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導遊詞(精選3篇)
江西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導遊詞 篇1
陵園於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並開放參觀遊覽。1997年10月,由鄧小平題字的“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落成剪綵。陵園整體建築包括陵園門庭、紀念堂、碑林、雕像園、紀念碑五大部分。
北巖峯,山體猶如一座羅漢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 神壇。陵園按“佛”型山體因山就勢興建,佔地面積400畝。
踏入陵園大門,是塊橫式牌坊園標“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九個燙金大字爲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宋任窮同志所題寫。進門後,經過花壇園庭,順山而上的寬闊平臺臺階分爲兩組。第一組49級,象徵1949年新中國成立。第二組60級,寓意陵園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六十週年的1987年建成。
陵園後山東側築有小型公路,以備年老體弱者和殘疾人登山觀瞻之用。陵園的綠化配製主要是採用柏樹、桂花、杜鵑、翠竹爲主配以山體自生的松、杉、山櫻花等。主大門前栽種的大樹是日本冷杉,爲國家一級保護樹種。臺階兩側林廊和雕塑園配製的是香柏、黃楊。全園四季綠樹常青,素花點綴,顯得莊重而肅穆。[2]
江西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導遊詞 篇2
來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宋任窮同志題寫的“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九個燙金大字。經過花壇,是長長的臺階,這些臺階分爲兩組,第一組49級,象徵1949年新中國成立。第二組60級,寓意陵園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六十週年的1987年建成。陵園裏到處都是柏樹、桂花、杜鵑、方竹(看着是圓的,但用手摸卻是方的)、松、杉等。到處是綠樹常青,素花點綴,顯得莊重而肅穆。我們首先來到紀念堂。
紀念堂大門上方燙金橫幅“井岡山根據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員長1987年視察井岡山時爲陵園題寫的。紀念堂設有瞻仰大廳、陳列室、弔唁大廳。
瞻仰大廳正面漢白玉牆面的“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是毛澤東1946年爲革命烈士題寫的。正面玻璃櫃存放的是井岡山革命烈士的名冊。大廳內放置的花圈、花籃,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井岡山時向烈士們敬獻的,有社會團體及旅遊觀光團敬獻而留下來作爲紀念的。當有人向烈士們敬獻花圈時,瞻仰大廳就會響起哀樂聲。
瞻仰大廳左側陳列室展覽的人物是建國後去世的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領導人的照片。他們當中有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彭德環、陳毅、朱德、彭德懷、陳毅、羅榮桓等。
右側陳列室陳列的是建國前犧牲的革命先烈,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歷史照片,有的是根據他們的親屬和戰友的回憶畫下來的,還有的烈士沒有照片,就用黨旗和青松代替。當我們看到那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心裏對他們不禁肅然起敬,他們爲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這些犧牲的革命烈士大都是二十多歲就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瞻仰大廳後爲弔唁大廳。弔唁大廳四周牆面嵌刻的是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壯烈犧牲的烈士英名錄。這是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七個縣市範圍的烈士名錄,共有15744位。在這些革命英雄的名字前,我們的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面對那一排排的名字,我們放輕了自己的腳步,心裏有說不出的難受,我們強忍住淚水,靜靜地一步一步地從這些寫滿英雄名字的牆前面走過。對在井岡山斗爭中還有三萬多人爲革命而犧牲沒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陳列時就在這裏爲他們立了一塊無名碑,以示對無名先烈的深切懷念。
以前在書本上學到的、瞭解到的都是一些理性的知識,今天當我們真正親眼看到這些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蹟,覺得自己作爲一名共產黨員,和他們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我覺得我們應該多參觀這些革命景點,多受受教育。這次的黨員活動,真是太有意義了。
江西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導遊詞 篇3
名稱來歷
“井岡山”這個名稱的由來在當地有這麼一種說法:清朝初年,有位姓藍名子希的人,爲避戰亂,遷徙到五指峯下一塊小平地安家立寨。由於這裏四面環山,地形好像一口井;村前有一條小溪流過,客籍人稱溪爲“江”,遂名此地爲“井江”。因村莊依山向江建造,這村子也就叫作“井江山村”。後因客籍人口音“江”與“崗”諧音,又把這個村子稱爲“井崗山村”。爾後又有黃氏遷居此地,居住了一段時間後,覺得村子不是建造在山頭上,而是建在山腳下,就把“井崗山村”的“崗”字去掉了“山”字,稱作“井岡山村”。於是便有了“井岡山”這個地名,五指峯也就被稱爲“井岡山主峯”。
10月,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創建以寧岡縣爲中心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此鮮爲人知的井岡山被載入中國革命歷史的光榮史冊,被譽爲“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井岡山的鬥爭,從10月到1930年2月爲止,共計兩年零四個月,時間雖不長,但爲中國開闢了一條成功之路,尤其爲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敢闖新路。其精髓是:一是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二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三是黨管武裝的基本原則;四是血肉相連的幹羣關係;五是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迄今保存完好的井岡山斗爭革命舊址遺蹟達100多處,其中21處被列爲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被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被列爲市級文明保護單位。因此,井岡山作爲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也已成爲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課堂。、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到井岡山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
精神畫傳
在中國革命的史冊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史上,井岡山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開闢井岡山根據地的鬥爭中,通過艱苦實踐,摸索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明確了“支部建在連上”、“執行三大任務”的重要制度;制定了人民軍隊必須遵奉的“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經過充實,完善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至今仍爲中國人民解放軍每個成員的行動準則。但由於種種原因,井岡山斗爭留下的文獻不多,親歷者們撰寫的回憶文章也不多。這就使得有關井岡山的記載,顯得比較單薄,尤其缺少鮮活、生動、有血有肉的情節。
有鑑於此,井岡山斗爭親歷者們的後代——陳毅之子陳昊蘇、羅榮桓之子羅東進、彭德懷的侄女彭鋼、粟裕之子粟戎生、黃克誠之子黃煦、譚政之子譚競先等90餘人,約定各自執筆爲文,記述前輩在井岡山的經歷,並附以家中珍藏多年的照片,合爲一冊圖文並茂的《井岡情懷》畫傳,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井岡情懷》畫傳的作者中,除了開國元勳和將帥的後代以外,還包括犧牲在井岡山或是被錯殺於井岡山的先烈的親屬。包括陳毅安的兒子、何挺穎的侄子,王佐、袁文才的重孫和孫子等。讀他們的文章,能夠使我們對井岡山斗爭的艱鉅性和複雜性,產生進一步的領悟。主編王太和與編委會成員們的設想是:這本畫傳要爲讀者提供從別的書中讀不到的鮮爲人知的故事,以及在紀念館、展覽館裏也難得一見的歷史圖片。經過大家共同努力,畫傳書稿在短時間內寫就、編成,共收文章104篇,錄入圖片900餘幅。黨史界和軍史界將井岡山精神的主要內容歸納爲6句話,即:“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羣衆、勇於勝利”。《井岡情懷》畫傳用一段段經歷、一箇個故事詮釋了井岡山精神。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