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總體導遊詞(精選3篇)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1

  內鄉縣衙

  內鄉縣衙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朝代縣級官團衙門,始建於元朝大德八年,現存建築爲清朝光緒二十年所建,自1984年對外開放以來,縣衙以其特有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和自身魅力吸引了大批黨政領導和中外遊客,享有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美稱。1996年11月被公佈爲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縣衙的首部建築叫照壁,爲青磚浮雕組成的一字形建築物。照壁的正中在一箇形似麒麟的怪獸,貪,這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貪婪之獸,傳說它能吞下金銀財寶,從畫上可以看到它的腳下和四周盡是寶物,但它並不滿足,張着血盆大口,妄圖吞喫天上的太陽,結果卻落了個粉身碎骨,葬身懸崖的可悲下場,照壁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創,主要是警戒官員不要貪贓枉法。

  照壁對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的南面書菊潭古治,北面書宣化二字,是知縣每月的初一、十王宣講聖諭、教化百姓的地方。

  大門面闊三間,明間爲過道,東梢間的前半間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西梢間的前半間立有兩通石碑,上面刻有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更增加了縣衙的來嚴肅性。大門是門子打更報時、監管進出人員的第一道防衛之門。我們進大門後,現在看到東邊的建築叫寅賓館、衙神廟、三班院,西邊建築是膳館和國內僅存的清代監獄。從大門古巴大堂百米甬道的中央有道門,叫儀門,是官府的第二道下門。中間的大門過去時常不開,只在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州、府官員時纔可打開;儀門東西兩邊還各有一箇小門,東邊的門叫生門,過去時常開着,鵂人們的日常出入,西邊的門叫死門,又叫鬼門,當犯人被判處死弄之後,從西門拉出去行弄,所以舊城處決犯人叫走西門或上西天。

  現在我們過了儀門,你能看到的這座高大壯觀的建築特就是縣衙的大堂了。大堂前甬道的兩側,東爲吏、戶、禮房,西爲兵、弄、工房。六房是舊時衙門的職能辦構。大堂東邊的建築爲縣衙,西邊的建築爲主簿衙、縣丞、主簿分別爲八品和九品。大堂是知縣發佈命令、舉行重大典禮和公開審理大案、要案的地方。

  堂肖的抱柱聯是清代的御史魏向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如負國何忍負之。堂中央的設施叫曖閣,是專爲知縣審案設的公堂,曖閣的正中放着三尺公案,上面放着審案用的文房四寶和紅綠頭籤。綠頭籤是捕任命不,用來捕人的;紅頭籤是刑籤,下令動刑的。正面屏風上繪海水潮日圖寓意爲官者要明如日月,清似海水。圖上的飛鳥叫白鷳鳥,是正五品官的標誌,過去一般的縣設的是七品縣令,不設曖閣,而內鄉過去統管的轄區較大,包括現在的西峽全境、淅川東南的部分鄉鎮,所以在內鄉縣衙爲五品官者不乏其人。清代的知縣審案的時候,由東側走上曖閣,然後原被告才能被帶上來,跪在堂前的跪石上,東邊正方形爲原告石,西邊長文武爲被告石,因爲在有的案件中涉及有同案犯,所以這裏的被千石比原告石長一些。

  大堂後爲門子房。守衛門子房的人叫門子,是由知縣的親屬或新近的人擔當,實際上他們是官員手足耳目的延伸,是官與民信息溝通的惟一途徑。對老百姓來說,不論是告狀還是辦事,最先接觸的就是衙門裏看門的門子,於是他們中的一些奸滑者便利用職務之便索取賄賂,時間一長,門子逐漸變成了門路的意思。現在人們常說的走門子走門路之類的就是從這裏演變過來的。

