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湖北導遊詞(精選28篇)

2024湖北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下面就讓我們坐下來,“偷得浮生半日閒”,看看茶藝表演,喝幾杯清茶吧。

  [野坡嶺景區]

  各位朋友,剛纔我們在峽州民俗表演廳盡情領略了背山的厚重與採茶的歡快,下面就讓我們登上野坡嶺,走進山上人家,去體驗一次山裏人的真實生活。

  野坡嶺

  沿着臺階蜿蜒而上,看着路兩邊的花草樹木,聽着清脆的鳴叫聲,相信各位朋友會有“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的真切感覺。各位朋友,大家請看前面的大石上刻有“野坡嶺”三字,這就是進入野坡嶺景區的第一道關口。據當地老人們講,原先這山坡嶺上人煙稀少,加上樹茂林密,經常有野豬、獾子、麂子、兔子等野獸出現,故名野坡嶺。而如今,住在深山裏面的人家陸續搬遷到峽江邊上,這裏成了上山勞作的必經之路,走的人多了,也不再是荒郊野外了,但這一帶卻保留了“野性”十足的勞作和生活習俗。

  施鹽坡

  沿着臺階繼續登山,路兩邊的植被越來越茂密,這一帶就是“施鹽坡”了。從這裏到平善壩一帶背山面江的山坡,過去人稱“施鹽坡”,實爲“私鹽坡”。這個名字大約起源於清代。據史書記載,清初規定,宜昌只准銷淮鹽。川鹽入境,以走私論處,並於雍正年間,在平善壩設川鹽卡,進行捕緝。據傳,在平善壩橫江設有鐵鏈條,天黑後將鏈條從江水中絞起鎖江,以防船隻偷渡。由於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資,川鹽運鄂又是順江而下,因此,儘管官府嚴禁川鹽入鄂,但從四川偷偷運進的私鹽還是不少。鹽販通常先與湖北買主聯繫好,把鹽偷運到石牌一帶,請“背腳”沿着我們現在走的這條路,將鹽從江邊背到山頂,繞道出峽後,設法過江進城出售。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個山坡叫“私鹽坡”,後避諱“私”字才傳爲“施鹽坡”。

  峽江揹簍

  過去,山民們在這條路上運輸貨物,全靠雙肩和揹簍,人們將背鹽和背貨進山的人稱爲“背腳”,也就是“腳伕”。峽江兩岸,崇山峻嶺,山隔水阻,老百姓世代與高山相伴,也與揹簍結下了不解之緣。過去,這裏是一片揹簍的世界,大背、小背、扁背、腳背、花背、三鬥背、五斗背,種類繁多,樣式精巧別緻。小夥、姑娘、老人、小孩,不論上山還是下山,都揹着揹簍,穿行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之間,成爲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姑娘出嫁,要織“洗衣揹簍”作陪嫁,洗衣揹簍小巧玲瓏,蔑絲細膩,圖案別緻,花紋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勞的“招牌”;女兒生孩子,孃家要送一箇“娘揹簍”(又叫“兒揹簍”),作爲斟“粥米酒”禮行。揹簍成長筒形,腰小口大,專門用來背孩子;摘苞谷則用“高揹簍”,它口徑粗,腰細,底部呈方形,高過頭頂,象倒立的葫蘆;砍柴、扯豬草要用“柴揹簍”,它蔑粗肚大,經得住摔打。用揹簍必用打杵,有了打杵,隨時可歇肩。在道路兩旁,有許多天然的土石坎,可以墩背子歇肩,叫“懶凳”,但總趕不上打杵方便。打杵形如丁字,常叫“丁字打杵”,有的還在打杵腳上釘有鐵箍和鐵釘,一杵一箇窩,用以防滑,所以又叫它“鐵打杵”。背腳要歇息時,隨時可用丁字打杵將簍底撐上,人作半臥勢,以稍事休息。揹簍,在山裏人看來,就象沙漠駱駝,江河之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揹簍,是峽江人民適應特殊地理環境的產物,是歲月的積澱,智慧的結晶,也是一副優美的民俗風情畫。多少年來,峽江人在此上山下山,來來往往,揹負着辛酸與苦楚,也揹負着喜悅與豐收,背出了三峽人特有的自信與剛強。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雖然無法親身體驗背揹簍的滋味,但經過這段臺階的攀登,相信大家早已體驗到了背腳者的辛酸與沉重。

  孤亭

  各位朋友,現在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亭子名叫孤亭,大家可在這裏休息一下。亭子外邊的這塊石碑上,刻着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扇子峽》一詩:“絕境慰人心,誰家住玉岑?亂雲生翠竇,密雪灑青林。高閣臨空豁,孤亭陷邃深。定知非俗士,槽急不容尋”,“孤亭”的名字就是從詩中第六句而來。南宋著名詩人陸游遊覽三峽時,被這裏的秀麗風光所吸引,他觸景生情,揮豪寫下了這首詩。站在孤亭,向四周望去,遠處羣山蒼茫,雲霧繚繞,近處桔林簇簇,炊煙裊裊,腳下大江奔湧,百舸爭流,一幅巨大的峽江山水風光圖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目及千里,思接千載。

  孤亭,還是中觀石令牌的絕佳之地。站在這裏,放眼望去,巍峨的石令牌矗立江邊,氣勢非凡,它與身後的山體有一道裂縫,寬3米有餘。據說是大禹治水時用神斧所劈,誰知石令牌堅不可摧,只劈開一道裂縫。從山頂上看,石令牌與其身後的山體恰似人的鼻子,因而此山叫石鼻山,南宋建炎年間峽州夷陵郡曾設治於石鼻山,達六七年之久。

  天下第一桃

  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道路左邊,這裏有“天下第一桃”桃園。石牌一帶,氣候宜人,土壤呈酸性,自古就爲產桃之地,歷史上多有詩文吟唱:“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桃花飛綠水,三月紅江邊”等等。但由於歷史原因,歷史上桃花盛開的美景,已名不符實了。三峽人家風景區在開發和建設中,成功的引進了北京農科院培育的優良品種——大富豪雪桃,栽植面積達10多畝。這種桃花花期長,花瓣大,花色鮮豔,掛果週期長,從春季開花至冬季採果,長達200天左右,桃果在生長期呈青、黃、玫瑰紅三種顏色的神奇變換,令人驚歎!該桃果子大,平均單果重250克左右,最大的可達800克,因而被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譽爲“天下第一桃”。該桃的另一獨特之處是爲反季節水果,春季開花直到冬季方可摘果,期間花開花落,顏色變化,桃果滿枝又爲峽江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沿着石板路前行,穿過一片樹林,十幾棟高低錯落有致的土屋出現在我們眼前,這就是山上人家了。屋上蓋着石板瓦或小青瓦,牆上掛着蓑衣、斗笠、揹簍,屋頂炊煙裊裊,四周鳴犬相聞,桔林掩映的田間不時傳來野味十足的峽江情歌。隨着腳步的移近,不知各位朋友有沒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山上人家民居

  各位朋友,這種獨特的民居就是人們所說的“吊腳樓”,朋友們可能只從電視上見到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它。山上人家的這種“吊腳樓”,被現代建築學家稱爲“杆欄式建築”。峽江一帶地勢險峻,房屋多依山勢而建,木質結構,房前屋後,竹林芭蕉簇擁。遇到高坎地勢,則要立柱或築牆,才能與正屋跑平合檐,故稱“吊腳樓”。其獨特之處是前低後高,側面有走廊,後面有陽臺,俗稱“走馬轉角樓”。一般分爲上下兩層或三層,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堆放雜物,還可防止毒蛇猛獸侵襲。吊樓有大有小,一般人家爲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吊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杆。由於臨江,地勢險要,一戶人家的一套居子,往往有三四個層次,似臺階一樣。步入山上人家,幾步臺階,便把你引進一箇個原始淳樸的屋子,進入屋子,穿過一道門,又一架臺階把你引入另一處居室,好像捉迷藏一樣,迴廊九曲八折,遮遮藏藏,外人進得去,卻難走出來。在這些老屋裏走一走,便可領略到峽江人順應自然,又不斷地與自然抗爭,執着地營造生活,又拼命地享受生命的個性。而屋頂上的遮蓋物,也是大有講究的,有蓋泥瓦的,也有蓋茅草、石板和青瓦的,各有所喜,也各有其說。蓋泥瓦的人家會說“黃土上了屋,家人都幸福”;蓋茅草的人家會說“茅草屋裏臘肉香”;蓋石板的人家會說“石板底下有福享”。但這都體現了峽江人民的樂觀、風趣和對生活的熱愛。走上吊腳樓,檐角高翹,曲廊盤繞,舉目四望,風光如畫,大有空中樓閣之詩畫意境,有詩讚嘆道:“奇山秀水妙寰球,山上人家美盡收。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作夢也風流。”

2024湖北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河源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

  龜峯塔位於東江邊的龜峯山上。傳說神仙因同情終年爲水所害的河源人,萌發了惻隱之心,在新豐江與東江匯合的地方放了一隻大水龜,讓它變成一箇山包,然後建一座塔以鎮水妖。故此山稱爲龜峯山,塔名曰龜峯塔。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是廣東省公曆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樓閣式磚塔。

  傳說從前河源人民年年爲水患所害,苦不堪言。神仙雲遊於此,看到民不聊生,萌發了惻隱之心,遂在新豐江與東江的匯合處投下巨龜,化爲龜峯山,上置龜峯塔,以鎮水妖。至此人民安居樂業,歲歲平安。

  龜峯塔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屬佛塔,歷來被列爲“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東江第一塔”美譽,爲廣東省首批公佈重點保護文物之一。龜峯塔平面爲六角形,第一層外邊長爲四點八米,內邊長爲一點六米,牆體厚爲三點三米,通高四十二點六米。塔正門向東,塔外觀爲七層,內爲十四層,一明一暗,有如竹子,節節上升,層層收分。各層設有杉木樓板加鋪方磚,其中暗層有穿牆上下兩個門,四個佛龕。明層有一門上通另一層平臺和五個門孔通外邊平座欄杆,沿階梯盤旋而上,可達頂層。平塔屬青磚結構,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層狗牙磚疊墊出挑,出檐較其它塔寬厚。平座設有木欄杆,每層六角均有角柱,柱間飾橫架欄額相連,爲典型宋代仿木樓閣式磚塔。每層塔檐現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當滴水,角梁下懸掛銅鐘。龜峯塔經八百五十七年的風雨侵蝕,原塔頂已失,臺基被堆積塵土埋沒,塔檐與平座崩塌,瓦面無存,塔內各層原有木樓板亦已毀壞殆盡。

  龜峯塔外觀爲七層,內爲十四層,屬磚仿樓閣式塔。塔呈六角型,底邊長爲5米,內空心,塔底壁厚爲3米,有穿壁磚級直上各層樓板,繞塔外平層座逐級可登上頂層。修復前,塔頂已毀,殘高爲32米。龜峯塔修復前,塔身基本完好,未見有傾斜與裂縫。原塔爲黃泥砂漿砌結,磚有青、紅兩種,尺寸不一,規格有30餘種。塔頂臺基已被堆積土埋沒,東北角有兩棵大葉飛榕。從首層塔身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挖掘考證,原應有副階存在,即首層六角均有3米左右的木樑斗拱瓦面。塔身每層遞減,各層均有菱角牙磚疊澀挑出的檐口與平座,因年久失修,修復前的塔檐與平座,已有不少崩塌脫落,特別是二層東南角尤爲嚴重。各層瓦面無存並遍生雜草飛榕,塔身內腔原有的木樓板,亦已毀盡無存。

  民間流傳有“龍川塔無影,河源塔無頂”的傳說。其實,龜峯塔原是有頂的,其一:河源塔無頂只不過是一百多年來的事。因爲《河源縣誌》記載:“咸豐二年壬子(公元1852年)龜峯塔崩第一級”。這裏所指的第一級,其實就是塔頂。估計塔頂從此後就未有復原,現塔頂所堆積的較少青磚,可能是後來臨時用大鐵鍋封頂時而砌的。其二:修復前塔身內腔第六層保存有一條40×40釐米的硬質託梁,這是龜峯塔原有塔頂的實物依據,現在恢復塔頂也照原用這條託梁。其三:據專家考證,凡宋代磚砌的密檐式樓閣塔都是有頂的。

  一九八九年河源建市後,在省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龜峯塔獲立項修復。修復工程嚴格遵守“修舊復舊”,“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該塔在民間有“河源塔無頂”的傳說,但據有關專家考證,龜峯塔原有塔頂,只是因爲“咸豐二年壬子,龜峯塔崩第一級”(見《河源縣誌》)所造成的。縣誌所記的“崩第一級”即是原來的塔頂。且修復前在塔腔第六層發現的一條大橫樑,就是建塔時用來承託塔頂的實物見證。從首層塔身外面的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周圍出土的柱礎石可以證實,該塔原有副階存在,即首層六角伸出四米木樑塔檐,俗稱“塔裙”,這次按宋式復原。在維修復原過程中,先後發現幾塊紀年磚。其中一塊上刻“紹興二年壬子十一月二十九日磚”;另一塊上刻“萬曆三十年修”。這兩塊銘文磚不但解開了該塔始建實際年代的千古之謎,而且還證實了明代萬曆年間重修過一次的史實。修復後的龜峯塔更顯得莊嚴雄偉,瑰麗拔秀。登上該塔憑欄四眺,新老市區一覽無遺。現已開放爲旅遊區,吸引着大量中外遊客。

  鑑於龜峯塔歷史悠久,塔式典型,爲東江著名古蹟,有較好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重修龜峯塔對保護文物和發揮古塔的旅遊參觀作用,豐富人民羣衆的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作用。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20_年05月25日,龜峯塔作爲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24湖北導遊詞 篇3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長江三峽遊覽觀光!我們今天將要遊覽的是西陵峽口風景區。

  西陵峽口風景區位於燈影峽與三峽大壩之間,橫跨西陵峽兩岸,交通便捷,從宜昌市或三峽大壩出發,陸路經宜蓮公路,水路經長江黃金水道均可到達,同時,乘輪渡過江,還可到達南岸的石牌和三峽極頂風景區。西陵畫廊由“永遠的西陵峽”峽谷風光、江南三把刀、江北的仙人橋和地質公園、西陵峽沿江棧道組成。它以峽谷風光、地質公園爲特色,是開展地質科考、書畫觀摩、觀光攬勝、徒步遊三峽等旅遊活動的絕佳之地,主要景觀有震旦紀、寒武紀世界標準地質剖面、世界__三峽石刻、仙人橋、天柱山、三把刀等。

  西陵畫廊是整個三峽中最爲神奇壯麗的峽谷,因而北宋領袖歐陽修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絕唱,陳毅元帥也寫有“三峽天下壯,請君乘船遊,西陵甲三峽,忘返興猶稠”的豪邁詩篇。三峽大壩竣工後,從三峽大壩到葛洲壩之間長38公里的西陵峽段將是__不被淹沒的峽谷,將保持原汁原味的峽谷風光,是永恆的三峽風光,是尋夢三峽的樂園。西陵畫廊北岸蓮沱一帶的寒武紀、震旦紀地質剖面,是20世紀20_年代地質學家李四光發現並命名的,是全國三大典型地質剖面之一,揭示着地球遠古的奧祕。

  仙人橋是西陵峽風光的最佳觀景點,其附近的峽谷段是三峽最窄處,兩岸峽谷壁立千刃、幽深谷底驚濤拍岸,是體味三峽雄奇風光的極佳地段。仙人橋原名天生橋,位於江北岸懸崖上,它三面絕壁,一面臨江,在兩山之間,凌空飛架,險峻奇特之至,傳說是天上的仙女與凡間樵哥一同__時,仙女裙帶化成的彩橋。“仙人橋上白雲封,仙人橋下水洶洶,行舟過此停橈問,不見仙人空碧峯”,宋代詩人田鈞當年途徑橋下,因山水兇險和不見仙女倩影而深爲遺憾。而今,這裏開發成爲旅遊區,一箇雕刻精美的仙女塑像鶴立於__臺上,似在飄然__,栩栩如生。站立橋上,上下百里西陵畫廊盡收眼底,但見雲卷細浪,霧散輕紗,偌大長江,飄忽如帶,千輪萬舟,形如柳葉,真有白居易“路穿天地險,人續古今愁”的感受;放眼四周,美景如畫,東有石門天險,西有三把刀名峯,北有“山勢嵯峨半插天”的天柱山,南有明麗生輝的明月峽,令人目不暇接,心馳神往。

  嫘祖廟

  船出西陵峽,遙望西陵山,在望娘坡前綠樹叢中,那一座黃瓦白牆的仿古建設就是嫘祖廟。嫘祖廟又名西陵山廟,佔地1000平方米,高108米,爲紀念黃帝正妃嫘祖而建,1993年重建於西陵山。

  蠶絲在西陵。西陵地域遼闊,在黃帝時代西陵即諸史籍,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遠古西陵,即今以宜昌爲中心含川東、鄂西、襄北、荊湘部分區域。西陵峽因西陵山而得名,西陵山地處長江中上游的結合部,是峽州(今宜昌)千古名山,在宋代王存所著《元豐九域志》中,西陵山被列爲峽州六處古蹟之首。

  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爲嫘祖。嫘祖爲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相傳黃帝在與蚩龍的爭鬥中南下西陵後與當地的村女嫘祖結爲夫婦。嫘祖秀麗聰慧,發明了養蠶、繅絲和紡織,與黃帝一起組織部落裏的男女老少,男耕女織,共同創造了華夏古代文明,爲開創中華基業,盡心盡力,被後世尊爲“先蠶”。每年農曆3月15日,是嫘祖的生日,嫘祖廟舉行“先蠶節”,盛況空前。

  嫘祖與黃帝結合,一統中華大業,她日夜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她在伴隨黃帝南巡時,由於積勞成積,病逝途中,死於南嶽衡山嫘祖峯前。黃帝敕封她爲“祖神”、“道神”,人們又尊稱她爲蠶農和紡織行業的保護神。

  嫘祖聖地西陵山。早在宋代就已銘文列爲峽州古蹟,明代西陵山已是古木參天,當時西陵山廟已形成相當規模。

  古西陵山是祭祀軒轅黃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的聖地。而西陵山上的祖廟卻毀於1940年6月的日本侵略軍的炮火。無情的歷史,記下了國土遭蹂躪、人民被__、祖廟被炸燬的血海深仇,給我們提出了應當永遠牢記的“落後就要捱打”的警示。

  改革開放,國運昌興,宜昌人民經過深入考證,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就提出了恢復西陵山景區,建立嫘祖紀念館的動議,跨入九十年代後,對西陵地域和西陵之婦的考證工作日趨深入,並在報刊雜誌上開展了充分討論,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態勢,達到了愈辯愈有,對壘雙方雙贏局面。在充分討論、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完善了西陵風景區建設規劃,並於1993年2月正式破土動工。

  1994年7月,西陵山風景區一期工程嫘祖廟建成。嫘祖廟,是紀念性建築,佔地925平方米,建築面積1217.27平方米,從外看像似三層,實際四層,多層重檐,棱角刺天;從底層到頂端,高26.53米;24組風鈴,懸掛翹角,隨風飄動,傳響天外。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嫘祖廟的一樓,這裏是瞻仰嫘祖殿堂。大殿頂端,有精工彩繪、富麗堂皇的龍鳳呈祥圖案,其下有8組16個斗拱、28只丹鳳,代表炎黃子孫遍佈五湖四海,四面八方。跨進大門檻,仰頭即可看見象徵富麗的牡丹花,表示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彩繪荷藕溢出清香,代表華夏兒女的人品高尚。殿堂正中,供奉着嫘祖塑像,這尊塑像高6.3米,是根據明代以前繪製嫘祖圖像,經重慶美院再創作而成的。嫘祖手拿蠶繭正在抽絲,兩個侍女,一箇手捧金梭,另一箇獻出的是絹綢。嫘祖慈祥端莊,宛如正在教民蠶傳授藝主。

