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通用33篇)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1

  閔園景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爲一體,既有山莊田園的秀美,又有蓮花佛國神祕。環境清幽,四季涼爽,空氣清新,是療養、度假、著述的佳境。景點有龍溪、怪石、竹海、鳳凰老松、華嚴洞,還有全國重點保護寺廟慧居寺以及二十多座民居式的尼庵羣。

  據傳唐代這裏有一戶姓閔的,產業豐盈,這方圓百里都是閔員外的。金地藏初來九華山時曾向閔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傳至今。後來閔公父子皈依佛門,閔氏沒有後代,於今九華山沒有一戶姓閔的人家。閔園景區位於天台景區西麓,與九華街隔峯對峙,爲南北走向的大峽谷,面積約遠平方公里,是一箇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型遊覽區。這裏田園山莊秀美,環境清幽,四季宜人,是療養、度假理想之地。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2

  其他尼庵大都很有特色,不再一一帶大家去看了。人們不禁要問:爲什麼尼庵都集中在閔園呢?這要說一點九華山佛教歷史。據史料記載,金地藏開創道場時,九華山曾有尼姑居住。此後一千多年,沒有尼姑住山修行的文字記載。九華山爲名山佛地,清規戒律較多,當時婦女都不準上九華街。

  民國時期心堅和尚擔任九華山佛教會會長,他很有創見,主張九華山也要收尼衆,直到民國遠年九華山纔有尼姑居住。九華街區大廟都是和尚當家,於是就在閔園建尼庵。閔園是塊風水寶地,青山綠水,有利於禪修,又不受干擾,於是尼庵越建越多,成爲尼庵居住羣。但在閔園也有一座大廟,那就是上天台石階路邊的全國重點寺院“慧居禪寺”。現在我陪大家去看看吧。

  慧居禪寺位於中閔園東天台西麓,全國重點寺院。由韋馱殿、彌勒殿、地藏殿等組成,初具叢林規模。抗日戰爭時,青陽中學曾遷移到此。殿內十八羅漢坐像工藝精湛,造型生動,爲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寺內楹聯遠近聞名,非同凡響,其一:“前後三三參交凡聖,峯巒九九名重東南。”其二:“長江此仙塹,雲海茫茫,時聞天風傳塔語;九華真佛國,梵宮巍峻,日看神嶺散爐煙。”對仗工整,文采飛揚,與滿堂金佛交相輝映。1997年在大殿南山坡建藏經樓和山門殿,宮殿建築,氣勢恢宏。藏經樓下置九天聖母殿,爲全山獨有。九天聖母傳說是天上的娘娘,本屬道教傳說,佛道相融也體現了九華山文化特色。

  華嚴洞由慧居寺北下行,穿行林中小徑,片刻即到華嚴洞。安徽省重點寺院,由海慧寺、毗盧茅蓬和華嚴洞組成。華嚴洞爲九華山名洞之一。天然石洞坐南朝北,呈窩掌狀,面積35平方米。前有門樓,門額”華嚴古洞”。內供佛像,香菸繚繞。東側爲禪房,上有樓閣,窗明几淨。海慧寺和毗盧茅蓬建於清光緒年間,後因戰亂部分毀壞,現爲民國時建築,民居風格,古樸典雅。兩寺與古洞相依,松竹環抱,翠綠蔭濃,溪水潺潺,木魚聲聲,大有”深山藏古剎”之意趣。”華嚴佛地蒼茫事,古洞煙霞感慨中。”這裏的古洞風光,確實令人感慨。

  茗地源茶產於中、下閔園。閔園古稱“茗地源”,茶因此得名。春夏之間萌?始發,旗槍不展;又因生長在海拔600米左右峽谷中。多有云霧繚繞,飽吸蘭花香氣,品質純美。沖泡之後,香氣清醇,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醇甘甜,《底鮮嫩厚實,宛若蘭花綻放。茗地源茶歷史悠久,九華毛峯爲古代極品茶品種之一。《安徽通志·植物考》載:“茗地源茶,出九華山閔園陰谷中,春夏之間萌?始發,故旗槍不大展,亦不可多得。”閔園盛產茶葉,茶季來臨,男女老幼均採茶,寺庵僧衆也忙於採茶。施智泉《採茶曲》寫道:“明霞豔豔接巒光,步出禪關逸興長。上下閔園芳草路,家家聞得焙茶香。”九華山對外開放後,加強了茶園管理,恢復名茶試製,茗地源茶和其他品種一道多次獲得國際和國內大獎,供不應求。現已列入九華佛茶系列。

  龍溪源於九華山分水嶺北側,又名九華溪,由東、西山崗諸澗彙集而成,爲九華山主幹溪流,它穿越閔園峽谷,流經中、下閔園,穿流七賢、鵲仙、大覺、吊蘭和回龍等十餘座大小橋樑,構成了一幅由奇峯峻嶺、嶙峋怪石、縱橫深澗、飛瀉銀瀑所組成的山水畫卷。每當山洪暴發,溪水奔騰咆哮,峽谷轟鳴,浪花飛濺,十分壯觀。兩岸居民祖祖輩輩與龍溪相伴,依龍溪生存,爲龍溪讚美。龍溪是一條生命之溪,又是一條旅遊觀光之溪。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3

  爲確保對旅遊生態環境的保護,九華山風景區日前首次對閔園生態景區限量旅遊,高峯期每日旅遊接待量控制在千人以內,以使旅遊資源的開發走上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閔園景區又稱九華山的“後花園”,是九華山今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的生態景區。該景區由上閔園、中閔園、下閔園三部分組成,面積近6平方公里。這裏綠色生態資源豐富,空氣新鮮、山清水秀、景色怡人,著名的“閔園竹海”和“天下第一松”鳳凰松均在其內。景區開放以來,因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樸素的風土人情吸引了衆多中外遊人。爲了更好地保護該景區的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發展旅遊經濟、改善和提高遊客的旅遊質量,九華山管委會近日決定,在每年旅遊高峯期間,景區管理部門合理控制遊客數量和車輛。經科學測算,對遊覽閔園景區的人數控制在日接待1000人以內,確保該景區的旅遊生態環境不受大的影響。

  九華山風景區在各地競相發展旅遊經濟的熱潮中,頭腦清醒,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重要景區的遊客量進行科學調控,這種做法很好。

  對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應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掌握好量和度的關係。過多的人流長時間蜂擁而至,會大大超過景區的承受能力,加大景區的“折舊率”。九華山風景區不以遊客多少論“英雄”,以及黃山風景區這幾年堅持對著名景點實行輪休,這些做法都值得借鑑。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4

  閔園尼庵羣位於九華山閔園景區,集中了31座保存完好的尼衆道場,掩映在竹海松濤之中,造型別致。這些集中分佈、錯落有致的庵堂,多爲清末民初歷史遺構。這裏庵堂數量衆多,佈局緊湊,道風純正,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尼庵羣落。

  女性出家人,又叫“比丘尼“。比丘尼,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  依《大愛道比丘尼經》記載,比丘尼的出家,始於佛陀的姨母摩訶波?波提,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許出家受戒。在我國,依據《比丘尼傳》所述,西晉建興年間(313-317),尼僧淨檢從西域沙門智山剃髮、受十戒。昇平元年二月(357),請曇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壇,淨檢等三人共於壇上受具足戒,這是我國比丘尼的開始。關於比丘尼的戒律,在佛滅後、部派分裂以前教誡極嚴。至部派分裂再分裂後,對比丘尼也較爲放寬了。然而,因相傳女人障重,相對戒條也就多,依《四分律》記載,比丘須遵守250條戒律,比丘尼則要遵守348條戒律。

  這裏的尼庵,不同於九華山上那些宏大巍峨的寺院禪林,這些尼庵通常看起來與當地的民居沒有什麼兩樣。在修行之外,女性出家人都會像周圍的山民一樣,從事農業生產勞動,過着自食其力的簡樸生活。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5

  在閔園峽谷中有上、中、下三處民居,散居與羣居相結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剛纔我們在車上看到的上閔園十多戶人家,沿九閔公路散居,皖南民居風格,依山而建,白牆褐瓦,一律爲新建的平房或兩層樓宇。它們點綴青山峽谷,給人以清心悅目、和諧及富有朝氣之感。中閔園近百戶,以山崗爲界分兩處集中居住。你們看:那樓宇和平房鱗次櫛比,商店林立,巷弄相連,民居與庵堂精舍渾成一體。

  這裏似街不是街,是村又似城,以鳳凰松廣場爲中心,家家經商,人人從事旅遊業。一吳姓人家年年都寫着這樣一副對聯:“半是鄉村半是鎮,亦商亦賈亦爲農。”這副對聯道出了九華山鄉民經營致富的發展方向,讓人回味。下閔園20多戶集中居住下閔園坡谷,依山而建,朝向不一,高樓聳立,平房點綴,整個村莊掩映在叢林竹海之間,生機蓬勃。目前九華鎮正在興修中閔園至下閔園的生態觀光電瓶車道,長員援4公里,路基寬猿援4米,水泥路面寬2援4米,中有兩個會車道,已備源部電瓶車,每部15座,時速20公里。這爲開闢下閔園得天獨厚的度假資源,建立高品味休閒度假區,創造了便利條件。屆時這裏的居民,家家都是家庭旅館和農戶療養院。

  閔園有20多座尼庵,尼衆集中,建築特色鮮明。小型尼庵僅一、二進,單門獨:、廟舍合一,中爲佛堂,兩廂是居室。中等規模的一般爲兩進廳堂式樓宇,中設天井,內落水,有的加大一些深度和高度,風格不變。這些尼庵一律白牆褐瓦、小外窗、馬頭牆,寓佛殿、居室於一體,生活十分方便。

  尼庵一般都置:落,內有花房或菜畦,綠蔭環抱,環境清幽。閔園尼庵爲九華山皖南民居式寺廟建築的代表,建築特色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白牆褐瓦、馬頭牆,天井院落雜迴廊。地板樓板隔牆板,正廳供佛居兩廂。”每座尼庵一般爲師徒兩人,早、晚誦經禮佛,間或種菜、摘茶,一心護佛,生活恬適。下面我們去參觀幾處代表性尼庵。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6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大家此次旅行的導遊,大家叫我小方就好了。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旅遊!下面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九華山的概況。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是安徽“兩山一湖”黃金旅遊區的主要景區,這裏景色秀麗,古剎林立,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並稱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

  九華山原來並不叫九華山,在唐朝的時候叫做九子山,因爲九華山山峯秀麗,高出雲層的山峯有九座,因此九座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兩次到

  下面我們首先進入的是九華街景區,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門坊。它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築。橫額上鐫刻着康熙皇帝御書的“九華勝境”四個大字。中門兩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獅。門仿端莊典雅,過了門坊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修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踏上這座古橋,一起步入仙境之中吧!

  好,游完只園寺,我們現在來到的便是九華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華山開山祖寺化城寺了。化城寺石階下有宋代石獅一對,一雌一雄,古拙渾厚。化城寺依地形漸次升高,結構嚴謹,古樸典雅,基本保存了開山祖寺原有風貌。

  好了,我們九華山的遊覽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感謝各位對小王工作的支持與配合,希望以後還有機會繼續爲大家服務,祝大家一路順風!謝謝!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

  大家好!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爲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白際山系)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南境,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遊區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風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範圍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華街雪地理座標爲東經117°8′,北緯30°5′。現爲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禮貌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被譽爲國際性佛教道常

  1、山水奇秀,風景名山

  九華山以奇麗的自然風光著稱於世。南朝時,所以山奇秀,高出雲表,峯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唐代李白遊山時觀九峯如蓮花,寫下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詩句,並改九子名爲九華。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岩構成,由於受構造、巖性及外力等影響,構成了以峯爲主、盆地峽谷、溪澗流泉交織其中的雄奇秀麗的地貌景觀。九華山有名峯70餘座,千米以上高峯30餘座,最高十王峯海拔1342米。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讚歎:“奇峯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境內清溪縈繞,山西五條溪流匯於六泉口,經五溪河、九華河匯入長江;山南三溪和山東兩溪分別流經三溪河、陵陽河匯入太平湖。山間遍佈深溝峽谷,垂澗淵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九華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九華山處處有景,移步換景,清代概括有”九華十景”。對外開放後,新闢八大景區,百餘處新景點。新老景點交相輝映,自然秀色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和,加之四季分明的時景和日出、晚霞、雲海、霧冖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觀,美不勝收,令人留連忘返。

  2、地藏道場,佛教名山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地藏菩薩道常它的開創人爲新羅僧地藏。公元7世紀,在中國唐朝與朝鮮半島頻繁交往的大背景下,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航海東來,遍訪名山,卓錫九華,苦修數十載,圓寂後被認爲地藏菩薩”靈蹟示現”,因其俗姓金,故稱金地藏。從此九華山被闢爲地藏菩薩道常唐時九華山有寺院20餘座,宋代發展到40餘座,至明代更有長足的發展,主剎化城寺成爲擁有數十座寮房的總叢林,全山寺院達100餘座,香火興旺爲“東南諸山之冠”。於是九華山便同五臺、峨眉、普陀共稱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清代九華山寺院達150餘座,由總叢林化城寺分衍出祇園寺、東崖寺、百歲宮、甘露寺等四大叢林,在四大佛山中以”香火甲天下”而聞名於世。20世紀70年代末對外開放後,古老的佛山沐浴盛世朝陽,活力再現,舊貌重輝。現有各類寺院90餘座,其中國家重點寺院9座,省級重點寺院30座;僧侶600餘人,各類佛像萬餘尊,各種佛教文物20__餘件。寺院普遍得到維修,佛事活動正常開展,對外交往活動頻繁,九華山佛教與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泰國以及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等佛教團體友好交往不斷,先後有百餘名僧侶出境訪問。在當今我國佛教道場中,九華山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國際性佛教道嘗香火旺盛、僧俗融和受到廣泛讚譽,成爲特色鮮明和有重要影響的佛教聖地。

  3、歷史悠久,文化名山

  宗教文化與山水文化相融,很多的歷史人文活動,使九華山成爲一座歷史悠久、積澱豐厚的文化名山。20__多年前,九華山就有道家駐足,《福地考》稱九華爲“三十九福地”,至今留有道教人物活動遺蹟和道觀遺址20餘處。東晉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在九華創立茅庵,佛教開始傳入九華山。唐時新羅僧創立地藏道場,“勝境巍巍,普放大光”;至明清香火極盛,成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經久不衰。道教福地與佛教聖地使得九華山聲名大振,吸引了無數名流騷人紛至沓來。自李白之後,許多文人學者接踵而至,他們在九華或隱居山莊,著書立說;或創立書:,聚衆講學;或出入煙霞,參學訪道;寄情山水,吟詩作畫。九華山有太白書堂、陽明書:、甘泉書:等20餘處書:遺址。九華山又爲民歌之鄉,彙集有兒童歌謠、勞動歌謠、儀式歌謠達300餘首,很多帶有佛教色彩,生動表達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歷代朝廷也垂青九華,明神宗敕諭、賜銀,清康熙、乾隆御書”九華聖境”、”芬陀普教”,九華山先後有50多座寺院受朝廷賜額。很多歷史人文的活動,遺有豐富的歷史文物,九華山有歷史文物20__餘件,其中珍貴文物近百件。對外開放後,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着力挖掘整理佛教文化,成立”金地藏研究會”和佛教文化研究會,創辦佛學院,開辦文物館,文化資源得到初步開發,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那裏的儒釋道文化、鬼文化、建築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和肉身文化等,異彩紛呈,令人驚歎。九華山是一座底蘊深厚的文化名山。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8

  Liu Yuxi of the Tang Dynasty praised when he viewed the mountain: "thesight of a strange peak is breathtaking" and "he is a creature of nature". Fivestreams in Shanxi flow into liuquankou and into the Yangtze River through WuxiRiver and Jiuhua River; three streams in Shannan and two streams in Shandongflow into Taiping Lake through Sanxi River and Lingyang River respectively. Themountains are full of ravines, ravines, pools, flowing springs and waterfalls."A Wang Wei painting by the river, a poem written by Li Bai for thousands ofyears.". Jiuhua Mountain is a fresh and natural landscape painting. JiuhuaMountain is full of sceneries, which change step by step. In Qing Dynasty, thereare "ten sceneries of Jiuhua".

