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點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1篇)
江西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篇1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風光秀麗、景色怡人的廬山,我是大家的導遊小白,接下來的時間呢就由我帶着大家領略廬山的風光,希望我的導遊詞能讓大家滿意。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具有非常高的科學價值以及旅遊觀賞價值,是我國的優秀的自然文化遺產,同時也是我國的避暑勝地。
遊廬山一箇必須具備的工具就是雨具,因爲廬山的天氣變化無常,偉大的詩人蘇東坡在遊覽廬山的時候,就恰好趕上了雨霧天氣,於是在朦朧中感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了,廬山的天氣就是小孩的臉,時而晴空萬里,時而大雨瓢潑,所以大家一定要準備好哦。
下面是導遊詞的第一個景點,廬山秀峯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這個瀑布最好的形容了,看完了瀑布,我們會來到含鄱口,這裏有非常壯觀的雲海,真可以說是氣吞江湖呢,過了含鄱口,會經過風光秀麗的錦繡谷,它的得名源於一年四季的花開燦爛,就好像一塊五彩斑斕的錦繡,因此大家就叫它錦繡谷了,在這裏呢,大家可以盡情的和大自然的美景合影留念哦,離開錦繡谷,我們就來到了仙人洞,仙人洞裏面有個專供遊人拍照的懸空大石板,可以說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不過大家拍照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爲就曾有過女孩不小心從石板上掉下懸崖的慘劇發生,同時提醒大家,我們沿路都有設計精美的垃圾箱,大家一定注意把手中的垃圾放到那裏面去哦!
好了,我的導遊詞就說到這了,剩下的時間交給大家自由活動,不過記得我們的集合時間哈,晚飯後我們還有好玩的互動遊戲等着大家!
江西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
水觀音亭位於南湖湖心,始建於唐代。明正德年間,曾爲寧王朱宸濠之妻婁妃的“梳妝檯”;萬曆年間,一度爲相國張位別墅,稱“杏花樓”。湯顯祖在此曾有吟詠。清朝時爲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又稱“水觀音亭”。民間募捐重修。1983年底重加修繕。現南昌畫院設在此地。
觀音亭位於南湖湖畔,現南湖路34號。據傳明朝正德年間,曾爲寧王朱宸豪之妻婁妃的梳妝檯。萬曆年間一度爲相國張位的別墅,稱“杏花樓”,內設閒雲館。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劉應秋、吳應賓等,在此多有吟詠。清朝時爲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東湖雜詩有:“婁妃妝臺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有小巷通廣濟橋,巷口額稱“湖心觀音閣”。
亭周圍湖水瀅回,荷香四溢,景色宜人。民間募捐重修,面積約200玉米。亭高兩層,四周用磚石砌牆,漲水時不淹。
江西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們,歡迎諸位來江西龍虎山參觀遊覽
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鷹潭市郊西南20公里處,是道教的發祥地,在1988年被評爲國家4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全景區面積有200多平方公里。它的原名爲雲錦山後來因爲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雲錦山下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因此而改名爲龍虎山。
我國是一箇多宗教的國家,主要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等。在這些宗教當中只有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源遠流長在五千年前我國就出現了道家。最早軒轅黃帝曾在肅州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居崆峒山,授黃帝自然之經是爲道家傳道之始。到了東漢後期政治上逐漸形成了外威與宦官兩大集團的爭權奪利豪強兼併大量的土地、廣大的農民喪失了土地後成爲流民,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溫疫的流行爲了求得生存和解脫,唯有求助於鬼神。而統治者見自己的統治地信搖搖欲墜,也只有以迷信來麻弊,這樣就爲漢末道教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而張道陵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創立了正一道,因爲在當時凡是入道者都要交五斗米作爲入道的費用所以又稱爲五斗米道。張陵是留侯張良九世玄孫,他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浙江天目山,7歲時讀《道德經》十多遍後就懂得其中的意義;對於天文、地理、河圖、洛書、讖緯之書,都能領會它們的奧妙。在他26歲時,二次任江州(四川重慶)縣令,後來辭官退隱北邙山(河南洛陽縣境),修煉三年。【後來朝延徵爲博士,他稱病不起。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和帝聽說他是得道之人,以三品印綬,駟馬車等徵爲太博。後封冀縣候三詔不就”。】在他57歲時攜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登樂平雩子峯,溯信江入貴溪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後又在西佩源壁魯洞得神虎祕文。順帝年間,張陵已高齡90餘歲,聞四川巴蜀一代鬧溫役,於是就帶着弟子入蜀。張陵入蜀後,居鶴鳴山(亦名鵠鳴山,在四川崇慶縣境),繼續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等活動。
人人都說我們龍虎山有三絕,一絕是:進道都仙府,溯道教之源。所謂道都仙府就是我們要去的上清天師府。在我們龍虎山道教最頂盛的時期,在上清鎮共建有十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其中有三座最爲出名,第一個是上清宮,相信大家都知道水滸中的一百零八將就是出自上清宮的鎮妖井中。上清宮位於上清古鎮的東面距天師府約二華里,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宮殿,它不僅居江南道教宮觀之冠,而且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是歷代天師闡教演法、傳道授籙的主要宗教活動場所,也是正一道高道修真養性的閬苑。也就是天師的辦公室。在它規模最大時曾建有二宮、十二殿、二十四院。但最可惜的是這個宏偉建築在民國十九年(1930年)因幾個乞丐在長廓下烤火一不小心被一場大火給燒燬了。本來一些海內外的道徒都想集資重建上清宮,但我們的鷹夏鐵路線又下好從中穿插而過,所以已經根本無法修復了,所以我們現在只能從天師府所保存着的上清宮沙盤圖中一矚上清宮的宏偉了。