  嫘祖廟一期工程完工後,迎來了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和宜昌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全國第一次嫘祖文化研討會在宜昌召開,來自北京、湖南、四川、湖北的60多位學者、專家雲集西陵山,從不同學科深入研究嫘祖,發掘線帛文化,以大量的文獻事實,雄辯地確認宜昌是遠古西陵歷史地位。

  今日嫘祖紀念館,已成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科學文明的教育陣地。當人們走近館前廣場,嫘祖紀念館和黃帝、嫘祖塑像將映入眼簾。拾級而上,雙亭榭式碑廊,將向您敞開胸襟,銘石碑文將向您敘述千古歷史;走出碑廊,廟前左邊豎立着雷潔瓊女士在1994年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題寫的《中華民族之母嫘祖》手跡。右邊立着的是一方廟字碑,以《說文解字》引文,註釋了嫘祖乃民俗廟、祭祖之廟。

  再拾級而上,在“人文初祖”橫額下,寫着西陵山人的七字集聯:

  上聯是:軒轅宏恩比宇宙,

  下聯是:嫘祖浩績貫乾坤。

  這幅楹聯,以宏恩比宇宙,浩績貫乾坤,肯定了嫘祖與黃帝齊名的始祖地位。

  步入瞻仰亭,一副長聯躍入眼簾。

  上聯是:桑綠四野衣被萬民偉哉斯功煌煌嫘祖華夏聖母;

  下聯是:絲連九州跡耀千載榮兮茲土燦燦元妃楚峽蠶娘。

  讚頌了嫘祖的歷史功績,寫明嫘祖發明養蠶繅絲爲人類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在後殿壁照,藏一幅精工製作的黃帝嫘祖桑蠶圖,這是一幅仿銅壁畫,古樸典雅,畫面人物,栩栩如生。

  登上二樓,我們就步入了嫘祖業績展。在“人文嫘祖”“先蠶嫘祖”西陵蠶絲源遠流長“西陵聖蹟”四個板塊中,您將看到宜昌學者、專家、實際工作者,在嫘祖課題、西陵考證的研究工作中,十多年來,持之以恆,團結奮進,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他們以實事地求是的科學態度,用事實說話,文獻作證,糾正了《水經注》作者酈道元,將黃州“西陽”誤刻爲“西陵”和唐代文人張守節、徐廣在《史記》註釋中,誤引、誤注所造成千古大錯,從而再一次確認了宜昌是遠古西陵的歷史地位。

  當您走出三樓歌舞廳,您將捲進歡樂浪潮,融入《嫘祖頌》的樂曲聲之中,採桑、織帛、相逢、復見四個片斷的歌舞__,將把您從遠古引向現實,您在歡快、動情的樂曲聲中,將情不自禁地走向嫘祖,敬獻鮮花,您的行動正好表達了炎黃子孫對先祖的一片虔誠之心。

  當您走上四樓,您會看到“僭僭覽勝”的標牌。“僭樓”低矮,視野難展,人所共見,而嫘祖紀念館置僭樓覽勝,正是其獨道之處,在僭樓,您不僅可以領略“舉目看三峽,俯首眺葛州,四十佳景首尾佔,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奇觀美景,還能看到宜昌從遠古西陵走向現代文明的腳印。

  從僭樓下來,經過火鳳凰虛彌廟,穿過桃李林、桂花林走進西陵陶苑,在這裏,您既可以看到“古龍窖”,還能看到製陶專家用現代電窯向您傳授製陶技藝,提示古陶奧祕。

  好了,關於西陵峽口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謝謝大家。

2024湖北導遊詞 篇4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裏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裏將由我爲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如大家所想的一樣,)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當然,在這些文物裏面,就其發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字,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其間出土的不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的兵器、車馬器、樂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許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國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爲國內所罕見。衆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從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禮制、戰爭、科學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文化。因此,我們到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僅是去參觀幾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憶古老的中華文化。那麼,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種什麼文化呢?在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問題。

  衆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爲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餘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纔有了發展。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大動盪、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爭頻繁,羣雄割據,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候不斷擴張。與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於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域文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曾侯乙墓和曾國。曾侯乙墓的發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因此,很難單純的把曾侯乙墓歸於楚文化還是周文化的範疇。學術界一般單稱其爲曾侯乙墓,而不稱其爲“周墓”或“楚墓”,有人乾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屬於周,又不屬於楚,而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特色,我們可否說它反映的是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從這一點上看,曾侯乙墓發掘的意義不亞於甚至超過秦始皇陵的發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常言道“眼見爲實、耳聽爲虛”,那麼還是讓我們一起到裏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着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模是較大的。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槨(guo)室模型,它是根據1:10的比例製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爲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前面我們說過,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這裏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傑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共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曆年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餘下的時間裏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遠的古文化。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到樓上繼續參觀。

  這裏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所以許多新穎的作戰武器脫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戰爭的大致輪廓和想象出他們使用兵器的類型呢?

  最後大家將要看到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於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爲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爲銅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爲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着優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複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後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佈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頻準確而成爲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複製出來,面對這些上古時代的傑作,真叫人歎爲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大概也不爲過吧?

  爲了滿足各種中外遊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於那悠悠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麼,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長廊傳來的音樂。

  好了各位朋友,關於湖北省博物館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剩下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的參觀一下,半小時後在大門口集合上車。)

2024湖北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

  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來到景色宜人的人間仙境——九宮山觀旅遊,我是你們此次的導遊員、朱磊。很高興認識大家,更榮幸爲大家導遊,這位是爲我們駕車的劉師傅,劉師傅行車多年,經驗十分的豐富,車行安全就交他了,也請大家放心。一路上如果大家有什麼好的意見或見意,請儘管提出,我們會盡力爲大家解決;有什麼做的不好的地方,也希望大家隨時指出,以便更好的爲大家服務,在此也希望九宮山的好山好水好仙境,能帶給大家一分好心情。現在請大家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出現在你們眼前的便是被譽爲九宮珍寶的迎客松,這顆高有9米,已經歷經了300多年的風霜雪雨的迎客松,現在已成爲了九宮同的獨特象徵。您看她像不像一位飽經蒼桑的老人。千百年來一直在守護着這樣一箇人間仙境,今天好正客串着迎賓先生。難歡迎各位的到來。

  人們都說:“湖北的九宮山集黃山之奇,鍾廬山之秀”那是不是這樣的呢?那現在由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九宮山吧。九宮山位於湖北省通山縣境內,幕阜山脈的中段。其主峯老鴉尖海拔1656米,是鄂南的峯。總面積有210平方公里,高通山縣城58公里,距武漢市178公里,是經國務院批准的重點風景名勝區,當然她也是湖北省的旅遊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她既有江南山峯之奇秀,又具有塞北同峯之雄偉兼具五月之雄、奇、險秀、幽,被世人們稱爲“九天仙山”;再加上她宜人的自然氣候和道教名山之美稱,成爲了湖北省旅遊業的精品和旅遊名山,國內外的遊客對此都情有獨鍾。九宮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是隨處可見,像奇峯異石、古木參天、珍禽異獸比比皆是,而佛教與道教的教義因爲是層層相扣,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仙境奇畫。九宮山不但是遊覽的佳境,更是避暑的盛地,她七月的平均氣溫有22。1攝氏度,比廬山低0。7攝氏度,比北戴河低1攝氏度,夏季的氣溫也不超過30攝氏度,這也正好應和了一句描述氣溫變化的話,我想大家都比我清楚不過了,是的,那就是“早穿棉襖,午穿紗,晚上圍着火爐喫西瓜”,因爲在這裏不管是再炎熱的夏天,晚上都得蓋一層厚厚的棉被,真可謂是“三伏炎蒸人慾死,到此清涼頓成仙”。人們都說:春要賞花上九宮,夏需避暑飛九宮,秋賞紅葉飄九宮,領略北國風光必衝九宮。九宮山集山青、水秀、泉溫、洞奇、飛瀑六絕於一體,主要景區有:雲中湖景區、銅鼓包遊覽區、雲關景區、石龍溝景區、森林公園、闖王林等。

  現在我們汽車已經行駛在九宮山鎮上了,也就是即將要瀏覽的雲中湖景區所在地,但是離雲中湖還有一小段距離,我借這段時間跟大家簡單介紹地一下雲中湖:雲中湖她海拔有1230米,是我國高度僅次於的天山和長白山天池的第三大高山湖泊。,同時也湖北省的高山湖泊。劉禹錫有這樣一句詩:“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她把號稱“九天仙山”的九宮山寫得是淋漓盡致,九宮山她不僅是山高水深,而且鍾靈毓秀,就像雲中湖的蓄水量就達到了100多立方米。再加上雲中湖在周圍四峯五嶺的環抱下。湖中的別墅、亭閣倒影有序,湖中的游魚行往如織。讓人有一種人在“船中游,雲中湖中飄”的神韻之感。雲中湖的水質非常的好,養料充足,也正因爲如此使得這的魚產品極爲獨特。就像小銀魚,就是雲中湖的特產之一。我想今天中午大家也品嚐到這道美味佳餚。如果大家也覺得它是道家常美味的話,不妨帶點回去,給你們的新朋好友也嚐嚐鮮。各位團友,我們再往前走就可以從另外一箇角度,觀看雲中湖,就像老作家徐遲在不同角度遊玩雲中湖時,他看見湖面好像是一幅與天接吻時天地交合的乾坤熱戀圖,所以有感而發,又命其爲吻天湖。但是在古時候,雲中湖又稱龍潭。但稱爲龍潭是有個說法的。古時候雲中湖與龍有着緊密的淵源。並且在龍潭的中間呢也有個龍珠島。關於龍珠島就有一箇古老的傳說。相傳龍潭住有一條老龍。老龍生有九子,九子天性好玩,常在雲中湖,揚波擊浪,時而騰上高空,吞雲吐霧,使得雲中湖雲霧繚繞。具說有一日,小龍們偷出老龍的寶珠,到雲中湖的上空,玩九中戲珠的遊戲,不小心將龍珠掉入了湖中慢慢浮起,就化作如今的龍珠島也就是我們即將要下榻的酒店龍珠山莊的所在地,除此之外,龍珠島的周圍還有很多其它的設施像休養院,劇院,商場等這爲廣大的遊客提供了周到的服務,可是雲中湖的優美風光還需要大遊客們的平常的保護,而不損壞環境,所以大家的遊玩的時候也不要亂扔紙屑注意環保。

  人們都說夏日的九宮山是一箇清涼世界,那麼冬日的雲中湖就像是個冰雕細琢的童話世界.如果大家有機會可以俯視整個雲中湖的話,她就像是個道教的五行八卦圖,這樣說雲中湖是個好山好水好世界的人間仙境的風水寶地就不足爲奇了,因爲除此之外,在雲中湖的周圍還有一座風水寶地的象徵,也就是大家右手邊的這座寶店真君實店,它是一座道教風水反八卦建築,也是九宮山幾十年倖存的古建築,張道清祖師爺的肉身也曾經的裏面完好無缺的保存了648年.那今天由於時間問題我們就不具體的參觀這個宮殿,不過,大家如果再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在來這玩,那下面的時間就留給大家拍照留念,讓大家也可以置身於這樣一箇人間的洞天福地當中去。

  好的,各位遊客,我們今天上午的遊覽就到這裏,我的講解也先告一箇段落了,在此也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

2024湖北導遊詞 篇6

  神奇龜峯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自然瑰寶,也是景區標誌性的奇特景觀,它是由一塊巨大的裸露花崗岩石形成的山體,俊俏挺拔、氣勢宏偉,海波1260米,堪稱世界地質奇蹟。說到龜峯山的來歷,相傳在遠古時代,龜峯山本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海里有一隻龜經潛心修煉千年終成正果,神龜用它修來的千年道行爲人間疾苦的人們行善,一次不小心得罪了玉帝之子—太陽,被貶落人間化成一座大山,就是今天的龜峯山,從此神龜就在這裏日日夜夜守護着這一方的人們。大家請往我手指的地方看去,神龜昂首問天,好像正在張大嘴要吞掉天上的太陽一樣。神奇的傳說爲龜峯山塗抹了神奇的色彩,也寄託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裏不僅有天然神龜,還可以頌龜、觀龜、賞龜、品龜、飲龜、食龜等以龜爲文化核心的長壽文化。

  龜峯山是長壽山:一是從龜峯到龜尾全場16公里,寬7公里,方圓100多公里,人稱“天下第一龜”;二是龜是動物界壽命最長的動物,自古作爲長壽、健康、吉祥的象徵;三是龜峯山有“天然氧吧”、“綠色寶庫”之稱,景區森林覆蓋率95%,生態環境一流、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四是遊客來這裏可以喫山野菜、喝山泉水、飲巖綠茶,白天登山旅遊,晚上看民俗演出,心情愉悅,延年益壽;四是龜峯山民風淳樸、勤勞善良,有着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在這裏您能看到老人們即使年老體邁,仍堅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或輕微的農活,看到他們那種樂觀的情緒、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的心態及濃厚的愛心,您會想要和他們一起去生活、去勞作、去運動、去鍛鍊當地還流傳一句順口溜:“經常運動,百病不碰”。到了冬家家戶戶,烤兜子火、喝老米酒,享受着“兜子火,老米酒,除了皇帝就是我”的自由自在神仙般的生活。智者壽,仁者壽,這就是龜峯長壽的奧祕吧!

  我們賞完龜峯勝景,接下來前往千年古寺—能仁禪寺。能仁禪寺,原名普化寺。始建於漢桓帝年間,是我國佛教最早的寺院之一,解放前毀於兵火之中。相傳曹操曾朝拜能仁寺,並親筆撰寫了“名山名剎名僧此日名傳原是龜峯名勝境,古寺古人古聖當時古蹟儼然天竺古能仁”這一千古傳頌的楹聯,既讚美了龜峯山仙景,又表明瞭對能仁禪寺的景仰推崇之情,充分證明佛教聖地能仁寺在當時已頗具名氣。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征戰中原,也曾遊幸龜峯山,並在能仁禪寺留下千古佳句。其鼎盛時期,寺內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及寮房等近百間,僧衆達千餘人。東晉仁法禪師、唐代真應禪師、虛應禪師、靈應禪師、宋代圓喜禪師、明代道一禪師、修一禪師等高僧大德先後在此住持,香火一直旺盛。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能仁寺第一期工程——玉佛殿!這座殿是20_年4月動工興建,採用仿唐式二重檐古代建築。一樓是唸佛堂,是供僧人和信衆唸佛修行之用。中間供奉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左邊的觀世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她們協助阿彌陀佛弘揚西方淨土的修行方法。二樓是玉佛殿,因爲殿中供奉的是由緬甸白玉精雕而成的釋迦牟尼佛像而得名,這尊佛像高達4米,重達15噸左右,是我們華中地區第一大玉佛!大家可以進來禮拜一下,保佑大家吉祥平安!釋迦牟尼佛的左右的是“苦行第一”的迦葉尊者,右邊的是“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他們侍奉釋迦牟尼佛的兩邊。在殿內的左邊是“普賢菩薩”,她象徵是真理,她的座騎是大象,寓意吉祥、謹慎、穩重!在殿內的左上角是“文殊菩薩”,她象徵的是大智慧,她的座騎是獅子,寓意佛法的威嚴,如果我們的香客是學生的或者家裏有讀書或要考大學的一定要來拜拜文殊菩薩 心誠則靈 確保金榜題名!

  殿內釋迦牟尼佛神態和善、安寧,大家可以進來禮拜一下,保佑大家吉祥平安。如果大家有心,不防爲能仁禪寺的重建出份力捐款積德,不在多少,爲家人祈求平安,佛曰:瑬一縷黃金,蓄財富,取之不盡,福相隨

2024湖北導遊詞 篇7

  “男人一路歡笑,女人一路尖叫”——中外遊客如此評價九畹溪漂流。九畹溪距三峽大壩20公里,分爲兩段,上段兩人一舟,闖越怪石密佈、浪花四濺的激流險灘;下段坐觀光艇或衝鋒舟,穿越絕壁林立、山窮水復的九畹峽谷,欣賞地縫、仙女山、望夫石等奇觀。漂流九畹溪,體驗浪遏飛舟的快感,享受戰勝自我的激情,被中外遊客譽爲“三峽第一漂”。

  九畹溪曾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早年開壇講學、植蘭修性之地,“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即指此地。從秭歸新縣城至九畹溪,沿途有問天神簡、神牛泉、將軍巖、美女曬羞、剪刀崖、和尚巖等十餘處自然景觀,有與屈原文化緊密相關的問天簡、壇包、神龜石、巨魚坊、求字碑、硯窩臺、筆峯石、靈芝巖等近二十處人文景觀,有極具科學研究價值的古懸棺羣,有宗教特色濃郁的聖天觀,有人跡罕至的乾溪溝生態旅遊區,供您欣賞。

  在通往九畹溪景區的路上,茶園坡遂道口,有一塊巨石臨江倚石而立,高約400米,寬約80米,厚約5米。它與主巖之間有一道裂縫,寬處約5米,窄處約半米,把它與巖體完全分離。這塊高而薄的石片,就象人工立起的一方豐碑,又象一片竹木削刻的書簡,相傳楚國郢都失守之後,屈原託弟子石夫將詩簡《問天》帶回家鄉,焚於高山之巔,石夫不忍,將詩簡藏於此處,人們稱它爲“問天神簡”。

  巨魚坊 在九畹溪口,有個雖小卻很有名的碼頭,叫巨魚坊。相傳屈原投江汩羅之後,水神湘君、湘夫人派洞庭湖神魚將他的屍體送回故鄉,交給屈原的妹妹女須。神魚完成任務後,再也沒有回洞庭湖,它上下一年一迴游,上不過泄灘,下不過新灘,一直守在九畹溪口的江水中。清代詩人程含章作詩歌頌它:“客言秭歸山下水,中有神魚長不死。當年屈子投汩羅,神魚銜送歸鄉里。”

  神牛泉

  在通往九畹溪景區的路上,過芝蘭小集鎮不久,可見臨溪一道絕壁上有許多蘑菇狀的鐘乳石,石縫中噴射出一道山泉,形成一道瀑布,人們稱它爲神牛泉,當地人叫它“沙牛屙尿”。每逢雨季水大之時,最遠可噴到河對岸,飛珠濺玉,彩虹斜掛,形成一道奇觀。當地人有首歌專門吟這神牛泉:“一股清涼泉,洞洞兒裏流出來,流將出來洗衣裳。藍的好洗花的好漿,手拿楊木棒槌,棒出個大太陽。郎在對面望奴洗衣裳,望得奴家心裏好慌張,一心想情郎,下下捶石板上。”

  將軍巖

  在神牛泉對岸的懸崖上,有一塊酷似人頭的巨石,背依大山,頭頂沖天帽,怒眼圓睜,闊鼻大嘴,脣邊短鬚橫生,五官栩栩如生,石“頭”以黑色懸崖爲身軀,活象一箇身披黑袍、威風凜凜的古代將軍。當地人稱它爲“將軍巖”。

  棺木巖 自古流傳棺木巖,鳥鳴猿啼動人懷。雪飄草林山戴孝,風吹松杉樹舉哀。春到百花呈奠禮,夜來明月照靈臺。不知亡者哪朝輩,棺木七副洞裏埋。

  在九畹溪峽谷中,在一座約700米高的巖壁,在距地面約六、七十米的半腰中有一條很寬的橫向裂縫,縫中放着七具懸棺,因此當地人稱這個地方叫棺木巖。懸棺離公路不足百米,站在公路上肉眼可見。

  ·天門導遊詞 ·大水井導遊詞 紅樓導遊詞 ·木蘭天池導遊詞 ·武漢長江大橋導遊詞

  從九畹溪黑龍潭電站泛舟而下七、八公里,可見一巨石,象一位少婦立於懸巖之上,揹着嬰兒,翹首期盼丈夫歸來。她那上圓下尖的瓜子臉蛋,腦後微墜的髮髻,渾圓豐滿的胸脯,活脫脫一箇望穿秋水的青春少婦。當地人稱它爲“望夫石”。