  Afte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eight new scenic spots and more than100 new scenic spots have been opened up. The new and old scenic spots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the natural beauty and cultural landscape blend witheach other. In addition, the four distinct seasons and the sky wonders such assunrise, sunset, sea of clouds, fog, snow, graupel and Buddha light make peopleforget to return,

  Dizang Daochang, a famous Buddhist mountain

  Jiuhua Mountain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mountains of Buddhism in China.The famous Tibetan Bodhisattva Daochang, whose founder is xinluoseng dizang. Inthe 7th centu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the TangDynasty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King qiaojue, Prince of Silla, came to visitfamous mountains and Zhuo Xi Jiuhua for decades. After his death, he wasregarded as the "spiritual manifestation" of dizang Bodhisattva. Because of hiscommon surname Jin, he was called jindizang. From Jiuhua Mountain, there weremore than 20 temple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more than 40 temples in the SongDynasty In the Ming Dynasty, Huacheng temple, the main temple, became the totaljungle with dozens of squatters. There were more than 100 temples in the wholemountain, and the incense was flourishing, which was "the top of the southeastmountains". So Jiuhua Mountain, together with Wutai, Emei and Putuo, is known asthe four famous mountains of Chinese Buddhism.

  In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more than 150 temples in Jiuhuashan. Fromthe total jungle Huacheng temple, there were four big jungles: Zhiyuan temple,Dongya temple, baishuigong temple and Ganlu temple. Among the four big Foshantemples, it was famous for "the best incense in the world". After the opening to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late 1970s, Foshan, an ancient city, was bathed in thesunrise of the flourishing age, with its vitality reappeared and its oldappearance revived. At present, there are more than 90 monasteries, including 9National Key monasteries and 30 provincial key monasteries, more than 600 monks,more than 10000 Buddha statues and more than __ Buddhist cultural relics.Temples are generally maintained, Buddhist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 normally,and foreign exchanges are frequent. Mount Jiuhua Buddhism keeps friendlyexchanges with Buddhist groups in Japan, South Korea, Singapore, Malaysia, theUnited States, Thailand, Hong Kong and Chinese Taiwan, and more than 100 monks have madeoverseas visits.

  In today's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China, Jiuhua Mountain is widely praisedfor its profound Buddhist culture, International Buddhist taste, and integrationof monks and customs. It has become a distinctive and influential Buddhist holyland.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famous culture

  The combinat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and landscape culture, and a lot of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make Jiuhua Mountain a famous culturalmountain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accumulation. More than __ years ago,Taoists stopped at Jiuhua Mountain, and Jiuhua is called "thirty-nine blessedplaces" in the book of "a study of blessed places". Up to now, there are morethan 20 sites of Taoist activities and Taoist temples. In 401, the fifth year ofLong'an in Eastern Jin Dynasty, Tianzhu monk Beidu founded Maoan in Jiuhua, andBuddhism began to spread to Jiuhua Mountain.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new Buddhist monk founded the dizang Daochang,which was "a magnificent place with broad light"; in the Ming Dynasty, it wasfull of fragrance and became one of the four famous mountains of ChineseBuddhism. Taoism and Buddhism make Jiuhua Mountain famous and attract numerouscelebrities and poets. After Li Bai, many scholars came one after another. Theylived in seclusion in Jiuhua and wrote books. They created books: gatheringpeople to give lectures. They went out to study and visit Taoism. They expressedtheir love for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wrote poems and paintings. There aremore than 20 Book sites in Jiuhua Mountain, such as Taibai book Hall, Yangmingbook and Ganquan book.

  Jiuhua Mountain is also the hometown of folk songs. There are more than 300children's songs, labor songs and ritual songs, many of which have Buddhistcolor and vividly express the thoughts, feelings and life interests of theworking people. The imperial court of the past dynasties also attached greatimportance to Jiuhua. The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issued imperial edicts andsilver grants. The Emperor Kangxi and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 wrote"Jiuhua Holy Land" and "fantuo PuJiao". More than 50 temples in Jiuhua Mountainwere granted by the imperial court.

  Man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have left rich historical relics.There are more than __ historical relics in Jiuhua Mountain, including nearly100 precious relics. Afte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we attached great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made great efforts toexcavate and sort out Buddhist culture, established "jindizang ResearchAssociation" and Buddhist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founded BuddhistAcademy, and set up cultural relics museum. Cultural resources were initiallydeveloped and had a wide influ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ulture of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ghost culture, architecture culture, stonecarving culture, folk culture, food culture, tea culture and body culture areamazing. Jiuhua Mountain is a famous cultural mountain with profound culturalheritage.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9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我是導遊小雨,很高興我們相聚在這裏,希望我們一起度過一次美好的旅遊。這裏簡單介紹一下九華山有九十九座山峯,是佛教的聖地,所以人們爲了保平安,都會來九華山拜一拜佛,並遊覽九華山的壯麗的景色。

  從九華山的山腳想上看去雲霧繚繞,各種奇松怪石,是不是美麗極了呢。我們坐車去山頂,在山頂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一棵是公樹,一棵是母樹。聽說,這兩棵古樹還是“詩仙”李白栽下的呢!現在我們呢再去九華山最古老的寶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門前有一箇半圓形的放生池,大家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呀,寶殿正門口對着一座像爬山虎的山峯,一位風水大師說這是凶兆,所以讓小和尚們在寶殿前建了一箇半圓形的放生池爲弓,並與旁邊的石象打齊爲弓箭,守衛寶殿。大家可以在寶殿內拜一番,裏面的地藏菩薩慈眉目善,看上去跟真的一樣。

  現在我們來到了九華山最有名的景點——天台。站在天台上仰望,天台上雲霧繚繞,山徑連綿起伏,像一條綵帶從白雲間飄落下來。大家可以看見上山的遊客像一箇個小白點,散落在綵帶上。

  好了,現在我們準備下山了,以後有機會的可以再來,有緣的話小雨再給大家當導遊。

  謝謝大家!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我們蓮花佛國——九華山旅遊!我是大家此次旅行的導遊,我叫王萍,大家叫我小王就好了。下面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九華山的概況。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是安徽“兩山一湖”黃金旅遊區的主要景區,這裏景色秀麗,古剎林立,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並稱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

  九華山原來並不叫九華山,在唐朝的時候叫做九子山,因爲九華山山峯秀麗,高出雲層的山峯有九座,因此九座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兩次到過此地,先後寫下“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華山因此而得名,並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九華山宗教活動歷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華山發展,佛教更加興盛。在唐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航海東來,遍訪名山,最後選在我們的九華山修行。夜間露宿在山上的山洞裏,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餓了就喫山上的野生植物。最後在他99歲的時候圓寂。佛教界認爲他生前苦修,圓寂後與佛經裏所記載的地藏菩薩相合,尊爲地藏菩薩應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時候姓金,因此又稱爲金地藏。九華山也就自此被闢爲地藏菩薩的道場。唐代後,九華山佛教聲明漸著,經過歷朝歷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經有150多座了,祇園寺、東崖寺、百歲宮、甘露寺四大叢林,香火之盛甲天下。

  下面我們首先進入的是九華街景區,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門坊。它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築。橫額上鐫刻着康熙皇帝御書的“九華勝境”四個大字。中門兩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獅。門仿端莊典雅,過了門坊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修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踏上這座古橋,一起步入仙境之中吧!

  大家看,過了橋正面就是祇園寺的大殿。祇園寺是國家重點寺院,規模是九華山四大叢林裏最大的了,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講堂和藏經樓等十餘座單體建築組成,是典型的組合式建築,它的山門偏離了大殿中軸線,大家知道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啊,歪置山門是頗有講究的,一來是爲了辟邪,二來是門向朝着開山祖寺化城寺。大雄寶殿琉璃碧瓦,飛檐翹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廟的前院牆上有一條石刻,上面“泰山石敢當”5個大字十分醒目,大家來猜猜這是做什麼用的?其實這個是祇園寺獨有的,是用來辟邪鎮妖的。

  進入山門,就是靈官殿,進門登殿,只見神龕裏站立着的卻是赤面紅須、雙目圓睜、高舉鐵鞭的王靈官。王靈官是道教的護法神,怎麼到此護起佛法了呢?原來傳說佛教的護法韋馱犯了“殺生”的錯誤,被地藏菩薩“解聘”,讓王靈官頂了班,這反映了佛道“合作”的天王殿意思,在全國恐怕是僅此一處了。

  從靈官殿過一小庭院,有一座亭閣式的方形重檐殿堂,歇山頂,內供四大天王像,稱天王殿。中間龕內端坐着“笑口常開,大肚包容”的彌勒佛。“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行”,是他的兩句偈語。兩側爲四座天王塑像。

  靈官殿和天王殿在同一臺基上,而再高一層的臺基上則築有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正面立着高約12米的三世佛,座下是碧綠蓮花座,下有須彌座(又叫金剛臺),雕刻精細。供桌正面橫刻着“唐僧取經”故事的大面浮雕。佛像前,爲主持法會的和尚禮佛跑拜處。

  好,游完祇園寺,我們現在來到的便是九華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華山開山祖寺化城寺了。佛經有”指地化城”之說。化城寺位於九華山化城峯西南,化城盆地中心,因此得名化城寺。化城寺歷史悠久,它修建於晉代,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餘,重約20xx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迴盪,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爲“九華十景”之一。

  古寺歷經興廢,在歲月長河中依然聳立。現存四進民居式殿宇,前三進爲清代建築:一進靈官殿,二進天王殿,三進大雄寶殿。二、三進之間有一巨大四落水天井,意爲”四水歸明堂”。大雄寶殿全木窗門,門楣上刻有冰紋窗欞。頂中大藻井”九龍盤珠”浮雕爲藝術珍品。四進藏經樓爲九華山惟一明代建築,近期按原貌修復。化城寺依地形漸次升高,結構嚴謹,古樸典雅,基本保存了開山祖寺原有風貌。

  化城寺石階下有宋代石獅一對,一雌一雄,古拙渾厚。前有放生池,月牙形,據傳是金地藏率衆徒修建化城寺時開挖的,既爲寺院防火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我叫王翔宇,是大家此次旅行的導遊,大家叫我小王就好了。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旅遊!下面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九華山的概況。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是安徽“兩山一湖”黃金旅遊區的主要景區,這裏景色秀麗,古剎林立,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並稱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

  九華山原來並不叫九華山,在唐朝的時候叫做九子山,因爲九華山山峯秀麗,高出雲層的山峯有九座,因此九座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兩次到

  下面我們首先進入的是九華街景區,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門坊。它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築。橫額上鐫刻着康熙皇帝御書的“九華勝境”四個大字。中門兩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獅。門仿端莊典雅,過了門坊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修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踏上這座古橋,一起步入仙境之中吧!

  好,游完只園寺,我們現在來到的便是九華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華山開山祖寺化城寺了。化城寺石階下有宋代石獅一對,一雌一雄,古拙渾厚。化城寺依地形漸次升高,結構嚴謹,古樸典雅,基本保存了開山祖寺原有風貌。

  好了,我們九華山的遊覽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感謝各位對小王工作的支持與配合,希望以後還有機會繼續爲大家服務,祝大家一路順風!謝謝!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12

  各位旅客:

  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我是今天的導遊牛牛,古代詩人李白曾說過‘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峯。大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著名詩篇。今天我就帶領大家好好感受一下九華山的獨特美

  前兩天一場大雨剛過,喚起了九華山的漫山雲霧,所以呢,我們可以穿雲踏霧走上山徑。可以看到山路兩旁杉竹成林,泉水淙淙,遠遠望去,天台峯高穿雲間,如一把穿天銀劍聳立在雲霧之中。仰望天台,峯上雲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像一條綵帶從雲間飄落下來。

  我們現在還在半山腰,我看很多遊客似乎都已經很累了呀,那我們停下了休息一會吧,大家可以拍拍照,現在這裏也是很美的,有沒有一種神山住的地方那種感覺,休息夠了我們就繼續,因爲九華山的全景啓示是更美的,但是你要看到九華山全景就必須登上山峯,所以爲了不虛此行,走吧,咱們一起上,一起加油。

  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我們終於登上峯頂,大家深呼吸一下是不是覺得空氣特別清新呢,而且在這裏耳聽松濤流泉,環顧四周,但見莽莽蒼蒼,九華山羣峯猶如朵朵蓮花在雲海中若隱若現,極目遠眺,大江如練,是不是好美啊!

  大家站在這裏,還是不是有一種神仙般的感覺,難得有這麼新鮮的空氣,大家可一定要到深呼吸幾下,我們現在就慢慢欣賞九華山的美吧。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13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神奇靈秀的蓮花佛國——九華山遊覽。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導遊王萍。今天小王能和大家相遇併爲大家服務,這就是冥冥之中的佛緣哦。首先小王代表安徽旅行社熱烈歡迎大家的到來。小王旁邊是司機嚴師傅,嚴師傅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所以雖然山路有點彎,但大家在旅途中可以完全放心。那在接下來兩天裏,將由小王和嚴師傅爲大家服務。希望這次的九華之旅能夠給您帶來靈氣、福氣和好運氣!

