1991年,烏鎮被評爲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於 2019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現已被評爲國際四A級風景區,全國20個黃金週預報景點之一。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裏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並沒有因爲旅遊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麼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麼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爲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箇真正的活着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箇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說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箇廊棚,所以也稱爲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於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後,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隻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箇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爲了區別於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爲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於杭州的胡慶餘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餘創建的,並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裏,在櫃檯四周約有300多隻藥材櫃。
看完藥店接着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纔所說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爲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後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爲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爲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爲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着350多戶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乾淨,因爲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裏都是有水也有電的,並家家戶戶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裏了,因此旅遊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今日我們要遊玩的目的地是江南水鄉烏鎮,烏鎮是江南六大水鄉之一,也是江南最美的水鄉,劉若英傾情代言,似水年華等多部影視劇在那裏取景拍攝,可是呢,如果在座的有喜歡節奏快、高樓林立、鋼筋混泥土的現代化大都市生活的朋友,那您恐怕就會失望了,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烏鎮的生活節奏是十分慢、十分舒適安逸,並且沒有高樓大廈、有的只是一兩層臨水而建的白牆黑瓦的木質建築,那裏甚至連電梯都沒有,景區裏看不到超過三層的建築,整個烏鎮有的只是一種煙雨朦朧,瀟灑閒逸的情懷,可是,若有朋友覺得大都市的生活太累太喧鬧的話,那烏鎮就是一箇絕妙的休憩場所了,在烏鎮能夠得到心靈的放鬆,身體的舒適、所以有好多江浙滬附近的朋友會在週末的時候駕車來烏鎮,走走看看,喫喫糕點,品品美酒美茶,住上個一兩晚,沒事坐坐烏鎮的搖擼船,感受古代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沒有夜生活,遠離鬧市,實在是愜意無比。
這個鎮的名字很奇怪,叫做烏鎮。爲什麼叫烏鎮呢歷史上有很多的傳說和原因。有人說這兒古代烏鴉多,有人說那裏的人喜歡喫烏雞白鳳丸。其實呢,“烏”很顯然就是黑的意思。因爲唐代那裏的土地十分的肥沃,並且土地是黑色的,並且大家看房子頂上的瓦也是黑色的,所以這地方就取名烏鎮了。當然,烏鎮的東西賣的有點貴,有人說鎮上人心也比較黑,門票都100,西柵還要120,黑吧所以稱他爲烏鎮,這個話您可別大聲說哈,要不然咱們進得來可出不去了。上次有個遊客跟我講,小X啊,我一看你就明白你是烏鎮的人,因爲你長的比較黑,所以你是烏鎮的人。我說爲什麼我會這麼的黑呢這個問題我在我小的時候問過我媽,爲什麼別的孩子那麼的白,而我就那麼的黑呢母親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別人的孩子都是喝牛奶長大的———白的;喫雪魚肉——白的;擦珍珠粉———白的,我跟你爸生你的時候喫的是黴乾菜加茄子,所以你這顏色就重了點。大家記住,以後要多用珍珠粉,少喫黴乾菜哈。
我們剛纔進來的時候呢,迎面有一箇土堆,這個土堆放在那裏呢,在造園手法中叫做障景。就是故意讓你看不到裏面的景色,要是不買門票在大門口就都看到了,那他賺錢賺個屁啊。烏鎮這個地方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比較適合拍電視,像《似水年華》,《天下糧倉》等都是在那裏取景拍攝的。很多客人都是看了《似水年華》這部電視劇纔來那裏的。所以大家回去有機會把這部“感情出軌劇”看一看,學一學。當然我是說學一學裏面關於烏鎮的歷史,不是說學着出軌哈。
此刻我們看到一條河,這條河叫做“東市河”,4米深,嚴禁隨便跳河。它不僅僅連之後烏鎮的東柵和西柵,還跟世界第一運河――京杭大運河是直接通着的。京杭大運河咱們都明白從北京通到杭州,全長1794公里,所以呢據說只要你願意,從這游過去,一向游到北京看__也能夠,火車票都省了。時間大概要半年左右。大家看一下河的對面,對面的房子叫做水閣,就是水上的閣樓,這是江南六大水鄉中烏鎮特有的民居建築。大家看到那個水閣的下頭的石柱是方的,而不是圓的。爲什麼呢因爲水裏會有蛇啊,方形的柱子蛇爬不上來,怎樣樣,設計還是很細緻的吧。
這個東西看起來像船,其實它開不動,名字叫高杆船,所謂高杆就是中間那根毛竹了。每年的清明節前後,都會有人在那裏模仿蠶寶寶,因爲烏鎮人民是以養蠶爲生的,在那裏模仿蠶寶寶進行表演,正是爲了感激爲他們帶來幸福和收益的蠶寶寶。表演時,四五十歲的大叔會爬到那個竹子上頭去翻跟斗,很驚險的。我想要是大叔們年輕二十歲,咱中國體操隊又能多拿兩枚金牌,大家說好不好
大家再看那座橋,左一座,右一座,名叫叫逢源雙橋。很多導遊都會講,這個橋走左邊能夠升官,走右邊能夠發財,我說那是扯淡,小肖來回走了不下二十次也沒見升官,也沒見發財,還是個導遊。可是我告訴你,做人要踏踏實實,別老想着一步登天,升官升的太快,發財發的太狠,往往是比較危險的。人這輩子最大的財富莫過於健康歡樂,大家說呢那麼這座橋也叫做廊橋,因爲橋本身也是走廊的形式,橋下頭呢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於一座水城門的作用。其實呢,這座橋還有一箇另外作用,江南一帶,每逢過節都很熱鬧,異常是到了元宵節,男男女女,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的都走出來去看花燈。那麼古代男女授受不親,萬一走在一齊女的吃了男的豆腐就不好了對吧。所以就男左女右,把人羣分開。要是情侶的話,過了橋小夥子會牽起小姑孃的手,叫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好此刻我們過橋,男同胞請走左邊,女同胞請右邊,其他人自覺點,從河裏游過去。
今日小張就給大家介紹到那裏了,祝大家度過一箇愉快的週末!歡迎大家再次光臨烏鎮。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4
歡迎來到水鄉古鎮——烏鎮,今天就允許我作爲一箇地道的小烏鎮人帶您遊一回我們美麗的烏鎮吧!