  望夫處,江悠悠。化爲石,不回頭。

  上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唐代詩人王建詩《望夫石》

2024湖北導遊詞 篇8

  我們今天遊覽的是被稱其爲湖北的“呼倫貝爾”的大九湖風景區,大九湖並非湖,而是一片沼澤地,屬山澗盆地,也是一處高山溼地。高山溼地在我國不多見。這裏海拔1700米,面積爲36平方公里,中間卻是17平方公里的平川,四周高山重圍,若是在平原地區,這塊平地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抬頭見高山,地無三尺平”的神農架羣山之中,出現這樣的大面積的平地,卻是少見的,大九湖因而享有“高山平原”的美稱。

  大九湖位於神農架的西麓,緊鄰四川,靠近陝西,與重慶的巫溪、巫山縣交界,是神農架通向重慶的西大門,古來便有“一腳踏三省六縣”之說,也是神農架的四個鄉之一的——大九湖鄉政府所在地。到了大九湖之後,最有趣的還是扎向平川中的那些山頭,仔細數一下,您會發現有九座山峯,有的人看着覺得是九條蒼龍,在爭飲甘醇,龍頭、龍頸、龍身、龍尾無不形象逼真,活靈活現,又有人說那是倒拖在湖中的九條牛尾,山頭依稀爲牛腿、牛屁股。還有四句歌謠“四川過來九條牛,走到九湖未回頭,何時識得其中味,不出天子出諸侯”。

  兩種說法不僅有形象依據,而且還有歷史依據,九龍爭飲說源出神農氏採藥釀藥酒時,引來了九龍爭飲,造就了“四周山縱橫,中間一地坪,綠樹滿坡生,水接天坑滲”的神妙景觀。相傳,當年的大九湖卻是一片水鄉,一溜排開的九個湖泊,黑水河貫通着彼此,不過湖中盛的並不是水,而是神農氏泡製的抗寒藥酒,因而大九湖又叫大酒湖,酒香四溢,召來了九條蒼龍全喝醉了,整個身子也就永遠留在這了。

  九牛說印證着“薛剛反唐”的故事,薛剛既是從大九湖躍出的諸侯,唐中宗被母后武則天貶爲盧陵王駐守房州,卻心繫長安,做夢都想重返京城,再登帝位。李顯得神農老祖指點,特命薛剛爲帥,在大九湖屯兵、練兵,待時機成熟便起兵直搗長安城,一舉推翻武周王朝,恢復唐號,李顯再次登上中宗皇帝的寶座。

  大九湖確實堪作這段歷史的見證,平原周圍,分佈着10個屯兵點,分別叫做一字號、二字號、三字號直到九字號、帥字號,他們即爲當年各營將士營地和元帥大帳的所在地,帥字號位置居中,最爲險要,是薛剛元帥的大帳,千百年來,這的農民換了一代又一代,地名卻始終未改。

  平原西面山坡上至今保留着鸞英寨、擂鼓臺等遺址,山槽間至今保留着卸甲套、九燈河的古名。鸞英寨即薛剛夫人紀鸞英的寨堡,它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擂鼓臺即薛剛點將演陣的故址,場面開闊,可容萬人。卸甲套流傳着薛剛兵敗,丟盔卸甲的故事。最便遊賞的還是那座“娘娘墳”,它位於平原中部的南側,是一箇大土堆,堆上原生有兩棵櫟樹,須三人合抱,前些年,才被雷電劈倒。娘娘指花月姑,她是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愛妾,才貌兼備,文武雙全,隨武三思征討薛剛,卻與陣前唐將調情,被夫君碎屍萬段,拋屍荒野,一羣神蟻,不忍目睹慘狀,銜回屍體,終成一座土墳,這便是娘娘墳的來由。

  大九湖在本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了新的飛躍,繼酒九公路修通後,林區政府就制定了開發大九湖的宏偉計劃,包括三大工程:1、首先修渠排水,變沼澤爲田園,井格形的排水渠網已經建成,梅花鹿、巴山黃牛、馬頭羊在此得到迅速發展;2、同時進行的是草場建設工程,已種植紅三葉、白三葉等優質牧草近萬畝;3、還有藥園建設工程,這盛產獨活、黨蔘、三七、杜仲、當歸等多種藥材,還可以種植糧食、山果等,這些都已成爲當地農民致富的主要財源。

  大九湖還有兩個遊人必到的場所,一是梅花鹿圈養場,梅花鹿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體態玲瓏清秀,十分招人喜愛。我們所見到的梅花鹿原本不是神農架的,1986年,由國家科委和湖北省科委聯合立項,由國家撥款22萬元,在這裏修建起5萬平方米的梅花鹿圈養場。1987 年10 月10日,神農架在宜昌市接受由吉林省雙陽鹿場贈送的22只黑龍江省左家實驗動物研究所贈送的10只良種梅花鹿,這些梅花鹿經過精心餵養,一直在大九湖繁育後代。

  二是“枯木逢春”。與梅花鹿場東西相望的一棵400多歲的老櫟樹本已在50年代枯死,80年代卻爆出新芽,長出新枝,重新煥發了青春,當地百姓把這稱爲大九湖騰飛的吉兆。

2024湖北導遊詞 篇9

  荊州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東望省會武漢、西接長江三峽,南與湖南常德、岳陽、益陽交界、北與荊門毗鄰。轄荊州、沙市兩個區和公安、監利、江陵三個縣及松滋、洪湖、石首三個市。總國土面積483平方公里,總人口630萬。

  荊州城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已經形成,它是大禹治水定天下,定下來的九州之一,因爲它管轄範圍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兩廣邊界和河南南陽盆地,而且靠的是湖北省南漳縣西邊的荊山山脈,當時古人按照依山傍水定地名的慣例定它爲荊州。這個城市的特點就是一城二名,既叫荊州城,又叫江陵城,江陵城的來歷是兩千六百多年以前成立了江陵縣,江陵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遠處無高山,近處皆陵埠,也就是遠處沒有高山,近處都是丘陵和水的意思。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句,說的就是這個城市。

  現在咱們所在的位置是荊州市的沙市區,不知道在座的朋友有沒有來過我們沙市的呢?沙市原先是個輕工業城市,特別是紡織業比較發達,而且還有幾個比較有名的企業,比如說活力28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另外呢,沙市最早的時候也不叫沙市,叫沙石,可能是因爲原來這裏石頭比較多的原因吧。原來它是長江上比較熱鬧的一箇碼頭,早在1895年,清政府跟英國簽定的(馬關條約)裏面有一條就是在長江上開闢五個通商口岸,那麼沙市就是這五個通商口岸中的其中之一。

  荊州市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中外聞名的三國古戰場,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地處長江三峽旅遊線、古三國旅遊線、楚文化旅遊線上,人文景觀很多,歷史遺蹟遍佈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雞公山遺址、楚紀南城、八嶺山古墓羣、荊州古城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市9(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餘處。荊州自古爲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魏、蜀、吳爲奪取荊州,不是留下了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許多動人的故事,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三國遺址。主要有江陵的關公點將臺、馬跑泉,洪湖的曹操灣、烏林寨,監利的子龍崗、華容道,石首的繡林鎮、劉郎浦,公安的孫夫人城等。荊州城有保存完好的古城牆,歷經1800多年,古貌猶存。現存城規模之大保存之好,爲我過南方所僅有,在全國也爲數不多。城內有建於唐代的開元觀、玄妙觀,建於明代的太暉觀,建於清代的文廟、關廟和鐵女寺。據考古發現、,荊州早在五千年前就是原始人類生存的地區,城北的雞公山就是五萬年至二十萬年前的一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五、六千年前,人類在荊州大地上創造了燦爛的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春秋戰過時代,青銅器冶煉技術,煅鑄鐵技術,絲織刺繡技術和漆器工藝技術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老莊哲學、楚辭文學和音樂舞蹈也都登上了古代世界文明的殿堂。楚故都紀南城及其周圍,有楚城遺址5座,楚文化遺址83處,大型古墓800多處,其中包括18個楚王的葬墓。三國時期,諸葛亮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過也。魏、蜀、吳三國的衆多政治家、軍事家圍繞荊州鬥智鬥勇,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故事和許多三國勝蹟。

  荊州自古人傑地靈,素有唯楚有才之譽。世界四大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就曾在這裏任職20餘年。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的一員,也是我國傑出的大文豪,最早的偉大愛國詩人,還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改革家。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則,表字靈均。正則即平,以法天:靈均即原,以法地。戰國時期楚國人,故里漢壽滄港。約生於公元前340年正月初7日(有說初5日),逝於公元前278年,5月初5日,享年62歲。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後,屈是楚國(昭、屈、景)三族中第一個大旺族。武王把次子瑕分封在屈的地方,即今日的漢壽境地。瑕就以屈爲他的派稱,以後便成了屈姓。從瑕到屈原已有5百多年的歷史。屈原的祖父屈宜恤,做過宣王時的司馬,威王時的莫敖,是威震諸侯的大將軍,屈原的父親屈丐,字伯庸,是統帥楚國最精銳申息之師的大將軍。

  屈原離京後,前往江南途中,因秦魏攻楚時,懷王想起屈原,便派人找回了他,懷王命他第二次出齊,聯齊抗秦,憑自身的才名和三寸不爛之舌,一舉說服齊宣王。但是,張儀又勾結南後再次詆譭屈原,懷王勃然大怒,改任他爲三閭大夫,此職是掌管王族三姓的有關事務,負責譜牒,祭祀和教育等。雖職位較高,但不能面見國王。當懷王出秦赴約時,容顏憔悴的屈原,跪在路邊哭勸,反被奸臣靳尚推倒在地,飛車而去,其惡果懷王被扣,囚禁三年,死於秦國,這時屈原已42歲。

  屈原聽說懷王靈柩已回,赴京扶柩痛哭,並奉勸襄王與秦斷交,襄王已動心而未成行,反娶秦王之女,認賊作父,屈原竟拼命求見,在宮門口卻碰上子蘭,他大聲怒罵子蘭。第二天,子蘭向襄王極力誹謗屈原,襄王大怒,便撤了他三閭大夫之職,流放江南很久他已50餘歲了。

  屈原離開郢都,沿長江而下,滿懷悲憤,憂愁交加,便寫下了《離騷》。在流浪中寫了《招魂》,還設靈位誦此詩祭祀懷王。以後過洞庭、逆沅水,回到漢壽滄港故里住了很久。在此期間他每天在河邊湖畔走來走去,獨吟詩歌。他已面黃肌瘦,形若枯槁。一天在滄浪河畔遇漁父相交談心,便寫下了《漁父》。爾後,他離家行至湘水時,秦軍破郢都,聞此消息,他更憂國憂民,心似火焚,就寫下最後一首《懷沙》詩,表明他堅守忠潔、誓死不屈的決心。於5月5日自沉汩羅江,年62歲,故里滄港人民一聽到屈原投河,立刻去汩羅撈屍,並將包好的糉子投入河中,以免魚龍傷害屍體。年年如此,便成了端午龍舟競渡和包糉子的傳統風俗。

  1953年,農曆5月初5日,我國廣泛開展了紀念屈原的活動。同年9月,世界和平理事會開會紀念屈原,號召全世界人民向他學習。

  屈原創造了與日月爭光的楚辭25篇,其中23篇是在故里滄港寫就。《離騷》是中國詩壇的傑作。也是世界著名的史詩,譯成許多國家的文字。在很多國家的圖書館裏還掛着屈原的畫像。《國風》和《離騷》合稱爲風騷,連詩人也稱騷人。抗日時期,曾一時定5月5日爲詩人節。

  屈原雖已離我們2283週年了,但他的著作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偉大的現實意義。我們不僅要世代緬懷他,而且要廣泛宣傳和認真學習他。我們要學習他堅持奮進的思想,忠誠高潔的品德,寧死不屈的意志和愛國愛民的偉大精神。

2024湖北導遊詞 篇10

  這隱身在綠樹叢中的吊腳樓山莊就是民俗文化村了,微風習習,揚柳依依,站在清江邊就有一種欲把清江比西子的感覺。走,到文化村去!在這裏你儘可感受到原汁原味,原湯原水的土家風情風俗展演,民俗村的表演隊曾應邀去香港演出,受到國際友人的好評。“吹拉彈唱喜吟清江風擺柳,歌舞管絃笑談土家花滿山”就是寫照,有詩讚吊腳樓道: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鄉美盡收;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做夢也風流。巴山舞的創編人“東方之子”覃發池就是民俗文化村的村長呢。

  說起巴山舞就更要給你介紹介紹了,20__年在浙江台州獲全國廣場舞蹈金獎,20__年赴杭州西湖參加娃哈哈狂歡節與英國風笛隊等20 多箇外國團隊竟歡,20__年被國家體育總局認定爲我國全民健身舞蹈在全國推廣,目前還着手進軍爲第九屆全運會和20__年的奧運會開幕式呢。

  哦,各位朋友,看完了民俗村,還可觀賞建於明朝的觀音閣,觀音閣是因亭享中塑有觀音菩薩像而得名。

  順清江西望那矗立在浩淼綠水邊的山城便是長陽縣城龍舟坪了,說到龍舟坪也有一首創世歌謠來唱它的來歷呢,向王天子掌舵,德濟娘娘把拿艄,雞公山下把船靠,一停數千秋,土船變龍舟,這裏的向王天子和德濟娘娘是土家人的先祖。

  龍舟坪爲一汪綠水環繞,形若龍舟,故名龍舟坪,此處風景疊錯:有寶塔夕照,龍門春水,龍舟唱晚等龍舟八景。

2024湖北導遊詞 篇11

  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將參觀著名的荊州古城。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一提起荊州,您一定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借荊州、魯肅討荊州、呂蒙襲荊州、關羽失荊州那些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就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荊州。千百年來,到荊州古城探詢三國曆史煙雲陳跡的憑弔者、訪古者、探幽者絡繹不絕。作爲大家的實地導遊,我很榮幸能夠借這樣一箇機會把荊州古城逾兩千年來演變和發展的歷史畫卷展現給大家。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荊州城東門外,大家面前的這條几十米寬的河流就是護城河,在打仗之時,它是抵禦敵人攻城的一道天然屏障,而如今在這條河上,每年都會舉辦隆重的國際龍舟邀請賽。入城之前,首先請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荊州古城的歷史背景。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目前我國南方保存最爲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也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年時,以荊州古城爲中心的荊州市又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回顧荊州的歷史,可以說與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緊密相連。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黃帝和炎帝部落合併統一華夏後,“割地布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荊州即爲這古老的九州之一。

  “荊州”這個名稱,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典籍《尚書?禹貢》中的“荊及衡陽惟荊州”,當時荊州的區域面積是很大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便是興起於荊州域內。據史料記載,周莊王八年(即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將都城遷往今天荊州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楚國在此建都長達420_年,前後經歷了二十個國王,創造了與黃河流域中原文化輝映並重,並可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相傳楚成王(公元前671至520_年)在位時,爲了畢覽長江勝景,在荊州城區營建了“飛樓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趙千娥眉”的諸宮和宮船碼頭,這諸宮和宮船碼頭就是今天荊州城的雛形。秦昭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兵攻打楚國,佔領了江漢之間的地域,秦隨即在楚都設南郡,爲當時全國三十六郡之一。後來,秦又在今天荊州城的地方設立江陵縣,“以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故稱“江陵”。公元前120_年,漢武帝建立荊州刺史部,爲全國爲十三州之一,從此,荊州開始成爲行政區劃的名稱。

  自秦漢以後,荊州成爲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一直是州、郡一級治所,有的朝代還曾在此建都立國。三國時,這裏是爭霸的要津,孫劉聯合在赤壁一戰大破曹軍,劉備遂於次年向孫權借得荊州,並以此爲根基迅速發展蜀國勢力。此後,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後梁宣帝,隋時的後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等,先後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王)建都,長達100餘年。唐代的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宋朝建立後,於此置江陵府。元初改江陵府爲上路總管府。明初又改設荊州府。清代則沿用明朝制度。民國時,荊州屬湖北省第四行政都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荊州城是湖北省荊州地區專員公署和江陵縣人民政府機關所在地。1994年,原荊州地區和沙市市合併成立荊沙市,1997年更名爲荊州市,荊州城爲荊州市六縣市二區的荊州區所在地。

  荊州城地處天下之中,江湖之會,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曾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漢代以耿直忠烈聞名的宰相李固,三國名將關羽、周瑜、呂蒙、陸遜,晉代文武雙全的大司馬陶侃都曾鎮守過荊州;晉代詩人謝靈運、鮑照,唐代開明宰相張九齡、張柬之,大文學家韓愈、元稹以及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等著名歷史人物,也都曾在荊州擔任過大小不同的職務。此外,歷代的許多次重大農民起義,也都把荊州作爲重要的攻奪目標,如西漢末年的王匡、王鳳,唐末的黃巢,元末的陳友諒,明末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都曾攻佔過荊州城。

  除了是軍事要地,古代荊州城的經濟與文化也是非常活躍和繁榮的。由於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早在西漢時期,它已發展成爲全國十大商業中心之一,名列南方五郡之首。南北朝時,便成爲“長江中游第一城”,與下游著名的商業城市揚州齊名,史稱“江左大鎮莫過荊、揚”。雖然在西魏時期曾一度毀於戰難,但到中唐又逐漸恢復繁華且其規模約十倍於以前,所以荊州城在當時被定位“陪都”,與長安、洛陽並稱。

  荊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是“鐘鳴楚天”的音樂、舞蹈之邦,享有“惟楚有才”的盛譽。千百年來,這裏文化昌盛,人才輩出,孕育有楚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宋代“小萬卷”朱昴等一大批江陵才子。在政壇,從荊州走出的宰相有唐代劉洎、段文昌和“一門三相”的岑之本、岑長清、岑羲祖孫三代,最爲著名的是明代宰相張居正,他力主革除弊政,發展經濟,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爲後人所崇敬。同時,荊州城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還吸引了歷代衆多知名文人志士前來觀光遊覽、詠詩會友,漢代的司馬遷,魏晉南北朝的王粲、陶淵明,唐代的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禹錫、李商隱、杜牧,宋代的蘇軾、陸游及明清的袁宏道、王士禎等都曾遊歷過荊州城,並留下大量的詩文佳作,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李白《下江陵》一詩中“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絕句了。

  好了,說了這麼多,大家對荊州古城的過去一定有了進一步地瞭解吧。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來看看現在的荊州城裏到底是個什麼樣子。請大家緊跟着我沿着右邊的人行道上城,左邊是馬道,如果您留意的話,就會發現砌成馬道的磚上刻有文字,這就是荊州古城牆上極爲珍貴的銘文磚,又叫文字磚,它們記載了歷代修建荊州城牆的漫長曆史過程,反映了荊州所管轄的行政區域的變遷狀況,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相傳在漢代荊州就築有正規的城牆,後經蜀將關羽、東吳守將朱然和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及梁元帝等12次維修擴建,使荊州城更加堅實壯闊,但這都是土城牆。據史料記載,荊州最初的磚城牆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出於割據荊州自立爲王的目的,於公元920_年動用十幾萬軍民大修荊州磚城牆,築城的磚不夠,就下令四處挖取墓磚,方圓五十里內的墳墓盡遭挖掘。據說城牆築成後,每到深夜,牆上便遊蕩出無數的磷光,看上去像“鬼火”,令人毛骨悚然。北宋末年,因“靖康”戰火焚燒,城牆大毀。到了南宋時,荊州安撫史趙雄爲了加強荊州防禦,上奏淳熙皇帝准許,於公元1187年大興土木,在11個月的時間內重修起磚城牆,還在城牆上建造戰樓一千餘間,這次築城的磚爲政府下令燒製的“專用城磚”,磚上有責任銘文,但沒有年號記載。後來,元兵攻佔荊州城,忽必烈下令將城牆全部拆除。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再次依舊基修復,並在城周開掘護城河。明末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進荊州城後,城牆又被憤怒的義軍所拆除。直至清順治三年(即公元1646年),第三次在舊基上築起城牆,這就是留存至今的荊州古城牆。城池構築十分堅牢,爲了防止城牆因水侵腐蝕而下陷,城牆基腳全部用條石壘砌,牆面均用石灰糯米漿灌縫,儘管曾遭三毀三建,且歷經三百多箇春秋寒暑,該城牆依然保存完好。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和當地政府對荊州古城進行了重點保護,對荊州城及周邊環境加以改造、整治、修繕和擴建,修建了內環道和外環道,疏通治理了護城河,在東門外和新北門分別建起了鳳凰廣場和天問廣場,使荊州古城更加美麗、雄偉、壯觀,這就是各位今天看到的荊州城古老而新鮮的面孔。

  另外,據專家考證指出,到目前爲止,荊州城牆上發現最早的、有年號的文字磚是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此磚比新華社報道的、在萬里長城上發現的萬曆年間的文字磚要早220_年。更令人稱奇的是,從文字磚上記載得知,這些磚不僅僅出自江漢平原,還有的來自省內其他地方及省外的湖南、陝西、江西等地,由此可見當時築城工程之巨大。古代築城,還體現出一種質量管理的思想,歷代建築或維修城牆所留下的或詳或簡的責任銘文,實際上都是一種公開的責任狀。從城磚上文字記載的內容看,是十分細緻嚴格的,除了記錄有制磚的時間和地點外,還有關於監造人、制磚人、燒窯人、制磚費用、承擔者姓名和具體負責的地方官員的詳細銘文。可見在當時修築荊州城牆時採取了“全民動員、上下動手、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的做法。荊州之所以在古代一直被譽爲“鐵打的荊州”,與這種“責任制”是分不開的。這也是我們今天需要從先賢那裏學習和借鑑的。

  大家仔細的觀察這些文字磚,細心的朋友還會發現在文字刻法上,既有陰刻,也有陽刻,還有陰陽兼刻;在書法字體上,既有行書,也有楷書;在字的寫法上,則既有繁體字,又有簡化字。因此,這些文字磚還有重要的藝術研究價值,值得進一步開發和利用。

  現在,我們登上了東門城樓,憑欄遠眺,遙想關羽當年,朱顏長髯,手握青龍偃月刀,您是否也壯心勃發,能夠體驗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豪情呢?

