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遊名景導遊詞(精選8篇)

河南旅遊名景導遊詞 篇1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衆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爲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爲“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界於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陝西,南臨湖北,呈望北向南、承東啓西之勢。河南地理位置優越,古時即爲驛道、漕運必經之地,商賈雲集之所。今天,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部署,更加凸顯了河南獨特的區位優勢。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市第17位,佔全國總面積的1.73%。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佈;中、東部爲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爲南陽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別佔總面積的55.7%、26.6%、17.7%。靈寶市境內的老鴉岔爲全省最高峯,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處在固始縣淮河出省處,僅23.2米。20__年,全省耕地面積11889萬畝,人均耕地1.21畝。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爲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時,全年無霜期189~240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省現有林業用地7053.03萬畝,森林覆蓋率17.32%,林木覆蓋率23.77%。全省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35個,總面積1135.4萬畝。溼地面積1663萬畝,佔全省總面積的6.6%。全省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公園達94處,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佔全國總數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27種(含亞礦種爲158種)。其中,探明儲量的75種;已開發利用的86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8種,居前3位的有19種,居前5位的有26種。煤、鋁、鉬、金、石油、天然氣、天然鹼、螢石、耐火粘土等儲量較大,其中石油保有儲量居全國第1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氣居第17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蹟衆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着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臺周公測景臺;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風流人物燦若羣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商鞅、蘇秦、李斯、劉秀、張良、司馬懿、岳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張仲景、僧一行,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司馬光、褚遂良、吳道子,佛學家玄奘等,還有現當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鴻昌、吳煥先、楊靖宇,革命先輩鄧穎超、彭雪楓、許世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

  河南既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觀薈萃之地,山川壯美,風光秀麗,融南秀北雄於一體。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省級23處。鄭州的嵩山,洛陽的龍門山、白雲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臺山,濟源的王屋山,平頂山的石人山,安陽的太行大峽谷,南陽的寶天曼、老界嶺,鶴壁的雲夢山,駐馬店的嵖岈山等均屬山水奇觀;黃河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出三門峽後經小浪底流入黃淮平原,鄭州至開封段河牀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懸河的獨特自然景觀。鄭汴洛沿黃“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景區成爲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伏牛山生態旅遊整體開發全面啓動。紅色旅遊迅速發展,全省共有紅色旅遊景區26家,擁有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革命紀念館、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陽桐柏英雄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堂等4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新開發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項目,也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__年底,全省總人口986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389萬人,農村人口6480萬人。全省常住人口9360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1人。河南是個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成份、人口134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6萬人,居全國第3位。

  河南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17個省轄市、濟源市1個省直管市,20個縣級市,88個縣,50個市轄區,1892個鄉鎮,464個街道辦事處,3404個社區居委會,47556個村委會。

  20__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058.07億元,居全國第五位,比上年增長14.4%,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0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0__美元,比上年增長13.8%,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爲15.7∶55.0∶29.3,二三產業比重達到84.3%,呈現出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顯著特徵。

河南旅遊名景導遊詞 篇2

  河南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燦爛,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資源豐富,是全國農產品主產區和重要的礦產資源大省;人口衆多,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巨大;區位優越,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農業領先,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生產大省、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發展較快,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五位;潛力很大,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發展的活力和後勁不斷增強。

  河南概貌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衆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爲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爲“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爲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時,全年無霜期201~285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3.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383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0xx年末共有自然保護區32個,面積760.2千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個。共有森林公園114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31個。森林覆蓋率23.3%。河南的生物資源,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餘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麥、玉米、棉花、菸葉和油料等。動物418種,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佔全國總數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現的礦種142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09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產93種。其中:能源礦產6種,金屬礦產23種,非金屬礦產62種,水氣礦產2種。優勢礦產可歸納爲煤、石油、天然氣“三大能源礦產”,鉬、金、鋁、銀“四大金屬礦產”,天然鹼、鹽礦、耐火粘土、藍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屬礦產”。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11種,居前3位的有32種,居前5位的有58種。其中煤炭保有儲量居全國第8位,石油居第12位,天然氣居第17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蹟衆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着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臺周公測景臺;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風流人物燦若羣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商鞅、蘇秦、李斯、劉秀、張良、司馬懿、岳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張仲景、僧一行,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司馬光、褚遂良、吳道子,佛學家玄奘等,還有現當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鴻昌、吳煥先、楊靖宇,革命先輩鄧穎超、彭雪楓、許世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

