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紅旗渠的導遊詞(精選10篇)

安陽紅旗渠的導遊詞 篇1

  “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景區的第一景。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書有“鷹咀山”三個大字。舉目靜觀,突出的山崖酷似一隻雄鷹聳立於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看到雄鷹展翅,就不會忘記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繼續努力奮鬥,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此刻我們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餘米,崖勢險惡、高聳入雲。當時修建紅旗渠時,山崖上時有石頭掉下來砸傷修民工。爲了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勇敢無私的除險隊長任羊成帶着他的夥伴們,腰繫大繩從山崖上飛蕩進入虎口,除掉險石,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鋪了,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地方。爲了早日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他們都甘願露宿山崖,爭取更多的時間施工;應對艱難的生存和施工條件,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互相鼓勵,聽從指揮,以艱苦奮鬥的大無畏精神使得整個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該工程是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爲紀念青年們艱苦奮鬥的業績,紅旗渠工程指揮部將此洞命名爲“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爲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林州兒女依然持續着樂觀的情緒,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作爲精神支撐,完成了這一偉大歷史性工程。紅旗渠的修築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是透過這天的遊覽,我想大家對整個偉大的工程必須有了更深瞭解,期望大家不要忘記當時艱苦的山中歲月,不要忘記那些偉大的修渠人。

  好了,遊客朋友們,景點的講解到那裏就要結束了,在那裏,我要多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我想大家還意猶未盡吧,此刻請大家自由參觀遊覽,拍照留念。景區遊人較多,請注意物品安全,但是期望大家注意把握時間,我們一箇小時後,在景區門口準時集合登車,車牌號是豫____,爲一輛藍色大巴車。祝大家玩的愉快,謝謝!

安陽紅旗渠的導遊詞 篇2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到林州市參觀遊覽。我是你們的導遊員___,大家能夠叫我小洪。這天我們要參觀的是——紅旗渠。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變了林縣歷史上嚴重缺水的狀況,使當地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被世人稱之爲“人工天河”。1990年,林州開始開發紅旗渠景區,歷時十幾年,透過科學規劃,建成了分水苑、青年洞、絡(luo)絲潭三個景區,使昔日的荒草坡成爲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分水苑景區,當地原名墳頭嶺,由於紅旗渠總乾渠在那裏分爲三條幹渠,故改名爲分水嶺。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這組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羣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鬥天圖。整個浮雕分爲四個場面: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人林的動員號召;2.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3、凌空除險;4、千軍萬馬戰太行。

安陽紅旗渠的導遊詞 篇3

  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於山西省平順縣,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林州人民,在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狀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

  第二幅是“青年洞”,關於青年洞的大致狀況我們在後面會給大家做詳細的講解。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箇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故稱空心壩。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於1958年,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峯,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此刻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

  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能夠行汽車;中間是涵洞,能夠流渠水;下面是河牀能夠過洪水。此刻爲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裏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

  第六幅是“紅英匯流”,描繪的是幾大主要工程匯合完成的輝煌景觀。

  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那裏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確實是一道雄險秀麗的風景!

安陽紅旗渠的導遊詞 篇4

  朋友,有一首歌曲您還記得嗎?"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勢把山河重安排。"這首激昂雄壯的歌曲,把我們引到那艱苦創業的歲月。20世紀60年代,英雄的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堅持和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實幹、無私奉獻"的精神,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一錘一釺,堅持苦幹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建成了盤繞林濾山長達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

  紅旗渠在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宏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爲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遊人譽爲"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蹟"。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後,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個奇蹟,一箇是南京長江大橋,一箇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景區,主要以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華山之險、峨媚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秀爲一體的自然風光而開發建設的風景名勝區,現在以妖嬈多姿的風采,向世人展示其獨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紅旗渠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嶺,原名墳頭嶺。紅旗渠總乾渠在這裏分爲三條幹渠,改名爲分水嶺。

  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這組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羣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鬥天圖。其中,既有凌雲壯志的豪邁氣概,又有雄偉壯觀的戰鬥場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整個浮雕分爲四個場面: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人林的動員號召;2.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3、凌空除險;4、千軍萬馬戰太行。

安陽紅旗渠的導遊詞 篇5

  此刻我們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餘米,崖勢險惡、高聳入雲。當時修建紅旗渠時,山崖上時有石頭掉下來砸傷修民工。爲了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勇敢無私的除險隊長任羊成帶着他的夥伴們,腰繫大繩從山崖上飛蕩進入虎口,除掉險石,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鋪了,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地方。爲了早日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他們都甘願露宿山崖,爭取更多的時間施工;應對艱難的生存和施工條件,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互相鼓勵,聽從指揮,以艱苦奮鬥的大無畏精神使得整個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該工程是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爲紀念青年們艱苦奮鬥的業績,紅旗渠工程指揮部將此洞命名爲“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爲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林州兒女依然持續着樂觀的情緒,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作爲精神支撐,完成了這一偉大歷史性工程。紅旗渠的修築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是透過這天的遊覽,我想大家對整個偉大的工程必須有了更深瞭解,期望大家不要忘記當時艱苦的山中歲月,不要忘記那些偉大的修渠人。

