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菩提島導遊詞(精選5篇)

湖北菩提島導遊詞 篇1

  菩提島原名石臼坨島,位於河北省樂亭縣西南近海,是華北地區的第一大島,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0.8公里,總面積爲2.09平方公里,爲省級風景名勝區,國際觀鳥基地。

  自古以來,社會名流、文人墨客,常到海上觀光攬勝,稱石臼坨島爲“孤懸海中的世外桃源”。前清學者黃佾有一篇《石臼坨賦》,其中寫道:“石臼坨島,清秋濤洶洶,春水溶溶,夜月沾碧,朝曦浴紅。賈舶漁舟,出沒乎其外,琳宮梵宇羅列其中。泉既甘而覺爽,亦古而堪風。論臼坨之勝糜筆舌而能窮。”說到“坨”,其實這完全是樂亭人的一箇習慣稱呼,當地百姓都把高出地面的沙丘、土崗成爲“坨”。因“坨”字寓意狹小,如今的石臼坨與面積廣博的海島名實不符,遂取原爲佛教聖地,島上遍生菩提樹之內涵,改爲“菩提島”。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座三孔拱形石門,三拱相連,以中間的拱最高。山門上刻有兩副對聯,請看上聯:風帆沙島皆人間奇境,雲影波光造玉宇瓊閣,橫批是:菩提島,取義菩提島上自然風光俊美之意。這是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的墨跡。我們再看另一聯:“晨鐘暮鼓抑揚大海潮音,蟹火魚燈掩映一天月色”。這是硬筆書法協會祕書長陳子恆先生所提。

  下面看我們的左前方有一座涼亭,這是駐蹕亭。相傳當年唐王李世民御駕東征,一路旗開得勝,但在燕南戰役中,唐軍兵敗潰軍南逃至大清河畔,水勢兇猛,幾次爭渡均未成功,便沿河南進,到了入海口處,水淺沒裸,有的地方露出河牀,唐王便率兵過河,但這裏全是淤泥,下水的軍卒被陷。此時,敵兵已向河邊追來,唐王一籌莫展,仰天長嘆道:“想我李世民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大江大河都曾渡過,難道今日該我死於如此小小泥河不成?”這時,海中衆多螃蟹聞訊趕來,密密麻麻地架起一座蟹橋,唐王一見大喜過望,催動坐騎,帶領部下馬踏蟹橋登上海島。

  回頭看時,敵兵正欲踏橋追趕,唐王心急如焚:“衆位神蟹,趕緊撤掉蟹橋!”螃蟹卻前堵後塞,撤散不開。唐王急忙指揮:“衆位神蟹,不要擁擠,趕快橫着爬呀。”螃蟹立刻橫向爬開,蟹橋消失,敵兵無計可施。其實這只是一箇傳說,但我們知道螃蟹確實是橫行的。也許是當年螃蟹不敢違抗聖旨造成的吧。據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島上駐蹕十九日,故該島又叫十九坨,後來,人們爲了紀念他,在島上建了“駐蹕亭”!

湖北菩提島導遊詞 篇2

  菩提島位於樂亭縣西南的渤海灣中,總面積2.34平方公里。是國際觀鳥基地、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風景名勝區。“環島沙埠隆,唯象形而若臼”,故菩提島原名石臼地。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曾在這裏駐留十九日,所以又名“十九坨”。

  菩提島自然環境呈現原始狀態,島上有植物260多種,植被覆蓋率達98%以上,奇花異草隨處可見。以“佛教聖樹”菩提樹數量之多,成爲北方奇觀。被譽爲“金合、銀合樹”的木絲棉和南蛇藤在黃河以北幾近絕跡,竟奇蹟般生長在菩提島上。菩提島是408種鳥類的棲息地和遷移中轉站,其中國家一、二級鳥類達61種。世界上存量極少的黑嘴鷗、短尾信天翁等珍稀鳥類在此常見。島上的明代朝陽庵、清代潮音寺遺址依着可見當年鼎盛佛事。

  菩提島“古、幽、野、奇、閒”,這裏有蜃氣,三日(月)同輝、海灘蟹舞,古木塑雕、軍事地堡、掘地湧泉的景觀,有無人可解的神祕圈、神祕幽火,神祕聲音的怪事,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十九坨”的傳說、周生與寶珠的神話、法本和尚“一指燃燈”的掌故,還有荒島、海島、沙島、大島、綠島、鳥島、日月島、佛家島“八島”之奇。

