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山東三孔的導遊詞(精選6篇)
介紹山東三孔的導遊詞 篇1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叫任一銘,是你們的導遊。今天,由我來帶領你們遊覽“三孔”:孔府·孔廟·孔林。
聖人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有幸擔任導遊,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爲大家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改正。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曲阜。曲阜地處魯中小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誇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於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們爲了幾年聖人孔子生前的偉大思想寬闊的精神品質所建的一座韻味十足的建築。前後九進院落,佔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築466間,54座門坊;加之廟內1700餘株古樹,一箇個直衝雲天,聽說當時誰敢砍倒一棵,就會以殺頭處理。每一棵樹,每一箇門的名字都含有聖人孔子“仁”的思想。
孔府與孔廟毗鄰,是聖人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三路佈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463間,加上後花園,共佔地240畝。孔府,也稱“衍聖公府”。“衍聖”的意思是說“聖道”、“聖裔”能繁衍接續,
進入孔府大門,由此向後孔府分爲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築,前半部爲官衙,後半部爲內宅。
孔林,是聖人孔子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佔地三千多畝。周圍垣牆高3米,厚1.5米,長14.5華里。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羣,十分壯觀。
現在自由活動3小時,可以自行遊覽“三孔”,也可以進行遊戲、野餐等活動,但必須保證衛生。
參觀“三孔”到此結束了,
介紹山東三孔的導遊詞 篇2
不知道您讀沒讀過《論語》,那上面開篇有一句話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麼我就以孔子這句名言,熱烈地歡迎您來孔子故鄉曲阜參觀遊覽。下面,就由我陪同各位遊覽並進行導遊服務,非常感謝您合作,並衷心地希望您對我工作多提出批評意見。
在來曲阜之前,許多朋友可能已對曲阜和孔子有了不少瞭解,但也有朋友知道並不十分詳細,現在,我就在進入景點之前,先把曲阜和孔子情況簡要介紹一下。
曲阜位於中國山東省西南部,現有人中62萬其中城區人口10萬,面積約890平方公里。“曲阜”二字始見於《爾雅》一書,東漢應邵解釋說: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爲了紀念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縣,金太宗天會7年(公元1129年),又複名曲阜,沿用至今。曲阜是一箇小城,然而,曲阜又是一座有着五千年文明史文化古城,在這片神聖而又古老土地上,中國遠古傳說中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這裏留下了蹤跡。據《史記》、《帝王世紀》等史書記載:“黃帝生於壽丘”,“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稱都曲阜,崩葬雲陽山”,現在曲阜城東8裏,仍留下座金字塔式墳墓–少昊陵。中國有句俗話說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爲我們中華民族祖先從這裏,從黃河中下游向中原,向黃土高原遷徙過程,而我們母親之河,黃河、長江,從黃土高原之上奔騰而下,一瀉千里,最後匯入大海呢!中國還有句古話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聖人”,實際上,江北聖人幾乎全出自曲阜。在中國封建時代,受到皇帝賜封聖人一共有6位,他們分別爲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子、元聖周公,頭4位都出生在曲阜,後兩位一位是孔子弟子,一位是封地在曲阜,周公後世33代曾在魯國爲國君,至今山東稱魯,即起於此。現在曲阜地上地下文物衆多,文化燦爛,有國家級文物古蹟4處,省級11處,市級100餘處。1982年曲阜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曲阜“三孔”被聯合國正式列爲世界文化遺產。由於曲阜對東方文化重要貢獻,不少人稱曲阜爲世界三大聖城之一:“東方麥加”。在這裏,您不得不沉思,也不能不感奮,因爲這裏深扎着中華民族根,深扎着中國傳統文化根。
各位朋友,在中國,在東方這片有着五千年文明歷史土地上,你也許讀不懂青銅器上銘文,也許不理解人頭獸身表現什麼,象徵什麼。但是,當你走進中國人民生活,行走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造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觸到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儒家文化氣息,你便能由此體驗到中國人民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理想道德差異。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哪個層次去探究中華民族個性與品格,都不難發現儒家文化基因,在漫長曆史演進過程中,儒家文化幾乎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代名詞。而儒家文化創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春秋時代魯國人,也就是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16歲時,母親顏徵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兒,開始了他在等級森嚴封建社會中獨自謀生、學習和奮鬥一生。
