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美麗風光導遊詞(精選4篇)
河南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1
魯山大佛位於魯山縣的溫泉之鄉上湯村,始建於20_年,20_年基本建成,但正遇上非典,於是就一直拖到現在,聽說20_年要開光,本來修的禮佛壇現在已拆除重建,目前還沒有正式開放。
魯山大佛身高108米,蓮花寶座高20米,金剛座高25米,須彌座高15米,計總高168米。其中金剛座內分三層,每層有九個展殿,三個拜佛臺,每個拜佛臺有300平方米,氣勢之雄偉是前所未有的。其外層上部是飛天造型,中部爲萬佛龕,下部正南爲巨門三個。其下爲須彌座,佔地6680平方米。整座像總投資2.8億元人民幣。佛身用黃銅、紫銅2700噸、黃金100公斤,爲抗震、防風、防災內部用鋼材3700噸支撐,其造型莊嚴、飄逸、氣執獨特,可以稱作“全國第一佛”。
畫眉谷景區位於魯山縣西部堯山鎮境內、石人山風光名勝區的北麓,總面積30平方公里。景區距平頂山市100公里,距鄭州、洛陽、漯河、許昌、均在200公里以內,311國道貫串景區,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景區於20_年11月份起頭建設,20_年4月份正式歡迎遊客,20_年12月份被省旅遊局定爲河南省旅遊景區。畫眉谷內,瀑、潭、洞、湖、崖、峯、澗、溝、山花、林果、雲霧、原始森林等旅遊資源齊備,各類景點100餘處。景區中柳綠粉紅色、林密果稠、碧水跌蕩、瀑潭成串,四季風光各異。春季,羣山吐綠,百花爭豔,猶以杜鵑爲最;最熱的時候,飛瀑歡歌,濃蔭遮日,清涼如春;金秋,萬山紅遍,野果飄香,引人沈醉;寒冬,銀裝素裹,冰瀑樹掛,如雕似玉。遊客至此,遊峽谷、觀飛瀑、賞杜鵑、嘗野果、聽鳥鳴、住農家、訪山谷、品民風、探谷獵奇、熱帶天然、反璞歸真、氣韻悠然,恰是度假、休閒、觀光、遊覽的理想之所。
石人山風光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部,景區面積55平方公里,地處伏牛山東段.主峯玉皇頂海拔2153.1米.它一年四季景緻各異,號稱"三十六處名勝,七十二個景點",被評爲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石人山古稱堯山,相傳爲劉姓發源地,因堯孫劉累爲祭祖立堯祠於此而得名.戰國時,偉大思想家,工作外的集體活動家墨翟降世於堯山之下,現存墨子故里遺蹟.堯山又名大龍山。夏代,是堯的裔孫劉累立堯祠紀念先祖的處所,爲全國劉姓發源地,後世劉氏宗親多來這個地方尋根拜祖。又因山上衆多石峯酷似人形,後史稱之爲石人垛、石人山。
河南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大家好:
萬仙山景區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南省輝縣市沙窯鄉境內,距新鄉市70多公里,面積達64平方公里,最高山峯海拔1672米,至峯頂可遠眺黃河,是國內著名的休閒旅遊勝地、避暑基地、影視基地、寫生基地和拓展培訓基地。萬仙山景區距新鄉市70多公里,距鄭州150公里,面積達64平方公里,最高山峯海拔1672米,至峯頂可遠眺黃河,一覽逶迤羣山。萬仙山景區由中華影視村——郭亮、清幽山鄉——南坪、人間仙境——羅姐寨三個分景區組成。主要景點有:紅巖絕壁大峽谷、影視村、絕壁長廊、天池、蓮花盆、白龍洞、喊泉、日月星石、黑龍潭瀑布、五峯山林海、黃龍洞、磨劍峯、羅姐寨、孫臏泉、七朗峯等200餘處。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夏季平均氣溫比山外低5度左右,是理想的避暑勝地,世外桃源。
萬仙山景區是南太行風光的典型代表,太行之魂的集中體現,景區內既有雄壯而蒼茫的紅崖絕壁,又有妙曼而又秀雅的山鄉風韻,集雄、險、奇、秀、幽爲一體,各類景點有200餘處,主要有紅巖絕壁大峽谷、影視村、絕壁長廊、天池、蓮花盆、白龍洞、喊泉、日月星石、黑龍潭瀑布、五峯林農場、磨劍峯、丹分溝等。絕壁長廊長1200多米,完全由人工開鑿,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
優美的自然風光,古樸的風俗民情,吸引了衆多的藝術名家、影視巨臂、中外遊客、美院學生。著名導演謝晉稱郭亮爲“太行明珠”,著名作家張仃稱萬仙山爲“華夏奇觀”。先後有《清涼寺鐘聲》、《走出地平線》、《倒黴大叔的婚事》、《舉起手來》等40多部影視劇在此拍攝,郭亮村被譽爲“中華第一影視村”,著名影星濮存昕,郭達,倪萍,潘長江等藝術家都曾蒞臨景區。中央美院、廣州美院等100多所藝術院校和30多箇攝影家協-會把萬仙山定爲寫生基地、採風基地。
萬仙山風景區誠邀國內外各界朋友光臨!