  在佛經中曾經有云: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所以我敢很肯定的說,上輩子咱們啥事兒都沒幹,老顧着回頭了。 咱們在上輩子的努力回頭下,今世纔有緣相識,希望大家可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緣分,互相照顧。如果在本次旅行當中大家有什麼問題或要求,可以儘管提出來,我們會盡全力爲大家去解決。也請大家配合我的工作,同時要注意車箱內的衛生。

  現在我們的旅遊大巴正駛往九華山風景區,那小王就先爲大家掀開她的神祕面紗。

  九華山北臨長江,南望黃山,坐落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方圓120平方公里,最高峯是十王峯,海拔1342米 。它山奇峯秀,層巒疊嶂,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景區,全國聞名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九華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菩薩——地藏王的道場。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並稱我國佛教四大名山,被譽爲國際性佛教道場。

  說到九華山,不能不提到兩個人物。對了——一箇是詩仙李白。因爲九華山山名和這位詩仙淵源深厚。

  九華山,古時候稱爲陵陽山、幘山,唐以前因爲因有九峯形似蓮花”——又叫“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漫遊秋浦,謠望九華山如九朵盛開的蓮花,寫下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昔在九江山,遙望九華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等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從此,九華山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還有一箇人物金喬覺。公元8世紀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航海東來,遍訪名山,卓錫九華,苦修數十載,圓寂後肉身不腐,被認爲地藏菩薩“靈蹟示視”,於是將其肉身妝漆鍍金,塑爲菩薩,享受千年香火。因其俗姓金,故稱金地藏,從此九華山被闢爲地藏菩薩道場。每逢菩薩圓寂日(農曆七月三十),海內外信衆都要雲集九華,舉行廟會,以志紀念。每當此日,我們可以聽到,佛樂陣陣,經聲朗朗。看到僧尼信衆,手持香炷,同聲祈願。 現在九華山尚存86座寺廟、6800多尊佛像,700多名僧尼散居山林,他們過着晨鐘暮鼓,耕織勞作,清靜怡然的生活。

  目前九華山風景區一共劃分爲五個相對獨立而又各具特色的景區,現在我們就去九華街景區遊覽。九華街我們主要遊覽的是寺廟。

  九華山的寺廟建築獨具特色,於散亂中取和諧,於樸實中見莊嚴,取貌於皖南民居,與周圍秀美山川和古老村落相互映襯,更顯古樸清幽,秀雅靈妙。九華山寺廟主要集中在海拔600多米的九華街,這裏是九華山的中心,有“蓮花佛國”之稱。現在大家跟隨我進入九華街景區。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座石門坊,高九米,跨度8.5米,仿清徽派建築。橫額兩面鐫刻清康熙皇帝御書的“九華聖境”四個大字。

  九華街東行不遠,有一建在危崖絕壁上的佛殿——百歲宮,大殿的匾額有御題“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10個金字。據說,明萬曆年間,26歲的無暇和尚來到九華山,在一人跡罕至的山洞裏苦修百年。他死後3年,人們纔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爲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妝金供奉。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爲“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爲九華山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在百歲宮肉身殿,可以看到無暇和尚的裝金肉身佛像,頭戴僧帽,身着袈裟,端坐蓮臺,享萬世香火。九華山已發現14具肉身,多爲年齡百歲左右僧尼留下,可能與他們喫素時間長,圓寂時體內水份少,坐化瓷缸密封好等有關。

  後面還有很多寺廟等着大家。大家可以在此燒香拜佛,爲親朋好友祈福。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叫做?(qi)園寺,居九華山四大叢林之首。縣委九華山唯一子孫叢林寺院,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齋堂,院庫,退居寮,方丈寺,講堂和藏經樓等十餘座單體建築組成,是典型的組合型建築。其山門偏離大殿中軸線,歪至山門頗有講究:一是爲了辟邪,二是門向朝着開山祖寺化城寺。?園寺前院牆有一條石刻,“泰山石敢當”五個大字十分醒目,說是爲了辟邪鎮妖,這也是?園寺所獨有的。

  現在我們一起參觀是參觀化城寺。它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佛經有“指地化城”之說。該寺坐落於九華山化成峯西南,化成盆地中心,故名化城寺。這裏就到了化城寺寺門,寺前有放生池,據傳是金地藏率衆徒修建化城寺時開挖的。這池前則是平整開闊的化成廣場,廣場中有一用石條壘成的娘娘塔基,是紀念金地藏母親的。據傳金地藏母親得知金地藏卓錫九華,萬里跋涉尋兒迴歸,長時間尋兒心切,加之一路風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廣場邊一口井中的泉水爲母洗眼,治好了母親眼疾,此井後人稱“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伺候母親,並向她細說佛教姻緣。母親鐘被感悟,留山祝兒護佛,後人在廣場建塔紀念她,稱娘娘塔。

  來到九華山不得不去的一箇地方就是肉身寶殿,是全國重點寺院,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爲三層石塔,安葬金地藏肉身,俗稱肉身塔,又名“地藏墳”。大家知道地藏菩薩的大願是什麼嗎,不妨你過來看看這殿南門上的橫額,“衆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肉身寶殿是九華山的象徵,這裏綠蔭環抱,環境優美,遊人如織,香火旺盛。每逢地藏法會,這裏人山人海,守塔拜塔,盛況空前。

  好了,各位朋友們們,今天我們的遊覽就要結束了,感謝大家一路的支持和配合,途中有有什麼服務不周的地方還前大家多多包涵。同也大家也可以提出你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明天我將帶大家參觀九華山的天台和閔園等景區,最後祝願各位能好好休息,品嚐九華山的特色美食。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14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爲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白際山系)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南境,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遊區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風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範圍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華街雪地理座標爲東經117°8′,北緯30°5′。現爲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被譽爲國際性佛教道場。

  1.山水奇秀,風景名山

  九華山以奇麗的自然風光著稱於世。南朝時,因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峯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唐代李白遊山時觀九峯如蓮花,寫下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詩句,並改九子名爲九華。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岩構成,由於受構造、巖性及外力等影響,形成了以峯爲主、盆地峽谷、溪澗流泉交織其中的雄奇秀麗的地貌景觀。九華山有名峯70 餘座,千米以上高峯30餘座,最高十王峯海拔1342米。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讚歎:“奇峯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境內清溪縈繞,山西五條溪流匯於六泉口,經五溪河、九華河匯入長江;山南三溪和山東兩溪分別流經三溪河、陵陽河匯入太平湖。山間遍佈深溝峽谷,垂澗淵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九華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九華山處處有景,移步換景,清代概括有”九華十景”。對外開放後,新闢八大景區,百餘處新景點。新老景點交相輝映,自然秀色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和,加之四季分明的時景和日出、晚霞、雲海、霧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觀,美不勝收,令人留連忘返。

  2.地藏道場,佛教名山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地藏菩薩道場。它的開創人爲新羅僧地藏。公元7世紀,在中國唐朝與朝鮮半島頻繁交往的大背景下,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航海東來,遍訪名山,卓錫九華,苦修數十載,圓寂後被認爲地藏菩薩”靈蹟示現”,因其俗姓金,故稱金地藏。從此九華山被闢爲地藏菩薩道場。唐時九華山有寺院20餘座,宋代發展到40餘座,至明代更有長足的發展,主剎化城寺成爲擁有數十座寮房的總叢林,全山寺院達100餘座,香火興旺爲“東南諸山之冠”。於是九華山便同五臺、峨眉、普陀共稱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清代九華山寺院達150餘座,由總叢林化城寺分衍出祇園寺、東崖寺、百歲宮、甘露寺等四大叢林,在四大佛山中以”香火甲天下”而聞名於世。20世紀70年代末對外開放後,古老的佛山沐浴盛世朝陽,活力再現,舊貌重輝。現有各類寺院90餘座,其中國家重點寺院9座,省級重點寺院30座;僧侶600餘人,各類佛像萬餘尊,各種佛教文物20__餘件。寺院普遍得到維修,佛事活動正常開展,對外交往活動頻繁,九華山佛教與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泰國以及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等佛教團體友好交往不斷,先後有百餘名僧侶出境訪問。在當今我國佛教道場中,九華山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國際性佛教道場、香火旺盛、僧俗融和受到廣泛讚譽,成爲特色鮮明和有重要影響的佛教聖地。

  3.歷史悠久,文化名山

  宗教文化與山水文化相融,大量的歷史人文活動,使九華山成爲一座歷史悠久、積澱豐厚的文化名山。20__多年前,九華山就有道家駐足,《福地考》稱九華爲“三十九福地”,至今留有道教人物活動遺蹟和道觀遺址20餘處。東晉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在九華創建茅庵,佛教開始傳入九華山。唐時新羅僧創建地藏道場,“勝境巍巍,普放大光”;至明清香火極盛,成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經久不衰。道教福地與佛教聖地使得九華山聲名大振,吸引了無數名流騷人紛至沓來。自李白之後,許多文人學者接踵而至,他們在九華或隱居山莊,著書立說;或創立書:,聚衆講學;或出入煙霞,參學訪道;寄情山水,吟詩作畫。九華山有太白書堂、陽明書:、甘泉書:等20餘處書:遺址。九華山又爲民歌之鄉,彙集有兒童歌謠、勞動歌謠、儀式歌謠達300餘首,很多帶有佛教色彩,生動表達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歷代朝廷也垂青九華,明神宗敕諭、賜銀,清康熙、乾隆御書”九華聖境”、”芬陀普教”,九華山先後有50多座寺院受朝廷賜額。大量歷史人文的活動,遺有豐富的歷史文物,九華山有歷史文物20__餘件,其中珍貴文物近百件。對外開放後,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着力挖掘整理佛教文化,成立”金地藏研究會”和佛教文化研究會,創辦佛學院,開辦文物館,文化資源得到初步開發,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這裏的儒釋道文化、鬼文化、建築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茶文化和肉身文化等,異彩紛呈,令人驚歎。九華山是一座底蘊深厚的文化名山。

  4.環境優美,生態名山

  九華山是一座芙蓉競秀的蓮花佛國,又是一座如詩如畫的生態佳園。趙樸初寫詞讚美:“影靜心蘇山色裏,是何意態雍容。朝霞暮靄映羣峯,神光離合處,秀出九芙蓉。”因爲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岩構成,形成了山地錯落、險峯插雲、怪石嵯峨、幽谷深邃、澗溪縱橫的奇特地貌景觀。九華山屬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涼爽,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雨集中,梅雨顯著。九華山土質肥沃,以黃紅壤、山地黃棕壤爲主。優越的自然和氣候條件,有利於動植物繁衍和生長。又因爲九華山是千餘年佛教名山,長期禁伐林木,禁殺生靈,所以九華山生態環境特別好。1998年九華山閔園村榮獲”安徽百佳生態村”稱號。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17400公頃,九華山風景區森林覆蓋率達75%,現有高等植物1463種,有鳳凰松、迎客松、金錢樹、香果、銀杏、三尖杉等名樹古木數百株。有兩棲類動物13種、爬行類動物24種、鳥類168種、獸類48種。具有生物多樣性的九華山,充滿了生機。對外開放後,九華山加強了生態園林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防污染、防噪音、防”三害”的防治措施,進一步優化了生態環境。現在的九華山,經過文明創建的洗禮和抬升,山青水綠,空氣清新,山花爛漫,萬木蔭濃,街容整潔,民風純樸,管理規範,服務優良。20__年榮獲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九華山地處池州,池州是“千載詩人地”,1996年國家環保局正式批准池州地區爲中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九華山是池州的窗口,是綠色池州的生態佳園。

  目前,九華山正以安徽省“兩山一湖”旅遊區發展規劃的要求,將管理機構逐步遷入柯村新區;以建設世界級旅遊勝地和國際性佛教道場爲目標,實施“二次開發”工程。柯村新區建設、大銅像建設工程、九華老街改造,閔園、花臺景區開發,文化、交通、生態和市場等建設項目,正在有計劃啓動和全面實施,各項工作都取得了相應的新進展。九華山將以嶄新的面貌進入國際旅遊大舞臺。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15

  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就快到莆田九華山,大家先聽小柯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樣待會到了,我們就可以更快的進行遊覽了。

  莆田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莆田九華山後,對其讚歎不已,認爲天下名山均不能與莆田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莆田九華山。莆田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峯秀,佛寺衆多。

  遊莆田九華山,首先要到九華街,是莆田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裏,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裏實際上是一箇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可以在這裏住宿,並以此爲起點,遊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莆田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莆田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反映了高超的 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餘,重約20__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迴盪,往往使人有超凡脫 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爲“九華十景”之一。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峯是莆田九華山的主峯,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華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羣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

  好了,我們到了,大家一次下車,跟着小柯我一起進入景區,大家一定要注意我們的隊旗,不要掉隊,或者是走錯別的團隊裏。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16

  大家好!旅途勞頓一路辛苦,首先歡迎各位來到靈山佛地安徽九華山觀光禮佛,我姓萬,是安徽九華山太白旅行社的一名導遊,請允許我代表我們旅行社及其本人和司機向各位致以最真誠的問候,願安徽九華山所供俸的大願地藏王菩薩保佑各位閤家安康萬事如意有求必應!

  點右睛——生意興隆。經領導們點睛之後,幾隻金獅更顯得栩栩如生,象徵着“中東·福萬家連鎖超市”日後必將紅紅火火,蒸蒸日上。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安徽九華山的肉身寶殿,說到安徽九華山的肉身寶殿,不能不提一箇人。這個人叫金喬覺,是一箇外國人,他來自古新羅,也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東南部。據史料記載,金喬覺是新羅國的一箇王子, 24 歲時削髮爲僧,並從新羅國航海來到中國。他遍遊中國的名山大川,最後落腳安徽九華山,結廬修行。並遵照地藏菩薩的誓願:“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在安徽九華山修行期間,金喬覺降伏猛獸,採集藥草,一邊爲山上百姓治病,一邊傳經佈道,廣施佛法,深得廣大民衆的愛戴。金喬覺漸漸聲名遠播,收了不少弟子。連當地的地方官也上山來聽取佛法,並把他的事蹟奏明瞭朝廷。

  各位旅客朋友們,你們好!我是007號導遊,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是中國第一大水利樞紐–三峽水利樞紐.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的總稱,從自然上說三峽是美麗長江的標誌性河段,從人文上說三峽是長江文明的華彩樂章。因爲有了三峽,長江變得更加雄偉,風光變得格外秀麗。三峽因長江而存在,長江以三峽而驕傲.下面是自由活動時間,旅客朋友們可以隨意拍照留念,3個小時後在這裏集合.

  於是,追隨金喬覺的人越來越多。由於山高林密土地少,糧食不能維持山上衆僧的生計,他們不得不食用觀音土。因爲長期營養不良,當時的人們把金喬覺稱爲“ 枯槁僧” ,稱其徒衆爲“ 枯槁衆” 。但越是艱難困苦,金喬覺越是信念堅定,更加贏得衆人的敬重,連新羅國僧衆,也相繼渡海前來跟隨 。金喬覺九十九歲圓寂後,屍體歷經三年都沒有腐爛,面容跟生前一模一樣,這些超自然的現象正和佛經上記載的地藏王菩薩相似。正好金喬覺法名金地藏,於是,佛門確認他爲地藏王菩薩轉世,人們修建塔墓供奉,頂禮膜拜。自此,安徽九華山便聲名遠播,成了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現在我來爲您解釋一下這“肉身寶殿”所供奉的“肉身”的含義。肉身,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佛門所謂的“ 肉身” 是指高僧圓寂後, 其身體雖經久遠的年代, 卻沒有腐朽潰爛,保持着原形而栩栩如生。只有修行到非常高深境界的僧尼,纔可以形成肉身。肉身不同於埃及的“ 木乃伊” 。在古埃及,殯葬儀式很簡單,只需在沙漠上挖個淺坑掩埋,由於沙漠氣候乾燥,遺體接觸到熱沙很快脫水,細菌被殺死,自然作用形成木乃伊。後來的人工木乃伊是在人死後,將內臟、大腦等組織取出,然後把屍體用藥物處理保存。 在中國新疆等地也曾經出土過木乃伊。 而安徽九華山地處長江南岸,山中四季溼潤,氣候潮溼,不存在產生“ 木乃伊” 的自然條件,肉身也未經過任何藥物處理。這種奇特的肉身現象,至今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

  肉身寶殿內和它的文物展覽室中,藏有許多珍貴文物,有的還爲皇室贈品,非常難得,堪稱一座佛教文物寶庫。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這一天,是安徽九華山傳統的廟會,全國各地的僧尼和香客到這裏舉行佛事活動,並聚集在肉身塔周圍爲地藏王守夜;附近城鄉居民也紛紛上山進行民間文化娛樂活動。遊客、香客成千上萬,經聲佛號晝夜不歇,香菸繚繞,鼓樂陣陣,呈現一派盛典景象。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17

  在睡覺的遊客們能夠醒一醒了,我明白大家都累了,經過機幾個小時的長途顛簸,此刻我們最終是到了我們今日的目的地了——九華山。大家下車,開始我們的九華山之旅,大家跟着我,不要掉隊,此刻我們順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沿着山階拾級而上,就能到天下第一千年古松——鳳凰松。大家能夠看一下,它就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似乎在歡迎我們的到來。二期這一路上,相信大家一而聽到了鳥鳴啾啾,山泉淙淙,再加上我們呢遊客朋友們的笑聲,是不會真應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古句。

  此刻我們爬到了半山腰,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觀音峯,大家能夠看到這座觀音石惟妙惟肖,身披大紅袍,山風一吹,紅袍微微飄動着,真有如觀音降臨人間一般。再往上,就是寬闊的古拜經臺了,大家能看見當年地藏王菩薩禪修時在花崗岩上留下的足跡,它比正常人的腳印要大2。9倍呢!有興趣的朋友們能夠脫了鞋站在地藏王菩薩的腳印裏去看看,是不是我們的腳的腳只及它的三分之一!