孔子少年發奮自學,勤而好問,青年時代便掌握了參與貴族政治必須熟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進而掌握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內容,爲創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礎。
孔子30歲設學授徒,開始了漫長教育生涯,他首開中國私人講學、面向民衆,提倡“有教無類”之風,成爲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偉大教育家。
孔子51歲時,才做了中都縣令,後來曾在魯攝相事,然而時間不長,他便辭了官,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14年周遊列國之行。
孔子在68歲時回到魯國,他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和文獻整理上,一直到死。孔子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憂患一生,是艱苦卓絕、激勵奮發一生,是春風化雨,培育英才一生,是著書立說,濟時救世一生。如今,他軀體雖已灰飛煙滅,但他思想,卻潛入每個東方人心靈,他熔鑄了中華民族個性和品格,隨着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孔子還將引導着人類,跨向21世紀。
曲阜文物古蹟和旅遊景點很多,大部分與孔子和孔子文化有關。現在我們所在位置是曲阜明故城正南門外,城門北面是被稱爲中國三大古建築羣之一孔廟。城門正上方有“萬仞宮牆”4個大字。“仞”是古代長度單位,一仞約等於8尺。據說,有人稱讚孔子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說以後,就說:“人學問好比宮牆,我學問只有牆頭這麼高,人們一看便會看見牆內一切,而我老師孔子這道牆有數仞,不找到它門是不能看到牆內宗廟之美麗、房舍多種多樣”。後人爲表達對孔子敬仰,明代胡纘宗就寫了“萬仞宮牆”4個字鑲在城門上,清代乾隆皇帝爲了顯示自己對孔子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換上了自己寫“萬仞宮牆”4個大字。這就是“萬仞宮牆”來歷。
孔廟是後人爲祭祀孔子而修建廟宇,始建於孔子死後第2年。面積有327.5畝,仿皇宮之制,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羣共有五殿、一閣、一罈、兩廡、兩堂、17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築史上唯一孤例。
孔廟大門東牆外面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刻,過去,任何官員至此,武官要下馬,文官要下轎,以表示對孔子尊重。
孔廟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曾有過這樣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全過程,以擊鐘開始,以擊磐告終,比喻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箇獨角怪獸稱“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纔可使用飾物。
孔廟第一道門叫“欞星門”。“欞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欞星。“欞星門”三個字爲乾隆所書。“太和元氣”坊同“金聲玉振”坊差不多,題字爲明代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此院東西各有一座腰門,東邊上書“德侔天地一樣大,他學說古今來說都是最好”。這座門叫“聖時門”,由此住裏,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之感。“聖時”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
過聖時門迎面小石橋,叫“璧水橋”,橋兩側偏南各有一座門,東門叫“快睹門”,是先睹爲快意思,西門叫“仰高門”讚頌孔子學問十分高深。我們進入大門,稱“弘道門”,這三個字取自《論語.衛星公》“人能弘道”句子,以此來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這道門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大門。再往後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朝時期孔廟大門,原名叫“宮和門”,字意思與孔子中庸之道主張有關,由此門向南望去,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廟歷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廟不斷擴大,這些建築既有清代建築,也有明代建築,還有宋代建築,它們建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看孔廟建築,同時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
這塊碑立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爲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高6米,寬2米多。這塊碑特點是書法精湛,著稱於世,並且碑文用論辯形式寫成,在極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說是之最。大家請看右上角,那上面寫道:“聯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無焉”,又說:“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這碑下面動物不是烏龜,叫_,是龍兒子,特別能負重,所以用來馱碑,有句話講“龍生九子不成龍”,在孔廟內,龍和龍9個兒子,你都可以看到,當地老百姓常來這裏撫摸這_,他們說:“摸摸_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__一輩子不生病”。
