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概況導遊詞(精選4篇)
江西概況導遊詞 篇1
滕王閣
位於沿江北路,疊山路口南,贛江與撫河的匯合處。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太宗之弟“膝王”李元嬰任洪洲都督時所創建。後因王勃所作《滕王閣序》而名滿天下。滕王閣在歷史上曾迭廢迭興達29次之多。現在重建的滕王閣主閣系1989年10月8日竣工落成。
共九層,臺高12米,淨高57.5米,南北配有迴廊連接的兩個輔亭,建築面積13000多平方米,背城臨江,濱鄰南浦,面對西山,視野開闊,距唐代閣址僅百餘米,主體建築爲宋式仿木
結構,碧瓦丹柱,雕樑飛檐,斗拱綺戶,宮燈高懸,書畫滿堂,不失王勃《序》中的美妙意境,且能縱覽現代城市的丰采。
滕王閣
滕王閣自古就被稱爲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重建後的滕王閣,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於歷代四閣,同時也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仍然居於三大名樓之首。重建後的滕王閣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滕王閣始建於代,後幾經興廢,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爲: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今重修後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九層,高57.5米,佔地達47000平方米。滕王閣爲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真詞,觀看燈火。
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爲“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1300多年來,滕五閣歷經興廢28次,最後在1920_年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燬。精心佈置的藝術殿堂
重修後的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新閣,彷彿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爲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爲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_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丙衡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領風騷的江西曆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嘆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面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箇主題,亦都與閣有關。《滕王閣序》中最著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已作爲主閣 正門的巨聯。暮秋之後,鄱陽
湖區將有成千上萬只侯鳥飛臨,那將構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圖,成爲滕王閣的一大勝景。
周邊景觀
新閣自1989年重陽節主體工程竣工,對外接待遊人,以後又不斷完善配套設施,逐漸在南昌城西形成了一片仿古建築羣。由東面榕門路進入園區,首先迎接遊人的是一座高大的二柱七樓彩繪仿宋式大牌樓。牌樓正中是青石貼金橫匾二方,東爲“滕閣秋風”,西爲“勝友如雲”。穿過牌樓,來到東大門,正上方懸掛貼金橫匾:“雄州霧列”。大門南北兩側爲高低錯落的仿古街,店內多銷售字畫、古玩、工藝品、旅遊紀念品等等。 大門朝西的門楣之上,亦懸掛一橫匾:“地接衡廬”。
進入園區,園內綠草如茵,鮮花吐豔,環境優美。寬闊的閣前廣場將主閣襯托得分外莊嚴雄偉,充分展現了當年王勃所讚譽的那種“上出重霄”、“下臨無地”的氣勢。廣場與主閣之間,有一條南北貫通的幹道。幹道南端是一座白色四柱五檐徽式大理石牌坊。牌坊正中嵌兩方貼金橫匾,朝南爲“
戟遙臨”,朝北爲“美盡東南”。這是南門入園口。牌坊北側,立有“銅
奔馬”雕塑,又名“馬踏飛燕”,這是中國旅遊的標誌。幹道北端也有一處入園口,其西側,有園中之園的“俯暢園”。
滕王閣主閣
抱廈
主體介紹
滕王閣主體建築淨高57.5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爲象徵古城牆的12米高臺座,分爲兩級。臺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回廊建築,而內部卻
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新閣的瓦件全部採用宜興產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鴟吻爲仿宋特製,高達3.5米。勾頭、滴水均特製瓦當,勾頭爲“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爲“孤鶩”圖案。臺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樓閣雲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臺。一級高臺,系鋼筋混凝土築體,踏步爲花崗石打鑿而成,牆體外貼江西星子縣產金星青石。一級高臺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爲四角重檐“挹翠”亭,長廊南端爲四角重檐“壓江”亭。從正面看,南北兩亭與主閣組成一箇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從飛機上俯瞰,滕王閣則有如一隻平展兩翅,意欲凌波西飛的巨大鯤鵬。這種絕妙的立面和平面佈局,正體現了設計人員的匠心。
一級高臺朝東的牆面上,鑲嵌石碑五塊。正中爲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宛如一幅裝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爲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韓愈在《記》中寫道:“餘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爲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長碑左側爲花崗岩《竣工紀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閣紀名》碑,右側爲花崗石《奠基紀念石》及青石《滕王閣創建紀年》碑。
由一級高臺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臺(象徵城牆的臺座)。這兩級高臺共有89級臺階,而新閣恰於1989年落成開放。二級高臺的牆體及地坪,均爲江西峽江縣所產花崗石。高臺的四周,爲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杆,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臺與石作須彌座墊託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臺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製,鼎高2.5米左右、下部爲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鐘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主閣概況
新閣的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採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爲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斗拱用“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製,底色用奶黃色。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爲大紅色,柱子油硃紅色,門窗爲紅木傢俱色。室外平坐欄杆油古銅色。
