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靈山的導遊詞(精選6篇)
2025年河南靈山的導遊詞 篇1
靈山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迷人。堪稱華夏奇觀,天下一絕的女媧峯就在靈山寺。靈山寺虎山山峯前有一座70多米高的女媧峯,頭挽髮髻,面慈目祥,身着舒袖褒衣,雙肘曲於胸前,莊嚴肅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觀覽人間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又若爲芸芸衆生默默祈禱,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
女媧何以在此仙棲?相傳,當年女媧摶黃土造人,並煉五彩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爾後,她來到靈山修真,與天下人共頤晚年。一日,殷紂王到此降香,祈國泰民安,目睹女媧尊容,頓生歹意,在女媧宮前留下淫詩。女媧見後怒不可遏,離開行宮,跑到南山山巔,面對蒼天大地長嘆:“我創造人類,同此涼熱,誰知紂王不行正道,競敢羞辱於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時值今日,女媧仍矗立於此,目視人間,因此,世人就把此峯叫作女媧峯。
與女媧峯正對的建築是女媧宮,人們爲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媧娘娘廟。據明以來的《淇縣誌》記載,女媧宮歷代皆有修復,現在的女媧宮是近年來修復的。此宮面闊三楹,雄偉壯觀。宮內奉彩塑女媧巨像。女媧是上古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稱爲創世神,始祖師,保護神。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孃的聖誕日,她往火雲宮朝駕伏羲、炎帝、軒轅三聖而回,看見粉壁上紂王題寫的詩句,柳眉倒豎,即遣蘇妲己毀其江山。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後世尊奉爲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孕育峯是大自然賜給靈山寺的又一絕妙之作,相連的兩個山頭,酷似一箇睡美人,秀髮飄飄,神態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着古城朝歌古往今來的文明,有詩讚曰:“從未見過孕育姿,獨有靈山佔風流。枕山臥霧語是花,面風對雨情爲柳。靜中懷抱日月星,夢裏總思人間秋,誰言萬孕無果?分娩紅日照九州。”
在靈山山腰處有一箇天然石窟,高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於崖壁,非常神祕,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靈山寺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於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爲相心佛。古佛洞口鐫一則迴文聯,耐人尋味:“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臥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民諺曰:“每逢到靈山,必鑽古佛洞,若問因何故?健身又去病。”“鑽鑽佛爺洞,一輩子不生病。”所以遊客無不進洞領略其妙。
2025年河南靈山的導遊詞 篇2
冕寧靈山寺距冕寧縣城8公里,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67公里,距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80公里的省級自然風景區,是涼山州重點整合的彝海—靈山風景區的組成部分。靈山寺是涼山州境內最爲有名的一座寺廟,和赫赫有名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同屬冕寧縣,位於該縣縣城20公里之外的東部小相嶺西麓深山老林之中,因背後緊靠着的那坐山門大殿