萬仙山的由來
多少年來,據傳寶蓮燈的故事就發生在萬仙山。農家子劉彥昌進京趕考途中,到三聖母廟內避雨,被三聖母看中,婚配生子。三聖母的哥哥二郎神知道後,惱羞成怒,說她有辱門風,以違反天條定罪,將三聖母壓在華山之下,三聖母的兒子沉香,被元始天尊抱走,教他習武學藝,沉香長大後,帶着斧頭劈山救母。二郎神知道後,力阻沉香,惡戰數日,二郎神的劍、沉香的斧,砍削出聳立的紅巖絕壁。二郎神戰不過沉香,求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助陣。天兵天將爲沉香救母之心所感動,不願幫二郎神作戰,留下個替身迴天上去了,這些替身似人似仙,蹲立各異,千姿百態。萬仙山裏的華山、磨劍峯、聖母洞都內涵一箇個傳說故事。
1992年,國家建設部旅遊資源調查組的專家到郭亮、南坪考察,時任沙窯鄉鄉長的劉興國和南坪村黨支部書記崔電亮給專家講了神話傳說,專家們聽了就給郭亮、南坪周圍的山峯定名爲萬仙山。從此,沙窯風景區就成了萬仙山風景區。
清幽山鄉——南坪
萬峯競秀 俏裝列陣作儀仗
千瀑飛流 同音歡奏迎賓曲
這裏是南坪停車場,南面是五峯山,西南是龍潭溝,西面的懸崖絕壁屬於山西省地界,西北面是通天河谷,北面是將軍峯,峯頂上的山嶺是翠屏山,山那面是郭亮景區。
將軍峯
將軍峯是一座孤立的石峯,高89米,遊離絕壁28米,似身披盔甲的武士。據傳,玉皇大帝召集萬仙聚會,命令一天將在此值更守護。散會後忘了撤更,這一天將就永久的站立在這裏,化成了一座巖峯,成爲萬仙山的守護神。將軍峯左右兩側壁立如削,高120餘米。1996年,全國第四屆攀巖比賽就在將軍峯西側的巖壁上舉行,是萬仙山第一次舉辦這樣的體育盛會,從那一年開始,每年都有許多攀巖愛好者來這裏練習。攀巖活動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鍛煉活動,誰如果有興趣攀巖,可以試一試,但一定要帶上保險繩。將軍峯也是美術學生繪畫寫生的最佳景點之一,來南坪寫生的學生都給將軍峯作過素描和速寫。
到南坪景區不能不看日月星石,這是一塊淡紅色的沉積岩,石面長2.28米,最寬處1.28米,最厚處1.07米。1995年,村民宋運林鑿石蓋房,在河邊破開一塊大石頭,見石板面上清晰地顯着太陽、月亮、星星的圖像,他立即收起鐵錘鋼鑽,把村裏人叫來觀看,老支書崔電亮同志說這塊石頭是一塊奇石,一定要保存好。石英岩屬於沉積岩,石頭內有這種逼真的圖案實屬罕見。村裏人給這塊石頭定名爲日月星石。日月星石上的太陽呈圓形,乳白色,直徑33公分,圓心中有一箇淡粉色的圓圈,直徑4公分;月亮呈月牙形,直徑16公分,月牙中間有一箇直徑11公分的白色圖案,太陽挨着石頭的邊沿,似初升的紅日,右上方19公分處是彎彎的月牙,石面上的56個星星是56粒晶體狀的石英石子,均勻地鑲嵌在沉積岩裏,圖案逼真清晰。
1996年春,河北省《邯鄲市報》副主編喬建勳爲日月星寫詩,贊曰: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三寶精華聚南坪。1999年,一位客商願出10萬元買走這塊石頭,村裏人說,日月星石是萬仙山的鎮山之寶,千金不賣,真是黃金有價石無價。
