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導遊詞(精選3篇)

江西南昌導遊詞 篇1

  我們出外旅遊時,常說“將下榻酒店”。這“下榻’’二字是出自何處呢?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句。其意思是說:江西靈秀的土地造就了俊傑的人才,徐孺子是其中的代表。當時的豫章太守陳蕃極爲敬佩徐孺子的才學和人品,喜歡與他暢談,至深夜不止。爲此專備一副牀榻,供徐孺子留宿用,而且只有他才能用,別人不可,他一走,便將榻懸吊起來。“下榻”就出自這裏。那麼徐孺子又是誰呢?他爲什麼如此受人尊敬呢?接下來我們要去遊覽的景點是孺子亭,到那裏以後我再向各位介紹。

  我們現在來到了南昌老城區的西湖畔,西湖是南昌城的內湖之一,湖面不大,在一片繁華的鬧市中闢出一塊安逸的洞天,可謂是鬧中取靜。各位請看.西湖水一泓清碧,湖岸綠柳成行,在綠柳掩映中,一座八角亭臺悄然而立,這便是始建於1700年前的孺子亭。此亭是爲紀念東漢末年南昌名士徐稚而建,各位可前往觀賞。這個亭子在建築風格上很難說有什麼獨特之處,重要的是千百年來,它在提醒着人們,古代的南昌曾孕育過一位非凡的人物——徐稚。

  徐稚(97~168年),字孺子,世居南昌,家境貧窮,自幼勤耕,兼事磨鏡,求知好學,熟讀《春秋》、《易經》、《尚書》等經典著作,兼通天文、星象、算曆、河圖、七緯、推步等經籍。他學問淵博,見識深遠,而且品行高尚;他曾遊學長安,師從黃瓊等名儒,廣交學友,聲名遠播海內,時稱“南州(江南)高士”。

  東漢延熹二年(159年),陳蕃向桓帝推薦徐稚登“三事”,即出任三事大夫,陳疏表稱讚他能“左右大業”,如若啓用,必能“增光日月”。桓帝准奏,徵召徐稚爲官,但徐稚不肯出任。桓帝在位時,徐稚曾五次拒聘到宰相府任職,四次拒受薦舉爲孝廉,朝廷徵聘他爲太原太守,他也堅決辭謝。漢靈帝劉宏初登基時,欲以蒲車迎聘,但那時他已在家病逝,終年72歲。

  徐稚一生隱居務農、執教。他弟子衆多,且多屬貧寒子弟;他發明了用竹筒引水灌溉農田的技術,創造了家禽棚養的方法,爲農業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徐稚爲人謙和,樂於助人,鄰居無不敬仰他的品德。陳蕃知道徐稚清貧,常派人送去衣物和糧食,但他只收下糧食,衣物則悉數退回。原來他把全部糧食轉送給貧苦人家,自己“非自力而不食”。

  徐稚雖有曠世之才,但拒不出來當官,是不是說他不願施展自己的才華,爲國家、爲百姓效力呢?其實這除了與他淡泊名利的思想有關外,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他看透了當時政局的混亂和朝廷的腐敗,在他看來,自己無力迴天,與其出來做官,還不如從教、務農對老百姓的幫助大。有一箇故事頗能說明問題,他有一箇好朋友叫郭泰,一次他來到郭泰府上,正碰上郭泰在磨斧子,準備砍掉庭院中的一棵大樹。徐稚問起砍樹的原因,郭泰說:“我的房子是一箇四合院,中間長了一棵大樹。四合者,口也;樹者,木也;口中一木,豈不是一箇‘困’字,我要砍去口中之木,爲解困也。”

  原來郭泰和徐稚同是當時儒林泰斗黃瓊的學生,郭泰還是太學生的首領,他反對朝廷宦官專權,指責朝綱失控,痛恨官場腐敗,因而屢遭排擠,爲此他思想極爲困惑。今天他借物抒情,想以砍樹之舉排解愁悶。徐稚看出了他的心境,於是勸他說:“你去掉庭中之木,人卻仍在庭中,口中一人,豈不成了‘因’嗎?”郭泰聽了,想了好大一會兒,大聲說道:“我郭泰寧爲困,不爲囚!”撂下斧子,令家人擺酒待客。席間徐稚進一步開導說:“大廈將傾,一繩豈能維繫?你們幾個書生,徒勞無益。重要的是百姓,我等以一己之力,重教興學,讓黎民自強足矣!”

