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湖南崀山導遊詞範文(精選7篇)

最新的湖南崀山導遊詞範文 篇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崀山觀光旅遊。

  崀山位於湘西南邊陲的邵陽市新寧縣境內,南與桂林山水相連,北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呼應,與桂林、邵陽相距各140千米,是繼張家界後發現的又一顆璀璨的風景明珠。相傳舜帝南巡途經新寧,看到這秀美的奇山秀水,駐足讚歎“此山良好,可謂崀山。”崀山由此得名。

  崀山在數千萬年前是一片內陸湖,由於地殼的變動,內陸湖底突出,從而形成了現在的紅色砂粒巖結構的丹霞地貌。大家知道,張家界屬石英砂岩地貌,桂林屬喀斯特地貌,而崀山則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形態、規模在全國同類地貌之中均達到極限八角寨之高(293米)、天下第一巷之長(239米)、亞洲第一橋之險(64米)、蠟燭峯之險(674米)、紅華赤壁之絕、將軍石之峻,都令人歎爲觀止。

  崀山風景區佔地108平方千米,聚集了牛鼻寨、駱駝峯、八角寨、紫霞峒與扶夷江等五大景區、477個景點、三大溶洞和一處原始森林。

  牛鼻寨

  各位朋友,現在來到了牛鼻寨景區。爲什麼叫牛鼻寨?原來,在東面那塊大石的右側,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成對出現的“牛鼻孔”,當地老百姓稱爲牛鼻山。後來,農民領袖雷再浩、李源發先後在這裏聚衆起義,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這裏屯兵紮寨,遂被改稱爲牛鼻寨。

  大家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天然山水畫前有關山之隘的瑤寨式建築“迎賓亭”,後有一簾瀑布從山澗飛瀉而下,綠陰掩映處,紅白芙蓉映襯秀山麗水。來到銀珠洞,可見一串串水珠直掛,在夕陽的映照下,粒粒閃亮奪目。

  穿過銀珠洞,大家來到陡巖絕景,迎面紅霞赤壁當頭壓來,幾經曲折有幽徑,四處懸崖已無路,只見懸崖上一道白色天梯直立,引渡到達“天下第一巷”。

  這“天下第一巷”幾個大字是“中國丹霞之父”、丹霞地貌命名者、著名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陳國達教授1992年來崀山時親筆題寫的。陳老對比了1939年命名的廣東仁化丹霞山,發出如下感嘆:“半生長譽丹霞美,方識崀山比丹霞,勝地有緣何恨晚,並贊南北雙奇花。”

  “天下第一巷”長238.8米,相對高度100—120米,最寬的地方0.8米,最窄處0.3米。兩旁如刀劈斧削,側身中間,大有“天光一線,人生如縫”之嘆。人處其中,後不見來處,前無有盡頭,惟見頭頂一線青天,絕壁對峙,鬼斧神工,堪稱天下一絕。走出巷口,豁然開朗,一泓清泉,臨路而出,涼意撲面,使人心曠神怡,剛纔的驚、奇、險、累一掃而光,惟有追憶、體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世外意境。

  來到後寨門,沿右面巖壁攀騰而過,登上遇仙巷,巷長178米,石壁高60米,巷中翠竹掩映,花木叢生,人行其中,饒有情趣。再往前走,便到一馬鞍形石級小梯一一攬月梯,最窄處只有26釐米。來到谷底,可見隘口有一陰陽八卦陣,路徑縱橫交錯,若無人指點,很難走出此陣。前面像猿人頭山的下前方,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棟七層大廈,名七層樓,那是大自然的傑作。

  走完這長長的臺階便進入桃源衝。桃源衝確實是世外桃源,成片竹林,滿目翠綠。一路驚險之後正好在此小憩,感受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逍遙時光。

  八角寨

  八角寨景區位於崀山最南端的湘桂邊境,海拔818米,由八角寨、白麪寨和天生橋三個小景區組成,因山頂有八座山峯相連,互爲犄角,像一朵八角蓮花而得名。

  “天生橋”被譽爲“亞洲第一橋”,是丹霞地貌中很獨特的自然景觀。該橋長64米,寬14米,高20米,橋面厚度5米。全橋呈半圓拱形,似人工砌築,氣勢磅礴,令人歎爲觀止。橋下有一石棺,底蓋分開,惟妙惟肖,尤似千年古物。一條小溪環橋流過,水質清澈碧透,有“綠溪”之美稱。