從日月星石向南走就是龍潭溝,溝底是黑龍潭瀑布,落差30多米,水量隨季節的變化明顯,歷經歲月,瀑布在石板上衝擊出一潭,名黑龍潭。黑龍潭瀑布雖然落差不太高,但它具有太行瀑布的鮮明特點,瀑布的壑口有2米多深,上寬下窄,呈梯形,瀑布中間那一片紅色的岩石光華亮麗,光潔度可與最好的花崗岩石材媲美。黑龍潭有多深呢?至今也沒人能探到底。1998年夏天,南坪村請濟南軍區某部潛水員了來探水深,也沒有測定其深度。不過黑龍潭周圍空氣清新,含有極高的負離子;黑龍潭的水含有各種礦物質,用水洗浴,可使皮膚光滑細嫩。距黑龍潭百米處是白龍潭,沿着之字形的石梯走進了有紅河谷之稱的丹分溝,清澈的山泉在殷紅的岩石上流淌,男人說是一條血水河,女人說是一條胭脂河。這條河不知用了多少萬年的時間在紅巖絕壁之間衝涮出來一箇石缸似的深潭,泉水如一束白絹穿潭而過。在這流淌的小溪裏,有一隻腳印清晰地印烙在赤紅的岩石上。據說,太上老君從這裏取水時留下的腳印,跺一跺這個腳印,可以健身祛邪。
從丹分溝逆水而上是丹分村,蔥鬱的松林環抱着這個秀美的小山村。傳說,太上老君曾在此分發仙丹而得名。
華夏影視村——郭亮
影視村是郭亮的美譽。只有幾十戶人家的郭亮村,依地勢座落在一箇山坳裏,房子不分行,不成排,錯落有致,參差不齊。青石壘牆,白灰粘縫,藍瓦蓋頂,木門木窗。村後是翠巒疊嶂的蓮花山,村前是溝壑起伏的皇碑尖嶺。從1975年以來,海內外影視界看好郭亮的自然風景,40多部影視劇的攝製組住在這裏拍攝外景。影壇巨臂謝晉,爲拍《清涼寺鐘聲》三上郭亮,在村裏常住百天之久。於本正、郭凱敏、沈好放、馮小寧……等導演曾在郭亮食宿多日,留下墨寶;著名演員楊在葆、許還山、趙麗蓉、濮存昕、趙炎、郭達、潘長江等曾在這裏拍攝過影視劇,原國家女子乒乓球隊教練員張燮林曾在這裏留言。亞洲車王盧寧軍曾率車隊穿越絕壁長廊,在郭亮村前的河牀上擊水輾石飛車表演。郭亮村拍影視劇的趣聞軼事很多,村裏人個個能說幾段,全村的成年人都有多次當羣衆演員的經歷,只要導演說明演什麼戲,他們就會自行化妝,自帶道具,很快入戲,在攝影機前不拘謹,不怯場,有表演天賦的還能過一把癮。村民申合山在《戰爭角落》裏的表演被拍成劇照,已卸任的老書記宋保羣在《缸九醒酒》電視劇中,作了個簽約演員,名字上了演員表。
郭亮村還是輝縣抗日政府所在地,太行分區司令員皮定鈞和輝縣第一任縣委書記王雲清曾在這裏住過多日,電影《李向陽》生活原型,傳奇英雄郭興曾在這裏學習培訓、接受任務,那些老房子仍然完整的保存着。
絕壁長廊
遊至郭亮,必穿郭亮洞。這是一條橫穿絕壁的長廊通道,1972年3月9日開工,1977年5月1日通車,長1250米,寬6米,高4米。投工3萬個,清理石渣2.4萬立方,消耗鋼釺12噸,鐵錘20_個。郭亮村投資8萬元,20_年又投資40萬元進行擴修。郭亮洞開工之初,村內挑選了13名硬漢組成施工隊,號稱十三壯士,腰繫大繩,凌空作業,鋼釺鑿赤巖、鐵錘破石壁。13壯士掄錘打釺放炮,炸出的石渣由全村的男女老幼清理,沒有用任何機械,上至70歲的老人,下至8歲的娃娃,人人上工地,大石塊用力搬、挪、抬、翻、推到崖下,小石塊裝進筐、簍、籃子裏,倒到崖下。肩頭磨成繭,十指磨出血。
郭亮洞是南太行第一個橫穿絕壁的隧道,號稱太行隧道之父。郭亮絕壁與太行山斷層一樣,屬砂質沉積岩,硬度達到8.3級,一支鋼釺只能打10公分深,就得淬火,打10公分的炮眼,12鎊重的鐵錘要打4000次,開鑿郭亮洞打了多少個炮眼,掄了多少次鐵錘,是無法統計的天文數字。1977年5月1日,郭亮人用5年時間打通了隧道,汽車穿越太行腹,天塹從此變通途。
十三壯士出郭亮,掄錘執釺鑿太行
打通天嶄破石壁,橫斷千仞穿一廊