  從空中鳥瞰,荊州城牆就像一條游龍綿亙在水泊湖沼之中,呈不規則的橢圓形。整個城牆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周長10.5公里,城內面積4.5平方公里。城牆高8.83米,頂面寬3至5米不等,底座寬10米左右。城牆上建有城垛4567個,炮臺26個以及藏兵洞4個。這些都是古代戰爭防禦進攻的工具。

  荊州古城共建有六座城門,東北各兩座,西南各一座。東門名叫寅賓門,小東門名叫公安門,大北門名叫拱極門,又名柳門,小北門名叫遠安門,南門名叫南紀門,西門名叫安瀾門。每座城門的名稱都與荊州的地理、歷史和習俗有關,如小東門,當年劉備把油江口改爲公安,迎娶孫夫人後乘船回荊州,在此門下舟登岸進荊州城,故名公安名;又如大北門,古時候城北有通往京都的大道,仕宦遷官調職時,皆出此門,官員友朋送行時,在此折柳相贈,故又稱柳門。爲什麼古人不折桃李,卻偏要折柳相贈呢?這可是有來由的,據史書記載,我國自漢代起,親友臨別時折柳相贈漸成習俗,是因“柳”是“留”的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留戀”之意。除小東門之外,其他五座城門均有閭門,爲二重門,二門之間有甕城,二重門各設一箇木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釐米厚的閘板,以防水患。此外,六座城門上原來都建有城門樓,東門城樓叫賓陽樓,小東門城樓叫望江樓,大北門城樓叫景龍樓,小北門城樓叫朝宗樓,南門城樓叫曲江樓,西門城樓叫九陽樓,由於朝代更替,歷史變遷,加上戰火的破壞,原有的城樓除大北門上的景龍樓爲清朝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重修保存至今外,都已不復存在了。我們現在所在的東門賓陽樓,是國家爲了發展荊州旅遊事業,修繕和保護荊州古城於20世紀80年代撥款仿古重建的。

  荊州城內外還零星散落着一些歷史遺蹟,也是值得大家前往一遊的地方,如城內的開元觀、玄妙觀、鐵女寺、文廟、關帝廟,城外的太暉觀、關公點將臺、張飛一擔土等,除了城牆和這些歷史遺蹟外,在荊州城內再難看到古老的建築,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隨着時間的推進,昔日荊州城內的小街小巷也有寬闊的馬路代替,形成縱橫交錯、井然有序的公路網。爲了適應現代交通工具的需要,在東、南、北三面的城牆上又開鑿了適合公交車輛通行的三座新城門,使今天荊州城的城門變爲了9座。荊州古城內四處透射着現代氣息,商業氛圍非常濃郁,大型的商場有荊州商場、荊州百貨大樓、荊州華聯商廈、荊州楚天大樓等,在這些商場裏各類商品應有盡有,如果您想購買一些荊州的土特產品帶回家作爲紀念或饋贈親朋,我在此可以如數家珍地把荊州風物介紹給大家,請大家用心聽好嘍:在聚珍園這座有着百年曆史的老飯店裏可以買到正宗的江陵八寶飯,在荊州百貨大樓裏可以買到香酥可口的江陵九黃餅,在荊州絲綢廠裏可以買到稱心如意的織錦緞、仿古綢等絲綢產品,在荊州工藝美術廠還可以買到品種各異的仿古漆器……

  好了,荊州古城的有關情況就給大家介紹到這兒了。現在給大家一刻鐘的時間自由活動,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2024湖北導遊詞 篇12

  “秭歸勝蹟溯源長,峽到西陵氣混茫。屈子衣冠猶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兵書寶劍存形似,馬肺牛肝說寇狂。三鬥坪前今日過,他年水壩起高牆。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峽進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已歸東土清涼界,應懲西天火焰遊。五十年來天地改,渾如一夢下荊州”。這是郭沫若在時隔五十年再遊西陵峽後寫下的《過西陵峽》這首詩,作於1961年。詩中描繪了西陵峽壯美的風光,囊括了峽中的著名景觀。西陵峽因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西起巴東官渡口,東止宜昌南津關,全長120千米,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也是自然風光最爲優美的峽段,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爲此留下了“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名句。

  西陵峽分爲四段:香溪寬谷、西陵上段峽谷、廟南寬谷和西陵峽段峽谷。其中香溪寬谷長約45千米,谷中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等名景,廟南寬谷長約33千米,谷中有燈影峽、黃牛峽等名景。峽內風光明麗,雄偉壯觀,兩岸峯巒高聳,夾江壁立,峻嶺懸崖橫空,奇石嶙峋,飛泉垂練,蒼藤古樹,翳天蔽日。

  西陵峽中的宜昌段,西起秭歸香溪,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76千米,這裏山奇水秀,峽中有峽,峽峽相連,尤其是號稱“西陵四峽”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更是風光奇異,聲明遠播。

  燈影峽位於湖北宜昌縣西南部,長江三峽西陵峽石牌以西。因峽東南岸象鼻山頭屹立着兩塊奇石,形似《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師徒二人。每當晚霞透射峯頂時,由遠處望去,似燈影搖曳,故名燈影峽。燈影峽又名明月峽、扇子峽,是因峽內巖壁多呈銀白色,宛如明月,故名明月峽;因南岸扇子巖重山壁立如扇,故名扇子峽。

  長江東流至此折向南流,峽谷呈南北向彎月形。上起南沱,下至石牌,長8公里,峽谷相對高度500-600米。峽內石灰岩結構,形成陡崖峭壁,奇峯異石遍佈林立。北岸峽壁石灰岩頁岩平臺的接觸帶,清泉四溢,從陡壁跌落,形成許多飛流直下的瀑布,景象萬千,蔚爲壯觀,素有“無峯非峭壁,有水盡飛泉”之說。沿江兩岸植物資源豐富,山麓緩坡處多柑桔林,山背後的金剛山,爲名茶“金剛銀針”的產地。

  兵書寶劍峽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西段,湖北省秭歸縣境內。西起香溪河口,東止新灘。長約5千米,江面最窄處近100米,沿岸巖壁主要由石灰岩構成。因峽北岸崖壁石縫中有古巖棺葬的匣狀遺物,形似書卷,相傳是諸葛亮藏的兵書,其下有一塊巨石直立似劍,插入江中,傳說是諸葛亮藏的寶劍,故名兵書寶峽。又因“書卷”其色似鐵,又名鐵棺峽。傳說諸葛亮曾經在此駐兵屯糧,亦稱米倉峽。

  據南宋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載,因“兩岸壁立,白石隱現,狀如白狗”,故又名白狗峽。過去江中礁石密佈,險象環生,航行十分艱難。枯水期航道寬

  僅60餘米,逆水船需絞拉過灘。沿岸奇峯綿延競拔,絕壁千尋。緩坡處多茂密的柑桔林。境內有屈原大夫祠、太公釣魚石、玉虛洞、月亮洞等著名景點。

  牛肝馬肺峽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西段,湖北秭歸縣境內。爲西陵峽中著名的險灘之一。因北岸巖壁有兩團四、五塊赫黃色岩石重疊下垂,一塊形如牛肝,一塊狀似馬肺,故名牛肝馬肺峽。此峽處於新灘和廟河之間,長9.5千米。江面最窄處約百米,主要由石灰岩構成。峽中峭壁對峙,奇峯突兀,巖壁間飛瀑高懸,林木蔥鬱。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馬肺”下半部被英國軍艦槍炮轟缺。因此郭沫若在《過西陵峽二首》詩中道:“兵書寶劍存形似,牛肝馬肺說寇狂”,飽含侵略者的憤慨之情。

  崆嶺峽位於長江西陵峽西段偏中,湖北省秭歸、宜昌兩縣交界處。崆嶺,原名崆 ,是一種有窗戶的船。空聆就是空船。據《史記》記載,因江流湍急,舟行困難,此峽有俗語說:“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纔是鬼門關”之稱。比起水位急灘青灘和泄灘,崆嶺灘更爲兇險,是江上的“瓶子口”。由於航道狹窄,水勢又急,因此每當有船至此,“必空其聆,方可上下”,故名空聆。峽名據此意傳爲崆嶺峽。

  此段長2.5千米,江面最窄處約200米。峽中峯巒迭秀,屹立在峽江南北,高出江面千米以上,千姿百態,引人入勝。從前灘多激流,礁石林立,有名的險灘即有“二十四珠”。清光緒二十六年,德國“瑞生號”輪船觸礁沉此。

  崆嶺峽內有崆嶺灘,峽以灘名。峽內有一小段又叫黃牛峽。因爲岸邊的一座山上有一塊岩石酷似人牽黃牛,所以又叫黃牛山。峽又因山得名。有一首民謠是這樣說的:“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說明這段江流水急,暗礁多,木船行駛,十分喫力,又要時刻小心謹慎,所以行駛速度很慢。於是,走了好幾天,黃牛山依然在視線之內。如今,峽內河道經過整治之後,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了。

  舊時西陵峽灘險水急,礁石林立。“白狗次黃牛,灘如竹節稠”,這是白居易形容西陵峽內險灘密佈的名句。如今的西陵峽是壯麗的景色依舊,洶湧的惡浪不再了。江面風平浪穩,水流平緩,船隻暢行無阻,如履平川。

2024湖北導遊詞 篇13

  我們今天遊覽的是被稱其爲湖北的“呼倫貝爾”的大九湖風景區,大九湖並非湖,而是一片沼澤地,屬山澗盆地,也是一處高山溼地。高山溼地在我國不多見。這裏海拔1700米,面積爲36平方公里,中間卻是17平方公里的平川,四周高山重圍,若是在平原地區,這塊平地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抬頭見高山,地無三尺平”的神農架羣山之中,出現這樣的大面積的平地,卻是少見的,大九湖因而享有“高山平原”的美稱。

  大九湖位於神農架的西麓,緊鄰四川,靠近陝西,與重慶的巫溪、巫山縣交界,是神農架通向重慶的西大門,古來便有“一腳踏三省六縣”之說,也是神農架的四個鄉之一的——大九湖鄉政府所在地。到了大九湖之後,最有趣的還是扎向平川中的那些山頭,仔細數一下,您會發現有九座山峯,有的人看着覺得是九條蒼龍,在爭飲甘醇,龍頭、龍頸、龍身、龍尾無不形象逼真,活靈活現,又有人說那是倒拖在湖中的九條牛尾,山頭依稀爲牛腿、牛屁股。還有四句歌謠“四川過來九條牛,走到九湖未回頭,何時識得其中味,不出天子出諸侯”。

  兩種說法不僅有形象依據,而且還有歷史依據,九龍爭飲說源出神農氏採藥釀藥酒時,引來了九龍爭飲,造就了“四周山縱橫,中間一地坪,綠樹滿坡生,水接天坑滲”的神妙景觀。相傳,當年的大九湖卻是一片水鄉,一溜排開的九個湖泊,黑水河貫通着彼此,不過湖中盛的並不是水,而是神農氏泡製的抗寒藥酒,因而大九湖又叫大酒湖,酒香四溢,召來了九條蒼龍全喝醉了,整個身子也就永遠留在這了。

  九牛說印證着“薛剛反唐”的故事,薛剛既是從大九湖躍出的諸侯,唐中宗被母后武則天貶爲盧陵王駐守房州,卻心繫長安,做夢都想重返京城,再登帝位。李顯得神農老祖指點,特命薛剛爲帥,在大九湖屯兵、練兵,待時機成熟便起兵直搗長安城,一舉推翻武周王朝,恢復唐號,李顯再次登上中宗皇帝的寶座。

  大九湖確實堪作這段歷史的見證,平原周圍,分佈着10個屯兵點,分別叫做一字號、二字號、三字號直到九字號、帥字號,他們即爲當年各營將士營地和元帥大帳的所在地,帥字號位置居中,最爲險要,是薛剛元帥的大帳,千百年來,這的農民換了一代又一代,地名卻始終未改。

  平原西面山坡上至今保留着鸞英寨、擂鼓臺等遺址,山槽間至今保留着卸甲套、九燈河的古名。鸞英寨即薛剛夫人紀鸞英的寨堡,它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擂鼓臺即薛剛點將演陣的故址,場面開闊,可容萬人。卸甲套流傳着薛剛兵敗,丟盔卸甲的故事。最便遊賞的還是那座“娘娘墳”,它位於平原中部的南側,是一箇大土堆,堆上原生有兩棵櫟樹,須三人合抱,前些年,才被雷電劈倒。娘娘指花月姑,她是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愛妾,才貌兼備,文武雙全,隨武三思征討薛剛,卻與陣前唐將調情,被夫君碎屍萬段,拋屍荒野,一羣神蟻,不忍目睹慘狀,銜回屍體,終成一座土墳,這便是娘娘墳的來由。

  大九湖在本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了新的飛躍,繼酒九公路修通後,林區政府就制定了開發大九湖的宏偉計劃,包括三大工程:1、首先修渠排水,變沼澤爲田園,井格形的排水渠網已經建成,梅花鹿、巴山黃牛、馬頭羊在此得到迅速發展;2、同時進行的是草場建設工程,已種植紅三葉、白三葉等優質牧草近萬畝;3、還有藥園建設工程,這盛產獨活、黨蔘、三七、杜仲、當歸等多種藥材,還可以種植糧食、山果等,這些都已成爲當地農民致富的主要財源。

  ·天門導遊詞 ·大水井導遊詞 紅樓導遊詞 ·木蘭天池導遊詞 ·武漢長江大橋導遊詞

  大九湖還有兩個遊人必到的場所,一是梅花鹿圈養場,梅花鹿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體態玲瓏清秀,十分招人喜愛。我們所見到的梅花鹿原本不是神農架的,1986年,由國家科委和湖北省科委聯合立項,由國家撥款22萬元,在這裏修建起5萬平方米的梅花鹿圈養場。1987 年10 月10日,神農架在宜昌市接受由吉林省雙陽鹿場贈送的22只黑龍江省左家實驗動物研究所贈送的10只良種梅花鹿,這些梅花鹿經過精心餵養,一直在大九湖繁育後代。

  二是“枯木逢春”。與梅花鹿場東西相望的一棵400多歲的老櫟樹本已在50年代枯死,80年代卻爆出新芽,長出新枝,重新煥發了青春,當地百姓把這稱爲大九湖騰飛的吉兆。

  我們祝願大九湖變得更美!

2024湖北導遊詞 篇14

  今天,我早早起了牀,因爲我要去千島湖。大約坐了3小時的車,我們到了千島湖。我們急匆匆地買了船票就去了碼頭,走上輪船時有點搖搖晃晃,這可是我第一次坐船,心裏有點緊張。

  我急忙坐上自己的座位,開了窗,迎面吹來了一股冷風,味道淡淡的,有一種海的慾望。快艇把水面擴散出的一道道水紋像一條碧綠的錦緞。船啓程了,全船的人歡呼起來,我端端正正地坐在凳子上,生怕我要掉出去似的。我們的船開了一會兒就停了,想必這就到了神龍島。聽說神龍島上到處是蛇,我心裏十分緊張。一上岸,我就緊緊地抓着媽媽的手,小心翼翼地走進叢林中,生怕有一條蛇會神不知鬼不覺地鑽出來咬我一口,可走了好長一段也沒遇見一條蛇,我的膽子便大了起來,大模大樣地走了起來。終於到了看蛇的地方,我們都興高采烈地看蛇,只有徐老師躲在一邊不敢出來,誰叫她怕蛇呢!這裏有一箇活動,叫蛇喫小白鼠,要30個人才能看,我們人不夠,便離去了。再前面是一箇山洞,走進去好像有一條蛇要鑽出來,頭頂是高高的石壁,上面是幾條葉枝,我們每個人都嚇得驚心動魄,過了石洞我們的心才漸漸地平靜下來。到了鎮上,那裏十分熱鬧。

  那裏有響尾蛇,蟒蛇等蛇,那裏還有人工培育的蛇圍在你的脖子上,玩一次10元錢,有一箇五,六年級的哥哥試了一下,他們說蛇圍在脖子上很涼。我們還去了蛇皮商店,去了許多關於蛇的店,可好玩了!我們還玩了許多島,真是有意思的一天!

2024湖北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我是樂樂旅遊社的小導遊——開心。今天,我很高興帶大家一起去遊覽山清水秀的九宮山。

  我覺得九宮山最值得期待的就是看日出,我們先要早早地爬到山頂,等待着太陽露面,只見天色漸白,太陽從地平線上慢慢升起來了,它把天邊的雲彩染得火紅火紅的,把燦爛的陽光灑向了山谷,我相信大家會激動地跳起來。

  九宮山最好客的是迎客松,它們的樹幹又粗又壯,樹葉非常茂盛,它張開着手臂,像要熱情地擁抱着我們呢!

  九宮山最美麗的是明亮的星星,有的星星在對我們眨眼睛,有的星星在對我們說悄悄話,還有星星在跟我們躲貓貓。這裏的夜晚非常寧靜,只聽見山間小蟲子的鳴唱格外悠長動聽。

  九宮山還有許多美麗的風景等着大家去欣賞,歡迎大家下次再來玩哦!記住,我是小導遊——開心!

  精彩點評:小導遊開心,你的介紹非常有條理,從日出時的壯麗到星夜的燦爛寧靜,讓遊客領略了九宮山的美景!擬人的寫法非常棒,讓景物都活起來了,“日出”還可以寫得更細緻,讀讀巴金先生的散文《日出》哦!

