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孔廟旅遊導遊詞(通用6篇)
山東孔廟旅遊導遊詞 篇1
尊敬的遊客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各位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遊覽,同時也感謝您選擇我作爲您此次遊覽的嚮導。我是曲阜旅行社的導遊員張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張或者張導。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面就讓我懷着結識新朋友的欣喜心情,爲大家提供導遊服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艱辛探索的社會實踐中,深入瞭解和認識了當時社會,逐步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成爲當時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學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響。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裏面陳列着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爲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儘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箇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後,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
據記載,從公元220xx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後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餘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羣。共佔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爲全國三大古建築羣。
孔廟的總體佈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餘年的歷史。孔廟建築發展追求的建築效果是通過建築羣整體所造成的環境去烘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學聖教的高深博大來完成的。因此,孔廟建築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是它的總體佈局及建築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個體建築的處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個殿、堂、樓、門、亭都充分顯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個體建築的細微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家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無與倫比的建築藝術成就。在整體建築方面,孔廟採用古代傳統的宮庭式建築形式。但它經過歷史上的多次重修擴建,每當重修擴建的時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廟建築形制、規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廟的建築羣體最終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遺產,既體現了歷史遺產的延續,又保持了它的總體的完整性。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蹟,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爲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後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啓聖殿、崇聖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餘人,這樣爲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形成了廊廡院落。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聖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聖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並以書樓象徵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築羣中別具一格的建築形制。
孔廟內現有古樹一千二百餘棵,與宏偉的建築羣相互輝映,特別是夏季,上千隻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爲市鳥
山東孔廟旅遊導遊詞 篇2
尊敬的各位來賓:
你們好!我受旅遊、接待部門的委託,對光臨名城曲阜參觀遊覽的各位佳賓表示熱烈地歡迎。我有幸爲大家導遊陪同參觀,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共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看後請留下寶貴意見。
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聖人孔子的家鄉,亞聖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裏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衆多的文物。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爲地市級保護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聖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復聖顏回的廟,俗稱“兩廟”;“一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羣九龍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稱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
我們現在看孔廟。
孔廟,又稱至聖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並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築羣。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築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築特色最突出。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仿皇宮建築之制,分三路佈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佔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解放後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爲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築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神道。“萬仞宮牆”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爲“神道”。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
萬仞宮牆。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牆”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它來源於孔子得意弟子子貢。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並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說,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牆,我這道牆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牆有數仞之多。就是說,我的學問等於一肩膀頭子高,一目瞭然沒什麼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瞭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後,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你是看不到的。後人爲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牆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爲“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讚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說此牆深壁高壘非常堅固。這四個字原爲明欽差所寫,乾隆爲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牆”換上了他的御筆。
金聲玉振坊。此坊建於明代,爲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鍾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爲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讚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聖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鐘的聲音,始,“玉振”磬的聲音,終。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金聲玉振”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纘宗題定的。
“二柏擔一孔”。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爲“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財,過日子盼興旺。
下馬碑。廟牆外東西各立一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
欞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製改鐵石的。“欞星門”系乾隆御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欞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繫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說法。
太和元氣坊。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至聖廟坊。明代所建“至聖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這道院的東西對襯各建一處很奇特的牌坊,木製角棱環繞,千頭萬續,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說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
山東孔廟旅遊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你們好!下面爲您介紹的是孔廟。
孔廟,又稱至聖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並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築羣。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築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築特色最突出。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仿皇宮建築之制,分三路佈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佔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解放後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爲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築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山東孔廟旅遊導遊詞 篇4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叫。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遊覽“三孔”:孔廟、孔府和孔林。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有幸擔任導遊,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爲大家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改正!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曲阜。曲阜地處魯中山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誇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
現在我們參觀孔廟。孔廟位於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們爲了紀念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所建的一座韻味十足的建築。前後九進院落,佔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築466間,54座門坊,古樹1700餘株。孔廟每一箇門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孔府與孔廟毗鄰,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三路佈局,九進院落,共有建築463間,加上後花園,共佔地300畝。孔府,也稱“衍聖公府”。“衍聖”的意思是說“聖道”、“聖裔”能繁衍接續。進入孔府大門,由此向後,孔府分爲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孔府主人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築,前半部爲官衙,後半部爲內宅。
孔林,是孔氏家族的專用墓地,佔地3000多畝,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四周圍牆高3米、厚1.5米,長14.5裏。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羣,十分壯觀。參觀“三孔”到此結束了,希望“三孔”之遊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
謝謝大家!