  好了,遊客朋友們,景點的講解到那裏就要結束了,在那裏,我要多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我想大家還意猶未盡吧,此刻請大家自由參觀遊覽,拍照留念。景區遊人較多,請注意物品安全,但是期望大家注意把握時間,我們一箇小時後,在景區門口準時集合登車,車牌號是豫____,爲一輛藍色大巴車。祝大家玩的愉快,謝謝!

安陽紅旗渠的導遊詞 篇6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到林州市參觀遊覽。我是你們的導遊員,大家可以叫我小洪。首先,我代表天馬旅行社感謝大家的信任!本社是一家重合同,守信用追求卓越服務的旅行社,相信各位的選擇是沒有錯的!正所謂“我選擇,我喜歡!”希望大家雖然出門行萬里,也能感覺到家的溫馨。其次,我代表坐在我旁邊的這位“三好司機”向大家問好!我們的司機姓劉,他可是位長相好,脾氣好,而且技術一流好的司機,有他的嫺熟駕駛,這一路上我們肯定會玩的放心,玩的開心!最後,我代表本人向各位鞠躬了!俗話說:“相聚即是緣分”,能與大家一起享受您的休閒娛樂之旅是我的榮幸,在接下來的幾天裏,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配合。同時希望大家能夠相互關係,相互愛護,爲這段旅途留下一段美好而難忘的回憶!雖然我不是最優秀的導遊,但今天一定是最用心的導遊,我的手機號是,有事您說話,洪導一定盡全力滿足您的要求!在此,我預祝大家本次旅途愉快,玩的開心,玩的盡興。

  爲使各位在林州期間能對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瞭解,我現在將林州的歷史及紅旗渠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林州市位於太行山東麓,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改革開放以來,林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以二十世紀60年代修建紅旗渠、80年代發展建築業、9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工商業爲標誌,譜寫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創業三部曲,並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爲激勵全市上下幹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動力,促進了林州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長足發展。林州人民常年在全國各地承包建築工程,形成了全國知名的“林州建築”,是著名的建築之鄉。我想大家平時對國家的航天事業有很大的關注吧,優秀的航天員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航天任務,爲祖國帶來了無限榮譽,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我國第一位飛天的女性宇航員劉洋就是林州人,聽到這,大家會不會對林州有更深刻的瞭解呢?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變了林縣歷史上嚴重缺水的狀況,使當地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被世人稱之爲“人工天河”。1990年,林州開始開發紅旗渠景區,歷時十幾年,通過科學規劃,建成了分水苑、青年洞、絡絲潭三個景區,使昔日的荒草坡成爲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好了,情況大致就是這樣,景區也到了,現在請大家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管好車窗,排隊下車,有小孩的遊客請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大家在這裏集合,我們即將進入景區,開始今天的雲臺山之旅。

安陽紅旗渠的導遊詞 篇7

  該工程動工於1960年2月,當年10月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總乾渠被迫停工。爲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幹部羣衆挑選了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堅持繼續施工。當時每天每人只有六兩糧,爲了填飽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飢。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鬥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他們還創造了"連環炮"、"三角炮"、"瓦缸窯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進度由0.3米提高到2米多。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終於在1961年7月15日將洞鑿通。爲紀念青年們艱苦奮鬥的業績,紅旗渠工程指揮部將此洞命名爲"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爲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他沿渠觀看了雄偉的紅旗渠工程,詳細看了碑刻等文物,聽了講解員的實地情況介紹後感慨地說:"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居然能保持那麼樂觀的情緒,就是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撐。所以,我昨天在抗大紀念會上講不要忘記創業時期的艱難歲月。在這裏,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記山中歲月、洞中歲月,不要忘記那些修渠的人。"並親筆題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

  林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題詞鐫刻在太行石壁上,激勵全市人民將紅旗渠艱苦創業精神作爲傳家寶,一代一代傳下去。

  好了,關於紅旗渠的講解到此結束了,希望紅旗渠精神能成爲您以後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動力,並能發揚光大。謝謝!

