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精選32篇)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龍門石窟,我是瑪麗家族的陳導,今天就由我來帶領你們去探索神奇的龍門石窟。首先我要說一下我們要注意的事項:不能隨地丟垃圾,不能隨地吐痰,不要過於興奮在石壁上亂塗亂畫……如果你犯了以上錯誤,就得摸摸你的錢包了。
旅程開始了,我先說一說龍門石窟的知識: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箇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十萬餘噸。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這些都體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好了,我的講解結束了,接下來請旅客們下車自己去親身體驗一下吧!希望我的講解能換來您的滿意微笑!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
親愛的遊客們: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龍門石窟,我感到很高興。這裏就是位於中原地帶的“九朝之都”———洛陽。而龍門石窟在距洛陽南十二公里之處,是世界上著名的石刻藝術之一。
現在從我們眼前流過的是奔騰的伊水。橋上有陳毅同志親筆所題的剛勁有力的“龍門”兩字,它標誌着龍門已回到了勤勞勇敢的人民手中。
沿壁而走,我們現在已經進了千佛洞。洞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不論四壁還是洞頂,滿是高約二十釐米的小佛像。佛像上下頭腳相連,左右並肩而坐,相貌相同,神態安詳。抬頭望洞頂,那一箇個佛像如夏日羣星,令人眼花繚亂。
千佛洞已參觀完,我們現在走出洞。大家看,那穿着各色服裝的遊人洞順水勢修築的石梯上下穿行,遠遠望去,猶如一條伏在山間小道上磷光斑斕的巨龍在蜿蜒蠕動。“巨龍”給這純然一色的千年古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現在大家又望見了川流不息的伊水。它仍在嘩嘩地流淌着,好像在憧憬着未來,由彷彿在說:朋友們,努力學習,將來爲祖國建設出成千上萬馳名中外的現代化“龍門”吧!
關於龍門石窟的導遊詞5
大家好!歡迎光臨世界遺產———龍門石窟,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黃鈞,大家可以叫我小黃,很高興爲大家服務。現在我帶大家去龍門石窟遊覽,跟我來吧!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2公里處,是我國的5A級景區,與莫高窟和雲岡石窟稱爲我國三大石窟,20xx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471年—477年),歷經400餘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里,現存石窟1300個,佛像97000餘尊。
現在,我們來到了奉先寺。看!這裏有九座大像,中間主佛爲盧舍那大佛,爲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這座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爲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如彎月,附着一雙秀目,微微地凝視下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容。
各位遊客們,這裏就是古陽洞了。傳說,老子曾在這兒煉丹,所以古陽洞又稱老子洞。古陽洞是由天然的石灰岩開鑿成的。主佛爲釋迦牟尼,着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坐在方臺上。
遊客們,現在你們可以自由地去遊覽龍門石窟,記得要時刻保護文物喲!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們: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龍門石窟風景區。我叫薛明千,大家可以叫我小薛,今天我來做大家的導遊,我來自雛鷹旅行社。希望在我的帶領下你們會旅途快樂。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洞窟之一,它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裏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爲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11月30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家請往前看,這就是開鑿最早的古陽洞,它開鑿於公元493年,所供奉的是佛祖釋加牟尼。(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
前面有那個洞便是奉先寺了。它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石窟。石窟正中的那尊佛像是石窟中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被賦予了女子形象,形態圓滿、安祥、溫存、親切,傳說是武則天的化身。
萬佛洞中佛像最多,裏面的佛像很多僅有一寸,計有15000多尊。前面的藥方洞中,刻有140外藥方。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的主要洞窟的講解到此結束。現在給穩中有各位留一點時間照像。
歡迎大家參與這次旅行,但是旅行馬上就要結束了,在我們最後的一些時間,我邀請大家記住一首有我們洛陽特色的兒歌
你拍一,我拍一,洛陽牡丹屬第一 ;
你拍二,我拍二,洛陽水中有魚兒;
你拍三,我拍三,洛陽美景白雲山;
你拍四,我拍四,洛陽境地白馬寺;
你拍五,我拍五,洛陽龍門有石窟;
你拍六,我拍六,洛陽天子能駕六;
你拍七,我拍七,洛陽美味是水席;
你拍八,我拍八,洛陽歡迎您來吧;
你拍九,我拍九,洛陽家家有美酒;
你拍十,我拍十,洛陽家家有美食。
好了,我在此感謝大家來到我們洛陽,我希望大家會記住我,記住龍門石窟,記住洛陽,我也希望大家回去後在親朋好友中多多誇誇我們洛陽,讚美我們的洛陽。拜拜!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4
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箇朝代某一箇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衆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後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餘尊,佛窟,佛龕2100多箇,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爲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箇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箇衆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爲美,當時人們認爲胖纔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爲,都有一箇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箇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爲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裏,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於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於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範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着密切關係。
“龍門山色”自古即爲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裏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爲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盪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爲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爲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於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爲“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箇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於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爲“孝文改制”。由最高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願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爲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且並排佈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00年開鑿直到523年停工,歷時長達24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爲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爲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爲過去世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豔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想起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5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箇,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爲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即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__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盧舍那大佛產名錄》。20__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__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爲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20__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爲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餘座。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蓮花洞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