  菩提島原名石臼坨,又名十九坨,20xx年更名爲“菩提島”。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幾百棵菩提樹植於島上,菩提島由此得名。  菩提島又名石臼坨,據《樂亭縣誌》記載:因爲形似石臼,中間凹四周凸起古稱石臼坨。 “十九坨”,是因爲唐王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駐蹕十九日,故而又名“十九坨”。

  菩提島時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愛好者,揹着設備和簡易帳篷,到這裏一睹珍稀鳥類的芳容。來自荷蘭27歲的安德列和斯迪文在菩提島的20多天時間裏,他們用自己先進的設備,觀察、記錄下115種鳥,並拍下大量照片。

  “太美了!”斯迪文說,“我們一連幾個小時觀察鳥的種類、鳥的飛行,忘記喫飯,忘記睡覺。”兩人結伴曾到過7個國家觀鳥,來中國菩提島還是第一次,他們準備回去後以此爲內容撰寫論文。英俊開朗的安德列說:“這裏是鳥的天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與衆不同。我們在不同季節還要再來。”

  據有關專家介紹,距大陸岸線1100多米的菩提島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島上幾乎集中了華北海岸帶所有野生動物的屬種,尤以鳥類最多,曾見過鳥類20目60科共420餘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鳥類12種,二級鳥類60種,14種鳥類被列入聯合國保護植物野生動物公約。

  自然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的菩提島,因生長着中國北方少見的菩提樹而得名,不僅如此,島上還生長着木絲棉、連理枝、羅布麻等260多種植物。漫步孤懸於海上的菩提島,滿目蔥翠令人心曠神怡,奇花異草散發出的陣陣芳香泌人心脾,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態和原始風貌,使人感覺進入了世外桃園。

  據瞭解,近日河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了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樂亭縣的菩提島名列其中。自然保護區建立後,當地將把保護島嶼原始風貌作爲立足點,適度開發旅遊,作爲海洋科普知識教育場所,同時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海洋資源考察工作。

  沿京沈高速公路到唐津高速出口下道,沿唐港高速公路東南行,從樂亭出口下道後,經樂亭縣城向西南方向行至馬頭營,再沿平青大路至北港碼頭,從碼頭乘木船或快艇即可登島。島上可乘電瓶車遊覽。

  留宿島上,住進木板房、桃林別墅或是蒙古包、野營帳篷。枕着海浪,吹着海風,伴着濤聲,甜甜地進入夢鄉,您會感到從未有過的舒適和愜意。若無睡意,點起希望的篝火,唱歌、跳舞、侃談,真是痛快淋漓。

  在這裏,您可信手擷取酸甜可口的桑葚、酸棗、野杏、杜梨、枸杞等綠色食品。這裏的魚、蝦、蟹、貝新鮮味美,定能讓您飽餐一頓“海鮮宴”。

湖北菩提島導遊詞 篇3

  沒有去過後海的人聽到後海二字後腦海里浮現的肯定是一片汪洋大海的景象。去過後海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後海是這麼小的一片海,原來後海根本不是什麼海,原來後海這麼美。這便是我去後海之前與去後海之後的感觸。

  我們最先去參觀的是宋慶齡的故居,沒到一處我便會聯想宋慶齡優雅從容的樣子。參觀完之後,我們徒步走到了四合院。四合院給我心靈帶來的出了好奇還有一種莫名而來的肅然起敬,或許那是一種對衚衕文化的讚賞。

  七級臺階,四個菱形門簪,依稀可見昔日的輝煌;微窄卻古老的百年大門,給人一種威嚴、莊重的氣派。我們慢慢登上七級臺階,小心翼翼地跨過門坎,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想探個門內的究竟。

  門內的情景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森嚴。只見一箇老北京四合院傳統的“影壁”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一堵雪白的牆壁,外面有木製的圍框,兩旁掛着一串串小葫蘆,兩個紅彤彤的中國結一下子就讓牆壁鮮亮了起來。牆壁上帖着一箇大大的“福”字,好象要把福請進家裏。“福”字前擺着一口大缸,裏面種着象徵“闔家團圓”的荷花;而大缸前則種着花花草草,給原本就美麗的“影壁”平添了一種獨特的姿色。

  繞過影壁,走過遊廊,我們看見了老北京四合院的內院了。它沒有華麗的外表,也沒有被刻意裝飾過,它由東、西、南、北屋圍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間正屋。這時我注意到,正房的房頂比別的房頂高,後來我才得知因爲這是老輩人的住房。想着想着,我們不知怎麼就見到了同學劉琛,這可真是巧。“劉琛……”郭柯新首先就來了個“熱烈擁抱”。可我卻一直在納悶兒:明明是劉琛先迎接我們的,她是怎麼知道我們會來呢?帶着滿腹的疑惑,我進了正房。