山東孔廟旅遊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孔廟。
尊敬的遊客朋友,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歡迎各位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參觀遊覽,同時也感謝您選擇我作爲您此次遊覽的嚮導。我是曲阜旅行社的導遊員張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張或者張導。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面就讓我懷着結識新朋友的欣喜心情,爲大家提供導遊服務。
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宇。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艱辛探索的社會實踐中,深入瞭解和認識了當時社會,逐步創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體系,成爲當時著名的政治理論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創立的儒學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響。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裏面陳列着孔子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因以爲廟,歲時奉祀”,即每年按時祭祀。儘管當時孔子已是相當知名的學術大師,但儒家還只是一箇學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漢代以後,孔子及儒學地位逐漸提高。
據記載,從公元220xx年到解放前,孔廟先後重修擴建七十多次:歷經兩千餘年的歷代重修擴充,便得曲阜孔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羣。共佔地約14萬平方米,殿堂閣廡466間,門坊54座,碑亭17座。規模之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爲全國三大古建築羣。
孔廟的總體佈局是由孔子當年的故居長期發展而來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餘年的歷史。孔廟建築發展追求的建築效果是通過建築羣整體所造成的環境去烘托孔子的豐功偉績和儒學聖教的高深博大來完成的。因此,孔廟建築的藝術表現力首先是它的總體佈局及建築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個體建築的處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個殿、堂、樓、門、亭都充分顯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個體建築的細微方面,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家們在設計和施工方面的無與倫比的建築藝術成就。在整體建築方面,孔廟採用古代傳統的宮庭式建築形式。但它經過歷史上的多次重修擴建,每當重修擴建的時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廟建築形制、規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廟的建築羣體最終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遺產,既體現了歷史遺產的延續,又保持了它的總體的完整性。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蹟,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爲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後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啓聖殿、崇聖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餘人,這樣爲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形成了廊廡院落。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聖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聖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並以書樓象徵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達到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築羣中別具一格的建築形制。
孔廟內現有古樹一千二百餘棵,與宏偉的建築羣相互輝映,特別是夏季,上千隻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爲市鳥。
萬仞宮牆
金聲玉振坊
金聲玉振坊建於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爲明代學者胡纘宗手跡,坊上有平面淺雕雲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隻,俗稱“朝天吼”,坊後有一座單孔石橋,上設龍陛,名曰“泮水橋”,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此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聲玉振”四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說孔子集聖賢之大成,始終而一。“金聲”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鍾”發出的聲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在古代奏樂時以擊“鍾”爲始,擊“磬”爲終,金聲玉振的原意爲一首完善的樂曲。孟子將孔子思想比喻爲一首完美無缺的樂曲,在這裏借用孟子語意,是說孔子思想完美無缺,集古聖賢之大成,以達到絕頂的意思。
欞星門
