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半島景點導遊詞(精選3篇)

山東半島景點導遊詞 篇1

  蓬萊閣景區位於膠東半島最北端,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現有蓬萊閣、戚繼光故里、蓬萊水城等20餘處景點,每年吸引着數以百萬計的遊客來此觀光旅遊。

  蓬萊閣景區素有“人間仙境”之稱,傳說蓬萊、方丈、瀛州是海中的三座仙山爲神仙居住之所,亦是秦始皇東尋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之地。廣爲流傳的“八仙過海”神話傳說,便源於此。

  蓬萊閣坐落在蓬萊城北瀕海的丹崖山巔。丹崖拔海面起,通體赭紅,與浩茫的碧水相映,時有云煙繚繞,蓬萊閣高居其上,“仙閣凌空”確是一幅天開的畫圖。

  蓬萊閣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爲全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爲雙層木結構樓閣建築,創修於宋嘉佑六年(1061),建於宋嘉佑六年與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齊名。它坐北朝南,東、西兩側前方各築偏房、耳房,對稱分佈。耳房亦做門廳,有道路聯結偏房及登閣石階。

  蓬萊閣是觀賞“蓬萊十大景”中“仙閣凌空”、“漁梁歌釣”二景的最佳所在。1982年與水城同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蓬萊閣管理處199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爲“以文補文”先進單位;1999年5月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榮譽稱號,9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精神文明行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xx年被評爲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20xx年順利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xx年,又順利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取得通往國際旅遊市場的通行證。

  主要特點:世傳蓬萊、方丈、瀛洲在海之中,皆神仙所居,人莫能及其處。其言恍惚詭異,多出方士之說,難於取信。而登州所居之邑曰蓬萊,豈非秦漢之君東遊以追其跡,意神仙果可求也,蓬萊不得見,而空名其邑曰蓬萊?使後傳以爲惑。據方士三山之說,大抵草木鳥獸神怪之名,又言仙者宮室偉大,氣序和平之狀,餐其草木,則可以長生不死。長往之士,莫不欲到其境而脫於無何有之鄉。際海而望,翕然注想物外,不惑其說者有矣。

山東半島景點導遊詞 篇2

  青島海濱風景區位於青島市區南部沿海一線,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陸地包括青島山、信號山、觀象山、太平山、八關山、小魚山及南側區域。海域則有團島灣、青島灣、匯泉灣、太平灣、浮山灣等海域及所含島、礁、海灘等。主要風景遊覽區有八大關景區、八大峽景區、太平山景區和太平角景區。主要風景點有棧橋、魯迅公園、小青島、小魚山、百花苑、匯泉廣場、五四廣場、音樂廣場、燕兒島公園、第一、二、三、六海水浴場及海濱觀光大道――東海路、香港路等。

  青島海濱風景區位於青島市區南部沿海一線,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陸地包括青島山、信號山、觀象山、太平山、八關山、小魚山及南側區域。海域則有團島灣、青島灣、匯泉灣、太平灣、浮山灣等海域及所含島、礁、海灘等。主要風景遊覽區有八大關景區、八大峽景區、太平山景區和太平角景區。主要風景點有棧橋、魯迅公園、小青島、小魚山、百花苑、匯泉廣場、五四廣場、音樂廣場、燕兒島公園、第一、二、三、六海水浴場及海濱觀光大道――東海路、香港路等。

  從20世紀初開始,青島由一處軍事重鎮、商埠逐步發展成爲城市,並以其優美的自然環境、適宜的氣候成爲當時國內最早的避暑勝地。二、三十年代,國內一大批學者、文化界人士雲集青島,使得青島成爲當時中國的文化重鎮。同時,國內的達官顯貴及外國商人也進入青島,活躍了青島的工業、商業和建築業。不同國籍、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這裏產生碰撞和融匯,爲青島初期的城市建設構築了特定的理念:半個多世紀中,“碧海、藍天、綠樹、紅瓦、黃牆”及依山就勢、鱗次櫛比的優美建築成爲青島獨佔鰲頭的風光特色,青島海濱因此也成爲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旅遊勝地。青島海濱風景區

  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市突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向着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目標奮進,市區向東、西兩個方向拓展,市區東部建成成片的高樓大廈。與之相匹配,新建的道路也不再狹窄蜿蜒,大手筆的景點建設更富有現代特色。城市的發展建設不但完整地保留了海濱原有的風光特點,使現代化景點與自然景點相得益彰,而且對原來的風景區、風景點進一步美化和亮化。現在,青島海濱風景區每年接待1000餘萬人次的國內外遊客。

  隨着國內外旅遊事業的發展,風景區逐步完善了與旅遊相關的配套服務,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爲國家4A級旅遊區。青島海濱風景區正以一流的資源、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務迎接來自各方的客人。

