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明顯陵導遊詞(通用7篇)

荊門明顯陵導遊詞 篇1

  請大家看這塊碑,它高 5 米,寬 1.2米,碑身字體“大明恭睿獻皇帝之陵”爲嘉靖皇帝親筆書寫。這塊碑具有特殊意義,它是整個顯陵的名片,對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最終獲得通過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個碑文的兩邊均遭到毀壞,唯有這塊碑文完好,也無斷裂,這不能不說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

  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顯陵的恢宏與神奇吧!請大家放目遠望,自新紅門至陵寢的這條彎曲的龍鱗神道,恰似一條旱龍,龍尾三擺,龍頸三曲,煞是鮮活。新紅門與舊紅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不正式顯示出了龍尾擺動的生氣嗎?再看九曲河,穿插於旱龍左右尤如一條水龍蜿蜒潛行,與旱龍在內明塘外交匯,形成二龍戲珠之妙。而內明糖則依風水理論“龍氣見風則散,遇水則止”。具有藏風聚氣、界止龍氣流失,象徵明代山水永固之意。此水陸二龍的設計,使整個顯陵倍具生機與活力!

  請大家在看整個陵區的大環境:依據古代風水學“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原則,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都被作爲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以陵區後部的松林山爲祖山作爲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建築,九曲河彎延其間,前面的天子崗爲屏山,構成了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完美風水格局,形成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和諧統一。顯陵不愧爲古代建築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天然傑作!

  顯陵的修建,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着明代中後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範。

  各位貴賓,在你們參觀完顯陵後,是否也會像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讓 ·路易先生那樣發出同樣的讚歎呢?當然,依顯陵之博大,孕藏的文化歷史之豐富,是在這短短時間內無法全部瞭解清楚的,加之我才疏學淺,知識有限,很多地方講解尚有欠缺。爲此,我將加倍努力,爭取掌握更多有關顯陵的知識,屆時,歡迎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爲大家再次來顯陵參觀遊覽,我也將爲大家獻上更加精彩的解說。

  謝謝大家!祝各位旅途愉快!

荊門明顯陵導遊詞 篇2

  跨過御河上的第五座橋,我們前面的這座圓形池塘叫“內明塘”,爲一人工開掘的池塘,內明塘的建置爲明代其它帝陵所沒有的,僅顯陵一孤例。它直徑 33米,水深約 4 米。沒有水源與外界相通,卻大旱不幹涸,大雨不外溢。水位始終保持在一固定的高度,這一現象自顯陵始建至今近 500年均未變化。據專家考證,其塘底爲銅鑄鍋底狀,水位之所以能長期穩定,可能與鍋沿暗藏排水系統與陵區的地下水系巧妙銜接有關,如此即保持了一箇完整的水位平衡。大家所看到的內明塘和我們在進門前的外明塘,不僅是歷代帝陵沒有的,它還有一奇特功能,就是在白天塘中有太陽,晚上塘中有月亮,加上當時爲建顯陵,嘉靖皇帝欽定有“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的字句,所以這內明塘、外明塘還有引日月進塘,讓日月同輝的用意。另據傳,進入寶城地宮的入口即藏在水下,你們相信嗎?

  繞過內明塘,我們現在來到的陵恩門,顯陵分爲內外兩城,這陵恩門即是內城紫金城的正門,請大家注意看這大門兩側各有一堵牆,叫影壁。影壁在古建築中主要起屏障和裝飾作用,可以建在大門的前後方。也可建在大門兩側,建在大門兩側的主要爲增添大門的氣勢,這陵恩門兩側的精美琉璃影壁是明代其它各帝陵所沒有的!它爲琉璃仿木形式。正面是瓊花圖案,據說瓊花代表草木旺盛,國家繁華。背面爲雙龍圖案,有藏龍臥虎之意。