走進烏鎮,您會驚訝地發現,這裏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與衆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牀中,上架橫樑,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我想水上城市威尼斯也不及如此吧。走在那用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小街上,你會看到兩邊各式各樣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鄉民,親切至極。要是您來我們烏鎮正是那多雨的春季,那晰晰瀝瀝的雨絲從藏青的瓦楞裏成串成串地往下滴,在石板路上發出叮叮咚咚的清脆響聲,亦景亦畫,讓您恍若隔世。
說到烏鎮的景點,除了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雙橋等,我得向您隆重的介紹一下茅盾故居了。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是我國的文學巨匠。此處房屋是他成名後用稿費自行建造的一箇住所,茅盾故居是迄今中國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烏鎮市河東側的觀前街,四開間兩進兩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450平方米。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老屋臨街靠西的一間房是茅盾曾讀過書的家塾,故屆內部的佈置簡單,卻散發着沈家世代書香特有靜雅之氣。
對了,帶您逛了這麼一大圈,您的肚子也該餓了吧。別急,下面我就向你介紹一下我們烏鎮的美食吧。在烏鎮,您隨處可以看到烏鎮的特產,如:姑嫂餅、烏鎮羊肉、燻豆茶、三白酒等,其中尤以“姑嫂餅”最爲出名。關於“姑嫂餅”這個名稱的由來還有一箇美麗的典故呢。據說在一百多年前,烏鎮方家名叫“方天順”的夫妻茶食店,祖上學得一手製作酥糖的好手藝。只可惜這手藝只傳媳不傳女,日子久了,自家姑娘不免會產生嫉恨,故將一包鹽抖進了製作餅的麪粉缸內,指望着第二天看嫂嫂的尷尬。誰知第二天此餅味道鹹甜適口,更得顧客的喜愛,由此得名“姑嫂餅”,並一直流傳至今,是遊人必嘗的烏鎮美味。
朋友們,接下來我們一起去參觀遊覽吧!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爲烏鎮的形象大使可以說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着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傑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麼出名,想必大家對於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爲界分爲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於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於嘉興府。解放以後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併統一由嘉興市管理。關於“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箇小故事:據說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後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裏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說丈是打敗了,但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爲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爲鎮名。
上面說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麼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麼呢?無外乎是喫,穿,遊。說到喫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爲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說到烏鎮的名喫,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係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戶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爲生。因爲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因此經久不衰生意興隆。但是張家有一箇條不成文的規定,爲了保證這個祕方世代相傳規定祕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後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當傳到明朝這代時呢,家裏的`小姑子看到母親只教嫂子做餅的方子,心裏就非常不高興。畢竟嫂子才嫁到家裏一年多,而自己在這個家裏待了十幾年了,母親都從來不提教給自己。於是呢,就處處跟嫂子過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餅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於是小姑子就對嫂子說:“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聽就連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氣不過偷偷的抓了一吧鹽丟到了餅鍋裏。說來也巧,今天吃了張姑嫂餅的客人都說今天餅的味道很特別,比以前的好喫。嫂子就奇怪了,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做法,怎麼會不一樣呢。於是她自己也吃了一塊,結果感覺味道真的非常特別。
這時候小姑子,開始說話了。“嫂子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爲什麼餅的味道這麼好,並且想以後天天這麼好的話就先把做餅的祕方告訴我”,嫂子拗不過她,就把做餅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訴給了小姑子。當然小姑子也很誠實的把她如何使壞的但又適得其反因禍得福的事情告訴了嫂子。因爲現在的做法是姑嫂兩個人共有的,所以就把這餅取名爲“姑嫂餅”。等會參觀完了,自由活動時大家不妨買些嚐嚐。說完了“姑嫂餅”當然就不得不說說烏鎮的特產“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純手工製作。因爲以白米,白麪,白水爲原料,所以起名爲“三白酒”。其他的還有這個杭白菊,白水魚,紅燒洋肉。等會喫飯是大家也可以點些來品嚐一下。
講完了喫,我們再說說穿。藍印花布是烏鎮特產之一,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大家可以買些小件的東西,比如愛美的女士可以買一兩個藍印花布的頭巾,小手提袋留做紀念。衣服我建議大家就不要買了,因爲現在也沒有什麼人願意去穿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藍印花布容易掉色。等會天熱了,穿着這種衣服一流汗搞的滿身花紋象個金錢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己斟酌購買。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遊,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遊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說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麼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遊覽不外乎是看建築,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牆黛瓦”是水鄉建築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築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臺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裏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後,大家願意跟我一起遊覽的就跟我一起,不願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遊的介紹上來。俗話說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南京離烏鎮估計有個5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箇觀賞的平臺。鎮裏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牀館,民俗館等多箇展館。等會小王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6
各位團友: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參加我們旅行社組織的烏鎮一日遊,現在我們的車已經行駛在滬杭高速上了,我們今天要去的就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的烏鎮,從杭州到烏鎮大約1小時的車程,下面呢,我先對烏鎮做個簡單的介紹。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爲烏鎮的形象大使可以說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着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傑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麼出名,想必大家對於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爲界分爲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於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於嘉興府。解放以後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併統一由嘉興市管理。關於“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箇小故事:據說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後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裏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說丈是打敗了,但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爲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爲鎮名。
上面說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麼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麼呢?無外乎是喫,穿,遊。說到喫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爲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說到烏鎮的名喫,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係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戶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爲生。因爲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因此經久不衰生意興隆。但是張家有一箇條不成文的規定,爲了保證這個祕方世代相傳規定祕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後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當傳到明朝這代時呢,家裏的小姑子看到母親只教嫂子做餅的方子,心裏就非常不高興。畢竟嫂子才嫁到家裏一年多,而自己在這個家裏待了十幾年了,母親都從來不提教給自己。於是呢,就處處跟嫂子過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餅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於是小姑子就對嫂子說:“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聽就連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氣不過偷偷的抓了一吧鹽丟到了餅鍋裏。說來也巧,今天吃了張姑嫂餅的客人都說今天餅的味道很特別,比以前的好喫。嫂子就奇怪了,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做法,怎麼會不一樣呢。於是她自己也吃了一塊,結果感覺味道真的非常特別。這時候小姑子,開始說話了。“嫂子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爲什麼餅的味道這麼好,並且想以後天天這麼好的話就先把做餅的祕方告訴我”,嫂子拗不過她,就把做餅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訴給了小姑子。當然小姑子也很誠實的把她如何使壞的但又適得其反因禍得福的事情告訴了嫂子。因爲現在的做法是姑嫂兩個人共有的,所以就把這餅取名爲“姑嫂餅”。等會參觀完了,自由活動時大家不妨買些嚐嚐。說完了“姑嫂餅”當然就不得不說說烏鎮的特產“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純手工製作。因爲以白米,白麪,白水爲原料,所以起名爲“三白酒”。其他的還有這個杭白菊,白水魚,紅燒洋肉。等會喫飯是大家也可以點些來品嚐一下。