  時局果然被徐稚言中,公元166年至169年,東漢朝廷相繼發生“黨錮之禍”,宦官挾持皇帝迫害異己,陳蕃、李膺等一百多位“黨人”被下獄,最後被處死,他們挽救漢室危局的希望徹底破滅。郭泰卻因聽從了徐稚的勸告,隱居鄉里,不就徵召,以執教著述爲業,弟子多達數千人,不僅躲過了“黨錮之禍”,而且造就了一批有用之材。

  徐稚還是一箇極重慵義的人,他“磨鏡吊恩師”和“萬里吊郭母”的故事廣爲流傳。

  東漢延熹七年(164年),朝廷大臣黃瓊去世,安葬在他的家鄉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黃瓊是徐稚的授業恩師,官至太尉、司空,曾推薦徐稚去朝中爲官,被他婉言拒絕。黃瓊在朝中官居高位時,徐稚與他沒有交往,但師生之情卻深藏心中,得知老師去世,他悲痛萬分,立即動身前往江夏弔唁。江夏離南昌有千里之遙,而且徐稚是步行而去,其艱辛可想而知。他按照鄉俗,殺雞一隻,烘烤乾熟,再用絲絮漬酒緊緊纏裹,作爲祭品;又裝乾糧一袋,草鞋數雙,作爲旅途之需;另外,還帶上一塊礪石。原來徐稚有一手祖傳磨鏡絕技,礪石是他磨鏡的工具。他沿途走村串戶,替人磨製銅鏡,以解決食宿,在無人煙的地方,才用乾糧充飢。這樣,用了近一箇月的時間,纔到達江夏安陸。到達後徐稚沒有去黃家,而是直接到黃瓊墓地哭祭,最後連名也沒有留下,就匆匆返回。黃家人還是事後才猜測出是他,於是派人追趕,追上後,他也不肯迴轉,來人只好在路上用酒菜招待一番。

  還有一次是他的好友郭泰的母親病逝,徐稚得知後,經過上萬里路的長途跋涉,來到太原介休(今屬山西)憑弔。在墓前置青草一束,不等主人來就走了。衆人見此,議論紛紛。郭泰得見後深感道:“《詩經·小雅·白駒》有言:‘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此乃徐孺子所爲,受此重禮,我何敢當啊!”急忙派能言之士茅容追至半途,置酒款待。

  徐稚的崇高人品博得了後人的高度景仰,真可謂是名垂千古。在他辭世後約90年,人們在南昌他的西湖舊居遺址建了一亭,表示紀念。這個亭子曾稱爲思賢亭、聘君亭、高士亭,現稱爲“孺子亭”。此亭在歷史上曾多次毀壞並重修,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30年重建並經多次維修保存下來的,已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南昌導遊詞 篇2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歡迎來到南昌,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南昌的概況:

  江西省省會。爲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北處,贛江、撫河尾閣,鄱陽湖平原區域內。總面積七千四百零二點二六平方里。市區約一百二十四萬。全市轄東湖、西湖、青雲譜、灣裏、郊區等五區及南昌、新建、進賢、安義四縣。

  民族以漢族爲主,還有滿、蒙古、回、壯、藏、苗等二六個少數民族。

  地貌以平原爲主,兼有廣闊的水域和較大數量的崗地、低丘。贛江、撫河自南向北流經境內。整個地勢大致呈西部和東南部高,北部低的半包圍傾斜狀態。年均溫一七點一至一七點七攝氏度,年降水量爲 一五一五至一五九五毫米。