2024湖北導遊詞 篇16

  各位旅客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遊覽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故都紀南城遺址。

  要想深入瞭解這座古代都城,就必須首先對整個楚國曆史及它所創造的燦爛文明有所瞭解。

  按《史記·楚世家》和《國語·鄭語》的說法,楚人是祝融的後裔。祝融是火神兼雷神,“能昭顯天地之光明”,生時爲高辛氏的火官之長,死爲火官之神。祝融部落在夏朝時就已發展成爲一箇勢力較大的部落集團,號稱祝融八姓。殷商時期,祝融部落集團分佈於上商之南境,因其生長牡荊,被商人稱之爲“荊”。西周時期,荊人的首領鬻熊,審時度勢,率楚民背棄商紂王,西行投奔周文王,並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後來,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爲楚君,荊楚開始躋身於諸侯之列,楚國正式誕生了。

  熊繹建都於丹陽,即今襄樊市南漳縣境內。熊繹的第四代孫熊渠,是一位既有才識又有進取心的君主,他整軍習武,趁着中原動亂之機,開始了開疆拓土的進程。春秋戰國時期,楚地之主熊通,繼續了熊渠的開疆拓土歷程。熊通自稱“楚武王”,成爲天下諸侯中第一個敢於自己稱王的國君。後文王即位,遷都於“郢”,今湖北宜城境內。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國的大國聲威真正建立起來了。

  楚莊王勵精圖治,武功之時,選拔孫叔敖實行文治,楚國出現了經濟繁榮,文化燦爛的鼎盛時期。共王繼位後,楚國開始走向衰弱。康王,靈王,平王,昭王之時,進一步衰落。公元前506年冬,吳,蔡,唐三國合兵攻楚,並陷落郢都,後秦楚聯軍擊敗吳軍,昭王回到破敗不堪的郢都,感傷滿懷,與臣僚商議後,遷都長江北岸的今湖北荊州,都名仍爲郢。

  楚悼王謀求富國強兵之道,任用吳起變法,並取得了成效,一時間,楚國兵強馬壯,橫掃中原,初露稱雄之勢。威王后期,楚國成了七雄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大國,“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楚國進入了最鼎盛的時期。但懷王未能把握好合縱連橫的機遇,致使楚國在戰國鬥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楚國開始走下坡路。公元前312年春,秦大敗楚于丹陽,並奪取了楚漢中郢。公元前278年,秦軍對楚國國都發起總攻勢,很快佔領了郢。頃襄王東逃至今河南淮陽,建立新都陳郢,後考烈王時,遷都壽郢,即今天安徽壽縣。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即位,開始統一全國的進程。公元前223年,秦軍攻陷壽郢,綿延800年的楚國就此滅亡。

  縱觀整部楚國曆史,楚子受封,昭王南征,楚子問鼎,吳起變法,宣威盛世,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湖北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楚國的興衰史,其都城變遷丹陽,荊州紀郢,淮陽陳郢,安徽壽郢,紀南城見證了楚國的興衰。

  紀南城,位於荊州城北5公里。荊州爲我國曆史上的名城重鎮,農商興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國時諸葛亮稱它“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因在紀山之南,故名紀南。它是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南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楚國的國都,因楚國人將作過都城的地方叫“郢”,因此,紀南城又被稱爲“紀郢”。

  據文獻記載,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國“白起拔郢”,楚頃襄王遷都陳郢,楚國共有二十個王在此建都,長達411年之久。

  紀南城西有沮河自北向南流入長江,城東有夏水,揚水與江水交匯,城北有大道直通中原,水陸交通方便。在軍事上,它可鎖巴蜀,控吳越,爭衡中原。在經濟上,江漢平原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是一箇少有的富庶之地。

  使楚國成爲霸主的`傑出人物是楚莊王。在這個歷史人物身上,還頗有些傳奇色彩呢!據《史蹟》記載,他即位後的三年中,日夜作樂,不出號令,而且不準大臣諷諫。有位叫伍舉的大臣,見莊王左抱鄭姬,又抱越女,終日坐在鐘聲鼓樂之中,再也看不下去了,便採用寓言的形式諷諫說:“有鳥在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充滿自信地說:“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遂罷樂聽政。他任用賢能,開疆拓土,爭奪中原,先後統一了五十多個諸侯國,被各諸侯國推爲“盟主”。楚國的疆域在全盛時期,北至黃河,東到海濱,西至雲南,南到湖南南部,包括長江,漢水,淮河流域最重要的地區。

  在此基礎上,楚國孕育了輝煌燦爛、影響深遠的荊楚文化,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他的《楚辭》。楚文化因楚國楚人而得名,是興於周而對中華文化產生廣泛影響的一種區域文化,綿延800多年,與周朝相始終。隨着楚國一步步走向繁榮強盛,楚文化脫穎而出,進而與中原文化分庭抗禮,共同成爲中華文化的兩大主流。在以後的歲月中,南北兩支華夏文化相互融合、轉變、更新,一起鑄就了古代中國的燦爛文明。楚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髮展壯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可以把楚文化劃分爲濫觴期,勃興期,鼎盛期和轉變期四個階段。楚人建都丹陽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濫觴期;春秋時期是楚文化的勃興期;戰國時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秦漢之際是楚文化的轉變期。楚文化在民族精神層面的特徵是積極進取,開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致死不屈。在民族心理層面的特徵是崇火尚鳳,親鬼好巫,天人合一,力主浪漫,與中原文化尚土崇龍,敬鬼遠神,天人相分,力主現實形成鮮明對比。在物質方面主要表現爲漆器,木器及青銅器,絲織,刺繡及工藝品,郢都,宮殿及臺榭建築,帛畫,壁畫及屈騷莊文,編鐘,琴絃及輕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

  紀郢作爲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當時我國南方最大的城市和全國最大的都會之一。漢桓譚《新論》記載:“楚之郢都,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爲朝衣而暮敝”。就是說,當時紀郢中,車碰車,人挨人,早晨出來穿的新衣服,到晚上就擠破了。這當然是有些誇張,但也說明當時紀南城是非常繁華的。

  楚國後期的統治者不思進取。驕奢淫逸,使國力日漸衰退。頃襄王遷都陳郢後,楚國的大都會紀郢淪爲廢墟。

  不過,人類在自然界留下的記載是難以泯滅的。1961年和1975年對紀南城進行的考察,獲得了大量資料。當年的土城牆,仍尚存在。城內城外,地上地下,有春秋戰國時期豐富的文化遺存,是研究當時社會變革和楚國曆史極爲重要的文化寶庫。通過考古發掘,紀郢城內楚王臺榭,宮殿及古建築遺址歷歷可尋,陶器,鐵器,銅器,筒瓦,板瓦等東周文化遺物俯拾皆是。紀南城址東西長4450米,南北寬3588米,面積約爲16平方公里。城垣用灰褐色或黃色土築成,現有高度3.9至7.6米,垣頂面寬10至14米,除牆身外,內外均有護坡。城垣外繞護城河,寬40至80米,與穿城而過的古河道相通。城垣四周發現城門7座,東垣1座,西,南,北各2座。西垣北門有3個門道,中門道寬3.6米左右,可通船隻,是迄今爲止世界上已發現最早的水門。城的東南部有大型宮殿遺址。附近有紡織,冶煉等作坊及商業區遺址。今城垣上立有郭沫若題寫的“楚都紀南城”標牌。1962年楚都紀南城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郢城遺址周圍楚墓遍地,離城不遠的紀山,八嶺山,雨台山和長湖邊上的墓葬,規模相當龐大,埋藏了許多重要歷史文物。幾年前發掘了幾座中型墓葬,出土文物就數以千計,其中如吳王夫差矛,越王勾踐劍,越王州勾劍,楚王孫魚戈,彩繪木雕小座屏,鳳紋銅尊,錯銀龍鳳紋尊及彩繪石磐等,都十分珍貴。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至於出土的成批的楚國竹簡,更是研究當時歷史的寶貴資料。這些歷史文物是湖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真實寫照。

  紀郢城內的鳳凰山,自公元前278年秦國拔郢後,便成了秦漢時期的一處墓地。經鑽探,在5.2萬多平方米的範圍內有古墓180多座,現已經發掘30多座,出土兩千多件文物。1975年6月發掘的168號漢墓,葬於西漢文帝十三年,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屍,對於研究西漢初期的歷史,文化,手工業以及醫藥,防腐技術等都有重要價值。因此,文物考古界將紀郢成爲“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好了,各位朋友,紀南城就快到了,給大家10分鐘的時間整理一下行李,就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座古城,共同感受一下歷史賦予它的厚重感吧!

2024湖北導遊詞 篇17

  系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淮河的主要源頭。主峯天堂寨海拔1729.13米,爲大別山主峯之一。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有1000米以上的高峯33座,1500米以上的高峯15座。1987年,天堂寨經省政府批准爲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經林業部批准爲國家森林公園;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_年8月,包括天堂寨園區在內的安徽大別山(六安)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爲國家地質公園,天堂寨爲大別山地質公園主園區;20_年被批建爲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天堂寨森林覆蓋率高達96.5%,位居我國風景名勝區的前列,它保留了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生態系統保持相當完整,它的資源特點可概括爲四句話,這就是:森林物種珍稀,瀑佈景觀壯美,山石盆景奇妙,空氣清馨宜人。

  天堂寨在隋朝以前名“衡山”,唐代稱“多雲山”,明代以後改爲“天堂寨”。自春秋戰國迄至新中國建立前,歷代都有英雄豪傑在此築寨練兵,反抗暴政。元至正十一年,農民領袖徐壽輝在此揭竿起義,反抗元朝統治,改“天塘寨”爲“天堂寨”,從此大別山腹地就有了稱作“天堂寨”雄而博大的山峯。

  天堂寨園區共有5個景區組成,即:瀑布羣景區;聖卦峯景區;白馬峯景區;造錢坳景區;峽谷景區。

  天堂寨風景區有120平方公里的地域。這兒以原始次生林爲主,間有奇松、怪石、雲海、龍潭、飛瀑,是集旅遊、療養、度假、避暑、科研、教學爲一體的勝地。天堂寨兼有我國山嶽型風景名勝“北雄南秀”的兩大特點,屬於南暖溫帶和北亞熱帶的過渡區。這裏是許多南方植物種類分佈的北界,又是許多北方植物種類分佈的南界,是華東、華中、華北三大植物體系的交匯點。據專家初步考察,本區有野生維管束植物173科,648屬,共計1882種。其中世界性種屬28個、少種屬77個、中國特有種屬16個。

  天堂寨的主要亮點是水,其清洌甘甜,PH值爲6.7,爲地表一級飲用山泉水。“東南第一清白地,山是本色水是源”這是對天堂寨水的真誠讚美。天堂寨森林覆蓋率高達96.5%;它的年降水量約在2200毫米,而又地處大別山北坡,年蒸發量1840毫米,加上地形雨頻頻降落,有時一天要下幾場。因此在半徑2公里範圍內形成了五個接力式瀑布的瀑布羣景觀,華東地區實屬罕見。有詩云“踏遍黃峨岱與廬,唯有天堂水最佳”。

  現在咱們的汽車就行走在去瀑布羣景區的6.3公里的盤山公路上。請大家看咱們的左前方,這是海拔1480米的白馬峯。山峯西側千米絕壁,萬丈深淵;山脊上岩石裸露,雄奇險峻。巖性爲二長花崗岩。由馬鞍、馬背和馬尾構成,綿延數十里。頭部在湖北的英山縣,面對咱們的是它的臀部。有“馬尾晴雪”、“鞍峯夕照”、“蓬萊方舟”等景點。每當暴雨之後,流泉形成飛瀑,淡霧幻爲白雲,白馬頓時在天空騰飛!

  白馬峯的左首有馬尾平湖、仙人橋、仙人洞、瓢兒洞、擂鼓石、風動石等主要景點。特別是瓢兒洞,洞寬9米,深達18米,高約2.4米,可容納100餘人。古爲兵家屯兵之地,今可作野營休息之的極佳場所。夏日,涼風習習,野花香濃;冬日,冰柱交掛,五彩繽紛。白馬峯目前正在規劃開發中,不久將揭開她那神祕的面紗供遊人探訪。

  虎形地到了,這兒是進入瀑布羣景區的門戶,有停車場和多處接待服務設施。此處山高林密,篁竹蕭蕭,唐朝詩人王維詩曰“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沿着石級前行,咱們就來到了瀑布羣景區,飛瀑龍潭是天堂寨的中心景觀。天堂寨園區斷層縱橫,花崗岩體中各類節理、裂隙發育,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崩塌滾落、流水沖刷,於峽谷中形成了一道道斷崖,爲瀑布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條件。

  未謀其面,先聞其聲。聽到轟隆隆的水聲了嗎?這就是瀑布羣景區中第一個瀑布——九影瀑的轟鳴。九影瀑爲常年流水瀑布,瀑高71米,寬約8米,爲巖性差異及斷層作用形成,瀑布底端二長花崗岩呈岩牀侵入到角閃斜長片麻岩中,下有深潭,潭面約500平方米,終年不涸,瀑布水簾凌空而下,響聲轟鳴。(瀑布是河流流經局部呈懸崖式河牀時一種河水傾瀉現象。規模較小的叫跌水。瀑布有較強的淘蝕作用)。看到此瀑咱們真切體會到了李白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真正含義。朋友們!站在這兒你覺得心胸特別舒爽嗎?這一帶大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6個國際單位/立方米,是一處天然森林浴之地。請大家到上面的“觀瀑亭”去看看,去河上的“逍遙橋”走走,抓緊呼吸吧,做深呼吸,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恩賜!

  咱們繼續向上攀行。漫步在這林蔭小道上,路兩旁有非常多珍稀植物,如紫莖、雞爪槭、朵椒、天目木姜子、交讓木、四照花、白梓等等,都是非常名貴的呢!“良好的森林植被,南北方氣候的過度帶,天然混交林爲主的原始森林,四季不息的飛瀑流泉”。

  看,瀑布羣中的第二道瀑布—情人瀑到了,這道瀑布高44米,寬10—15米,爲斷崖型瀑布,潭下可見大小不等的二長花崗岩,巖體中的大別雜巖捕虜體(捕虜體:地下岩漿在侵入過程中捕獲的周圍岩石碎塊)。此瀑水勢柔和,幾度摺疊,乘勢而下,宛如少女正在撥弄她那秀美的頭髮。有詩曰:“瀑翠相侍老,渡船修千年”。朋友們抬頭再看對面,一棵巨大的毛慄樹上,蓬蓬勃勃地生長着一棵小松樹。飛籽成林,是山區植物繁衍的通常辦法。這也是一景,咱們稱它爲“節外生枝”,天堂寨的植物就是這般奇妙!

  讓咱們繼續攀登。已經走過200級石階了。路旁這是劍劈石,此石高8米,中間縫隙僅10釐米。傳說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劍劈狐狸精留下的劍痕。事實是,在地質上它是岩石中一組平行的節理因風化剝蝕和重力作用而形成。(節理:岩石中產生的較平直破裂面,並且兩側岩石沒有發生相對位移或僅有微量位移)

  朋友們!瀑布羣中第三道瀑布—瀉玉瀑到了,此瀑高62米,寬12米,爲常年流水瀑,水流其上滾珠瀉玉,下跌至石坪上,恰似海浪翻卷白雪,站在此處,俯看綠樹染百嶂,仰視銀河來九天。

  由瀉玉瀑這兒登山,線路有兩種選擇。一是左行過步雲橋,乘索道登山。天堂寨客運索道,全長1500米,上站與下站高差450米,採用單線循環固定抱索器雙人吊廂方式運載客人,在索道吊箱裏看瀑布,又是別一番景象。索道上站直達海拔1605米的天屏峯。“要看天堂風光景,神仙最愛架空行”。若大家願意體驗爬山的感覺,感受天堂寨的雄險,那咱們就繼續沿着石級前行吧!沿右首石級而上是“瀉玉瀑”的頂端,水旁的這個景點名曰:“瑤池”,爲一淘蝕洞穴,橢園形,深約1米,是新構造運動的遺蹟。岩石中兩組交匯的裂隙,在流水並夾帶砂石的沖刷、磨蝕下形成旋渦,久而久之形成洞穴。

  右首向西北這登山石級,是通向“龍劍峯”景區的。龍劍峯景色雄偉壯觀。咱們可以沿階直接登臨龍劍峯,但今天咱們先順着瀑布走上去,從龍劍峯下山,也給大家省點力氣。

  好,咱們繼續往上走。看,瀑布羣景區的第四道瀑布—淑女瀑到了,瀑高57米,寬10—16米,爲常年流水瀑布。流水順着二長花崗岩斜節理面飄逸而下,注入潭中,晶瑩碧透。水流石壁形成曲線分明的三寬二窄,宛如身着長裙的少女在林海深處起舞。

  再往上攀登。咱們現在站在“聽霧橋”上,看,瀑布羣景區的第五道瀑布—銀弓瀑展示在咱們面前了。此瀑落差68米,寬11-15米,爲二階常年流水瀑布,流水沿二長花崗岩斜節理面滑落而下,注入約100平方米的深潭中,潭中可見大鯢(娃娃魚),此瀑恰似一張蓄箭待發的銀弓,以綠樹繁花作掩護,正尋找欲射的目標,氣勢多麼的壯觀啊!

  往上走,走過“聽風橋”。這裏便是“碓窩崗”。傳說此處爲徐壽輝等農民起義軍宿營和制糧的場所。周圍松濤陣陣、泉水聲聲,好似義軍在碓窩裏加工米糧的撞擊聲,又似武士們向敵陣衝鋒的怒吼。

  再往上走,便是“天坪”了。朋友們緩緩前行,可看原始森林植被垂直分佈的美妙景觀。這一大片,長的全是杜鵑花,咱們稱作“杜鵑坪”,杜鵑花屬杜鵑花科,常綠或半常綠灌木。花冠寬呈漏斗狀,玫瑰紅色,深淺不一,春(3—5月)秋(9—10月)兩季均開放,按其品種不同可分爲:黃山杜鵑、天目杜鵑、雲錦杜鵑等。成彥雄《杜鵑花詩》雲:“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在林間巖際,野芳幽香,紅葩遍山,猶若錦屏,煞是美豔。

  這一大片,長的全是黃山松,咱們稱作“黃山松坪”。黃山松爲松科松屬常綠喬木,樹冠傘形,一年生小枝黃褐色或暗紅褐色,無毛,葉兩針一束。黃山松姿態堅韌傲然,美麗奇特,但生長的環境十分艱苦,因而生長速度異常緩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黃山松,往往樹齡上百年,甚至數百年;根部常常比樹幹長几倍、幾十倍,由於根部非常深,黃山松能堅強地立於岩石之上,雖歷風霜雨雪卻依然永葆青春。

  這一大片,長的全是箬竹,咱們稱作“箬竹坪”。箬竹稈高1-1.5m,直徑0.5-0.7cm,中部節長10-20cm,微具毛,節下有淡黃色粉質毛環。箬竹實用價值較高:稈可作筆桿、竹筷;葉可制斗笠、船篷及糉葉等。這一線一大片,長的全是槲櫟。咱們叫做“槲櫟坪”,槲櫟,落葉喬木,高達30米,是北亞熱帶與南暖溫帶交匯的典型植物。

  它們片與片之間,界線分明,整齊劃一。這是大自然的傑作啊!