  請大家看這幅漢白玉浮雕,它叫雲龍丹陛。據專家認定,這快丹陛在歷代帝陵中實屬罕見!除了慈禧太后的陵區中有鳳在上的雲龍丹陛外,其餘均爲龍在上、鳳在下,而顯陵這塊卻爲龍鳳並列,鳳頭在上、龍頭在下很獨特。爲什麼呢?因爲嘉靖皇帝進京即位時才14歲,他鞏固地位,自立體系,母親給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所以嘉靖皇帝對他的母親非常尊敬,他有今天的地位,他的母親是功不可沒的。這塊雲龍丹陛也正式反映了嘉靖皇帝對母親的敬仰之情。

  進入陵恩門,我們來到的是陵恩殿,也就是人們一般所稱的大殿,主要是供奉嘉靖皇帝父母神位的地方,也是舉行上陵、祭祀活動重要的場所。可惜的是,整個大殿毀於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軍火,現在僅存石基,但我們能據此感覺到整個大殿的雄偉。據說修建大殿前,嘉靖皇帝下旨仿故宮金鑾殿修建,這是殿堂內木柱的石基座,它直徑竟達1.06米,兩人合抱都不能交手,而這些樑柱及殿內其他木結構使用的均是來自四川、湖廣一帶深山密林中的珍貴樹種金絲楠木,可以想象當時的大殿是多麼的富麗堂皇啊!

  在大殿的兩側各有配殿五間,這些配殿主要是在舉行祭祀活動時供奉神牌、存放祭祀品及咒語唸經的地方。

  陵恩殿後面的這個門叫陵寢門,這陵寢門只供帝、後、妃們進入,其他王公大臣們是不得入內的,陵寢門後還有一道二柱門,大家看這兩根很高大的石柱上刻有一隻獬豸,虎視眈眈,守衛着陵寢。二柱門後面正中就是石五供,石五供是專供帝、後、妃們祭祀謁陵的供臺,由一箇香爐,兩個燭臺,兩個花瓶組成,均由青白石雕琢而成,請大家看這石香爐的爐頂,雕刻着海波、雲、龍面紋,非常精美。據說,這石香爐只有後來的皇帝謁陵時才能開啓爐頂使用,顯陵每年都要舉行數次規模不等的祭祀活動,其中尤以清明、中元(7 月 15 日)和冬至爲最盛,稱三大祭。

  各位貴賓,這座雄偉高大的城樓式建築,叫方城明樓,上掛“顯陵”兩個大字,它是整個陵寢的標誌性建築,是專爲供奉“聖號碑”而修建的。其實顯陵原叫“獻陵”,因當年興王朱佑元四後溢號爲“獻”,其忘墳即稱爲“獻陵”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璁以武力平息大禮儀之爭後,爲他的父親欽定陵號爲“顯陵”,“顯陵顯者,光也書泰,誓之詞曰: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於四方,顯於西土。”意思是他父親德配天地,聖功顯赫,應讓普天之下都知道,並象日月一樣永寸萬年。由此可見朱厚璁爲推尊私親,實施“嘉靖新政”而費盡了心思。明樓木體結構於明末毀於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兵火,僅存殘垣斷壁,現在的明樓是1990 年修復的。

荊門明顯陵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鍾祥明顯陵,我是你們的導遊克塞。

  明顯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郊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壑獻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是我國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寢。