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爲“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爲“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爲“襟江”、“帶湖”二匾。內容均選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爲底貼金匾額。
由東抱廈的正門入閣, 門前紅柱上懸掛着一幅4.5米長的不鏽鋼拱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乃毛_同志生前手筆。__1989年和1995年兩度登閣時,曾在這裏久久駐足觀賞,並與導遊員一同吟誦王勃《滕王閣序》文。
走進大廳,撲入眼簾的是一幅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這是根據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恆言》中的名篇《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的故事而創作的,浮雕主體部分,王勃昂首立於船頭,周圍波翻浪湧,表現王勃藉神力日趨七百里趕赴洪都的英姿。畫面右部爲王勃被風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部爲王勃赴滕閣勝會,揮毫作序的場景。整個構圖採用時空合成的現代觀念,將不同時間、地點、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以傳統雕塑手法,並通過朦朧燈光的處理,把觀衆帶入幽遠迷人的意境中。
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白棟材同志書“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製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1比25的比例製作。臺座乃是採用桂林白礬石打製,“閣中閣”由江西銅工藝品廠鑄造。廳內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第二層是一箇暗層,採光和通風均靠人工解決。此層的陳設,體現的是“人傑”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傑圖》,畫高2.55米,長20多米,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未的江西曆代名人,這些人雖然時代不同,服飾不同,地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素質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諧統一在同一的畫面之中。這是一幅由江西曆史上衆多名傑組成的輝煌長卷,展示了偉大華夏民族之雄風。畫面人物造型生動,格調雅逸,線條組織富有韻味。正廳兩側,設有貴賓接待室和小會議,進入西廳門楣上,橫掛“俊採星馳”金匾, 與《人傑圖》渾然一體。
江西概況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我們現在由婺源縣城紫陽鎮乘車前往一箇景點小橋流水人家——李坑。車程大概十來分鐘。現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單的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_年,由一箇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歷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爲什麼叫理田呢?拒村子裏的老人說:他們現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爲遠祖在堯帝爲部落首領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職爲姓。同時,因遠祖唐末由北方遷到南方曾“佔得從田之籤”。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爲“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於小溪兩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稱爲“坑”,便俗稱爲李坑。
各位遊客,這裏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爲水口,原因是這裏的村裏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裏流出村子。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爲一箇村子莊的標誌。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遊子重返家鄉,走着走着,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於清初,是一箇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爲有錢財,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着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箇石墩。現在有一箇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麼?——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裏的構造。由於主人的富裕,左右廂房的隔扇門窗上,木雕精緻、完善。,充分體現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爲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爲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後面兩間稱後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後,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後堂,所以後堂又稱爲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箇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後,清朝政府的正規軍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爲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築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爲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箇小小的橫着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箇天井,這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採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裏,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裏流,四水歸堂,蘊涵着“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麼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養一隻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後代的關愛之情。屋內的木構件上,同樣雕似着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憑藉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願。