龍門全山造像11萬餘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釐米,稱爲微雕……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6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成爲賓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的,因並排佈局而得名。“賓陽”來源於《堯典》中的“寅賓日出”意爲迎接初升的太陽。可能有的朋友已經發現了,南北二洞和中間的主窟風格迥異,截然不同,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呀,在開鑿的過程中北魏宮廷突然發生了內亂,打斷了賓陽洞的雕刻工作,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箇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這三座洞窟開鑿的時間最長,歷時長達24年還未完工,用工多達80多萬。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爲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主尊爲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在它左邊是過去世燃燈佛,右邊是未來世佛彌勒佛。其實在洞中有兩幅壁畫可謂精美絕倫,就是在洞口內壁兩側,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別是《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展現當時宮廷佛事活動的場面,可惜這兩處浮雕在20世紀30年代被盜走,現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大家請隨我繼續往前走,再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舉世聞名的盧舍那大佛就在寺中。奉先寺顧名思義,就是供奉祖先的意思,開鑿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於675年完工,皇后武則天曾捐脂粉錢兩萬貫用來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遊客,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尊大佛就是盧舍那大佛了。“盧舍那“是梵文音譯,即光明普照的意思。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爲什麼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機:因爲7是佛的數字,天的數字,佛語有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們看,這17.14米,包含了一箇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開正好是兩個7,再加上第一個7,就有三個7了,擁有三個7的盧舍那大佛就是無限大、無限尊崇,功德圓滿了!
有人把盧舍那大佛比作東方的“蒙娜莉薩”,說她是善良和美貌的化身。的確如此,不信,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翹,目光下垂,略作俯視態,兩道彎眉如鉤似月,滿臉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韻。每次看到盧舍那大佛的微笑,總會讓人感到如沐春風,無論您從哪個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會和您有所交流,彷彿智者的詢問,長着的關切,母親的慈愛!在這裏,我們感受到了無限的情親和慈愛,這種由天上到人間,由出世到入世,從虛幻到現實的轉變,不正是中國儒家思想在雕塑藝術上的折射反映嗎?這是藝術的覺醒,人性的覺醒,中國佛教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唐代終於完成了它的中國化進程,中國佛教藝術在洛陽龍門奉先寺也達到了一箇光輝的頂點,所以,李澤厚先生纔會說:盧舍那大佛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最高典範。在20__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所有的評委都認爲是咱們盧舍那大佛的微笑征服了全世界。另外大家看盧舍那兩側站立的二弟子,左爲迦葉,嚴謹莊重,飽經風霜;右爲阿難,聰明溫順,擅長記憶。他們的旁邊分別站立的是菩薩、天王、力士以及供養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個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比例渾然一體,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準確表達思想內容。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線條,高潮的技藝,玄祕的宗教幻化爲一首壯麗的交響樂章,與自然混合,奪人心魄。 洛陽龍門石窟導遊詞4
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爲東山(也叫香山),因古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的植物而得名。唐代著明大詩人白居易就葬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爲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的山腳下。
另一座爲西山(又名龍門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的主要景點。大多數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傳東西兩山原本爲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象一箇天然的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你伊闕。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餘年間,古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裏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
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箇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
首先,我帶大家去參觀觀奉先寺,它是龍門唐代中最大的一箇石窟。長寬各30餘米。大家請看石窟裏最大的佛像,它的名字叫盧舍那像,它身高17.14米,頭高4米,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大家請看旁邊的金剛力士,它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它的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接着,我帶你們去萬佛洞。萬佛洞的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有1500多尊。在南壁上還有一箇觀音菩薩像,手提淨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十分傳神。
現在,我帶你們去今天參觀的最後一站—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洞內有11尊大佛像,請大家細細欣賞。
好了,關於龍門石窟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期待與您的下次相逢,再見。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7
各位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這美麗的古都—洛陽觀光旅遊。我叫劉溫馨,你們可以叫我劉導遊。這次由我帶領大家來遊覽世界遺產—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城南12公里。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爲東山(也叫香山),因古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的植物而得名。唐代著明大詩人白居易就葬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20xx年之久,名號爲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的山腳下。
另一座爲西山(又名龍門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的主要景點。大多數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傳東西兩山原本爲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象一箇天然的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你伊闕。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餘年間,古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裏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藝術的寶庫。
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箇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