  河南既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觀薈萃之地,山川壯美,風光秀麗,融南秀北雄於一體。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省級23處。鄭州的嵩山,洛陽的龍門山、白雲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臺山,濟源的王屋山,平頂山的石人山,安陽的太行大峽谷,南陽的寶天曼、老界嶺,鶴壁的雲夢山,駐馬店的嵖岈山等均屬山水奇觀;黃河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出三門峽後經小浪底流入黃淮平原,鄭州至開封段河牀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懸河的獨特自然景觀。鄭汴洛沿黃“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景區成爲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伏牛山生態旅遊整體開發全面啓動。紅色旅遊迅速發展,全省共有紅色旅遊景區26家,擁有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革命紀念館、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陽桐柏英雄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堂等4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新開發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項目,也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河南旅遊名景導遊詞 篇3

  河南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文化燦爛,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資源豐富,是全國農產品主產區和重要的礦產資源大省;人口衆多,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巨大;區位優越,是全國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農業領先,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生產大省、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發展較快,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五位;潛力很大,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發展的活力和後勁不斷增強。

  河南概貌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衆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爲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爲“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爲10.5~16.7℃,年均降水量407.7~1295.8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285.7~2292.9小時,全年無霜期201~285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3.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383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20__年末共有自然保護區32個,面積760.2千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個。共有森林公園114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31個。森林覆蓋率23.3%。河南的生物資源,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3830餘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麥、玉米、棉花、菸葉和油料等。動物418種,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佔全國總數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現的礦種142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09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產93種。其中:能源礦產6種,金屬礦產23種,非金屬礦產62種,水氣礦產2種。優勢礦產可歸納爲煤、石油、天然氣“三大能源礦產”,鉬、金、鋁、銀“四大金屬礦產”,天然鹼、鹽礦、耐火粘土、藍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七大非金屬礦產”。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11種,居前3位的有32種,居前5位的有58種。其中煤炭保有儲量居全國第8位,石油居第12位,天然氣居第17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蹟衆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着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臺周公測景臺;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風流人物燦若羣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商鞅、蘇秦、李斯、劉秀、張良、司馬懿、岳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張仲景、僧一行,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司馬光、褚遂良、吳道子,佛學家玄奘等,還有現當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鴻昌、吳煥先、楊靖宇,革命先輩鄧穎超、彭雪楓、許世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

  河南既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觀薈萃之地,山川壯美,風光秀麗,融南秀北雄於一體。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省級23處。鄭州的嵩山,洛陽的龍門山、白雲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臺山,濟源的王屋山,平頂山的石人山,安陽的太行大峽谷,南陽的寶天曼、老界嶺,鶴壁的雲夢山,駐馬店的嵖岈山等均屬山水奇觀;黃河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出三門峽後經小浪底流入黃淮平原,鄭州至開封段河牀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懸河的獨特自然景觀。鄭汴洛沿黃“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景區成爲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伏牛山生態旅遊整體開發全面啓動。紅色旅遊迅速發展,全省共有紅色旅遊景區26家,擁有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革命紀念館、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陽桐柏英雄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堂等4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新開發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項目,也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河南旅遊名景導遊詞 篇4

  小溝背風景區,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北部晉豫交界的邵原鎮境內,處於太行山南端和中條山東端交匯點,屬典型的火山岩構造爲主的自然風景區。東與王屋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毗連,西與山西省垣曲縣接壤,南傍小浪底黃河三峽與古都洛陽隔河相望,北依太行原始森林與山西省陽城縣爲鄰。從濟洛(陽)、濟焦(作)高速公路至濟源,再轉濟邵高等級公路可達,距濟源市區55公里。小溝背風景區爲中山地貌,處於華北地區唯一遺存的原始森林腹地,由銀河谷地、鰲背山、待落嶺三部分構成,總面積50平方公里,自然景觀奇特,文化內涵豐富,著名景觀60多處,既是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精華所在,又被評爲“中國女媧神話之鄉”。在王屋山由海變山過程中,小溝背形成了罕見的火山熔岩上覆蓋海相沉積岩的地質奇觀,滿溝的五色石千姿百態點綴其間,大的如樓宇,小的似鳥卵,被形象地稱爲 “彩石谷”, 清澈的溪流在墨綠色的火山基岩上奔騰跳躍,巨石相間,潭瀑相連,新修的懸空棧道因山就勢,造型別致的各種小橋樸實典雅,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河南旅遊名景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來,我懷着愉快的心情,以當地主人的身份,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到旅遊。

  雲臺山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擁有十一大景點,20__年2月1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爲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同時,還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首批國家AAAA-旅遊景區、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榮獲了世界傑出旅遊服務品牌等多項榮譽。20__年3月,“雲臺山”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爲中國馳名商標。20__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20__年度(首屆)河南省省長質量獎。20__年9月,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管理總局評爲全國質量工作先進單位。