講完了喫,我們再說說穿。藍印花布是烏鎮特產之一,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大家可以買些小件的東西,比如愛美的女士可以買一兩個藍印花布的頭巾,小手提袋留做紀念。衣服我建議大家就不要買了,因爲現在也沒有什麼人願意去穿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藍印花布容易掉色。等會天熱了,穿着這種衣服一流汗搞的滿身花紋象個金錢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己斟酌購買。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遊,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遊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說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麼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遊覽不外乎是看建築,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牆黛瓦”是水鄉建築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築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臺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裏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後,大家願意跟我一起遊覽的就跟我一起,不願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遊的介紹上來。俗話說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杭州離烏鎮估計有個2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箇觀賞的平臺。鎮裏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牀館,民俗館等多箇展館,等會小楊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好了,烏鎮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帶上行李跟我下車。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烏鎮遊玩,我是導遊劉淑雅。好了,我們馬上進入烏鎮了,大家排好隊跟緊我。
大家應該知道烏鎮很出名,既然烏鎮這麼出名,想必大家對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爲界分爲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烏鎮屬於湖州府 ,河東的青鎮屬於湖興府。關於:“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小故事:傳說在唐朝時,漸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這位吳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的李琦的軍隊節節敗退 。最後烏贊連人帶馬掉進了陷阱裏。當場被人射死。烏贊忠君愛國的精神感動了所有百姓。大家爲了紀念他,就用它的姓氏來作爲鎮名。
接下來去參觀矛盾故居,書院跟故居只有一牆之隔。矛盾故居在觀前街17號,四開間兩進兩層木桔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450平方米。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是矛盾的曾祖父購買的,稱“老屋”。先買的稱“新屋”。 1933年,矛盾回家爲祖母守靈,決定用剛收到《子夜》的稿費親自畫了親房草圖,請人督造。1934年秋,新屋告在成,矛盾從上海趕來觀看,並在小徑旁親手載植了一顆棕櫚和一顆天竹。
好了,剩下的時間就交給你們,可以自己拍拍相,留下美好的記憶吧!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8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歡迎來到烏鎮。我是你們的導遊,你們叫我王導就可以了。請大家跟緊我,注意安全,時刻注意周圍的環境哦!
烏鎮是浙江的一箇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六千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一九九一年,烏鎮被評爲“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現已被評爲“國際五A級風景區”,是全國二十個黃金週預報景點之一。怎麼樣,烏鎮在各種景點的地位夠高的吧?我們作爲中國人應該感到自豪!
大家停一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爲東市河,水深有三米,整條河裏的水都是活水,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所以烏鎮是一箇真正活着的水鄉古鎮。
現在我們走的這座橋叫“逢源雙橋”,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這座橋上面有一箇廊棚,所以這座橋也被稱爲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於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財神灣。以前,這兒不叫財神灣,叫作轉船灣。爲什麼呢?因爲烏鎮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形,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隻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居民把這裏叫作轉船灣。後來人們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箇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爲了與其它地方不同,便借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爲財神灣。
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財神堂。在烏鎮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西南北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因爲官正直,比干被人們奉爲財神。
朋友們,歡樂的旅行即將結束,我們相逢是緣,希望以後還能給你們當導遊。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9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鎮處於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於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爲多紫色石土的緣故。
烏鎮歷史淵源流長,根據鎮東“譚家灣古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獸骨等的鑑定,該處屬於馬家浜文化類型,處於新石器時代。可見,六千多年前,烏鎮的祖先繁衍、生息在這裏。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唐之後,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
秦時,烏鎮屬會稽郡,以車溪爲界,西爲烏墩,屬烏程縣,東爲青墩,屬由拳縣,烏鎮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開始。
唐時,烏鎮隸屬蘇州府。唐鹹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這一時期的另一塊碑《光福教寺碑》中則有“烏青鎮”的稱呼。
元豐初年(1078),已有分烏墩鎮、青墩鎮的記載,後爲避光宗諱,改稱烏鎮、青鎮。(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個怪僻字,“惇”,念“敦”,於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後烏墩就定稱爲烏鎮。)1950年5月,烏、青兩鎮合併,稱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直到今天。
烏鎮曾名烏墩、青墩,是全國二十個黃金週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國家5A級景區。烏鎮位於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蘇州市吳江區,爲二省三市交界之處。烏鎮原以市河爲界,分爲烏青二鎮,河西爲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爲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後,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統稱烏鎮。烏鎮總面積71.2平方公里,人口5.9萬,全鎮轄13個社區居委會和18個行政村。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被評爲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烏鎮著名景點有西柵、江浙分府、江南民俗館、茅盾故居、古戲臺、江南百牀館等。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10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我姓x,你們可以叫我x導,祝我們今天的旅程愉快。
烏鎮是個美麗的地方,烏鎮的小河,河水清澈見底。河上有許許多多的船,叫烏篷船。這種船很大,一船就能乘十多個人,大家可以上去玩玩。注意,小心一點,別掉到河裏。烏鎮的每條小路旁邊都有烏鎮特有的小喫,大家可以去買點嚐嚐。注意,這條小路很窄,大家別擁擠!你們別看這條小路很窄,裏面啊,還有一箇傳說呢:很久以前,這條路本來很寬的,但,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情,在這裏住着一位大漢和他的妻子,本來很幸福的。可有一天,大漢的妻子爲大漢做了一件衣服,大漢不穿,就吵起了架。大漢一生氣,就把這條路想方設法的變小了,大漢的妻子就和他分手了。多麼可惜的一箇家庭呀。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遊,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遊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說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麼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遊覽不外乎是看建築,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牆黛瓦”是水鄉建築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築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臺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裏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後,大家願意跟我一起遊覽的就跟我一起,不願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遊的介紹上來。俗話說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南京離烏鎮估計有個5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箇觀賞的平臺。鎮裏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牀館,民俗館等多箇展館。等會小王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各位朋友,接下來,讓我們走進烏鎮的大圖畫吧!這些圖畫,可都是人們一代一代的雕刻下來的,現在,就傳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一定要好好愛護這些圖畫啊!