  海濱風景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天然岬角、海濱、沙灘、礁岩等自然景觀,又有棧橋回瀾閣、小青島燈塔、八大關建築羣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景區內還有品種繁多的古樹名木,珍稀植物等。風景區管理處和有關文物保護單位,在對景區自然資源、人文景觀合理開發、利用的同時,採取了諸多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對名建築進行了防火、防雷、防盜等工作,對景區內的古樹名木,逐株進行登記建檔,立牌標明,專項保護。—

  青島海濱風景區西起團島,東至大麥島,全長25公里,海域面積5平方公里,陸地面積8。5平方公里,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風景區內的棧橋、魯迅公園、小青島、小魚山、八大關、匯泉廣場、百花苑(青島文化名人雕塑園)、五四廣場、八大峽公園等景點均爲青島市著名的旅遊風景點。

  小魚山公園

  位於萊陽路東端海拔60米的小魚山上,佔地2。5公頃,1983年建成,是青島第一座古黃風格的山青島海濱風景區頭園林公園。

  公園內有18米高、三層六角、飛檐斗拱的覽潮閣,遊人繞閣環顧,可領略到市區一派“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景色。園內還有挑檐式古典風格建築的碧波亭;山東側有擁翠亭,亭側有曲廊與覽潮閣相連,廊下壁上有“八仙過海”、“嶗山道士”等大幅瓷板彩釉壁畫。

  百花園文化名人雕塑園

  雕塑園背依青島山,面向中山公園小西湖,佔地8。25公頃,園內有已故青島籍或客居青島的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雕塑20座,還有“紅透金秋”、“歲寒三友”、“報春”等10個景點。四周環境山清水秀,芳草遍地,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園林精品。

  五四廣場

  爲紀念五四運動而命名。青島新景觀之一,位於新市府前與前海灣之間,該廣場由市政廳廣場、中心廣場、海濱公園三部分組成,是東部開發建設的點睛之筆。廣場以草坪、綠蔭廣場、緩坡草地爲特色,喬、灌木和花卉設計造型別致新穎。市政廣場簡潔大方,中心廣場寧靜典雅,海濱公園自然寬闊,海、天、浪、鷗景色迷人。三個廣場有機結合,氣勢恢宏,既富有青島特色,又充滿現代廣場的氣息。

  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匯泉灣畔,佔地80萬平方米,山水天成,是青島最大的文化公園。園內有櫻花道、芍藥園、牡丹園、桂花園及各種名貴植物觀賞區,花開時節,清香飄逸。此園1901年始建,1929年爲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中山公園。園中每年舉行櫻花會、蝴蝶會、夏季燈會、秋季菊花會及各種花卉展覽等。

  景區美食

  青島的飲食同其他地方沒有太大區別,只是海產品相對多一些,青島有名的海味有:凍菜涼粉、蛤蜊(青島人叫“嘎拉”)、扇貝、八帶、海螺、海腸、魷魚、比管(一種體型很小的魷魚)、海蠣子、螃蟹(梭蟹)、鮁魚、偏口魚、黃花魚、鱸魚……,真是太多太多了,其中最受青島人喜歡的還是蛤蜊,青島產的青島海濱風景區

  蛤蜊味道最爲鮮美,辣炒蛤蜊是大小酒店、居家餐桌的必備之菜,一到夏天,全城的大街小巷盡是“哈(喝)啤酒,喫嘎拉(蛤蜊)”的人。

山東半島景點導遊詞 篇3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岱廟創建於漢代 ,爲泰山信仰的祖庭,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漢武帝時期(前140-前87年),漢廷於博縣境內建泰山廟(又名岱宗廟,後世習稱東嶽廟,即今岱廟的前身)。武帝元封二年(前120_年)四月,武帝巡東萊,過祀泰山。於泰山廟中植柏千株,夾廟之兩階,是爲岱廟漢柏之由來。

  後趙 建武十三年(347年),後趙永貴侯張餘向泰山廟獻金馬一匹,高二尺餘,形制甚精,供奉於廟中神器庫。

  東魏 興和三年(541年),兗州刺史李仲璇重修岱嶽祠,並“虔修岱像(泰山神像)”。此爲岳廟設立泰山神像之始。

  隋 開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兗州,遂次岱嶽祭天“飾神廟展宮懸於庭”。開皇二十年(620_年)十二月,文帝下詔保護泰山等神造像,稱:“五嶽四鎮,節宣雲雨,利益兆人,故建廟立祀,以時恭敬。敢有毀壞偷盜嶽鎮海瀆神形者,以不道論。”