首先,我帶大家去參觀觀奉先寺,它是龍門唐代中最大的一箇石窟。長寬各30餘米。大家請看石窟裏最大的佛像,它的名字叫盧舍那像,它身高17。14米,頭高4米,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大家請看旁邊的金剛力士,它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它的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接着,我帶你們去萬佛洞。萬佛洞的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有1500多尊。在南壁上還有一箇觀音菩薩像,手提淨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十分傳神。
現在,我帶你們去今天參觀的最後一站—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0xx年才完成。洞內有11尊大佛像,請大家細細欣賞。
好了,關於龍門石窟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期待與您的下次相逢,再見。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8
中洞窟門內前壁兩側下層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爲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爲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這兩幅作品,精美絕倫,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而去,現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1978年,當人們拆除賓陽中洞的清代所建磚券門時,雕鑿於北魏時期造型鮮爲人知的天王造像顯現在人們面前。朋友們請看,當時在窟門過道兩壁上發現的就是三頭四臂的帝釋天王和四頭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賓陽中洞完成於六世紀中葉,它顯示了當時我國石窟藝術發展的高超水平。
伊闕佛龕之碑—–李泰與賓陽南洞朋友們,我們現在所看的這塊大碑,名爲“伊闕佛龕之碑”,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爲目前國內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形奇偉秀美,是唐楷書法藝術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爲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後做功德而開鑿,碑文中並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之語。因此,結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爲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爲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說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爲此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爲節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賓陽南洞下面我們參觀賓陽南洞。賓陽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礎上,爲唐代早期又繼續開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藝術上承北魏剛健之遺風,下開盛唐活潑生動之氣象。主尊像阿彌託佛面部豐潤,嘴脣厚大,衣紋自然、流暢。這一期間的寶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趨向於蓮花束腰須彌座的形式。
洞內龕像密佈,其中太宗貞觀年間的題記達19處,爲中國石窟中貞觀題記最多的一窟。衆多的造像題記爲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藝術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9
你們好,我是紅領巾旅行社的劉世元,大家可以叫我小劉。現在,登上大巴,我們要去龍門石窟。離龍門石窟還很遠,所以我先介紹 上龍門石窟。龍門石窟20xx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被國家旅局評爲了4A級旅遊區。它創於北魏(約公元3年)。歷經東魏、西魏、北齊等朝代,開鑿時間達400餘年。據不完全統計,現有佛龕2300多箇
——真巧呀!我說完就下車了!
這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石窟、山西雲岡石窟共稱“三大石窟”。石窟始於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77年,歷經400餘年才建成,至今已有1520xx年的歷史。其中以賓陽中洞、豐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請細細欣賞。龍門也有一箇小故事。我講給你們聽:“相傳遠古時期,洛陽有個村,村裏有個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後告訴他,如果再聽到問話就說:‘開’。誰知一聲未了,山崩地裂後,龍門山傾刻從中間裂開,洶湧的湖水從裂口傾出;水流之後,兩山崖壁上則出現了無數蜂窩似的窟窿,窟窿內人影綽綽全是石像。”
好了,現在是自由活動時間,可以拍照,但要注意,首先不能亂寫亂畫,其次如有迷失要及時給我電話聯繫;我們五點半再在此集合。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0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導遊:張紫菲,大家也可以叫我:小張。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參加洛陽龍門石窟一日遊的活動。
洛陽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還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羣,據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箇,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佈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兩千六百多種,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裏。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所以請不要在這美麗的地方留下垃圾!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爲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好了,今天的;洛陽龍門石窟一日遊結束了,明天我們將要旅遊的地方更美。明天見!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
大家好!今天有幸由我來帶領大家遊覽龍門石窟,我姓鄭,大家可以叫我鄭導,希望我的服務能讓大家滿意。爲方便大家遊玩,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
龍門是一箇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裏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爲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箇,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與碑刻3600多品,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與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賓陽洞有三窟,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箇洞窟。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箇石窟,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
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爲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 我給大家四個小時地遊覽時間,請大家愛護這具有一千五百年曆史的文化遺產,謝謝合作!祝大家旅行愉快。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2
大家好,我是龍輝旅行社的導遊楊佳怡,大家可以叫我楊導或者小楊。首先請大家拿出自己的手機記一下我的電話號碼——,如果走失,請大家一定及時與我聯繫。
今天我們參觀的景點是洛陽龍門石窟。龍門座落在洛陽的南面,這裏龍門山對立,伊河水中流,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風景秀麗的伊河兩岸。龍門石窟從北魏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2800多塊,佛塔70多座,造像近11萬尊,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20__年11月,龍門石窟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我主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奉先寺,因爲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這裏的主佛梵名叫“盧舍那”,它的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爲1.9米高,是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朝拜者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在塑造這尊佛像時,藝術家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旁邊的金剛力士雕像也極有特色。他兩眼暴突、怒視前方,兩手握拳,胸上、手上、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那兇猛的樣子你看了一定會害怕三分!