各位朋友,站在烏鎮的盡頭,日出也是十分有特色的。早晨,太陽露出了娃娃臉,十分調皮可愛,慢慢地,慢慢地,太陽越長越大,終於長成了一箇成年女性。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的旅程結束了。祝大家玩得開心,希望下一次還能當你們的導遊。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11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烏鎮在很多年前便出名了,但真正人潮如鯽應是黃磊和劉若英拍了《似水年華》之後,再緊接又有《早春二月》和《紅樓夢》,江南水鄉對於明清和民初劇來說是不錯的入戲背景。
斑駁的舊牆,傍水的木屋,飄揚的垂柳,還有簡樸的酒館;若是在平常,便是告訴來客,此處“時光靜好”。
日光透過東牆照到西屋的門檻上,磚瓦在舊牆映出了黑影,一束枯草在門板上繫着,就如那已經色澤不一的木板一樣空靈着。
那是一座百年以上的庭院,高高的門檻,寬闊的廳堂,廳堂裏擺放著名貴木傢俬,橫樑上簡單的雕刻精緻典雅,可以看出主人曾經的財富和地位,只是聽說結局有點悲催……
木船從各個橋洞飄然而過,搖櫓的船伕不時來一段節奏舒緩的江南小曲,稍爲用心聆聽便忘卻現實中的喧囂。
古屋、垂柳和船身在碧波里映出倒影,不知是水因景而生動,還是景因水而活躍;古樸之中,昨日的光華一點一點地張揚着……
與河道平行的青石板路一直彎到肉眼看不到之處,一位老人家從老屋裏探出頭來,矛盾地望着我。原來,考慮到行人堵塞問題,節假日老街是不允許售賣紀念品的。我對老人笑笑,並沒有買下她的摺扇,不是東西不好,而是帶着不方便。
期間的烏鎮,有點像春運時的廣州火車站,時刻向世人宣示着“中國人多”。我們避開密集的旅行社人流,沒有去各個故居和博物館,而是來到偏巷。
偏巷的寬度只容得下兩個人,不過除了居民和我們,沒有其他人來往。一束太陽光打在房子上,斑駁的舊牆現出陰陽臉,脫落外膜的磚縫上,一綴綠色昭示着生命的力量。這是一座閒置的房子,門板蛀掉一角,退色門環卻依然難掩精緻,那年那月,未知有何故事?幾個居民穿巷而過,卻也沒有破壞寧靜,在這人滿爲患的東柵,類似的偏巷好似世外桃源。
從茅盾故居到對岸,要穿過一座拱橋,警察不時提醒遊人不要停留,擠迫中花了八分鐘過得對岸,一縷縷炊煙從臨河食店飄出,香味可口的燒賣和小籠包讓人垂涎。坐在臨街的木櫈,水鄉的柔風輕輕吹來,看河道木船依然繁忙,而眼前的美味已經可以爲我所獨有,那種感覺,很好!
在過度商業化和人工雕刻之後,烏鎮的靈氣大打折扣,這也是中國景區的集體宿命,如果不將原住民遷出,一切又會怎樣?這些都不是遊客和民衆可以去想的…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12
烏鎮,是座韻味十足的江南小鎮。湛藍的天空,碧綠的河水,映襯着烏鎮那黑瓦白牆的徽派建築,讓烏鎮蒙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紗,使烏鎮多了些神祕感。
一進入古鎮,我就被那裏古色古香的建築所吸引,滿眼是古樸與寧靜,一條蜿延狹長的小河貫穿整個小鎮,怪不得有人形容“水是烏鎮的靈魂!”呢!放眼望去河兩岸的房屋大都懸在水面上,這就是鳥鎮有名的“水閣”啦!水閣有着外挑的圍廊,遊人靠着圍欄可以盡覽古鎮的風光。連接河兩岸的是一座座石拱橋,橋影倒映在河面上形成了一箇個同心圓。沿着河邊行走,你會發現處處是橋,處處是同心圓,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最讓人難以忘卻的,是烏鎮的清晨。
烏鎮的清晨是寧靜的。天剛泛白的它,少了白日與夜晚的喧鬧,僅有零零星星的幾個人。漫步在石板路上,你可以清晰地聽見早起的鳥兒站在樹上唧唧喳喳的叫聲;可以聽到河邊的楊柳迎着輕柔的微風,樹葉發出的“沙沙”聲;還有那早起的船伕緩緩划動雙槳,水面激起層層漣漪時那陣陣歡快的“嘩嘩一”聲;最有趣的是帶着鈴鐺的小狗,在岸邊跳來跳去,迎候主人歸來時發出的“丁丁當當”的鈴聲。
這一切,讓人感覺十分美好、舒服、輕鬆,彷彿置身於夢境之中。
啊,烏鎮,好一箇夢裏水鄉!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13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編》中說“烏鎮古爲烏墩,以其地脈墳起高於四曠也……”,解釋得已夠明白。但何以稱“烏”呢?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越王諸子爭君長海上分封於此,遂爲烏餘氏,故曰烏墩”;一說“因土地神烏將軍而名烏”;一說“烏有烏陀古蹟,青有昭明青鎖”,故有烏、青之名。此數說前人都提出異議,以爲或無證,或附會,或缺乏歷史常識,盧學博編修《烏青鎮志》時已詳加批駁。同時,他提出一箇較爲合理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鄉賢在《烏青文獻》中提出的:“烏墩、青墩之名,其從來遠矣……大都江山自開闢以來,何有其名字?皆世諦流佈相承耳,如“齊魯青未了”,“澄江靜如練”,是爲山水傳神寫照語也。烏青之義蓋類此。”
烏鎮是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於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其實,這類在當地並不鮮見。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爲多紫色石土的緣故。紅墩、紫墩的命名爲烏墩名稱的傳神寫照說提供了現實的佐證。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李樂在《烏青鎮志》中說:“鎮,周屬吳,吳戍兵備越名爲戍。”“烏鎮古謂之烏墩,後因吳越錢鏐王戍兵於此,稱烏戍,今名烏鎮。”)但他顯然將錢鏐王之“吳越”與春秋之“吳越”弄混淆了。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稱謂中,自唐之後,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且錢鏐王之吳越國的北方疆界遠達常熟,烏鎮相對內陸,故此說顯有不通。
烏鎮處於杭嘉湖平原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溼潤、四季分明,雨量豐富,年氣溫16℃,一月氣溫3℃,七月氣溫30℃以下;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春雨、梅雨爲主夏秋之際有颱風侵襲。
烏鎮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春天與秋天。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清晨與傍晚。清晨,河道上會漫起薄薄的霧氣,彷彿夢境。傍晚,夕陽西照,遊人散盡,一箇生活着的烏鎮出現於眼前。請避免夏季正午時去烏鎮遊覽,白晃晃的日光直直地曬下來,也沒什麼廊棚可遮擋,讓人感覺非常不好。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14
大家好!