欞星門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20xx年),原爲木質結構,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聖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梁。四根石柱頂端爲四大天將,中間平樑上是火焰寶珠,以象徵此門由天將守衛而成爲參天立地的天門。
欞星,即天田星,最早見於史料的有漢高祖命祀靈星,凡祭天先祭靈星,古人認爲靈星“主得士之慶”,專門管官的星。宋仁宗天聖六年(公元1020xx年),築郊臺外垣置靈星門,即在祭天之臺的外牆置靈星門,形如窗欞,故曰“欞”。孔廟設欞星門,意爲祀孔如祀天,此見於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記。另外,孔廟有碑記:置欞星門“取其疏通之意,以納天下士”,無論任何地方,只要設有欞星門,那麼它的門扇一定是由欞子結構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廟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學士都來學於此。
欞星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封建社會,所有來曲阜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孔廟前見到此碑,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於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現僅存東面一幢。
太和元氣坊
太和元氣坊建於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爲石質結構。“太和元氣”四字爲當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元氣”原意爲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後來,一些唯物主義者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爲“原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在這裏,“元氣”爲天地、日月、陰陽會合之氣,是生長萬物的根本。“太和元氣”也就是說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太和元氣坊後爲“至聖廟”坊,原名爲“宣聖廟”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記載,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xx年)的廟圖上已有“宣聖廟”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0xx年)改“宣聖廟”爲“至聖廟”。此坊爲漢白玉石質。“至”即至高無上的意思。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說孔子對人類做出的貢獻如天地一樣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絕後,無論古今還是將來,都是至高無上的。
聖時門
聖時門原爲孔廟正門,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20xx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擴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賜名爲“聖時門”。此門建於高臺之上,前後御道上各有浮雕雲龍戲珠石陛,系明代雕刻。“聖時門”三字爲清高宗乾隆手書。
“聖時”二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將中國古代的四位聖人做了比較後指出:“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認爲伯夷反對武王滅紂,不食周粟而死,爲聖之清者;伊尹,幫助湯滅夏桀,湯死後輔佐外丙,仲壬死後立湯孫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壞湯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後太甲悔過,又被伊尹接回覆位,孟子稱伊尹爲聖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他曾三次被貶黜而仍留任,人問他爲什麼不離開,他回答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後來,齊攻魯,他派人到齊勸說退兵,沒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齊軍,所以孟子說他是聖之和者。通過比較,孟子認爲孔子是聖之時者,終始而一的聖人,是最適合時代的聖人,無論任何一箇時期,任何一箇朝代,孔子思想都應成爲正統思想。
璧水橋
進來聖時門,豁然洞開,很大的方形庭院內,古木參天,芳草如茵,東西對稱各有一腰門,對面三架拱橋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門,加之石制盆景上綴,使人心曠神怡,無不動情,頓覺進入了“神”的境界。崇聖者仰之彌高,觀覽者先睹爲快。與此情此景相連接,東邊腰門曰“快睹”,西邊腰門曰“仰高”。“快睹”寓先睹爲快之意,“仰高”則出自《論語·子罕》。“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意說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測,抬頭向上看,越看越高,學習孔子的思想學說,一旦入進門來,才感到裏面的東西學無止境。此二門建於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過去只有皇帝祭祀纔可走正門,一般人只能從仰高門進廟。
前面一水橫穿,三橋縱跨,環水有雕刻石欄,因水“壅繞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門前有金水,這裏設“璧水”意爲孔子廟宇與皇宮等同,三橋因而得名璧水橋。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20xx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欄,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爲小牆,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將小牆改爲石欄杆。
弘道門