  好啦,此刻最終到了終點站——天台寺。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坐落在海拔1306米的天台峯頂,相傳唐時新羅高僧在此神居,留有“金仙洞”的遺蹟。站在峯頂,只覺得心裏的鬱氣忽然沒了,心中舒暢無比。九華山雖沒泰山雄偉,也沒黃山奇險,但它的靈秀卻是中外馳名!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18

  閔園景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爲一體,既有山莊田園的秀美,又有蓮花佛國神祕。環境清幽,四季涼爽,空氣清新,是療養、度假、著述的佳境。景點有龍溪、怪石、竹海、鳳凰老松、華嚴洞,還有全國重點保護寺廟慧居寺以及二十多座民居式的尼庵羣。

  據傳唐代這裏有一戶姓閔的,產業豐盈,這方圓百里都是閔員外的。金地藏初來九華山時曾向閔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傳至今。後來閔公父子皈依佛門,閔氏沒有後代,於今九華山沒有一戶姓閔的人家。閔園景區位於天台景區西麓,與九華街隔峯對峙,爲南北走向的大峽谷,面積約遠平方公里,是一箇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型遊覽區。這裏田園山莊秀美,環境清幽,四季宜人,是療養、度假理想之地。

  閔園至拜經臺索道下站,該索道1993年動工,1994年10月正式營運。下站位於鳳凰松上方,上站設在拜經臺,全長1350米,高差476米,爲單線脈動循環吊廂式,吊廂6組計18只,單向運輸能力爲340人/小時。原爲國產設備,1999年引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奧地利名牌產品,更換了鋼繩和吊廂,性能先進,安全可靠。公司實行規範管理,先後榮獲國家旅遊局、共青團中央聯合命名的”全國青年文明號”、省級文明單位、省安全文明生產生活區示範點和省婦聯授予的”巾幗建功”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該索道連接九華山兩個重點景區,上有國家和省級重點寺院天台寺和拜經臺,下有聞名遐邇的鳳凰松,羣峯環抱,蒼翠欲滴,乘索道觀天台、閔園風光,盡收眼底。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19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我們蓮花佛國——九華山旅遊!我是大家此次旅行的導遊,我叫王萍,大家叫我小王就好了。下頭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九華山的概況。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是安徽“兩山一湖”黃金旅遊區的主要景區,那裏景色秀麗,古剎林立,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並稱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

  九華山原先並不叫九華山,在唐朝的時候叫做九子山,因爲九華山山峯秀麗,高出雲層的山峯有九座,所以九座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兩次到過此地,先後寫下“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等千古佳句,九華山所以而得名,並且一向沿用到今日。

  九華山宗教活動歷史悠久,道教最先在九華山發展,佛教更加興盛。在唐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航海東來,遍訪名山,最終選在我們的九華山修行。夜間露宿在山上的山洞裏,渴了就喝山上的山泉水,餓了就喫山上的野生植物。

  最終在他99歲的時候圓寂。佛教界認爲他生前苦修,圓寂後與佛經裏所記載的地藏菩薩相合,尊爲地藏菩薩應化,因他在未出家的時候姓金,所以又稱爲金地藏。九華山也就自此被闢爲地藏菩薩的道場。唐代後,九華山佛教聲明漸著,經過歷朝歷代的修葺,到清代全山寺院已經有150多座了,祇園寺、東崖寺、百歲宮、甘露寺四大叢林,香火之盛甲天下。

  下頭我們首先進入的是九華街景區,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門坊。它是大理石雕刻而成,高9米,是仿清的徽派建築。橫額上鐫刻着康熙皇帝御書的“九華勝境”四個大字。中門兩柱南北下方雕有石獅。門仿端莊典雅,過了門坊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修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下頭就請大家隨我一齊踏上這座古橋,一齊步入仙境之中吧!

  大家看,過了橋正面就是祇園寺的大殿。祇園寺是國家重點寺院,規模是九華山四大叢林裏最大的了,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講堂和藏經樓等十餘座單體建築組成,是典型的組合式建築,它的山門偏離了大殿中軸線,大家明白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啊,歪置山門是頗有講究的,一來是爲了辟邪,二來是門向朝着開山祖寺化城寺。

  大雄寶殿琉璃碧瓦,飛檐翹角,地位十分突出。在寺廟的前院牆上有一條石刻,上頭“泰山石敢當”5個大字十分醒目,大家來猜猜這是做什麼用的其實這個是祇園寺獨有的,是用來辟邪鎮妖的。

  進入山門,就是靈官殿,進門登殿,只見神龕裏站立着的卻是赤面紅須、雙目圓睜、高舉鐵鞭的王靈官。王靈官是道教的護法神,怎樣到此護起佛法了呢原先傳說佛教的護法韋馱犯了“殺生”的錯誤,被地藏菩薩“解聘”,讓王靈官頂了班,這反映了佛道“合作”的天王殿意思,在全國恐怕是僅此一處了。

  從靈官殿過一小庭院,有一座亭閣式的方形重檐殿堂,歇山頂,內供四大天王像,稱天王殿。中間龕內端坐着“笑口常開,大肚包容”的彌勒佛。“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行”,是他的兩句偈語。兩側爲四座天王塑像。

  靈官殿和天王殿在同一臺基上,而再高一層的臺基上則築有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正面立着高約12米的三世佛,座下是碧綠蓮花座,下有須彌座(又叫金剛臺),雕刻精細。供桌正面橫刻着“唐僧取經”故事的大面浮雕。佛像前,爲主持法會的和尚禮佛跑拜處。

  好,游完祇園寺,我們此刻來到的便是九華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華山開山祖寺化城寺了。佛經有”指地化城”之說。化城寺位於九華山化城峯西南,化城盆地中心,所以得名化城寺。化城寺歷史悠久,它修建於晉代,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餘,重約20__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迴盪,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爲“九華十景”之一。

  古寺歷經興廢,在歲月長河中依然聳立。現存四進民居式殿宇,前三進爲清代建築:一進靈官殿,二進天王殿,三進大雄寶殿。二、三進之間有一巨大四落水天井,意爲”四水歸明堂”。大雄寶殿全木窗門,門楣上刻有冰紋窗欞。頂中大藻井”九龍盤珠”浮雕爲藝術珍品。四進藏經樓爲九華山惟一明代建築,近期按原貌修復。化城寺依地形漸次升高,結構嚴謹,古樸典雅,基本保存了開山祖寺原有風貌。

  化城寺石階下有宋代石獅一對,一雌一雄,古拙渾厚。前有放生池,月牙形,據傳是金地藏率衆徒修建化城寺時開挖的,既爲寺院防火,又爲僧侶和香客放生之用。池前是平整、開闊的化城廣場,廣場中有一用石條壘成的”娘娘塔”基,是紀念金地藏母親的。據傳金地藏母親得知金地藏卓錫九華後,萬里跋涉來山尋兒迴歸,長時間思兒心切,加之一路風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廣場邊一口井中泉水爲母洗眼,治好了母親眼疾,此井後人稱”明眼泉”。

  金地藏用心侍候母親,並向她細說佛教因緣,母被感悟,最終留山助兒護佛,後人在廣場建塔紀念,稱”娘娘塔”。可是,九華山也有人稱”娘娘塔”是紀念金地藏出家前的妻子的。不論是母親還是妻子,”娘娘塔”的傳說都是美麗的。

  好了,我們九華山的遊覽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感激各位對小王工作的支持與配合,期望以後還有機會繼續爲大家服務,祝大家一路順風!多謝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20

  各位尊敬的女士、先生們,大家好!我名叫某某,是某某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和司機某某竭誠歡迎各位貴賓今天遊覽竹安寨。所謂導遊,我的理解是貴賓來到一箇全新的地方,對它知道的特別少,肯承受舟車的勞累,花費寶貴的時間,就是要感知它,認識它,欣賞它,留存美好的記憶,享受身心的愉悅。那麼,導遊就有責任引導遊客走最佳的旅遊 線路,解說最美的景點,講述生動的典故傳說,道出鮮爲人知的文化內涵,讓遊客在人生中留下鮮活的記憶。

  竹安寨可以說是山水天成,植被天然,景觀驚天動地,是十分值得遊覽的地方。它的特點有兩個,一是請大家記住八個字,就是“谷幽、峯險、石奇、泉祕”。谷幽是有一條通天峽谷,幽深清靜,流水潺潺,洗淨世俗塵念。峯險是直插雲天的摩天峯,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石奇是天尊石、天鷹、天牆、天馬,鬼斧神工,形象逼真,蔚爲奇觀。泉祕,祕是神祕的祕,岩石上兩池泉水,找不出水源,卻長年不幹涸,可以讓人好奇探祕。這裏的谷、峯、石、泉是不是有這些特色,我只先作一點引導,大家很快就能親身體驗,或許你們還會有更好的表述。第二個特點是大部分的景點都以“天”字命名,今天遊覽的是一箇天的境界,我爲大家導遊會常常提到一箇“天”字。

  說到天字,在《山海經》裏記載一箇神話,說是有一位叫刑天的人與玉皇大帝爭神位,在比武中玉帝砍下刑天的頭,但身體沒有倒下, 仍以兩乳爲目,以肚臍爲口,手拿着刀劍、盾牌翩翩起舞,過了一陣才倒下,玉帝將他葬在一座名叫常羊的山上,於是纔有了天。天是神祕的,但天道酬勤,雖然我們步行有兩個多小時的登山 ,只要大家悠着點,有隻當閒庭信步的心境,有敢於登攀的勇氣,定會遊得刺激,看得快樂,玩得開心。

  〔九龍湖大壩與新娘石〕 我們前面看到的是九龍湖的主壩,它是高45米,底寬9.1米,頂寬2.5米,壩底長36米,壩頂長133.2米的一座雙曲砌石拱壩。水溢爲瀑布,水噴是飛虹,格外壯觀。 大壩的西南方,有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峯,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遠望格外清新明麗,被當地人稱爲“新娘石”。

  據傳它是竹安寨下面的呂屋崗村一位活潑可愛的少女,原有情郎,十分相愛。但被財主逼婚,在當新娘時,逃離到這裏,被歐陽真仙點化成石,永葆少女貞節。其旁邊有一座粗壯山崖像個樸實農民,就是她的情郎,尋戀人到這裏,也被點化成石,讓有情人永遠相伴。新娘石頂上長有茂盛的林木,呂屋崗人立下村規,絕不能到這山上砍柴,一旦砍了就會招來兩個惡果:一是新娘石擋住了城區李姓祖宗祠堂的風煞,林木被砍,風煞擋不住,城區李姓的房子都會長白螞蟻。二是呂屋崗李姓的祖屋大門朝向新娘石,新娘石上的林木遭難,就會引發李姓家的女人不安分,去找野漢。此爲傳言,可不可信,自當別論。但卻告訴我們一箇道理:要保護森林,保護生態,新娘石上的林木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八字崖〕 再看大壩東側這大石崖,中間嵌着一箇大“八“字,八是個吉利的數字,八又是“發”的諧音,許多人手機取8字號碼,車牌用8字數字,商品用8字定價等等,求個吉利,保佑發財。請大家再看一下,這石崖渾渾圓圓的,像只鳥籠,崖上長着灌木叢林,當地百姓到這裏砍柴,常見到許多畫眉鳥在林中鳴叫追逐,活像鳥籠中裝着許多跳上跳下的畫眉鳥,因此把這石崖稱爲“畫眉跳籠”。“八”字是吉利數,“畫眉”是吉祥鳥,大家今天的旅遊定會吉祥如意。

  〔天橋、通天峽谷〕我們開始遊程,這是一條新開闢的遊路。請大家上天橋,這條峽谷約有40多米,架一座吊橋,走在橋上晃晃悠悠,有如騰雲駕霧的感覺。走過天橋,我們來到通天峽谷。這條峽谷鋪有800多米長的棧道。說到棧道,讓我們想起大詩人李白的“蜀道難”說:“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這幾句是說:秦惠王知道蜀王好色,送給他五個美女,蜀王派五個壯士去迎接,走到一座大山處,見一條大蛇進入洞穴,壯士們用力拉住大蛇的尾巴,引起山崩石裂,壯士及美女都被壓死,山也分爲五岺。這是說奇險山道形成的神話。有了這峽谷。然後才被架起棧道,交相連接才變爲通途。然而棧道的上面是六條龍拉的車子載着太陽神也過不去的高峯,棧道的下面是激浪衝撞岩石而引起的漩渦逆流。這裏與李白描述的四川棧道多麼相似。其實這大峽谷完全是丹霞地貌的產物。所謂“丹霞”,其意思是“色如涵丹,燦若明霞”。丹霞地貌是以赤壁丹崖爲特徵的紅色陸相碎屑岩地貌。那麼丹霞地貌又 是怎麼形成的呢?

  冠豸山丹霞地貌形成大約在7000萬到1億4千萬年之間。連城最早是內湖盆地,因氣候乾燥,形成紅色地層。通過地殼運動,形成紅色盆地。晚白堊世末期,由於地殼抬升,紅層盆地被沉積物充填,盆底抬高,奠定了現代盆地的分佈格局。進入新生代,由喜馬拉雅運動,地殼抬升,盆地隆升至侵蝕基準面之上。同時由於斷層的掀斜作用,紅色岩層逐漸成爲單斜岩層,沖積扇扇尾的較細的沉積物逐漸被風化剝蝕,剩下的扇中部分砂躒巖形成了壯觀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地殼演化到一定歷史階段而出現的特殊地貌類型,具有重要的地球科學意義;丹霞地貌區還孕育了特殊的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是大量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因此,中國的丹霞地貌具有重要的科學文化價值和景觀價值,符合世界自然遺產的標準,符合世界自然遺產公約的宗旨和世界自然遺產的定義,連城冠豸山有條件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地貌有丹霞峯叢、峯牆、石牆、石堡、石柱等正地 貌,丹霞線谷、巷谷、峽谷等負地貌,我們這一路走過的就是峯牆和峽谷組成的丹霞正負地貌。再看看這清澈見底的流水,一連串上百個被長年累月水流沖刷而成的水潭,巖壁上鋪滿的石仙桃和灌木叢林,吹過來涼爽的清風,豈不是奇巖怪石天造就,深谷幽泉地生成,似覺走向通天之路。就要羽化登仙了嗎?所以這裏叫“通天峽谷”。

  〔原生態景觀〕

  連城氣候屬中亞熱帶東南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氣候溫和溼潤,岩石風化劇烈,成土過程較快。在丹霞山體頂部形成了薄層土壤,生長較爲耐旱的刺柏林。在局部形成較厚土層的地方,生長着馬尾松林。而在丹霞山體乾燥的側面,由於風化崩塌過程較多,自然分佈金髮蘚羣落、卷柏羣落、刺柏林,局部有黃楊林。在這峽谷裏生長最多的是卷柏羣落。卷柏又叫千年松、還魂草。它每一年才長一毫米,長成這麼高,要幾十年的生長期,百姓叫它千年松。它特別耐旱,即使曬乾了,只要浸到水裏又活過來了,所以稱還魂草。它有止血、清熱的藥用功能。在丹霞山體陰溼的側面,則以耐陰溼的珠蘚羣落、單葉雙蓋蕨羣落居多。在丹霞山體的山麓,則保存了小面積的常綠闊葉林。在溝谷底部,發育了沼澤性的水竹羣落和銀葉柳羣落。據調查山間有8個植被型30個羣系36個羣叢,維管束植物194科576屬1101種。其中卷柏地被、刺柏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爲丹霞地貌的特色植被類型。在這裏分佈的國家1級保護植物有銀杏與南方紅豆杉2種,國家2級保護植物有金毛狗、傘花木等8種。蘭花的種羣數量和品種非常豐富,以春蘭、建蘭、竹葉蘭、石木角 蘭等爲主, 因此,連城擁有全國最大的建蘭基地。