我們面前這座木結構建築名叫“奎文閣”,原是孔廟藏書樓。“奎星”爲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後來人們把它演化爲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所以孔子又稱“歷代文官主”。這座樓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構造堅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間曲阜曾有過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傲然屹立,安然無恙,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和高超建築藝術。
我們現在進入孔廟第六進院落,展現在大家面前是13座碑亭,南邊8座,北邊5座。亭內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55幢,碑文多爲皇帝對孔子追諡加封、拜廟親祭、整修廟宇紀錄,用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刻成。此排中間這座碑,重約65噸,採自北京西山,在當時,將如此重量石碑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運至曲阜,不能不說是一箇奇蹟。此院東、西各有一門,是孔廟第三道腰門,爲“東華門、西華門”。
我們現在進入大成門,“大成門”是指今天下之大成,這一排共有5門並列,最西邊爲啓聖門,是供奉孔子父母地方,中路大成門,又有“金聲門、玉振門”相佐,中路爲孔廟最中心地方,東爲承聖門,原爲孔子故居。
大家知道,孔子是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我們認爲,孔子首先是個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封建皇帝封他爲“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應當說,他是全人類老師,是名符其實“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面前“杏壇”,相傳是當年孔子設壇講學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紀念,著名文人党懷英書“杏壇”二字。壇側有棵杏樹,爲後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紅花綻開,綠葉搖曳。所以乾隆皇帝來朝拜時,曾賦詩讚之,詩曰:重來又值秈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矗立在我們面前大殿就是名揚天下“大成殿”,它是中國“三大殿”之一,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山岱廟“天貺殿”齊名,其雄偉壯麗有過之而無不及。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米,雕樑畫棟,金壁輝煌,特別是周圍28根石柱,爲世界文化瑰寶,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爲深浮雕,每柱二龍戲珠,盤繞升騰,栩栩如生,刀法剛勁有力,各具變化。過去皇帝來了,都是將此柱用黃布圍裹。他們若看見恐怕也會自慚不如。兩側及後廊龍柱爲淺浮雕,每柱72條龍,總共1296條。大成殿內供奉着孔子塑像,兩側爲四配,東西是復聖顏回、述聖孔及,西面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我們都在這裏舉行盛大國際孔子文化節和孔子誕辰紀念儀式,表演大型祭孔樂舞和“簫韶樂舞”,舉行豐富多彩文化、旅遊活動,歡迎各位到時光臨。
介紹山東三孔的導遊詞 篇3
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另外,文學史上,也有“三孔”之說。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箇孔姓人口占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爲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爲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於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被世人尊崇爲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20xx年5月8日,曲阜市明故城(三孔)旅遊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爲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爲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爲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爲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介紹山東三孔的導遊詞 篇4
天貺殿後面是後寢三宮,中爲正寢宮,面闊五間,兩邊爲配寢宮,各三間,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詔封泰山神爲“天齊仁聖帝”後,考慮到還缺個皇后,便於同年封了一箇“淑明後”,併爲“她”修建了後宮,從“嬪妃”則居住配寢宮。封建統治者爲了達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謂“用心良苦,處心積慮了”。