  “白麪寨”,山岩均成銀灰色,而植物多開白花,遠望如白濤銀浪,故而得名。該寨山勢雄險,石砌寨門卡關而立,僅容一人進出,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寨內巨石聳立,景象萬千。這不僅是楊再興、石達開、雷再浩、李世德等歷代名將和起義領袖礪兵秣馬的古城堡,也是新石器時期遺址所在。

  登臨八角寨,要走1708個臺階、三道門,即象門、龍門、寨門。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一頭大象,它把秀長的鼻子低垂於地恭候遠道而來的朋友,這便是第一道門“象門”。走過象門,便聽到淙淙的流水聲,清澈的溪水滋潤着一種特殊的植物,它在陽光下呈現黃、藍、綠、紫等十幾種顏色,老百姓稱之爲“變色龍”,學名脣柱菌苔,只能生長在鎢礦含量高的地表上。

  繼續往上走,來到一條巷子,這便是第二道門“龍門”,因正前方有塊形似龍頭的突兀巨石而得名。傳說到那上面燒香,有求必應。

  走過1708個臺階,來到一箇平臺,站在這裏,一腳跨兩省,左踏廣西,右踩湖南。前面青石砌成的古城牆門就是第三道門“寨門”,當年白蓮教依靠這裏的險要地勢,多次戰敗數倍於己的清軍。

  被譽爲“丹霞之魂”的八角寨,橫空出世,獨佔鰲頭,絕頂上形成寬闊平臺,因而叫雲臺山。

  八角寨雄視羣山,巨崖絕壁,千姿百態。近前,一派山崖,赤壁黛頂,鬥波逐浪,似巨鯨鬧海,倒海翻江,猶如一幅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生機勃勃,令人回味。

  駱駝峯

  駱駝峯景區位於崀山石田村,距縣城14千米,是丹霞地貌地形中典型的象形景區。景區內奇峯異石拔地而起,無數溶洞藏匿其間,共有飛濂洞、一線天、辣椒峯、駱駝峯、連山五個小景區,有遇仙橋、十八羅漢、燕子寨、斗笠寨、一線天、情人谷、幽魂谷、辣椒峯、龍口朝陽、九九天梯、令箭牌、蠟燭峯等20多箇景點。

  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古樸典雅的牌樓“崀山天然公園”。進入景區,沿途有小橋流水,前右側是遇仙橋。此橋建於清乾隆年間,石砌單拱,長6.8米,寬5.1米,拱高9米,麻石砌成,橋身玲瓏精緻,青藤攀附,電視片《風滿瀟湘》曾在此拍攝外景。

  前行右側十八石峯如“十八羅漢”一字列成威武雄壯的“儀仗隊”,歡迎大家的到來。

  遙看情深義重的“夫妻石”,準備遠征的丈夫和妻子依依惜別。

  人在畫中游,一景連一景,拐過一道彎,迎面而來的是一隻覓食歸來正臥巢小憩的春燕,名“燕子寨”,高539米,由三座山峯組成,中間高聳似燕頭,兩邊山勢稍低如燕翅,頂有平臺,曾爲農民起義軍憑險據守的山寨。

  再轉過彎,前面豁然開朗。一片農田,幾幢農舍,挺拔的蠟燭峯,栩栩如生的駱駝峯,是該景區的中心所在,這裏叫石田村。正前方的駱駝峯,高187.8米,長273米,高聳於羣峯之上,襯托遠近青山,像從沙漠遠足來此的世界上最長、最大、最重的駱駝。它的背脊上有一箇明顯的十字架,旁邊一框圍成一箇“田”字,故稱石田。

  前面岔路口,往左就是林家寨的“一線天”,高525米,寨下東北走向的一線天是石山裂縫而成,長60米,高40米,最窄處0.5米。須手腳並用,沿人工開鑿的石級才能攀壁至絕頂。林家寨絕壁天成,是攀巖訓練、比賽的最佳地方,故“全國攀巖訓練基地”選址於此。還有情人谷、千佛巖、蟾蜍巖、幽魂谷、捨身崖等讓你目不暇接。