  顯陵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後歷時共47年,其圍陵面積183.13公頃,整個陵園雙城封建,外邏城長3600餘米,牆高6米,牆體厚1.8米,紅牆黃瓦、金壁輝煌、蜿蜒起伏于山嵐疊嶂之中,雄偉壯觀,是我國曆代帝王陵墓中遺存最爲完整的城牆孤品,陵園由內外邏城,前後寶城、方城明樓、棱思殿、陵恩門、神廚、神庫、陵戶、軍戶、神宮監、功德碑樓、新紅門、舊紅門,內外明塘、九曲御河、龍形神道等30餘處規模宏大的建築羣組成,其佈局構思巧奪天工,殿宇樓臺龍飛鳳舞,工藝浮雕美絕倫、一陵雙冢舉世罕見,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顯陵之奇特主要源於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雙冢舉世無雙的孤例而彌足珍貴。顯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爲興獻王,死後葬於松林山,明正德16年武宗駕崩,因其無子嗣,慈壽皇太后與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遵奉“兄終弟及”之祖訓,遺命“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號爲嘉靖,後朱厚熜爲自立體系,用武力平息了長達3年之久的“皇考”之爭,其間廷杖致死17人,入獄、奪俸、充軍、戎邊、革職等官員達115餘人,從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這一重大事件歷史上稱之爲“大禮儀”之爭。此後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將其父追尊爲恭壑獻皇帝,並將王墓改爲帝陵,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工程,直至嘉靖駕崩建設才停止。

  顯陵是明嘉靖初期重大歷史事件“大禮儀”的產物,規劃佈局和建築手法獨特,在明代帝陵規制中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其陵寢建築中金瓶形的外羅城、九曲河的御河、龍鱗神道、瓊花雙龍琉璃影壁和內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僅見的孤例,尤其是“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爲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由瑤臺相連而成啞鈴狀的兩座隱密的地下玄宮神密莫測,一直爲世人稱奇。

  顯陵規劃佔地183公頃,其中陵寢部分佔地52公頃,在這廣闊的區域內,所有的山體、水系、林木植被都作爲陵寢的構成要素來統一佈局和安排。陵區後部的自然山丘爲祖山,作爲陵寢的依託,兩側的山體作爲環護,中間臺地安排建築、九曲河婉蜒其間,前面山丘爲屏山,構成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格局,體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原則。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純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毀,內供漢白玉石碑一通,通高3.59米,寬1.15米,上書“純德山”三個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額保存完好。純德山東側天子崗建有龍首龜蚨碑亭一座,俗稱“山曲碑”亭,記載着陵區的範圍及管理方面的內容。

  陵寢外圍建有高6米,厚1.6米,長達4730米,平面呈“金瓶”形狀的外羅城。外羅城前端因池塘和東南砂山影響,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頂宮門一座,名新紅門,面闊18.5米,進深8米,有券門三洞。門前有下馬碑兩座,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新紅門右側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後爲三道御橋。過御橋爲正紅門,正紅門紅牆黃瓦,歇山頂式,面闊18米,進深7.8米,有券門三洞。進正紅門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聖德碑亭,平面佈局爲方形,面闊進深均爲18.3米,佔地334平方米,漢白玉臺基,下設石須彌座,上爲重檐歇山頂,四邊各開有券門,正中立龍首龜蚨睿功聖德碑。碑亭後63米處設御橋三座。

  過橋便是陵區最主要的墓飾建築,迎面爲漢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爲方形須彌座,柱身爲六棱形,二層束腰雲盤託着圓柱形有云龍紋浮雕望柱頭。望柱後排列着石像生羣、計有獅子、懈貂、臥駱駝、臥象、麒麟、立馬、臥馬各一對;武將二對,文臣、勳臣各一對,造型生動,排列有序。其後爲龍風門,作爲石像生的依託,龍風門設計十分精巧,爲六柱三門四樓沖天式牌樓,方柱上懸出雲版,上覆蓮座,蓮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寶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設額枋、花板、抱框,上額枋設有門簪,方柱前後夾有抱鼓石,影壁牆下設須彌座,上蓋黃色琉璃瓦,整個龍鳳門不僅潔白耀眼而且金碧輝煌。