天貺殿兩側爲東西碑廊,各種碑碣漢畫像石琳琅滿目,泰山歷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這裏。這些碑刻幾乎集中國書法之大成,上追晉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隸篆,體例俱全;顏柳歐趙,風格各異,其中有七大漢碑的《衡方碑》、《張遷碑》;晉代三大豐碑之一的《孫夫人碑》;造形新穎,書法相異的《雙束碑》;泰山佛教記事名碑《大唐齊州神寶寺碑》等共19塊,均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西側廊內陳列的48塊漢畫像石是自1960年以來,幾次清理大汶口和舊縣東的漢畫像石墓而集。這些漢畫像石,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有的反映車馬出行、樂舞百戲等社會生活;有的描述神話故事;也有反映歷史人物的,畫面圖案工整,造型生動,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國傳統的畫技同線刻、浮雕揉合一體,體現出古拙質樸、雄健壯美的特點,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和東漢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
出碑廊,過炳靈門,是“漢柏院”。院內原有“炳靈殿”,毀於民國年間。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椏交錯,若虯龍蟠旋,相傳爲漢武帝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禪泰山時所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漢柏院”由此得名。
漢柏院內碑碣林立,約計90餘塊。其中有後人隸書的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飛友篇》,有後人篆書陸機的《泰山吟》、謝靈運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書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禎年間陳昌言、左佩鉉題篆的《漢柏圖贊》、乾隆御製的《漢柏圖》和當代衆多名人留下的墨跡。置身於碑林之中就象讀了一部中國的歷史,接受民族的薰陶,會給每一箇嚴肅的觀賞都留下不盡的思索。
由漢柏院向北行,穿過幽靜的小花園進入一箇小巧玲瓏的四合院。這裏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時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東華門內,故稱“東御座”。其建築爲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稱迎賓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稱駐蹕亭。東御座由長城花門、儀門、大門、正殿和廂房組成,院內建築精美,綠樹掩映,清靜幽雅,給人以超世絕塵之感。五間正殿高築臺基之上,殿內按清宮設置作復原陳列,有乾隆帝臘人座像,有龍墩、龍椅、立櫃、方桌等紫檀傢俱及各種大理石花紋飾和金絲鏽古器型的掛屏以及文房四寶。著名的“溫涼玉雕花圭”、“沉香獅子”和“黃地蘭花瓷葫蘆”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時的供品,並稱泰山“鎮山三寶”。大門和殿堂裏身着清代古裝的“衛士”、“宮女”以清庭禮儀迎接遊客,使遊人彷彿回到遠古的時代,浮想聯翩。
殿堂臺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護罩,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鐫刻秦始皇功德銘和秦二世詔書,爲丞相李斯書寫。他以簡練秀雅的小篆代替了當時筆畫繁贅的大篆,字跡剛勁挺拔,一掃衆家肥呆之氣,碑文共222字,後漸泯滅,明嘉靖年間還尚存29字,原立在岱頂玉女池旁,後經滄桑沉淪,幾次失而復得,今唯剩10個殘字,完整者七。堪稱稀世之寶,被列爲國家一級文物。
出寢宮向北,爲岱廟的最後一進院落。東西兩座花園內各種盆景千姿百態,藝術地再現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異草。西南方西臺上的鐵塔鑄於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爲13級,現僅存3級,造型質樸,仍不失當年風采,與鐵塔對峙的東南方臺基上的銅亭,又稱“金闕”,爲全銅鑄造,仿木結構,高4.4米,闊3.4,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鑄於岱頂碧霞祠,爲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靈應宮,1972年遷入岱廟,是目前國內僅存的三大銅亭之一。
“厚載門”是岱廟的最後一道門,是1984年重建的。門上有“望嶽閣”三間,黃瓦明廊,紅柱隔扇,猶如空中瓊閣。站在閣上仰望岱嶽雄姿,青山繞白雲,綠樹生輕煙,天門雲梯宛若游龍浮掛天邊。
出厚載門北行爲紅門路,過岱宗大街不遠即到登山之起點,泰山的山門——岱宗坊,由此起步,將步步登高,飽覽泰山的最佳風景,直至登“天”。
介紹山東三孔的導遊詞 篇5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們現在將要遊覽的是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岱廟。
岱廟,舊稱“東嶽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嶽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創建歷史悠久,西漢史料始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唐開遠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後經金、元、明、清歷代拓修,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羣。
岱廟位於泰安市城區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的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面積爲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築,採用了中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總體佈局以南北爲縱軸線,劃分爲東、中西三軸。東軸前後設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前後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後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主體建築宋天貺殿位於岱廟內後半部,高踞臺基之上,其他建築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在聯繫。這種建築佈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鮮明,主次有序,莊嚴古樸的獨特風格,並通過建築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樸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雲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優美感。
