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江西熱門景點導遊詞(精選3篇)
介紹江西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1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在這春暖花開的時候和你在井岡山相遇,相知,相識,我感到很高興!今天這井岡山之旅就由我爲大家做嚮導。我是##旅遊行的##,坐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那麼我就長話短說,首先爲大家介紹一下井岡山……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峯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峯。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箇省屬綜合殖場和一箇自然保護區。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裏,井岡山山地面積爲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中國臺灣松、福建柏、銀鍾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裏,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自公元前220_年秦代設羣縣制起,即爲九江羣廬陵縣屬地,但茨坪的開發是在公元668年以後,大小五井則是在公元1644年以後才建村立寨,並分屬永新縣、龍泉縣(今逐川縣)。直至井岡山斗爭時期的1920_年,這裏才設獨立的行政建制――新遂邊陲特別區。1955年成立江西省井岡山管理局,1984年改爲井岡山市。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峯,地勢險峻。其中部爲崇山峻嶺,兩側爲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20_年秋,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裏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爲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1982年,這裏被列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抨爲"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養育了朱德等一代偉人。30多外革命遺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羣、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井岡山斗爭的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複雜,主要山峯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面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峯。
井岡山市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5萬餘人,轄五鄉一鎮、一箇省屬綜合殖場和一箇自然保護區。市政府座落在崇山間的茨坪盆地裏,井岡山山地面積爲總面積89%,森林覆蓋率高達64%,有"綠色寶庫"之稱,全境有原始森林四處,面積近七千公頃,植物種類有三千八百多種,其中高等植物二千多種,木本植物八百多種,中國特有或世界衡有樹種有觀光木、鵝掌揪、香果樹、銀杏、黃杉、冷杉、中國臺灣松、福建柏、銀鍾花等上百種。井岡山又是天然動物園,八百四十多種動物棲息在這裏,屬於國家一、二、三級保護動物有黃腹角雉、短尾猴、華南虎、雲豹、大靈貓、原麝馬鹿、毛冠鹿等二十多種。由於動物資源豐富,1981年井岡山設立了面積達16.6平方公里的自然保護區。
井岡山屬中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氣溫24℃,爲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3℃,爲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霧日96天。冬溫夏涼,暖秋爽,春夏多陣雨,秋冬多去霧。這裏盛產各種"山珍",其中竹筍、香菇、玉蘭片、石雞、石耳最享盛譽。這裏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北經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贛州可能福建、廣東、西經寧岡可達湖南郴州、長沙等地。
光榮歷史。您欲探究中國現代革命史蹟、追尋先烈光榮傳統,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覆。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衆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爲茨坪、龍潭、黃洋界、五指峯、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有景點60餘處,景物景觀270多箇。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四季咸遊,春賞杜鵑、夏觀去海、秋眺秀色、冬覽雪景。是觀光瀏覽、避暑療養、科學考察、歷史研究的好去處。難怪中國當代文豪、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遺址,瀏覽龍潭風景區後,發出"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遊"的慨嘆。
井岡山屬中亞熱帶溼潤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4℃,全年之中,七月平均氣溫24℃,爲最熱月;一月平均氣溫3℃,爲最冷月。年均降雨量1865毫米,年均霧日96天。冬溫夏涼,暖秋爽,春夏多陣雨,秋冬多去霧。這裏盛產各種"山珍",其中竹筍、香菇、玉蘭片、石雞、石耳最享盛譽。這裏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北經吉安可往南昌,南往贛州可能福建、廣東、西經寧岡可達湖南郴州、長沙等地。
好了,現在車就來到了井岡山山腳下,讓我們一起投入它的懷抱吧!!!