荊門明顯陵導遊詞 篇4

  從龍鳳門再越御橋便是一條長達290米的神道,該神道一反左右對稱和通直的原則,作彎曲龍行狀,是爲龍形神道。接龍形神道是最後三座御橋。九曲河由東北向西南蜿蜒而過,河道爲磚石結構,河中根據高差建有九道攔水壩。過九曲河最後一道御橋爲內明塘,內明塘爲圓形,直徑33米,周邊砌有青石護岸。塘兩邊各設有碑亭一座,分別爲“純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內明塘後,爲祾恩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建有月臺,前後三出雲龍丹陛,門兩邊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爲綠色琉璃的蟠枝圖案,背面爲雙龍騰躍,喻意藏龍護生。祾恩門外東側,建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

  西側建有神宮監,禮生樂戶直房等。祾恩門後,左右爲配殿,面闊五問,進深二間,前出廊。再後爲棱恩殿,歇山後抱廈宮殿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前出月臺,石雕須彌座臺基,雕欄龍風望柱。祾恩殿後爲陵寢門,面闊三間、磚石琉璃結構。陵寢門後爲二柱門,現僅存石柱,蹲龍戰鼓,木構無存。二柱門後爲石五供,現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兩側各有碑亭一座,分別爲御賜祭文碑亭和御賜諡冊志文碑亭。供案後是方城明樓,方城面闊、進深皆爲22.2米,設券門一道,門前有御道踏跺。門後左右設有御道臺階以供上下。方城上建有明樓,面闊、進深均爲17米,重檐歇山頂,石須彌座基礎,四道券門。內供“大明睿宗獻皇帝之陵”聖號碑,通高4.69米。

  方城後左右連接着前後寶城,前寶城呈橢圓形,東西寬112米,南北長125米。寶城內爲寶頂,寶頂下爲1519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宮。寶城與方城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前後寶城由瑤臺相連。瑤臺爲長方形,面闊11.5米,進深40.5米。後寶城爲圓形,直徑110米。內爲寶頂,寶頂下爲1539年(嘉靖十八年)所建地下玄宮,玄宮內停放着恭喜獻皇帝和皇后棺停。後寶城與瑤臺之間建有月牙城,內有琉璃影壁一座。兩座寶城上共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設計精巧,爲獨特的排水系統。陵區外圍沿祖山、東西砂山、案山建有顯陵衛、東果園、西菜園、更鋪及巡山鋪等。

  明顯陵原始建築和環境風貌保存完好,建築規模宏大,陵寢結構獨特,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帝陵的璀璨明珠。

  顯陵以其獨特的環境風貌、精巧的佈局構思、宏大的建築規模、豐富的地下寶藏及其珍貴的歷史價值而受到國家文物專家的高度重視,八八年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九年三月國家文物局又將其作爲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已投票通過,將我國湖北鍾祥縣的明顯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聯合國專家讓.路易.盧森先生視察顯陵後感到十分驚訝,將顯陵稱之爲“神奇的明顯陵”,對至今已歷時115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邏城感到“簡直不可思議”。同時對顯陵的保護維修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好,遊客朋友們,鍾祥明顯陵就爲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荊門明顯陵導遊詞 篇5

  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小院落,俗稱啞巴院,這裏四全陵神道的起點,也是終止點。這個小院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實際上卻隱藏着巨大的玄機:這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擋着地宮的入口。院內的神道下面是進入地宮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槨就是從這個斜坡慢慢送入地宮的。我國曆代封建帝王都實行厚葬,正所謂“厚葬以明孝”,死後還把大量珍奇異寶葬入地宮,因此帝王們最擔心的就是陵寢被盜。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宮被盜,這地宮入口的保密就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啞巴,他們白天休息,夜間施工,上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們不識路途,不知道這裏的地點,完工後,把他們遣送到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居住,因這個院子是由啞巴修的,所以叫啞巴院。當然這只是傳說,還有待專家的考證。

  好,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顯陵最具有特色,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那就是一陵兩冢!何爲一陵兩冢?就是一座陵園內有兩座墓冢。那麼爲什麼其他陵墓無此現象而獨顯陵有呢?這還要從墓主前後身份變化說起:明正德14 年也就是 1519年,墓主朱佑元因病去世,當時他只是一箇潘王,依封建禮制,他的陵墓即按潘王的規制建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前墓冢,既是當年興獻王朱佑元死後的墳墓。