弘道門始建於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門三間,當時是孔廟的正門。明弘治年間重修孔廟時,改建爲五間。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欽定爲“弘道門”,後由乾隆皇帝題寫“弘道”二字豎匾立於門額。
弘道門下現有石碑兩幢,東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歷史沿革概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西碑是元代“處士王先生墓誌銘”,頗有書法價值。二碑原立於曲阜城東舊縣村,1964年移入孔廟。
大中門
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始建於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大中門”三字匾額系清高宗乾隆手書。
大中門兩側各有綠瓦拐角樓一座,各三間,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臺之上,這兩個角樓與孔廟後面東西兩角樓形成的矩形輪廓,即是元代孔廟的輪廓。孔廟內的主要建築物都在此輪廓之內。角樓建於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廟設角樓是仿照宮庭皇城角樓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廟像皇宮一樣威嚴。
同文門始建於宋代,原爲三間,明代成化年間擴爲五間。清康熙年間名曰“參同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0xx年)改爲同文門。此門是一獨門,左右無牆。以前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在主體建築之前常有小型建築作爲屏障,以表示莊嚴,同文門就擔當着奎文閣的屏障作用。“同文門”三字爲清高宗乾隆手書。
奎文閣
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於宋代,重檐五間,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爲三檐,賜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20xx年)改爲七間,清高宗乾隆皇帝題寫閣匾。
奎文閣東西闊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內部結構爲層疊式木架,閣兩層,中間夾暗層,原上屋藏御賜經書,暗層藏印板,下層藏御香帛。
“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傳說爲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顆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孝經》上講“奎主文章”,後人進一步將奎星說成是“文官之首”。所以,金章宗爲讚頌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將原藏書樓命名爲“奎文閣”。
奎文閣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20xx年)擴建以來,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內有塊碑記載了清代康熙年間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即說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閣安然無恙。到本世紀八十年代初,奎文閣因歷年久遠,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質糟朽,閣上方扭斜,於是由國家文物局主持,組織古建築專家聯合擬出修復方案,撥款120餘萬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將奎文閣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閣,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規格和風貌。
奎文閣廊下東、西各有一幢石碑,東爲《奎文閣賦》,由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著名書法家喬宗書寫。西爲《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了明正德六年(公元1520xx年)劉六、劉七率農民起義軍攻佔曲阜、佔領孔廟,“秣馬於庭,污書於池”,將奎文閣藏書“焚燬殆盡”以後,皇帝“又命禮部頒御書以賜”的情況。清代奎文閣中的藏書又有增添,清晚期將藏書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閣內現爲孔子聖蹟圖陳列。孔子聖蹟圖現存三套,一是明代聖蹟圖繪畫,二是明代雕刻聖蹟圖木板,三是明萬曆年間的聖蹟圖石刻。這裏陳列的系明木板聖蹟圖印本。聖蹟圖全套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動。
十三碑亭
過奎文閣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內有十三座碑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所設立碑刻57塊,南排中間兩座碑亭系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和元大德六年(公元1320xx年)建的;次外兩座系金代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其它均爲清代建築。按孔廟的建築發展,清代碑亭應建在大中門前,清皇帝爲了顯示自己,將碑擁擠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內出現了雙檐穿插交錯的擁擠現象。因此有人說這種建築結構犬牙交錯,兩角相頂,巨檐相交,是古建築學上所講的“勾心鬥角”,“勾心鬥角”見於《阿房宮賦》,至於其建築結構是什麼樣子,已無法確知。
十三碑亭內碑文的內容均爲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祭廟、告廟之類的記錄。從書法上看,真草隸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滿文與漢文對照石碑,通過十三碑亭可窺見出歷代建築技術的發展變化。
大成門