高聳的大山叫靈山,所以叫靈山寺。
冕寧靈山以靈山寺爲中心,規劃保護面積40平方公里。靈山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冕寧縣如今規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寬敞宏大,結構莊嚴,前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兩邊是十八羅漢,後殿供奉靈山寺開山祖師梧真和尚楊學信木刻偶像。面對大佛是坐着的韋陀0神像。據說,天下的韋陀都是站立姿勢,唯有靈山寺的韋陀是坐像,因爲靈山寺本來清淨,不勞韋陀虎視眈眈地站着0。寺廟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門,以正殿天井爲中心,兩側有衆多的房舍堂廊,前後左右縱橫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一片古建築羣。山門外邊有6棵蒼勁挺拔的參天古松,粗有三四人合抱者,樹齡至少在兩百年以上,它是靈山寺最主要的標誌。
在靈山寺的背後,是一座美麗的自然公園。那裏生長着古老的參天大樹。還有一箇在當地很有名的地方,不過還不爲外人所知———連三海。在一座山上,靜靜的淌着三條湖。據說山上還長有靈芝,並有細細的泉流,還有前人留下的石洞。在湖中還有據說會爬樹“魚”,湖海比較深,當地對湖還沒有做過考察,僅是從當地一些年邁着那裏得知。
靈山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冕寧縣如今規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寬敞宏大,結構莊嚴,前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兩邊是十八羅漢,後殿供奉靈山寺開山祖師梧真和尚楊學信木刻偶像。面對大佛是坐着的韋陀0神像。據說,天下的韋陀都是站立姿式,唯有靈山寺的韋陀是坐像,因爲靈山寺本來清淨,不勞韋陀虎視耽耽地站着0。寺廟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門,以正殿天井爲中心,兩側有衆多的房舍堂廊,前後左右縱橫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一片古建築羣。
關於靈山寺的歷史,在志書和碑石上已早有記載。楊祖師俗名楊學信,法號悟真,佛號普渡,湖南省常德府龍陽縣人。清乾隆四十七年,遊歷來到冕寧,聽說燈臺山是燃燈古佛修行的地方,“遂策杖往觀,直至峯頂,果然勝蹟猶存,故址顯在”。楊祖師便在青龍潭就水結茅而居,一面繼續修行,一面籌建寺院,當時門下有冕寧弟子約百人。靈山寺大約在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知縣辛大成爲寺院題名“西靈”,民間則稱“靈山寺”香火鼎盛。
2025年河南靈山的導遊詞 篇3
冕寧靈山寺距冕寧縣城8公里,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67公里,距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80公里的省級自然風景區,是涼山州重點整合的彝海—靈山風景區的組成部分。靈山寺是涼山州境內最爲有名的一座寺廟,和赫赫有名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同屬冕寧縣,位於該縣縣城20公里之外的東部小相嶺西麓深山老林之中,因背後緊靠着的那坐 山門大殿
高聳的大山叫靈山,所以叫靈山寺。