  1521年朱厚璁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後,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元爲“獻皇帝”,並一度想將其父的陵寢遷往北京,與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因而未遷,嘉靖17 年( 1539年) 12 月,嘉靖皇帝的母親章聖皇太后在北京病故。爲了給母親尋找“吉壤”,嘉靖帝於次年 2月南巡承天府(即鍾祥市),在拜謁了其父新獻帝的陵墓後,他認爲這是一片難得的風水寶地,便決定將其母親的靈柩由京城送至鍾祥顯陵與父親合葬。但經檢查發現,顯停放父棺槨的地宮已經進水,且較小。於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後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宮以供放其父母的靈柩。這樣就形成了由最初的單冢潘王墳經嘉靖帝在位幾十年的不斷擴建,變成一座規模宏大的前後雙冢帝王陵。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巨大的墓冢叫寶城,從空中看就像一箇巨大的啞鈴。前寶城是橢圓形,東西寬112 米,南北長 125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獻王靈柩的地方(現供奉大量的隨葬品),而後寶城爲正圓形,直徑 110 米,下面的地宮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槨。

  我們現在停留的這個地方叫瑤臺,它將前後兩座寶城連接在一起。瑤臺在神話傳說中是神仙聚會的地方。而前後寶城以瑤臺想連接寓意人的靈魂已進入仙境。兩座寶城修建的時間相隔19年。在我過古代有個傳統習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後是不能見天日的。於是,新地宮建成後,在舊地宮與新地宮之間修建了一條通道,並築成瑤臺。當年嘉靖皇帝的父親與母親合葬時,其父親朱佑元的棺槨就是從瑤臺下的通道運到了新地宮。可以說,瑤臺在顯陵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

  顯陵自修建至今已近 500 年了,期間經歷數次劫難。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農民起義。1643年冬,李自成大軍攻陷承天府(即鍾祥),拆毀朱家的家廟,並欲挖掘顯陵地宮。據說正準備開挖前地宮時,恰遇雷電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懼,未敢動土,便放火燒燬陵內所有木製結構的建築作罷。如今科學探測證明顯陵地宮保存完好,從未被盜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此地民風純樸,相信將來的某一天,顯陵地宮開啓時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顯陵寶城的修築凝聚當時先進的科學思想,請大家注意看在環形的寶城城牆上每隔一段距離都會有一箇用漢白玉雕琢而成的龍頭。龍頭自頸部至龍嘴是相通的,所有龍頭都是面朝寶城外側。這就是顯陵獨特的排水系統。每逢下雨時,積聚的雨水通過龍頭嘴的管道排出寶城外,以便環道乾爽和減少墳冢的積水量。我們今天家裏用的水龍頭其叫法即源於此。除排水這一實用性外,威武兇悍的龍頭也顯示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不可侵犯。同時,建造者們也是藉此物之威力保衛亡靈。

荊門明顯陵導遊詞 篇6

  要想深入瞭解這座古都城,就必須首先對整個楚國曆史及它所創造的燦爛文明有所瞭解。

  按《史記·楚世家》和《國語·鄭語》的說法,楚人是祝融的後裔。祝融是火神兼雷神,“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時爲高辛氏的火官之長,死爲火官之神。祝融部落在夏朝時就已發展成爲一箇勢力較大的部落集團,號稱祝融八姓。殷商時期,祝融部落集團分佈於上商之南境,因其生長牡荊,被商人稱之爲“荊”。西周時期,荊人的首領鬻熊,審時度勢,率楚民背棄商紂王,西行投奔周文王,並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後來,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爲楚君,荊楚開始躋身於諸侯之列,楚國正式誕生了。