  被譽爲“南天一柱”的“蠟燭峯”,高674米,尖頂,四面陡峭,周長400米,因通體鮮紅,狀如蠟燭而得名。在蠟燭峯陡崖下有一條巨大縫隙,長100米,深50米,寬0.4—1.8米,上下岩石如刀削一樣平整,似一條巨龍,向東西張開傾斜成40°的巨口。每當午時,太陽從龍口直射縫底,形成龍口吞珠、五光十色的壯麗景象,稱爲“龍口朝陽”。

  走出龍口,就可見從上而下平如斧削的無字天碑。許多人想登上這陡峭石壁都未能如願,只有一位勇敢的採藥老人曾憑着自己的膽略和智慧登上峯頂,然而終不能在碑上刻上一個字。

  這座倒立的辣椒峯高180米,上週長約100米,下週長才40米,這通體赤紅、分外奪目的辣椒是湖南人熱情的象徵。20xx年9月,由湖南旅遊文化產業公司舉辦的法國“蜘蛛人”阿蘭.羅伯特徒手攀巖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活動在此舉行。

  沿着石壁小徑,可至一平臺,兩側懸崖陡壁中間一石鑿就的99級臺階,是至頂的惟一通道。這是清初“紅花會”首領楊發奎因反清復明遭清廷通緝時,憑着上乘武功鑿就的石階,十分險峻。

  紫霞峒

  各位朋友,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有碧綠的青山、清澈的江水、低垂的翠柳的紫霞峒景區,它包括萬景槽、玉泉山、象鼻石、烏雲寨、劉華軒墓等景點,以青幽爲主要特色。左側的玉泉山,面積0.5平方千米,山頂高301米,密集7個景點。山上有一古寺,名玉泉寺,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20xx年),今存鎮墓塔、碑記及玉泉寺始祖墓。幾經修復後香火旺盛,燒香求籤者絡繹不絕。

  迎面而來的這座石山,活像一箇高高翹起的大拇指,當地人稱“拇指石”,它風雨無阻地屹立於此,恭候着遠道而來的朋友們!

  紫霞峒並不是洞,峒者,衝也。是少數民族“村”、“寨”的意思。傳說有一位高僧雲遊至此,相中此地,每天早上起來,點燃香燭,迎着彩霞把袈裟鋪在紅瓦山上,然後打坐修煉,袈裟經陽光一照,霞光萬道,香火繚繞,故稱“紫霞峒”。

  來到這裏,我們可感受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這裏還是佛教和道教的聖地,佛學宗師慧遠和道學宗師陸修靜,曾先後來此弘揚教義。所以整座山以遊路爲界,右爲佛教聖地,左爲道教福地,還可見紫霞道人的自然石像。傳說當年他修成正果時,原身就化成了一座石像。

  說說笑笑,青蛙也來湊熱鬧,看前面一石凌空突起,活像一隻碩大的青蛙蹲在那裏,這就是青蛙石。

  沿着石階往上走,就進入了紫霞宮。紫霞宮歷史悠久,自明嘉靖年間修建以來,暮鼓晨鐘,梵聲繚繞,成爲名聞遐邇的洞天福地。在宮內有一座高大的觀音菩薩,高達6米,手持傾斜玉淨瓶,意把甘露盡灑人間。

  清末,新寧人才輩出,如江忠源、劉坤一等,他們死後歸葬故里,尤把崀山視爲長眠樂土。劉坤一慧眼識寶地,選中紫霞峒蓮花池左側山坡修建墳墓,墓圍石刻精緻絕倫,石人、石羊、石馬栩栩如生。

  左側一塊長700米、高100米赤紅色的銅牆鐵壁稱紅瓦山,傳說是紫霞道人放置袈裟的地方,是一處絕妙的迴音壁。

  扶夷江

  見識了崀山的偉岸,現在請大家來感受一下扶夷江的溫柔。美麗的扶夷江碧流澄清,

  兩岸奇峯異石似一飄帶,貫穿全景。

  扶夷江與灕江同源於廣西資源縣的貓兒山,自金子山分袂南北,縣境內流長229千米,因新寧縣古爲“扶夷侯國”,故稱扶夷江。

  扶夷江漂流全程22千米,其間落差16米,水流平緩,途經十二灘、十二景。極目遠望,江流石轉,猶如崀山奇觀的藝術長卷。這段水域被青山染得碧綠,被奇石擁得溫柔。

  舟行江中,但見水色天光,相互輝映,藍天白雲,百鳥翔集,兩岸楊柳滴翠,怪石追舟。詩人艾青看了這畫一般的扶夷江,給崀山人民寫了一副上聯“樹影橫江魚躍枝頭鳥宿水”,各位如有興趣的話請爲艾老對出下聯。