桐鄉烏鎮是聞名江南的歷史文化名鎮。據《烏青鎮志》記載,唐鹹通年間始正式稱鎮,據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偉大的革命文學家茅盾就誕生在這裏。 烏鎮位於杭嘉湖平原北部,京杭大運河西側,地當水陸要衝,古處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 、桐鄉、秀水、吳江、震澤)交界之地。
古人稱它爲姑蘇留都之前戶,嘉湖浙甸之後屏。 烏鎮原以車溪(今市河)爲界,分烏青二鎮,河西爲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爲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直到1959年,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烏鎮名稱從何而來?據傳,古代有一姓烏的將軍,爲討伐叛臣力戰死於車溪河畔,後葬於此。
人們爲紀念這爲烏將軍,就將這裏取名烏鎮。當然,這只是傳說。但烏鎮的歷史確實比較古老,據考證,烏鎮東柵譚家灣(新春村),爲新石器時代遺址,屬馬家浜文化,距今已有6千多年曆史。
烏鎮素以水鄉集鎮著稱。全鎮市區河道如網,水街相依。縱橫的溪塘,穿街傍市。溪上衆橋飛跨,塘畔綠樹成蔭;河中舟楫不絕,市上笑語陣陣,這一切給水鄉烏鎮增添了詩情畫意。 烏鎮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蹟甚多,市河西岸的唐代銀杏,相傳爲埋葬烏將軍時所樹,自唐迄今,歷時已有一千佘年。十景塘邊的昭明太子讀書處,爲梁朝遺蹟。
市河東觀前街上的修真觀戲臺,始建於乾隆十四年(1749),是浙北水鄉集鎮保存下來僅有的古戲臺。烏鎮自南宋以來,名園巨宅代有所建,如今鎮上還留下不少有清末民初建築風格的古老民居。其中西柵的朱家樓別具一格。此樓建於民國元年(1912),青磚灰瓦,雕門畫窗。樓上樓下全部方磚鋪地,形成上下兩座廳堂,人稱“廳上廳”。鎮西的兩座古石橋,也是遐邇聞名。這兩座石拱橋,均建於明代,兩橋成直角相連,任你站立哪一座橋邊,均可透過橋洞看到另一座橋,故有“橋裏橋”之美稱。
烏鎮不僅攬古老之勝,水鄉之美,還由於它的名字跟文學巨匠茅盾聯繫在一起,固而更 添生色。如今,它已成爲浙北著名的旅遊之地。
浙江烏鎮導遊詞四 烏鎮是浙江的一箇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2019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鹹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爲界分爲烏、青兩鎮。河西爲烏鎮隸屬於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爲青鎮隸屬於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併,統稱爲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烏鎮景區是2019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裏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並沒有因爲旅遊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麼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麼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爲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箇真正的活着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箇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說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箇廊棚,所以也稱爲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於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後,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隻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箇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爲了區別於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爲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於杭州的胡慶餘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餘創建的,並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裏,在櫃檯四周約有300多隻藥材櫃。
看完藥店接着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纔所說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爲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後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爲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爲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爲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着350多戶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乾淨,因爲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裏都是有水也有電的,並家家戶戶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裏了,因此旅遊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遊玩的目的地是江南水鄉烏鎮,烏鎮是江南六大水鄉之一,也是江南最美的水鄉,劉若英傾情代言,似水年華等多部影視劇在這裏取景拍攝,不過呢,如果在座的有喜歡節奏快、高樓林立、鋼筋混泥土的現代化大都市生活的朋友,那您恐怕就會失望了,爲什麼呢?
因爲我們烏鎮的生活節奏常慢、非常舒適安逸,並且沒有高樓大廈、有的只是一兩層臨水而建的白牆黑瓦的木質建築,這裏甚至連電梯都沒有,景區裏看不到超過三層的建築,整個烏鎮有的只是一種煙雨朦朧,瀟灑閒逸的情懷,但是,若有朋友覺得大都市的生活太累太喧鬧的話,那烏鎮就是一箇絕妙的休憩場所了,在烏鎮可以得到心靈的放鬆,身體的舒適、所以有好多江浙滬附近的朋友會在週末的時候駕車來烏鎮,走走看看,喫喫糕點,品品美酒美茶,住上個一兩晚,沒事坐坐烏鎮的搖擼船,感受古代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沒有夜生活,遠離鬧市,實在是愜意無比。
烏鎮分爲東柵和西柵,我們此次遊覽的是東柵,爲什麼不去西柵呢,因爲烏鎮的歷史,人文,情懷都在東柵,西柵只是近些年開發出來的景區,主打的是住宿和夜景遊,不過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西柵住個一兩晚,看看美麗的河色夜景。說回到東柵,東柵景區其實不大,也就兩條街組成,東大街和西大街,中間則被一條東市河隔開,西大街沿有一些小商鋪,有買糕點的,手工藝品的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待會活動的時候可以去看一看。我們此次主要要參觀的景點則都在東大街,東大街長1300米,主要景點有百牀館、木雕館、茅盾故居、錢幣館、酒作坊、染坊等等,具體的我就不爲大家介紹了,待會到了景區我再爲大家細緻。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16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你們可以叫我。今天我們要遊玩的地方是位於浙江桐鄉市的烏鎮。
江南水鄉——烏鎮,它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餚;繽紛多彩的民俗節日。烏鎮還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遊客們!我們現在已經到達烏鎮了。你們是不是感覺到了一種古老的氣息?是的,因爲烏鎮這個地方歷史悠久,所以很容易給人帶來古樸的感覺。走,我先帶大家去做烏鎮著名的烏篷船吧!
烏篷船是烏鎮的一種特有的交通工具。它可以做人,還可以在船上賣蔬菜、水果,一船幾用,話不多說,上船啦!遊客們,上了船之後視野是不是更加廣闊了呢?對呀,坐在船上就能很清楚地看見兩岸的優美風景:拱形的石橋,平坦的石板路,河邊洗衣服的勤勞婦女,構成了一幅小溪流水人家的優美畫卷。
坐完了烏篷船,接下來我們一起去參觀歷史悠久的制布作坊吧!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種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印花,又稱靛藍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曆史。最初以藍草染料印染而成。藍印花布是用豆粉,合成灰漿烤藍,採用全棉全手工紡織、刻版、刮漿等多道印染工藝製成。大家可以購買一些,帶回去留作紀念。
遊客們,今天的旅程在我的陪伴下過得怎麼樣?大家還滿意嗎?請注意哦,在遊覽的時候請不要亂丟垃圾,願你們玩得開心,玩得盡興!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17
作爲中國人心中NO.1避暑勝地,烏鎮的秀美風景,自不在話下。任賢齊的《外婆橋》在烏鎮拍MV,李少紅的《紅樓夢》在烏鎮取景,還有黃磊的《年華似水》,以及後來的劉若英也在這裏做了廣告,那種幽靜和落寞深深的吸引着每位遊客。小橋流水,江南水鄉,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和祥和。處處無敵江南水鄉美景,還真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需斷腸!