介紹江西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2
李坑,是一箇以李姓爲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後裔孫李洞,自祁門浮溪新田遷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李坑村山環水繞景色秀麗、人傑地靈。自宋至清數百年間,先後走出了十八位進士和一箇武狀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達三十二人,並有十七位飽讀經書、能文善詩的學士留下傳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賈卓有成就,堪輿大師、名醫名士更是享譽鄉里、遠近聞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村裏有總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戶人家,人口達五千多人,被譽爲“婺東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箇有着二百六十多戶,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遊覽入口] 請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橋、石碣、牌坊、柳堤、樓閣、古樹誤….田園般的景緻充滿了清新、自然的鄉村氣息,這就是我們李坑的水口。說到水口,我要告訴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箇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村落景觀和風水的重要體現。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道沿着這鄉間小道去探尋-下李坑水口的奧祕,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書橋]“不嫌慢步觀山景,何妨小坐聽溪聲”。現在我們來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橋一“中書橋”上,這座飽經風雨的古橋建於北宋末年,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橋面青石板鋪就,爲一座單孔磚拱橋,這座古老的橋爲何取名“中書橋”呢?據《李坑宗譜》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進士後,官至中書舍人,在京城爲官多年後,“逐欲上硫歸養,適聞父喪棄歸,繼遭內艱,志隱不出”。回鄉後,見這裏行人挑擔來往於破舊不堪的木橋,有搖搖欲墜之感,遂決意捐資修建了這座橋,橋落成後,村人爲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職稱之爲“中書橋”。八百多年過去了,雖飽經風雨有些破敗,卻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因此,也成爲李坑唯一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遠處的那道石壩,村裏人叫它楊柳磁,傳說建造年代比“中書橋”更遠。李侃歸隱後,“當題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飛瓊”指的就是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彎碧水,由碣頂奔騰直下,嗶嘩的溪水,宛如一道飛瀉的白玉,真是美不勝收。
[至牌坊處]“美景不勝收,轉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建築形式。牌坊文化源遠流長。一般牌坊有二類、一類是旌表類,還有一類是標誌類,毫無疑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座三間四柱三樓的牌樓,就是李坑村的標誌性建築,額坊上題有“李坑"二字。也許有些朋友會問,村名爲什麼叫“李坑”?這個問題提得好!其實李洞來此定居後,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據村裏老人說,他們的遠祖在堯帝時,擔任大理(執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堯帝信任,後歷經五朝,世代擔任大理之職,故以大理官職命族,由贏姓改爲理姓,後到商約王時,理氏商孫理徴,因直言約王的戲暴無道而被處死,其子利貞與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僥倖選。選難中,算喫“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爲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貞遂改理姓爲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爲“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兩岸居住,由於當地人習慣把小溪叫“坑”,故而人們把理田俗稱爲“李坑”,從那時起“理田”村名漸漸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裏還留傳着這樣一種說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閣]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八角樓閣,就是李坑的文昌閣,文昌閣屬於風水建築。過去,在古徽州的每一箇村子水口處,人們爲了給村裏培植“文運",以求村人科舉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諸如文筆、文峯塔、文昌閣之類的風水建築。這座文昌閣裏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運的。
大家看,這裏是座門庭坊,號左春坊,對面那座號右春坊,兩座對稱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有一點中國歷史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豎坊是爲了紀念旌表有德行的人,這兩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孫子。李芾和他的孫子都是翰林出生,過去祠堂裏有塊,區題“祖孫翰林”指的就是他們祖孫倆,有句老話叫“翰林不開坊,開坊無抵擋”,李芾祖孫倆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時,元軍已兵臨潭州城下,李帶誓死保衛潭州,戰至最後,以身殉國,成爲我們南宋時期與文天祥齊名的愛國名臣。李芾死後,被朝廷追贈爲端明殿大學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盡忠報國之舉,在李坑村頭建了一座忠觀閣,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孫也不愧名臣後裔,登進士,人翰林,仕途春風,官至禮部侍郎。因禮部官員通稱“春官”故這兩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無塵神仙境,聖地有緣翰墨香"。清靜之地,並不清靜,過去常有莘莘學子來此燒香叩拜,禱求文昌帝君保佑科舉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賦詩作詞,文昌閣是村裏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李坑村的文昌閣始建於南宋初年,當年李侃歸隱後,在此建閣,整日讀書習文,邀友討究詩賦,歸隱生活,道遙自在,以至元代文學家、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尚書的婺源太白曹門人汪澤民站在文昌閣前,睹物思人,感嘆不已。“建閣區月,星閣高隱”。“高隱”是對侃公的尊稱,也寄託了他對歸隱生活的嚮往。文昌閣修建後,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鏡明出資三千兩規銀,對文昌圖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後,敬邀清末婺源四大進士,潘超、趙文元、李昭煒、江峯青來文昌閣助興捧場,並當場爲文昌閣提對作詩,這些精美的“詩”、“對”可惜都已遺失,只留下李昭煒的這幅“樓宇喜登臨看兩澗流清雙峯峙秀;人文欣慰起願五經共讀六藝兼通”的對子,對子表達了李昭煒對家鄉的熱愛和與家鄉學子共勉的良好願望。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閣名氣大振,遠近聞名,於是就有了“+畝祠堂、八田閣”的說法。村裏人至今還津津樂道,以此爲驕傲。現在我們進文昌閣裏看看。
[至文昌閣內]現在大家看到的有關文昌閣歷史變遷的簡介,背面是我們李坑自宋至清擔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傳世著作目錄,中堂上這幅清式魁星點鬥圖,向我們展示了一箇古老的神話傳說。傳說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顆星都主管着我們生活的某個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舉神筆,左手執一方墨斗,只要他這輕輕一點(叫做“魁星點鬥"),被他點中者就將迎來大運、金榜題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腳下鰥着的這條鯉魚經他這麼一點不就跳過“龍門”,成龍了嗎?