  門子房後有一屏門,我們空過屏門,進入二堂,這裏是知縣調解處理一般案件的地方。堂肖抱柱聯: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輕這是要求爲官者即要做到法律面前親疏平等,又要做到對證據不足沿存疑問者慎重對待,從輕發落,避免冤枉好人。這副對聯用到親、故、重、輕四個字,真實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爲官者的執法思想,平仄順暢,恩威並施。大家看,二堂正中懸一匾額琴治堂,這裏的琴治是引用了《呂氏春秋中的一箇典故,說的是宓子踐在任單父縣令時,身不下堂,鳴琴而治,輕輕鬆鬆地把單父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任縣令巫馬期卻奔波於民間,凡事都要新自去做,他便去問宓子踐這其中的緣故。宓子踐就告訴他說,我是重人,你是重於出力,用人者安逸,出力者當然勞累,後來的人們就用琴治來比喻鳴琴而治,以此來稱頌爲官者知人善任、政簡弄輕。後來的地方官們爲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用人之道能夠與宓子踐相比,就把二堂稱爲琴治堂二堂靠牆放置的是型具。東側放笞杖,即打板子時用的竹板子。西連有夾棍。拶子是清朝時審訊女犯專夾手指的型具。夾棍這種弄具始於宋代,俗稱三木之刑,專夾小腿,適用於一些證據確鑿卻拒不吐實情的男性案犯。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夫子院,就是師爺辦公的地方。過去的師爺是由主人自稈聘請或從家鄉帶來,主張言從則留,言不從則去,他與主人之間是非常親密而平等的賓主或朋友關係,屬知縣慕僚,幫助知縣參政議事,大多是一些有知識、有才華的人,所以包括知縣在內都尊稱他們爲老夫子,而他們辦公的院子就稱爲夫子院了。院內有一棵元代的桂花樹,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了。桂花樹的旁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南天竺,取竺和桂的諧音爲主貴,意爲一般的庶民百姓不能輕易進來,只有達官貴人方可到此。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2

  地處河南北部的新鄉是一座色彩斑斕的文化城市。早在8000多年前,新鄉已經有人類活動。新鄉古稱庸國,春秋屬衛,戰國屬魏,漢爲獲嘉,至隋文帝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鄉縣,至今已有1400餘年。新鄉是著名戰爭牧野大戰發生地。周武王會盟八百諸侯戰於牧野,迫殷紂王登鹿臺自焚。姜尚衛河垂釣、比干剖心忠楝、圍魏救趙、張良刺秦、官渡之戰、陳橋兵變都源於這片土地。距新鄉市15公里處有比干廟。比干,是歷史上以死諫君的忠臣。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裏,把比干和夏朝的關龍逢、戰國的屈原、三國的諸葛亮和唐朝的魏徵同列爲敢言直諫的愛國者。現存的比干廟,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民間,人們視比干爲公平正義的象徵,尊其爲文財神、文曲星,世享馨香。另外,比干還是裘皮行業的始祖。姓氏血緣中,蕭鍾葉尤沈林六籣同堂,王孫辜(上比下幹)紀柴林血緣同宗。歷代官祭和民祭形成了豐富的祭祀習俗。祈福避禳、求財問祿,濃郁的財神信仰,經久不衰,香火鼎盛。20__年,比干祭典被列爲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__年,比干誕辰百年大典,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國僑聯、河南省政府各級政要和海內外各界人士、比干後裔共聚比干文化廣場,隆重祭拜比干公,活動規模大、影響深、意義遠,爲歷年來之最。每年農曆四月初四的比干誕辰紀念活動已日漸成爲河南著名的活動文化品牌。目前,景區環境優美、設施更加完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區、河南省園林單位、河南省大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基地,是廣大遊客遊覽觀光和海內外比干後裔尋根謁祖、陶冶情操的聖地。

河南總體導遊詞 篇3

  今天我們將登船遊覽薄山湖風景區,去領略大自然賜予駐馬店的瑰寶。

  在去景區的途中,我把景區的基本情況向大家作一簡要介紹。薄山湖景區距確山縣城20公里,佔地面積66平方公里,潮水面積22平方公里,她是一箇狹長的山谷湖泊,山環水繞,綿延25公里,如果我們從天空向下俯視,薄山湖像一條騰飛的青龍,酣醉於青山峻嶺之間。湖兩岸有十萬畝森林,覆蓋景區山巒、島嶼,環繞湖周。薄山湖景區由朗陵景區、大壩景區、東大山景區、九子溝景區國部分組成。今天我們遊覽活動主要安排在湖上,其間我們要遊覽湖心島、毛竹林、九子溝,遊湖還途經靈龜島、“綠色長城”、大鉤潭、禹王治水、處、駱駝巖、將軍壁、猴兒崖等,整個遊程約15公里,需要3~4小時。

  現在,我們站在薄山湖大壩上。它雄偉壯麗,拔地而起,把薄山和李崗山緊緊連接在一起。大壩高48米,長545米,壩頂寬8米,庫容6億2千萬立方米。大壩東邊這座山叫薄山,古時屬朗陵縣,西漢高祖四年設縣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這裏是桐柏山區和伏牛山區的結合部。西南是連綿起伏、巍峨雄壯的千里桐柏山;西北便是雄偉壯闊的千里伏牛山。薄山即是臨近、迫近大別山的意思。