冕寧靈山以靈山寺爲中心,規劃保護面積40平方公里。靈山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冕寧縣如今規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寬敞宏大,結構莊嚴,前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兩邊是十八羅漢,後殿供奉靈山寺開山祖師梧真和尚楊學信木刻偶像。面對大佛是坐着的韋陀0神像。據說,天下的韋陀都是站立姿勢,唯有靈山寺的韋陀是坐像,因爲靈山寺本來清淨,不勞韋陀虎視眈眈地站着0。寺廟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門,以正殿天井爲中心,兩側有衆多的房舍堂廊,前後左右縱橫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一片古建築羣。山門外邊有6棵蒼勁挺拔的參天古松,粗有三四人合抱者,樹齡至少在兩百年以上,它是靈山寺最主要的標誌。
在靈山寺的背後,是一座美麗的自然公園。那裏生長着古老的參天大樹。還有一箇在當地很有名的地方,不過還不爲外人所知———連三海。在一座山上,靜靜的淌着三條湖。據說山上還長有靈芝,並有細細的泉流,還有前人留下的石洞。在湖中還有據說會爬樹“魚”,湖海比較深,當地對湖還沒有做過考察,僅是
從當地一些年邁着那裏得知。
靈山寺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是冕寧縣如今規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寬敞宏大,結構莊嚴,前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兩邊是十八羅漢,後殿供奉靈山寺開山祖師梧真和尚楊學信木刻偶像。面對大佛是坐着的韋陀0神像。據說,天下的韋陀都是站立姿式,唯有靈山寺的韋陀是坐像,因爲靈山寺本來清淨,不勞韋陀虎視耽耽地站着0。寺廟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門,以正殿天井爲中心,兩側有衆多的房舍堂廊,前後左右縱橫相連,渾然一體,構成了一片古建築羣。
關於靈山寺的歷史,在志書和碑石上已早有記載。楊祖師俗名楊學信,法號悟真,佛號普渡,湖南省常德府龍陽縣人。清乾隆四十七年,遊歷來到冕寧,聽說燈臺山是燃燈古佛修行的地方,“遂策杖往觀,直至峯頂,果然勝蹟猶存,故址顯在”。楊祖師便在青龍潭就水結茅而居,一面繼續修行,一面籌建寺院,當時門下有冕寧弟子約百人。靈山寺大約在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知縣辛大成爲寺院題名“西靈”,民間則稱“靈山寺” 香火鼎盛
。楊祖師在冕寧20xx年,靈山寺建成後在寺內修行9年。於清嘉慶九年二月端坐而寂(逝世)。經七日後,其弟子啓龕視之,但見滿面紅光,宛然如生,即將肉身移置佛堂,長期供奉,其肉身則完全幹固,不再腐朽。在靈山寺右1公里的巖壑之中,有天然巨石座,呈八卦形,頂面平整,傳說那就是楊祖師“坐化圓寂”的禪石。
昌海和尚靈塔 位於靈山寺大殿後數十米的坡林地內,靈塔用青石板鑲嵌而成,高2米多。建於清咸豐丙辰年(1856年)。爲曹洞宗三十二世昌海達和尚塔。
高和尚修行處 在靈山寺大雄寶殿之西,過青龍河溝,在林木雜生的山坡上,有寺廟遺址,遺址後有10平方米左右的巖房和大石板井。傳說此處是與楊祖師同來靈山修行的高和尚建廟處。在此可俯瞰靈山寺建築羣。
火炭堡藏文石刻 位於蘇州壩西北端寧源鄉巴甫村火炭堡。一高約1米,長逾米的棱形大石,右刻藏傳佛教格魯派教義,標題爲“六字真言”,左刻獻寶祈福人像。估計爲明末清初刊刻。
本波教石碑 位於城廂鎮大埡口村。碑體爲花崗石,高約1米,寬0.4米,厚0.15米。略風化,文字圖象清晰可辯。石碑上部可捲雲紋,下部爲一雄獅浮雕,中刻三行藏文(轉寫梵文體),書寫古樸工整,其中第一行爲藏區本波教派的“八字咒語”。
墨玉海 即黑海。位於靈山河正溝源頭,海拔約3500米,形似葫蘆。海的南北山峯 連三海
終年積雪,絕壁之上有稀疏的雲杉和叢生的杜鵑,東面山坡緩緩延伸,嶲山山脊銀色板塊冰川延伸進林中;西邊出水處,草坪之上有矮小成簇的杜鵑,有嶙峋的山石點綴其間。海水遠觀爲黑色,近觀則清澈見底,潔淨無塵。
金海 又名紅海。海區爲紅色火成岩,遠觀海水成紅色,固有此名。位於靈山主峯東麓,靈山河南支澗水溝的源頭。海拔約4000米,形似腰子,由上下兩個海子相連而成,每個海子面積約百餘畝。環湖雪峯聳立,狀如城碟,淡雲飄過,上下金黃,天水一色。
連三海 位於靈山寺所在的西山中段分水嶺西側。是三個保存完好的第四世紀冰川冰斗地貌羣所構成的三處冰川湖泊羣,每個海子均由獨立山峯所包圍。連三海子三個湖泊形態各異,湖水清澈,天光雲影,蔚然生秀。其中一湖,有一道冰川通向湖心,將湖面一分爲二,景象頗似太極圖,尤爲奇觀