  位於河南省焦作市的修武縣境內,以獨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雲臺山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同時又是河南省唯一一箇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AAAA-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獮猴自然保護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等八個國家級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240平方公里,含泉瀑峽、潭瀑峽、紅石峽、茱萸峯、子房湖、萬善寺、百家巖、疊彩洞、獼猴谷、青龍峽、峯林峽等十一大景點。還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雲臺天瀑。20__年7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推薦會上,雲臺山地質公園以103.85分的高分,排名黃山、廬山之後,成爲我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8個地質公園之一。20__年2月13日北京時間23時,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大會上,雲臺山金榜題名,成爲了首批28個世界地質公園中的一員。雲臺山景區以世界第五、全國第三的名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爲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而在國內外引起矚目,名揚世界。20__年7月11日,在由國家旅遊局發佈的旅-業第一份“中國旅遊百強景區”排行榜中,該景區以20__年391萬人次的接待量排名第22位。-《大秦帝國》、《爭霸傳奇》、《馬鳴風蕭蕭》、《孫子大傳》等多部影視劇在此取景拍攝。

  雲臺山滿山覆蓋的原始森林,有深邃幽靜的溝谷溪潭,千姿百態的飛瀑流泉,如詩如畫的奇峯異石,形成了雲臺山獨特完美的自然景觀,雲氣繚繞,仙風迴盪,爲道教歷代重玄派妙真道士仙居之福地洞天,道教妙真祖庭。漢獻帝的避暑臺和陵基,中國山水園林文化鼻祖“竹林七賢”的隱居地(至今有劉伶醒酒臺、稽康淬劍石、孫登嘯臺等遺蹟)。唐代藥王孫思邈的採藥煉丹遺蹟,玄帝宮、重陽閣等等。唐代大詩人王維寫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千古絕唱的茱萸峯,以及衆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雲臺山豐富深蘊的文化內涵。

河南旅遊名景導遊詞 篇6

  娘娘山又名女郎山,位於小秦嶺山脈的最東端。關於娘娘山還有一箇美好的傳說故事。相傳漢時,山下有李姓二女,年及婚嫁,母欲擇配,終不允,母曰:婦人以 夫爲家,未有終身不嫁者。

  二女指山曰:此即吾夫家也。遂逃至山巔,後偕其母羽化而去,常呼風喚雨,廣降甘霖,造福百姓,因而又名夫家山。千百年來,有關娘 娘山的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着許多神奇動人的故事,使娘娘山成爲豫西人民心目中的神山。山頂娘娘廟,黃天墓、撈兒攆等景觀都留下了極爲豐富的人文故事,爲 娘娘山披了神祕面紗。

  娘娘山共分6大景區29個景點,其中,“秦嶺雪橇”,屬古靈寶二十景之一。娘娘山之險在靠近主峯頂的馬鞍橋段,登山者腳 踏寬不盈尺的石檻,下臨千仞深谷,加之耳旁山風呼嘯,其險不亞於黃山之鯽魚背,華山的擦耳崖。娘娘山山體完整,山脊狹窄峻峭,尖峭的山峯突兀屹立,時見筆 直山柱、石牆橫空出世,高聳雲間。在風口附近海拔1136米處,有一巨石形千年烏龜,龜蓋、龜頭渾然天成,整齊完美,龜體、龜頭向着向着主峯娘娘廟,稱之爲“金龜朝聖”。獨立的西峯,有風吹巨大的花崗岩體形成了石猴觀天、先龜負重、巨龍騰空等各種地貌造形,鬼斧神工,惟妙惟肖,極富美感。娘娘山峽谷地貌發 育獨特,河谷多呈V型,幽谷清泉,茂林繁花,如臨仙境,著名的山泉就有小龍潭、馬刨泉、黑龍潭、白龍潭等十餘處。

  娘娘山之雄在於登臨1556.12米的主峯峯顛,極目東眺,靈寶市高樓林立,人車如流;南望平湖,氣象萬千,窄口水庫宛如一塊碧玉鑲嵌於羣山之間;西佇雪壁,花崗岩森嚴壁 壘,形成蔚爲半觀的飛流石瀑;北瞰果海,弘農古塬鬱鬱蔥蔥,更有春色黃花,漫山遍野,加之6萬畝的松柏林,青黃相肌,層次分明,令人有心曠神怡、閱盡滄 桑、陶然忘我的全新感受。