  遊客朋友,請大家向前看,我們左前方的這個小島叫湖心島,小島呈橢圓形,像一條大鯨魚,隨着湖水水位的升降與南面的小島若即若離狀若母子。人們讚美湖心島爲“山依碧水水繞山,山幽水靜魚鳥歡,世人都曉西湖美,人上湖心賽神仙”。湖心島以植物景觀最具特色,島的東南面是一箇大型自然植物園,有南北植物470多種,其中最珍貴的植物有杜仲、野大豆、南京坷楠樹、日本花旗松、野皁英等。這裏是植物科普遊覽的園地。

  聽景不如看景,好了,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下船信步湖心島,走進桃花源吧。大家都知道黃山的迎客松,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棵樹我們叫它薄山迎客梨(棠梨),它以昂揚的姿態歡迎各位的到來。前方這座亭子叫迎曦亭,是觀賞湖光山色的眺望點,在這裏,正對我們的這座山叫老虎嶺,如果是傍晚,夕陽輝映下,就像一幅“一虎來飲水,驚走打魚船”的潑墨畫卷。

  大家看左前方湖中一扁圓形的小島,島的中部綠樹青青,島的兩頭芳草菌茵,酷似一隻惟妙惟肖的觀賞佳品綠毛龜,這就是萬年靈龜島。相傳是一隻萬年靈龜好心救了過海八仙之一的藍采和,但是又被粗心的藍采和誤了封仙機會,在這等了三千多年,化作這座萬年靈龜島。好了,現在請大家回到船上,繼續我們的遊程。

  告別了鳥語花香的湖心島,我們下一個景點是翠竹溪。竹系禾本科多年生植物,我國竹的種類繁多,約250餘種,以江西奉新的大毛竹、廣西花坪的紡竹、湖南君山的湘妃竹、四川重慶的慈竹、安徽池州的羅漢竹最具特色。毛竹原產我國,生長快,產量高,材質好,用途廣,是我國經濟價值最高、栽培面積最大的竹種。毛竹竿高通直,竹材堅韌,紋理直,蔑性好,具光澤,是良好的建築和竹器用材,又是造紙的優質原料,還可製造樂器,工藝品等。我們前方這個港灣通向一條優美的山谷,那就是毛竹林景區。河南信陽、南陽、駐馬店市爲毛竹栽培的北緣地帶,在小地形條件下,能正常生長、發育成林,您可以感受一下這條山谷的地形與衆不同之處。您看這片毛竹有的粗壯,有的稚嫩,滿眼弱翠蔥蘢。竹以其有節、中空、常綠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讚譽,可入詩又可入畫,讚美竹子如“未曾出土先有節,即使凌雲也虛心”。清代畫家鄭板橋一生愛竹,他常引用蘇東坡的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好了,大家照過相後我們就到下一個景點“綠色長城”。隨着遊船的前行,我們將要到達灣轉景變的S型大峽谷了。現在請各位向右前方看那道山脊,您看它像不像咱們馳名中外的萬里長城呢?這裏就是薄山湖“綠色長城”景區。薄山湖還是鳥的王國,主要有鶴鷹、白鷺、灰鷺、雉、鶯鵲、啄木鳥、鷗、斑鳩、布穀鳥、百靈、白頭翁、畫眉等,大家看湖邊那些悠閒散步的白鷺,它是鷺科鳥類中最爲秀美的一種,有著名的詩句爲證:“一行白鷺上青天”。過去只有在千古詩句中才能領略的意境,在眼前的薄山湖卻是一幅平常景象。

  薄山湖控制流域面積580多平方公里,湖內河漢縱橫,四周山巒起伏,植被高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這些優越久地理環境,形成了湖內適宜多種魚類迅速生長的有利條條。據不完全統計有墨魚、黃刺魚、龜、鱉、黃鱔、蝦,蚌、螺等,還有在中原地區不多見的鯧魚、金色鯉魚、鯿魚、白鱔、翅腰(當地俗稱)等。最好的要算桂魚了,桂魚也叫花鯽魚,體形似鯽魚,比鯽魚寬而肥,頭部和背部有圓形黑斑,它的肉特別細,特香,喫起來味道獨特,是名貴的上等魚之一。薄山魚要用薄山湖的水來婉纔好喫。客人最爲稱讚的是四種清燉魚,即清燉花鰱、清燉鯧魚、清燉鯽魚、清燉甲魚。今天中午大家就能品嚐到我們薄山湖的“全魚宴”了。