龍門石窟就象一箇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這裏的雕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它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現在給大家一箇小時的時間進行參觀遊覽,請一定愛護文物、不要亂丟垃圾哦!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3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去參觀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現在,我將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個介紹。
龍門石窟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始開鑿,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還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中有許多的石窟,大大小小。據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八百多塊,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有名的石窟有火燒洞、老龍洞、藥方洞、蓮花洞。洞中有慈祥的觀音、高大的佛祖、兇惡的門神、美麗的`仙女。
龍門石窟這樣一箇偉大的工程,它凝結了中華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4
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箇朝代某一箇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衆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後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餘尊,佛窟,佛龕2100多箇,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爲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箇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箇衆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爲美,當時人們認爲胖纔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爲,都有一箇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箇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爲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裏,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於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於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範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着密切關係。
“龍門山色”自古即爲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裏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爲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盪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爲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爲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於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爲“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5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親愛的小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光臨龍門石窟,很高興能爲大家服務,我是青春旅行社的導遊,姓王,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是國務院公佈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非常高興能陪同各位欣賞它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共度這段美好時光。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的伊水河畔。這裏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壯若門闕,因而古稱“伊闕”。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譽爲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最好的風景區,20xx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家請往前走,現在就來到了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分三個洞:賓陽中洞、賓陽北洞和賓陽南洞。我們先看賓陽中洞:賓陽中洞原爲北魏雕鑿,由於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脣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動內的四壁上佈滿大小50餘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箇。
再往北走,就來到了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爲阿彌陀佛,高進10米,結痂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惟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後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再往南走,就來到了賓陽南洞。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啓盛唐時期生動活潑。
各位遊客,我們今天的遊覽就要結束了。非常高興能與大家度過這美好的時光。對我今天的導遊有什麼不滿意,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祝你們玩得愉快,再見!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鞏宇翔導遊,歡迎大家來到我們旅行社,祝大家今天玩得開心。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龍門峽谷東西兩岸的峭壁間,因爲這裏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闕”,多稱爲“龍門”。這裏地處交通要塞,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觀遊勝地,又因爲龍門石窟所在巖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開鑿石窟。
龍門石窟南北長約一公里,現存石窟1300多箇,佛塔50餘座,佛像9700餘尊。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20xx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0xx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箇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稱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還有雕刻着菩薩,栩栩如生。窟頂飛天仙子刻畫的也十分傳神。
介紹完賓陽中洞,我們接着瀏覽奉先寺,這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箇窟。長寬各30餘米,奉先寺的不平凡在於中間那尊巨大的盧舍雕像。盧舍雕像總高17.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這尊雕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稍低,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
聽我介紹完,大家一定很想去參觀吧!好,我這就帶大家去。不過,要能亂扔垃圾、不能隨地吐痰,不要損壞這裏的公共財物,還要注意安全啊!