另一箇建築是正一觀,正一觀是歷代天師收學徒的地方,說通俗些就是天師的學堂。
天師府坐落在上清古鎮的中部,在宋朝時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六年(1320xx年)遷至上清長慶裏,就是現在的天師府了。是歷代天師起居飲食的地方,也可以說是天師的家。天師府現以被例爲全國二十一座重點開放的宮觀之一。
龍虎山的二絕是“丹山碧水”。丹山碧水中山指的是龍虎山的99山峯、24岩石。它們屬於點形的丹霞地貌。大多不高約在50米——200米之間,最高的也只有800多米。這些山石形成大約在一億二千萬年前的晚白堊至八千萬年前的第三紀。當時這裏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紅色砂礫石不斷的下沉與海底的泥頁岩、鵝卵石交結而成大小不一的赤石巖羣。在赤石岩層形成後,發生了造山運動,即喜馬拉雅山運動。使赤石巖羣發生平緩皺和斷裂,以後第四紀新構造運動使斷塊垂直升降。岩層斷裂發育由於是不同岩層,抵抗風化的強度不同,長期受地表水侵蝕作用,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的強烈綜合作用下形成了今日的峽谷、峭壁。而丹山碧水中的水指的是素有“小灕江”之稱的瀘溪河。清轍秀麗、婀娜多姿的瀘溪河,發源於福建的光澤縣,經過龍虎山流入信江最後注入潘陽湖。全長286公里。它由南向北把整個龍虎山的景點串成一體,我們今天所乘的船筏聯遊大約十幾裏地是龍虎山的精華景點所在,很多遊客都說不遊蘆溪河就不算到了龍虎山,其實這一點也不誇張,蘆溪河不是灕江卻勝似灕江,它以溪水清澈,風景秀麗而著稱。一邊看着兩岸秀麗的風景,聽着動人的傳說,坐在小小的竹筏上,這種移步成畫的感覺真的是非常的浪漫。
江西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篇4
三清山又名少華山,位於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縣的交界處,國家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這些頭銜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她的存在。雖比不過黃山的羞,廬山的奇,但三清山獨特的花崗岩峯林地貌,一年中200多箇雲霧天氣,讓三清山自古就享有“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凌雲漢江南第一仙峯”之殊譽。
三清山有着許多造型奇特,形神兼備的奇石,巨蟒出山、司春女神、猴王獻寶、玉女開懷、老道拜月,都是三清山標誌性的奇景。
棧道是三清山另一特色。陽光海岸位於三清山的東部,與三清山西海岸、三清宮兩大景區形成一條海拔1600米的高空環型旅遊線路,是觀賞三清山東部瑰麗風光的最佳之處。其中叫絕的有以下幾大奇觀:日出、壯闊雲海、百里松林、驚險刺激的索橋透明玻璃觀景臺、幽深峽谷、不同角度的東方女神和巨蟒出山等等。
西海岸位於三清山的西部,是三清山最爲開闊的景區,平均海拔1600米。西海岸有四大奇觀:高空棧道、雲海、大峽谷、古樹名木羣。漫步在海拔1660多米的高空棧道上,一邊是懸崖絕壁,一邊是幽深的峽谷,遠處是連綿羣山,這種體驗不容錯過;西海岸的雲海尤其壯觀。除了普通的雲海,還有轟鳴的“響雲”、洶湧的“瀑布雲”等;當你站在棧道上俯瞰大峽谷,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三清宮是三清山人文景觀集中的景區,只有遊覽三清宮,才能發現道教文化在塑造三清山的品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三清宮景區古建築羣的“先天八卦”佈局方式非常值得細細玩味,它是整個佈局的核心,其它建築圍繞這個核心往八方輻射,各佔一卦的位置。三清宮景區的景點造型設計非常特別。這裏的建築規模都不大,但在造型上卻有很高的造詣。風雷塔的設計、龍虎殿的選址等,都體現了道家“道法自然”的運用和對“天人合一”的追求。人文、自然景觀渾然交融,不分彼此。
西華臺景區位於三清山北麓,是宋明以來的登山石級古道,範圍從汾水村至風門。西華臺景區以田園風光和幽靜古道爲勝。步雲古道早在唐代就是信州太守王鑑退隱之處,這裏水轉山環、梯田如畫,嶺上人家是畲族村寨,至今保持着非常淳樸的民風。
玉京峯景區是三清山最高而又最中心的景區,海拔1816.9米。所謂“地到無邊天作界,山登絕頂我爲峯”,觀山不至頂,總有些缺憾。只有站在玉京峯頂,俯瞰腳下千山萬壑時,三清山的壯闊纔會完整展現。除了頂峯的壯麗之外,玉京峯景區內的雲海、霧濤、日出、日落,同樣氣勢磅礴、絢麗多姿,玉京峯正是觀日出、日落的絕佳位置。
三洞口景區位於三清山西部,最可觀之處在於幽谷與瀑布。這裏有三清山最大最深的溝壑飛仙谷,最深處垂直切割爲1000米,是百川彙集之穴,形如迷宮八卦陣,地形複雜奇險,溝壑縱橫交錯,斷層極多,人不能通行。這裏也有三清山景區內最爲奇特的瀑布“八祭龍潭”,龍潭瀑布高約30多米,遠遠望去猶如一條白龍閃耀。瀑布水簾中隱約可見一龍頭,探首峭壁外,龍頭、龍目、龍嘴惟妙惟肖。
江西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篇5
五指峯位於茨坪西南面六公里處,因峯巒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合,海拔1438米。五指峯峯巒由東南向西北伸延,綿亙數十公里,氣向西北伸延,綿亙數十公里,氣勢磅礴,巍峨峻險,至今杳無人跡,還是個“神祕世界”,人只能站在隔岸的“觀景臺”上遠望其巍峨的雄姿,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現已列爲自然保護區。兩邊巨峯對峙,中間一條深谷,谷底爲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半山腰有個“天軍洞”,相傳爲當年太平天國軍駐地,與五指峯相望的還有“龍慶洞”。傳說此洞曾藏龍居仙,當年紅軍曾在此頂嚴寒、鬥冰雪,堅持了40多天游擊戰,故名“遊擊洞”。
景區內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這裏是短尾猴、木鹿、黃腹角雉等珍禽異獸出沒的地方。五指峯下的龍慶河,盛產石雞、石魚,河谷峭壁上盛產石耳等。五指峯還有一座瀑布,落差約二百米,如同千尺素絹半空懸掛,在幾公里以外就可眺見,並有流動感。五指峯瀑布是井岡山落差的.瀑布。五指峯腳下有一羣巒湖,猶如一輪明月映照在茫茫雲海之中,爲主峯景區增添了迷人色彩。四季如春的氣候條件和風景如畫的高山流水,爲避暑和旅遊觀光提供了大然場所。值得一提的是,面額一百元人民幣的背景圖就是井岡山主峯五指峯。神遊於此處的遊客,往往會拿出一張百元大鈔,將畫面與完景對照一番,這也別有一番情趣。
五指峯下的龍慶河盛產“井岡三石”:石雞、石魚、石耳。整個保護區春季峯巒疊翠,鳥語花香;夏末蛙蟬齊鳴,悅耳動聽;秋日紅葉映日,層林盡染;冬天銀裝素裹,冰晶似玉。
江西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篇6