各位遊客,房屋右側的這間跨院當地稱做“小姐繡樓”。看,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築,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於觀景,但傳說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這裏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採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羣。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說和戲劇情節中常有記載,因爲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貴,如何選擇左右爲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於是便出現了拋繡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繡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選定了一箇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遊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於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爲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衆,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有石墩爲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爲一條溪流,構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裏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後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並正對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牆壁,又稱爲蕭牆。,一般是建在院子裏的。但在婺源,蕭牆都建在門外,因爲本地人以天爲院子,以門前山水爲院子,所以把蕭牆建於大門口。蕭牆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着‘福’字意味着“開門見福”。這幢民居建於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部後,大家可以發現這個條案與衆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有的古建築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裏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地稱‘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採用木柱礎,不象後來的房屋一律採用石礎;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欞子,沒有雕飾。連着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後花園,園內有一箇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幹胸徑有0.4米,經一次雷擊後現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幹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裏充滿了靈氣。
7、蕉泉:各位遊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乾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裏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箇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箇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天師的徒弟,天性聰悟卻心術不正。相傳張天師養着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在墨盒裏。張天師聞訊趕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麼顏色,張天師說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裏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天師無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在墨盒裏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爲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裏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箇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箇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在池中,長大以後不斷興風作浪,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牆全剷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牆。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於是把龍帶走了,最後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爲曾養過龍,成爲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這座宅子的內部擺設,在婺源屋內的擺設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箇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對於李坑的介紹就到這裏,接下來請大家自由欣賞,下午兩點半準時集中茶法下一個景區。
江西概況導遊詞 篇3
歡迎詞: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要去的萬壽園,是一箇處處都體現了中國傳統福壽文化的景區。它是三清山最富人文關懷和民俗特色的地方。到了萬壽園,你一定會更多地體味到大自然的靈性和情趣,感受到天地之氣給予人類生命的活力。三清山萬壽園的神韻和靈氣會給你添福添壽。
在這裏,你還可以欣賞到歷代書家“壽”字的摩崖石刻,大的高達數米,小的只有手掌這麼大。這些“壽”字摹刻在奇峯巧石間,誰也沒有找全過。大家進去後可以找找看,萬壽園裏到底有多少個“壽”字。“壽”字找的越多,你的運氣當然就越好囉!
彭祖祝壽
彭祖是長壽的神仙,他姓鍵(竹加錢)名鏗,顓頊的孫子,經常食用山中珍品桂芝,善於採天地靈氣來養身,他先後娶了49個妻子,有過54個兒子,他活了800歲。據說彭祖曾敬奉山雉湯給玉帝,玉帝喝了十分高興,就賞他延年益壽。
彭祖在萬壽園的門前爲大家祝壽了,祝大家身體健康,長命八百歲,與彭祖齊壽!
壽山(會仙谷、老子山、參道坪)
人們常說“壽比南山”,其實呀,我們這裏正是南山,三清山的南山。你們抬頭看,這座山峯多像一箇老壽星,飄逸脫俗,道骨仙風。老壽星作爲萬壽園的主人,日復一日地在此迎候,祝福客人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萬壽園的老壽星名氣大得很,許多客人都專程來向老壽星祈求幸福和平安。有位詩人還因此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履跡遍神州,獨思三清遊。青峯明老眼,壽園樂白頭。
三樹共生“福祿壽”
大家注意了,這裏一棵松樹、一棵柏樹、一棵杜鵑,它們怎麼長在一塊呢?原因哪誰也說不清楚。但這種現象在萬壽園裏到處都是,所以,有人給它取了個很好的名字,叫三樹共生“福祿壽”。這是因爲,松樹雍容華貴,象徵着“福”;柏樹,原來就叫壽柏,是種壽樹;而杜鵑呢,它花開的特別燦爛,有“前程似錦”的含意。這“福祿壽”都齊全了,說不定會給我們帶來好運呢。
觀音臺
這裏是觀音臺,也叫會仙台。你們看,對面就是南天門,仙人們一箇個列隊站着,而觀世音卻端坐在那裏,好象是在給衆仙講經。有人說,神仙們想多長點學問,好提升等級,特意邀請她來辦學的。這裏是聽觀音講課最好的地方,有哪位願意留下來聽她講一課啊?