  景區內動物資源有34目97科418種。國家1級保護動物有蟒蛇、黃腹角雉、金錢豹等5種,國家2級保護動物有虎紋蛙、鱉、鴛鴦、雀鷹、穿山甲等35種。丹霞區域的衆多溝壑與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成爲生物多樣性的避難所。我們走在這裏,豈不是走進生態教育、生物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天然課堂。

  〔女兒澗〕

  我們來到谷底,見一條清澈的小溪在這裏彙集成一水潭,稱“女兒澗”。相傳,當年修建竹安寨時,許多客家漢子鑿石壘寨,築路建房。爲省時間,喫住都在山上工地,所需糧食、蔬菜都靠婦女從山外肩挑進來。糧菜一挑到這裏,婦女們就高聲喊:“呦喂!”打招呼。山上的漢子聽到親屬的呼喚,趕緊下山來接運,也趁機把髒衣帶下來,讓婆娘洗滌。這口潭邊就成了姑娘、少婦們幽會情人的親暱歡樂之處,這潭山泉水有雅士取爲“摩蕩”之稱,意指耳鬢斯摩,悠悠盪情之義。

  〔摩天峯〕

  大家走到這裏,馬上就要走到驚心動魄又神祕刺激的旅程。這裏沿着陡峭的山脊鑿開365級臺階,順着它可直達峯頂,我們稱“摩天峯”,站在這裏仰望,真有直插雲霄與天比高的氣勢。石階兩側全是懸崖深澗,但一邊有鐵護欄,攀登時雖有驚而無險。其中有一段“百級回聲階”,遊人經過這裏時只要跺跺腳,腳下就會發出“空空”的聲音,故稱“響鼓石”。人們疑是空谷回聲,其實不是,是大有玄機。大家請看,在這山脊石階的東北側,距石階約十餘米處的巖壁下部有 一沿層塌陷的層間脫落形成的空隙巖洞,當遊人重踏石階時就會造成振動共鳴,聲似響鼓,有如敲竹筒的聲音傳出空間。而此空隙裂縫巖洞又被灌木叢遮掩,若非細心之人實難發現,因而岩石響鼓也就成了探祕奇景。再上到峯腰一平緩處,闢建休息石坪,有石桌石凳,有綠樹遮陰,宜給遊人在此處養精蓄銳,再鼓勇氣。攀上峯頂寨門,回看天梯似的石路,是否會油然生出戰勝艱難險阻後的滿懷豪情。寨門爲厚實的石砌牆體和殘缺的雉堞,有預留的瞭望目孔、箭窗或射擊孔。此峯石階原作駐寨人員乾旱時取水之道和危急時的退路,現成一處奇險景觀。

  〔冠豸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

  中國丹霞地貌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是20xx年7月由湖南崀山風景名勝區提出的。隨即得到許多著名專家、學者的支持和國內同屬丹霞地貌景區的擁護和響應。目前列入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系列提名地的有:湖南的崀山、萬佛山,廣東的丹霞山,福建的泰寧、冠豸山,江西的龍虎山-龜峯,浙江的方巖和江朗山。

  冠豸山“申遺”工作20xx年8月開始啓動,在建設部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縣委、縣政府全力以赴,超常規運作,取得階段性成果。20xx年10月下旬,冠豸山被建設部列入中國丹霞地貌申遺系列提名地;20xx年元月中旬,中國丹霞地貌申遺專家組到我縣進行實地考評,高度評價冠豸山的景觀和“申遺”工作,冠豸山“申遺”工作成效被領導和專家譽爲“冠豸山效率”。目前冠豸山“申遺”已完成投入3000多萬元。開展的主要工作:一是加強領導。建設部城建 司李東序司長、王鳳武副司長先後親臨冠豸山檢查指導。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冠豸山申遺工作。市、縣均成立領導小組。我縣從相關部門抽調一批精幹人員組成冠豸山申遺辦,專門負責“申遺”具體工作。二是深入宣傳發動。通過召開動員大會、發表電視講話、印發宣傳材料、張貼標語等方式,結合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多種形式,對冠豸山“申遺”全方位宣傳發動。三是編制申報分文本。聘請省地調院、廈門大門等單位專家開展地質地貌和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完成申報分文本。四是健全保護機制。擬就冠豸山丹霞地貌遺產保護和管理辦法並上報省政府。編制《冠豸山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保護管理及環境整治規劃》,並已通過專家評審。五是強化景區整治,做好維護遊路、更換示意牌等工作,抓好書院及寺廟的整治,進一步完善服務設施。

  〔壽星巖或叫天尊巖〕

  竹安寨的東北側,有一座龐然大山,丹霞赤壁高170米,長120米,由於風化剝蝕、流水侵蝕,再加上巖上草叢,將整個崖壁雕塑成眼、鼻、眉、須栩栩如生,飽經風霜的額頭刻下一道道深深的皺紋。那是一付多麼慈祥的面孔,福壽雙全的相貌,看了它容易使人想起這是一位“平生靜氣隨羣和,清茶淡飯知足樂;青山綠水信步遊,益壽延年鳥語歌”的慈善老者。

  這老者,有人稱他是彭祖。彭祖是傳說故事人物,姓籛(音尖)名鏗,是顓(音專)頊(音旭)的玄孫。(顓頊是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彭祖生於夏代,至殷末時已七百六十七歲(又說八百餘歲)。殷 王封他爲大夫,他託病不問政事。舊時都以彭祖爲長壽的象徵。彭祖到底有多大歲數,怎麼又會在這裏呢?民間有一箇傳說。

  據說彭祖活到99歲的時候,他得了三個病,就是今天說的風溼、乾咳和便祕。當時,遍求名醫無效,彭祖只好到無稽山請教無語禪師,無語禪師並非不會說話,而是認爲:口開元氣散,舌動是非生。所以自名無語,用以警戒自己。

  這天,禪師獲知彭祖來意後,思索片刻,就告訴彭祖說,要治好你的病,很簡單,你只要一直往南方走,到達福天福地之所,價值連城之處,涮米酒,燉白鴨,喫地瓜,就百病盡除,身輕體健。

  於是,彭祖開始一路南行。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翻過九九八十一座山,一路走一路問,他終於走到了冠豸山下的文川河畔,他第一次看到了全身羽毛雪白,黑嘴黑腳的鴨子。他於是停下腳步,問一放牛娃說,這是什麼地方,那種鴨子叫什麼名字,放牛娃說:“這裏是福建連城,那種鴨子叫連城白鴨”。“福建連城,噢對了。”彭祖拍着額頭說:“不正是福天福地,價值連城嗎?”當天晚上,彭祖在好客的放牛娃家裏喫上了白鴨,他發現不放任何調料只放鹽巴的白鴨湯是平生喫過的最鮮美的湯。當天晚上,他睡上了一箇好覺,更神奇的是,一覺醒來,他發現自己不再咳嗽了。天呀,白鴨湯的療效竟這麼神奇。放牛娃的媽媽告訴他說,還有更神奇的,連城白鴨是華夏唯一藥用鴨,清涼解毒,滋陰降火,當地小兒出麻疹,不用服藥,只須養了三年的連城白鴨一隻清燉服下即可。從此,在連城期間,他不再喫自己發明的彭祖益壽雞,因爲連城白鴨的味道實在太美了。 又一箇早晨,彭祖發現當地船工早晨也在喝酒,好客的主人一定要彭祖喝一碗,彭祖說自己風溼,不能喝酒,船工們一聽,都笑了。他們對彭祖說:這你就不懂了,我們這種酒,叫涮酒,是用糯米酒涮燙牛身上九個部位的精華活肉,再輔以鴨香,香藤根等草藥共煮而成,能活血化瘀,去除風溼,我們船工不怕風溼,靠的就是這涮九門頭啊。彭祖恍然大悟,於是加入了涮酒的行列,三天後,他的風溼不再發作了,他走路又筆直筆直的了,他沒想到這麼好喫的涮酒竟有這麼神奇的療效。

  後來,連城人又教他每晚飯後喫條蒸熟的地瓜,可解除便祕。他發現一試就靈。他心花怒放,想要唱歌了,他唱出自編的三笑養生歌:“早晨笑一笑呀,青春又年少;中午笑一笑呀,激情再燃燒;晚上笑一笑呀,全天煩惱消。”一箇被他情緒感染的連城錢姓女子,成爲他第49個妻子,並且他們的後人就姓錢,就在連城繁衍生息。

  後來,他回到了彭城,心中卻怎麼也忘不了連城冠豸山美麗的風光、奇妙的美食。他經常唱着:“米酒白鴨紅地瓜,彭祖老人最愛它,有空就到冠豸山呀,有我深深愛着的她······”

  彭祖145歲那年,無疾而終,就在他去世的六月十二日,這塊大岩石變成了彭祖的頭像,連城人明白了彭祖的心思,一起對他進行了祭拜。於是大家都叫這岩石爲彭祖巖或壽星巖。當天晚上,放牛娃夢見彭祖對他說,九九重陽節那天,只要登上冠豸山長壽巒,面向彭祖巖方向縱聲長笑,便可延年益壽,如能聽到九次清晰的回聲,便可增壽一年。 有人說他更像道教師徒所奉天神中最高貴者的尊稱“天尊”。如三清稱“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又如“玉皇”大天尊,“太乙救苦”天尊。這位天尊到底是哪個名字更合適呢?請大家來命名。

  〔雄鷹展翅或天鷹〕

  丹霞赤壁高180米,長約450米,弧形彎曲的崖壁貌似鷹的翅膀,流水沖蝕形成的放射狀沖蝕溝,如同鷹翅上梳理整齊的羽毛,整個崖壁酷像展翅欲飛搏擊長空的雄鷹。天工造物,如此神奇,我們稱它爲“天鷹”,或許它是哪位天尊遨遊天空的坐騎,才讓他倆如此相依相近,親密無間。

  我們往山下走,可以看到一座寨門,到這裏我可要講竹安寨的由來了。

  〔竹安寨的由來〕

  說到竹安寨,我要先說一箇人,此人名叫羅學敏,是清末民國時期的連城北門人。他自幼勤奮自學,博覽羣書,深明大義。在潮州經商紙業致富。對連城的大事如建義倉、聯保甲、設卯金、興學校都帶頭倡議捐資,全力辦成,所以在族人中很有威望。

  清同治三年(1864年),羅學敏才十幾歲,就隨家人到竹安寨避亂。當時,僅在半山上築幾間草屋,就住上幾百人,既無險可守,也很不堅固,但由於偏僻仍然躲過了災難。事隔三十餘年,羅學敏仍然記掛這裏,並與冠豸山比較,覺得這裏僻靜,山勢險要,稍加整理建築也不比冠豸山遜色,於是下決心要在這裏建一山寨,爲長遠避亂之 所。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他將族內保安社的幾位鄉紳請來,實地察看,談了建寨的設想,大家都樂意捐錢修建。可是這座山的上半截是山下揭樂村的慶元神社所管。他們找到神社的董事商量,交納紋銀叄拾伍兩作爲神社的香火錢也當作買下上半截山,並上下不分界線,爲慶元、保安兩社的共有山場,立下字據,請人公證。於是在當年十月初三日開始動工,修砌沿途道路,創建周寨石垣,築水塘,鑿石階共花費四千多銀元。參加建寨的保安、慶元社友,另備工資,在山上開基砌址架廠築房,喫住山上,日夜趕工,歷經五年才修成。這裏便成了石上生泉,松竹翠綠、矮屋茅廬,怡然自得的住所。在太平年間可以開擴心胸,溫經讀史。一旦遇到戰亂人禍的年月,則可以帶上一家老幼,到這裏避難保平安。就取名“竹安寨”,有竹報平安的含義。而當地的老百姓多叫“揭屋寨”,又叫“馬頭山”。

  〔天牆〕

  天牆是一處最大、最長、最壯觀、最漂亮的一堵牆,是備受人們讚賞的丹霞景觀,也是丹霞地貌中最具有特色的石牆景觀,被稱爲“中國丹霞第一牆”。它垂直於地層走向的N(北)W(西)280°裂隙和平行地層走向的N(北)E(東)10°裂隙將岩石切割爲長條狀塊體,經流水侵蝕及重力崩塌,旁側的巖塊逐漸崩塌,形成長約1000米的單斜式牆狀山體,高約150米,上部寬20米-35米,橫看成牆,側看成峯,丹霞石牆兩側崖壁上分佈順層發育的水平凹洞,有如亙古的長城。牆頂狹窄,牆壁陡峭,行走其上,既興奮又緊張。具有雄偉壯 觀,大氣磅礴,觀者無比震撼的觀賞美學價值,是中國丹霞石壁中獨一無二的珍品。

  〔古屋場遺址〕

  “竹安寨”寨門裏東側,有一片平緩的山凹,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城北的保安社和揭樂的慶元神社的社友,在這裏開工建寨,興建圍屋、廳堂、書齋、廚房、倉廩、蓄水塘、小菜園等。同時,興建這座前山寨門,和摩天峯後山寨門。在陡峭的山脊上鑿石階,用作取水之路。當年建寨皆爲男子上工,洗衣服,送米菜皆是揭樂村的婦女家屬。族規又定,爲保建寨平安吉祥,在未完工之時不許女人上山。因此,每當家屬送來米菜,就在“女兒澗”的水潭邊高喊“呦喂”的呼喚聲。山上做工的男子聽到熟悉的吆喝聲,就將充滿汗臭的髒衣服帶上。奔下臺階與家人相會。女人一邊洗衣服一邊告知家中大小事情;男子藉機調情,以慰相思之苦,這樣苦熬了五年,才把寨建成。

  寨成30年後的1933年,工農紅軍進駐連城。作爲連城北門一方富豪的羅學敏等保安社成員攜帶金銀、家眷,僻居竹安寨,僱請鄉丁用土銃、鳥槍等武器把守寨門。工農紅軍前來攻寨,用的是洋槍,有一位鄉丁守在這寨門頂上,被紅軍一槍打飛了頭上戴的斗笠,大喊起來:“不得了啦,紅軍用的是洋傢伙呀,快跑呀!”羅學敏等人一驚嚇,料想抵擋不住,連埋在地下的金銀財寶也來不及挖,趕緊帶着家人從後山摩天峯,穿山路走姑田,出小陶逃命去了。紅軍帶領鄉民攻下竹安寨,把糧食、傢俱分給窮人。寨內構築的39間房屋因戰火被燒燬。這裏埋藏的金銀,曾有不少人到這裏尋寶但都空手而歸。寶在哪裏 呢?這是一箇百年之謎,諸位若有興趣,不妨也來試試你的財運。

  〔迴音壁〕

  站在離“竹安寨”門不遠的一處巖穴,面對前方一座丹霞大石壁,放開喉嚨,大吼幾聲,立刻會傳來鏗鏘的迴音。若有興致一展歌喉,唱一首連城客家山歌,會產生天然的混響效果,令人心曠神怡,因這個緣故,對面大石壁被稱爲“迴音壁”。

