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精選3篇)
介紹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1
牯牛降坐落在石臺、祁門兩縣交界處,距石臺縣城裏22公里,核心區面積逾10萬畝。牯牛降古稱“西黃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以雄、奇、險、秀著稱,山嶽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峯、72小峯,36大岔、72小岔。 最高峯“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頂天而立。登臨極頂,南望羣山連綿,黃山諸峯盡收眼底,北眺長江如練,蜿蜒西去,美不勝收。尤爲神奇的是秋高氣爽之時,峯頂常有碩大的圓弧狀七色光環浮現,隨風漂浮滾動,此稱“佛光”,爲牯牛降景觀一絕。
牯牛降作爲國家級森林生態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存有大面積的中亞熱帶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因其山形酷似一頭牯牛頂天立地而得名。牯牛降是黃山餘脈向西延伸的主體,自古享有“西黃山”之名,其主峯海拔1728米。這裏不僅保存着結構複雜功能齊全的自然生態系統,有“綠色自然博物館”之稱,而且自然景觀古樸原始,集雄、險、奇、幽於一身,“佛光”堪稱牯牛降一絕。 據安徽省牯牛降綜合考察隊調查共有植物1300餘種、動物園10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理學18種,動物有25種。受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鵝掌楸、香果樹、永瓣藤、銀杏、獨花蘭等,動物有云豹、金錢豹、梅花鹿、白頸長尾雉、黑鸛等。被譽爲“綠色的自然博物院”、“華東野生動植物的寶庫”。
牯牛降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秀麗的自然風光爲開發生態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牯牛降的原始森林蘊藏着極爲豐富的生物資源,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的衆多野生動植物,被科學家譽爲“華東物種基因庫”,是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爲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牯牛降被生態學者稱爲“綠色自然博物院”,擁有華東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是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系統爲主的綜合自然保護區。蘊藏着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和植被羣落,野生動植物有20xx餘種。牯牛降不僅物種豐富,而且風光旖旎,古稱“西黃山”–奇松怪石、雲海松濤、日出晚霞、佛光暈影,無不神奇詭祕,令人讚歎。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黃山十大景區之一、國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景區、 華東物種基地、綠色自然博物館。 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牯牛降成爲安徽第一個國家級的以森林生態類型爲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20xx年2月又被國土資源部錄入國家地質公園名錄。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7%以上,空氣清新,含有大量的負氧離子和芬多精,高與正常值8倍以上,有清心洗肺的功效,景區蘊藏着極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被科學家譽爲“華東物種基因庫”和天然的“森林浴場”。 黃山市牯牛降旅遊發展公司於20xx年在保護區內投資開發了祁門牯牛降風景區開展森林生態旅遊,在景區內修建了遊覽步道、竹木別墅、紅茶坊、徽州藝館、水上娛樂中心、親水平臺、停車場、登山棧道、晃橋、拓展營地等設施。爲方便遊客遊覽景區秀麗的峽谷景色,修建懸空木棧道。開通了大曆山、雪花尖森林探險步道。