今天,大家玩的高興嗎?歡迎大家下次再來。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7
大家好!我是你們這次的導遊叫。今天我們遊覽的景點是舉世文明的龍門石窟,和有着《龍門二十品》的古陽洞。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在歷史上曾是衆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南12.5公里處,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迄今有1500餘年的歷史。這裏有一條伊水河,河兩岸是香山(東山)和龍門山(西山)。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延至清代,歷代匠師在這兩座山上鑿窟建寺,使這裏成了舉世聞名的石雕羣。
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000餘米,兩山現存石窟2100多箇,大小造像10萬餘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
約2870多塊。龍門石窟最大的造像爲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石窟長寬各30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古陽洞,古陽洞很出名。這裏有豐富的造像題記,爲人們稱道的《龍門二十品》就
集中在這裏。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爲書法家所稱道。
這次旅遊結束了,謝謝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8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爲都城,前後歷時15XX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裏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裏就獲得了一箇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產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 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於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於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範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着密切關係。
“龍門山色”自古即爲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裏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爲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盪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爲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爲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於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爲“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箇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於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爲“孝文改制”。由最高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願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爲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且並排佈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XX年開鑿直到520xx年停工,歷時長達20xx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爲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爲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爲過去世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豔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想起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19
大家好!我叫冰冰,是開心旅遊團的一名導遊,歡迎大家的到來。大家都知道“洛陽牡丹甲天下”,實際上洛陽還有一處人人都知道,家家都曉得的地方,那就是洛陽的龍門石窟!今天,我就來帶領大家去龍門石窟看一看,但願我的講解,能讓大家滿意。
遊客們,現在展現在你們面前的就是龍門石窟了。大家請看:中間的就是主像盧舍,像高17。14米,規模之大居龍門石窟所有造像之首。
請大家看,右邊那裏有5個佛像,左邊也有5個佛像,這些佛像都沒有盧舍高大。大家有誰知道龍門石窟開鑿於哪一年呢?沒人知道呀!呵呵,龍門石窟於魏太和十二年(488)開鑿古陽洞開始的。
大家現在一定想更近距離地欣賞她的雄偉和神奇吧?好,給大家留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我們兩個小時後在此集合。請大家注意: 不要攀爬佛像! 不要亂扔垃圾! 更不要亂塗亂畫!請大家注意安全!兩個小時後在再見。
……
今天的旅行結束了,朋友們,再見。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0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大家將在我的帶領下,去遊覽世界著名的龍門石窟!
一提起河南的洛陽,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名滿天下的牡丹和以雕刻技術精湛著稱的龍門石窟了,所以,龍門石窟早已成爲了洛陽的代名詞!
大家看,這就是龍門石窟了!我們的石窟分佈於兩山之崖上。東邊呢,是香山,右邊呢,則是龍門山,而中間的這條河,就是伊河了!正是由於這樣兩山相對,望之若闕的地理位置,所以龍門石窟又被稱爲“伊闕”。
在唐朝以前呢,石窟的中心是雲岡。但是遷都洛陽之後繼續開鑿,慢慢的就形成了龐大的石窟羣。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唐代開鑿的。可以說,龍門是石窟寺的中心。
在所有的石窟羣中,最著名、也是最大的,就要數我們面前的這尊盧舍那佛了!它高達17.14米,它居中端坐,雄偉的身軀和居高臨下的姿態,真的是讓人望而生畏啊!
好了各位遊客,關於龍門石窟的介紹呢,就先到這裏了,下面請大家慢慢遊賞,半小時之後,我們在這裏匯合,謝謝!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1
尊敬的遊客們大家好!
今天,我很榮幸能陪同大家遊覽龍門石窟。
爲使各位遊客能對洛陽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初步的瞭解,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途中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在歷史上曾是衆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龍門石窟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裏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
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龍門石窟腳下,我們下車,首先沿着伊水西岸遊覽西山。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千佛窟。千佛窟只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兩旁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無數箇小佛像,說他是千佛庫真是名副其實。這些小佛像大的有三四釐米,小的卻只有兩釐米,可別看它們的個頭兒像個小不點兒,但都雕刻的很精細,雖然數目衆多,但是排列的卻非常整齊。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龍門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這裏共有九尊佛像,其中中間的佛像最大。這尊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它的雕工極爲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雙耳垂肩,就連衣服的褶皺,皮膚的紋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見。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態各異。總體看來,奉先寺洞穴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再加上週圍淡淡的薄霧,更是顯得神祕莫測,真不愧是神來之筆呀!
由於時間的關係,龍門石窟西山的講解到處結束,給大家留出一些自由時間,龍門石窟還有更多的美景:東山上的石窟、香山寺、白園大家可以再去細細遊賞!希望大家玩得開心、不虛此行。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2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優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 來龍門遊玩,與其說是視覺的盛宴,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朝拜。充滿靈性的石窟靜臥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藍的天空下,歷史的滄桑凝重與藝術的感官衝擊,讓人在感嘆先人的智慧創造的同時,對宗教的信仰與藝術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市,可通過飛機、火車、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到達景區。 最爲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車到洛陽站,再轉乘公交到達景區。 乘坐飛機到達洛陽北郊機場,再轉乘公交,也較爲方便。 龍門石窟景區內以電瓶車爲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遊船代步。
春季乾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 春天雖然天氣有些乾燥,但可欣賞到爭奇鬥豔的牡丹花。每年4月15—25日,是洛陽牡丹花會和節日,遊客衆多,物價會上漲。酒店、賓館需要提前預定。 對於不湊牡丹熱鬧的遊客,龍門石窟的最佳旅遊季節無疑是秋天,秋高氣爽,登山而遊,實爲快事。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3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白雲旅遊團的導遊—張瓏漪,希望大家在我的解說和陪同下,度過開心快樂的一天。
下面,我爲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的位置。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部的伊河兩岸,那裏有許多洞,洞裏的石窟密的一箇挨着一箇,不留一點空隙。您要是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來吧!