  〔天池巖〕

  這裏有大貓、二貓、三貓三座山巒。在二貓山頂的岩石上有兩個水蝕形成的相鄰凹穴水池,稱“天池”。說起天池的名字不竟讓人想起“天山天池”是由冰川積雪融化形成的高山湖泊;“長白山天池”是由於火山口呈盆狀,積水成湖;近年在大興安嶺航空發現的“天池羣”,多屬於火山口湖或堰塞湖。這裏的天池長3-5米,寬2-3米,總面積20多平方米,池深1-1.5米,池水清澈見底,池內可見苔類水生植物和小蝌蚪等小動物。遠望就像天空遺落的兩顆珠玉,鑲嵌在500米高的丹霞石牆之上;近看是兩泓月牙串珠狀排列的碧水,宛若月宮中嫦娥仙子沐浴的泉池。這明鏡似的天池倒映着藍天、白雲、綠樹、山花,與周圍的丹霞地貌渾然一體,景象神奇、玄妙、迷人。這天池既沒有水流注入,也沒有水流泄出,兩塘池水卻無比潔淨,而且久旱不幹涸,久雨不溢出。爲什麼有這種神奇的現象呢?有的專家從科學角度說,只能是比二貓山更高的山上有水源,通過岩石的裂縫,產生虹吸現象,才使天池中有泉 量1885毫米,而且水汽含量充足,相對溼度大於80%以上。二是7-9月臺風、雷雨季節,地方性的熱雷雨有可能在“天池”一帶形成,無形中增加了大氣降雨的補給量。三是“天池”周邊的植被資源相對豐富,這給近地錶帶來了一定的水汽條件。山間的雲霧較多,減少日照,降低水溫,提高空氣溼度,起到抑制水分流失的作用,大大減少“天池”的水面蒸發量。

  “天池”久旱不幹涸的成因,簡單地說一種是地下的裂隙水,另一種是天水,再一種是結露水。地質專家還沒有找出唯一的答案,都在大膽推測,到底哪種說法更符合實地情況,如何解說這等奇特而玄妙的自然現象,還真是“天人合一”的迷呢。

  〔右坑寨門〕

  這是又一條遊路,出“女兒澗”走過一段原始生態林就到了“右坑寨門”。它是竹安寨修建完成後一年,即清光緒三十年(1904)構築的外寨門,它牆體厚實,設有雉堞箭孔,便於防守。

  〔勁節亭〕

  這座六柱圓亭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從中國臺灣返回大陸,受到鄧小平親自接見,後就教於廈門大學教授沈持衡爲記念他的父親沈毅民,當年追隨孫中山爲首的革命黨人推翻滿清王朝,建立民國,堅貞不屈,英勇就義的高風亮節,在1998年出資10萬元興建的。

  沈毅民,1891年出生在連城城關的一箇書香門第,自幼聰明,書念得好。長大後,關心時局大事,傾向革命思想。曾到日本東京求學,又返回福州法政學堂讀書,不到兩年,又再次到東京明治大學就水流出,不至乾涸。又有專家對天池水不幹涸提出三個條件。一是“天池”的平均氣溫是17.1度,年均降水 讀,在這裏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至,沈毅民常回國宣傳革命,參與家鄉教育事業,倡辦連城縣立中學。

  毅民又東渡日本,初冬,受孫中山之命,返國與莆田林一士會合,組織力量準備在福州先除掉袁世凱的爪牙,福建督軍李厚基,然後起義。但事情泄露,敵人警覺佈防,毅民剛一到福州就被抓捕,關押在督軍署監獄,幾經殘酷刑訊,至死堅貞不屈。同年12月31日殉難於福州督軍獄中,年僅24歲。

  〔十里畫屏〕

  竹安寨的周邊是丹霞峯叢,平地抜起,連綿十里。包括“獬豸冠”、“回望中原”、“羣猴觀景”、“神女峯”、“情侶巖”、“尖錐峯”、“馬頭石”等,羣峯崢嶸,步移景換,十里丹霞十里畫,令人目不暇接,驚歎天工造物的神奇,我們稱它爲“十里畫屏”。這些峯叢最令人欣賞的是“馬頭石”,它還有一箇傳奇故事呢。

  〔馬頭石傳奇〕

  請看面前有一座山崖,崖頂中凹而側翹,形似馬頸,此馬似含奔騰之勢,卻缺了馬頭,民間流傳着一箇神奇的故事。

  相傳有一位天上的神仙,騎着這匹馬去驅趕原在武夷山的這一列山峯,想用他來堵住閩江的水口。路過連城時,因口渴去討水喝,連城客家人特別好客,用家釀的米酒打了一大碗讓他止渴,神仙不注意喝下一大碗酒,醉倒了,誤了趕山的時辰,趕山的神鞭失去神效,山趕不動了,這列崖石就立足連城,成了冠豸。神仙丟下天馬駕起雲頭回到天宮,而天馬耽誤一時,身已逐漸化石,它非常惱怒,暴跳如雷, 不幸將身軀折斷,後半身飛出十里遠,橫跨縣城,落在西門外的水西嶺(那兒現存一處馬尾石),馬頭和馬身則留在東面,變成馬頭石。

  馬頭石下原是一馬平川的呂屋崗,這裏田園肥沃,百姓勤勞,歲歲豐收。但是,自從天馬化石後,每到收穫季節的夜間,馬頭石下的田壟總聽到“沙沙沙”的嚼穀聲。村民生疑,便輪流看守,才知道是夜間石馬頭伸向田間喫谷,俗話說;牛犁田,馬喫谷,別人供子我享福嘛。村民半年的辛勞被這馬享用了,自然對石馬恨之入骨,可面對這龐然大物也無可奈何。

  莫道山中泉水小,流到不平之地也高聲。有一年,村裏出了一位血氣方剛的青年石匠,決心跟這怪物較量一番。他帶上鎯頭,鐵錘,天天早出晚歸,登上馬頭,對準馬腦心,把錐揮錘,“叮噹,叮噹”敲個不停,一心要懲治這殃害百姓的石馬。

  再說水西嶺的馬尾石,這塊石中有一箇洞,原是天馬的屁股眼。當地村民在石旁修了一座水西廟,廟裏住着一箇懶和尚。這一日清早,和尚閒逛到馬屁股眼,見洞中流米,高興得很。立即拉起和尚衫,將米接住,米流了一刻就不出來了,回到廟中用米筒一量恰好一合米。從此,他天天按時辰到洞口裝回一合米,剛夠維持他一天的飯量。又一天,來了一位遊方僧,寄往廟中。這個和尚去接米時,想不到洞中竟然流出二合米,恰好夠兩人喫,好像鬼使神差,這個洞總是按人頭流米。這米到底從哪裏來的呀?原來是石馬作怪。它東邊喫谷,西邊屙米,供應這懶和尚。冬去春來,懶和尚便萌發貪心。他嫌這洞口太小,流不出更多的米。心想若把洞口鑿大,讓白花花的大米流個不停, 那時豈不是可以棄僧還俗,開個米行,娶妻生子,發財致富,盡享天倫之樂?於是,他立即借來鐵錘、鋼釺,在馬屁股眼上“叮噹!叮噹!”地鑿起來。這一鑿非同小可,正好跟馬頭石上的石匠遙相呼應,直鑿得石馬首尾難顧,疼痛難忍。它捫心自問:“受我害者,報復我情有可原;得我好處的人爲什麼也要害我呢?”它越想越惱,一聲長嘯,震撼雲霄,驚動天庭。玉皇大帝察看下界,感嘆不已說:“馬頭上石匠誠心義舉,可欽可敬;馬尾邊和尚貪心不仁,可惡可誅;石馬危害良民,助長貪懶,合該滅除。”

  於是立即召來雷公電母風伯,一陣狂風將石匠安然捲回村裏,一聲霹靂把馬頭炸飛;一道電閃,將馬屁股撕裂。從此,呂屋崗再無石馬之患,村民又享太平年景,現今見到的馬頭石也就成了有頸無頭了。至於和尚,因馬屁股眼撕裂,衝出一道血水,把和尚衝到河裏淹死了。這是天理昭昭,天道公平的結局呀。

  〔告別詞〕

  各位貴賓,今天我們遊覽竹安寨,是在丹霞地貌山水的極美的地方,享受美學價值。這丹霞地貌形態各異,具有多樣的形體美和結構美。紅色的丹霞與峽谷溪流組合成丹山碧水景觀,與植被的組合,形成綠樹丹崖景觀,使得丹霞地貌具有獨特的色彩美。規模雄大、宏偉壯觀的石牆羣;平地拔起、羣峯崢嶸的單面山峯叢;壁立千仞、粗獷陽剛的丹霞赤壁,具有獨特的陽剛美。景觀奇特的響鼓石、天池具有神祕美。同時我們又在天的世界裏遨遊,從天橋、通天峽開始,走向摩天峯、觀賞天池,遙望天尊、天鷹,驚歎天牆,感慨天馬。我們走 的是一條天道。孟子稱“知性則知天”,朱熹把天解釋爲精神的實體。而能順應自然之道的人,才能傑出的人,容貌出衆的人都叫做天人。今天大家迴歸自然、觀賞自然,既增長了見識又愉悅了身心,可以說美無盡,樂無窮。你們一箇個都成了天人。那麼讓我道一聲:天人再見,後會有期。

  [縣情](選講)

  連城在南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置縣,至今已有875年曆史。現有人口32.61萬,面積259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超過90%,屬純客家縣。境內交通便捷,空中有飛機,陸地有一條高速公路,兩條國道,一條省道,一條鐵路。旅遊資源很豐富,一處是梅花山,主景區在連城境內佔一半以上,它被譽爲“北迴歸荒漠帶上的翡翠”,“動植物基因庫”,世界A級自然保護區,其原始生態林得到較好的保護,是綠色旅遊的最佳選擇地。另一處就是冠豸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包括獬豸冠、石門湖、旗石寨、九龍湖、雲霄巖和我們今天遊覽的竹安寨主景區。

  連城的文化底蘊很深厚,在獬豸冠景區歷史上曾有12處書院,曾培育出許多清廉官宦、理學家和文人學士,成爲連城的文化搖籃,書院文化是風景區最閃亮的特色。還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培田古民居羣、以雕版印刷基地爲中心的四堡古書坊建築羣、廟前芷溪古宗祠建築羣和以新泉整訓爲中心的紅色革命紀念地,以及法雲寺、靈芝寺、玉正觀、雲仙庵、中華山性海寺等佛教、道教寺廟,承載了連城 比較完整的客家文物、客家民俗和客家風情。

  連城的土特產形成了享譽海外的三大農家系列產品,一是紅心地瓜幹綠色環保健身食品,二是白鶩鴨滋陰降火貢品,三是被稱爲花中君子的蘭花系列品種。

  連城曾獲中國客家美食名城稱號,新泉鎮榮獲中國客家美食名鎮稱號。享譽八方的美食有涮九品(又稱一餐吃了一頭牛)、魚餃、雪花魚糕、燈盞糕、哽心丸、溪魚豆腐、烊豆腐、鱔魚苦筍、清蒸白鴨等。

  連城的旅遊資源,有人撰了一幅楹聯概括:“冠豸山、梅花山、中華山上山、山山無俗韻;客家味、紅土味、美食味中味,味味有奇香。”我相信貴賓們到連城來旅遊會留下難忘的回憶。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21

  各位親愛的遊客,大家好,自我介紹一下,我叫王兵。首先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蓮花佛國九華山風景區。有一句說得好,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今天大家能歡聚在一起,估計大家的前世都在不停地回頭。小王也很珍惜這一次難得的相遇,你們能到九華山一遊,這是與佛有緣,與山有緣,也是與我有緣。很高興成爲你們的導遊,願我的真誠,能換來您滿意的微笑。

  首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九華山風景區。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南朝時,因此山峯巒異狀,酷似童子,其數有九,被成爲九子山。唐代李白遊山時,觀九峯狀如蓮花,寫下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從此人們便稱這座山叫九華山了。它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並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公元7世紀,也就是唐朝時,新羅國(也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王子金喬覺航海東來,在九華山駐紮下來,辛苦修行數十載,99歲圓寂,據說三年後開缸時,他是“顏面如生,肉身不腐”。被認爲地藏菩薩“靈蹟示現”,從此九華山被闢爲地藏菩薩道場。

  現在我們進入的是九華街景區,大家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門坊,門坊是端莊典雅,它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高9米,大家可以看到橫額上鐫刻着的“九華聖境”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親筆御書,過了門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修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拱橋,迎仙橋、迎仙橋。顧名思義,過了這座橋呢,咱們就從凡界到了仙境,在這裏呢,大家就隨我一起踏上這座古橋,我們一起步入仙境吧。

  大家看,過了橋正面就是祗園寺的大殿,祗園寺是國家重點寺院,規模是九華山四大叢林中最大的一座。 “叢林”意思是許多僧衆志同道合,彷彿許多大樹似的,大家同住一處,一齊修行。祇園寺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講堂、藏經閣等十餘座單體建築組成,是典型的組合式建築。它的山門偏離了大殿中軸線,大家知道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呀歪置山門,是頗有講究的,一來是爲了辟邪,二來是門向朝着開山祖寺化城寺,用意也是非常的巧妙,大家再看看,在寺廟的前院牆上,有一條時刻,“泰山石敢當”五個大字十分醒目,大家來猜猜,這又是做什麼用的,是的,這也是用來鎮妖避邪的。這也是祇園寺所獨有的。祇園寺文物珍貴,1933年于右任手書的大雄寶殿匾額現仍懸於大殿之上。寺內廚房裏面還有民國時期的7口大銅鍋,最大的一口直徑173釐米。人稱“千僧竈”。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寺廟去,感受這神祕的佛教文化,那進寺廟前,小王先跟大家講一下,這進寺廟的規矩,這進寺廟也是大有講究的,進廟門是儘量走兩邊門,若走右邊則先邁右腳,走左邊則邁左腳,不要踩門檻,更不可站或坐門檻上,這是對佛的不敬。

  好,參觀完祇園寺。下面我們要去化城寺看看。佛經有“指地化城”之說。據史料記載,晉朝隆安五年(420xx年)天竺僧杯渡在此建寺,唐開元末年有僧人檀號居於此地寺額題“化城”。後來,青陽縣鄉老諸葛節上山,發現了在山崖石洞中苦修的金喬覺,深爲感動,於是買下了檀公舊地,構築臺殿,建成廟宇,請金喬覺在此居住。後來化成額題被移至此,於是化城寺便成爲了九華山地藏道場開山祖寺。現在,這裏闢爲九華山歷史文物館。館名是由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館內現展示的是金喬覺的生平事蹟和珍貴的歷史文物。我們看化城寺寺前有放生池,據傳這是金地藏率衆徒修建化城寺時開挖的,池前廣場上有一用石條壘成的娘娘塔基。據傳金地藏母親得知兒子桌錫九華後,萬里跋涉來山尋兒迴歸,長時間思兒心切,加之一路風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廣場邊一口井中泉水爲母親洗眼,治好了母親眼疾。此井後人稱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候母親,並向她細說佛教因緣。母親終被感悟,留山助兒護佛,爲了紀念金喬覺的母親,後人在此建了這座娘娘塔。

  好了,大家現在隨我乘坐纜車,去閔園景區。爲什麼叫“閔園”呢?據傳唐代這裏有一戶姓閔的,產業豐盈,這方圓百里都是閔員外的。金地藏初來九華山時曾向閔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傳至今。後來閔公父子皈依佛門,閔氏沒有後代,於是,今天的九華山就沒有一戶姓閔的人家了,可是閔園這個名字卻流傳了下來。

  這裏是閔園竹海。修竹叢生,遍佈岡巒。走進竹海,一定會洗淨城市的喧囂,脫盡世俗的煩惱。來到閔園景區,那這棵鳳凰古松,你不得不看。它已經有1420xx年曆史了,松高7.8米。主幹扁平翹首,如鳳凰冠;兩股支幹一高一低狀似鳳凰尾。松尾下有一大圓石,人稱“鳳凰蛋”。 國畫大師李可染稱譽此松爲”天下第一松”。與黃山迎客松齊名。

  參觀完閔園景區,那麼我們今天的行程就結束了。今天大家要現在九華山休息一天,明天繼續遊覽天台和花臺景區。天台景區是九華山高山遊覽區,峯巒疊嶂,怪石嶙峋。主要景點有古拜經臺、大鵬聽經石、地藏禪寺、天台峯、十王峯等百餘處,可謂移步換景,異彩紛呈。花臺景區地處高山峻嶺之中,沒有塵煙污染,保持了有原始、古樸、純淨、清新的天然麗質。由於剛剛開發有些玲瓏乖巧、奇幻如夢的景物還沒有恰當的美名,熱忱歡迎大家給他們起名字。也感謝大家今天對我工作的支持。有什麼建議意見也請向小王說,我會及時改進。謝謝。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22

  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我是今天的導遊牛牛,古代詩人李白曾說過‘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峯。大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著名詩篇。今天我就帶領大家好好感受一下九華山的獨特美

  前兩天一場大雨剛過,喚起了九華山的漫山雲霧,所以呢,我們可以穿雲踏霧走上山徑。可以看到山路兩旁杉竹成林,泉水淙淙,遠遠望去,天台峯高穿雲間,如一把穿天銀劍聳立在雲霧之中。仰望天台,峯上雲霧繚繞,山徑蜿蜒曲折,像一條綵帶從雲間飄落下來。

  我們現在還在半山腰,我看很多遊客似乎都已經很累了呀,那我們停下了休息一會吧,大家可以拍拍照,現在這裏也是很美的,有沒有一種神山住的地方那種感覺,休息夠了我們就繼續,因爲九華山的全景啓示是更美的,但是你要看到九華山全景就必須登上山峯,所以爲了不虛此行,走吧,咱們一起上,一起加油。

  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我們終於登上峯頂,大家深呼吸一下是不是覺得空氣特別清新呢,而且在這裏耳聽松濤流泉,環顧四周,但見莽莽蒼蒼,九華山羣峯猶如朵朵蓮花在雲海中若隱若現,極目遠眺,大江如練,是不是好美啊!