注意了,萬壽園觀音賜福,大家要是拜上三拜,一定會有所收穫的。這觀音臺上是第一拜。三拜觀音有什麼結果,將在最後揭曉。
白頭偕老峯(鴿子峯、情侶山)
那是一對老伴,白頭相擁。他們年輕時相親相愛,無比甜蜜和幸福。年老時仍舊恩恩愛愛,相依爲命,享受生活給予的無比溫馨。
止門
前面是“止門”。爲什麼會叫“止門”呢?因爲門那頭已經沒有路了。可如果你真的選擇回頭,那就大錯特錯了!俗話說,人生多磨難,生活中會碰到許多挫折和難關。要是都不敢往前走,便會失去很多機會。不信,大家走過來看看——其實啊,這道門正是蘊含了人生中常常會遇到的一種玄機。
養生谷
這條谷叫養生谷,又叫快樂谷。因爲山谷中常年瀰漫着道家的氛圍,充滿着快樂的因子。在這裏,一塊山石、一株青草、一縷清風、一聲鳥鳴,都會使你心情格外放鬆,靈魂得到淨化,修身養性,從而將一切人間的煩惱拋到一邊。朋友們,其實快樂遍地都是。有的人卻看不見,自然也不會去揀拾。但只要你心情放鬆,心態平和,快樂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鶴壽頂(琴臺)
這裏是鶴壽頂,也叫琴臺。鶴,不但壽命長,而且還有點仙風道骨。在古人眼裏,鶴與壽本來就是一箇意思。
這裏還有一位仙翁,他正在松下撫琴吟唱。鶴聞琴起舞,又與松樹組成了一幅吉祥如意的松鶴圖。在鶴壽頂還可以看到觀音賜福,大家可以二拜觀音。
三排尖主峯
在這裏看三排尖與在流霞臺大不相同。因爲離得近,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刀切斧削般的懸崖峭壁,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雄偉和橫空出世般的氣勢。三排尖海拔有1500多米,峯頂視野開闊,因此,吸引了不少攝影家。有年冬天,浙江有個攝影家,一箇人揹着攝影器材爬上了三排尖的頂峯。上去後,他被難得碰到的晚霞美景迷住了。到了天黑,他還沒有回到住地。管理局的同志急得一夜沒睡,分幾個組上山營救,可天那麼黑,到哪去找呢?第二天天亮,大家正準備開始第二輪搜索時,這位老兄卻奇蹟般地回來了,還得意地說他拍到了最好的晚霞照片。後來,這張作品真的得了國際大獎。他說,是三清山給他帶來了好運。
三疊龜
這個景點你們看像什麼,烏龜?對了,像烏龜,而且是三個烏龜疊在了一起,因此叫三疊龜。所謂千年王八萬年龜,龜可是長壽之王啊,更何況三個烏龜疊在一起,更是福中添福,壽上加壽,吉利得很啊!
蒲牢鳴天 神龜引月(海獅吞月、神龜)
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幅惟妙惟肖的絕景,這就是蒲牢鳴天,神龜引月。蒲牢,是古代傳說中龍生九子中的一子。它喜歡鳴叫,是種瑞獸,因此,古代鑄鐘時都把它作爲鍾鈕的裝飾。神龜呢,是長壽的,它正引頸望着月亮呢。
樹崩石
你們看,這株松樹的根居然把整塊巨石崩掉了半邊。三清山的樹大多是長在石壁上的。它怎麼生根呢?人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看了這“樹崩石”,纔算是找到了答案。這頑強的生命力,曾經激動過許多遊客,也留給人們無窮的啓示。
筆架石
這是個筆架石。誰用這麼大的筆架呢?架上的筆又在哪裏呢?原來是呂洞賓正在給三清山萬壽園寫一萬個不同樣的“壽”字。有的壽字早就寫好了,而且已經刻到了巖壁上,想必過些日子他就會把筆放回來了。
得祿臺
前面福和壽講了許多,應該輪到說“祿”了。你看前邊那山崖之上的岩石象不象一具棺材?棺材棺材,升官發財,大好的事啊!連帶着這觀景臺也沾染着“官”氣,取名就叫得祿臺。
得祿石上三拜觀音。當地人對三拜觀音的說法是,一拜觀音求平安,二拜觀音得健康,得祿石上第三拜,財運官運一齊來。
平安橋
這拱橋雖小,卻很精巧。這雖然是座新造的橋,但選在這裏建,卻很有一番用心。不信,你走走看。過了這橋,你一定會感到急促的心境多了一份平和,一份安靜。所以,人們都把它稱作是“平安橋”。
牛背石
前面就要上牛背石了。傳說,這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那頭喫草的神牛。它怎麼也喫不完田裏的野草,就乾脆躺在這裏了。牛背石看上去有點險,大家不要緊張。只要手抓牢點,腳踩穩點,很輕鬆的也就過去了。
千年黃杉
在三清山,黃衫大多分佈在北坡,而南山卻很少見。這棵黃衫樹齡高達1000多年,是萬壽園植物王國的一箇老壽星。
江西概況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你們好!歡迎來到中國情愛聖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仙女湖旅遊觀光。
仙女湖,是新餘人民的母親湖,“七仙女下凡”的情愛湖,是中國情人節的發祥地。1600多年前,東晉文學家幹寶所寫的《搜神記》裏面,記述了一箇“七仙女下凡”的傳說,全文是“豫章新喻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爲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復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這個故事是古籍中關於“羽人”的最早記載,故事發生地就是我們今天要去領略遊覽的仙女湖。下面請讓我帶你們一起去撩開仙女湖那神祕而又迷人的面紗,去飽覽她的天生麗質吧!