  走過天坪,現在咱們到了索道的上站及其兩端的天屏峯一線。天屏峯一線從盆景園——天成石佛全長3公里,原是爲了防火,人工將樹木砍去留下的一條防火道,又是皖鄂兩省的分界線。“一腳踏兩省,放眼望江淮。”西南而視,荊楚大地,盡收眼底。回望東北,茫茫林海。天屏峯位於瀑布羣景區西側,索道終端,皖鄂交界處,海拔高度爲1605米。站在此處,可觀賞到金獅嘯天、剪刀石、老君赴會、情侶峯、夢筆生花、神龜石、情侶龜、青蛙望月等景點。如此衆多的景觀是形成於1.3億年前的花崗岩體經長期構造抬升、風化剝蝕等地質作用形成的花崗岩峯叢地貌和象形石景觀。

  順着皖鄂兩省交界線,往東可以去天堂寨主峯,天堂寨主峯大別山主峯之一,海拔1729.13米。峯體岩石爲斑狀黑雲二長花崗岩。一座孤零零的山岡上有塊巨石,名叫“插旗石”,因巨石中間有一箇碗口粗的石眼,記載爲元末農民起義軍徐壽輝的大旗就插在那兒。由於時間的關係,咱們不去主峯了,下面我沿交界線往西行。

  這一帶統稱盆景園。懸崖之間,奇松千姿百態;溝壑之上,異石奇形怪狀,腳下奇花異卉微微含笑。

  朋友們!看,那是情侶峯,此石巖性爲二長花崗岩,垂直節理髮育,爲重力崩塌、風化剝蝕而成。兩石齊秀,並肩,狀似情侶。瞧,一對熱戀的情侶正在相互擁抱、甜蜜的接吻呢!再往下看,左邊前方的那塊附在山體上的巨石,那是“情侶龜”。此石巖性爲二長花崗岩,垂直節理髮育,爲重力崩塌、風化剝蝕而成。千年老龜也效仿情侶,已經墜入愛河不能自拔了,大小二龜成攀登狀,意欲走近情侶峯。它是花崗岩體經長期風化、剝蝕而成。大家可不要驚動它們喲,你看旁邊的那隻天蟬都不忍打擾它們,停止了鳴噪哩。朋友們!這個景點就叫“白象戲水”。爲花崗岩體經億萬年的風化剝蝕而形成的象形石。

  現在,咱們就到了吳楚亭。這裏,海拔高度1660米。站在吳楚亭上,江淮大地盡收眼底,花崗岩峯叢地貌雄中見奇。遠觀300度方向可見臥虎山之威,320度方向可觀鯨魚出海之奇,20度方向可看白馬峯之峻。請朋友們先看左前方的遠山,名爲“金獅嘯天”,遠視形象逼真,爲二長花崗岩沿節理崩塌而成。

  把視線拉近一點,左下方的“夢筆生花”,別小看它,那可是一棵樹齡兩百多年的黃山松,頑強的紮根於岩石上,生生不息,這就是黃山松精神。

  繼續西行,順着我右手的前方是駱駝峯,由二長花崗岩三組節理因風化剝蝕重力崩塌而成。形似駱駝,故得此名。

  朋友們!請再停下腳步,看到前方那尊背依絕壁、仰視長空的雕像了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鑿就天成石佛。背依絕壁,仰視長空,正在爲江淮大地百姓祈求安康。此爲二長花崗岩,約1.3億年。岩石中垂直節理髮育,屬重力崩塌、風化剝蝕作用下形成的象形石。

2024湖北導遊詞 篇18

  襄樊古隆中位於湖北省襄樊市襄陽以西13公里的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志》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名之。歷史上著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和興漢藍圖“隆中對策”都發生在這裏。境內有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襄樊學院。

  古隆中是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20__年之久。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人,幼年失去了雙親,17歲隨叔父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稱爲“臥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全面分析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局勢,提出了一統天下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現在的古隆中是一箇以諸葛亮故居爲主體的風景名勝區,在鄂西北歷史文化名城襄樊市區和襄陽、南漳、谷城三縣交界處,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鏡莊、承恩寺、七里山、鶴子川等五大景區。主景區古隆中位於襄陽城西十三公里處,自然景色優美,人文景觀豐富。

  古隆中形成文物風景旅遊區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其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大而澄清;地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山聳翠,山亙綿,旗山旋峙。明代已經形成了“隆中十景”: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巖、抱膝石。1949年以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吟嘯山莊、銅鼓臺、長廊、觀星臺、棋盤石、琴臺、孔雀寨、猴山等衆多景點,近年又新建了“千古名相諸葛亮彩塑展”、上山滑道和山頂標誌性建築——騰龍閣,漢文化景區、龍泉居等既可賞景、又能旅居的旅遊風景點,進一步完善了景區旅遊服務功能,豐富了文化景觀,擴大了景區容量。古隆中形成了一箇融觀瞻、度假修養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羣山環抱、松柏參天,景色頗爲優美。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主要景點諸葛草廬、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橋、六角井、觀星臺等。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爲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隆中位於襄樊市襄陽城西隆中山東。從火車站做坐512路巴士,車費1元。在隆中車站停車並折返回城。下車後會有很多“電麻木”拉客去隆中景區,也可步行過去。

  牌坊亦稱牌樓,爲昔時旌表所謂忠貞之紀念建築。襄陽“古隆中”牌坊亦屬此列,爲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

  “古隆中”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其建造材料爲青石開榫組裝而成,依外觀形式爲柱不出頭有樓,四柱三牌樓式。“古隆中”牌坊寬三間,中爲中間,兩旁爲次間,四柱腳深埋土中,四周出土處鋪地平石,柱前後及旁,以十個紋頭砷石支撐。牌坊定盤枋鬥口架正昂板,兩正昂間置花板,並雕流空花紋,以爲裝飾。正昂上平鋪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發戧,戧角作鴿尾形。牌坊脊板兩端並飾魚龍吻,中央置火焰珠。

2024湖北導遊詞 篇19

  Each friend everybody is good!

  Welcome to yuan temple tour, I’m a narrator, here in the next time I’ll provide tour guide service for you, hope you can happy happy this trip to return yuan. Be yuan temple, built in the qing shunzhi 15 years, in 1685, the temple is divided into east, west, south, north, medium five yards, covers an area of 46900 square meters, the whole layout is in the shape of the saffron why layout into gaza shape?

  Here, I’ll fetch a XiaoGuanZi, please listen to my explanation, naturally see you later. To yuan temple hall of existing in 29. Zen is believed to be the white wizard in the Ming dynasty, hanyang poet Wang Zhangpu kwai garden built on the site, there are several theories about was built to yuan temple, with a white light, the main two collect alms while the mage is the late Ming dynasty war Yu Hanyang fucheng phoenix mountain gate, see bones and bleak, wants to do good, to build “the dong thap” and “yuan of Buddha, burying bones, over the dead, Wang Zhangfu asked what to yuan temple, the mage a:” ‘yuan’, the number of beginning, tao, the content of total also. ‘to yuan namely nirvana, naturalization, to this, the birth and death, the company also ji Ben yuan, righteousness with’ died ‘. ‘circle’ is all politics, “silence” is dead all trouble. To yuan is the righteousness of the enlightenment “.

  So say, Wang Zhangfu that, knew the mage way, will kwai garden gave, as a land of adding. And say, MingZongZhen late, one’s ring finger broken screen CuiWei no.183 elders be special, tunneling sandals to pilgrimages, pray again after amputation. Elders to see its payoff, sure enough for him to live amputation, mouth litigation “to this to yuan”. Rich grateful, wish to elder new temples, that is, its size to the elders, elders make finished, with hand broken cassock thrown to the sky: “in this land of a cassock”, suddenly, the saffron getting larger, landed, but over and over 50 Chinese acres, rich for old so mana, readily buy this place, which is a cassock, hire the skillful craftsman, selected fine material around the stone, after several years to build successful, and a mage named after “return yuan” for the temple. Believe I said everybody should be here already know I previously mentioned “cassock shape” on the layout is going on?

  In front of everyone now is owned by three yuan temple, also is the door to yuan temple, buddhist temple gate said three, namely the three free door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gate, the left and right, respectively is no phase and for the doors. The door also have claims of architectural form, to yuan temple three eight words in chaoyang, is a symbol of the wide knot good causes and conditions, purdue beings, meaning auspicious. You another door at the top of the blue background with phnom penh vertical rectangle plaque, according to legend, when the white light mage should leave main peak and the monk can’t, had to please his name inscribed temple, permanent memorial, the white light welcome accidents, was written when he left it to yuan temple four word. Into three, greets us is the scrip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scholar zhang day Yu “namo amida Buddha”, meaning it is converted to amida Buddha.

  Now is north, to the house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people inside are chanting hall, sutra depository, such as a few buildings, let’s start from north hospital visit. Everyone see the round door “CuiWei scenic spots”, “CuiWei” 2 words or from the wang kwai garden,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the taihu, bought Wang Zhangfu in kwai assembled a large rockery garden, confusing CuiWei peak, for gaopeng insisted that was higher than the sutra depository CuiWei peak than now, it is a pity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destroyed by the war. Built to yuan temple when moved away decadent residual stone, CuiWei peak in name only, the white light mage felt very sorry, and the stone will be moved to the temple right rear on little round top yet. Now return to yuan temple nearby “CuiWei street” and so on all is hence the name. “Scenic spots” two words here is to contain the color of Buddhism. Here is the chanting hall, three holy chanting hall to the west, namely amida Buddha and his two collaborators shi guan Yin bodhisattva and trend to bodhisattva. In addition to manjusri and 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Practicing buddhist temple shrine 6 meters high, 5 meters wide, cresting red sun shining brightly, two dragon sea, double phoenix chaoyang, meaning “in extremely good fortune”.

  You may have noticed the sweets? It is up to 4.5 meters, in 1935, made of carved five embossed with a design group, you can see what time? Actually it displays from left to right several plots in the classical novel “journey to the west” of China, respectively is: the emperor taizong of tang’s monk teacher and pupil off, such as come to kuan ti bodhisattva said, four major Kings and “seven” Buddha, Buddha is in the tree, Buddha to tang’s monk teacher and pupil. Very interesting! Under the good, please go with me to sutra depository, now we see the sutra depository was rebuilt in 1920, for two layer 5, about 25 meters high, first of all we see is the whiteness in the pavilion, radiant like jade Buddha. The Buddha came from yangon, myanmar treble in 1935 disciples, the jade Buddha weighing about two tons, the best preserved of Buddha in the temple in China. Sutra depository collection is very rich, with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suzhou sand at the st institutes publication orphan “chut sand hidden” and “on the” print in the qing dynasty. “On the” 7250 volumes, intact, is one of the valuable in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Buddhism in China.

  In the sutra depository of the buddhist relics of our country and foreign buddhist gifts, such as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stone Buddha, the ice crack net bottle of Ming dynasty, qing dynasty of the hollow out relief, pattra-leaf scriptures of India, Burma’s sandal wood box, Malaysia’s jade tower, etc. You can visit slowly. In the sutra depository is beside the big shi ge, mainly temple consecrate guanyin bodhisattva. You can see on the wall with the left side of the shrine willows of kannon, portrait for this painted in tang dynasty. Portrait of the goddess of mercy, a serene, quiet, breast plump, posture is lightsome, shows the tang dynasty to plump for the aesthetic idea of beauty. Friends, where we are right now is the main Ursa to yuan temple, here to worship is the supreme god of Buddhism sakyamuni, it is the most tall statue of Buddha in the temple, what do you think he zhangs six golden body, head bao canopy, the top and sat down on a lotus and torment. Decoration behind a fire, is a magic mirror, the symbol of light, the Buddha before a statue of the lion, the image of Buddha’s previous generation for the lion king.

  You to look at the two trees in front of the Buddha,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a Buddha nirvana double suoluo trees, it is said that the Buddha nirvana after cremation, seven Buddha appeared in the fire, so people often before prayer paper or Huang Biaozhi, incense and candle, so the leaves into a flame, also leaves each have seven Buddha. Also writing is “the Buddha, brightness, dharma wheel often turn” of eight rounds. Disciple of caleb leaves left and right of the Buddha, called “difficult”. We’ll see maitreya He was known as the Buddha iii of the “future Buddha”, you could see him innocently, funny, don’t give people a kind of blessings shallow, happy, secure, a symbol of munificent magnanimous. Become the idea of a “laughing Buddha” or “happy Buddha”. Shrine have a pair of couplet: “tatu accommodate, let the world is impossible, CiYan often laughed all ridiculous people”. The united legend was written by zhu yuanzhang! Please go with me to visit arhat hall below again. Image is since the tang dynasty of five hundred arhats in our country, by the five dynasties began to flourish, people will be referring to name checked out of each of the insufficient to fabricate, fill in five hundred. Afte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emple is built around the arhat hall, and today, is preserved in temples in the country of the arhat hall has been one of the few, mainly blue cloud temple in Beijing, wuhan to yuan temple, kunming facies distribution temple, bao guang temple in chengdu, chongqing arhat temple and suzhou saionji.

  In comparison, again to yuan temple arhat hall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the most famous. Arhat hall layout is tian glyph, there were four yuan, is in order to make the inside of the temple Luo Hanyou enough light. Another field word is positive and negative two word “all” in Buddhism superposition, this layout suggests a good god who auspicious and mystery. The arhat hall, except to visit people also like to use it to predict a year, namely people said “ocean’s number”, wuhan is randomly selected a statue of rohan, and then follow the number, the number to look and their age equals the number of the archat. What can predict the fortunes of the year. There is an old saying in China: clay idol of the dragon, “she added, but not in to yuan temple arhat hall said, because the ocean’s neither woodcarving nor clay sculpture, instead of a prevailing in the tang dynasty’s unique technology made in like, also called sloughing like or dry paint like, be yuan temple arhats statue is a rare dry paint, its production process is relatively complex, must first made human clay tire mold, after working with raw lacquer silk or grass cloth layers of adhesive on it, and then mixed with raw lacquer ash, wood powder to make paint scraping, shape details, air-dried again after buffing, then cut a small opening on the back of the statue, water flooding into mud pulp out tire mold and rinse, dry wood again after sealing, brush again on raw lacquer, gilding, and finally coated with tung oil or to maintain the luster bright paint.

  The ocean’s cost here is very high, but the process is not only save material, and each not more than 25 kg, lightweight body strong, waterproof, are not afraid of water. Very adapt to wuhan low-lying, what is the climate of high humidity environment. Suffered the worst flooding in wuhan in 1954, many places into the ocean, the ocean’s also soak in the water, flooding back, lohan unharmed. So in that case, let alone is of the dragon, it is not a problem. I am afraid, let them go across the Good friends, about to yuan temple? I give everybody introduction here, I hope I can make you satisfi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not detailed place also please everybody many burke. Welcome to wuhan again, take a look at to yuan temple.

2024湖北導遊詞 篇20

  神龍島距淳安縣城10公里,是以觀賞蛇類活動爲主的景點。蛇池內的毒蛇有五步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竹葉青等幾十種。在蛇園裏的樹枝上還盤有許多種類的無毒蛇,遊客闖蛇園,有驚無險。

  這是一箇純人工開發的小島,島上現放養有五十餘種、一萬多條蛇,堪稱千島湖中的蛇類世界。島上設有蛇園、蛇展廊、蛇味館、蛇藝表演廳等以蛇爲對象的各種消閒設施。“神龍”墮落至此,還不如就叫回“蛇”的本名算了,讓人噁心一點,離人遠着一點,或者還能自在、安全一些。

  島上有無毒蛇、有毒蛇幾十種上萬條,闖蛇園與蛇共處一園,有驚無險。觀鬥蛇,看人蛇共眠、人蛇共舞、人蛇同遊、人蛇親吻是這兒蛇藝表演的特色項目,此外,再和美人蛇合個影,會記憶深刻。

2024湖北導遊詞 篇21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光臨神龍島!

  神龍島是一箇半人工島,佔地面積119畝,海拔98米,距赤壁市區六公里,是一處集民俗 文化、異國風情、遊客參與和動物野趣於一體的旅遊景點,主要有毒蛇和無毒蛇幾十種上萬條及民俗歌舞表演等內容。

  陸水湖形成時,衆多的蛇沿着水上升聚集到這個島上,神奇的是幾十年來,衆多的蛇無人工投放料料照樣生存下去來,……讓大家去思考?一提到蛇,可能有些遊客對這種爬行動物感到可怕和討厭。在我國俗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儘管蛇的樣子十分可怕,卻全身都是寶。

  我國有句成語叫“畫蛇添足”,用來比喻事物多此一舉或者無中生有,那麼蛇到底有沒有腳呢?應該說原來是有腳的,只不過後來的四肢已在進化中退化了,所以腳沒有了。科學家發現在蟒蛇的肛門兩側,還留着一對爪狀的後肢遺痕,其實這就是蛇的足。既然蛇沒有了腳,那麼蛇又是如何爬行的呢?我來告訴各位,蛇在爬行的時候,中樞神經系統指揮着肌肉進行有節奏的收縮,引起肋骨向前移動,這就是蛇爬行的原理。一般而言,蛇的爬行速度爲每小時三到四公里,但有的蛇最快速度高達每小時近三十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進入的是無毒蛇園,請大家不要踩到它,它一般不會咬人。這裏是蛇池,裏面有各種各樣的無毒蛇。首先看體形最大的王錦蛇,俗名爲菜花蛇,也叫大王蛇,因爲它頭頂上有大王兩字,此蛇性情兇猛,不僅吞食同類,而且還會喫毒蛇;這條是黑眉錦蛇,因它眼睛邊上有像眉毛的黑線而得名,黑眉錦蛇俗稱美女蛇。這邊的這條是烏梢蛇,最主要特徵是從頭到尾有兩條線,是無毒蛇類中藥價值最高的一種,它的肉質鮮美;這是灰鼠蛇,它身上的顏色是灰褐色的也稱黃金條,它是一種不會放臭腺的蛇,主要食物老鼠,所以對農業非常有利;虎斑遊蛇又名紅頸蛇,其特徵是前半截是紅底黑點,後半截是綠底黑點,這是一種微毒蛇。體型最小是小水蛇,因爲生殖方式和其它蛇不一樣,是卵胎生的,它的`卵在母體內就已經孵化了,出生後就是小蛇,所以成活率非常高。請注意樹上和腳下都有蛇,這是蛇園出口,出口以後就沒有無毒蛇了。

  前面是劇毒蛇池,這是眼鏡蛇。爲什麼稱它爲眼鏡蛇呢?那是因爲它的後背部的花紋像架着一幅眼鏡。眼鏡蛇沒有被激怒的時候,它的頭是橢圓形的,發怒以後就膨脹變扁,當有人被它咬後,人不會感到痛,那是因爲此蛇的毒屬於神經毒。現在你們都聽到從它嘴裏發出的呼呼聲,這就是它的喘氣聲。有時候伴着這種聲音會平行地噴着一種透明的毒液,最遠的距離有1-2米,如果噴到人眼裏,就會失明。到傷口上也一樣會中毒。

  眼鏡蛇只有排毒能力,卻沒有抗毒能力,如果它被別的毒蛇或同類咬到的話也會中毒,特別是咬到心臟和肝臟部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七寸)。

  眼鏡蛇主要靠地面震動確定方向,雖然它眼睛不太看得見,但是它對黑顏色特別敏感,如果在野外遇到眼鏡蛇,最好是輕輕地走開,千萬別發出巨大的響聲。

  這是五步蛇,它的頭部成三角形,身上的花紋也成三角形對稱,五步蛇和其它的蛇一樣視力很差,大家請注意看,它頭部有一箇翹起,是確定方向用的,此蛇毒屬於血循毒,毒力強,價格昂貴,是一種珍貴的藥材。那條體形較小的是蝮蛇,它的頭部成三角形,身上花紋成半圓形對稱,它是屬於混合毒,被它咬到之人產生複視(看一種物體會變成兩種物體),它身體盤旋的形狀像狗拉的屎,所以給它取了個不雅觀的名字“狗屎堆”。它的爬行速度很快,所以也叫做“草上飛”,大家看一下樹下有青顏色的蛇叫竹葉青,因它尾巴上的顏色像被火燒焦了一樣,所以也叫焦尾巴,它有一層好的保護色。因此人們一般不會輕易發現它。講到這裏,有必要和大家一講劇毒和無毒蛇的表面區別。毒蛇的頭一般來說都是三角形,和身子有明顯的分界,尾巴是急劇地往下細,而無毒蛇的和身子沒有明顯的分界,尾巴是緩緩往下細。

  看過五步蛇以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去座飛天蹦極,人在上面可以看見陸水湖整個湖區景色,下面我們從這臺階下去到表演場,看泰國人妖、俄羅斯歌舞等民俗表演,看完表演大家可以坐水上飛人返迴游船。

2024湖北導遊詞 篇22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痛並快樂着旅行社”的導遊員機器貓,在這裏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裏將由我爲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武漢市的古剎歸元禪寺。

  這歸元禪寺呢是建於清順治十五年,也就是1685年,整個寺廟分爲東、西、南、北、中五個院落,佔地約兩萬餘平方米,整個平面佈局呈袈裟形狀,(關於這個袈裟形狀呢我先賣個小關子,請大家聽我的講解,待會兒自然就明白了。)歸元寺現存殿堂樓閣二十八棟。據說是禪宗的白光法師在明朝漢陽詩人王氏葵園舊址上興建的,關於當時修建歸元禪寺的說法有幾種,有說是白光、主峯兩位法師明末戰亂時募化於漢陽府城鳳山門外,見屍骨遍野,一片淒涼,欲行善事,建普同塔”和歸元禪寺”,掩埋白骨,超度亡魂,園主王章浦好釋,問何爲歸元禪寺,法師答:‘元’,數之始、道之極、物之總也。‘歸元’即歸真、歸化、歸本,出生滅界,還歸真寂本元,義同‘圓寂’。‘圓’是一切功德圓滿,‘寂’是一切煩惱寂滅。歸元便是得道成佛之義也。”。如此一說,王章浦心悅誠服,深知法師道行無量,便將葵園獻出,作爲建寺之地。還有一說,明宗禎末年,一富豪無名指斷,幕翠微草菴長老醫道非凡,隧穿草鞋來進香,祈求再接斷指。長老見其心誠,果然爲他接活斷指,口訟歸本歸元”。富豪感恩戴德,願爲長老新建寺廟,即就其規模請問長老,長老法事完畢,隨手將破袈裟拋向天空:就此一袈裟之地,頓時,袈裟越變越大,徐徐降落,覆地五十餘畝,富豪見長老有如此法力,欣然買得這一袈裟之地,聘全國能工巧匠,選各地上等材石,經數年營造方告成功,並由法師以歸元”爲寺命名。相信我講到這兒大家應該已經知道我前面提到的平面佈局呈袈裟形狀”是怎麼一回事了吧?