岱廟城堞高築,周長三華里,高三丈,四周8個門,向南開的5個,中爲正陽門,左爲東掖門,再左名仰高門;右爲西掖門,再右名見大門;向東的名青陽門,也叫東華門;向西的名素景門,也叫西華門;向北的名魯瞻門,也叫厚載門。每個城門上皆有城樓,岱廟的四隅分別建有巽、艮、乾、刊角樓,整座建築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一座帝王的宮闕。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裏保存了琳琅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着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並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爲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爲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後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悅目的古典園林。虯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鬥豔的花卉,又爲古樸典雅的亭、臺、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衆多的中外遊客。
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裏的每一處建築都體現着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裏,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力容,令遊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築、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於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遙參亭爲過亭式院落,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建在院中心長方形臺基上面,寬10.8米,進深7.75米,通高7.9米,爲四柱五梁、九脊單檐歇山式,黃瓦蓋頂。清代曾祀碧霞元君。兩側爲東西配殿各中間。
遙參亭是一組獨立的建築,但與岱廟在內涵上又是統一的,由於它的存在,把岱廟神祕而莊嚴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厚。這種既獨立又統一的建築風格,不僅在五嶽中獨樹一幟,在中國現存古建築中也是不多見的。遙參亭在唐代曾叫“遙參門”,民間曾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說。當您遊覽岱廟時,也應首先從遙參亭開始。
穿過遙參亭,迎面而立的“岱廟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東佈政使施天裔創建。坊高12米,寬9.8米,深3米,爲四柱三門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體浮雕。四柱前後流通墩上雕有8個石獅,姿態各異;重梁四柱刻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羣鶴鬧蓮”、“天馬行空”等20餘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獸和各式花卉紋樣。整座石坊造型別致,刻鏤透細不凡,爲清代石雕藝術中之珍品。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南面爲施天裔所題“竣極於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爲衆嶽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羣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於京?”。兩副楹聯扣人心絃,先聲奪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顯赫聲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進岱廟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廟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寬闊的“正陽門”,是進入岱廟的正門,兩扇硃紅大門,象徵着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歲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陽門已是裂痕斑斑,門上方的城樓也俱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得煙消雲散。現在的正陽門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築風格重新修建的。門高8.6米,上面的城樓高11米,共五間,爲九脊單檐歇山頂,24根四方明柱,四周鑲嵌條欞隔,上覆黃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烏墨小點金彩繪,額方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