仙女湖位於江西省新餘市西南郊16公里處,以“情愛聖地、羣島峽谷曲水、千年水下古城、亞熱帶植物基因寶庫”四大絕景著稱。自然風光秀美,人文勝蹟薈萃,景區面積19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50平方公里,湖中100餘座島嶼星羅棋佈,60多條湖灣撲朔迷離,40餘掛泉瀑氣勢磅礴。風景兼具湖泊型和山嶽型兩大類型,以湖泊型風光爲主,由曲水通幽的舞龍湖,兩峯對峙的鐘山峽,煙波浩渺的鈐陽湖,革命勝地九龍山,天然氧吧鳳凰灣,綠色基因寶庫大崗山六個分景區組成。可以說,到仙女湖觀光休閒,無疑是絕佳的養生之旅、健身之旅。接下來,我向大家逐一作詳細介紹。
舞龍湖景區:位於仙女湖下游,以20多平方公里的湖灣島嶼爲核心,儀態萬方。這裏水勢複雜多變,龍王島屬舞龍湖海拔最高的島嶼,站在龍王閣頂,可體驗“覽衆山水”只意,清晰俯瞰舞龍湖整體全貌,看舞龍湖景區就像一條騰舞的蒼龍虎虎生威。若虹羣島、六合羣島、龍王島、木魚島、蛇島、龜島等點綴在其間,又如五條翻飛的小龍在縱情地嬉水取鬧。這裏的水態婀娜多姿,鷺鳴、競夢、九龍、苑坑、洋田等五大湖灣尤如五龍潛水,蛟龍戲珠。在舞龍湖秀麗的湖光山色中,目前已開發了會仙島(水上樂園)、白鷺山莊、花園山莊、刀山火海、鳴禽苑、龍王島、蒙藏遊樂園、傣家渡假村、情人島、名人島、仙來島、桃花島、蛇文化博覽苑等十幾個景點景觀,供遊人觀光覽勝。
鐘山峽景區:位於仙女湖中游,以3公里長的高山峽谷爲核心,“兩岸對峙倚霄漢,昂首隻見一線天。”峽內雲蒸霧繞,古木參天;其間怪石林立,亂壁穿空;水流湍急,蜿蜒如帶。它與九曲峽、昌山峽並稱爲“小三峽”。鐘山峽北岸更是景觀薈萃,分佈着石頭船、古代石篆、紗帽石、豬心石、西板橋、憩所亭、鐘山洞、石板砧、蕭公廟等景觀。此外,還有《鐘山峽》石刻、盧肇讀書臺、北山寺、紅軍渡江舊址——肖家渡等名勝古蹟,是目前所有景點中原生態保護最爲完好的地方,新餘市人民政府曾以此地自然景觀製成風光明信片,作爲饋贈國內外佳賓的精美禮物。
鈐陽湖景區:位於仙女湖上游,以20多平方公里的內陸湖爲核心,水面“萬頃湖天碧,一星飛鷺白”。水下沉睡着歷經千載的分宜古城——鈐陽鎮,從而構成既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又人文閃爍、古蹟斑駁的景觀。鈐陽湖以其名勝古蹟見長,概括起來有五古:水中古橋——萬年橋(嚴嵩橋)、水下古城——分宜古縣城、水邊古廟——昌山廟(聖母廟、龍姥廟)、湖岸古洞——洪陽洞(嚴嵩洞、狐仙洞)、水下古水工建築——昌山堰。主要景觀有:昌山廟、洪陽洞、西崗東漢古陶窟遺址、下馬陵新石器時代遺址、湖心島、嚴嵩故里祠堂、嚴嵩墓、萬年橋、鈐麓書院、鈐岡嶺、昌山峽、耽江水府廟等。暢遊之後,定能使人產生追古溯今的翩翩浮想。
九龍山景區:位於東南面,是中共贛西南蘇區的重要活動區域。這裏星羅棋佈的革命遺址,不僅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遊覽觀光的理想之所。九龍山山高林密,層巒疊障,雲蒸霞蔚,綠色似染,鳥語花香,山水兼勝;神話傳說與革命遺址交相輝映,旅遊休閒與漂流探險相得益彰。也是仙女湖新近開發的一箇旅遊新區,它主要包括中共新餘第一個黨支部——花橋支部舊址、紅軍戰壕遺址、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墓、紅軍洞、觀音洞——來雨廟、紅寶樹、仙姑潭(紅軍泉)、花橋暴動遺址、龍首石、龍潭虎穴、天峯觀景臺、十里紅色漂流、九龍國際狩獵場等景點。
