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導遊詞(通用4篇)
江西的導遊詞 篇1
尊貴的各位客人,自從你剛踏下飛機,剛從你繁忙的工作中,抽空來到景德鎮的那一箇時刻起,你就是這塊土地上最愛歡迎的客人,這裏由於你們的到來空氣變得更加明朗,景色變得更加迷人,由於你們的參與,我們的這次活動顯得分外的重要。我是本次旅遊團的導遊員,我姓王,從這一時刻起,我們就是真誠的朋友,我非常非常的希望我們的團隊在你我的真誠的交流中成爲一箇非常難忘的旅行!
車已經啓動,景德鎮向我們撲面而來,一種氣息,一種深沉的文化,一種千年的江南古鎮獨有的魅力,一種大街小蒼處處散發的陶瓷信息,我們在這裏將迎來短暫的兩個小時的旅行,作爲一箇在地圖上都很難找到經緯度的這樣一箇小城,在迎來了千年慶典後,這個江南的小城已經不在是個面積只有5247。9平方公里,人口152萬這樣一箇數性的概唸了,它更多的是一種展示瓷都風彩的一箇平臺,一箇窗口,一箇讓全國,甚至世界都爲之驚歎的文化之都,陶瓷之城。景德鎮,是因爲公元10XX年,也就是宋景德年間燒製的陶瓷,作爲貢品,而得名。景德鎮漢稱新平,近代叫昌南。在發展了10XX年以後景德鎮已經成爲集現代文明與古老文化與一體的着名城體。說到古老,我們不得說我們的陶瓷,這是我們的驕傲。在景德鎮你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着名的陶瓷的精品在這裏都能夠得到展示,我們當然有自己爲之叫絕的特產,青花,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是我們的四大精品。瓷都人民是那樣的熱情,就象窗外的那條昌江,幾千年來見證着這裏的一幕一幕。昌江屬於江西五大水系中的饒河,他東流鄱陽湖,最後入注東海。昌江兩岸楊柳依依,微風襲人,邊上的一些歷史的沉澱物讓我們還可以依稀可見當年這裏的繁華,問問景德鎮的老一輩,也可以問問我們景德鎮陶瓷館的各位專家,他會告訴你們,這裏曾經有那麼多的柴窖,以前昌江5000平方米的上空紅光四見,代表着何止是一條昌江水系,寂靜的夜晚來臨,秋風還是那樣的瘋狂逼人,可是昌江一點都沒有沉睡,也沒有看見滾滾的昌江之水,因爲他真的不象長江那麼雄渾有力,也沒有濟南大明湖的那份幽靜,在這裏你可以感受得到的只是那紅紅的火光印稱着兩岸古樹昏鴉的叫聲。清晨,當太陽還沒來的及普光照射,兩岸已經熱鬧非凡,要知道這裏是重要的瓷器港口,以前這時沒有橋,沒有這麼方便的水陸交通網,沒有九景高速,沒有206國道,沒有方便的火車,更不要說現在的羅家機場,直飛上海、深圳、北京、廈門、武漢、鄭州6條航線。陶瓷是世界的,靠得就是大量的民工挑着離開昌江,離開景德鎮。我們非常感謝我們的先輩在爲景德鎮所作的一切一切的貢獻。有一位外國客人來到景德鎮是這樣說的,沒有昌江也就沒有陶瓷,我不知道他說得話到底能包含多少內容,至少我們應該這樣稱呼這條河,母親河,景德鎮的母親河,如今的昌江已經成爲景德鎮重要的水上運輸渠道,可以直通鄱陽湖,直入九江,通過長江水運,把我們這裏的一切一切告訴世界。看看江兩邊的高樓,再看一塊塊的綠化地,我不知道是不是景德鎮的母親河在變,還是我的心在變。
景德鎮,屬於亞熱帶氣候,他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降水量豐富,就因爲此,森森覆蓋率達到60。2%,在全省的連續三年城市空氣質量評估中排名第一位,古老深厚的陶瓷文化,明朗清新的空氣,熱情善良的人民,這裏還缺少什麼?對了,我們的景觀到處可見,市中心的景德鎮的標誌,龍珠閣,座落在瓷都大道後面的陶瓷博物館,郊外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瑤裏。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的行程顯得那樣的匆忙,其實我向你講述的只是我們這個江南小鎮的點點滴滴,我非常的遺憾。真誠的希望你們下次有機會再來,謝謝!