好了,參觀時間到,請大家跟着我第一個洞—賓陽中洞去看看吧!賓陽中洞裏的石窟有大有小。姿態不一,有的遙望遠方,好像在觀看風景;有的手握兵器,非常兇猛;有的雙手合攏,好像在唸經。
接下來,我們要去的是萬佛洞。萬佛洞像一箇凹進去的大圓盤,裏面最大的佛像有30米高。它盤坐在一箇巨大的荷花上,眼神慈祥,嘴角留露出一絲微笑,好像在守護着洛陽市。
最後,大家跟我來到的是賓陽南洞。賓陽南洞裏的佛像非常密,一箇挨一箇,密的不留一點空隙。這裏的石窟上有幾十朵荷花,荷花雕刻的栩栩如聲,像真的一樣,這麼多荷花,一多壓這一朵,顯得很擁擠。
好了,我們的旅遊到此結束,在下次的旅遊中,再見吧!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4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天,我正是懷着這種情緒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衆多的文物古蹟。爲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狀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爲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衆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光地作爲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這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衆多的文物古蹟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構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構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並作爲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祕、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着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爲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這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衆多寺羣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羣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於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羣,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此刻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佈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光,在此,我們每分鐘能夠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箇。大小造像10萬餘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爲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爲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羣,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着爲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超多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爲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佈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超多借鑑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超多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應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着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緻的羣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爲鬼斧神工。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5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爲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雲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箇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鐘,那裏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爲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爲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爲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相傳兩山本爲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箇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爲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得風景區。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爲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得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說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景點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瞭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麼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遊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後,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箇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箇朝代某一箇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衆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後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餘尊,佛窟,佛龕2100多箇,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爲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佔三分之二,北魏佔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麼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箇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箇衆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爲美,當時人們認爲胖纔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爲,都有一箇共同得特徵,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箇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後,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爲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裏,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後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結晶,藝術實踐得結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寶庫,爲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提供了極爲豐富得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後,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得典範。第一┆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那麼,千千萬萬佛像是何人所謂呢?他們又爲什麼要雕像造佛呢?事實上,絕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爲自己營造得功德窟,龍門石窟大規模營建於北魏和唐代,那時佛教興盛,帝王將相們深信“輪迴報應”,“造佛得佛報”。於是他們不惜花費大量得人力,物力,財力,黨團範文,爲自己,父母,親朋好友營造公德窟,另外一箇原因就是統治者出於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從思想意識上統治人民。通過開鑿擴大石窟來宣揚佛教。第三個原因,開鑿石窟得風尚是沿襲佛教發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來得。在中國北方,石窟得開鑿路線基本上是沿絲綢之路而來得。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得一跳主要路線。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6
親愛的遊客:
大家好!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箇,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爲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即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__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盧舍那大佛產名錄》。20__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__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爲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20__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爲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7
大家好,我是這班車的導遊,我叫___可以叫我_,今天,我們要去龍門石窟遊玩,龍門石窟建於公元493~907年,批准時間爲20__年11月,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石窟南北長大約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箇,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爲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雲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箇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鐘,那裏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爲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爲香山居士,逝世之後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爲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相傳兩山本爲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於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箇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爲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得風景區。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爲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得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那麼,位於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說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景點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瞭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麼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遊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後,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箇龍門石窟龍門石窟。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8
龍門石窟位於歷史悠久的洛陽,相傳從南北朝時就開始建造,一直流傳至今,被稱爲“天下最美石窟”。
龍門石窟的美,在於雕像栩栩如生。隨着導遊的介紹,我們彷彿看到了衆多的雕像、石窟。在400年的時間中,建造了大大小小2300多的洞窟,10萬多尊雕像。順着人流前進,大家果然發現了數以萬計的雕像。其中最大的有17米,最小的只有2釐米,但無不雕刻地惟妙惟肖,讓人情不自禁地感到對神靈的敬畏,對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些雕像不但栩栩如生,而且神態各異。
我們爬上一層又一層的臺階,洞窟中的神像有的怒目圓睜,好象在威嚇想要破壞佛像的人;有的微微一笑,好像在歡迎賓客的到來;有的手指前方,好像在指引迷茫的路人;有的端坐檯上,雙目緊閉,似乎在思索看到的一切……這些佛像在工匠的手下變得活靈活現,擁有生命。
在龍門石窟內,無論哪個洞窟都有精美的裝飾,特別是在人流如潮、水泄不通的千佛洞內:美麗的蓮花寶座,耀眼的光環,散落一地的花瓣,精美的波紋,完美地交織在這座洞窟裏,互相輝映,相互襯托,溶入了一箇安寧、祥和的世界,雖然只是石刻卻讓我感受到了一絲精緻、優雅的氣息。
龍門石窟,還因它的景色聞名,從山頂向下俯視,一片片金黃的花兒展示着自己的魅力,漫山遍野的綠色抒發着內心的美麗。
走在山下,仰望這遍佈全山的洞窟,我看到了工匠們沒日沒夜的開鑿,耗費畢生心血的調刻,聽見了用錘子敲打岩石的“叮叮”聲,這一個個的石窟簡直就是一本美麗,巨大的書呀!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29
遊客們:
大家好,我是本次出行的導遊,我叫關颯寧,就叫我小關吧!咱們今天去的地方時洛陽龍門石窟。到了目的地之後呢,大家要注意幾點,一是請看好自己的孩子,二是不能私自離開團隊,三是請勿在建築物上亂塗亂畫,四是請勿亂丟垃圾。
祝大家旅途愉快!
咱們現在已經達到目的地了,請大家跟緊隊伍,聽我講解。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歷經了東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四百餘年大規模營造,東西兩山洞窟龕兩千一百多箇,造像九萬七千三百餘尊,佛塔三十九座,並有題記、碑碣三千六百多品。
其規模之宏偉,藝術造詣之高,令人歎爲觀止,不愧爲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最具代表性的窟龕爲北魏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和唐代的看經寺等。題記、碑刻古陽洞著名的“龍門十二品”及唐代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所書“伊闕佛龕之碑”等,都是我國古代書法的珍品。
大家現在自由參觀一箇小時,然後車上集合。
(一箇小時過去了) 遊客們,我們馬上就要離開這美麗、雄偉的龍門石窟了,希望大家在來這裏參觀,也希望我還能爲大家服務!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30
歡迎大家來到洛陽龍門石窟,現在我們就在龍門的入口,不要心急,我們立刻就進去領略裏面那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20_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爲優秀的造型藝術。它們詳實描述了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峯。大家都知道龍門石窟已經被評爲世界文化遺產,相信大家都是爲了這個慕名而來。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爲這裏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爲“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爲“龍門”。這裏地處交通要衝,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遊勝地。又因爲龍門石窟所在的巖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遠遠看過去,石窟安靜佇立在那裏,前面的湖面跟它挺有默契的,都是靜靜的。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感受一下,可能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平靜。
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77年,歷經400餘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20_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南北長約1公里,現存石窟1300多箇,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佛像97000餘尊。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我們最先看到的是賓陽洞,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大概公元386~520_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0_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箇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稱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主像座前刻有兩隻姿態雄健的石獅。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菩薩像含笑凝眸,溫柔敦厚。洞中還雕刻着衆菩薩,弟子聽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頂飛天仙子的刻畫也十分傳神。