介紹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2
一 樓山書亭
樓山書亭位於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新火吳村的村口。樓山書亭曾經是吳應箕少年時代讀書的地方。吳應箕以身殉國之後,當時的社會名流以及吳家的後人,就把他生前所作的《泥灣觀兵》題壁詩,臨摹勒石,做成一塊很大的石碑,安放在亭子的正中間;同時,還有時人因敬佩吳應箕的“詩文”和“爲人”所做的對聯,也刻在一塊打磨平整的、長方形的條石上,存放在樓山書亭中,以此作爲對吳應箕永久的紀念。兩幅對聯的內容分別是:
書與劉城稱二妙;
諡同黃觀號雙忠。
另一幅對聯的內容是:
擊築爲屈秦千載以還懷易水;
揭竿思復漢百年仍是仰高田。
現在的這座“樓山書亭”,是村民們集資於20xx年在原址上覆建的。復建後的書亭基本上保持了舊亭的式樣和風貌。
二 樓山橋,
眼前這座橋,是因紀念當地歷史文化名人、明末文學家、復社領袖、中國十大古典悲劇《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吳應箕而命名的。吳應箕,字次尾,又字風之,號“樓山”。過了橋,標誌着進入牯牛降風景區的主景區。
橋南頭的景區標誌牌有關於這座橋樑名稱的具體內涵,但此處不妨略作補充:原池州市西門大街曾因紀念吳應箕的抗清義舉而取名“樓山街”,這個名稱從明末清初一直沿用到公元20xx年底。20xx年初因撤鄉並鎮,原“樓山街”、“樓山居委會”的名稱,方纔被“杏村路”和“古舜居委會”的名稱所取代。剡溪河畔開闊的山間盆地和龍門裏幽深的峽谷,曾經是吳應箕起兵抗清大後方,據此,特將池城一條古老街道的名稱移植於此。
三 石公橋:
位於剡溪河干流上的這座橋名叫石公橋。明代萬曆年間,牯牛降山南有位才子,名叫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他在寓居剡溪河畔時編創了《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並因此而一舉成名。當地老百姓對他非常尊敬。爲了緬懷他,就將他當年曾經經常走過的這道橋取名爲“石公橋”。當然,原來的橋是木板橋,現在這座簡易鋼混橋是在原址上覆建的。
四 戲鱷灘
戲鱷灘。河中數塊凹凸不平的巨石,形似噴泉自河中斜噴而出,人們因物象形取名“石瀑”。前面兩塊狹長的巨石,背面有條形花紋,很像兩條鱷魚爬向河岸,鱷魚身後緊追不捨的形似兇猛的河馬,正追着鱷魚戲耍,故名“河馬戲鱷”灘。
五、五福泉:(五福亭)
這泓清泉名叫五福泉。“五福”一詞,典出《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用白話文表述也就是:構成幸福完美人生的五大要素是:長壽,富貴,健康平安,修行美德,善終。
不過,這泓“五福泉”的內涵,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鄭之珍是牯牛降山南祁門清溪人,但他卻長期活動在牯牛降山北剡溪河畔一帶的村落中,並且在剡溪河畔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極富盛名的鴻篇鉅製《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一舉成名之後,太平焦村的蘇氏家族又把他請去爲他們家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子代父死”的孝道故事,編撰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五福記》。剡溪父老鄉親爲了祝賀鄭之珍《五福記》的誕生,就把這眼泉水取名爲“五福泉”。