2025年河南靈山的導遊詞 篇4
香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中原第一古剎—宜陽靈山寺。靈山寺又名報恩寺,報忠寺,玉泉寺、懸泉寺等。坐落於靈山主峯山腰,全寺因山而建,背依靈山,面臨洛河,不僅以山清水秀、建築精美遐邇,還以其歷史久遠、香火鼎盛和白馬寺東西呼應,稱爲姊妹寺。白馬寺作爲中國佛教的“釋源祖庭”,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而作爲其小妹的靈山寺,其始建年代卻是個謎。據《宜陽縣誌》和現存碑刻所記:靈山寺擴建於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而始建年代,則不應晚於唐武周時期,距今至少1300餘年的歷史。亦可能在漢魏間,爲白馬寺創建後向周邊輻射最早的寺院之一,距今1820xx年左右。
關於“靈山”的來由,民間相傳是周靈王葬於此的緣故。也因爲此山跟當時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靈鷲山非常的相似。因而得名。靈山又名“鳳凰山”,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四靈獸(鳳凰、麒麟、龜、龍)之首。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僅次於龍,羽毛美麗,雄的叫鳳,雌的叫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徵美好、才智和吉祥。在佛經中,被稱爲“涅盤”。靈山主峯兩側與次峯之間的嶺脊自然下凹,形成優美的弧線,狀如鳳凰展翅,翩翩欲飛。
木牌樓前
我們眼前的這條公路是安虎公路,這裏距宜陽縣城7公里,洛陽市30多公里。這座牌坊是一箇三門四柱七頂的木牌樓,它的等級僅次於北京故宮。大家知道,只有在皇宮才能是九頂,寺廟即使等級再高也只能是七頂。木牌樓上“靈山聖境”這四個字是由我們中國當代藝術大師歐陽中石先生所寫。
廣場東邊爲佛香街,它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佛教文化一條街。總面積10050平米,共兩條街,四排房子,近400套店面,主要經營佛事用品、旅遊紀念品、特色風味小喫等項目。等會出來有時間大家可以進去逛逛。
佛家講“心誠則靈”。希望大家都能夠懷着一顆真誠的心,跟我一起進入寺廟,相信現在的靈山寺一定會帶給您更多的靈氣。 景區入口山門這座山門位於景區中軸線上,大門採用清代仿古建築,黃瓦覆蓋,在古代,黃色的琉璃瓦有在皇宮和皇家寺廟才能使用,說明此門等級之高。設有三門,中間大兩邊小,象徵佛教“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何爲“三解脫門”,就是告誡世人放下功名、利祿、情慾三種非分之想,進入佛門淨地,學習佛法,慈航普渡,解脫世間困厄。
觀音廣場
我們通常講“入鄉隨俗”,當然,寺廟也有寺廟的講究。到了這裏,我們也要遵循佛教上的一些禮儀。首先,我們要做到三戒:戒口、戒心、戒行爲。戒口是我們到了這裏,就不要講一些粗話、髒話和一些對佛菩薩不敬的話。戒心是我們要將來此之前一些工作上、生活上的瑣事暫且擱置下來。保持一顆清淨之心,靜靜地跟佛菩薩對話。戒行爲是我們來到寺廟裏,三尺頭上有神靈,大家不要去吸菸,因爲佛菩薩接受的是香火,而不是人間“煙火”。另外,我們也不要亂扔垃圾,隨地吐痰。進大殿的時候,男士先跨左腳,女士先跨右腳。千萬不要去踏門檻,因爲門檻相當於佛祖的肩膀。此外,墨鏡要摘掉,希望我們能正視佛菩薩,而不要帶有色眼鏡去觀望。帽子、傘也要合起來。寺廟向來是清淨之地,所以我們也不要大聲喧譁。