曾山,1899年12月出生於吉安縣永和鎮白沙錦源村,乳名洛生,號如柏,192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贛西特委委員,贛西南蘇維埃政府主席,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上海市副市長。解放後任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交通部部長,內務部長,1972年因病在北京逝世。這裏就是“二七”會議期間曾山工作生活過的地方。他爲“二七”會議的順利召開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和調查研究,促進了《二七土地法》地誕生。它是《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的完善和發展,爲實現武裝工農建立政權,奪取江西的目標奠定了堅定的羣衆基礎。《井岡山土地法》:沒收一切土地;《興國土地法》,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二七土地法》沒收一切豪紳地主階級的土地和一切主要由他們掌管的公共土地外,屬於他們的山林、池塘、房屋也都在沒收之列,這就更爲全面地體現了對豪紳地主階級土地財產的沒收分配政策,有利於滿足廣大貧苦農民的要求。
《二七會議》會址紀念館
70多年前,就在這座具有吉安風格的典型民居中,召開了我黨歷史上的一次著名會議。
廳堂即是開會的會場。我們恢復了當年的原貌。
爲了紀念這次著名的會議,我們以較短的展線,用具有代表的`文物、文獻、照片、圖表,分四個部分對會前的形勢,會中討論的主題及取得的成果,以及會後的深遠影響進行了概述式的陳列。
江西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篇7
“二七會議”結束後,贛西南廣大蘇維埃區域出現了一派火紅的革命形勢。《土地法》得到推行和實施。這是毛澤東在贛西南農村調查寫下的報告。
這些文物,反映了當時農村土地沒收分配的一斑。這組畫從贛西南蘇區軍民生活的幾個側面,讓我們領略到了從封建桎梏下解放了的人民的精神風貌。朋友們,你們能感覺到嗎?
根據“二七會議”決定,贛西、贛南、湘贛邊三特委合併成立贛西南特委。
“二七會議”提出了“爭取江西”的口號,肯定了攻打吉安的決策是正確的。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贛西南軍民發起了八次攻打吉安的行動。1930年10月,紅一方面軍和贛西南羣衆武裝聯合作出第九次攻打吉安的決策。這是毛澤東、朱德發佈的進攻吉安的`命令。這是贛西南蘇維埃政府關於攻打吉安的部署(《命令》《通知》)。
攻打吉安態勢圖:吉安守敵鄧英4個團,還有警察大隊和省保安團之殘部,兵力大約五千餘人,但自螺子山經真君山到神岡山挖有一箇半圓形深壕溝,壕溝內外布了七道通電鐵絲網,並建有八個碉堡,用鄧英的話說:吉安固若金湯。敵人還封鎖了江面,集中了所有船隻在白鷺洲北,這是作好了逃跑的準備。來源:
江西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讚美家鄉婺源的詩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箇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這裏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蹟遍佈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築,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裏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於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於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於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雲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鬥豔。置身於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之豐富,賢俊之廣衆而著稱。
縣境內縱橫密佈、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峯、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於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羣,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遊山,唐宋以來就是遊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讚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唐詩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裏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裏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閒和寧靜。
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餘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爲國內所罕見。
生態環境優美的鴛鴦湖,成羣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於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來享有書鄉之譽。這裏人傑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之盛。婺源物產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爲“人間天物”;石冠羣山的“龍尾硯”(歙硯)爲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 渡、古民居爲組合的自然景觀,有着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箇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遊覽區,給人們一種迴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遊、美術、攝影的藝術工作者來說,到婺源一遊或收集創作素材,不能說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經過一天的愉快行程,我們的旅遊活動馬上就要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遊,能給大家帶來一箇好的心情。我們真誠地期望大家再次光臨。謝謝大家!