史有明載:鄭之珍小時候因爲出天花,留下嚴重的目疾後遺症,給他帶來終生之痛。他本來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但卻終生不第。爲什麼?一是不能排除當時的考風不正,二則因爲他的目力不好使然。從一般常見情況說,目力不好的人是不能用冷水洗臉的。然而,鄭之珍當年寓居剡溪河畔編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時,就經常到這眼泉水處來,掬這泓清泉洗臉,藉以滌除疲勞。久而久之,目疾竟然痊癒了,使他不僅順利完成了洋洋數十萬言《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並且接着又完成了《五福記》的創作。其人其事,追本溯源,有奇蹟誕生,就會有傳說紛起:有的人說是鄭之珍寫了《目連救母》勸人爲善的好戲,感動了佛祖,是佛祖保佑了他的眼疾痊癒的;有的人說是這股“靈泉”洗祛了鄭之珍的目疾,賦予了他“靈氣”。······說來也怪,這泓清泉打從叫着“五福泉”之後,還真的給當地的父老鄉親帶來不少福祉:誰家大人或小孩頭疼腦熱,取這裏的泉水煨制一些土方中草藥,服下之後,還真能藥到病除。如今,牯牛降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藉助旅遊開發的好時機,將這泓歷史名泉,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各位遊客,是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爲各位遊客祈福的真誠表示。同時,又在這泓清泉旁邊建了這座“五福亭”,給各位遊客提供一箇從容納福的場所。此刻,以泉淨手或是在亭中小憩,都可以認爲是與福祉的一次“無縫對接”。
亭柱上有聯一幅,歡迎評點:孝由心動生百善;亭傍泉築名五福
六、
龍門潭
龍門潭。此處兩岸危崖高聳,碧流深潭橫亙,渾如兩軍對壘,一觸即發。因其形勢險要,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這道景觀叫着龍門。龍門,既是龍門景區名稱的由來;同時,又似乎具有某種特殊的象徵意義。從特定的層面說,它是整個明朝歷史的最後一道門:——龍門以內深藏着朱明王朝最後的悲壯;龍門以外在當時則完全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的天下。
話題似乎應從這個地方開始:
朱明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正式稱帝到1644年農曆3月19日崇禎皇帝朱由檢景山公園上吊自殺,其間連頭帶尾經歷了277年的時間。但,這只是出於歷史紀年層面的一種表述口徑;其實,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還是被控制在福王——南明弘光小朝廷朱由崧的權力轄區之內。弘光小朝廷覆滅之後,繼之又有僻處福建的唐王朱聿鍵,以“隆武”帝的名義組織反清復明的武裝鬥爭。吳應箕當時所組織的抗清復明武裝,就是這種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既是他與同仁一種自覺的行動,又與隆武帝的“聖旨”密切相關。撇開歷史的侷限性不說,吳應箕投筆從戎,組織抗清復明武裝鬥爭,並不意味着他知其不可而強爲,關鍵在於他要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和堅強不屈的氣節踐行自己的生命承諾。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在現存《吳氏宗譜》中有着詳細的記載;後來在章建文先生編著的《吳應箕研究》一書中也有着詳細的論述,這裏就不細說了。再把話題折回到“龍門”與明朝歷史關門大吉的事件上來。
現今貴池區泥灣一帶曾經是吳應箕抗清復明軍事部署的第一道防線,而這龍門以內漫長幽深的峽谷,則是吳應箕的復營——密議軍機的指揮部所在地。當隆武帝的聖旨輾轉傳遞到吳應箕的復營——總指揮部時,不慎被叛徒告密,立即引來清軍的重兵圍困。終因寡不敵衆,兵敗龍門。當時在隱蔽處局部目睹了那慘烈場面的吳應箕的長子吳孟堅,事隔30年後故地重遊時,曾寫下追述當時場面的《壓氣培歌》,就是今人讀來,也仍然令人蕩氣迴腸!
基於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和一箇時代結束之間的密切聯繫,所以說,龍門不僅是這個景區內一處頗富刺激性的景觀;同時,也是兩個不同時代互易其位的一道“標誌性”關卡。
