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著名含鄱口導遊詞(精選7篇)
江西著名含鄱口導遊詞 篇1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廬山的一箇標誌性景觀,叫含鄱口,各位可能早有所聞。這裏距離牯嶺街大約6公里,正處在廬山東南的含鄱嶺的中央。大漢陽峯、九奇峯、五老峯的峯壑形成了我們前面的大峽谷,宛如一巨大豁口朝向鄱陽湖,大右含吞這中國最大淡水湖之勢,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廬山的一箇標誌性景觀,叫“含鄱口”,各位可能早有所聞。這裏距離牯嶺街大約6公里,正處在廬山東南的含鄱嶺的中央。大漢陽峯、九奇峯、五老峯的峯壑形成了我們前面的大峽谷,宛如一巨大豁口朝向鄱陽湖,大右含吞這中國最大淡水湖之勢,因此得到這樣一箇氣勢磅礴的名字。明代詩人方文有一首詩——《含鄱陽嶺至太乙峯》
侵晨獨出含鄱口,千里鄱湖一嶺函。
但使短藤窮碧巘(yan),何妨細雨溼青衫。
林中暗淡高低樹,霧裏微茫上下帆。
不是探奇索隱者,誰能踏雪履巉(chan)巖。
太乙峯在含鄱口西2裏處,山勢莊嚴挺拔,與衆山迥然不同,相傳遊人因難以攀登,常望山興嘆,此峯給人以一種神祕感,所以得名“太乙”。太乙是星官名,在天龍座內,屬紫薇恆。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尋幽探勝的經歷和感受。
“函”字是全詩的亮點,形象的寫出了此處的雄偉氣勢。可以想象,天剛亮來到含鄱口,縱目遠眺,廣闊的視野中,千里鄱陽湖,氣象萬千,一箇“函”字,真是舉重若輕。短藤就是短杖,窮就是探尋,巘就是山峯,“但使短藤窮碧巘”暗示出山勢的峻峭和登攀的艱難。“林中暗淡高低樹,霧裏微茫上下帆。”意思是從暗淡的叢林中看去,有許多高低錯落的樹木,透過微茫的雲霧,可望見鄱陽湖中來往的船,描繪出一幅山色湖光圖。最後兩句寫詩人不畏艱險,探尋含鄱口這一帶的風光,也說明了此處有一種誘人的魅力。
江西著名含鄱口導遊詞 篇2
含鄱口海拔1286米,含鄱嶺和對面的漢陽峯之間形成一箇巨大壑口,大有一口汲盡山麓的鄱陽湖水之勢,故得名。
含鄱嶺上有一座雕樑畫棟的方型樓臺,這就是廬山觀日出的勝地望鄱亭。遊客踏着熹微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欄遠望着呈現魚肚白的天際。不一會兒,一望無涯的鄱陽湖上,拉開了紅色的天幕,天幕上金光萬道,紫霞升騰。輕揚天際的密密雲層,在霞光的映染下,如同一大片重重疊疊的金色魚鱗。驀地,一輪旭日從煙波浩渺的湖面噴薄而出,染紅了藍天、綠水、遠山、近嶺。遠眺鄱陽湖,水天一色,漁帆點點;近看漢陽峯巍峨壯麗,犁頭峯耕雲播霧,氣象萬千,尤爲壯觀。
含鄱嶺上,有石牌坊、含鄱亭、望鄱臺,點綴得更爲秀麗,_同志曾在石牌坊側旁的石條凳上歇息。
登含鄱臺眺望五老峯,以藍天爲背景,五老峯呈現人民領袖_的頭像剪影,猶如偉人朝天安臥,因此五老峯今又稱偉人峯。此爲近年發現的新景觀。的山川又披上了一層嫵媚的面紗;真乃瞬息萬變,神奇莫測,無怪乎古人讚道:廬山之奇莫若雲。