江西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千年古村羣遊覽區,位於南昌市所轄安義縣南面約十公里的西山梅嶺之麓。該遊覽區,由京臺、羅田和水南三大古村落組成,面積約3平方公里。三座古村落成鼎足之勢,村間有長壽大道、祈福古道和豐祿大道(簡稱"福、祿、壽'三星'道"相連通,各自相距僅一里之遙。三大村落既是獨立的,又是一箇有機整體。
京臺村: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曆史。該村有劉、李兩大姓。劉姓村民,爲漢代學者劉向後裔,初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遷居此地。明初洪武年間,李氏 之祖則由朝廷授封而落戶於此。千年古村,遠離囂塵,許多古建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如石牌坊、古井石槽、古戲臺、磚石大門、四十八天井古屋等。遊人至此,定能感受農耕生活之情,油然而生歸園田居之趣。
羅田村: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該村均爲黃姓,傳爲祝融帝后裔,爲避戰亂,於晚唐廣明年間由湖北蘄州遷徙至此。民謠有云:"小小安義縣,大大羅田黃。"足見羅田黃家名聲之大。該村乃當年香客赴西山萬壽宮朝拜許真君的必經之地,幫店鋪比肓,商賈雲集,稱一時之盛。該村古街、麻石板道、古車轍清晰可見,整個村莊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統。民居古建、磚雕、石刻、木雕構件古樸而精美。該村有"長壽村"之譽。唐代黃樟生機盎然,"壽康"方井泉水甘冽,駐足古村,不禁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水南村:該村村民爲古羅田村黃氏分支後裔。明初洪武七年(公元1369年)族祖一 能公在此開新基拓新村。該村現存古屋規模宏大,裝修考究,雕飾精美,栩栩如生,令人歎服,駐足於當年張勳"辮帥"打工時所出入的古屋,流連於丹桂飄香的黃氏宗祠,遊人們彷彿還能蝗到那漸漸消逝的歷史的迴音。這裏的"水南民俗館",陳列有許多不可多得的展品,看見這些豐富的物件,不難想象先民們的生活和生產的情和景。
三大自然村落有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86幢,面積21800餘平方米。古建民居規模宏大、保存完整、雕飾精美、文化內涵厚重。主要景點有:佔地八畝擁有48個天井的世大夫第;6人合抱不下距今110餘年的唐代黃樟;再現昔日羅田繁華商貿景象的400餘米長的古街道;反映江南農村民俗文化特點的水南民俗館;商賈名媛起居的閨秀樓;雕有一百隻形態各異蝙蝠堪稱中國窗雕工藝一絕的"百福圖";體現忠孝節義的黃氏、劉氏祠堂;雕龍畫鳳江南農村少見的古戲臺;散發着濃郁書香氣息的曦廬(墨莊)等等。千年古村羣是古代贛文化和贛商文化的完美結合,是都市市民追溯歷史、感受自然、體驗農家生活的絕好去處,它最有神祕風采,最有古郡風韻,最有田園風光,最有鄉村風貌。
江西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各位團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4a級景區,國家風景名勝區—仙女湖旅遊觀光。
仙女湖位於新餘市西南郊16公里處。景區面積19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50平方公里。有97座島嶼,60多條湖灣,仙女湖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也是新餘人民的母親河。早在1600多年前,東晉文學家幹寶所寫的《搜神記》裏面,就記述了“七仙女下凡”的傳說。全文爲“豫章新喻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爲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復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
仙女湖是新餘旅遊的標誌,所以到新餘就一定不能錯過仙女湖。
仙女湖以情山爲特徵,以愛水爲主體,以島嶼爲點綴,以傳說和古蹟爲精神,以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人文爲靈魂。共同造就了仙女湖“天下無雙”的超然地位,也成就了仙女湖“獨樹一幟”的萬種風情。1600多年前,東晉文豪“幹寶”在《搜神記》中的“毛衣女下凡”就給仙女湖留下了一箇美麗的故事。也證明仙女與凡人的愛情和仙女湖的由來。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在湖心島完成了鉅著《天工開物》。還有那迷一般的摩崖石刻、靜臥於湖底神祕的千年古鎮、歷經滄桑的萬年橋、保存了千年的北山古牌樓、這些異彩紛呈的古蹟和傳說無不述說着仙女湖的前世今生。而仙女湖的仙文化、水文化更是濃縮了新餘五千年浩翰文明史。正因爲有了這些。仙女湖纔有了多層次的美麗。靜態的自然風光和動態的遊覽景點組成了仙女湖立體的風情、風物、風景。
仙女湖中心碼頭,由碼頭岸線、候船樓及環境工程三部分組成。碼頭岸線總長600米,是目前省內最長的旅遊碼頭。準備好了吧,讓我們快樂的出發吧!