大成門在宋代初年叫儀門。宋崇寧三年(公元1120xx年)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門。原門三間,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兩次着火後重修,清世宗雍正題匾。此門用黃瓦、彩繪斗拱,前後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後中央四根深雕雲龍蟠柱,其餘四根爲淺雕花紋,前後臺階中有浮雕龍陛,均爲明代中期雕刻。此處並五門,將孔廟分成三路,東爲承聖門,院內爲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爲啓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三門並立,東西各有掖門,東爲金聲門,西爲玉振門,中路爲祭祀孔子夫婦及歷代先賢先儒的地方。
先師手植檜
大成門裏東側有一石欄,欄內有一棵檜樹,相傳爲孔子親手所植。
此樹最早記載見於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兗州曲阜文宣王廟內並殿西、南,各有柏葉松身之樹,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傳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樹枯死”。手植檜樹原有三株,於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20xx年)枯死。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20xx年)復生,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枯;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再生,金貞佑二年(公元1220xx年)毀於兵火。到此,相傳原孔子手植檜樹絕跡。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由三氏學堂教授張 將原東廡廢墟上發出的檜樹苗移栽於此地,即爲第四代手植檜。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孔廟着火,此樹被燒死,僅存樹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0xx年)再次着火,燒燬樹身,僅存下約半米高的樹樁。樹樁一直保存到“文革”前,“文革”初期被鋸掉樹樁,現石欄內尚保留有第四代樹的樹根。現在挺挺高聳的檜樹是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復生的再生檜。因此,如果算孔子親植,那麼正好是第五代樹。現手植檜高大勁撥,圍有二人合抱,枝冠似傘,樹身似銅,高達十五、六米,樹頭向南傾斜,不知爲什麼,清代復生的手植檜樹的形狀竟和明代萬曆年間的聖蹟圖石刻上原手植檜的形狀幾乎完全一致。有人認爲這個與地理位置有關係,不知能否解釋清了。仔細想來,似乎有些道理。
先師手植樹歷來受到重視,“此檜日茂則孔氏日興”,將它和孔氏子孫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宋代米元章(米芾)將手植檜與封建統治者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有詩爲證:“矯龍怪,挺雄質,二千年,敵金石,糾治亂,如一昔”。
樹東立有一碑《先師手植檜》,此碑立於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20xx年),字體酣暢,渾厚有力,是明代楊光訓手書。
杏壇
宋代以前孔廟內並沒有杏壇。現杏壇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廟的正殿。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xx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將正殿擴建,位置後移。爲紀念孔子講學,在原正殿舊址“除地爲壇,環植以杏”,即築一箇土臺,周圍植杏樹,名曰“杏壇”。金代在壇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明穆宗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建。
杏壇是紀念孔子講學的地方,最早記載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乎緇帷之林,坐休乎杏壇之上,弟子習書,孔子絃歌鼓琴”。至於原來沒有杏壇,或者說有杏壇在什麼地方已無法考證了。一般來說《莊子》上面的記載是比較可信的,但《莊子》下篇一般認爲是僞作,而《漁父篇》出自《莊子》下篇。因此,對於原杏壇的記載真僞難辨,尚不得考證。
杏壇內現有石碑兩幢,背東面西一碑爲金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文人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由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立石於亭內的,面南一碑爲清高宗乾隆手書的《杏壇贊》,寫道:“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宋崇寧三年(公元1120xx年)據《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意,詔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讚頌孔子思想空前絕後,完美不缺,集古聖賢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xx年)。現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時期火後重建的。大成殿闊九間,深五間,主殿高24.8米、闊45.69米、深24.85米,重檐九脊,黃瓦飛甍,斗拱交錯、雕樑畫棟。四周有迴廊,頂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爲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98米,直徑0.81米,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下飾蓮花石座。從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雲龍騰起如飛,神態各異,遠而望之,祥雲之中蛟龍盤旋飛舞,使人無不感到驚訝萬分。大成殿兩側迴廊和後面迴廊下的18根石柱爲八棱八面柱,上有淺雕雲龍戲珠,每一面爲九龍戲珠,每根柱上就有72條龍。