嶺西,漢陽、五老兩峯如兩角相對,而犁頭尖山正界其中,這座由第四紀冰川刻切的角峯,如一快鋒利的犁頭,在蒼天間耕耘。含鄱嶺東南,爲太乙峯,峯下是頗有盛名的太乙村。
逶迤的含鄱嶺,處山峯、谷之樞,匯霧、靄、泉、湖之趣,盛享“遨遊樂境”、“縱覽萬千”之美譽。
江西著名含鄱口導遊詞 篇3
由於含鄱口的特殊地勢,使這裏成爲雲霧孕育之處。不知各位是否聽說過?在含鄱口觀賞雲霧,偶爾能領略到“響雲”、“寶光”、“雲中淨地”的奇妙景象。
_,常見雲霧從山中急速朝峯巔湧去,而且伴隨着“嗡嗡”的響聲,這就是“響雲”。這種現象有一箇解釋說,含鄱口豁然其張,形凹如口,恰似一箇大音響,奔跑的雲霧流與其發生共鳴,因而“嗡嗡”作響,聽之有聲。
如果再濃霧迷漫的早晨,置身於此,有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身影出現在雲霧的屏幕上,影子在外圍環繞着兩圈五色光環,好似菩薩頭上的靈光,人們稱爲“寶光”。這確實奇妙!我猜測,由於山勢的原因,濃霧可能在某處形成了一箇直立的平面,猶如一箇大平面鏡,此時正好照出了人的身影。至於五色光環,是因爲水汽對光的折射和衍射形成的。人體周圍的水汽由於體溫的影響,其密度與別處水汽有差異,可能正好具備對光產生折射和衍射的條件。
雲霧中的含鄱嶺,當雲海的海濤從四面八方襲來時,四周雲槍高壘的含鄱嶺中間,有一塊纖霧不染的“雲中淨地”。這是由於含鄱嶺的特殊地形,纔有雲霧從四面八方一地推進的現象,形成逐漸縮小的雲霧圈,隨着雲霧圈的縮小,圈內氣壓也隨之增大,當氣壓大到某一數值時,正好能抵擋住雲霧的推進,於是就出現了“雲中淨地”的現象。
也許是因爲這個山嶺中部有一箇含鄱口,所以它才得名“含鄱嶺”。含鄱嶺海拔1211米,東接五老峯,西傍九奇峯,北憑大月山,西南有漢陽峯。構成含鄱嶺的山石是長石石英砂岩,山脊如刀,長達1250米,其方向既不與岩層走向一致,又不與任何一組裂隙平行,李四光等地質學家據此認爲含鄱嶺山脊是一條典型的冰川刃脊,是第四紀冰川在流動中刮削而造就的。
江西著名含鄱口導遊詞 篇4
請各位隨我一起攀登含鄱嶺,領略嶺上的風光。這裏有一箇石坊,是含鄱嶺遊覽長廊的入口。石坊四柱三門,上面刻有“含鄱口”三個大字,左右兩邊石柱上分別刻有“湖光”、“山色”字樣。讓我們拾級而上,現在隱約可見上面還有三座建築,前面山脊上有一箇傘頂圓亭,紅柱綠瓦分外醒目,那就“含鄱亭”。嶺脊中部有一座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40米還有一座半隱的“忘歸亭”。四座建築構成含鄱嶺上的建築羣,體現了中國園林的“藏”、“露”結合的特色。“含鄱”、“望鄱”、“忘歸”三詞的意思層層遞進,也是遊人觀景的感受。
望鄱亭是觀看雲海和日出的理想之地,讓我們上去看看。“乍雨乍晴雲出沒,山雨山煙濃復濃。”這兩句詩形象的寫出了含鄱嶺雲霧瞬息萬變的情景。
最後提醒大家,要看日出,必須挑選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在黎明前來到望鄱亭,憑欄遠眺鄱陽湖,開始天空是很淺很淺的藍色,轉眼間天邊出現一道紅霞,緩緩的亮起來,當亮到耀眼時,一輪旭日從鄱陽湖上騰出,噴薄升空,萬道金光映射廬山羣峯,青山帶紫,白雲披紅,景象非常壯觀!