  大家站在這裏,還是不是有一種神仙般的感覺,難得有這麼新鮮的空氣,大家可一定要到深呼吸幾下,我們現在就慢慢欣賞九華山的美吧。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23

  九華山化城寺是全國重點寺院。又名地藏寺。位於九華街盆地中心化城峯。東臨東崖,南對芙蓉峯,西接神光嶺,北倚白雲山,四山環拱如城。明嘉靖王一槐《九華山志》載:“化城,天竺國佛場名也。今寺在山之西南,自麓陟旋而上數里至其處,峯巒環列,泉壑紆迴,中曠而夷,類其國郭,故名。

  舊志雲:晉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創寺,曰‘九華’。唐郡守張嚴(巖)奏額始名‘化城’。”唐人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載,唐開元末有僧人檀號居此,寺額即曰“化城”;至德初年,青陽諸葛節等發現正在東岩石室苦修的新羅僧地藏,深爲感動,於是買下檀公寺基,構築臺殿,以成琳宇,請地藏大師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張巖奏請朝廷移舊額置於新寺,於是化城寺成爲地藏大師傳經佈道的大伽藍。

  化城寺坐北朝南,居高臨下。寺前有半月形偃月池(放生池)和麻石鋪成、面積1864平方米的廣場,是九華山舉行廟會和大型佛事活動的場所。現存四進殿宇、硬山頂、馬頭牆,磚木結構;莊嚴古樸,具有皖南民居式古寺建築特徵。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

  全寺對稱嚴整,佈局有序。四進殿宇分別坐落在3個臺基上,層層遞升。第一進靈官殿,殿前廊檐長20米、高6米,3扇大門,殿內進深16.5米,面闊5間。有2個天井,兩側爲廂房;第二進天王殿,長20米,寬20.5米,敞廳堂有四落水天井,東西兩側有半廊;第三進大雄寶殿,寬20.5米,內有天花藻井3只,中間大藻井直徑440釐米,深170釐米,其“九龍盤珠”圖爲浮雕藝術珍品;第四進爲藏經樓,保持明代建築風貌。長20米,寬14米、高1.3米。三、四進之間院牆上嵌有明、清以來的石碑8方。

  藏經樓是九華山珍貴文物薈萃之處,主要佛教文物陳列於藏經樓下廳堂。樓上藏有明萬曆刻板《藏經》、明代高僧海玉(字無瑕)手書《血經》81卷、印度貝葉經2札以及明神宗頒經聖諭、清康熙、乾隆帝的御書手跡。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24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好!我是陪同大家遊覽的導遊王萍,大家喊我王導就能夠了,在那裏我代表安徽旅行社對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並預祝本次遊覽圓滿順利。在今日的遊覽中如果有什麼問題,歡迎大家及時地提出,我必須本着合理而可能的原則,讓大家此行如意開心。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旅遊,下頭由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九華山的概況。

  唐天寶年間,李白的一首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峯,天河掛綠水,秀出就芙蓉”,“九子山”從此更名“九華山”。

  它是國家5A級旅遊區,全國禮貌旅遊示範點,安徽三大名山之一,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更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於世,素有“東南第一山”“蓮華佛國”等美譽。

  九華山景色秀麗,古剎林立,現存寺院99座,其中9座寺院爲全國重點寺院。

  我們此刻來到了九華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華山開山祖寺化城寺了。化城寺的名稱取自佛經中“指地化城”的故事。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是九華山的“總叢林”。寺額高懸的是趙樸初題寫的“九華山歷史文物館”橫匾。寺內這口古鐘,高一丈有餘,重約20__斤,鑄造精美,聲音洪亮。“化城晚鐘”遂成爲“九華十景”之一。

  大家抬頭看,這座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此刻就讓我們乘坐地面纜車去遊覽百歲宮!

  百歲宮這塊寺額匾上的“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是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題寫的。據記載,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瑕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東崖峯摩天嶺禪居苦修百年。死後3年,人們纔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爲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其肉身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明白後封他爲“應身菩薩”,這尊肉身就是無暇和尚。

  接下來讓我們去天台看看,去天台要經過鳳凰松景區。鳳凰松位於九華山中閔園,是九華山的一大景觀。大家請看,松高7.68米,胸徑1米,造型奇特,恰似鳳凰展翅,故名鳳凰松。此松史載見於南北朝,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有“天下第一松”的美譽。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峯是九華山的主峯,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華里山路,四周羣山匍伏,周圍的岩石奇形怪狀。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真使人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天台“捧日亭”觀日出,其不亞於泰山。所以“天台曉日”被列爲“九華十景”之一。

  此刻我們來到了神光嶺肉身寶殿,那裏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金喬覺肉身。因他俗家姓金,被尊爲“金地藏”。

  唐玄宗開元年間,24歲的新羅國王族金喬覺,渡海來華求法,經南陵等地登上九華,于山深無人僻靜處,擇一巖洞棲居修行。

  金喬覺潛心修煉七十五年,九十九歲在九華山圓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僧衆認定他是地藏菩薩化身,遂建石塔將肉身供奉其中,並尊稱他爲“金地藏”菩薩。

  九華山遂成爲地藏菩薩道場,由此名聲遠播、譽滿華夏乃至全球,逐漸構成與五臺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並稱的地藏應化聖地。

  此殿莊嚴雄偉,是塔殿式建築,上蓋鐵瓦,四角有宮殿式翹檐。入殿須登八十一級臺階。大家看這兩塊匾額,上書“肉身寶殿”,下書“東南第一山”。殿宇面闊三間,地面平鋪漢白玉石。中央這座1.8米高的漢白玉塔基,上矗七層八面木質寶塔一座。塔的每層八面皆有佛龕,每龕均供奉地藏金色坐像。木塔外爲漢白玉神臺,上有雙手捧圭的十殿閻羅立像。塔基四角有回柱頂梁,塔內是供奉金地藏肉身的三級石塔。塔前懸着鏤空八角琉璃燈,終年燈火長明。

  好了,各位遊客,今日的遊覽到這就結束了。十分感激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歡迎各位再次光臨!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25

  各位親愛的遊客,大家好,自我介紹一下,我叫王。首先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蓮花佛國九華山風景區。有一句說得好,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今天大家能歡聚在一起,估計大家的前世都在不停地回頭。小王也很珍惜這一次難得的相遇,你們能到九華山一遊,這是與佛有緣,與山有緣,也是與我有緣。很高興成爲你們的導遊,願我的真誠,能換來您滿意的微笑。

  首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九華山風景區。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南朝時,因此山峯巒異狀,酷似童子,其數有九,被成爲九子山。唐代李白遊山時,觀九峯狀如蓮花,寫下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從此人們便稱這座山叫九華山了。它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並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公元7世紀,也就是唐朝時,新羅國(也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王子金喬覺航海東來,在九華山駐紮下來,辛苦修行數十載,99歲圓寂,據說三年後開缸時,他是“顏面如生,肉身不腐”。被認爲地藏菩薩“靈蹟示現”,從此九華山被闢爲地藏菩薩道場。

  現在我們進入的是九華街景區,大家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門坊,門坊是端莊典雅,它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高9米,大家可以看到橫額上鐫刻着的“九華聖境”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親筆御書,過了門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修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拱橋,迎仙橋、迎仙橋。顧名思義,過了這座橋呢,咱們就從凡界到了仙境,在這裏呢,大家就隨我一起踏上這座古橋,我們一起步入仙境吧。

  大家看,過了橋正面就是祗園寺的大殿,祗園寺是國家重點寺院,規模是九華山四大叢林中最大的一座。 “叢林”意思是許多僧衆志同道合,彷彿許多大樹似的,大家同住一處,一齊修行。祇園寺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講堂、藏經閣等十餘座單體建築組成,是典型的組合式建築。

  它的山門偏離了大殿中軸線,大家知道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呀歪置山門,是頗有講究的,一來是爲了辟邪,二來是門向朝着開山祖寺化城寺,用意也是非常的巧妙,大家再看看,在寺廟的前院牆上,有一條時刻,“泰山石敢當”五個大字十分醒目,大家來猜猜,這又是做什麼用的,是的,這也是用來鎮妖避邪的。這也是祇園寺所獨有的。祇園寺文物珍貴,1933年于右任手書的大雄寶殿匾額現仍懸於大殿之上。寺內廚房裏面還有民國時期的7口大銅鍋,最大的一口直徑173釐米。人稱“千僧竈”。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寺廟去,感受這神祕的佛教文化,那進寺廟前,小王先跟大家講一下,這進寺廟的規矩,這進寺廟也是大有講究的,進廟門是儘量走兩邊門,若走右邊則先邁右腳,走左邊則邁左腳,不要踩門檻,更不可站或坐門檻上,這是對佛的不敬。

  好,參觀完祇園寺。下面我們要去化城寺看看。佛經有“指地化城”之說。據史料記載,晉朝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在此建寺,唐開元末年有僧人檀號居於此地寺額題“化城”。後來,青陽縣鄉老諸葛節上山,發現了在山崖石洞中苦修的金喬覺,深爲感動,於是買下了檀公舊地,構築臺殿,建成廟宇,請金喬覺在此居住。後來化成額題被移至此,於是化城寺便成爲了九華山地藏道場開山祖寺。現在,這裏闢爲九華山歷史文物館。館名是由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館內現展示的是金喬覺的生平事蹟和珍貴的歷史文物。

  我們看化城寺寺前有放生池,據傳這是金地藏率衆徒修建化城寺時開挖的,池前廣場上有一用石條壘成的娘娘塔基。據傳金地藏母親得知兒子桌錫九華後,萬里跋涉來山尋兒迴歸,長時間思兒心切,加之一路風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廣場邊一口井中泉水爲母親洗眼,治好了母親眼疾。此井後人稱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候母親,並向她細說佛教因緣。母親終被感悟,留山助兒護佛,爲了紀念金喬覺的母親,後人在此建了這座娘娘塔。

  好了,大家現在隨我乘坐纜車,去閔園景區。爲什麼叫“閔園”呢?據傳唐代這裏有一戶姓閔的,產業豐盈,這方圓百里都是閔員外的。金地藏初來九華山時曾向閔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傳至今。後來閔公父子皈依佛門,閔氏沒有後代,於是,今天的九華山就沒有一戶姓閔的人家了,可是閔園這個名字卻流傳了下來。

  這裏是閔園竹海。修竹叢生,遍佈岡巒。走進竹海,一定會洗淨城市的喧囂,脫盡世俗的煩惱。來到閔園景區,那這棵鳳凰古松,你不得不看。它已經有1400年曆史了,松高7.8米。主幹扁平翹首,如鳳凰冠;兩股支幹一高一低狀似鳳凰尾。松尾下有一大圓石,人稱“鳳凰蛋”。國畫大師李可染稱譽此松爲”天下第一松”。與黃山迎客松齊名。

  參觀完閔園景區,那麼我們今天的行程就結束了。今天大家要現在九華山休息一天,明天繼續遊覽天台和花臺景區。天台景區是九華山高山遊覽區,峯巒疊嶂,怪石嶙峋。主要景點有古拜經臺、大鵬聽經石、地藏禪寺、天台峯、十王峯等百餘處,可謂移步換景,異彩紛呈。

  花臺景區地處高山峻嶺之中,沒有塵煙污染,保持了有原始、古樸、純淨、清新的天然麗質。由於剛剛開發有些玲瓏乖巧、奇幻如夢的景物還沒有恰當的美名,熱忱歡迎大家給他們起名字。也感謝大家今天對我工作的支持。有什麼建議意見也請向小王說,我會及時改進。謝謝。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26

  大家好!旅途勞頓一路辛苦,首先歡迎各位來到靈山佛地九華山觀光禮佛,我姓萬,是九華山太白旅行社的一名導遊,請允許我代表我們旅行社及其本人和司機向各位致以最真誠的問候,願九華山所供俸的大願地藏王菩薩保佑各位閤家安康萬事如意有求必應!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九華山的肉身寶殿,說到九華山的肉身寶殿,不能不提一箇人。這個人叫金喬覺,是一箇外國人,他來自古新羅,也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東南部。據史料記載,金喬覺是新羅國的一箇王子, 24 歲時削髮爲僧,並從新羅國航海來到中國。他遍遊中國的名山大川,最後落腳九華山,結廬修行。並遵照地藏菩薩的誓願:“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在九華山修行期間,金喬覺降伏猛獸,採集藥草,一邊爲山上百姓治病,一邊傳經佈道,廣施佛法,深得廣大民衆的愛戴。金喬覺漸漸聲名遠播,收了不少弟子。連當地的地方官也上山來聽取佛法,並把他的事蹟奏明瞭朝廷。於是,追隨金喬覺的人越來越多。由於山高林密土地少,糧食不能維持山上衆僧的生計,他們不得不食用觀音土。因爲長期營養不良,當時的人們把金喬覺稱爲“ 枯槁僧” ,稱其徒衆爲“ 枯槁衆” 。但越是艱難困苦,金喬覺越是信念堅定,更加贏得衆人的敬重,連新羅國僧衆,也相繼渡海前來跟隨 。金喬覺九十九歲圓寂後,屍體歷經三年都沒有腐爛,面容跟生前一模一樣,這些超自然的現象正和佛經上記載的地藏王菩薩相似。正好金喬覺法名金地藏,於是,佛門確認他爲地藏王菩薩轉世,人們修建塔墓供奉,頂禮膜拜。自此,九華山便聲名遠播,成了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現在我來爲您解釋一下這“肉身寶殿”所供奉的“肉身”的含義。肉身,原意是父母所生血肉之軀。佛門所謂的“ 肉身” 是指高僧圓寂後, 其身體雖經久遠的年代, 卻沒有腐朽潰爛,保持着原形而栩栩如生。只有修行到非常高深境界的僧尼,纔可以形成肉身。肉身不同於埃及的“ 木乃伊” 。在古埃及,殯葬儀式很簡單,只需在沙漠上挖個淺坑掩埋,由於沙漠氣候乾燥,遺體接觸到熱沙很快脫水,細菌被殺死,自然作用形成木乃伊。後來的人工木乃伊是在人死後,將內臟、大腦等組織取出,然後把屍體用藥物處理保存。 在中國新疆等地也曾經出土過木乃伊。 而九華山地處長江南岸,山中四季溼潤,氣候潮溼,不存在產生“ 木乃伊” 的自然條件,肉身也未經過任何藥物處理。這種奇特的肉身現象,至今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