  熊繹建都於丹陽,即今襄樊市南漳縣境內。熊繹的第四孫熊渠,是一位既有才識又有進取心的君主,他整軍習武,趁着中原動亂之機,開始了開疆拓土的進程。春秋戰國時期,楚地之主熊通,繼續了熊渠的開疆拓土歷程。熊通自稱“楚武王”,成爲天下諸侯中第一個敢於自己稱王的國君。後文王即位,遷都於“郢”,今湖北宜城境內。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國的大國聲威真正建立起來了。

  楚莊王勵精圖治,武功之時,選拔孫叔敖實行文治,楚國出現了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鼎盛時期。共王繼位後,楚國開始走向衰弱。康王,靈王,平王,昭王之時,進一步衰落。公元前506年冬,吳,蔡,唐三國合兵攻楚,並陷落郢都,後秦楚聯軍擊敗吳軍,昭王回到破敗不堪的郢都,感傷滿懷,與臣僚商議後,遷都長江北岸的今湖北荊州,都名仍爲郢。

  楚悼王謀求富國強兵之道,任用吳起變法,並取得了成效,一時間,楚國兵強馬壯,橫掃中原,初露稱雄之勢。威王后期,楚國成了七雄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楚國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但懷王未能把握好合縱連橫的機遇,致使楚國在戰國鬥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楚國開始走下坡路。公元前312年春,秦大敗楚于丹陽,並奪取了楚漢中郢。公元前278年,秦軍對楚國國都發起總攻勢,很快佔領了郢。頃襄王東逃至今河南淮陽,建立新都陳郢,後考烈王時,遷都壽郢,即今天安徽壽縣。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即位,開始統一全國的進程。公元前223年,秦軍攻陷壽郢,綿延800年的楚國就此滅亡。

  縱觀整部楚國曆史,楚子受封,昭王南征,楚子問鼎,吳起變法,宣威盛世,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湖北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楚國的興衰史,其都城變遷丹陽,荊州紀郢,淮陽陳郢,安徽壽郢,紀南城見證了楚國的興衰。

  紀南城,位於荊州城北5公里。荊州爲我國曆史上的名城重鎮,農商興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國時諸葛亮稱它“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爲歷兵家必爭之地。因在紀山之南,故名紀南。它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南方最大最繁x的城市,楚國的國都,因楚國人將作過都城的地方叫“郢”,因此,紀南城又被稱爲“紀郢”。

  據文獻記載,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國“白起拔郢”,楚頃襄王遷都陳郢,楚國共有二十個王在此建都,長達411年之久。

  紀南城西有沮河自北向南流入長江,城東有夏水,揚水與江水交匯,城北有大道直通中原,水陸交通方便。在軍事上,它可鎖巴蜀,控吳越,爭衡中原。在經濟上,江漢平原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是一箇少有的富庶之地。

  使楚國成爲霸主的傑出人物是楚莊王。在這個歷史人物身上,還頗有些傳奇色彩呢!據《史蹟》記載,他即位後的三年中,日夜作樂,不出號令,而且不準大臣諷諫。有位叫伍舉的大臣,見莊王左抱鄭姬,又抱越女,終日坐在鐘聲鼓樂之中,再也看不下去了,便採用寓言的形式諷諫說:“有鳥在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充滿自信地說:“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遂罷樂聽政。他任用賢能,開疆拓土,爭奪中原,先後統一了五十多個諸侯國,被各諸侯國推爲“盟主”。楚國的疆域在全盛時期,北至黃河,東到海濱,西至雲南,南到湖南南部,包括長江,漢水,淮河流域最重要的地區。