  好了,說着說着我們已經到了歸元禪寺了,下面請大家下車和我一起到裏面去參觀。

  現在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歸元寺的三門,也就是歸元寺的大門,佛寺的大門稱三門,即佛經裏的三解脫門,中間的是空門,左右分別是無相和無作門。這門的建築形式也是有說法的,象此寺的三門八字朝外開,就是象徵着廣結善緣,普度衆生,喻意吉祥。大家再看門上方的直匾,相傳當年白光法師要離去,主峯及衆僧挽留不住,只好請他題寫寺名,永志紀念,白光盛意難卻,便在臨行時親筆寫下了這歸元禪寺四個字。

  步入三門,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晚清文人張日煜的手跡南無阿彌陀佛”,意思呢就是皈依阿彌陀佛。現在在大家右邊的是北院,裏面主要有唸佛堂、藏經閣等幾座建築,下面我們就從北院開始遊覽。

  大家看這圓形門上的翠微妙境”,翠微”二字還是源於王氏葵園,據記載,當年王章浦購得太湖石,在葵園中壘砌了一座高大假山,雅稱翠微峯,供高朋玩賞,當年的翠微峯比現在的藏經閣還要高,可惜的是在明朝末年毀於戰亂。建造歸元寺的時候又搬掉了頹廢的殘石,翠微峯便名存實亡,白光法師感到很惋惜,就將此石移到了寺右後方的小石山上至今。現在歸元寺附近的翠微街”等皆是由此而得名。這裏的妙境”兩個字則是蘊藏着宗教的色彩。

  進了唸佛堂,大家可能就注意到這個供桌了吧?它長達4.5米,是於1935年製成的,上面刻了五組浮雕圖案,(各位能看得出來刻的是什麼嗎?其實它)從左到右再現了我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的幾個情節,分別爲:唐太宗爲唐僧師徒送行、如來向伽藍等菩薩說法、四大天王及七佛”、如來說法於樹下、佛祖給唐僧師徒封位。

  好,下面請大家在和我一起去藏經閣,現在我們看到的藏經閣是1920年重建的,爲兩層五間,高約25米,其中的珍藏十分豐富,光這部清代刊印的《龍藏》就有7250卷。大家可以慢慢的參觀。

  在藏經閣旁邊的這是大士閣,主要是供奉觀音菩薩。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歸元寺的主殿大雄寶殿,這裏供奉的是佛教的最高神釋迦牟尼,它是全寺中最爲高大的一尊佛像,大家看佛前的這兩棵樹,代表的是釋迦牟尼涅盤時的雙婆羅樹,據說釋迦牟尼涅盤後遺體火化,有七佛在火中顯現,因此人們拜佛前常先化紙錢或黃表紙,並焚香點燭,所以這裏的樹葉也做成火焰形,樹葉間各有七佛。

  下面再請大家和我一起去遊覽羅漢堂。我國五百羅漢的形象是自唐以後,由五代開始興盛,人們將散見於各經之中的名號錄出,不足的就加以杜撰,湊足了五百個。北宋以後各地的寺院就多建有羅漢堂,而到了今天,在全國寺廟中保存比較完好的羅漢堂已爲數不多,(主要有北京碧雲寺、武漢歸元寺、昆明筇竹寺、成都寶光寺、重慶羅漢寺和蘇州的西園寺。)比較而言,又屬歸元寺的羅漢堂最有特色。

  它的平面佈局呈田字形,內有四院,是爲了使殿內的羅漢有充足的光線。另外田字恰好又是佛教中正反兩個”字相疊加,這種佈局暗示着一種善神降世的吉祥和神祕感。

  這羅漢堂除了可供參觀外,人們還喜歡用它來預測一年內的禍福,也就是武漢人說的數羅漢”,方法是隨意選中一尊羅漢,然後順着數下去,數到和自己年齡數相等時看看那尊羅漢是什麼樣子就可以推測這一年的運勢了。

  在歸元寺的羅漢堂就不能這麼說了,因爲這裏的羅漢既不是木雕也不是泥塑,而是採用的一種盛行於唐代的獨特工藝製成的夾‘佇’像,夾佇像又稱脫紗像或乾漆像,歸元寺的羅漢塑像屬活脫乾漆,其製作過程較爲複雜,首先要用粘土做成人形胎模,幹後用生漆將絲綢或夏布層層粘附於其上,再用生漆將混合的膏灰、木粉調勻塗刮,塑造細部,陰乾後再打磨拋光,然後在塑像的背後開一箇小孔,注水化泥成漿脫出胎模並沖洗乾淨,晾乾後再木塊封口,再刷上生漆、貼上金箔,最後塗上桐油或亮漆以保持光澤。

  這裏的羅漢造價雖然很高,但採用的工藝不僅省料,而且每尊不超過25公斤,體輕質堅,不透水,不怕水浸。很適應武漢地勢低窪,溼度大的氣候環境。1954年武漢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很多地方都變成了汪洋,這些羅漢也浸泡在水裏,洪水退後,羅漢卻安然無恙。所以如此看來,別說是過江,就算是讓它們去漂洋過海恐怕也不成問題。

  好了各位朋友,關於歸元寺呢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2024湖北導遊詞 篇23

  如果說“泰山歸來不看嶽,九寨歸來不看水”,那麼之餘土家民俗山區,則是“騰龍洞外無洞天,魚木寨外無桃源”。我是一箇地道的土家人,還在孩提年代,對於鄂西利川風景最初的印象就是“一片山,一條河,一棵樹,一箇洞,一箇寨,一首歌”。誠如大家所熟知,這裏的“山、河、樹、洞、寨、歌”就是七嶽連山齊嶽山,八百里風景如畫清江河,天下第一衫水杉王,騰龍天堂騰龍洞,神祕幽靜魚木寨,土家民歌龍船調,這裏的一草一木早已沁入了我們的靈魂深處。經過歲月的泥濘和風霜的侵襲,而今我們早已將近而立之年,土家兒女也分散到天涯四方,每當和老友相聚,談論最多還是根植在靈魂深處的那片神奇的土地。現在的土家兒女,被問及對這“山、河、樹、洞、寨、歌”的’感悟,流露在心底的自豪感溢於言表,這“山、河、樹、洞、歌”早已耳熟於胸,唯獨對這矗立在靈魂最深處的那座寨子諱莫如深,大家像是相約好的,每次言及魚木寨,大家的談話聲都會嘎然而止,低頭沉思,魚木寨的文化底蘊早已深入人心,魚木寨的文化厚重使人高山仰止,大家不自覺的都在規避什麼,在隱藏什麼,因爲他們知道,他們欠魚木寨的,他們沒有臉去面對這座土家文化的燦爛遺產,他們在逃避在自責。

  魚木寨位於利川謀道境內,謀道鎮地處湖北省利川市西北部318國道新老線交匯處,是湖北省“西大門”,與重慶在318國道上接壤的一箇邊陲小鎮,總面積336平方公里。東距利川市城區42公里,西距重慶市萬州城64公里,現在開通了利川到謀道的公交路線,交通較爲便利。謀道爲古巴國南郡,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謀道”古稱磨刀溪,“大丈夫磨刀錘宇宙,士大夫謀道辯古今”,這是磨刀溪演變爲謀道的最直白的由來,這裏的大丈夫、士大夫是講的土家先民丈夫以武護境,大夫以文論道,無論文武都是頂天立地的好男兒,謀道鎮的人文風情賦予了魚木寨獨特的人文底蘊。談論魚木寨,我自認是最有資格的,因爲我是一名地道的土家人,且而魚木寨離我家的距離也就半天的時間,我爲現今還有這座寨子的存在心存自豪,我也爲土家文化的最後一片淨土而久久思量,爲這座寨子的險峻高聳、文化厚重而歎爲觀止。雖然我有這個資格,但是我卻認爲我不是最適合的人選,不爲別的,就因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很多次我徘徊在魚木寨的山腳下久久思量,我是否是有這個底氣有這個資格上山,吾懷抱絕境,更覺下筆難,土家先人只在次山中,欲辨已忘言,這是不虔誠的。

  在經過一段勞心勞力的歷程後,終於山門逢君今始開,魚木寨山門近在咫尺,一段土家文化史即將爲我們打開,讓我們見證土家文化的燦爛文明。我和這位老同志感慨萬千,情不自禁。山門經過多年的風雨飄零仍然屹立不倒,從古山門的建築結構還能見識到古巴文化的民居藝術,這裏的建築不用一釘一鉚,渾然天成,別具一格。在跨過這道山門後,這片世外桃源的勝景就呈現在我的眼前,彷彿驚訝,彷彿疑慮,這和我魂牽夢繞的夢境既有天淵之別,彷彿又好像一切都處於情理之中,它的存在沒有因後人的想法而有所改變。魚木寨給我的最初印象就是散,一箇散字道出了魚木寨的魂所在,這裏沒有文化堆砌的浮華,也沒有人工大規模的雕飾而顯現的虛假造作。

  魚木寨的建築基本採用當地材質,以木頭和石頭爲原始材質,石與石,木與木,石於木組成的結合就是魚木寨全部人工痕跡的總括。寨內最大的看點就是散落在田間地頭的古墓羣,總計有百餘處之多,這些墓碑有塔式、牌坊式、牌樓多層式、圈頂式和平臥式等多種造型,每一處都攝人心魂,使人久久不願離去。其中最大的是建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成永高夫妻墓,三門二進,佔地100平方米。墓前碑高5.2米,寬5.3米,刻有花鳥人物90餘幅。石雕精湛,品種繁多,人物、花卉、圖案皆有,人物雕刻皆取材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碑林中的“雙壽居”集馬派雕刻藝術之大成,幾百名工匠雕鑿了三年,雕出了6出戏劇故事中的500多箇人物造像。所有石雕都是在整塊石料上雕鑿的,留下了近代書法名家各種字體的手跡和藝術珍品。魚木寨的鏤空雕刻更是雕刻藝術中的上乘之作,鏤空雕刻技藝始於明末,興於清同治、光緒年間,這門技藝如今多以失傳,一座寨子能同時保留這麼多鏤空雕刻,其文化研究價值可見一斑。

  暢遊魚木寨是一次靈魂的還債,這裏的一切都還是那麼的清新自然,此地的居民並沒有因外來客闖入他們的生活而有絲毫的改變,田間地頭處處能見到他們忙碌的影子,在閒暇之餘,當地人隨意就能唱出一段段未經編排的土家山歌,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過着他們恬適的民居生活,這裏是土家文化的活化石,是土家文明的活詞典。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原汁原味的寨子了,文化古風得到很好的傳承保留,寨內至今仍保留有完整的古代土家人生活、飲食、婚喪等習俗。因而纔有稱謂認爲魚木寨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土家山寨,稱爲“民間的十三陵”。

  三陽關是魚木寨爲遠來的客人送上的最後一餐饕餮盛宴,三陽關是魚木寨的一道出口,位於寨子的下端,隱於老崖隙中,三陽關也建有一座寨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古時候只要寨子的主人重。

2024湖北導遊詞 篇24

  利川市可謂物華天寶,細細數來,竟有很多世界第一、亞洲第一、中國第一。如流傳世界的《龍船調》,有“天下第一杉”之稱的“水杉王”,有“土家第一寨”之稱的“魚木寨”,“大水井”等,但是真要數出這些“名牌名品”的成名時間早遲,得首推被譽爲“亞洲第一洞”的騰龍洞。騰龍洞在80年代被發現,一下子就形成了轟動效應,繼而引起旅遊的熱潮,形成了鏈式經濟。在現今大打旅遊牌、“做大做活”的思路指引下,逐漸整合利川其他旅遊資源形成系列。    論形成時間,騰龍洞的時間是“老祖宗”,至今已有了22.9萬年的年齡。據科考的結果來看,騰龍洞就是清江的古河牀,而且,當時它是穿山而過,形成的伏流,因此,騰龍洞的開鑿者就是溫柔嫵媚、奔騰不息的清江水。恩施土家人的母親河清江自利川齊躍山湧出後,一露面馬上發表了一箇“三明三暗”的開篇語,這“三明三暗”,其實也就是清江三次進入地下伏流,三次露頭奔流的情形。騰龍洞的位置,就是“第三暗”的地方。遠古的時候,清江從騰龍洞進入伏流,現在,又改道爲騰龍洞旱洞邊的水洞。這“三明三暗”也正昭示着土家人不畏艱險,勇敢、拼搏、堅韌的民族特性。經過這些跌跌撞撞的挫折後,清江從恩施市的雪照河涌出,再開始表現“百里溫柔與嫵媚”。因此,騰龍洞是清江的一箇性情轉化環節,在騰龍洞長達近六十公里的幽深地府裏,清江開始新的涅槃和昇華。    除了桂林等城市,全國還少有象騰龍洞這種宏大自然而又距城區如此近距離的景點,它距城區也就幾里路遠。清江在利川城裏逶迤而行,劃了幾道漂亮的孤線以後突然悄然出城,而剛一出城,一離開城區的那塊盆地般的平壩,馬上就遇到了一圈山。四周都是山,別無他途,她徘徊、尋覓了一陣之後,忽地從騰龍洞所在位置一箇猛子鑽入地下,潛行四五十里,然後再冒出來吸一口氣。這一口氣一憋,等到再出來,竟然到了鄰近的另一箇縣市恩施市。我們可以現象,遠古時,江水水流到這裏,面臨四面緊逼的高山,清江在這裏憤怒、苦惱、掙扎、拼搏,不停地撞擊這阻攔自己前行的大山,功夫不負,竟然在山體中撞出這樣一條通道,就是眼前的旱洞,而在數萬年後竟然又棄了撞開的這條道,重新闖出一條新的通道,亦即今日的水洞。兩個洞都是我們眼中的風景,同時也是一條含淚帶血的道路。它們都是騰龍洞的部分,一曰旱洞,一曰水洞,兩洞洞口緊挨着,一起雄辯地證明着清江開山劈嶽的偉力。

  旱洞是現在遊人進入的主要區域,從洞口前橫跨清江的鐵索橋過去,拐一箇彎就可以看到旱洞洞口偉岸的身形。橋是武陵地區的“甩甩橋”,晃晃悠悠的,常常有惡作劇的人使勁搖晃,在遊人的驚慌失措中製造第一場歡樂。橋下這時的清江誕生纔不久,又遊弋在兩岸高峻的峽谷中,因此,還並不見氣勢,突然現出這麼一箇空闊的洞口來,有一種措手不及的震撼。現在騰龍洞的門票上就是以洞口爲背景的圖案,不過,圖案中還有一箇參照物——一架直升飛機在洞口盤旋,從洞口的比例來看,飛機顯得愈小,這是當年舉行洞中飛行活動留下的照片。當年爲了開發升溫,曾讓直升飛機去洞裏飛行過,洞中能飛直升飛機,此洞的宏大不言而喻。

  “清江的地獄、比天堂還美”。這是我的朋友、曾獲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的楊秀武先生讚譽騰龍洞的詩句,我覺得寫得真妙,形象、內涵而深刻。旱洞,曾經是清江潛行的“地獄”,“水洞”,是現在潛行的地域。旱洞,現在遊人可以入內一睹真容,水洞,仍然保持着他的神祕。從“旱洞”來看,清江的在山中的穿行美不勝收。洞口處,已經平整出很大的平臺,也停降過直升機,這種寬闊,才能呼應洞口的恢弘氣勢。洞口高達七、八十米,四周都是險峻的高山,站在這裏,會對清江的創造產生一種深深的敬佩,心中不由得感嘆只有造物主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能創造這樣的奇蹟!洞壁是陡峭筆直的懸崖,刀砍斧削一般,因此,洞口乾淨利落,很純粹。洞壁上,不象外地名山大川鐫滿各種題刻,少有的幾幅題詞,一爲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馮牧的一副手書對聯:登山當攀珠峯、攬勝應遊騰龍。由詞句可見馮牧已視此洞爲洞之極品,推崇備至;一爲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張良皋題詞,他也是騰龍洞的發現和推介者,題寫的是洞名“騰龍洞”三字。當然,也許是現在作爲對名勝的保護,沒有把很多名人領導的題字銘刻在巖壁上我們也不可知。這其實是一種進步,中國傳統的遊過即題刻的行爲泛化及俗化的後,大多變成“某某到此一遊”類的垃圾。

  旱洞給我最深的印象、抑或最大的特點是宏大,因而也更加映襯出它的自然美。從洞口進入,便可見整個洞廳,都幾乎是七、八十米的高度平穩向前推進,而且洞頂平整光滑,洞也很寬,平均達到60多米,並行二三十輛汽車不成問題。洞內的泥地上,爲了旅遊方便,已經修成了人行步道和電瓶車道,這在很多洞中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宏大的洞口下,半截爛柯戳在泥土上,旁邊的景點名稱帶來一種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清江古河牀。誠然,走在這洞中寬闊的土地上,就是在數十萬年前清江水潛行的河牀上前行,每個遊人,似乎都是一朵微渺的浪花,在歷史及時間的長河裏漂流。洞口近旁,有細細的水流從洞頂落下,從洞內向外望,因有了光影的映射,彷彿一條條銀線垂着,共同綴成一小條珠簾。落點是石頭,水流不遠匯成一面平靜的小池,無波、清透,倒映着洞口和洞口對門高聳的山峯,虛幻交疊,引人入勝。