殿下有雙層臺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臺,東西寬約45米,南北35米,南有兩層大型浮雕龍陛,四周圍以雙層石欄,石欄下東西南三面共突出24個石雕螭首。雙層石欄設計規整古雅,有複道四通。大露臺是祭祀孔子時舞蹈奏樂的地方。整個大成殿氣勢雄偉,結構整齊,規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貼裹,羣龍競飛,具有明顯的東方建築特色。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裏宋天貺殿並稱爲東方三大殿。
大殿內有9座大型神龕,17座塑像。中間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孔子在歷史上被尊爲文宣王后曾經有過爭論,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諡孔子爲“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並不確切,因爲“王”有君王和侯王區分,有人認爲應屬君王之“王”,也有人認爲應屬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加冕九族,服九章,從上公制”。因此看來,宋以前“文宣王”之“王”應屬侯王之“王”,以後隨着孔子地位進一步升高而被確認爲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裝是十二章西周的王服(天子之制)。
孔子兩側神龕內爲四配,東位面西的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面東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四配塑像坐高2.6米,身穿九章公服,手執躬圭,如古代上公禮制。其後還有“十二哲”塑像。
大成殿內除17座塑像外,還有10方巨匾(有的還未復原),正中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萬世師表”,光緒皇帝的“斯文在茲”,兩側是咸豐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時中立極”等,門外正中“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的手書。
寢殿
大成殿後是寢殿。寢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孔子夫人是春秋末期宋國人,複姓亓官,十九歲嫁給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關於亓官氏的情況典籍中記載較少,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20xx年),真宗趙恆追封孔子夫人“鄆國夫人”,元代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被加封爲“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0xx年)孔子改稱爲“至聖先師”,她也改稱爲“至聖先師夫人”。最初魯哀公立廟時,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開始有寢殿專祠,早期曾有過亓官氏的塑像,後改爲畫像,清雍正年間火後重建時,改爲木製牌位,上寫“至聖先師夫人神位”,上罩木刻神龕,龕前有供桌。寢殿的建築年代與大成殿同。周圍石柱上的雕刻圖案是鳳凰牡丹。
東西兩廡
玉虹樓法帖
東西兩廡北部現陳列玉虹樓法帖。玉虹樓法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孫、衍聖公孔傳鐸的第五子孔繼涑整理刻成的。孔繼涑(公元1727——公元1794),字體實,一字信夫,號谷園,別號薛谷居士。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舉人,候補中書,工書,是當時刑部尚書著名書法家張照的女婿。求學於張照,一生從事書法藝術研究,名重當時,與梁同書齊名,並稱南梁北孔。玉虹樓是他的書房號,所以他所整理摹刻的法帖稱爲“玉虹樓法帖”。玉虹樓石刻共584塊,拓印裝裱成101冊,故又稱“百一帖”。整個玉虹樓法帖雕刻精益求精,由孔繼涑獨家刻成,是我國珍貴的書法珍品,具有很高的鑑賞和研究價值。
聖蹟殿
孔廟的最後一座殿是聖蹟殿。聖蹟殿造型古雅,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蒐集了有關孔子的畫像和文獻資料,交由吳郡畫工章草補充繪畫並刻成石刻,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完整石刻連環畫——“聖蹟之圖”。聖蹟殿是專門爲存放《聖蹟圖》而建造的。《聖蹟圖》每幅高38釐米,寬60釐米,文圖並茂,共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
故宅門
故宅門裏是當年孔子的故居原址。雖不引人注目,但卻是孔廟中最古老的地方。最初的孔廟就在這裏。裏面御贊碑亭一間,據說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
孔子家住闕里,故宅門所對的街道即是闕里街,闕指石闕。漢代在此街南首建有石闕兩個,元代擴修孔廟時移入孔廟,“裏”是指鄉里即村莊或街道,因石闕得名闕里。
遊客朋友們,孔廟的遊覽到此結束了,感謝各位在講解中對我的支持和幫助,如果講解過程中有什麼不足之處,請多多批評指正,歡迎大家再次光臨孔廟,再次光臨曲阜,謝謝大家!
山東孔廟旅遊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你們好!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去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我叫艾席文,大家叫我小艾就可以了。如果我有不知之處,請多指教。
孔廟是著名的“三勝”(孔廟、孔林、孔府|)之一,位於山東省曲阜西南部,是後人用來供奉孔子的地方。孔廟佔地200多畝,坐落在曲阜城內,其建築規模宏大。
進入孔廟大門,首先我們看到的是弘道門,它建於明朝337年。往前走就是大中門,大中門是讚揚孔子的思想不偏不歪,不上不下,正中的意思。從大中門左拐,有一箇高約4米,寬約1米得石碑,也建於明代,這個傳話碑,他有兩個特點,一是上面的內容全是用正楷書寫的;二是讓人最難忘的是碑下面的一箇贔屓 ,叫四不像,因爲它有龜殼、虎頭、蛇尾,鷹爪。
孔廟的主體建築爲大成殿,這座大殿是我國現在巨大的古建築之一,這個殿最引人注目的前面十根柱子,柱子上都雕刻着兩條飛龍,飛騰於彩雲之中,兩龍之間有一寶珠,所以叫做“二龍戲珠”。
現在,我們解散,兩小時後我們在大中門集和,大家可以自由遊玩了,不過,要注意衛生和安全。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