河南旅遊名景導遊詞 篇7

  雞公山是塊風水寶地,它位於大別山西端與桐柏山緊密相連,如果把蜿蜒千里的大別山和桐柏山比喻成兩條巨龍的話,那麼雞公山就是這兩條巨龍口中璀璨的寶珠,“二龍戲珠”自古就是中國民族象徵吉祥的神話,希望雞公山之旅給你帶來吉祥、帶來萬福。雞公山有“青分楚豫、氣壓嵩衡”之美譽,歷史上與廬山、北戴河、莫干山並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早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時期,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文字記載,其後衆多名人騷客、達官顯貴、富商巨賈也來山遊玩,文人們留下了大量的讚美詩篇。上世紀初,平漢鐵路通車以後,洋人蜂擁而至,二、三十年代達到鼎盛,經過百餘年的發展,現已成爲供人們旅遊度假的風景區。1978年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對外開放的八大景區之一,1982年列入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成爲集自然景觀爲主、人文景觀爲輔,兼有療養、避暑、旅遊、觀光、科研、實習、自然生態保護價值的山嶽型風景名勝。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被評爲“河南省十佳旅遊景區”。現成爲“中國少兒手拉手活動營地”、“中國老年協會療養基地”和“中國文聯藝術家採風基地”。爲了更好地保護、利用和開發景區資源,加快雞公山各項事業的發展,20__年雞公山管理區成立,使原來景區面積的27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287平方公里,對整個景區及周邊保護地帶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開發,旅遊資源統一利用。雞公山管理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歡迎各界朋友來山投資,共建旅遊大業。今後,雞公山人將以“國內著名、世界知名”爲目標,把雞公山發展成爲全國一流的觀光休閒、商務會議、科研考察、培訓學習、避暑療養的勝地。

  雞公山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佛光、雲海、霧淞、雨淞、霞光、異國花草、奇峯怪石、瀑布流泉”被稱爲雞公山的八大自然景觀。雞公山海拔並不是很高,只有七、八百米,但地理位置獨特,兩邊峽谷深平,長年風生風息,雞公山有高山氣候,卻無高山反應,特別適宜療養避暑,對某些疾病如肺病、腳氣病、心臟病、氣管炎、高血壓都有特殊療效。再者有奇峯怪石,泉溪瀑布,珍花異草,山村田園和風韻殊異的樓臺亭榭等諸多因素構成優美的自然風景區,雞公山長年又被雲霧所籠罩,被譽爲“雲中公園”。雞公山盛夏無暑,氣候涼爽,夏季平均氣溫僅有23℃,同信陽市和“火爐”武漢溫差居然達到4—7℃,“午前如春,午後如秋,夜如初冬”,可謂“三伏炎蒸人慾死,清涼到此頓疑仙”。遊客朋友,即使在炎熱夏季你也得準備好春秋裝喲,不僅如此,雞公山的奇峯怪石千姿百態,嶙峋聳峙,造化精靈,房在石上建,樹在石旁生,草在石中長,花在石邊開,泉在石下流,皆具怪、巧、奇、美的特點,與其它自然景觀融爲一體。雞公山四季景色,變幻動人,春夏秋冬,時移景異,神奇莫測。雞公山東溝瀑布羣是以水景爲主體的風景長廊,全長約二十里,姿色天成,野趣極濃,乘坐空中索道可前往。古往今來,雞公山以其雄偉秀麗的景色和特定的地理環境,還招來了許多歷史名人,有明太祖朱元璋、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以及紅花女那富有傳奇的故事……,這些都給雞公山增添了許多美麗的色彩,也給雞公山蒙上神祕面紗。

河南旅遊名景導遊詞 篇8

  遊客朋友:

  大家好!在開封衆多的文物古蹟當中,鐵塔是開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成了遊客必到之地,就像人們所說的:“來開封不登鐵塔,等於沒來過開封”。

  鐵塔位於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風景區內,秀麗挺拔,雄居中原,以它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雄偉秀麗的修長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爲 “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佑元年,就是公元1049年,因當年建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又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之爲“鐵塔”。據史料記載,鐵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建築學家喻浩爲供佛祖釋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據說,他經過八年的構想設計和建造,終於在公元989年把這座佛塔建成。木塔共八角十三層,高120米,上安千佛萬菩薩,塔下作地宮,供奉佛祖的舍利子,造工精細,木塔在京城諸塔中最高,“其土木之宏偉,金碧之炳耀,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 因此該塔被稱爲“天下之冠”。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傾斜,有人問喻浩緣由,他說京師無山,又多西北風,離此地不遠又有大河流過,用不到百年的時間,塔受風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響,就自然會直過來了,並預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會倒塌。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木塔在宋仁宗慶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僅存在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詔在距此塔不遠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樣式建造了我們今天所看到這座鐵色琉璃磚塔。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建築藝術聞名遐邇的。鐵塔現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餘皆爲盲窗。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通風、瞭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衝擊力。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保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彷彿是一座木塔,玲瓏剔透。原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採用仿木結構,它以許多形狀大小各異的 “結構磚 ”相組合。這些結構磚,就像經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嚴密合縫。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爲琉璃磚所成。磚型的規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築的一大進步,可以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點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禦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種不同用途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緊密銜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地震、暴風水患,特別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但仍然屹立。對此,民間老人們解釋說:鐵塔作爲一座佛塔,經歷如此多的災難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結果。佛教相信三世輪迴,所以當地信佛的老人常告訴遊客,如果你圍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一生平安。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