  在此基礎上,楚國孕育了輝煌燦爛、影響深遠的荊楚文化,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他的《楚辭》。楚文化因楚國楚人而得名,是興於周而對中x文化產生廣泛影響的一種區域文化,綿延800多年,與周朝相始終。隨着楚國一步步走向繁榮強盛,楚文化脫穎而出,進而與中原文化分庭抗禮,共同成爲中x文化的兩大主流。在以後的歲月中,南北兩支x夏文化相互融合、轉變、更新,一起鑄就了古中國的燦爛文明。楚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髮展壯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可以把楚文化劃分爲濫觴期,勃興期,鼎盛期和轉變期四個階段。楚人建都丹陽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濫觴期;春秋時期是楚文化的勃興期;戰國時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秦漢之際是楚文化的轉變期。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層面的特徵是積極進取,開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致死不屈。在民族心理層面的特徵是崇火尚鳳,親鬼好巫,天人合一,力主浪漫,與中原文化尚土崇龍,敬鬼遠神,天人相分,力主現實形成鮮明對比。在物質方面主要表現爲漆器,木器及青銅器,絲織,刺繡及工藝品,郢都,宮殿及臺榭建築,帛畫,壁畫及屈騷莊文,編鐘,琴絃及輕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

荊門明顯陵導遊詞 篇7

  紀郢作爲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當時我國南方最大的城市和全國最大的都會之一。漢桓譚《新論》記載:“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爲朝衣而暮敝”。就是說,當時紀郢中,車碰車,人挨人,早晨出來穿的新衣服,到晚上就擠破了。這當然是有些誇張,但也說明當時紀南城是非常繁x的。

  楚國後期的統治者不思進取。驕奢淫逸,使國力日漸衰退。頃襄王遷都陳郢後,楚國的大都會紀郢淪爲廢墟。

  不過,人類在自然界留下的記載是難以泯滅的。1961年和1975年對紀南城進行的考察,獲得了大量資料。當年的土城牆,仍尚存在。城內城外,地上地下,有春秋戰國時期豐富的文化遺存,是研究當時社會變革和楚國曆史極爲重要的文化寶庫。通過考古發掘,紀郢城內楚王臺榭,宮殿及古建築遺址歷歷可尋,陶器,鐵器,銅器,筒瓦,板瓦等東周文化遺物俯拾皆是。紀南城址東西長4450米,南北寬3588米,面積約爲16平方公里。城垣用灰褐色或黃色土築成,現有高度3.9至7.6米,垣頂面寬10至14米,除牆身外,內外均有護坡。城垣外繞護城河,寬40至80米,與穿城而過的古河道相通。城垣四周發現城門7座,東垣1座,西,南,北各2座。西垣北門有3個門道,中門道寬3.6米左右,可通船隻,是迄今爲止世界上已發現最早的水門。城的東南部有大型宮殿遺址。附近有紡織,冶煉等作坊及商業區遺址。今城垣上立有郭沫若題寫的“楚都紀南城”標牌。1962年楚都紀南城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郢城遺址周圍楚墓遍地,離城不遠的紀山,八嶺山,雨台山和長湖邊上的墓葬,規模相當龐大,埋藏了許多重要歷史文物。幾年前發掘了幾座中型墓葬,出土文物就數以千計,其中如吳王夫差矛,越王勾踐劍,越王州勾劍,楚王孫魚戈,彩繪木雕小座屏,鳳紋銅尊,錯銀龍鳳紋尊及彩繪石磐等,都十分珍貴。是我國古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至於出土的成批的楚國竹簡,更是研究當時歷史的寶貴資料。這些歷史文物是湖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真實寫照。

  紀郢城內的鳳凰山,自公元前278年秦國拔郢後,便成了秦漢時期的一處墓地。經鑽探,在5.2萬多平方米的範圍內有古墓180多座,現已經發掘30多座,出土兩千多件文物。1975年6月發掘的168號漢墓,葬於西漢文帝十三年,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屍,對於研究西漢初期的歷史,文化,手工業以及醫藥,防腐技術等都有重要價值。因此,文物考古界將紀郢成爲“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好了,各位朋友,紀南城就快到了,給大家10分鐘的時間整理一下行李,就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座古城,共同感受一下歷史賦予它的厚重感吧!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