走進正陽門霍然入目的“配天門”,是取孔子語“德配天地”而名,爲岱廟的第二道門,配天門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築,殿內原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兩側原有配殿,東爲“三靈候殿”,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傳宋真宗東封時,在南天門見三神人,加封爲“三靈候”,後來建此殿專祀。西爲“太尉殿”是祀唐朝“雖出入將相,而奉自願厚養”的分國公杜宗的。與配天門南北相連的“仁安門”是取孔子語“天下歸仁”之意而名,爲岱廟的第三道門,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創建。建築結構與配天門雷同,殿內原祀天聾、地啞之神,兩側有東西門神。配天門的西側有碑碣20塊,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雙碑高大雄偉,東西對峙,龜跌螭,氣勢非凡,爲岱廟現存兩大碑碣。
配天門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數抱,枝幹蔭畝許”的唐槐,民國年間,兵燹戰亂,古槐倍受摧殘,漸漸枯死。1952年,岱廟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幹中植小槐一株,並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樹,扶疏鬱茂,又成爲岱廟一大佳景。
唐槐之東舊有延禧殿、藏經殿、環詠亭、雨花道院,皆毀於民國年間。1984年,在藏經堂舊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庫房48間,內藏泰山歷代珍貴文物4000餘件,古書籍3000餘冊。
天貺殿東西長43.67米,南北寬17.18米,高22.3米,殿闊九間,進深四間,重檐八角,斗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檐間懸掛“宋天貺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殿頂爲四個復鬥式藻井,餘爲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欒櫨迭聳,雕樑彩棟,貼金繪垣,丹牆壁立,峻極雄偉,雖歷經數朝,古貌猶存,它同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並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
走進殿堂,正面高大的“東嶽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頭頂冠冕十二旒,身着袞袍,手持圭板,肅穆端莊,造形生動,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慾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爲“天齊王”,宋時封爲“天齊仁聖安”,元朝又封爲“東嶽天齊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後,認爲給泰山神加封號是“瀆禮不經”,故去掉所有封號,改稱“東嶽泰山之神”。從此,岱廟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東嶽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兩邊的楹聯爲清人吳雲所書,“帝出乎震,人生於寅”。橫額是清康熙帝於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時所題“配天作鎮”巨匾。殿堂內擺放着明、清時代的部分祭器。殿內東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啓蹕迴鑾圖》》傳爲宋代所繪。壁畫全長62米,高3.3米,畫面借描繪泰山神出巡時的浩蕩宏偉場面,表現宋真宗東封泰山時的威嚴和氣勢,整幅壁畫以大殿後門爲界,東爲“啓蹕圖”,描繪泰山神出巡的場面;西爲“迴鑾圖”,描繪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個畫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裝束、儀態無一雷同,加以祥獸坐騎、亭臺樓閣、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等,組成一幅瑰麗無比,氣勢雄偉的場面。畫面筆力遒勁流暢,結構嚴謹,佈局勻稱自然,人物眉目傳神活潑,衣着線條清晰,表情逼真生動,再加上色澤的絢麗協調,給人以極高的美學享受。
大殿在古時,曾受火災和地震的損壞,壁畫也受到影響,從壁畫的藝術處理上可以看出,壁畫的部分畫面是後來重繪的,但整幅畫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它仍爲中國繪畫史、道教壁畫史上的一幅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天貺殿前寬闊的大露臺分上下兩層,雕欄環抱,站在大露臺上,大有豁然開朗之感。露臺兩側各有一座御碑亭,內立乾隆皇帝拜謁岱廟的詩碑。中間是明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香爐。露臺下古柏相夾的甬道向南延伸,盡頭是一箇方形石欄小池,俗稱“閣老池”。皇帝舉行大典參拜泰山神時,羣臣就恭候在這裏。池內及周圍9塊姿態怪異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泰安縣令吳銜與其母王氏所獻。每塊石頭各俱特色,仔細觀賞耐人尋味,甬道中間有一玲瓏石卓然而立,名爲“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獨立階下,名爲“孤忠柏”,民間傳說唐朝女皇帝武則天懷疑其也與大臣石忠謀反,便將其殺害,石忠冤魂不散,便來到東嶽大帝前告武則天滅子之狀,從而化爲孤柏。據說,遊人矇住雙眼繞扶桑石左右各轉三圈,然後去摸對面的孤忠柏,凡能扶到的,都是神氣很大的人。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傳說固不可信,但卻顯示了泰山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發達,那些編寫傳說的民間才子,把人間的善與惡巧妙地融匯在柏樹的形象中,給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慨。