江西的導遊詞 篇2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廬山的一箇標誌性景觀,叫含鄱口,各位可能早有所聞。這裏距離牯嶺街大約6公里,正處在廬山東南的含鄱嶺的中央。大漢陽峯、九奇峯、五老峯的峯壑形成了我們前面的大峽谷,宛如一巨大豁口朝向鄱陽湖,大右含吞這中國最大淡水湖之勢,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廬山的一箇標誌性景觀,叫“含鄱口”,各位可能早有所聞。這裏距離牯嶺街大約6公里,正處在廬山東南的含鄱嶺的中央。大漢陽峯、九奇峯、五老峯的峯壑形成了我們前面的大峽谷,宛如一巨大豁口朝向鄱陽湖,大右含吞這中國最大淡水湖之勢,因此得到這樣一箇氣勢磅礴的名字。明代詩人方文有一首詩——《含鄱陽嶺至太乙峯》
侵晨獨出含鄱口,千里鄱湖一嶺函。
但使短藤窮碧巘(yan),何妨細雨溼青衫。
林中暗淡高低樹,霧裏微茫上下帆。
不是探奇索隱者,誰能踏雪履巉(chan)巖。
太乙峯在含鄱口西2裏處,山勢莊嚴挺拔,與衆山迥然不同,相傳遊人因難以攀登,常望山興嘆,此峯給人以一種神祕感,所以得名“太乙”。太乙是星官名,在天龍座內,屬紫薇恆。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尋幽探勝的經歷和感受。
“函”字是全詩的亮點,形象的寫出了此處的雄偉氣勢。可以想象,天剛亮來到含鄱口,縱目遠眺,廣闊的視野中,千里鄱陽湖,氣象萬千,一箇“函”字,真是舉重若輕。短藤就是短杖,窮就是探尋,巘就是山峯,“但使短藤窮碧巘”暗示出山勢的峻峭和登攀的艱難。“林中暗淡高低樹,霧裏微茫上下帆。”意思是從暗淡的叢林中看去,有許多高低錯落的樹木,透過微茫的雲霧,可望見鄱陽湖中來往的船,描繪出一幅山色湖光圖。最後兩句寫詩人不畏艱險,探尋含鄱口這一帶的風光,也說明了此處有一種誘人的魅力。
由於含鄱口的特殊地勢,使這裏成爲雲霧孕育之處。不知各位是否聽說過?在含鄱口觀賞雲霧,偶爾能領略到“響雲”、“寶光”、“雲中淨地”的奇妙景象。
春夏之交,常見雲霧從山中急速朝峯巔湧去,而且伴隨着“嗡嗡”的響聲,這就是“響雲”。這種現象有一箇解釋說,含鄱口豁然其張,形凹如口,恰似一箇大音響,奔跑的雲霧流與其發生共鳴,因而“嗡嗡”作響,聽之有聲。
如果再濃霧迷漫的早晨,置身於此,有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身影出現在雲霧的屏幕上,影子在外圍環繞着兩圈五色光環,好似菩薩頭上的靈光,人們稱爲“寶光”。這確實奇妙!我猜測,由於山勢的原因,濃霧可能在某處形成了一箇直立的平面,猶如一箇大平面鏡,此時正好照出了人的身影。至於五色光環,是因爲水汽對光的折射和衍射形成的。人體周圍的水汽由於體溫的影響,其密度與別處水汽有差異,可能正好具備對光產生折射和衍射的條件。
雲霧中的含鄱嶺,當雲海的海濤從四面八方襲來時,四周雲槍高壘的含鄱嶺中間,有一塊纖霧不染的“雲中淨地”。這是由於含鄱嶺的特殊地形,纔有雲霧從四面八方一地推進的現象,形成逐漸縮小的雲霧圈,隨着雲霧圈的縮小,圈內氣壓也隨之增大,當氣壓大到某一數值時,正好能抵擋住雲霧的推進,於是就出現了“雲中淨地”的現象。
也許是因爲這個山嶺中部有一箇含鄱口,所以它才得名“含鄱嶺”。含鄱嶺海拔1211米,東接五老峯,西傍九奇峯,北憑大月山,西南有漢陽峯。構成含鄱嶺的山石是長石石英砂岩,山脊如刀,長達1250米,其方向既不與岩層走向一致,又不與任何一組裂隙平行,李四光等地質學家據此認爲含鄱嶺山脊是一條典型的冰川刃脊,是第四紀冰川在流動中刮削而造就的。
請各位隨我一起攀登含鄱嶺,領略嶺上的風光。這裏有一箇石坊,是含鄱嶺遊覽長廊的入口。石坊四柱三門,上面刻有“含鄱口”三個大字,左右兩邊石柱上分別刻有“湖光”、“山色”字樣。讓我們拾級而上,現在隱約可見上面還有三座建築,前面山脊上有一箇傘頂圓亭,紅柱綠瓦分外醒目,那就“含鄱亭”。嶺脊中部有一座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40米還有一座半隱的“忘歸亭”。四座建築構成含鄱嶺上的建築羣,體現了中國園林的“藏”、“露”結合的特色。“含鄱”、“望鄱”、“忘歸”三詞的意思層層遞進,也是遊人觀景的感受。
望鄱亭是觀看雲海和日出的理想之地,讓我們上去看看。“乍雨乍晴雲出沒,山雨山煙濃復濃。”這兩句詩形象的寫出了含鄱嶺雲霧瞬息萬變的情景。
最後提醒大家,要看日出,必須挑選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在黎明前來到望鄱亭,憑欄遠眺鄱陽湖,開始天空是很淺很淺的藍色,轉眼間天邊出現一道紅霞,緩緩的亮起來,當亮到耀眼時,一輪旭日從鄱陽湖上騰出,噴薄升空,萬道金光映射廬山羣峯,青山帶紫,白雲披紅,景象非常壯觀!
江西的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你們好!
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廬山的北山登山公路上。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廬山的概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建國伊始,政府就開始謀劃修築廬山登山公路。1952年7月組成廬山登山公路修建工程處,這年冬天,這條公路正式開工。第二年(1953年)8月1日,這條長36公里的登山公路便正式通車。後來,人們稱這條公路爲北山公路。北山公路盤山而進,有近四百處彎道,所以在《登廬山》一詩中,有“躍上蔥蘢四百旋”之句,其實呀,這條公路的彎道只有399個彎,所以有人說,毛主席也是吹了一小點點牛的。
1970年10月,廬山南部登山公路開工,第二年7月1日通車,人們把這條路稱作南山公路。南山公路的修成,爲上廬山的國內外遊客,提供了更爲便捷的條件。以後,又有人在廬山修築數條纜車道與公路。