桃花島—桃花島是仙女湖的門戶之島,因島上遍植桃花,春天桃紅柳綠,桃果滿樹且飽含桃文化底蘊而得名。
景門:拱型門洞的兩側的宣傳畫,真實地紀錄了桃花島及其主人的榮耀,有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建行遊覽該島時與島主的合影;有島主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專題節目拍攝時與著名節目主持人王小丫的合影;還有島主參加全國熱氣球比賽時的留影和獲獎照片等等。
浮橋:桃花島上的桃花渡是一座長60米、寬1.5米的浮橋,由12只小船連接而成。12只船,代表一年12個月,寓意四季平安,又代表十二地支、十二生肖,祝願遊客人人平安。魯班先師神位:是明代的古碑,島上兩件“寶物”之一。魯班是傳說木匠及建築業的開山鼻祖,現在中國建築業的最高獎項就是魯班獎。千年樹根:島上另一件寶物是面積20多平方米的千年樹根,它古樸蒼勁、虯枝盤纏,充滿酷態野趣。此樹原生長在龍王廟下的江岸上,歷經千年而蒼翠不老。1958年因修江口水庫受淹而被誤伐,留下根部淹入仙女湖水之中。本世紀初,島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將其從水中請出,移到此地,成爲一大稀世瑰寶。伸出您的手撫摩三下,就能與它同壽。熱氣球空中觀景:乘熱氣球升上天空看仙女湖的風光,是這裏的一大亮點,上升的過程很刺激,一般都要大喊大叫一番,以此將快樂釋放到最大的程度。農業生態果園:園中種植了千餘棵桃樹、梨樹、楊梅等各種果樹。春天這裏一片緋紅,是名副其實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了。這裏還利用空地種植了西瓜、花生等四時水果和農作物。這裏是島上的一箇主要觀賞景點。桃花島山好、水好、風景好,遊客遊歷之後,會感覺到人美、花美、心情美。桃花島祝願遊客朋友們好運連連,幸福安康。
名人島—門樓:名人島入口的門樓設計風格大氣而精緻,很有特色。門樓上“名人島”三個大字,爲國畫大師“傅抱石”先生的次子傅二石所書,兩邊的對聯由聶朋先生所提、張鑫先生書寫,門樓兩側的牆上鑲嵌着陳祖煌先生創作的《幹寶與搜神記》、《毛衣女下凡》浮雕。島徽:名人島的島徽以書本、筆筒、毛筆組合而成,充分體現其文化、藝術的內涵。抱石園:主要是現代國畫大師傅抱石先生的作品和生平的介紹,是瞻仰和瞭解抱石先生的景點。名人雕塑園:擺放新餘歷代名人、大儒、藝術家的雕像,比如唐朝第一位江西狀元盧肇、宋代名臣王欽若、明朝權臣嚴嵩、清代愛國名將張春發、當代國畫大師傅抱石、現代著名醫學博士何大一……,他們是瞭解新餘人文歷史的最佳景點。新餘古時候的名人和現代的名人已經做了一箇很好的接力,而每一位上島的遊客,都在用自己的人生軌跡書寫着新的名人篇章!
蛇島—也稱龍鳳苑,是一箇以蛇文化爲主題的大型博覽園。蛇,有小龍的之說。傳說中的龍是由四種動物組成,其主要部位——龍身就是蛇的身軀,中國12生肖中蛇也位列其中,而現在很多的少數民族還將蛇奉爲神物,由此可見蛇在人們的心中還是很有地位的。蛇圖騰柱:共有三個大型的圖騰柱,分別是:盤古圖騰柱、伏羲女媧圖騰和黃帝圖騰,能幫助我們瞭解人類與蛇的關係。盤古開天闢地創造了宇宙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女媧用土創造了人類,並把破了個洞的天用五彩石補好了;黃帝則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擁有許多發明,如文字、曆法、舟車、算術、醫學等。雕塑:這裏描繪了“白蛇與許仙”、“李寄斬蛇”等許多民間傳說。表演廳:大家在這裏可以看到,表演師和小姑娘是怎樣與蛇共舞,而且在工作人員的指導和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大家還可以和蛇來個親密接觸。膽大的朋友甚至可以來個盤蛇留影,拍下驚險的畫面以做紀念。刺激不刺激?
崇蛇壇:是個上圓下方的建築,以供人們瞭解祭祀的禮儀和規則,是祭祀蛇神的神聖之地。上層是蛇崇拜的圖騰臺,其正中有一塊“天心石”,晶瑩剔透,自然天成。石上雕刻“天爲我心”四個大字,寓意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心靈與天意相合相通,激勵人們志存高遠,頂天立地。孔雀園:放養着世界上最漂亮的鳥——孔雀。駝鳥園:餵養的駝鳥,重達100多斤,而且力大無比。
刀山火海—等下我們要去的那個景點有點令人震驚,聽一下它的名字就夠就讓人心驚肉跳,那裏表演節目叫——上刀山、下火海。刀山火海是傈僳族節日中的一項紀念活動,是爲了紀念對他們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的明朝正統年兵部尚書王驥的,如今已推廣轉換成爲表演節目。在刀山火海演藝苑廣場的中央聳立着由72把鋼刀搭成的32米高的一座刀山。這些刀可不是那種“割肉不出血”的裝飾品,的確很鋒利的!傈僳族的青年在經過很多神祕的儀式和唸咒過程後給大家表演上刀山。在上刀山的過程中他們還會做出很多的驚險動作。上完刀山,青年們還會亮出手掌和腳掌給大家檢查,可以肯定他們沒有受傷。他們會用喫火、火燒身、火穿檔等動作來完成表演。整個過程對大家的視覺、心理都是一種強烈的衝擊。
傣家村—它是體現傣族風俗民情,集觀光、娛樂、飲食、住宿等功能爲一體的度假勝地,主要景點有:舞堂、空中飛索、滑草等。
傣族是個崇尚水的民族,潑水節就是傣族的獨有節日。傣族還是個浪漫的民族,比如傣家年輕人談戀愛的方式就很獨特,男追女叫“串”,女追男叫“丟包”潑水節:在每年的陽曆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人們將代表吉祥的水互相潑灑,用來洗去過去一年的疲勞,爲新的一年消災除難而祈禱。人們把愛潑出去,同時接受別人潑來的祝福,用這樣的方式將歡樂發揮到極致。傣家人用這種方式祈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待會進了傣家村,如果傣族青年們把清水潑灑在您身上,那是他們在祝福您。