  進了正房,迎面是一臺八仙桌、太師椅,一切都那麼傳統。整個人好象都安靜了下來。這家的主人王老師給我們講解四合院。聽她介紹,我的謎題也將一一解開。原來,這間房是輩份最高的“太爺”住的,爲了顯示輩份高低,所以屋頂高。而劉琛爲什麼能看到我們則是因爲這間屋子地面就高。古時,爲了不讓別人看到院裏的隱私,所以才修高。這樣,屋內的人能看見院內,但院內的人卻看不到屋內的情景。這時,劉琛發現八仙桌上有一些奇怪的圖案。王老師解釋說:“這是滿族傳統的圖案,意思是家纔是最美好的、幸福的港灣。”原來是這樣!這東西還真讓人捉摸不透呢……還有一間臥室。“可以進去嗎?”我悄悄問劉琛。“可以。你看這牀……”我走進屋,只見牀樑上雕刻着葫蘆的圖案,這又是爲什麼呢?原來,葫蘆是一種傳統花紋,與“福祿”諧音。顧名思義,也就是保佑一生福祿雙至嘍。哎,四合院裏的規矩還真是多呢!

  出了正屋,我們又回到小院,玩起了“深宅遊戲”。這些空竹、陀螺、風箏都是老北京喜愛的玩意兒。我們也玩了幾個,但總玩不好。聽王老師說,在四合院裏小時候一起玩大的夥伴叫“發小兒”,而從穿開襠褲時就一起玩兒的夥伴則叫“屁簾兒朋友”。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時間飛快地過去了。我戀戀不捨地走出了四合院,一步三回頭,好想在這兒住一輩子呀!這裏的奧祕還等着我去探索……

湖北菩提島導遊詞 篇4

  菩提島位於樂亭縣西南的渤海灣中,總面積2.34平方公里。是國際觀鳥基地、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風景名勝區。“環島沙埠隆,唯象形而若臼”,故菩提島原名石臼地。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曾在這裏駐留十九日,所以又名“十九坨”。

  菩提島自然環境呈現原始狀態,島上有植物260多種,植被覆蓋率達98%以上,奇花異草隨處可見。以“佛教聖樹”菩提樹數量之多,成爲北方奇觀。被譽爲“金合、銀合樹”的木絲棉和南蛇藤在黃河以北幾近絕跡,竟奇蹟般生長在菩提島上。菩提島是408種鳥類的棲息地和遷移中轉站,其中國家一、二級鳥類達61種。世界上存量極少的黑嘴鷗、短尾信天翁等珍稀鳥類在此常見。島上的明代朝陽庵、清代潮音寺遺址依着可見當年鼎盛佛事。

  菩提島“古、幽、野、奇、閒”,這裏有蜃氣,三日(月)同輝、海灘蟹舞,古木塑雕、軍事地堡、掘地湧泉的景觀,有無人可解的神祕圈、神祕幽火,神祕聲音的怪事,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十九坨”的傳說、周生與寶珠的神話、法本和尚“一指燃燈”的掌故,還有荒島、海島、沙島、大島、綠島、鳥島、日月島、佛家島“八島”之奇。

  菩提島原名石臼坨,又名十九坨,20__年更名爲“菩提島”。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幾百棵菩提樹植於島上,菩提島由此得名。  菩提島又名石臼坨,據《樂亭縣誌》記載:因爲形似石臼,中間凹四周凸起古稱石臼坨。 “十九坨”,是因爲唐王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駐蹕十九日,故而又名“十九坨”。

  菩提島時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愛好者,揹着設備和簡易帳篷,到這裏一睹珍稀鳥類的芳容。來自荷蘭27歲的安德列和斯迪文在菩提島的20多天時間裏,他們用自己先進的設備,觀察、記錄下115種鳥,並拍下大量照片。

  “太美了!”斯迪文說,“我們一連幾個小時觀察鳥的種類、鳥的飛行,忘記喫飯,忘記睡覺。”兩人結伴曾到過7個國家觀鳥,來中國菩提島還是第一次,他們準備回去後以此爲內容撰寫論文。英俊開朗的安德列說:“這裏是鳥的天堂,一切都是那麼原始自然,與衆不同。我們在不同季節還要再來。”

  據有關專家介紹,距大陸岸線1100多米的菩提島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島上幾乎集中了華北海岸帶所有野生動物的屬種,尤以鳥類最多,曾見過鳥類20目60科共420餘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鳥類12種,二級鳥類60種,14種鳥類被列入聯合國保護植物野生動物公約。