安陽紅旗渠的導遊詞 篇8

  修建紅旗渠時,隊長任羊成和除險隊員們腰繫繩索,身臨懸崖,撬石除險。身上被大繩勒的青腫,被荊棘刺得生痛,但他們還是頑強作業。一次,任羊成正要撲進倒檐除險,上面掉下一塊小活石,他躲閃不及,一排門牙被砸掉了,他吐掉口中的鮮血,繼續凌空排險。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於是,這座山崖就叫虎口崖。蕩氣迴腸的紅旗渠是新中國艱苦創業的典範,更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好了,遊客朋友們,我的講解先告一段落,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我們三小時後在停車場集合。祝大家在本次旅遊愉快。謝謝。

安陽紅旗渠的導遊詞 篇9

  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於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 ,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 ,承擔截流任務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情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

  第二幅是"青年洞"。該工程是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爲紀念青年們艱苦奮鬥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爲"青年洞"。"青年洞"風景名勝區,被國家六部要命名爲"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箇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於1958年,原是亂石堆壩,其壩高雄踞亞洲第三位。設計總庫容77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530萬立方米。後經過瀝青處理大壩印水面和高壓混凝土巖縫灌漿,現大壩性能良好。它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峯,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現在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

  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車;中間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牀可以過洪水。現在爲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裏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

  第六幅是"紅英匯流"。紅旗渠一干渠沿林濾山南下,英雄渠沿淅河東流,至合澗鎮西匯合,形成了一處優美的飛流直瀉奔騰圖。有詩讚曰:"珠濺花飛雪裹玉,流激瀑瀉浪逐波。閘開傾進瓊漿液,兩韻一渠唱凱歌"。

  總乾渠分水閘,是紅旗渠分水樞紐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總乾渠分水閘樓頂高懸郭沫若親筆書寫的"紅旗渠"三個蒼勁有力的硃紅大字,在燦爛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閘門內奔瀉出兩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紅旗渠一干渠,沿林濾山東巒至合澗鎮與英雄渠匯流,澆灌着姚村、城關、合澗等35.2萬畝土地;二乾渠沿山坡東南方向到橫水鎮馬店村,澆灌着姚村、河順、橫水等11.6萬畝。三乾渠在分水嶺雙孔隧入口處,距分水閘500米,向東到東崗鄉東蘆寨村,澆灌着任村、東崗、河順等4.6萬畝土地。

  1997年,分水閘實現了計算機遙控觀察調節水位,使紅旗渠灌區達到了國內自動化管理先進水平。

  在分水閘的後面,有一座"紅旗渠"紀念亭。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築。紀念亭匠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題寫。亭內懸掛着黨和國家領導人爲紅旗渠的題詞,反映林縣乾旱歷史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的圖片;紅旗渠通水和紅旗渠效益圖片圖表;還有當年民工修渠時用過的工具及充飢喫的野菜標本。這些都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課堂。

安陽紅旗渠的導遊詞 篇10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分水苑景區,當地原名墳頭嶺,由於紅旗渠總乾渠在這裏分爲三條幹渠,故改名爲分水嶺。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這組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羣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鬥天圖。整個浮雕分爲四個場面: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人林的動員號召;2.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3、凌空除險;4、千軍萬馬戰太行。

  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於山西省平順縣,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林州人民,在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情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第二幅是“青年洞”,關於青年洞的大致情況我們在後面會給大家做詳細的講解。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箇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故稱空心壩。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於1958年,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峯,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現在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車;中間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牀可以過洪水。現在爲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裏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第六幅是“紅英匯流”,描繪的是幾大主要工程匯合完成的輝煌景觀。

  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這裏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確實是一道雄險秀麗的風景! “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景區的第一景。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書有“鷹咀山”三個大字。舉目靜觀,突出的山崖酷似一隻雄鷹聳立於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看到雄鷹展翅,就不會忘記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繼續努力奮鬥,建設好我們的祖國。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餘米,崖勢險惡、高聳入雲。當時修建紅旗渠時,山崖上時有石頭掉下來砸傷修民工。爲了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勇敢無私的除險隊長任羊成帶着他的夥伴們,腰繫大繩從山崖上飛蕩進入虎口,除掉險石,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鋪了,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地方。爲了早日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他們都甘願露宿山崖,爭取更多的時間施工;面對艱難的生存和施工條件,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互相鼓勵,聽從指揮,以艱苦奮鬥的大無畏精神使得整個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該工程是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爲紀念青年們艱苦奮鬥的業績,紅旗渠工程指揮部將此洞命名爲“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爲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林州兒女依然保持着樂觀的情緒,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作爲精神支撐,完成了這一偉大歷史性工程。紅旗渠的修築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是通過今天的遊覽,我想大家對整個偉大的工程一定有了更深瞭解,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當時艱苦的山中歲月,不要忘記那些偉大的修渠人。

  好了,遊客朋友們,景點的講解到這裏就要結束了,在這裏,我要多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我想大家還意猶未盡吧,現在請大家自由參觀遊覽,拍照留念。景區遊人較多,請注意物品安全,不過希望大家注意把握時間,我們一箇小時後,在景區門口準時集合登車,車牌號是豫A86206,爲一輛藍色大巴車。祝大家玩的愉快,謝謝!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