舞堂:這是用於演示傣家歌舞,展示傣家風情的表演大廳。有“一箇美麗的地方”、“選新娘”、“孔雀舞”等節目。大家可以欣賞一下那種異域風情另類的美麗。
愛情島—歌舞廳:歌舞廳裏上演的是專業演員演出的七仙女下凡的歌舞。如果您有興趣,可以與仙女們一起歌舞、合影留念。米蘭婚紗攝影20_年投資5000萬在風景秀麗的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仙女湖打造愛情島,建立環球影視城,愛情島是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水上娛樂、餐飲住宿、商務會議、企業內訓、影視拍攝”爲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龍王島—它海拔190.5米,南北寬750米,東西長950米,是仙女湖中最高的島。山頂的龍王廟是湖區內最高的建築,也是湖中水族最高的權力機構和最高領導的所在地。大家都知道,龍王是水族的最高統治者。毛主席說過“無限風光在險峯”,仙女湖的那張大型宣傳照就是在這裏產生的。大家可以拿出各種拍攝裝備將仙女湖的美麗風姿盡情的帶走。當仙女湖立體的風光經過大家的鏡頭而轉成平面時,這一個瞬間就變成了永恆的美麗。(下山快上船的時候)大家還記得我開始說了龍王島是高高的吧。
各位朋友想想,上山的過程那可是“步步登高”,而下山的過程又是“後面總比前面高”,並且大家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更加會才學高、人品高、收入高、地位高、事業高,今天總比昨天高、明天一定會更高!
我們今天的仙女湖之旅到此就要圓滿結束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與配合,歡迎大家下次還來仙女湖遊玩。祝大家一路順風!
江西景點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各位遊客,大家好!下面我將帶大家參觀繞南陶瓷主題園區。繞南陶瓷主題園區是一箇以陶瓷文化爲主要特色的景區,這裏保存了多處宋、元、明時期的古窯遺址,以及大量的古礦洞、古水碓等瓷業遺蹟。被評爲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繞南坐落在繞南村旁,位於瓷茶古鎮遊覽區和梅嶺休閒度假區之間,距古鎮3公里,離梅嶺有7公里。繞南村也同樣因爲其東河環繞村莊蜿蜒而過,而取名繞南。繞南人大多姓詹,從宋代開始到現在,一直都在從事着釉果的加工生產,歷史已有千年之久,正是這些老一輩人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富,給後代人研究景德鎮古代瓷業的生產狀況有着重要的價值,其中,繞南堆積物就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產斷面特徵遺址。大家可以在那裏看到最古老的陶瓷手工製作工藝和古水碓、古礦洞、古釉果作坊、龍窯遺址等古代陶瓷生產遺蹟。
據史書記載,自唐代開始,瑤里人就依山築窯、伐木爲薪,燒製陶器了。瑤裏最早興燒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末期。在經歷了元、明兩代之後,從明朝中葉開始衰退,整整跨越了300多年時間,可見當時的繁榮之景。而爲什麼會在瑤裏並且是在繞南這個小村莊煉製瓷器呢?經過研究考證,燒造瓷器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豐富的瓷土資源(瑤裏山中盛產製瓷原料高嶺土,雖經數百年開採,至今仍蘊藏豐富)、充足的水資源(貫穿全境的東河是景德鎮母親河昌江的源頭之一,支流佈滿全境,水流湍急,終年不息,水力資源極爲豐富)、充分的燃料資源(瑤裏境內崇山峻嶺,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高達82.3%,燒窯用的上等燃料黃山松遍佈山間),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而瑤裏恰好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根據調查,現境內遺存的宋、元、明古窯址多達上百處,古礦洞120多條,是目前景德鎮市瓷業遺蹟保存最完好的地區,對研究中國古代瓷業生產狀況具有重要價值。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首先映入我們眼中的是“陶花源”三個字,製作這三個字的材料均很奇特—“陶”字用的是匣鉢片,而匣鉢本身就是一種陶器。“花”字是用青花瓷片粘成的,它契合了“花”。而這個“源”字呢,又是用釉石粘合起來的,釉石是制瓷的原料,而這裏又是景德鎮瓷業的發源地。解釋之後在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是
陶瓷青花的原料產區及發源地。也就是咱們現在要參觀的瓷之源繞南。
瓷之源牌樓旁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由九塊青石組成的九工圖,這九塊青石中雕刻的是制瓷的九大工序,當時有這麼一說“南方有一石,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也就是說製作瓷器是要經過七十二道工序才能成爲瓷器,但這九大工序是最主要的工序,分別爲採石、粉碎、淘洗、拉坯、利胚、裝底、畫胚施釉、裝匣鉢燒窯、磨底選瓷。這些工序到底是怎麼操作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繞南瓷之源來了解一直吧.