江西著名含鄱口導遊詞 篇5
含鄱口它勢如奔馬,又宛如游龍,神氣活現的橫亙在九奇峯和五老峯之間,張着大口似乎要鯨吞鄱陽湖水,因此得名。含鄱口的奇妙就在於一箇“函”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嶺函”的氣勢。寬敞的空間,遼闊的視野,低舒的蔥蘢,山的靜止,水的流動等種種情致極度不相同的美相互對照、相互輝映、相互連接成爲一體,幻妙與曠達是這裏的精妙所在,魅力所在。含鄱嶺上有4處建築。嶺南端建有一石坊,四柱三門,坊中央鐫有“含鄱口”字樣,其左右分別刻有“湖光”、“山色”四字。坊後山脊上有一傘頂圓亭,紅柱綠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嶺中部有一座雕樑畫柱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40米還有一座半隱的“忘歸亭”。這組建築,充分體現了中國林“藏”、“露”結合的特色,高高聳立在嶺脊上,但又被山脊、林木所排映,顯得格外和諧自然,達到了“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漫步在嶺脊上,北可望五老峯,東可瞰鄱陽湖,南可眺大漢陽 峯,西可觀廬山植物園,這大概便是遊人若鶩的主要原因。
登上含鄱亭,極目四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特別是觀着雲海和日出,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乍雨乍晴雲出沒,山雨山煙濃復濃”。下當你興致勃勃地觀看嶺下風光時,霎時間,薄薄的霧自湖中緩緩升起,越來越濃,越來越大,轉而變成白絮,變成雲煙向山崗上湧來,攸忽間,峯隱湖失,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伸手可觸。人在霧中行,彷彿進入了一箇混濁世界,使你感到迷濛,茫然。明代詩人王世懋對此深有體味,他在《度含鄱口》詩中雲:蒼虯絳節度崢嶸,下界微茫勺水明。最愛他山雲似絮,不知身在絮中行。至於含鄱口的險要,則要數清代詩人曹樹龍寫得時最真切:高空誰劈紫金芙,遠水長天手可揄,擬似巨鯨張巨口,西江不吸吸鄱湖。
黎明前,登上含鄱嶺,臨亭憑欄遠眺鄱陽湖,開始天空是很淺的藍色,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暈,緩緩慢地亮起來,當亮到耀眼時,太陽便冉冉地升上水面,湖面很快就被染上了橙黃色。帶着色彩的波光,特別耀眼,特別璀璨。一會兒,太陽全部跳出湖面,一片深紅色。照亮了青山,染紅了碧水,呈現出“紅霞萬朵百重衣“的壯麗圖景。
江西著名含鄱口導遊詞 篇6
含鄱口它勢如奔馬,又宛如游龍,神氣活現的橫亙在九奇峯和五老峯之間,張着大口似乎要鯨吞鄱陽湖水,因此得名。 含鄱口的奇妙就在於一箇“函”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嶺函”的氣勢。寬敞的空間 ,遼闊的視野,低舒的蔥蘢,山的靜止,水的流動等種種情致極度不相同的美相互對照、相互輝映、相互連接成爲一體,幻妙與曠達是這裏的精妙所在,魅力所在。 含鄱嶺上有4處建築。嶺南端建有一石坊,四柱三門,坊中央鐫有“含鄱口”字樣,其左右分別刻有“湖光”、“山色”四字。坊後山脊上有一傘頂圓亭,紅柱綠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嶺中部有一座雕樑畫柱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40米還有一座半隱的“忘歸亭”。這組建築,充分體現了中國林“藏”、“露”結合的特色,高高聳立在嶺脊上,但又被山脊、林木所排映,顯得格外和諧自然,達到了“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漫步在嶺脊上,北可望五老峯,東可瞰鄱陽湖,南可眺大漢陽 峯,西可觀廬山植物園,這大概便是遊人若鶩的主要原因。
登上含鄱亭,極目四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特別是觀着雲海和日出,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乍雨乍晴雲出沒,山雨山煙濃復濃”。下當你興致勃勃地觀看嶺下風光時,霎時間,薄薄的霧自湖中緩緩升起,越來越濃,越來越大,轉而變成白絮,變成雲煙向山崗上湧來,攸忽間,峯隱湖失,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伸手可觸。人在霧中行,彷彿進入了一箇混濁世界,使你感到迷濛,茫然。明代詩人王世懋對此深有體味,他在《度含鄱口》詩中雲:蒼虯絳節度崢嶸,下界微茫勺水明。最愛他山雲似絮,不知身在絮中行。至於含鄱口的險要,則要數清代詩人曹樹龍寫得時最真切:高空誰劈紫金芙,遠水長天手可揄,擬似巨鯨張巨口,西江不吸吸鄱湖。
黎明前,登上含鄱嶺,臨亭憑欄遠眺鄱陽湖,開始天空是很淺的藍色,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暈,緩緩慢地亮起來,當亮到耀眼時,太陽便冉冉地升上水面,湖面很快就被染上了橙黃色。帶着色彩的波光,特別耀眼,特別璀璨。一會兒,太陽全部跳出湖面,一片深紅色。照亮了青山,染紅了碧水,呈現出“紅霞萬朵百重衣“的壯麗圖景。
嶺西,漢陽、五老兩峯如兩角相對,而犁頭尖山正界其中,這座由第四紀冰川刻切的角峯,如一快鋒利的犁頭,在蒼天間耕耘。含鄱嶺東南,爲太乙峯,峯下是頗有盛名的太乙村。
逶迤的含鄱嶺,處山峯、谷之樞,匯霧、靄、泉、湖之趣,盛享“遨遊樂境”、“縱覽萬千”之美譽。
江西著名含鄱口導遊詞 篇7
廬山氣候溫適,夏天涼爽,冬天也不太冷,這是廬山又一優越條件。節令特色:春遲、夏短、秋早、冬長。廬山氣溫