我們沿着棧道繼續前行,會經過珍珠泉、萬佛洞、藥方洞(內有許多濟世藥方)、蓮花洞等洞窟,其中又以蓮花洞爲特殊。蓮花洞是繼賓陽三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此雕刻的非常精美,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0_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據說,人大會堂的頂燈就是仿它而做。這裏除了大佛造型細膩外,最大的看點是南北它是龍門兩壁上方各有似爲“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釐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爲龍門一絕。好了,我們現在前往奉先寺。它是龍門石窟的精華部分。或許你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現在讓我們走近它,親自感受一下它的魅力。走到這裏遠遠可以看到那邊人很多,我們還可以看到那裏有一尊大大的佛像,它是奉先寺那大佛,而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箇窟,代表了唐代石刻藝術的風格。它長寬各30餘米。整個奉先寺的雕塑羣是一箇完美的藝術整體。看!這個就是遠處看到的盧舍那雕像。它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盧舍那佛像總高約17米,豐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雙眼,稍稍向下俯視,目光正好與朝拜者仰視的目光交匯,令人產生心靈上的震撼,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它的面容豐滿秀麗,雙目寧靜,微露笑意,形象莊嚴又不失睿智慈祥,被譽爲東方的“蒙娜麗莎”。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裏,佛、菩薩均爲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這尊主佛卻被女性化,傳說盧舍那大佛的形象就是按照武則天的容貌雕琢而成。相對雲崗石窟,看過龍門後我們都明顯感覺雲崗石窟佛像雕刻線條古樸粗獷,龍門則精緻細膩的多。奉先寺的天王造像肌肉突出,線條清晰,給人已孔武有力的感覺。我想大家都非常喜歡這裏。盡情地享受它的薰陶吧。當然,除了欣賞盧舍那佛像之外,我們也不能忽略旁邊的那些同樣令人震撼的雕像,就像這些,都同樣雕刻得十分傳神的。同樣能令人產生心靈上的震撼。
好,參觀完奉先寺,我們就到龍門石窟歷史最悠久的古陽洞。
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里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體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歷來爲世人所推崇。《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記》本是附屬於佛龕的題記,全稱爲《比丘慧成爲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刻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北壁。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逐字界格,爲歷代石刻所僅見,在造像記中獨樹一幟。記文內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懷,兼爲往生者求福除災。清乾隆年間始被黃易發現,受到書壇重視,列入“龍門二十品”,此碑文方筆斬截,筆畫折處重頓方勒,結體扁方緊密,點劃厚重飽滿,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被推爲魏碑方筆剛健風格的代表。
看完石窟最精華的部分,讓我們近距離接觸石窟,感受它的每一箇細節。就像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洞,一進來就可以感受它濃厚的貴族色彩,是典型的皇家風格。像在這道牆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實石窟的每一處都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不容馬虎。好了。大家就自主參觀一下石窟,到晚上我們還要欣賞石窟的夜景。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讓我們喫完晚飯就一起來感受龍門石窟的夜景吧。
大家請看,石窟晚上看過去是不是跟白天看到的很不一樣?
是啊,晚上的石窟看起來是非常現代的,好像一座城堡,充滿了神祕感。進去裏面看,燈光照到佛像上面,像不像靈光?這些金色的燈光把佛像襯托得更有神聖感。不愧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好了,龍門石窟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相信大家跟我一樣充滿了感慨,覺得真是不枉此行。歡迎大家下次有機會再來感受一下石窟的魅力和震撼。謝謝。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31
龍門石窟象一箇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爲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爲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爲書法家所稱道。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
2025龍門石窟導遊詞 篇32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着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衆多的文物古蹟之一。
先爲大家大概地介紹一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還有: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還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羣,據不完全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箇,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也就是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餘尊,窟龕二千三百多箇。1961年被國務院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到達目的地了,請大家跟我來。看,這裏是一箇風景秀麗的地方,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爲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所以請不要在這美麗的地方留下垃圾哦!
這個石窟好大,讓我們近距離看看。瞧,這是奉先寺,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箇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爲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爲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託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就更動人了,大家會看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那樣子生動極了。
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的,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是被盜鑿而未能運走遺留下的。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那樣子你看了也會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剛力士在怒視着偷盜他的賊人,這一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龍門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看,這是龍門石窟中另一箇著名洞窟——賓陽洞。這個窟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箇洞窟。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像,高鼻大眼、體態端祥,左右二邊有弟子、菩薩侍立,佛和菩薩面相清瘦,目大頸平,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洞中原有兩幅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后禮佛圖》,畫面上分別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爲中心,前簇後擁,組成禮佛行列,構圖精美,雕刻細緻,藝術價值很高,是一幅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的圖畫。可惜被美國人勾結中國奸商盜運到美國,現分別藏於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館和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而洞口初唐書法家褚遂良書碑銘,很值得一覽。
在賓陽洞南邊的是萬佛洞。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釐米高,計有15000多尊。正壁菩薩佛像端坐於束腰八角蓮花座上。束腰處有四力士,肩託仰蓮。後壁刻有蓮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薩或供養人,壁頂上浮雕伎樂人,個個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還有一座觀音菩薩像,手提淨瓶舉塵尾,體態圓潤豐滿,姿勢優美,十分傳神。
古陽洞也很出名。這裏有豐富造像題記,爲人稱道的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裏。清代學者康有爲盛讚這裏的書法之美爲: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越、點畫峻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骨法洞達、結構天成、血肉豐美。
還有一箇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別的地方也有發
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之後世的一箇重要方法。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佈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2600多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裏。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箇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琅滿目,雕刻精巧。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爲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由於時間關係,龍門石窟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