走進瓷之源牌樓我們就可以看到面前這條河流,此河就叫東河,當時的人們都是利用這條河經水路到達景德鎮的,當時到景德鎮需要一天半時間,一般船上都裝載着茶葉和釉不子,什麼叫釉呢?瓷器表面那層透明光澤的物質就叫做釉.釉是由瓷石製作的,右邊的路上這堆白色的石頭就是瓷石,它們主要出產於瑤裏白石塔一帶,而旁邊這個礦洞也是明代時期開採瓷石的礦洞,現已內部塌方.大家是不是已經聽到”咚、咚”的敲打聲了,發出這種聲音的就是左邊的這個古代大機器——水碓。
水碓主要由水輪、傳動軸、扳頭、碓杆、碓頭和碓坑等部分組成。水輪下面是排水溝,設閘板來控制水流,水輪在轉動過程中通過傳動軸將動力傳到同步運動的扳頭,扳頭與碓杆的一頭相搭,依靠其下壓力量將碓杆扳起。扳頭隨水輪軸轉動,將碓杆扳至一定高度後與之脫離,碓杆前端則自由下落,頂端的碓嘴落入碓坑,靠由重力作用所引起的衝擊力將碓坑內的瓷石擊碎。碓杆和碓頭均爲木製,碓嘴是套在碓頭下端的,由河石製成,重約10公斤。碓臼四壁的外面三方都用石塊垂直砌成,而裏面一方用的是慄木板斜打入土中。木材比石材容易發生振動,碓嘴上下運動成弧線形總是向碓臼裏面一方撥動石塊,每舂下一次,裏面一方的石塊受到了反作用力,向碓臼中心推一下,就這樣使石塊上下翻動,最後全部被舂細。將瓷石舂成粉狀大約需要12小時,陶工們稱之爲“熟土”。通常一天可以出兩次熟土。我們還可以看到傳動軸非常長,於是陶工們只要在傳動軸的中間用木架控制,可是木架和傳動軸長期摩擦會摩擦生火,於是在用上面的竹子從水輪處引水長期滴在木架和傳動軸接觸的地方,一爲了降溫,二爲了加強潤滑度。這整個工序溶合了水利動力學、機械學、力學、液體力學和陶瓷工藝學等諸多學科巧妙結合的產物,讓我們不得不佩服當時陶工們的聰明智慧。
工人們把“熟土”挑至對面的釉裏作坊,經過淘洗池、沉澱池、稠化池和泥牀製作成釉不子。說的這麼簡單,到底是怎麼做的呢?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位老師傅是怎麼做的吧。瓷石舂細後,陶工用閘板截住水流,使水碓停止工作,然後用鏟子將舂細後的瓷石粉鏟入淘洗池中攪拌淘洗。由於不同大小的顆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大顆粒如石英顆粒等很快沉到池底,而瓷石細顆粒則水化爲乳白色的懸濁液,這裏要提到的是,爲有利於瓷粉沉澱,在舂碎瓷石時陶工們已在碓臼中加入了0.05%的石膏。淘洗後,用木桶舀入排砂溝,其中較粗的顆粒再次沉降在排砂溝底。懸濁液流入沉澱池,經過一定時間沉澱以後,上部清液放回淘洗池淘洗,然後把沉澱池中的漿體舀入稠化池進一步沉澱濃縮,上面的清液放回沉澱池。再將稠化池中濃縮的稠漿舀到泥牀上,待水分揮發至一定程度後,再用腳踩踏,這樣做是爲了排除泥料中的空氣,同時進一步使泥料中的水分分佈均勻。踩完泥,用鐵鏟將其鏟切成塊狀,再將瓷石泥分別放入預製好的一定規格的具有磚形內壁的木製模具內,製成形似磚狀的泥塊,俗稱“不子”,又叫“白不”。然後放在通風架上陰乾,一般至五成幹就可以了。每塊不子約重2公斤,六面光滑,棱角分明。在這樣的作坊裏每天大約可以做出80個不子,即160公斤釉果。
在生產瓷器時爲便於瓷器表面施釉,還要將釉果配製成釉漿,其配製方法一般是先將釉灰用水淘細,再配以釉果調和成漿狀。釉灰也是一種傳統的制釉原料,由石灰石與狼萁草或鳳尾草燒煉而成,主要起助熔作用。俗話說:“無灰不成釉”。並且,加多少釉灰也是非常有講究惡的,適量釉灰的加入可以使釉面透明光滑,但過多則會使釉面發青甚至發灰,有損製品的美觀;而用得過少,又會使釉面出現波浪紋等毛病。一般的十盆細泥、一盆灰稱爲上等釉,而七八盆泥、兩三盆灰就稱爲中等釉了,泥灰各半或灰較多則稱爲下等釉。瓷石是不是制釉的唯一原料呢?不是的,不同的釉需要不同的物質,有的還需要像長石,石英,高嶺土這樣的制釉原料。並且,釉果本身也會因環境變化而各有不同,釉果一般爲石英岩風化而成,粉碎加水調製後才具有可塑性,它們因產地、種類及風化程度的差異,化學組成便不盡相同,用途也不一樣。打個比方,如果一種瓷石中的氧化鉀(K2O)、氧化鈉(Na2O)含量高,它一般用於制釉,又稱釉石;而二者含量低的就會用來
制瓷胎。當然,不只是用單一的瓷石制瓷胎了,它還要加入一定的高嶺土,兩者混合之後,即可做瓷了。
看完我們的古水碓跟古釉果作坊我將帶大家去參觀我們的古龍窯遺址,去往龍窯遺址的途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座龐大的窯柴垛,遠看就象埃及金字塔。之前我已經給大家介紹過燒造瓷器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想必大家還記得吧。其中一箇條件就是要有充分的燃料資源,而現在看到的就是松柴,我國古代燒窯用的燃料,主要是松柴和槎柴,統稱窯柴。之所以建成這種形狀,是爲了使落在柴垛上面的雨水迅速流走,且不滲入柴垛裏面,這樣柴不易溼,乾燥起來也很快,燒窯時就能提高熱效率。