龍門下方的碧水深潭,就是龍門潭。潭中之水澄碧透亮,美如翡翠。從特定環境層面上說,這因該是華東地區最好的水,——因爲這是從華東地區最後一片原始森林中滲流出來的特級水。
七、龍門石谷
這裏的石頭姿態各異,色彩豐富,黑灰色的石頭最多。它們叫變質岩。這些石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碳酸鈣,是由石灰岩變質而來;換句話說,是牯牛降地區在擺脫海水侵襲之前長期沉積的碳酸鹽類物質。假如從科普的角度說,這些顏色各異、成分複雜的石頭們,又給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工作者們,提供了充分展示才情的平臺。
八、勸善橋 駐馬亭
勸善橋。因紀念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的問世而命名。當然,現在此處舊名重提,更兼有與時俱進的內涵,做人總是要多多與人爲善爲好。比如,經過這座吊橋時,不要擁擠,彼此互相謙讓,爲他人的安全着想,自己也安全。
駐馬亭。龍門以內是吳應箕的復營,換句話說就是吳應箕組織抗清武裝的後方總指揮部。據說,當年,吳應箕所部將領進山密議軍機時,經常將戰馬羈放在這個地方。現在,牯牛降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結合旅遊開發,把此處建成了具有紀念意義的遊憩場所,給人們懷古探幽提供了一箇極好的平臺。
九、中流砥柱
一塊扁平的巨石屹立於河道中間,逼得河水從它的兩側繞過,使人覺得它頗爲“霸道”;山洪爆發時,波濤翻滾,似野馬奔騰,橫衝直撞,而這塊巨石卻能巋然不動,又使人覺得它挺講“原則”的。因爲它不願輕易隨波逐流,故而人們就把它叫着“中流砥柱”。它與河中黑灰色石頭一樣,都是大自然造山運動的傑作。
十、鐘鼓石 碧玉潭
河對岸一塊扁平的巨石,形似鼓,故名石鼓。這邊一塊巨石,朝向河牀的一面圓圓的,且上小下大,形似一口鐘,故名石鍾。將這兩塊石頭合併取名,叫做“鐘鼓石”。“鍾”與“鼓”之間有一潭清水,像翡翠一樣碧綠,人們便很自然地叫它“碧玉潭”。無論是鐘聲還是鼓聲響起,這潭碧水都不可能無動於衷。所以,遊客們便習慣地把這組景觀叫做“鐘鼓聲震碧玉潭”。
十一、香果墩
這個平整的小高地,當地居民習慣上把它叫着“墩“之所以取名爲“香果墩”,就是因爲它置身於香果樹叢生的特定環境之中。牯牛降作爲安徽省境內第一個以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爲特徵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香果樹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
香果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屬於落葉大喬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葉對生,橢圓形。花白色,成頂生圓錐花序,花序上有多枚白色大苞片,結果時變爲粉紅色並留在果實上。果實紡錘形。種子有不規則的翅。爲我國特產植物。香果樹材質優良,用途廣泛;枝皮纖維柔細,可製作蠟紙或人造棉原料。
在景區峽谷深處,香果樹家族的“高祖”、“曾祖”們,恭候岸畔林間,隨時接見進入景區造訪的各路遊客。
十二、迷宮
這裏有一箇迷宮,裏面七彎八拐,稍不注意,就會迷路。據說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些當地居民藏身洞中,還真得避過了不少的殺身之禍呢。據地質考察得知,在古代,這座山體結構極不穩定。地殼變動時,山體相互擠壓、衝擊,在向下滑坡滾動過程中,“搭建”起大小不等的地上洞穴。這個迷宮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誠然,雖然是“迷宮”,但無論遊人走在它周圍的任何一條木質棧道上,或者是穿越“迷宮”,最終都能夠到達石板步道上。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十三、栓牛石
拴牛石。據神話層面的傳說,在皖南境內之所以有這麼一座形似一頭神牛的大山屹立此處,主要就得益於這根巨大的“拴牛石”。