廬山位於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着名詩人李白便這樣讚美廬山:“予行天下,所遊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峯等多種地貌。主峯——大漢陽峯,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峯便有171座。羣峯間散佈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着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
廬山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昆蟲XX餘種,鳥類170餘種,獸類37種。山麓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鶴的王國”,有世界最大的白鶴羣,被譽爲中國的“第二座萬里長城”。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徵。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溼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爲世界着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地區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類活動。長久以來,人們在這裏創造了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廬山文化。
傳爲大禹時所作的《禹貢》及稍後的《山海經 》,均有廬山古稱的記載。公元前120xx年,司馬遷“南登廬山”,並將“廬山”載入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東晉淘淵明、謝靈運、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陸續來到廬山,進行了傑出的文化藝術創作,使廬山成爲中國田園詩的誕生地、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中國山水畫的發祥地。此後,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康有爲、陳三立、胡適、徐志摩 、郭沫若等1500餘位詩人相繼登山,寫詩4000餘首,其中名篇佳作燦若珠璣。
廬山“道釋同尊”。公元四世紀,高僧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首創觀像唸佛的淨土法門,開創中國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禪師竺道生在廬山精舍,開創“頓悟說”。天師張道陵,一度在廬山修練;道教禪師之一的陸修靜,在廬山建簡寂觀,編撰藏道經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礎,並創立了道教靈寶派。從公元四世紀至十三世紀,廬山宗教興盛,寺廟、道觀一度多至500處。1942年,世界佛教聯合大會在廬山召開。本世紀初,二十餘國的基督教教會彙集廬山。至今,廬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廟、道觀、教堂多座。
江西的導遊詞 篇4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尚存500餘座,主要分佈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佔地面積萬餘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慄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鮮名防衛特徵的堅固民居。圍屋外牆厚1米(燕翼圍牆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築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爲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牆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製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後多有設閘門,閘門後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爲戰備用,並取牆內側2/3牆體作環形夾牆走廊貫通一氣,方便佔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闢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牆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飢。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築強固的碉樓。外牆爲堅實的封閉體,遍佈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櫃”到大至佔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禦功能和宗族羣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爲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牆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築的堅固牆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箇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