這幅圖除講述了一箇道教文化中的神話傳說外,還是一幅隱字圖,你們看!魁星右手高舉的神筆,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筆-左腳後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豎彎勾,左手拿着墨斗,不就是“鬼字左邊的“鬥”字嗎?這幅魁星點鬥”圖,真是設計巧妙、形態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請隨我上樓參觀[至二樓],這裏供奉的是文昌帝君,過去讀書人常來此燒香叩拜,爲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舉中榜,一旦科舉及第,便會千里迢迢趕回還願,誠心可鑑。這裏還有我們李吭村18位進士中的8位進士畫像,大家可隨意看看。登高望遠,觀景怡情,請各位隨我一道上三樓觀光,從高處領略下我們李坑的水口風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鄉間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淺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寧靜的鄉村景象,而我們腳下的青石板路,雖說走着舒坦,卻總讓人有一種歲月月悠悠的感覺,總讓人想起當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經商和進京趕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見的鄉間道路。據說,徽州人都有一箇愛家鄉、造福鄉里的習慣,一且他們做了官或經商發了財,便會回鄉資助公益事業,修橋、鋪路、造祠、建亭,善行義舉無不樂施。就這樣,婺源境內幾乎所有的鄉間道路,都是青石鋪就,曾有人這樣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頭,石路跟到頭,出門腳無泥,來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門想歇息,不遠找路亭"對於當地人來說,這樣的常識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間,各種路亭、橋亭、嶺亭隨處可見,三里一亭、五里一루.段路便有一亭,這些連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爲過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場所,也爲進山耕作、砍柴的農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許多路亭裏有乾柴、簡易竈,可供路人熱飯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莊的路亭,還由村裏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請人或輪流燒茶待客,這在民間叫“施茶",可惜今天我們已無法享受到這樣的服務了,據說這種做法已延續了好幾百年。
剛纔我們走進路亭,亭子上方有“見田”二字,什麼意思呢?說來話長,這是李坑這支李姓氏族,當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風水術語。相傳宣宗的孫子李京,在唐朝滅亡後隱居饒州昌水,爲求子孫世代興旺,決定請人幫助選一塊風水寶地擇居,結果“得乾九二之佔”即所謂的“見田吉”稱李氏子孫遷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興旺。因此李京後代篤信“九二在田”之佔,三個兒子分別遷往祁門浮溪新田,婺源嚴田和浮樑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興旺,被稱爲“三田李”。這裏順便說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後代,李鴻章也曾與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煒過宗親,但無結果。當年李洞由新田遷居這裏,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見田吉”擇居而取的村名
。
對面小溪旁那座旋轉的小水車,我想很多人在電影中都曾見過其實在當地叫“水碓”,過去村民們用它來春谷,把稻穀加工成米,他們利用小溪水流做動力,驅動水車轉動,從而帶動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難想象,過去的農家就是利用這樣的原始加工方法解決喫飯問題的。聽村裏老人說,以前這一帶小溪邊有五支水確,忙起來日夜不停,十分熱鬧。
[雙橋疊鎮]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橋叫“彩虹橋”。因橋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橫臥溪上,故名“彩虹橋",其實這座橋不是專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來補風水的風水橋,早在明朝景泰年間,村裏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資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崗嶺橋,解決了村民過嶺進廟的問題。而爲什麼後來在這座橋的後面又建了一座橋呢?說起這事,不得不提到一箇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堪輿大師、李坑人李景溪。據《婺源縣誌・方伎》篇記載,李景溪精通堪輿,曾著《陽宅祕訣》和《雷選心法》二書傳世,他依據風水學理論“水養財"之說,認爲一村水口,爲一村風水命脈所繫,水口緊,則村安財旺,而李坑“地戶”不濟(緊),則需補風水以護衛鄉里,於是便差人在這裏築碣建橋,攔財鎖氣、提“衛鄉”於橋之上,以示建橋之用意。從此,村裏又多了一道景觀,謂之“雙橋疊鎖"。
[至李坑村ロ]現在我們來到了李坑的內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徑直村莊,透過樹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見。村口,是村莊的象徵,過去每當村裏有人出門遠行,家人總是戀不捨地送至村口,幹叮萬囑,依依惜別。出外多年的遊子返鄉回家、只要見到村口,便會激動不已,格外親切。在村口種植樟樹,是徽州人的習慣,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莊。因此村民們從和植樟樹、愛樟樹、敬樟樹到神化樟樹,把樟樹當作神來供奉。大家看!樹底下搭建的這莊神龕,就是村裏人用來祭拜樟老爺的樟神廟廟”,村裏如果有小孩病難養家裏人就會用紅紙寫小孩的生反八字貼在德樹上,說是將小孩過寄給樟樹老爺,可治病消災保平安。到今天,村民們依然還是這樣做的,由於對樟樹的過份崇拜和信率,民間衍生出一句這樣的順口溜叫“樟樹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樹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遊客朋友,不妨我們們也來試一試。
[進入李坑村]有人說,來到李坑,就彷彿走進了江南水鄉秀麗的畫畫卷,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中流過,小溪兩岸是一棟棟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橋凌架於溪上,古樸、靈秀而典雅,爲我們展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畫面,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眼前的這條小溪是由東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話叫“東水西流喫穿不愁”。當年李氏先祖選擇在這裏築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這句風水術語,把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奇託在村址的選擇和佈局上呢?