在景德鎮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一里窯,十里焦。”意思是說燒一窯瓷器,要耗費十里的樹林,由此可見燒窯的不易。據有關文獻記載,明代窯小,一窯要用柴180擔(約合9噸);清代窯大,一窯燒掉的柴竟達500擔(約合25噸)。經過我們的金字塔形柴垛我們可以看見兩處未經開發的龍窯遺址,它們都是元代的斜坡式龍窯。
現在我們參觀的是一號龍窯遺址,這座龍窯爲了有效保護,還沒有發掘。該窯也是南宋時期的斜坡式龍窯,從一側的護坡和堆積的物表上看說明當時的瓷業是多麼的繁榮。該窯爲南宋時期的斜坡式龍窯,總長19.2米,坡度18.5度,分爲火膛、窯牀和煙口三部分。窯牀斜長18.6米,寬1.9米。窯壁厚0.3米,窯壁內面有一層厚0.05米左右的燒結窯汗,窯壁殘高平均爲1.3米。窯牀底部用碎石塊鋪就而成。煙口爲梯形。
龍窯的西側是一箇古窯造型的茶樓——龍脈茶樓,坐在茶樓裏,背後是大片的古陶瓷依存,對面是奔騰不息的瑤河,在這裏所品嚐的不是一般的茶,而是生長在千年窯址上的茶,這茶吸收了陶瓷的精華,飽含着悠久陶瓷文化,品這樣的茶,可以充分領會古園、古窯、古風和古韻的意境。
往前走的圓亭子下面就是我們的二號龍窯遺址,它燒窯始於南宋後期,終止於明代中葉,是瑤裏境內至今發現的燒造年代最長的瓷窯之一。曾經一度被盜墓分子懷疑成寶藏古墓,因而被挖走部分瓷器,不盡完美。該窯爲南宋時期的斜坡式龍窯。據瞭解,它總長11米,坡度20度,分爲火膛、窯牀和煙口三部分。窯牀斜長9.5米,寬2米。窯壁殘高平均爲1.5米,該窯牀不大的原由是龍窯向馬蹄窯轉型的小型龍窯。
我們可以看到龍窯四周到處都是破損的瓷片,而這些瓷片的內底部都有一箇
沒有上釉的圈,叫澀圈。它的形成是將器物重疊在一起裝燒,其優點是產量高、成本低。爲了防止器物之間發生粘結,於是陶工們在碗或盤的內心颳去一圈釉,這樣碗盤重疊的部位就不會粘在一起。才形成澀圈,澀圈疊燒法即由此得名,其缺點也恰恰在於有一箇澀圈。在澀圈的中間還可以看到有“福、祿、壽”之類的字或數字,因這些窯都是幾戶人家共同燒用的,爲知道窯內的瓷器是誰家的,而寫上了這些字來區分。
明代以前我國南方各主要產瓷區廣泛採用的都是龍窯,明代以後逐漸被葫蘆窯、鎮窯所代替。瑤裏燒製瓷器所用的就是龍窯,我們眼前所看到這座就是現今發現中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最長的一座龍窯——三號龍窯遺址。它總長48.2米,坡度19.5度,分爲火膛、窯牀和煙口三部分。窯牀斜長41.7米,寬2米。火膛有前後兩個,前膛爲長方形,後膛爲葫蘆形,直徑0.7、1.3米。部分牀段爲內外兩層,窯壁厚0.3米,窯壁內面有一層厚0.05米左右的燒結窯汗,窯壁殘高平均爲0.95米。窯牀底部用碎石塊鋪就而成。煙口爲梯形。
它是如何進行燒製的呢?它分爲窯頭、窯牀、窯尾三部分。最低的一端(即山下)爲火膛,最高的一端(即山上)開排煙孔。煙囪極低,只有1米高。龍窯窯背脊兩側相隔約70-75釐米距離,開一箇洞,叫做鱗眼洞,是投放燃料和觀察火焰溫度的窗口。龍窯斜坡由下向上一個鱗眼一箇鱗眼地燃燒,其原理就是火焰自然上升,熱能充分利用,恰似一箇臥著的大煙囪。燒下面時上面是低溫,正好乾燥、去溼,完全符合陶瓷的燒成升溫曲線要求。這樣的龍窯有着怎樣的一些優點,下面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它的優點主要在於熱效高,節省燃料,生產週期短,產量大,燒製成本低,建造費用低廉,因此它常被稱爲青瓷的搖籃。但它的缺點也是同樣存在的,因爲窯身長且傾斜建築,所以裝窯與出窯的勞動強度很大,也就是說很花費人工,而且較難採用機械化和自動化。此外,因窯內升溫和降溫快,不易保溫,因此燒出的成品質量比較差。這也是爲什麼我們在窯址周圍看到很多燒壞的瓷器的原因。
瑤裏早期的青花瓷無論胎釉質地還是裝飾技法,都較爲出色,可與景德鎮市區同期民窯相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青花裝飾,簡約質樸,在青花瓷繪史上很有光彩。其紋飾多爲纏枝蓮紋、雲氣紋、繡球紋,比如這塊瓷片上畫的就是纏枝蓮紋,它看上去畫面清新,運筆如游龍行空,筆法嫺熟,很有氣勢,逸筆草草,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