烏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是個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鎮,曾名烏墩和青墩。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烏鎮被評爲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烏鎮已被評爲國家AAAAA級景區,是全國20個黃金週預報景點之一。
烏鎮雖歷經20__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裏。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彷彿都在提示着一種情致,一種氛圍。
烏鎮是個水鄉古鎮,鎮上有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唐代古銀杏、轉船灣、雙橋等景點,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羣之一。烏鎮又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故里。鎮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現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側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讀書處,現闢爲茅盾紀念館。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18
今天要帶大家去看的卻是烏鎮的江南百牀館,顧名思義就是從江浙一帶收集過來的各式各樣的古牀。這個老宅子是當地姓趙的一箇大戶人家,七進深的一箇老宅子。爲什麼要帶大家去看這個呢?因爲牀最能反映當地生活中一些最真實最細膩的想法。古人認爲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牀上度過的,所以中國人對牀的要求一直是非常考究的。但據說中國人最初的是時候是沒有牀的概唸的,他們白天工作,晚上在地上鋪上一張草蓆就可以了。這叫席地而坐。在往後就有牀了,從戰國出土的木漆牀可以看出那時候的比較矮,20公分左右,而且很寬,這時牀的功能其實不僅僅是睡覺,它還可以供人娛樂,以及談論國家大事。有個成語叫促膝長談指的就是符堅和王猛坐站牀上膝蓋碰着膝蓋談論國家大事。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張牀是我們這個展覽館當中年代最久的一張牀: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牀,至少有400年曆史了,明式傢俱簡潔大方,用料講究,整張牀都是用黃櫸木所做的。接着我們住裏進,裏面有一張是百牀館中的鎮館之寶,拔步千工牀。
在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牀,爲什麼說是千工牀呢?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箇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時間了。雕刻之精緻也謂之巧奪天工。此牀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時以108爲吉祥數字,而且此牀爲新婚牀,加上一對新婚夫妻剛巧湊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徵了,此牀佔地面積達六個多平方,共有四進深,第一進是換鞋處,第二進是更衣室,第三進是放馬桶箱的,在古代稱它爲子孫桶,就是現在家裏的衛生間了。最後一進是主人睡覺休息時所用的,設備這齊全相當於現在的套房。在這牀上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懸掛在空中的那塊木牌了,我們可以猜一下這牌子,是幹什麼用的?有人說是閒人請勿打擾是意思,您還別說到後來還真有那麼點意思。但最主要的作用不是這個,據說最早的時候木匠是不做牀的,做牀要折壽行話叫:“寧上一根梁,不做一張牀”那麼怎麼才能不折壽呢?有一箇變通的方法,就是在做完牀以後我不賣個你,當禮物送給你,刻上一塊牌子,上面寫一些吉祥如意的話:如百年好合之類,主人也不給工錢,包個紅包,據說這樣就不會折壽了。牀四周的木板可以抽掉,冬暖夏涼,設計十分精巧。
看完千工牀再往裏走,在這一進可以看到的是三張風格一樣的牀,是屬於中西合璧的,在牀兩邊還有兩個羅馬柱是西式的,在牀掛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國的古代是國花代表富貴,還有葡萄和雙喜,葡萄是多子多孫,多子多福;雙喜是中國人結婚時用的代表喜慶。也就是說這牀也是當是時結婚時所用的喜牀,而這牀是民國初留下來的,材料是紅木做成的。
那剛纔我們看的大部分都是雙人牀,接下來往裏走可以看一下兩張小姐牀。首先我們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牀,它是以前十三,四歲的小姑娘所睡的,雖然是小姐牀,但是這張牀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將的圖案,可以說這位小姑娘她是不愛紅妝愛武妝,是屬於花木蘭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非常高,抬頭可以看到有兩行字,“雙手要撈天邊月,一石擊破心底天”。在這張牀上還雕刻了蝙蝠的圖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獅子還起到了避邪的作用。旁邊是清代的小姐牀,這張小姐牀的顏色比較亮麗是紅顏色,這是一種比較珍貴的銀子漆,牀上的人物都是鍍金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藤榻,也可以稱之爲“羅漢牀”,它就像現在人們家裏的沙發,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抽菸等等,你看它還配有牀幾,根據需要可拿下來也可以放上去的。在“羅漢牀”的對面我們還可以看到這兩張姐妹牀,它們之所以被稱爲姐妹牀並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由於這兩張牀是我們當地同一個木匠師傅製作的,風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們放在一起展出所以命名爲“姐妹”牀。你看中間“鸞鳳和鳴”四個字不就是代表了夫妻恩愛嗎?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19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編》中說“烏鎮古爲烏墩,以其地脈墳起高於四曠也……”,解釋得已夠明白。但何以稱“烏”呢?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越王諸子爭君長海上分封於此,遂爲烏餘氏,故曰烏墩”;一說“因土地神烏將軍而名烏”;一說“烏有烏陀古蹟,青有昭明青鎖”,故有烏、青之名。此數說前人都提出異議,以爲或無證,或附會,或缺乏歷史常識,盧學博編修《烏青鎮志》時已詳加批駁。同時,他提出一箇較爲合理的說法,這個說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鄉賢在《烏青文獻》中提出的:“烏墩、青墩之名,其從來遠矣……大都江山自開闢以來,何有其名字?皆世諦流佈相承耳,如“齊魯青未了”,“澄江靜如練”,是爲山水傳神寫照語也。烏青之義蓋類此。”
烏鎮是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於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其實,這類在當地並不鮮見。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說:“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爲多紫色石土的緣故。紅墩、紫墩的命名爲烏墩名稱的傳神寫照說提供了現實的佐證。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李樂在《烏青鎮志》中說:“鎮,周屬吳,吳戍兵備越名爲戍。”“烏鎮古謂之烏墩,後因吳越錢鏐王戍兵於此,稱烏戍,今名烏鎮。”)但他顯然將錢鏐王之“吳越”與春秋之“吳越”弄混淆了。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稱謂中,自唐之後,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且錢鏐王之吳越國的北方疆界遠達常熟,烏鎮相對內陸,故此說顯有不通。
烏鎮處於杭嘉湖平原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溼潤、四季分明,雨量豐富,年氣溫16℃,一月氣溫3℃,七月氣溫30℃以下;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春雨、梅雨爲主夏秋之際有颱風侵襲。
烏鎮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春天與秋天。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清晨與傍晚。清晨,河道上會漫起薄薄的霧氣,彷彿夢境。傍晚,夕陽西照,遊人散盡,一箇生活着的烏鎮出現於眼前。 請避免夏季正午時去烏鎮遊覽,白晃晃的日光直直地曬下來,也沒什麼廊棚可遮擋,讓人感覺非常不好。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20
烏鎮全稱爲嘉興市桐鄉烏鎮古鎮旅遊區。
作爲中國人心中NO.1避暑勝地,烏鎮的秀美風景,自不在話下。任賢齊的《外婆橋》在烏鎮拍MV,李少紅的《紅樓夢》在烏鎮取景,還有黃磊的《年華似水》,以及後來的劉若英也在這裏做了廣告,那種幽靜和落寞深深的吸引着每位遊客。小橋流水,江南水鄉,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和祥和。處處無敵江南水鄉美景,還真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需斷腸!