我們眼前的送子觀音像總高度爲69.9米,其中底座共三層,第一層高8米,其餘兩層高4.7米,蓮花座高6.6米,法身39米,已經成爲洛陽新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觀音兩側分別侍立善財童子和龍女,那麼送子觀音是怎麼出現的,相傳古代王舍城有佛出世,舉行慶賀會。 五百人在赴會途中遇一懷孕女子。女子隨行,不料中途流產,而五百人皆舍她而去。女子發下毒誓,來生要投生王舍城,食盡城中小兒。後來她果然應誓,投生王舍城後生下五百兒女,日日捕捉城中小兒喂之。釋迦牟尼聞之此事,逐趁其外出之際,藏匿她其中一名兒女。鬼子母回來後遍尋不獲,最後只好求助釋迦。釋迦勸她將心比心,果然勸化鬼子母,令其頓悟前非,成爲護法諸天之一。 又名“暴惡母”、“歡喜母”。在中國民間將她當作送子娘娘供奉。在佛寺中,造像爲漢族中年婦女,身邊圍繞着一羣小孩,手撫或懷抱着一箇小孩。展現了觀音的慈悲與博大情懷。三層底座分別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內容:一層是化身,展現觀音三十三應身,是遊客體驗朝拜的場所;二層是楊柳、千手、送子、豐財四觀音;三層是大悲咒觀音八十八像,四周供奉觀音。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觀音信仰在中華民族可謂婦孺皆知,影響深遠。洛陽靈山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爲莊嚴菩薩道場,弘揚大士聖德,乃廣納羣言,發起建造靈山送子觀音露天立像,供諸衆瞻禮或福,得大吉祥。
自古以來,靈山以“靈山八景”和“靈山六絕”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香客。靈山被人稱頌的八大聖景,即:懸崖垂繡,仙掌石棲,慶去洞布,翠停息機,孤峯遠眺,山擬鷲嶺,洛溪衆環,澗號泉鳴。 “靈山六絕”:寺門向北開,山門城樓狀,碑刻牆上掛,僧尼同院住,彩胡臉上現,鳥柏滿山見。請大家同我一起,慢慢的揭開靈山的神祕面紗。
山門
我們眼前的山門是單檐歇山頂,形似城樓,高約4米,方約100米,重修於康熙十年(1671年),1980年重修,下有洞門,爲寺院原來的山門,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靈山寺”匾額嵌於正門上方。穿過東門在山門的上方可以看到“雨時行”三個字,這是居士們對靈山靈驗的真實寫照,同時又折射了虔誠信使們的美好心願,這三個字怎麼念都可以,雨時行,行時雨,都是祈求佛祖保佑、法雨廣佈、給人帶來福氣、平安之意,也可以理解爲願佛祖保佑好雨知時節,適時適度下,這纔是雨時行的真正意義。裏面供奉四面觀音,她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時時保護着世人。牆壁的四周有16幅壁畫,是她的各種化身,大家可以瞭解一下。據說圍着慈悲閣順時針走三圈,代表時來運轉,可以消災去難。
鐘樓、鼓樓
山門兩邊是新建的鐘樓,鼓樓。大家都知道“晨鐘暮鼓”,認爲白天敲鐘晚上擊鼓,其實不然,不論早晚,寺廟都既要敲鐘又要擊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鐘後擊鼓,晚上是先擊鼓後敲鐘。常規的是每次緊敲18下,慢敲18下,不緊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覆兩遍,共108下。中間各念兩句經文。之所以是108下,就像我們的念珠是108顆,臺階108級,是因爲,佛家講,人有108種煩惱,而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貪、嗔、癡。敲擊108下相當於是走過了佛教中所講的108個法門,從此以後,人的煩惱都拋之腦後。
來到寺廟裏,都要去給佛菩薩上香。那麼究竟爲什麼呢?“人爭一口氣,佛爭一柱香。”我們大家知道,人跟人溝通最初是通過氣–語言,時間長了,是通過心–情感。而人跟佛祖溝通確實要通過香火的,只有通過縷縷清香,佛祖纔會知道我們此行有什麼目的,希望佛祖幫助我們辦成一些什麼事情。“燈到佛明,香到佛知”。所以在燒香之前,要點燈,燈相當於是佛菩薩的眼睛,當你點亮了兩個蓮花燈,就相當於點亮了佛祖的眼睛,讓他看到我們的到來。它也是智慧之燈,長壽之燈。自己的香要在自己的燈上點,取其意爲香火不斷。我們在廟裏請的燈香及任何護身佛,法器,佈施的每一分功德,都是爲自己。
2025年河南靈山的導遊詞 篇5
靈山位於太行山東麓,距朝歌城北10公里,遊覽面積10公里,遊覽時間大約需1個小時。這裏交通平坦,位置優越,山青水秀,廟宇堂煌。四面環山,東有玉龍峯,西有靈鷲峯,南有靈龜山,北有伏牛嶺,羣山環抱,晝似蓮花吐放,夜如衆星捧月,不但景色優美迷人,而且歷史源遠流長,女媧在此煉石,捏土造人,殷紂王在這兒降香,姜太公在此釣魚,唐太宗在此加封,究竟景色如何?還請您遊覽之後,自己作一番評價!