據說,遠古的時候,從天而降的“牯牛”,起初並不安心於民間的勞作。於是,玉皇大帝一怒之下,便將手中的龍頭柺杖扔下凡間,化作了這根巨大的栓牛石,將“牯牛”永遠地拴在了這個地方。後來,由於這頭牯牛長期身處民間,由原來的高高在上而逐步轉化爲腳踏實地,對民間的疾苦有了深入的瞭解,善良的天性獲得了徹底的覺醒,真心誠意的爲當地老百姓辦了許許多多的好事。玉皇大帝賞罰嚴明,準備給原本是天界的“牛倌”紮紮實實的提拔一下,可是這牛倌的“牛脾氣”又上來了,好歹不肯上天赴任。玉皇大帝寬仁爲本,認爲這牛倌作爲“空降幹部”爲民間百姓確實做了不少好事,與老百姓相處得可以說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很給天宮長臉的,於是就成全了這頭牯牛的心願;並且,念動咒語,將最初的栓牛石一變而爲功德碑,把牛倌的許多好處都記載在這塊功德碑上面。如果誰能識得天文,肯定能夠讀出其中的“天機”;否則,就只好把這個問題帶回家從容研究了。
十四、田園風光
在兩座小山崗之間,有一片梯田。梯田上方,是散落在林間的民房,粉牆黛瓦、錯落有致。這個地方原來叫着檀家園。春暖花開時節,梯田中油菜花一片金黃,流光溢彩,耀人眼目。放眼望去,山林滴翠,黃花耀金,粉牆黛瓦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
十五、西風廟
西風菩薩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民間神話人物,在《康熙石埭縣誌》上有關於“西風菩薩”的記載。因爲他不是“國家級”的“名神”,所以對於外地的遊客來說,不一定有多少瞭解。然而,人們對“濟公”這個神話人物,卻是耳熟能詳的。從類比的角度說,“西風”就是石臺當地居民自己的“濟公”。
介紹安徽牯牛降的導遊詞範文 篇3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導遊鄭凱之,大家可以叫我小鄭。今天我來帶領大家遊黃山,希望大家玩的愉快。
請大家跟我走,正前面我們可以看到一塊貌似仙人的石頭,那就是遠近聞名的仙人指路。那塊石頭形象非常逼真,有一箇小小的圓腦袋和尖尖的手,似乎在指着前方的路。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神童,只因後來科場失意,擂臺負傷,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來黃山尋師訪仙。誰知跑遍了千峯萬壑,連一箇人影都沒找到,最後終於昏倒在路旁。一位老人把神童救醒了,神童認爲那老人就是神仙,就千拜萬叩,苦苦哀求不止。誰知神童再抬起頭來看的時候,老人竟變成了“仙人指路石”,又說:“踏遍黃山不見仙,只怪名利在心間。勸君改走勤奮路,包你餘生賽神仙。”來勉勵神童改走勤奮路。
再向前走,就是始信峯。始信峯的松樹非常出名,遊客到這裏來,始信黃山風景秀麗,故名。大家一定也有這種感受吧!我們向北遠眺,可以望見一石猴,那就是猴子觀海。那石猴靜觀雲海起伏,當雲海散去時猴子又可望見太平村的田園風光,因此又稱“猴子觀太平”。
下面我們要去光明頂,這段路很長,遊客朋友們要注意保持體力呦!大家看,上面的一片空地就是光明頂。光明頂是黃山三大主峯之一,海拔 1810米,是黃山的第二高峯。我們眼前的這個建築是黃山的氣象站,因爲這裏高曠開闊,陽光照射時間長,所以很適合檢測氣象。由於這裏地勢平坦,所以也是黃山觀看日出的最佳地點。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是:如果要在光明頂看日出,建議住在白雲賓館一帶,前一天先看好第二天的日出時間,從白雲賓館到光明頂大約需要半小時。今天上午的遊覽就到這裏,下午我們遊覽西海大峽谷。
遊客朋友們,西海大峽谷到了。它是經過人們數多年的努力建造開發的新景區。因爲谷中有白雲溪,又稱“白雲谷”。大家可以看到右前方有一塊高大的石頭,那是飛來石。爲什麼叫它飛來石呢?因爲傳說在一年冬天下雪的時候,飛來石一面的雪已經融化了,可是另一面還沒有融化。於是石頭就自己移動,讓陽光把另一面的雪融化。說它是“飛來石”,就是說它會自己轉動。好了,第一天的旅行就到這裏了,祝大家晚上睡個好覺!
親愛的旅客朋友們,經過昨天一天的旅行,大家都十分勞累了。今天我們爬一爬天都峯,簡單介紹一下就行了。
天都峯位於黃山東南,西對蓮花峯,東連鉢盂峯,與蓮花峯、光明頂並稱三大黃山主峯,海拔1810米。古時候人們稱天都峯爲“羣仙所都”,意思是天上都會,故名“天都峯”。此峯很陡,十分難爬,卓立地表,險峭雄奇。
好了,今天我就爲大家介紹到這裏,希望下次還能給你們做導遊,再見!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