烏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是個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鎮,曾名烏墩和青墩。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烏鎮被評爲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烏鎮已被評爲國家AAAAA級景區,是全國20個黃金週預報景點之一。
烏鎮雖歷經20xx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裏。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彷彿都在提示着一種情致,一種氛圍。
烏鎮是個水鄉古鎮,鎮上有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唐代古銀杏、轉船灣、雙橋等景點,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羣之一。烏鎮又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故里。鎮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現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側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讀書處,現闢爲茅盾紀念館。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21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們現在們走在烏鎮的街道上,大家有沒有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呢,是的,者就是烏鎮街道的特色。那麼具體的呢,我們邊走邊說。
我們走在的這條老街又叫一步街,是西柵的一條主幹道。爲什麼叫一步街呢?
因爲街道的寬度大多比較狹窄,一般在2m——4m之間,甚至更窄,兩側多爲二層建築,底層的店鋪相對的兩家店只有一步之遙,不誇張地說簡直有種打開自家門邁出腳就能跨到對面家裏去了,有時兩家店不出門就可以握手或傳遞物品。
在西柵街區,你看不到一條水泥路,所有的街巷全是用磚石鋪就,行走在那些被歲月磨得發亮的青石板上,你彷彿在與悠久的歷史對話。街兩邊是馬頭牆隔出的一間間店鋪和民房,門大多是木板的,殘缺的雕花和斑駁的油漆讓人感覺時光的無窮魅力。偶爾會看到橫騎在大街上的拱券門;兩兩相對,那是以前大戶人家的牆界標誌。
老街差不多都有幾千米的長度,慢慢地走,漫漫地看,也可耗去半日的光陰。如果折進街中的某條小巷,探詢那深深的民居院落,那是半天也出不來的了。西柵的街長,弄堂也特別多,七拐八彎,猶若迷宮。西大街中段就是一段弄堂比較集中的地方,有醬油弄、蔣家弄、唐家弄、洪昌弄等,走進弄堂,兩邊山牆高聳,將頭頂上的天空遮掩得只剩一條窄窄的線,不時還有橫斜的樹技或人家園中的薔薇探出牆頭,曲折幽深,更添幾番韻味。走得乏了,在街上的茶館裏坐坐,那滋味就更有些意思了。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22
烏鎮地處浙江北端,與江蘇省相鄰,曾經是兩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春秋時期,烏鎮是吳疆越界,吳國曾駐兵於此以防越國,當時稱烏戌。“烏鎮”的稱呼,首次出現是在唐鹹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間,以市河爲界分爲烏青二鎮,河西爲烏鎮,河東爲青鎮,解放後,統稱烏鎮。
關於“烏鎮”一詞的由來,還有一箇典故。據說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據稱王,舉兵叛亂,朝廷命烏贊將軍率兵討伐。烏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叛軍節節敗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掛牌休戰,正當烏將軍就地紮營伺機再戰時,李琦卻於當日深夜偷襲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後連人帶馬跌入李琦設下的陷阱,被叛軍亂箭射死。雖說仗是打輸了,但是烏贊將軍那種正直、忠誠、愛國的表現,讓老百姓十分欽佩。大家爲了紀念他,就把鎮名以他的姓氏爲名,改稱“烏鎮”。
烏鎮二期的西柵景區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河畔,佔地三平方公里,由12個碧水環繞的島嶼和72座形態各異的古石橋組成,需坐渡船纔可以進入景區。相對一期東柵景區而言,二期的保護和開發更加完善徹底,人和環境、自然、建築更爲和諧。橫貫景區東西的西柵老街長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有餘,整個景區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築25萬平方米,真正成爲了觀光、休閒、度假、商務活動的最佳旅遊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個工坊佔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磚鋪就的,上面豎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階梯式曬布架,規模相當龐大。這裏除了製作藍印花布外,還有獨特的彩烤工藝流程,而且當時的彩烤色彩也十分豐富,都是從當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來的,像茶葉啊,桑樹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紅茶可以染成淺紅色,綠茶可以染成淺綠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淺黃色,桑樹皮可以染成淺褚色,因此,這個染坊在當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敘昌醬園
中國是醬油生產起源最早的國家,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敘昌醬園是烏鎮有歷史記載以來最早的醬園,它是鎮人陶敘昌於清咸豐九年創立的。
醬園前店後坊,自產自銷,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它曬醬的地方。滿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醬缸,我們從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敘昌醬園”的字樣。大晴天的時候,工人們就把斗笠取下,露出蓋着蠶絲棉的醬缸,讓裏面的豆瓣醬盡情的吸收陽光。或許大家要問,爲什麼要蓋一層蠶絲棉呢?首先這是因爲要防灰防蚊蟲,另外一方面,蠶絲有很好透氣性,讓豆瓣醬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發酵。曬的時間大概要3—4個月,直到變成黑褐色爲止。
這裏是陶家的一箇會客廳,旁邊還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醬的工藝流程。做醬的工藝比較複雜,要先浸泡黃豆、蠶豆、小麥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發酵,發酵好了加鹽水放到外面暴曬,而暴曬的時間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帶的人家幾乎都是自己做醬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後坊的性質,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口鍋被稱爲“天下第一鍋”。明代嘉靖年間,湖州鐵匠沈濟帶着一身熟練的冶煉技術來到烏鎮開了個小作坊,當時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鐵作坊,因此生意興隆,發展的很快。這口大鐵鍋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時候做出來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煉的高超技能,也展現了他家的經濟實力。旁邊牆上的照片有關於這口大鐵鍋的資料記載,我們面前的這一口鐵鍋,也是根據資料仿製的,並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樓是一箇體驗區,每個禮拜的二、四、六下午2點到4點,這裏會有專門的師傅給大家展示鐵鍋的製作過程。這個屋子的建築結構也非常特別,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鑿而成,因此有“石腳屋”之稱,其實這也是爲了防止冶煉過程中四處飛濺的火花引燃木料,釀成火災。這面牆上描繪了冶煉鐵鍋的所有製作步驟,其中最耗時間,也最難的一步就是給爐子升溫,因爲要鐵水熔化,溫度一定要達到1400度以上纔行。我們身邊這個就是給爐子鼓風的風箱,大家可以在這裏繞一圈參觀一下。
昭明書院
昭明書院得名於曾在此地讀書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蕭統編輯整理的《文選》是我國第一半詩歌散文選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文選》和《古文觀止》、《唐宋八大家文鈔》都是古代讀書人案頭必備的文學讀本,影響深遠。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正門入口有明朝萬曆年間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題“六朝遺勝”,龍鳳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的字樣,在文革期間,被有心人塗上了石灰,才得以倖存。
書院的後冊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及作品展覽館。烏鎮是文學巨匠茅盾的故鄉,自第五屆開始烏鎮已經成爲茅盾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第五屆是在烏鎮一期東柵,第二期是在我們西柵。
三寸金蓮館
中國封建歷史裏的纏足現象存在了上千年,對於這段纏足歷史,歷來都是褒貶不一。這個三寸金蓮館用大量珍貴的實物和圖片給大家講述中國歷史上的纏足文化,如此係統全面的介紹,,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們現在進的是當初西柵大街大戶人家的房子,這裏很多景點包括客棧都是把幾個大戶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們現在第一進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賣一些工藝品。第二進是蠟像區,讓遊客瞭解一下當時裹小腳的場景。這邊是我們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紀,長輩給她裹小腳的場景。裹腳一般都是在女孩5—8歲的時候,如果年齡太小,腳還很軟,可能會裹的不到位,落下終身殘疾,沒辦法走路,如果年齡太大,腳掌就定型了,裹起來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現在我們到裏面的展覽館去看一下。