鳳凰灣景區:位於仙女湖中南端,植被豐厚,動植物資源豐富,融多姿多彩的生態景觀、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綺麗迷人的水文景觀和變化萬千的天象景觀爲一體。20_年1月鳳凰山被江西省林業廳批准爲省級森林公園,成爲仙女湖南大門的又一靚麗風景線。
大崗山景區:位於仙女湖西南30公里處,總面積126平方公里,屬仙女湖的山嶽型部分,素有“小廬山”之譽,人稱“江西的九寨溝”。大崗山主峯1096米,是新餘境內最高山峯,這裏山樑縱橫,風光秀美,氣候宜人。優美的自然風光與神奇的人文遺蹟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瀑布、龍潭、奇花、異草、蘭樹,令您流連忘返;古道、殘垣、破碑、斷橋、石刻令您感概歷史滄桑。這裏山高谷深,森林茂密,多飛瀑深潭,有開發觀賞價值的瀑布十多掛,形狀怪異,四時不同,有的飄飄灑灑像霧像雨又像風;有的飛流直下,躍落人間,幻化成絢麗七色彩虹,美麗了人間。
仙女湖鍾靈毓秀,人傑地靈。這片神奇的山水,不僅滋養了人間純美的愛情,還哺育了無數雄才俊傑、志士名人。唐代江西第一個狀元盧肇、宋代學富五車名臣王欽若、明朝權相嚴嵩、理學家梁寅、忠良之傑黃子澄、明朝大科學家宋應星、清代愛國名將張春發、當代國畫大師傅抱石、醫學鉅子美籍華人何大一……,這些燦若星辰的名字,無不沐浴過仙女湖母性般的光輝。景區內書香猶存的盧肇讀書臺、鍾乳嶙峋的洪陽洞、靈火獨耀的昌山廟、歷盡滄桑的萬年橋、巍峨蒼虯的龍王島、仙姿飄逸的白鷺山莊等20多箇獨具特色的景點,與仙女湖靈山麗水交相輝映。
仙女湖遠有燦爛的榮耀值得我們驕傲。1995年,仙女湖被列爲省級風景名勝區;20_年5月17日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_年12月26日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爲國家AAAA級旅遊區;20_年,相繼榮獲“全國56個最具民族特色的旅遊風景區”、“江西十大最佳景區”榮譽稱號;20_年5月榮獲了“全省百佳誠信旅遊單位”,這些閃閃的品牌和名片讓仙女湖的情山愛水熠熠生輝。
近年來,仙女湖精心鞏固“七仙女下凡”和“中國七夕情人節”情源地位,打造“情愛聖地”旅遊文化品牌,已向國家工商總局申報註冊了“情愛聖地”旅遊商標,成爲全國首例註冊情愛文化品牌的旅遊景區。“七仙女下凡”傳說故事也正式申報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幾年裏,在仙女湖相繼拍攝了《歡天喜地七仙女》、《會說話的風箏》、《走遍中國》等電視電影劇片並在全國播放。爲把仙女湖打造成中國情人節的發祥地,已連續舉辦了四屆中國七夕情人節和兩屆“七仙女”形象小姐大賽。20_“江西仙女湖杯”首屆世界旅遊大使冠軍國際總決賽也在仙女湖激情開幕。同時,仙女湖還被中國散文家協會確定爲創作基地。等等,這一系列文化賽事活動,大大豐富和提升了仙女湖文化內涵和品牌知名度,爲仙女湖走向世界做好了鋪墊。
仙女湖大小景點景觀有100多處,各具特色,各有內涵。下面,向大家介紹幾處主要的精緻景點。