  不知不覺,來到了崀山六大絕景之一的將軍石。“拔地芙蓉聳翠痕,嶙峋千尺指天門。扶夷江水平如掌,紅雲捧日朝聖樽。”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它的迷人風貌。將軍石原是一座山體,丹霞地貌發育到晚期形成的石柱高400米,周長40米,頂部略小,上下等粗,5千米外仍可見其獨立天外的偉岸英姿。

最新的湖南崀山導遊詞範文 篇2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崀山觀光旅遊。

  崀山位於湘西南邊陲的邵陽市新寧縣境內,南與桂林山水相連,北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呼應,與桂林、邵陽相距各140千米,是繼張家界後發現的又一顆璀璨的風景明珠。相傳舜帝南巡途經新寧,看到這秀美的奇山秀水,駐足讚歎“此山良好,可謂崀山。”崀山由此得名。

  崀山在數千萬年前是一片內陸湖,由於地殼的變動,內陸湖底突出,從而形成了現在的紅色砂粒巖結構的丹霞地貌。大家知道,張家界屬石英砂岩地貌,桂林屬喀斯特地貌,而崀山則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形態、規模在全國同類地貌之中均達到極限八角寨之高(293米)、天下第一巷之長(239米)、亞洲第一橋之險(64米)、蠟燭峯之險(674米)、紅華赤壁之絕、將軍石之峻,都令人歎爲觀止。

  崀山風景區佔地108平方千米,聚集了牛鼻寨、駱駝峯、八角寨、紫霞峒與扶夷江等五大景區、477個景點、三大溶洞和一處原始森林。

  不知不覺,來到了崀山六大絕景之一的將軍石。“拔地芙蓉聳翠痕,嶙峋千尺指天門。扶夷江水平如掌,紅雲捧日朝聖樽。”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它的迷人風貌。將軍石原是一座山體,丹霞地貌發育到晚期形成的石柱高400米,周長40米,頂部略小,上下等粗,5千米外仍可見其獨立天外的偉岸英姿。

最新的湖南崀山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朋友:

  你們好!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共遊美好的崀山。

  相傳舜帝南巡時徐經新寧,見地方山水特別奇秀、美麗,不由搖頭贊曰:“此山良好,可謂崀山。”崀山由此得名。

  崀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湘桂邊境的新寧縣境內,南與桂林山水相連,北同武陵源風光呼應,距桂林、邵東機場各14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又一顆風景明珠。數百萬年前,崀山是一片內陸湖。由於地殼變動,內陸湖底突起,形成了紅色沙粒巖結構的峯巒–丹霞地貌。景區佔地108平方公里,轄紫霞仙境,駱駝羣峯,八角勝景,半山奇觀,夷江秀色五大景區,18個風景小區,已發現和命名的477個景點。

  紫霞峒

  紫霞峒景區包括萬景槽,玉泉山,象鼻石、烏雲寨、劉華軒墓等景點,主要以幽爲主。在我們左側的一是玉泉山,面積0.5平方公里,山頂高程301米,密集7個景點。山上有一古寺,稱玉泉寺,始建於康熙42年(17XX年)。舊庵毀於水,雍正年間(1720xx年)重修,清人傅向高、馬羅藩、李延年均爲之作記。今存鎮墓塔和碑記及玉泉寺始祖第一代禪師古墓,幾經修復香火旺盛,爲天下七十佛教勝地。

  迎面而來的這座大石山,活像一箇高高蹺起的大拇指。當地人稱爲“拇指石”,也叫“ok”石,它風雨無阻的屹立於此,似是對遠道而來的朋友表示歡迎,以似對崀山的山水錶示讚歎,或許兩者都有。