  現在橫在我們面前的這道長的山嶺,叫“舌頭山”,據史書記載,大禹治水是疏青衣水通溱水(溱水河),薄山湖就是接頭河堵壩而成。當年禹王帶領部下皋陶一隊人馬,來到這兒,發現“舌頭山”阻擋上游來水,夏季洪水氾濫成災,禹王就和他的部下駐紮在“舌頭山”對岸的亮子衝上,開挖“舌頭山”。人們爲了紀念禹王治水,在亮子衝山建有禹王廟,白龍廟現在僅存遺址,廟裏的龍碑被當地老百姓收藏保存完好。

  各位朋友,此刻我們來到了遠近聞名的“大鉤潭”。大家注意看,上游來水在舌頭山繞了將近360度,河水衝擊着亮子衝的崖壁,在這裏形成了一箇深潭,這是薄山湖水最深的地方,深達50米。

  繞過了大鉤潭,就到了駱駝巖。相傳它是大漠國的國王,因聽說南方多美景,便長途跋涉來到這裏。這兒山清水秀,景色優美,喝過河水以後,它就不願意離開這裏,成爲今天我們薄山湖的“駱駝巖”一景。

  過了駱駝巖就到了“糜龍柱”。這個石柱從水底直直伸出來,直指藍天,糜龍柱左邊的山林就是薄山湖原始森林帶。高大挺拔的馬尾松遮天蔽日,其間時不時有松鼠探頭探腦,野雞在湖邊展翅低飛,還有豺、狼、獾,最兇猛的要算野豬。野果有野山楂、山葡萄、野生獄猴桃、山李子、山柿子、山梨、棠梨、山核桃、沙果、無花果、八月炸、山棗、酸棗、栗子、石榴等,這些山果酸甜可口,以產量高,質量好,種類多而著稱。最著名的是薄山板栗,是豫南特產之一。

  隨着遊船的前進,我們來到了九子溝口,我們東邊的這座山叫蘆塘山,海拔385米,魯王寨和九子溝都坐落在這裏,它山高林密,一面環水,三面峭壁,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只有一條山溝通往山寨。相傳殷商年間,封王的一名驍將羌尤跟着封王南征北戰。後來,封王施行暴政,殘殺無辜,羌尤不想跟隨一箇昏庸殘暴的君王,他一路南下來到淮河流域溱頭河畔,發覺這一帶山環水繞,林深谷幽,物產豐富,便駐紮於蘆塘山上。當武王得知羌尤起兵反封的消息時,便派來特使,共商收編合併伐紂滅商大計。羌尤答應武王的要求,從此歸附於周。武王封羌尤爲魯王。封王得知羌尤反叛,惱羞成怒地帶着兵馬攻打魯王寨。一場惡戰打的天昏地暗,不幸的是魯王九個兒子全部戰死在這條惟一通往山寨的山溝裏,後人至今還稱它九子溝。如今,山溝內古戰場、攻防工事屯兵谷、練兵場遺址以及九千多米寨牆的殘垣斷壁猶在,令人們憑弔遺蹟,遐想無限。請大家往前看,這裏九子溝口外湖灣的一道石壁,此地峭壁林立,岩石突兀,像一位身披盔甲,腰帶佩劍的大將軍,威武雄壯,高大挺拔,屹立在曲折迴旋的湖畔,引人注目,叫將軍壁。和將軍壁隔水相望的一扇巨大的懸崖峭壁就是猴兒崖了。壁高四十餘米,長達百餘米,崖上雲霧繚繞,崖下碧水深潭,崖面平整如牆,巖質裸露呈顆粒狀,在湖水輝映下閃閃發光。

  我們站在對岸眺望,可見懸崖倒影“行舟側畔千帆過,鳥飛魚躍凌空起”,呈現出一幅名爲“猴崖泛舟”的畫面。這便是《確山縣志》中記載的確山新增八景之一的:“浪水飛魚”景觀。每當大雨滂沱之時,條條山水從崖頂飛瀉而一,潭中浪花四濺,響聲轟鳴,氣勢澎湃。

  女士們,先生們,不知不覺中我們的遊覽就要結束了,在此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歡迎您今後有機會再來薄山湖。再見!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