  繼續往裏走,偶爾會看見兩側的洞壁上出現一些石鐘乳,於是,人們依據天宮、海龍王和各路神仙等編出了許多傳說,讓旅遊的人一箇個引領觀看,七嘴八舌地爭論着象與不象。我對後天加工焊接的很多旅遊解說詞不感興趣,往往喜歡看風景自然的狀態,好在騰龍洞正是這樣的特點。騰龍洞因爲高大、空曠,人行其中,會產生卑怯感,那是時空的壓強。進洞行約三四里後,便可見洞裏借天然的一箇彎角搭建了一座舞臺。舞臺對門的洞壁上,像恆山懸空寺似的建一座五六層樓的燈光調控塔,都是土家吊腳樓風味,洞中有了這樣一些建築,那種陰森感一下子就減了許多,忽然有了一種溫暖和安全。這個劇場,每天都會在上下午各演出一場極具民族特色的大戲,名叫《夷水麗川》。清江古稱夷水,而騰龍洞地處利川市,這名稱便飽含了文化味。這臺歌舞把土家族的起源傳說、發展脈絡,民族文化都揀亮點進行了一次展現,加上燈光音箱等設備先進,頗受觀衆歡迎,一般都是在遊客返程的時候正好開演。

  從劇場再往前走,不多遠會看見洞中有一座山,也有百多米的高度,這也是騰龍洞的特色:洞中有山,山中有洞,主洞支洞,大洞小洞,形成一張網似的結構,故而容積量世界第一。這座山名叫“妖霧山”,因山經常雲霧繚繞而得名。說是山,其實是洞頂垮踏積石所成。這座山,是形成清江河道改道的重要原因,正是有了它在洞中的阻攔,清江才又開始找尋新的出路,下潛到如今比“旱洞”更低的“水洞”裏。翻過這座山,會聽見水聲淙淙,這是地下暗河的聲音。騰龍洞的“旱洞”裏有暗河,暗河裏,還有透明生物生長。那些魚類水生物,肉眼都可以看得清五腹六髒,不過,現在不可輕易尋見。再繼續前行,會出現一箇岔路口,一條直行,沿着暗河,一條向坡上,進入另外一箇支洞。沿坡爬上,會見支洞中又有一箇劇場,這是一箇激光秀劇場。在這幽深黑暗的洞府裏,激光秀更加絢麗動人,加上悽美的愛情故事,美麗的演員和水幕效果,那些不斷變化、五光十色、光影交錯的影像讓人產生似夢幻的感覺。看完激光秀,沿着遊道再前行,又是空曠、遼遠的洞府。這時的石鐘乳和暗河流水便多了起來,“觀音坐蓮”,“千丘田”一類的景緻便開始出現。不過由於現在的開發暫時只進行到到這裏,無法再繼續前行,沿着燈光遊道及景點牌的指示,會直接行到那個三岔路口,從而開始踏上返程。去返程的途中正好觀看那一場歌舞大戲,從巴人始祖稟君開疆拓土到唱響《龍船調》,從古樸的“毛古斯”到擺手舞,從梯瑪“上刀山”到哭嫁,土家人和清江一樣悠長的歲月與情感歷程被觀衆一一裝進心中,進而開始新的傳播。

  其實“旱洞”中更美的景觀,尤其是鐘乳石一類的景觀還在更深更遠的洞裏,還需往前走,叫“白玉石林”、“桃花園”、“花果山”等等名稱。但那些美景只是一些科考隊員和探險驢友們欣賞過,普通遊客一睹這些美景還須時日。旱洞冬暖夏涼,炎炎夏日,遊覽洞內均着厚厚的衣物,而冬天,則溫暖如春。     出得旱洞洞口,沿左側遊道前行,便是去水洞的路。水洞,是現在的清江伏流之所,或許數萬年後,又會如今天的旱洞一樣改道,可以讓遊人進入一睹芳容。     水洞的洞口就是“清江版”的“壺口瀑布”,名叫“臥龍吞江”。和黃河壺口相比,不同的是黃河水是混帶着泥沙的渾黃,而清江的江水是清澈的。清江平緩地行到這裏,突然變化了平靜的摸樣。瞬間由恬靜的女兒變成彪悍的勇士,發出驚天的怒吼,摔打出飛花碎玉的一峽雪浪。由於清江的河牀在水洞洞口不遠處陡然下降,形成近二三十米的落差,而河谷卻又緊縮,並且不遠處就是水洞黑魆魆的洞口,就像一條臥龍張大嘴巴,一口吸進這奔騰的江水,美妙絕倫,震撼不已。咆哮的河水經過瀑布後,匯成一束激流,在兩岸的巖壁上左衝右突,然後衝入地下被稱爲“龍宮”的洞廳中。在這裏,怒濤轟鳴,浪花四濺,霧氣升騰,水沫橫飛,遊道多爲在懸崖峭壁上鑿出的石階或是橫在峽谷之上的狹窄的橋面,每位遊人到此,莫不心驚膽顫、神情緊張,既被這絕世美景震感留連,也被這自然天險所恐懼,有“幾欲先走”之感。亦是我好友,曾任旅遊局長的文人何智斌寫詩云:騰龍心胸無限大,連江帶嶺一口吞。詩詞工整之類,我也外行,不敢妄論,但是,這兩句詩的氣勢還是很不錯,我似乎聽到了江水在這裏的吶喊與呼號,感受到氣吞如虎的豪壯。要是遇雨天,水量大,氣勢更加磅礴,猛浪苦奔,濤聲如雷,有天崩地裂之感。這裏較之黃河壺口少了那種粗獷,多了一份雄壯;少了那種凡俗,多了一份神聖。“臥龍”在這裏是騰飛前的蓄勢。

  經過“臥龍吞江”瀑布之後幾十米,河水流到“龍嘴”裏。這裏象一箇巨大的宮殿,河水進入之後,還在喘息、躁動、跳躍,冒着白沫,打着漩渦。從這裏,它將潛入地下,在洞中裏開始新一輪的探索,飛龍入淵,至恩施市的雪照河河後再探出頭來。清江在恩施的山裏就是這樣,隔一段又變換了一箇名稱,不過,就是她的那一身清靜,始終爲自己標識着身份。站在橫跨在“龍嘴”之前的橋面上,可見“龍宮”之中,有一高達數層樓的柱形石鐘乳,連接上下,被稱爲“定海神針”。騰龍洞剛開始開發時,從巖壁上鑿有遊道,可至“神針”旁,再乘船遊一段水洞,從不遠的一箇岔洞口出到地面。那一水洞我曾遊過,幽暗,逼仄,據稱最深處和葛洲壩船匣一樣深,而洞僅有西米多寬,我乘舟其上,總有膽顫心驚之感。現在這個項目已被取消,我想多爲安全因素吧,“龍宮”之中,保持一些敬畏也好。

  自巖壁鑿出的小道,聽着濤鳴,看着排浪,貼着山石走出,到停車場,幾步之遙,如兩重天地。“臥龍吞江”的激烈天險與外面的山清水秀相得益彰,洞府之中的空曠宏大與外面的青山秀水迥然不同。從山的胸膛裏走過,從水的咆哮處走過,抖卻發上的水霧,深吸一口綠野中的清新空氣,心中詠歎:清江,美景天堂,奇山麗水的騰龍洞,這些絕美奇景都匯聚在此,看過此景,胸懷從此也有一條清江奔流。

2024湖北導遊詞 篇25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沖決巴山羣峯,接納瀟湘雲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裏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餘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

  黃鶴樓位於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樓爲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爲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爲30米,中部大廳正面牆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夾層迴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迴廊,可供遊人遠眺;五層爲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築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湧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岩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爲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得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爲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黃鶴樓得名,有“因山”、“因仙”兩說。唐《元和郡縣圖志》稱,“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爲樓,名黃鶴樓”。而唐《圖經》則有“昔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因以名樓典故。與此相類似的還流傳着仙人子安乘鶴、呂洞賓“跨鶴登仙”等故事。昔之論者曾爲二說聚訟不決。餘以爲,就得名時序言之,實證性的“因山”名樓說似在前頭,三國東吳於黃鵠磯初建戍樓之際,“鵠”、“鶴”音轉,成“黃鶴樓”之名;而“因仙”說大約興起於道教仙話盛行的南朝時期,至唐代則因文人題詠而播揚廣遠。“因山”說爲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因仙”說卻令賞樓者插上縱橫八極的想象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兩說各具功能,以往並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後也必將彼此映照,共存於永遠。

2024湖北導遊詞 篇26

  稍事休息,導遊帶我們來到木魚鎮下面的官門山景區。

  官門山景區位於神農架林區內,是一箇集生態、動植物、人文、科考等多項於一體的特色景點,是神農架的生態大觀園,也是湖北“一江兩山”黃金旅遊線上的核心景區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核心板塊;官門山景區蒞臨神農頂和神農溪,物種豐富,植被茂密,溝壑縱橫,山險林奇,山水相映,環谷幽深,地質遺蹟富集,谷幽林密,雨水充足,花草及各種名貴中草藥繁多,風景秀麗優美;尤其在炎炎夏日,漫步水邊林間,陸離的光影透過斑駁的樹枝,腳下是苔蘚茂盛的青石板小徑,清風吹拂,樹葉和花草和着此起彼伏的旋律,頭頂上有小鳥啾啾鳴叫,又“嗖地”一聲直插雲霄;中華蜜蜂哼着甜蜜的歌兒在枝葉間穿梭,神農溪順山勢而下,淙淙潺潺,時而如千軍萬馬奔騰,時而似高山流水、琴瑟和鳴,置身其中,恍如仙境,更覺神清氣爽;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官門山的奇景、生命和人文遺蹟。而最大的亮點是這裏是發現“野人”的地方,也是科考“物種基因庫”的最佳場所。神農架官門山景區藏身於湖北的深山中,交通卻十分便利,既有上山的公路,還有平坦寬闊的209國道穿過,旅遊大巴車從宜昌和十堰兩個方向定點發車,自駕遊暢通無阻;更讓人期盼的是今年國慶節即將運營的神農架機場和宜神高速,屆時除了汽車,遊客又多了一箇選擇,可以飛進神農架景區一飽眼福,節省路途耗時和體力消耗。

  官門山景區有自然博物館和珍稀植物保護園兩個主題景區,導遊自作主張爲我們省去了後一部分的遊覽;網上搜一下,珍惜動植物保護園區包含動植物實驗室、蘭園、國際友誼園、杜鵑園、蜜蜂園、蜜蜂人家和攀巖休閒區等,好像更有看頭,只是景點較分散,步行距離較遠,猜測這纔是導遊捨棄的原因吧?

  景區大門造型很獨特,在去木魚鎮的路上,早已引起我的’注意,拱門上一對野人母子雙手相抱,門拱下一隊野人手牽手出來“關閉”景區門,遊客通過時又手牽手“縮回”洞裏,如此有創意的人性化設計,既體現了官門山景區的人文概念,又詮釋動物界和人類共有的“愛”的主題;門前一箇寬闊的廣場,對面青山疊翠,白雲悠悠;購得門票入門,沿着寬敞的景區大道蜿蜒前行,左側濃密的山林下,有潺潺流水,導遊說官門山有名的“地下暗河”就在谷底小溪的另一側山腳下,由於各種原因,至今未被開發,深藏地下,但留有一箇洞口,站在洞口可以聽見洞內轟鳴的水勢、感覺到強勁的洞風,很神奇;本打算返回時停車洞口感覺一下,卻在疲憊和飢餓的雙重壓力下忘到了腦後,也爲日後重訪留下一個由頭。導遊交代我們的官門山之旅,有三個任務:參觀博物館、看4D電影、大鯢園瀏覽。

  我們的車停在遊客中心,先來到了自然博物館寬敞的廣場,沿石階而上,節儉風格的建築造型,屹立在高山叢林中,盡顯從容的姿態,門前人工堆砌的瀑布,發出嘩嘩的聲響,雖然不是聖壇景觀,卻沒有一絲矯揉造作之感。地質館裏,多彩的圖片、豐富的文字、形態各異的地質構造和石頭,以科學的態度,借用高科技手段爲遊客講解了神農架幾經冰川運動、造山運動等的坎坷,分析了地質特點和成因,拓寬了遊客的地理、地質知識;娟秀的神農藝苑幾個大字刻在緊閉的紅漆大門一側的石牆上,據介紹裏面收藏有與神農架科考有關的諸多文獻資料,只能地遺憾與之擦肩了;自然博物館動物廳裏陳列着神農架地區發現和現存的400多種動物標本,最稀有的是神農架特有的白化動物和金絲猴標本,植物廳陳列有像珙桐、七葉一枝花、江邊一碗水等20xx多種稀有植物標本,讓遊客大開眼界;神農天堂是一箇精品專賣店,出售各地出產的精美奇石,喜歡石頭的遊客一定會流連忘返的;種子廳裏陳列上千種植物的種子,也在以此表現大自然強勁的生命力;最震撼的該算是野人洞了,雖然只是一箇人造的景觀,不是野人真正的棲息地,卻合理、科學、有效地利用聲、逛、像技術營造了一箇野人的生活環境,從細長的洞口進入,奇石突兀林立,光線陰暗,高大的“野人”,呲牙咧嘴,隨時會出現在你身邊,一期嚇人一跳;幾位小姑娘緊隨身後,不時推薦與“野人”合影,收費的吆,替遊客拍一張15元,遊客服務大廳取像,自己的相機拍一張5元,蠢蠢欲動下,拍了一張15的合影,片子質量實在不咋地,算是交了學費。

  4D電影的放映時間到了,每人2元買一副“眼睛”觀賞並留作紀念,4D的官門山風光片,用高科技手段和數碼技術,借一隻小鳥的經歷,敘述了神農氏採藥救助的故事,交代了神農架名稱的由來,又將神農架景區包括板壁巖、神農頂、大九湖等的四季景色串成一線,觀賞效果非常好;看完才明白,所謂的4D,其實就是3D的圖像外加座椅動作或大廳環境的風、氣等配合,總也算過了一把高科技的4D癮。

  接下來參觀大鯢園。大鯢,俗稱娃娃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神農架地區特有的魚類。她的生長需要特殊的環境,一需海拔高、氧氣足,二需水質乾淨;大鯢全身通黑,正躲在水中的石縫裏納涼。據飼養人員說,每年農曆8月,大鯢就發出“娃娃”一樣的叫聲,陰森恐怖,不過大鯢很溫順,不具備攻擊性。據說,現在的深山小溪裏,仍能找到稀少的野生大鯢,路邊飯店有偷偷兜售給遊客開葷的,每斤要100元;當然也有養殖的,價錢就一落千丈了,可見出身不同,價格便會差別很大。

  官門山景區還可遠觀到“龍頭寨”,叫一箇“寨”字,實則一處高聳的山峯,直插藍天白雲中,形似龍頭而得名,無人居住;路邊隨處可見細碎的野花兒,有的在動物展廳見過圖片,能記得上名字,有的很陌生,但朵朵都很清秀、漂亮;據說野生山核桃樹不少,但遊客身邊能看到的結果的不多,我卻有幸在濃密的枝葉間拍到一堆未成熟的山核桃,很是興奮;溪邊樹幹上,偶有爲小鳥兒棲息而建的小木屋,一對兒小鳥戀人在溪邊青石上嬉戲,見被遊客發現,使個眼神兒,不約而同飛起來,躍上樹梢,飛遠了;崖壁上一隻一隻的木質小屋是“蜜蜂的家”,神農架景區,包括官門山裏飛舞的蜜蜂,名字叫做“中華蜜蜂”,當地人稱爲“野蜜蜂”,個頭小,花蜜自然比國外引進的、也即各地常見的大蜜蜂產的花蜜要甜很多……

  陣陣山風吹來,隨着日頭西沉,越來越涼爽了,空氣裏彷彿有水汽撒到肌膚上,清爽怡人;行在官門山景區,搜索着記憶裏有關炎黃子孫和神農氏採藥救民、傳播農耕文化的傳說,似乎神農架的天空更晴朗了,官門山的雲更清淡逍遙了,這次旅遊也更深厚更有價值了。

2024湖北導遊詞 篇27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湖北十堰市南,武當山最早的寺觀爲唐代所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宮後,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馬,浩浩蕩蕩開進武當山,共建造7宮,2觀,36庵和72崖廟等建築羣。

  武當山以宏偉的建築規模著稱於世。現有古建築羣均採取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佈局。其規模的大小,間距的疏密都恰到好處,達到時隱時現、若明若暗、欲揚先抑、前呼後應、玄妙超然的藝術效果。國務院於1982年公佈武當山爲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稱:武當山古建築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北宋大書畫家米芾將之譽爲“天下第一山”。

  玄嶽門:武當山的玄嶽門是三間四柱五樓式仿木石結構建築,高十二米,寬十二點四米。它代表着道教所信仰的“五城十二樓”,即這個地方是等侯和相遇神仙的場所。而道家又以人的喉管爲“十二重樓”穴道,故又寓意此地是陰陽交界處,爲武當山第一道神門,被稱爲仙界第一關。在武當山有“進了玄嶽門,性命交給神”的說法,意思是說,凡人進了這神門仙界後,是生是死,是福是禍,就由不得自己了。

  復真觀:又名“太子坡”,相傳是淨樂國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玄武大帝—十五歲入武當山—時最初居住的地方,又因其意志不堅在返回家的途中,被紫氣元君用“鐵杵磨針”點化,復又上山—,因而得名復真觀的。

  坐落在武當山主峯一天峯柱上的金殿,是我國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20年)。殿高5.5米,寬5.8米,進深4.2米。殿內棟樑和藻井都有精細的花紋圖案。藻井上懸掛一顆鎏金明珠,人稱“避風仙珠”。傳說這顆寶珠能鎮住山風,不能吹進殿門,以保證殿內神燈長明不滅。其實山風吹不進是因爲殿壁及殿門的各個鑄件,非常嚴密、精確。

  金殿內有“真武”銅像,重達10噸。殿外是白玉石欄杆臺,臺下是長約1500米的紫金城。城牆由巨大的長方形條石依山勢壘砌而成。這座金殿建在武當山羣峯中最雄奇險峻的天柱峯上,具有“天上瑤臺金闕“的效果。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20年),是武當山的主要宮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築之一。共有殿宇、樓閣、廊廡860間,規模宏偉,氣派非凡。

2024湖北導遊詞 篇28

  官門山生態科普景區位於神農架省級旅遊度假區木魚鎮官門山,209國道旁,屬於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官門山和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範圍,是神農架重要景區和絕版景區,也是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景區由兩條道路一條河流貫穿始終,河兩側山峯林立,林木蔥鬱、遮天蔽日,河內流水潺潺、終年不斷。全長8Km。在管門山入口處,還有兩個大猿猴,聽說價值500多萬元。沿線有典型的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特色的神農架羣地質剖面、古老的疊層石、秀美的龍頭寨、奇特的地下暗河等自然景觀;有野人雕塑母愛、生物多樣性實林驗室、自然生態博物館、古清生茶園、民居、國際友誼園、中國交通林、中國自然保護區聯盟林、名人名樹區等人文景點9處;有蘭花園、臘梅園、杜鵑園、神農藥園、薔薇園、樟樹園、滄桑園、紅楓園、百果園等珍稀植物保護園9處;有大鯢、梅花鹿、蛇、雉類、中蜂等野生動物樂園5處。我們還參觀了4D電影院,裏面的畫面生動形象,當畫面進行到高潮部分時,座椅會左右抖動,給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電影院的旁邊有一箇奇石博物館,裏面有各色各樣的石頭,價格不一,讓人目不接暇。

  香溪源

  香溪源是長江的支流,因哺育過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和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而聞名於世。香溪源發源於神農架內,水質純淨,古木參天,有古代冰川的遺蹟。相傳王昭君在出塞和親之前,曾回故鄉省親,她路過溪邊,在溪流中洗臉時,將一串珍珠失落其中,從此,溪水一年四季清澈見底,芳香撲鼻,故名香溪。香溪源頭,奇峯競秀,林海深處,雲遊霧繞,林間奇花異草競相開放,山中溪溝縱橫,伴隨着草木的芬芳。可見這幽谷清溪,花香遍野的靈秀之地,纔是溪水飄香的真正原因。

  聽,猿猴在吼叫,看,花兒在搖擺。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神農架,我相信下次來遊玩時,會更讓我眼前一新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