天貺殿兩側爲東西碑廊,各種碑碣漢畫像石琳琅滿目,泰山歷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這裏。這些碑刻幾乎集中國書法之大成,上追晉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隸篆,體例俱全;顏柳歐趙,風格各異,其中有七大漢碑的《《衡方碑》》、《《張遷碑》》;晉代三大豐碑之一的《《孫夫人碑》》;造形新穎,書法相異的《《雙束碑》》;泰山佛教記事名碑《《大唐齊州神寶寺碑》》等共19塊,均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西側廊內陳列的48塊漢畫像石是自1960年以來,幾次清理大汶口和舊縣東的漢畫像石墓而集。這些漢畫像石,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有的反映車馬出行、樂舞百戲等社會生活;有的描述神話故事;也有反映歷史人物的,畫面圖案工整,造型生動,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國傳統的畫技同線刻、浮雕揉合一體,體現出古拙質樸、雄健壯美的特點,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和東漢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
出碑廊,過炳靈門,是“漢柏院”。院內原有“炳靈殿”,毀於民國年間。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椏交錯,若虯龍蟠旋,相傳爲漢武帝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禪泰山時所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漢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漢碑亭”是1959年在炳靈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層石砌的高大臺基上,十分壯觀。臺基壁上鑲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縣何人鱗所書杜甫的《《望嶽》》和《《秋興》》等名人詩刻。登上亭子極目四望,天光雲影,心寬臆闊,岱廟全景,泰城全貌盡收眼底。
漢柏院內碑碣林立,約計90餘塊。其中有後人隸書的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飛友篇》》,有後人篆書陸機的《《泰山吟》》、謝靈運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書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禎年間陳昌言、左佩鉉題篆的《《漢柏圖贊》》、乾隆皇帝御製的《《漢柏圖》》和當代衆多名人留下的墨跡。置身於碑林之中就象讀了一部中國的歷史,接受民族的薰陶,會給每一箇嚴肅的觀賞都留下不盡的思索。由漢柏院向北行,穿過幽靜的小花園進入一箇小巧玲瓏的四合院。這裏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時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東華門內,故稱“東御座”。其建築爲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稱迎賓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稱駐蹕亭。東御座由長城花門、儀門、大門、正殿和廂房組成,院內建築精美,綠樹掩映,清靜幽雅,給人以超世絕塵之感。五間正殿高築臺基之上,殿內按清宮設置作復原陳列,有乾隆帝臘人座像,有龍墩、龍椅、立櫃、方桌等紫檀傢俱及各種大理石花紋飾和金絲鏽古器型的掛屏以及文房四寶。著名的“溫涼玉雕花圭”、“沉香獅子”和“黃地蘭花瓷葫蘆”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時的供品,並稱泰山“鎮山三寶”。大門和殿堂裏身着清代古裝的“衛士”、“宮女”以清庭禮儀迎接遊客,使遊人彷彿回到遠古的時代,浮想聯翩。
殿堂臺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護罩,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鐫刻秦始皇功德銘和秦二世詔書,爲丞相李斯書寫。他以簡練秀雅的小篆代替了當時筆畫繁贅的大篆,字跡剛勁挺拔,一掃衆家肥呆之氣,碑文共222字,後漸泯滅,明嘉靖年間還尚存29字,原立在岱頂玉女池旁,後經滄桑沉淪,幾次失而復得,今唯剩10個殘字,完整者七。堪稱稀世之寶,被列爲國家一級文物。
“厚載門”是岱廟的最後一道門,是1984年重建的。門上有“望嶽閣”三間,黃瓦明廊,紅柱隔扇,猶如空中瓊閣。站在閣上仰望岱嶽雄姿,青山繞白雲,綠樹生輕煙,天門雲梯宛若游龍浮掛天邊。出厚載門北行爲紅門路,過岱宗大街不遠即到登山之起點,泰山的山門–岱宗坊,由此起步,將步步登高,飽覽泰山的最佳風景,直至登“天”。
介紹山東三孔的導遊詞 篇6
各位團友,咱們馬上就要到達素有“人間仙境”之稱的蓬萊了。在此風景旅行社的導遊__先給各位介紹一下蓬萊的概況:蓬萊位於膠東半島最北端,煙臺市西北方向約75公里處,隸屬於煙臺,北臨渤、黃二海,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全市總面積1128平方公里,總人口44.7萬。但就是這樣一箇總人口不足50萬的一箇縣級市,每年確能接待海內外遊客200多萬人次。是什麼使中外遊客不遠萬里、紛紛沓來呢?那是因爲蓬萊是一方充滿神話傳說、千百年來令人神往的“人間仙境”。
大家看前面看到的就是蓬萊閣了,現在我帶領大家過去,不知道運氣好不好,能否看到海市蜃樓,大家默默祈禱吧。