這裏是郭亮停車場,南面這條小路通往另山和大峽谷觀景臺,沿着這條路可經過山西崑山村,到達南坪的五峯山,北面是蓮花山,有臺階通往蓮花盆,郭亮村的多數景點在村西北的裏溝,喊泉、老潭、白龍洞、紅龍洞等一線相連。長約3600餘米的洞溝,兩廂山崖對峙,溝底亂石填塞,山崖絕壁上灌木、青藤纏繞,野花常開,幽香陣陣,之所以喚作洞溝,是因溝兩邊窯龕、巖穴、石窟成排相連,一箇接一箇,深的不見底,淺的可容身,洞洞相連,洞洞相套。最奇怪的是每個石洞外,都豎立着一根石柱,大洞大柱,小洞小柱。大洞口高闊數丈,小洞口不過尺餘,大石柱高30餘米,小石柱高不足5米
懸羊擂鼓
據說,東漢末年,連年災荒,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太行山區的農民郭亮,帶領鄉間饑民,揭竿而起,周圍農民紛紛響應,跟隨郭亮與官兵作對,很快形成一支農民隊伍。當時的封建王朝慌了手足,屢次派兵前來鎮壓,但因山高路險,地理不熟,結果都失敗了。後來,就採取封官許願的辦法,加以利誘。郭亮手下有一將領,名叫周軍,投降了官府,被封爲平西大將,率領官兵數萬人,前來捉拿郭亮。後來,因衆寡懸殊太大,又有叛將帶領,打了幾仗後,郭亮只好率領部隊登上西山絕壁。周軍步步緊逼,把住各個路口,想把郭亮困死在山上。
兩軍對峙數日,郭亮所帶糧草眼看就完了,周軍兵馬仍在山下把守。危急之中,郭亮心生一計,將戰鼓放置樹下,把一隻山羊懸掛在樹杈上,羊蹄能觸擊鼓面,被吊懸的山羊四蹄亂蹬,鼓聲“咚咚”日夜不停。在鼓聲中,郭亮率部沿小道進入山西。周軍聽着鼓聲,以爲郭亮在壯士氣,更加放心死守。過了兩天,鼓聲漸息。周軍派人上山打探,見崖邊吊掛着一隻死羊和一面鼓。周軍方知中計,急氣攻心,長嘆一聲,倒地而亡。
從此,懸崖上的小山村就取郭亮爲名,周軍死後被部下埋到山腳下的一塊荒地,就是現在的周軍場。懸羊擂鼓的故事流傳於今。
位於郭亮村下邊,是一棵千年古樹,因主杆內朽,胸圍4.2米粗的樹幹朽爛內空,1978年一場大風把枯柳攔腰折斷,人們以爲漢柳會枯死,誰知次年春天,半截樹樁上又長出新芽,樹幹一邊長出枝梢。20_年5月,大風又把新長的半邊樹幹扭彎,樹梢觸地,嫩芽又生,可見古柳生命的頑強。據傳,西漢末年,王莽纂政,帶兵追殺劉秀,劉秀沿太行山而逃,來到此地飢渴難忍,追兵逼近,緊急中落鞍下馬,讓戰馬北逃引誘追兵,劉秀爬上這一棵柳樹上藏身採柳絮充飢,躲過劫難。劉秀當上皇帝后,感謝這棵柳樹的功德,敕封爲奉公柳,百姓稱爲漢柳。
這裏是鴛鴦石停車場,北面是花花山,西面是裏溝,可通往山西省的蓮花嶺,喊泉、老潭等景點就在這條溝裏,南面是翠屏山,山那面是山西省的崑山村和河南的南坪村。
鴛鴦石
位於紅石河的南邊,這是兩塊石灰岩,山體坍塌時滾落到這兒,西側的一塊長5.24米,高2.72米,寬2.89米,東側的一塊長5.55米,高2.55米,寬3.21米,石上長滿苔蘚,石縫中生長着20多種野草,兩塊石頭互爲支點,擠在一塊。相傳,昔時一對妙齡男女,兩小無猜,結爲伉儷。有一山寇,覬女貌美,欲霸爲妾。夫婦逃至潭邊,窘無去路,爬到石上,相抱墜潭殉情。後人見這兩塊石頭相偎相依,恰似鴛鴦繾綣,便取名爲鴛鴦石。
藥神石
站在鴛鴦石停車場向北山頂遙望,可看到嶺坡上有一尊石頭,豎在草木之中,這塊石頭高21米,長16米,寬11米,山頭上長滿花草藤蔓。當地人稱此石爲藥神石。據說,當初神農爺走遍名山大川,嘗草識藥,路經此處,見山上奇花異草甚多,一一辯之,均可入藥,便扶起一塊石頭,作爲標識,以便後人採藥。
喊泉
位於郭亮村西500米處,在窯龕狀的懸崖峭壁中間,距地面18米處,一股泉水從石縫中流出來,成噴淋狀落地。