今天當我們站在景區山門時,首先仰頭抬望觀看到靈山二字,是由20_年8月中國臺灣混無禪留下的墨寶。
走入山門,第一個印入我們眼簾的是這個高13米的女媧神像,它是由花崗岩材料做成的。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據《史記》《尚書》《列子》《淮南子》。等史記記載,婦媧是一位具有濃厚神話色彩的歷史人物,她煉石補天,捏土造人,並首創婚姻制度,是東方世界古代人類和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唯一的偉大女性先祖。在遠古時期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面對巨大的災難,她挺身而出,無私奉獻,造福人類,澤被萬物,推進文明,是歷史天地的偉大創世先祖。她的行爲和事業是鼓舞激勵世世代代中華兒女永遠奮發向上的力量源泉。
大像取女媧補天之資,雙手高摯,面色剛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底座下有三層平臺,第一層平臺擺放着十二生屑雕塑,表示着天下億萬有情兒女偎依在女媧娘娘身邊與她共享天倫之樂,第二層是植物造型主與鴿子,預示着世界充滿了愛心與和平,第三層擺佈着玄妙無比的八卦圖,象徵着女媧娘娘神祕莫測的高超本領。
大像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面女媧託石補天的雄姿,我們已經領略過了,下面看後面女媧認真地捏土造人。相傳當年女媧捏土造人,後讓男人和女人結合繁衍後代,女媧是人類的始祖,是人類共同的母親,靈山以女媧爲主,故靈山也叫母親山。
靈山有人之景觀,女媧大型雕塑,更有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華廈第一奇觀女媧峯,從這兒向西望去,這位人類共同母親的化身。頂天立地,毅立於望娘坡上,觀人間煙火,看世間善惡,宏法度化,佛光普照。
2025年河南靈山的導遊詞 篇6
靈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距豫北淇縣城西北 10公里,遊覽面積10平方公里,《封神演義》第一章寫的殷紂王降香女媧宮,就在靈山。
靈山寺坐落於羣山環抱之中,峯巒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後呼應,晝似蓮花怒放,夜如衆星捧月。山岩嵯峨,曲溪清泉,峯迴路轉,步移景遷,綠樹紅花,百鳥歡歌,亭閣相映,景色優美,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據明代《淇縣誌》記載,靈山寺創建於梁普通年間(公元520)年,由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創。唐開元年間重修,是淇縣創建最早的寺院之一。寺以靈山爲主,故名靈山寺。
據明代《淇縣誌》載,淇縣有八大景:“淇園竹翠、勝水流清、鹿臺朝雲、鉅橋夜月,紂窩灘聲,朝歌野色,青巖仙境,靈山龍泉。”其中靈山獨佔兩景即“勝水流清”、“靈山龍泉”。靈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湧不息,古人謂之勝水流清。
唐、宋時期是靈山寺鼎盛時期。這期間寺院所轄面積近35公頃,高僧200餘人,古磬陣陣,木魚聲聲,遊客雲集,香火旺盛。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見寺院長老法如到長安垂詢佛事。明代山東副使裴騫專程從山東來遊靈山寺,並寫有《遊靈山寺記》一篇、詩三首傳世,明代主事李繼先隱退湯陰,聞靈山古剎水石甚佳,專程來遊。他感慨地寫道:“今寺唯靈山吾不厭之,而有言張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爲可奇也耶。”明代縣令于慧曾把靈山寺概括爲靈山十景:一曰危巖少進,二曰羣峯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徑蓬壺,五曰半巖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蛟,八雙劍橫秋,九曰東海龍吟,十曰西山虎嘯。景景如詩如畫,繪聲繪色,淋漓盡致。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