那個時候就已經有高跟鞋、坡跟鞋了,爲的是讓腳顯的更小些。大家看他們的鞋子都是尖頭鞋,那我們現在穿尖頭鞋是爲了漂亮,爲了時髦,那時候他們的腳本來就被綁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頭的。當時她們只有大腳趾是不動的,其他四個腳趾都被折斷壓在腳底板下面,同時還要把腳面骨折斷,從而把腳裹成一箇彎弓的形狀。
大家過來看一下這邊的兩雙鞋子。這是一雙富貴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錢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話就要請專門的鞋匠來訂做。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貴的意思。這邊這雙是專門給古時的歌舞妓跳舞時穿的,腳後跟這個抽屜是放花粉用的,下面還有個鏤空的蓮花形狀圖案。跳舞的時候,隨着腳步的移動,會有一朵朵的蓮花印在地板上,因此這被稱爲步步生蓮鞋。
往裏面進去,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頭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進去就可以看見更多的鞋子,這裏的鞋子有按種類分,按地區分的。像這幾雙鞋子普遍要偏大點,因爲是民國初年的時候的鞋子,那時候纏腳不是很講究,所以腳還是比較大的。現在我們看看這些小的,這幾雙單個的鞋子很有特色,它們都是單個的,叫做訂婚鞋。因爲當時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會把女孩子的繡花鞋其中一隻拿到男方家給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這鞋子來選媳婦。他們主要看兩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爲當時以小腳爲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繡花。因爲女孩子裹了小腳之後,幹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裏做些家務活,女工方面當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婦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這兩個方面。
這裏還有一雙睡鞋,顧名思義是睡覺時穿的鞋子。這鞋的底是軟的,睡覺前套在腳上,出門的時候在這雙鞋子外面再套一雙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這邊有四個地區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區的,江南地區的。其中中原地區的腳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這一帶,而且那裏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長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做成坡跟後看上去明顯更小些。中原地區的女孩有纖骨的稱號,她們骨骼長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腳也相對小些。而纏腳是要按比例的,纏的過小了會影響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對的大一些。
這邊是72雙精品鞋,這些大一點的是民國時期的,這些有點少數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區的,都是從山區農戶家收集回來的。
這邊還有兩雙鎮館之寶—兩雙出土文物。這裏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兩雙,做一箇對比。這雙是北宋年間的,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當時還沒有廣泛流行纏腳,當時沒有纏過的腳是跟我們現在一樣,自然生長的,那這個鞋子也是蠻大的,按現在的標準來說有39碼的樣子。那旁邊這雙就明顯小很多,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從烏鎮近郊出土的一雙三寸金蓮鞋。因爲明朝是纏腳最鼎盛的時期,那個時候如果女孩子不纏腳是嫁不出去的。
剛開始流行纏腳是在南朝的時候,李後祖有個宮女叫媚娘,她本身腳比較小,經常在跳舞的時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腳綁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後祖就讚譽她是“凌雲之態”。那時候開始就以小腳爲美,到了宋代的時候開始有了三寸金蓮的說法。它從宮廷傳到一些富貴家庭,再傳到妓院,慢慢的開始廣泛流行。那時候民間老百姓還不怎麼會纏,特別是在農村,農村裏的女孩子是家裏勞動力的一部分,纏腳後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幹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時候,如果說女孩子不纏腳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馬皇后,因爲上轎時一陣風吹來,把轎簾吹開,露出了馬皇后的一雙大腳而被人恥笑,於是就有了露馬腳之說。
清朝的宮廷裏面是不纏腳的,因爲滿人認爲江山是從馬背上打來的,纏了腳還怎麼騎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時候下了一箇禁纏令,就是說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準裹小腳,可是漢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纏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們還是在偷偷給自己家裏的女孩子裹小腳。於是在康熙七年的時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這個禁纏令罷免了。真正沒有裹小腳是在民國的時候。
這個腳是我們烏鎮90多歲的老人家的腳,她這個腳已經不是三寸金蓮的小腳了,而是有點畸形。因爲這位老人家10的時候父母給她裹了一段時間的小腳,後來又不裹了,但是腳始終長不好,就變成這樣畸形的了。
精選浙江烏鎮導遊詞 篇23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烏鎮是浙江的一箇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00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鹹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爲界分爲烏、青兩鎮。河西爲烏鎮隸屬於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爲青鎮隸屬於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併,統稱爲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烏鎮景區是20__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裏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並沒有因爲旅遊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麼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麼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爲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箇真正的活着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箇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說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箇廊棚,所以也稱爲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於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後,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隻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箇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爲了區別於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爲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於杭州的胡慶餘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餘創建的,並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裏,在櫃檯四周約有300多隻藥材櫃。
看完藥店接着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纔所說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爲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後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爲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爲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爲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着350多戶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乾淨,因爲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裏都是有水也有電的,並家家戶戶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裏了,因此旅遊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