那什麼是海市蜃樓呢?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海市蜃樓就是近地面十強低溫時,空氣密度隨高度強烈減小,遠方地平線處的景物的光線經摺射到觀測者的眼睛。關於海市蜃樓還有一箇小小的故事,在此我也給大家講一下:很早以前,渤海中常常出現一些怪異的影像,當時,人們無法用科學的方法解釋這種現象,剛開始以爲是妖怪,把他說成海中的蛤蜊精吐出的氣,稱蛤蜊爲“蜃”,非常害怕,燒香磕頭,祈禱“蜃”不要危害人間,久而久之,人們發現“蜃”並沒有威害人類,又把他說成是神仙現世,傳說海中有仙山,山上的房屋是金銀修砌,樹上滿是玉石瑪瑙,還有仙人來回走動,最主要的是山上有長生不死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求大秦江山永固、個人長生不老,便慕名來到這裏尋找神山,求長生不死藥。他站在海邊,眺望大海,只見海天盡頭有三座山非比尋常,還在不斷的變,其實他當時正是趕上了海市蜃樓,他驚奇的問隨駕的方士那是什麼,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山。”秦始皇大喜,又問仙山叫什麼名。方士說一座叫“瀛洲”因爲秦始皇又叫秦“嬴政”,一座叫“方丈”,還有一座一時無法應答,忽見海中有水草漂浮,靈機一動,便以草名“蓬萊”做了回答。“蓬萊”者, “蓬草蒿萊”也。就這樣“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座神山就這樣傳開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他像秦始皇一樣聽說大海中有三座仙山,也來到這裏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他爲了能尋到仙山,在此專門修築了一座小城,在這裏住了很久,每日登上丹崖山眺望大海,但是,他沒有秦始皇幸運,沒看到海市蜃樓,也沒找到長生不老之藥,就下令將他在海邊望神山而修築的小城賜名爲蓬萊,聊以自慰。從此,這座小城就叫做蓬萊了。
大家都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這故事發生在哪呀?對,就發生在這裏。相傳當年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越喝越高興不知不覺的就喝醉了。鐵柺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遊,並言定要憑各自的寶物渡海,不得乘舟。正所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鐵柺李用的是他的寶葫蘆,漢鍾離用的是他的芭蕉扇,呂洞賓用的是寶劍,荷仙姑用的是荷花,蘭採合用的是花籃,韓湘子用的是蕭,曹國舅用的是手中的竹板,張果老和他的神驢用的是笙。都知道張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騎着一頭毛驢,日能行萬里,當然這驢子也是一匹「神驢」,據說不騎的時候,就可以把它折迭起來,放在皮囊裏。還有一首詩來說明此舉,“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來教世人做事要常回頭看,便於總結經驗。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蓬萊小城不大卻與八位神仙有緣。大家遊覽一下接下來我們要去八仙過海口了
注意大家集合了,我們下面要去八仙過海口了,八仙過海口的整個景區呢整個都漂浮在大海上,景中有海,海中有景,內外海相連,形如寶葫蘆橫臥在大海上,剛剛呢我已經給大家講過大仙過海的故事呢,接下來呢我們具體看一下。
休息。
各位親愛的團友們我們又見面了,接下來我們就要去長島。長島,歷稱廟島羣島,又稱長山列島,由32個島嶼組成,島陸面積5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7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6公里,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隸屬煙臺市。長島屬亞洲東部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1.9℃,無霜期243天。 全縣森林覆蓋率53.2%,獨特的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 使之成爲候鳥遷徒的必經之地,每年途經的候鳥有200餘種,百萬只之多,享有候鳥“驛站”的美譽,被列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接下來我們先去月牙灣,月牙灣位於從腸道去九丈崖的路上,長約2公里,宛如一勾巨大的新月。月牙灣最有情致之處就在於它的球石,這裏可以說是一箇珠光寶氣的球石世界,潔白的如美玉,晶瑩的賽琥珀,無論你在什麼地方捧起,都會一刻也捨不得放下。
各位旅客,前面我們要到達的是九丈崖,九丈崖呢,高69.7米,是一座顏面幾百米的巨崖,由於千萬年來風浪的寢室,是呀漸漸形成了上凸下凹之勢,避免犬牙交錯,是衆多水鳥棲息的樂園。大家看前面那座塔就是九疊石塔了,它是由九層節理明顯的石英岩交錯而成,經海浪的侵蝕,形態別緻,與九丈崖組成了一對“母子崖”。
大家再往前看是著名的八仙石洞,八仙石有兩處海蝕大洞,大的深30餘米,寬5米,洞頂近似拱門,傳說當年八年曾在此匯聚,洞內石英石凹凸錯落,晶瑩剔透。大洞旁有一處小洞,寬一米,深二十多米,洞內設有石桌,視窗,傳說是當年何仙姑的寢室。
前面走大家看到什麼?對,一堆礁石,那像什麼呢?像不像龍舌伸出海面?這就是龍舌垂釣島,這裏海水通常,洞穴密集,是釣魚的理想之地。
前面我們要到達望夫礁,望夫礁呢是因爲那裏有一礁石形狀像一位婦女頭戴圍巾懷抱嬰兒,因此而得名,關於這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很有以前的一年臘月二十八,一位漁夫被迫出海打漁遭遇風浪,從此再也沒有回來。他的妻子悲痛欲絕,從此整天抱着不滿月的孩子站在海邊,期盼有奇蹟出現,多了多年,也不見回來,他變成了不動的石像佇立在那裏。他也是舊社會長島千萬個愛情忠貞,命運悽苦的預付的縮影。
廟島羣島山水相依如詩如畫,各島有各島之神奇。車由島又名萬鳥島是鳥的王國,萬鳥騰空,遮天蔽日,謂爲壯觀。大小竹山島以竹得名,島上小河淌水,翠竹青青,在煙波海上呈現出一派秀麗的江南景色。而大小黑山島又是蛇的王國,島上繁衍生息着巨毒腹蛇一萬多條,成爲我國第二大蛇島。砣磯島卻是石頭的世界,彩石林 立,精美絕倫,整個島在彩石映襯下,成爲一箇圖紋多變,色彩絢麗的壁畫世界。而砣磯盆景和稱爲“金星雪浪石”更使遊人愛不釋手。廟島天后宮雄偉壯麗的殿堂可供遊覽者觀賞、叩拜。玉石街橫臥碧海,連接南北長山島,烽山雕鷹飛天,鳥展萬鳥羣聚,古城遺址文物衆多,航海博物館,記錄中國航海史的滄桑….,而最人神往和難得一見是那虛無縹渺,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樓了,資料顯示,長島是中國海市蜃樓出現最頻繁的地域,特別是七八月間的雨後。太多無法描繪的景觀使廟島羣島無愧"海上仙山"的美譽。
海洋極地動物世界位於蓬萊至長島的必經之路蓬萊客運旅遊碼頭南,展示面積5.18萬平方米,規模恢宏,彙集了世界各地海洋生物豫動物上千種,它集衆家所長,並突出自己的優勢特色,融科研教學,海洋生物展示何表演於一體,充分運用互動性、參與性、藝術性、科學性的手法,將人們帶入神祕的海洋大世界中。一舉創造中國海洋水族業的一流水準。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