  自然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的菩提島,因生長着中國北方少見的菩提樹而得名,不僅如此,島上還生長着木絲棉、連理枝、羅布麻等260多種植物。漫步孤懸於海上的菩提島,滿目蔥翠令人心曠神怡,奇花異草散發出的陣陣芳香泌人心脾,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態和原始風貌,使人感覺進入了世外桃園。

  據瞭解,近日河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了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樂亭縣的菩提島名列其中。自然保護區建立後,當地將把保護島嶼原始風貌作爲立足點,適度開發旅遊,作爲海洋科普知識教育場所,同時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海洋資源考察工作。

  沿京沈高速公路到唐津高速出口下道,沿唐港高速公路東南行,從樂亭出口下道後,經樂亭縣城向西南方向行至馬頭營,再沿平青大路至北港碼頭,從碼頭乘木船或快艇即可登島。島上可乘電瓶車遊覽。

  留宿島上,住進木板房、桃林別墅或是蒙古包、野營帳篷。枕着海浪,吹着海風,伴着濤聲,甜甜地進入夢鄉,您會感到從未有過的舒適和愜意。若無睡意,點起希望的篝火,唱歌、跳舞、侃談,真是痛快淋漓。

  在這裏,您可信手擷取酸甜可口的桑葚、酸棗、野杏、杜梨、枸杞等綠色食品。這裏的魚、蝦、蟹、貝新鮮味美,定能讓您飽餐一頓“海鮮宴”。

湖北菩提島導遊詞 篇5

  菩提島原名石臼坨島,位於河北省樂亭縣西南近海,是華北地區的第一大島,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0.8公里,總面積爲2.09平方公里,爲省級風景名勝區,國際觀鳥基地。

  自古以來,社會名流、文人墨客,常到海上觀光攬勝,稱石臼坨島爲“孤懸海中的世外桃源”。前清學者黃佾有一篇《石臼坨賦》,其中寫道:“石臼坨島,清秋濤洶洶,春水溶溶,夜月沾碧,朝曦浴紅。賈舶漁舟,出沒乎其外,琳宮梵宇羅列其中。泉既甘而覺爽,亦古而堪風。論臼坨之勝糜筆舌而能窮。”說到“坨”,其實這完全是樂亭人的一箇習慣稱呼,當地百姓都把高出地面的沙丘、土崗成爲“坨”。因“坨”字寓意狹小,如今的石臼坨與面積廣博的海島名實不符,遂取原爲佛教聖地,島上遍生菩提樹之內涵,改爲“菩提島”。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座三孔拱形石門,三拱相連,以中間的拱最高。山門上刻有兩副對聯,請看上聯:風帆沙島皆人間奇境,雲影波光造玉宇瓊閣,橫批是:菩提島,取義菩提島上自然風光俊美之意。這是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的墨跡。我們再看另一聯:“晨鐘暮鼓抑揚大海潮音,蟹火魚燈掩映一天月色”。這是硬筆書法協會祕書長陳子恆先生所提。

  下面看我們的左前方有一座涼亭,這是駐蹕亭。相傳當年唐王李世民御駕東征,一路旗開得勝,但在燕南戰役中,唐軍兵敗潰軍南逃至大清河畔,水勢兇猛,幾次爭渡均未成功,便沿河南進,到了入海口處,水淺沒裸,有的地方露出河牀,唐王便率兵過河,但這裏全是淤泥,下水的軍卒被陷。此時,敵兵已向河邊追來,唐王一籌莫展,仰天長嘆道:“想我李世民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大江大河都曾渡過,難道今日該我死於如此小小泥河不成?”這時,海中衆多螃蟹聞訊趕來,密密麻麻地架起一座蟹橋,唐王一見大喜過望,催動坐騎,帶領部下馬踏蟹橋登上海島。

  回頭看時,敵兵正欲踏橋追趕,唐王心急如焚:“衆位神蟹,趕緊撤掉蟹橋!”螃蟹卻前堵後塞,撤散不開。唐王急忙指揮:“衆位神蟹,不要擁擠,趕快橫着爬呀。”螃蟹立刻橫向爬開,蟹橋消失,敵兵無計可施。其實這只是一箇傳說,但我們知道螃蟹確實是橫行的。也許是當年螃蟹不敢違抗聖旨造成的吧。據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島上駐蹕十九日,故該島又叫十九坨,後來,人們爲了紀念他,在島上建了“駐蹕亭”!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