  南昌始建於公元前二零二年(漢高祖五年),漢朝開國名將穎陽侯灌嬰奉命率兵進駐南昌一帶,並正式設置豫章郡和南昌縣。次年(前二零一年),在南昌築一土城稱“灌城”。此後,南昌幾易其名:漢時屬豫章郡,南朝爲豫章國。隋在南昌置洪州總管府。大業初,廢州復置豫章郡,改南昌爲豫章,爲歷代郡、府、縣、道治所。一九二六年建市,一九四九年六月七日,南昌市人民政府成立。

  土地肥沃,水域寬廣,資源豐富。全市土地總面積一萬一千零三五萬畝,其中耕地面積四百四十六點九八萬畝,水域面積三百三十點六五萬畝。主要的經濟魚類有草、青鰱、鯉、鯽、扁、銀魚等。礦產有花崗石、石英石及陶瓷土、煤炭、水晶、銅都有一定儲量。植被繁茂的西山,野生動植物頗多。

  南昌市處我國南北交通要道。明清時代,南北官商來往,多取道南昌。現已建成的水、陸、空交通網絡,可通往全省和全國各地。南昌航空站可與北京、上海、廣州、廈門、武漢、福州、香港等地直接通航。工業佔主導地住。全市工業以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電子爲重點,還有飛機制造、冶金、輕工、化工、醫藥、建材等行業。

  南昌地區文化歷史悠久,素“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稱。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明末清初朱耷(八大山人)的書畫藝術,均名揚中外。

  一九八六年,南昌市被國務院命名爲歷史文化名城。全市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六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九處。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賀龍、葉挺指揮部舊址 及三十年代新四軍舊址均設在市內。市內還有全國四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

  經過一天的愉快行程,我們的旅遊活動馬上就要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遊,能給大家帶來一箇好的心情。我們真誠地期望大家再次光臨。謝謝大家!

江西南昌導遊詞 篇3

  江西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20℃,大體爲南高北低,一月3-9℃,七月27-31℃。江西資源豐富,盛產稻米,爲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鄱陽湖,贛江等江湖水域盛產魚類,素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江西風景名勝繁多,文化資源豐富,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仙女湖、三百山6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揚天下。有南昌市、景德鎮市、贛州市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5處,省級旅遊景區景點2406處。

  江西省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部,位於北緯24°29′~30°05′,東經113°34′~118°29′之間,南北長約620km,東西寬約490km。

  江西省東與浙江、福建,南與廣東,西與湖南,北與湖北、安徽接壤。北靠長江,上接渝漢,下通寧滬,南倚梅關,俯瞰嶺南,可通廣州和香港、澳門。

  江西省屬於我國華東地區,地處我國中部地區,緊鄰東部、南部,也是東部向西部過渡的前沿地帶。江西省共有11個省轄市,76個縣,近90個縣區。

  江西省老區(含革命老根據地和游擊區)面積113211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67.8%。其中:老區面積佔100%的全紅縣27個;佔90~96%的縣6個;佔50~89%的縣20個;佔半數以下的縣25個。全省分佈有老區鄉、村的縣、市共78個,分佈有老區村的鄉共1064個,其中:老區面積佔半數以上的鄉834個。全省分佈有老區鄉、村的縣、市共78個,分佈有老區村的鄉共1064個,其中:老區面積佔半數以上的鄉834個。

  江西省屬於中國華東地區,處在長江中下游南岸,全省國土總面積16.69萬km2,佔全國總面積的1.74%,居華東地區六省一市面積的首位。其中:山地、丘陵面積佔78%,崗地平原佔12%,水面佔10%。

  省境東、西、南三面環山,中間丘陵起伏,北部有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及湖區平原,全省地勢由東、南、西三面逐漸向鄱陽湖區傾斜,構成一箇向北開口的不閉合盆地。贛江縱貫南北,同撫、信、饒、修諸水,從東、南、西三面彙集鄱陽湖,形成以鄱陽湖爲中心的向心水系,水流經湖口流入長江。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