  唐 武德七年(620_年),唐廷立制:東嶽泰山祭於兗州,年行一祭,以立春舉行。 武周時期(690-720_年),武則天命將岱嶽廟(岱廟)由漢址升元觀前(今岱宗坊西南)移建於今址。開元十三年(720_年)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禪社首山。日本、新羅、大食等數十國皆遣使從封。禮成後詔封泰山神爲天齊王,命拓修泰山廟。開元二十年(732年),泰山神進封王號後,其信仰較前更盛。天寶十一年(752年),朝廷遣朝議郎、行掖令孫惠仙諸人修整岱嶽廟告成,立題名碑柱於廟庭。唐時,於岱嶽廟植槐,今岱廟唐槐院古槐,傳爲唐植。唐代(618-920_年),隨着泰山神影響的增大,各地漸有行祠(於泰山以外地域奉祀泰山神的廟宇)之建,元和之前,兗州、魚臺等縣已有泰山府君祠,其他關內、河東各道亦多建有東嶽廟宇。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遣太子右贊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嶽瀆祠廟,此爲東嶽廟入宋後首次重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20_年)七月,創建天貺殿。十月,詔封泰山神爲“仁聖天齊王”。大中祥符六年(1020_年)六月,真宗詔翰林學士晁迥撰《大宋東嶽天齊仁聖帝碑銘》,記加封泰山神帝號之事,立石於岳廟。宣和六年(1120_年),宋徽宗嗣位後,屢降詔命,增葺岳廟,至是竣工,稱“凡爲殿、寢、堂、閣、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合八百一十有三楹。”詔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宣和重修泰岳廟碑》。同期,民間報賽活動的頻繁舉行,泰山廟會逐漸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東嶽廟會爲盛。

  金 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東嶽廟發生火災,惟存門牆,堂室蕩然。次年金廷敕令知泰安軍事徐偉等加以重修。金宣宗貞祐四年(1220_年),岳廟因遭戰火,殿宇盡焚,僅存延禧與誠明堂。

  元 世祖中統四年(1263年)元廷以嶽瀆諸廟多毀於金末兵火,命掌教宗師誠明真人張志敬分別修復。張志敬委泰山道士張志純提舉東嶽廟事務。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元世祖詔命重修東嶽廟,構建仁安殿,以奉祀泰山神。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九月,惠宗頒旨,宣諭保護東嶽廟產。元末,戰事頻繁,東嶽廟被毀。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嶽瀆之靈受命於上帝,非國家封號所可加”,詔去泰山神封號,改稱東嶽泰山之神,立碑岳廟詔告天下。明成祖永樂元年(1420_年)十二月,下詔修泰安州東嶽廟。明世宗嘉靖元年(1520_年),山東參政呂經改泰安東嶽廟前草參亭爲遙參亭。遙參亭原爲岱廟之第一門,明代奉祀元君像於其中,遂與岱廟分隔。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岱廟起火,正殿、門廊俱焚,僅存寢宮及炳靈、延禧二殿。古樹、碑刻也多被毀。此後朝議重修,聚材鳩工,歷時十餘年始開工重建。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發生強烈地震,東嶽廟配天門、三靈侯殿、大殿等牆垣坍塌。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鄭經在東寧省城(今中國臺灣台南)創建東嶽廟,奉祀泰山神,自此泰山信仰傳入中國臺灣。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東嶽廟竣工。此前東嶽廟建築多因康熙七年地震而毀,山東佈政使施天裔委張所存督工營繕,全部工程歷時十年。殿宇門牆皆予重修,並於正陽門前創建岱廟石坊一座。同期,在岱廟施工期間,泰安民間畫工劉志學等人應召在峻極殿(即今岱廟大殿)繪製《泰山神啓蹕迴鑾圖》壁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於岱廟建御墨亭,以庋聖祖登岱手書。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東巡至泰安,謁岱廟登岱祀 碧霞祠。 高宗前後十次巡幸泰安岱廟,共題泰山詩百七十餘首。

  1949年7月,開始修復岱廟。

  1953年,整修岱廟 天貺殿、 東御座等主要建築8處。

  1957年,翻修岱廟後寢宮、東靈侯殿、太尉殿、配天門等;漢柏院新建假山,並將石碑鑲嵌在該院東牆。

  1984年5月1日泰山岱廟天貺殿東嶽大帝神像重塑完工,塑像高4.4米。同年,復建岱廟厚載門、正陽門。厚載門建築面積165平方米。厚載門兩側恢復城牆96.5米,並新建仿古建築100平方米。翻修御碑亭,續建廊房15間。

  1986年2月1日, 泰安市博物館成立,館址設在岱廟。

  1987年,被列入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清單。

  20_年,修復岱廟北、東城牆部分,至此岱廟城牆完善工程,基本完成。

  20_年,完成歷代石雕、漢畫像石、歷代碑刻、岱廟神軸及配天門臨展廳等五個展室的改造。在鐘樓和西神門之間,復建廊房11間,面積339平方米。西花園進行改造工程。

  20_年,建立了岱廟網站,涵蓋了岱廟景區建設和博物館管理的公共和研究信息。進行厚載門生態停車場改造。完成雨花道院建設工程、三靈侯、太尉殿兩個殿的彩畫和塑像。

  20_年,完成了委重點項目漢柏亭和東御座過廊的維修,通過了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複覈。

  20_年,泰山東嶽廟會在岱廟隆重舉行。舉辦“天貺殿、碧霞祠千年慶典”大型活動。進行東花園涼棚搶救性翻修、東御座垂花門及兩座儀門翻修工程。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