相傳,七仙女來此遊玩,欲淋沐洗浴,龍王得知,急忙拔下幾根髯須粘在石壁中間,形成天然噴淋,水量受聲音影響,喊聲大水量就大,喊聲小水量就小,由此得名喊泉。泉下有一塊石紋淺紅的石頭,被稱爲仙女浴臺。在滴水成冰的三九天,喊泉冰掛倒豎,橫排10餘米,一根根、一條條長的近8米,短的約3米。根紮在石壁間,浴臺石上結成一箇大冰坨,站在上面可觸摸到冰掛。喊泉的冰到五一節才全部融化。
仙女浴臺臨風站,喊卻龍王擲鬚髯。
一束銀絲掛半壁,天然噴淋聲控關。
老潭
從喊泉往西走,翻過一道小山頂,可看到一池碧水,這就是老潭,又稱紅龍潭。老潭正上方是80多米高的懸崖,每到汛期山洪挾裹泥沙石塊從崖上跌落下來,巨大的衝擊力,在平坦的岩層上衝刷出一箇圓形水潭,潭邊石塊均勻排列,似能工巧匠壘砌,外側一箇出水壑口,在水潭東側的一箇斜坡上,長着一片20多平方米的碧綠青苔,淙淙泉水從青潭下的石縫間潛流下來,注入水潭,老潭是汛期的瀑布鑿出,潭水卻是山崖下流淌的清泉。在老潭的東邊可以用手觸摸水鏽石,感受一下是怎麼由膠狀鈣化成石。據傳,這個潭是紅龍洗浴的地方,紅龍來這兒洗澡後,就邀請天上的歌舞樂仙來這兒聚會,來的多了,沒地方坐,山神爺選石塊擺成樂池讓歌舞樂仙都能坐下來,又被稱爲仙樂池。
翠谷綠水成老潭,天砌秀石圍半圓。
細聽韶韻何處有,無影樂工濯清泉。
河南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3
開封府,又稱南衙。初建於五代梁開平元年(920_年)四月,歷五代梁、晉、漢、周以及宋、金、元、明、清各朝,至今已有千餘年曆史。雖然樓宇時廢時興,屬縣時多時少、轄區時大時孝品級時高時低,這裏一直是負責管理開封城區及周邊各縣行政、司法等事物的官署。特別是在北宋時期(公元960—公元1120_年),伴隨着宋王朝封建政治、經濟、文化的飛躍發展,開封府作爲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曾有過160餘年的輝煌。
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等三位皇帝都曾潛龍在此,先後有寇準、包拯、歐陽修、范仲淹、蘇軾、司馬光等一大批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在此任職。
現在您所看到的開封府,是以宋代開封府衙爲原型修建的文化遊覽區,佔地四公頃,樓堂五十餘。其中有以戒石、大堂爲主體的官衙文化區、有以梅花堂爲主體的包公傳說文化區、有以府司西獄爲主體的刑獄文化區、有以明禮院爲主體的科舉文化區還有號稱天下獨一無二的文城牆景區和以潛龍宮爲主體的帝王生活文化區,在挺拔的清心樓上,您還能指點評說當年200餘位北宋開封府知府、府尹的雄才大略和歷史功過。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開封府的文城牆了,說道城牆大家就會想到它的爲了防禦敵人攻擊而修築的,因而它應該是以武備、軍事爲特色,可是宋代開封府衙的城牆,卻是叫做“文城牆”,這是因爲北宋時,宋王朝極力推行“重文抑武”政策,努力強化中央集權,嚴禁地方官府修築城牆,以免地方政權恃武抗上。什麼叫做“重文抑武”政策呢?就是儘量重用文人,嚴密控制、限制武人的意思。跨過府門,我們就來到了大廳。俗稱“廳事”,這裏是北宋開封府衙的核心,也是歷任各級開封府官吏的主要場所。北宋開封府機構龐大,官員衆多。府尹一人總領府事,掌管京師的民政、司法、捕捉盜賊、賦役、戶口等政務。