  肉身寶殿內和它的文物展覽室中,藏有許多珍貴文物,有的還爲皇室贈品,非常難得,堪稱一座佛教文物寶庫。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這一天,是九華山傳統的廟會,全國各地的僧尼和香客到這裏舉行佛事活動,並聚集在肉身塔周圍爲地藏王守夜;附近城鄉居民也紛紛上山進行民間文化娛樂活動。遊客、香客成千上萬,經聲佛號晝夜不歇,香菸繚繞,鼓樂陣陣,呈現一派盛典景象。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27

  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我是導遊小雨,很高興我們相聚在那裏,期望我們一齊度過一次完美的旅遊。簡單介紹一下九華山有九十九座山峯,是佛教的聖地,所以人們爲了保平安,都會來九華山拜一拜佛,並遊覽九華山的壯麗的景色。

  從九華山的山腳想上看去雲霧繚繞,各種奇松怪石,是不是美麗極了呢。此刻我們坐車去山頂,在山頂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一棵是公樹,一棵是母樹。據說,這兩棵古樹還是“詩仙”李白栽下的呢!此刻我們呢再去九華山最古老的寶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門前有一箇半圓形的放生池,大家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呀,寶殿正門口對着一座像爬山虎的山峯,一位風水大師說這是凶兆,所以讓小和尚們在寶殿前建了一箇半圓形的放生池爲弓,並與旁邊的石象打齊爲弓箭,守衛寶殿。大家能夠在寶殿內拜一番,裏面的地藏菩薩慈眉目善,看上去跟真的一樣。

  此刻我們來到了九華山最有名的景點——天台。站在天台上仰望,天台上雲霧繚繞,山徑連綿起伏,像一條綵帶從白雲間飄落下來。大家能夠看見上山的遊客像一箇個小白點,散落在綵帶上。

  好了,此刻我們準備下山了,以後有機會的能夠再來,有緣的話小雨再給大家當導遊。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28

  歡迎大家來到莆田九華山,我是導遊小雨,很高興我們相聚在這裏,希望我們一起度過一次美好的旅遊。簡單介紹一下莆田九華山有九十九座山峯,是佛教的聖地,所以人們爲了保平安,都會來莆田九華山拜一拜佛,並遊覽莆田九華山的壯麗的景色。

  從莆田九華山的山腳想上看去雲霧繚繞,各種奇松怪石,是不是美麗極了呢。現在我們坐車去山頂,在山頂有兩棵高大的銀杏樹,一棵是公樹,一棵是母樹。據說,這兩棵古樹還是“詩仙”李白栽下的呢!現在我們呢再去莆田九華山最古老的寶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門前有一箇半圓形的放生池,大家這是爲什麼嗎?因爲呀,寶殿正門口對着一座像爬山虎的’山峯,一位風水大師說這是凶兆,所以讓小和尚們在寶殿前建了一箇半圓形的放生池爲弓,並與旁邊的石象打齊爲弓箭,守衛寶殿。大家可以在寶殿內拜一番,裏面的地藏菩薩慈眉目善,看上去跟真的一樣。

  現在我們來到了莆田九華山最有名的景點——天台。站在天台上仰望,天台上雲霧繚繞,山徑連綿起伏,像一條綵帶從白雲間飄落下來。大家可以看見上山的遊客像一箇個小白點,散落在綵帶上。

  好了,現在我們準備下山了,以後有機會的可以再來,有緣的話小雨再給大家當導遊。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29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的位置是位於芙蓉峯下海拔600米的九華街,這裏是全山的接待中心,沿着街道向前走我們就來到了九華山的開山主寺_化城寺,據佛經中記載:一次釋加牟尼與小徒下鄉佈道,走了很遠,小徒飢渴交加,坐在地上不起來了,這時佛祖手指前方說:前有一城,速去化齋。徒弟立馬就來了精神。其實所謂化城就是佛祖點化而來的。  還有,在進寺之前要注意一下幾點:一是在走進寺廟的時候要一腳跨過門檻,寺廟的門檻是佛祖的肩膀,大家一定不要踩上去,二是不要在裏面大聲喧譁或將紅塵中的玩笑話帶入廟中,三是請大家不要隨意觸碰僧人的法器。好,我們走進化城寺。化城寺………………

  接着就到了肉身寶殿,請大家看一下扁額上的的字:月身寶殿!爲什麼叫月身寶殿呢?因爲在以前月和肉是通假字,所以現在很多形容人身體部位器官的字都會有一箇月字旁。

  肉身寶殿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這肉身即是地藏王金喬覺的肉身,唐元貞十年,金喬覺在九華山修行75年後99歲圓寂,3年後開缸,其遺體綿軟,顏面如生,撼其骨節有金鎖般響聲,依佛經中所示,乃菩薩應世,遂尊爲地藏王菩薩。

  走進肉身殿,可以看到門楣上懸掛着地藏大願:衆生渡盡,方證菩堤;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又被稱爲大願菩薩。相信有大願菩薩的庇佑,各位今後也一定能好運常伴。

  九華勝景在天台。天台峯是九華山的主峯,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於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台,約15華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台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羣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麼大了。極目遠眺,天地渾然一體,長江如練隱隱可見。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竹喧,令人陶醉。周圍的岩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據說其瑰麗景色不亞於在泰山日觀峯看日出。因此“天台曉日”被列爲“九華十景”之一。

  好了,各們朋友,短暫的九華山之旅就這樣匆匆結束了,希望大家心願達成來九華山還原時,我還能爲大家服務。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30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有九峯形似蓮花,唐天寶年間(742∼756)改名九華山。爲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兩山一湖 ”(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遊區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方圓120 公里,總面積334平方公里,最高峯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華街地理座標爲東經 117°,北緯30°。

  九華山主體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以峯爲主,盆地峽谷,溪澗流泉交織其中。山勢嶙峋嵯峨,共有99峯,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蓮花、羅漢、獨秀、芙蓉等九峯最爲雄偉。十王峯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風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九子泉聲、五溪山色、蓮峯雲海、平岡積雪、天台曉日、舒潭印月、閔園竹海、鳳凰古松等。山間古剎林立,香菸繚繞,古木參天,靈秀幽靜,素有「蓮花佛國」之稱。現存寺廟78座,佛像6000餘尊。著名的寺廟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園寺、旃檀林、百歲宮、上禪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達千餘件。山中還有金錢樹、叮噹鳥、娃娃魚等珍稀動植物。

  南朝時,以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峯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聖李白曾數遊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峯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爲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爲“九華山”。李白吟九華山詩云:“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爲東道主,於此臥雲松。”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爲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

  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讚歎:“奇峯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九華山間,遍佈深溝峽谷,垂澗淵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它處處有景,人移景換,清代時概括有“九華十景”。對外開放後,新闢八大景區,百餘處新景點。新老景點交相輝映,自然秀色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時景、日出、晚霞、雲海、霧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觀,美不勝收,令人讚歎不已,流連忘返。素有“東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譽。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31

  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後,對其讚歎不已,認爲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峯秀,佛寺衆多。

  早在東晉年間(401年),山上就開始建寺廟,以後歷代都增建、擴建,形成“三里一小廟,五里一大廟”,廟宇遍佈全山,據說興盛時期多達300餘座,僧衆四五千人。現在保存完整的寺廟尚有五六十座。

  遊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裏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裏,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裏實際上是一箇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可以在這裏住宿,並以此爲起點,遊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餘,重約20__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迴盪,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爲“九華十景”之一。

  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暇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一箇人跡罕至的山洞裏苦修了100年。死後3年,人們纔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爲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爲“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爲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遊人可以在寺裏的肉身殿看到這具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臺之上的無暇和尚的裝金肉身.

  九華山是令人神往的蓮花佛國。它以燦爛的佛教文化和奇麗的自然景觀爲特色,是遊覽、觀賞和開展科學文化活動的山嶽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改革開放以來,古老的佛山沐浴盛世朝陽,新姿煥發,活力再現,現爲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九華山坐落在池州市東南境,她是池州旅遊業的品牌,是池州人民的驕傲,是安徽”兩山一湖”風景區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爲使名山披錦繡,更快地躋身於國際旅遊先進行列,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指導、組織有關部門編寫了這本九華山導遊詞。九華山佛教文化研究會的同志,尤其是幾位老同志退而不休,辛勤筆耕,在很短時間就完成了編撰任務。這種精神是很可貴的,我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敬意。這本書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圖文並茂,以模擬導遊撰文,準確、鮮明、生動,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爐,頗適合導遊人員學習和使用,也可供廣大遊客閱讀和欣賞。我相信,這本書的問世將會把你帶進九華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美妙神奇的境界。我在池州工作多年,深深熱愛九華山。我衷心祝賀此書的出版,並樂之爲序。

  “九華天下神”,這是當代詩人嚴陣今年7月重遊九華山時留下的感慨,悠久的佛教歷史,秀麗的自然風光,神祕的肉身現象,奇特的地域文化,使千秋名山異彩紛呈,獨具魅力。

  導遊詞與名山勝景,猶如畫龍的點睛之筆,面對九華山這樣一座千古名山,一篇好的導遊詞可以幫助你傾聽它歷史的迴音,追尋它文化的源流,聆聽它美妙的傳說;可以引領你尋訪名士的蹤跡,體味佛門的幽深,感受肉身的傳奇……總之,好的導遊詞就像窗口和橋樑,通過它,可以增強你的遊興,引導你走進九華山去觀光、探勝。

  然而,長期以來,九華山的導遊詞花樣繁多,層出不窮,有時關於同一個景點的介紹出現幾種不同的“版本”,弄得遊人、香客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更有甚者,對九華山的歷史掌故信手拈來,隨意“發揮”,以訛傳誤,以致於影響了九華山的形象。爲正本清源,兩年前,在我上九華山工作之初,省旅遊局高蔚青局長囑我組織編寫一本規範化的導遊詞。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九華山佛教文化研究會的幾位同志,特別是退休的老同志不辭辛勞,筆耕不筆耕不輟,終於使《九華山導遊詞》得以問世。在此,我謹向各位作者表示深深的謝意。

  《九華山導遊詞》約14萬字,旁徵博引,史料翔實,既闡幽發微,又淺顯易懂,同時模擬導遊,琅琅上口,引人入勝,融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是一篇創新之作。相信此書的出版,可以正本清源,去蕪存菁,將會推動九華山導遊講解的統一和規範,爲九華山加強對外宣傳,提升影響力發揮作用。

  九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是一篇導遊詞所能概括的,有待於世人共同發掘整理。組織編寫導遊詞,是我們在景區文化建設上的一次嘗試,難免有疏漏之處,歡迎大家指教。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32

  肉身殿是典型的宮殿式建築,坐落於九華山街西神光嶺頭,周圍古木參天,濃廕庇空。殿宇高15米,山門西南,紅牆森嚴,巍峨雄壯。入殿須登八十一級臺階。站在臺階之下,舉引仰望,可見南門廳上方有兩塊橫額。上額書“肉身寶殿”四字,楷書,豎匾四周鑲飾立體花邊,無署款;下額書“東南第一山”五字,行書,民國八年(1919年)閏七月青陽人施玉藻題。上署“浙江慈裕縣信士董東海、董東福久感地藏王威靈,以助夙願。”

  殿前的東西廂房,底層均有房間。入內如平步登樓。東廂數間,爲客堂和僧人寮房。西邊數間,原爲“佛教文物陳列室”。

  殿宇面闊3間,進深16米,地平鋪漢白玉石。中央爲1.8米高的漢白玉塔基,上矗七層八方木質寶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層八面背有佛龕,每龕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56尊,大小不一,以漆芋合塑造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塔北門外有個半月形瑤臺,臺上鑄有三座大鼎。其一,置肉身殿北拜臺東側,高120釐米,口徑109釐米;其二,置肉寶殿北拜臺中,高120釐米,口徑109釐米;其三,置肉身殿北拜臺西側,高120釐米,口徑109釐米,此處比殿南正門前開闊得多,香客多到此燒香拜佛。

  明萬曆年間朝廷賜銀重修塔殿,賜額“護國肉身寶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州喻成龍重修殿宇,正殿大門朝北,建有84級臺階。咸豐七年(1857年)大部分殿宇遭兵燹。同治初山洪衝倒殿宇,繼又重建。光緒十二年(1886年)開肉身塔大規模重修,移殿門正南向,門額懸掛“東南第一山”橫匾。殿南陡建8l級臺階。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黎元洪書贈“地藏大願”匾額。1944-1946年住持僧化雨。1947-1949年住持僧寶嚴。

  1955年和1981年又兩次重修。該寺殿宇宏偉,是塔殿式建築,上蓋鐵瓦,四角有宮殿式翹檐。殿內漢白玉輔地,塔基上建有七層八方木塔,每層木塔有佛龕供地藏菩薩佛像。全寺建築面積705平方米。爲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

九華山閔園景區導遊詞 篇33

  相傳九華山原爲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後竟遍覆九峯。閔讓和十分驚異,由驚而喜,先讓其子拜師,後自己亦隨之皈依。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聖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爲閔讓和父子。金喬覺來山後,居詮在東岸峯的巖洞裏(後人稱之爲“地藏洞”),巖棲漳汲,過着十分清苦的禪修生活。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長老諸葛節等數人結伴登山,一路但見深山峽谷,荊榛莽莽,寂靜無人。到得東崖,見巖洞內唯有釋地藏孑然一身,閉目端坐,旁邊放一折足鼎,鼎中盛有少數白米摻雜觀音土煮的剩飯,衆長老爲有如此苦修之人,而肅然起敬。於是共同籌劃興建禪舍,供養地藏。不到一年時間,一座廟宇建成,地藏有了棲身之地和收留徒衆常住寺內的條件。其大弟子、首座僧用瑜,身體力行,斬荊披棘,率衆墾荒,鑿渠開溝,造水田,種穀物,勞動自給,堅持苦修。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張巖,因仰慕地藏,施捨甚厚,並奏請朝廷將“化城:舊額移於該寺。郡內官吏豪族,紛紛以師禮皈依地藏,向化城寺捐獻大量財帛。金喬覺,聲聞遐爾,連新羅國僧衆聞說,也相繼渡海來華隨侍。

  1000多年來,肉身寶殿雖有興廢,但迄今氣魄非凡。肉身寶殿建於高臺之上,石柱,紅牆,鐵瓦,漢白玉鋪地,正門高懸“東南第一山”匾額。階。殿中央七層木結構的“地藏塔”,塔基用漢白玉砌成。塔內供奉一百多尊地藏菩薩,正面供“金地藏”塑像,金騎着涉水如飛的“諦聽”,左爲他的弟子道明,右爲道明的父親閔公。因爲道明先入空門,成爲父親的師兄。塔的前後安置着大大小小的地藏塑像,兩側是十殿閻羅拱衛而立。整個大殿莊嚴肅穆,連遊人說話都輕聲細語,或者以眼神示意。順着雕樑畫棟的走廊來到殿後,有一箇半月形瑤臺,牆上貼個大字“布金勝地”。每當地藏圓寂之日,國內外香客都到此朝拜進香和施捨。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