廬山給我的最大的印象就是它的瀑布數量衆多景觀壯美的瀑布,此爲廬山一奇。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美麗的廬山,是世界級名山。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總面積38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主峯大漢陽峯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雄奇險秀,剛柔並濟,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壯麗景觀。“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構成一幅充滿魅力的立體天然山水畫。歷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愛此山,世人讚美此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蘊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使她不僅風光秀麗,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爲、胡適、郭沫若等1500餘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從慧遠始建東林寺,開創“淨土法門”,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蘭教於一身的宗教聖地的形成;從朱熹重建白鹿洞書院弘揚“理學”,到教育豐碑的構建;從“借得名山避世譁”的隱居之廬,到上世紀初世界25個國家風格的廬山別墅羣的興建;從胡先驌創建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到李四光“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創立;從20世紀中葉,廬山成爲國民政府的“夏都”,到廬山作爲政治名山地位的確立……廬山的歷史遺蹟,代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處處閃爍着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光華,充分展示了廬山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和美學價值。她是千古名山,得全國人民厚愛及世界的肯定,獲一系列殊榮:乃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單位、中國首批5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區、全國衛生山、全國安全山、中華十大名山、世界遺產–我國第一處世界文化景觀,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20xx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羣,被譽爲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第3篇:世界級名山-廬山導遊詞
中國江西省北部名山,它是世界級名山,最高峯漢陽峯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 她不僅風光秀麗,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廬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
名勝古蹟遍佈。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煙海的丹青墨跡和膾炙人口的篇章。蘇軾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廬山雲霧;李白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秀峯馬尾瀑;毛澤東寫的“天生一箇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峯”的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詩景交融、名揚四海的絕境。廬山的名勝古蹟還有: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屯兵飲馬的小天池、憑欄可極目遠眺蜿蜒長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徑賞花的花徑、千年古樹三寶樹、觀鄱陽湖日出的含鄱口,有3000多種植物的植物園、如五老並立的五老峯、拋珠濺玉的三疊泉瀑布,被陸羽譽爲天下第一泉的谷簾泉,天下第六泉的招隱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峯頂龍池水,等等。
民間傳說,廬山乃“神仙之廬”,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周威烈王時,匡俗兄弟在廬山學道成仙;隨後,又傳說周武王時,道家方輔與老子李耳,騎着白色驢子入山煉丹,得道成仙;又傳說張天師的兩個高足弟子王長和趙升被派往廬山,管理道家這個六十九福地……
廬山神祕飄渺的雲霧和人跡罕至的密林古洞,爲這些神話傳說增加了魅力。不過,上述神仙方土,都沒有在廬山留下多少遺蹟和詩文,講不出一箇系統的故事,唯有“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在廬山和九江有較多的遺蹟和一些詩文。
宋人白玉蟾在《授墨堂記》中說:呂洞賓在遊歷廬山時遇上了“八仙”中的漢鍾離,授給呂洞賓丹訣,後來兩人一起成“仙”。《廬山志》也記載:唐鹹通年間(860—874),呂洞賓在漫遊江湖過廬山,遇五龍真君傳授他劍術。呂洞賓既得五龍君劍術和漢鍾離丹訣,便在廬山錦繡峯下的仙人洞內精心修煉。至今,仙人洞內的神龕裏,仍奉有身佩寶劍,仙風道骨的呂洞賓塑像。
《九江府志》記載呂洞賓當過潯陽縣令。民間相傳:廬山有兩個妖精善使雙劍,劍峯指向潯陽城,城內瘟疫流行。呂洞賓征服了這兩個妖怪,將妖怪的寶劍收藏在一箇寶匣中。妖孽既除,民可安生。呂洞賓親手寫了一箇三尺多高的“壽”字,贈給九江人民,祝願九江人民多福多壽呢。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