:在大堂的後面就是議事廳,是本府官員議事的場所,原名都廳。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組雕塑是“商議寬簡治京師”場面。條案正中端坐的是歐陽修,歐陽修接任包拯之後任開封府長官,以寬簡治京師,與包拯治理京師的方法大不相同。
從大堂出來我們看到的這座典雅的建築是齊民堂。據文獻記載,齊民,就是平民的意思。北宋開封府齊民堂,勸以民爲本”之意。穿過齊民堂,我們來到了這座臘梅飄香的四合小院。正廳的建築爲梅花堂,說起梅花堂,還有一段典故!包拯一生爲官清廉,執法嚴明,但卻與“開後門”有着不解之緣。
相傳,包拯在實行廢“牌司”、開正門改革之後京城百姓紛紛拍手稱快,告狀的人越來越多,每天上班處理不完訴訟案件,包拯於是下令,打開府衙的後門,允許百姓任何時間,都可以直入府內訴說冤情。而我們面前的梅花堂相傳就是包拯當年打開的後門,便服問案的地方了!
宋代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教育和科舉管理,是開封府的一項重要職責。爲了便於處理京城學子的教育、科舉、集會、慶典等事務,根據“禮義明則家國興”的傳統理論,專門在開封府內建立了明禮院,作爲舉子進行科舉解試和臨時性講學、集會的場所。
河南美麗風光導遊詞 篇4
紅石峽是雲臺山景色的精華所在,就行去北京必爬長城一樣,來雲臺山必遊紅石峽。
我們現在進入了紅石峽景區,它是由於地殼斷裂運動遺留下來的斷裂構造痕跡,看上去是很狹窄的線狀峽谷,這就是“一線天”。我們要沿崖壁棧道進行遊覽,所以大家在欣賞景色的同時還要注意安全。
進入紅石峽內,各位是不是感覺比外面要暖和一些呢。大家請看,兩測試懸崖絕壁,四周羣山環抱,這樣就使峪內外空氣不易流通,因而造成了峪內獨特的氣候特點,就是冬暖夏涼,全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因此被稱爲“溫盤峪”
在沒有下到紅石峽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紅石峽的概況。
紅石峽是14億年前震旦紀地殼運動所造成的地質遺蹟,這裏懸崖陡峭,紅巖絕壁,是我國北方少有的丹霞地貌峽谷景觀,她兼容江南秀之美,丹崖碧水、奇峯幽谷和數不清的溪泉瀑交相輝映。構成了這裏獨特的山嶽景觀,不愧爲“縮小的山水世界,擴大的藝術盆景”在這裏你可以盡情領略到碧水、丹崖、藍天的精妙組合。謹記走路不看錄,看景不走路。再次提醒大家走路時注意安全。
沿着石階緩行到谷底,發現紅石峽是一箇精巧婉約的峽谷深澗。從地面上看,紅色的峽谷在綠色植被的映襯下,猶如萬綠叢中一線紅,下地下則是內藏錦繡,歷來以三奇著稱於世。
第一,其在小中見大,紅石峽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2米到30米不等,在這緊湊的空間裏集泉、瀑、溪、潭、峻峯、怪石等景觀於一峽,融奇、雄、秀、險、幽、奧於 —澗,巧妙地將大自然的陽剛之氣和陰柔之美融爲一體。 江山川精華薈萃於方寸之中,不可謂不奇。
第二,奇在深 藏於地下,山爲地下之山,水爲地下之水。千般美錄和萬 般風情皆深藏在地面之下。
第三,奇在四季如春,這裏羣山環抱,峽內空氣不能與外界空氣進行充分交流,盛夏時 節,峽外酷熱難耐,峽內卻涼爽宜人。隆冬季節,峽外天寒地凍,峽內卻花紅柳綠,溫潤如春,引起冬暖夏涼、溫 度適中,所以又名長春谷。
紅石峽是單方向通行的道路,現在讓我們順着路一起來遊覽紅石峽吧。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