龍王島:位於舞龍湖景區中心,面積51公頃。它的平面像橄欖,又似祖國臺灣寶島;立面呈等腰三角形,頗有日本富士山的風韻。龍王島是仙女湖舞龍湖景區最高的島,與王者派頭相適應。島上奇松與瘦竹競秀,翠藤並野花爭妍。東西二面山腰分別聳立着凝秀亭和漱影亭。龍王島脊頂平坦如砥,又蜿蜓幽深,從南至北有淩水崖、龍王廟、邃懷亭、通雅亭、觀日石、龍王閣六景。沿着島東天梯般的磴道上到島頂,左面是一座石雕仿筒板瓦的重檐八角攢尖寶葫蘆項石亭,亭名爲邃懷亭。從邃懷亭往南,便是龍蟠鳳峙、聳壑凌霄的龍王廟,爲歇山式廟堂建築。從島頂南端折回島北是通雅亭。由通雅亭北下,可以登上底部凹空、古趣橫生的觀日石,西觀日落、東仰日出,仙女湖美景一覽無餘。20_年4月26日竣工的龍王閣,是一座設計科學、質量一流、品位高雅、造型優美的標誌性仿古建築,它是觀賞整個舞龍湖景區全貌的最佳地點,登閣遠眺,仙女湖的貌若天仙般的風光盡收眼底。
會仙島:又名水上樂園,位於舞龍湖景區的東部,面積250平方米,是仙女湖開發最小的島,也是仙女湖的標誌性景點。相傳很早以前,有位新餘檀郎在此偶遇下凡羽仙,並與其中最年輕、最美麗的仙女佳偶天成,“會仙島”因此得名。島上由會仙台和“毛衣女下凡”羣雕兩大部分組成。會仙台高約9米,平面爲圓形,是帶剎穹窿頂式藝術樓閣建築,分爲樓閣與樓座上下兩部分,房外環繞2米寬的閣廊,是遊客觀鷺的好場所。會仙台前面矗立着“毛衣女下凡”羣雕,雕塑基座上鐫有東晉幹寶所著《搜神記》卷十四《田中毛衣女》全文。羣雕採用圓雕與高浮雕相結合的技法,從上至下雕塑了七位仙女,她們蘭芬靈濯,玉瑩塵清,揮舞玉臂,腳踏祥雲,彷彿從天上飄然而下。島上配有水上摩托、水上飛機、水上游泳池等親水性自娛項目。
萬年橋:是明嘉靖三十五年首輔嚴嵩捐建的“七橋一路”中的一橋。秋冬時節水位回落,站在鈐陽湖岸清晰可見經歷了478年的萬年橋雄姿巍然浮於兩岸之間,橋孔仍歷歷可數,宛如游龍嬉水。萬年橋全長386米,寬8米,共10墩11拱,築橋工藝精美絕倫。據考證,萬年橋是江西現存聯拱石橋建造最早、使用最久的橋之一,也是明朝江西第一座有具體日期可考的古橋,爲江西第四大聯拱石橋。上世紀80年代,當文物專家在探視該橋時曾發感慨:僅萬年橋就可建一座博物館。
洪陽洞:位於鈐陽湖西北岸的袁嶺山腰,屬喀斯特溶岩地貌。由於東晉著名道學家葛洪、婁陽二人曾在洞內修煉制丹,所以集二人之名,取爲洪陽洞。又由於此洞距離介橋嚴家只有數里,明朝權相嚴嵩小時候曾在洞中讀書,所以又叫嚴嵩洞。到現今民間仍流傳“狐仙伴讀”、“吞食夜明珠”的神話故事,百姓又稱之狐仙洞。根據《分宜縣誌》記載:此洞“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綿延十餘里,分爲東西二部分。東部高大寬敞,西段幽暗深邃。洞內怪石壁立,鍾乳嶙峋,琳琅滿目,儀態萬千!過去有人進到第七十二間洞時,聽見洞外昌山渡傳來的篙聲。洞口迎面石壁上刻有“洪陽古洞天”五個古樸蒼勁的大字,兩邊刻有前人留下的遊記題詩。洞口原設有葛洪、婁陽兩位道教宗師的神像。東側向頂部傾斜的石榻上有一箇凹陷如雞心的池子,旁邊橫躺着一塊象鍋竈的黑石,據說這就是葛洪、婁陽煉丹的丹池丹竈。將手伸到丹池丹竈的上面,還可以感覺到一股上衝、騰發的熱氣,相傳這是當年煉丹後尚未散盡的餘熱。
仙女湖之旅就要結束了,希望這次旅行能給各位留下美好難忘的回憶,離別之際我借仙女湖的仙水靈氣,祝願大家身體康泰、好運常伴!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