大家看!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獨特?說到徽派民居,我想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徴州民居建築形成於明朝中葉,由在蘇浙一帶經營鹽業的徴商吸取杭州、場州一帶的建築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風”溶合而來,其主要特點是,外部特徵:粉牆黛瓦馬頭牆;內部特徵三間五架加天井;精華部分是“三絕"(磚雕、木雕、石購)。你們看!風火培兩頭的裝飾部分各不相同,頭是“中鬥”.俗稱“文頭",一頭翹首直刺蒼穹,形似雀尾,“叫鳴尾"(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俗稱“武頭"。一文一武,文武兼備備這裏給各位介紹一下徴派建建築的一箇小常識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門鼓是開在武頭方向的,因爲人們相信,武能鎮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頭”其後,指望文振家聲,在古徽州由於深受理學文化思想影響,朱子格言,始終是每個家庭恪守的箴言“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務本、讀書人仕,方可振家聲,知曉了這麼ー個小小的常識,今後遇到這種徽式建築,就能從風火牆上的裝飾判斷出大門的朝向。也許有些朋友要問,爲什麼在婺源的每個村莊,都能見到不少這樣樣建築氣派、雕刻精美、風格獨特的明清古建築呢?說到這一點,就不能不談到明清時期,雄居東南、稱中國商業舞臺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歷史上曾湧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業俊オ,他們“商賈四方”,以自己的勤勞和才智,爲李坑續寫了最輝煌的一頁。下面請隨我一道;去參觀一下清乾嘉年間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介紹江西熱門景點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我們現在由婺源縣城紫陽鎮乘車前往一箇景點小橋流水人家——李坑。車程大概十來分鐘。現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單的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箇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歷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爲什麼叫理田呢?拒村子裏的老人說:他們現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爲遠祖在堯帝爲部落首領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職爲姓。同時,因遠祖唐末由北方遷到南方曾“佔得從田之籤”。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爲“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於小溪兩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稱爲“坑”,便俗稱爲李坑。
各位遊客,這裏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爲水口,原因是這裏的村裏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裏流出村子。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爲一箇村子莊的標誌。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遊子重返家鄉,走着走着,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於清初,是一箇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爲有錢財,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着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箇石墩。現在有一箇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麼?——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裏的構造。由於主人的富裕,左右廂房的隔扇門窗上,木雕精緻、完善。,充分體現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爲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爲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後面兩間稱後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後,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後堂,所以後堂又稱爲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箇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後,清朝政府的正規軍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爲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築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爲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箇小小的橫着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箇天井,這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採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裏,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裏流,四水歸堂,蘊涵着“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麼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養一隻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後代的關愛之情。屋內的木構件上,同樣雕似着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憑藉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願。
各位遊客,房屋右側的這間跨院當地稱做“小姐繡樓”。看,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築,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於觀景,但傳說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這裏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採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羣。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說和戲劇情節中常有記載,因爲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貴,如何選擇左右爲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於是便出現了拋繡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繡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選定了一箇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遊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於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爲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衆,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有石墩爲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爲一條溪流,構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裏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後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並正對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牆壁,又稱爲蕭牆。,一般是建在院子裏的。但在婺源,蕭牆都建在門外,因爲本地人以天爲院子,以門前山水爲院子,所以把蕭牆建於大門口。蕭牆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着‘福’字意味着“開門見福”。這幢民居建於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部後,大家可以發現這個條案與衆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有的古建築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裏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地稱‘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採用木柱礎,不象後來的房屋一律採用石礎;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欞子,沒有雕飾。連着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後花園,園內有一箇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幹胸徑有0.4米,經一次雷擊後現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幹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裏充滿了靈氣。
7、蕉泉:各位遊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乾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裏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箇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箇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天師的徒弟,天性聰悟卻心術不正。相傳張天師養着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在墨盒裏。張天師聞訊趕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麼顏色,張天師說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裏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天師無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在墨盒裏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爲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裏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箇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箇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在池中,長大以後不斷興風作浪,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牆全剷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牆。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於是把龍帶走了,最後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爲曾養過龍,成爲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這座宅子的內部擺設,在婺源屋內的擺設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箇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對於李坑的介紹就到這裏,接下來請大家自由欣賞,下午兩點半準時集中茶法下一個景區。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