  現在我們來到紫霞峒的正進口,紫霞峒並沒有洞,峒者衝也,它是少數民族村、寨的意思。在紫霞峒有許多隻能在雲南才能生長的植物品種和熱帶雨林景觀。可感受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思。這裏不僅能激起詩人的靈感,還是佛教和道教的必爭之地。佛學宗師慧遠和道學宗師陸修靜,曾先後來此弘揚他們的教義。所以整座山以遊路爲界,左爲道教之地,還可見紫霞道人的自然石像。前面一石凌空突出,活象一隻碩大無比的青蛙正蹲在那裏,這就是青蛙石。

  沿着石階往上走,我們來到了紫霞宮,紫霞宮自明代嘉靖年間修建以來。香火不斷,暮鼓晨鐘,梵聲繚繞,成爲名聞遐邇的洞天福地。宮內有一座湖南省內最爲高大的觀音菩薩,高達6米,最獨特的還是觀音菩薩手中的玉淨瓶,所有的瓶子都是豎立的,而這個觀音菩薩的玉淨瓶是傾斜的,意在把甘露盡情灑向人間。

  左側有一塊長700餘米,高100米赤紅色的銅牆鐵壁稱紅瓦山,就是紫霞道人放置袈裟的地方,是一處絕紗的迴音壁。

  駱駝峯

  過崀山街往右走,便見一典雅雄偉的牌樓,上有原湖南省省長,原省政協主席劉正同志親手題寫的“崀山天然公園”六個大字。駱駝峯景區距縣城14公里,從崀山老街到石田,沿途奇峯異石拔地而起,一條溪水奔突穿石,如琴似瑟。主要景點有“遇仙橋”、“十八羅漢”、“燕子寨”、“斗笠寨”、“蠟燭峯”、“駱駝峯”、“幽魂谷”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右側的仙人橋,此橋建於清乾年間,石砌單拱,長6.8米,寬5.1米,拱方9米麻石砌成,橋身玲瓏精緻,青藤攀附,1983年電視《風雨瀟湘》曾在此拍攝外景。

  前行右側十八石峯如“十八羅漢”一字列成威武雄壯的歡迎遊客光臨的“儀仗隊”,在最右側有情深義生的“夫妻石”,丈夫準備遠行正和妻子依依惜別。

  轉過彎,前面豁然開朗。一片農田、幾幢農舍、挺拔的蠟燭峯,栩栩如生的駱駝峯,這是駱駝峯景區的中心所在,也是整個崀山最早開發的地方。93年揭開崀山旅遊開發的序幕的“三月三”崀山旅遊節是在這舉行的。

  岔路口往左就是林家寨一線天,這是開發最早的一箇景點,高525米,寨下東北走向的一線天爲石山裂縫而成,長60米,高40米,還有一箇特點是既可望又可及,此一線天可手腳並用,沿人工開鑿的石級攀絕壁登至極頂,飽覽駱駝峯。還有“情人谷”,“千佛頂”,“蟾蜍望月”、“幽魂谷”、“捨身崖”,都能給留下難忘的印象。

  被譽爲“南天一柱”的蠟燭峯,高674米,崖身218米,周長400米,遠處陡崖下面山平如燭臺,石峯呈現圓柱形,通體鮮紅,似一點燃的紅蠟燭。在蠟燭峯東南陡崖下的一條巨大縫隙,長100米,深50米,寬0.4-1.8米,上下岩石如刀削一樣平整,形似一條巨龍向東方直射隙底,開成龍口吞珠,五光十色的壯觀景象,稱爲“龍口朝陽”,龍口深處棲息着很多世巨形蝙蝠,一經驚動似箭一樣飛出,陡增一種神祕的感覺。遊人要想上山,必須手足並用匍匐攀登,呈“之”字形循序漸進,這叫“不怕不低頭”。

  爬出龍口,就可以看到從上而下一平如鑿猶如鬼斧神工的“無字天碑”。許多人都想登上這陡峭的石壁,都不能如願,只有一位勇敢的採花老人征服過塊石碑,憑着膽略和智慧登上碑頂,但他也未能在碑上刻上一個字。

  沿着石壁小徑,可至一平臺,抬頭一看,有如來到華山西峯,只見兩側懸崖陡壁,中間一石鑿的九十九級臺階是極頂的唯一通道,這是明末清初“紅花會”首領楊發奎反清復明遭清庭通緝,憑上乘武力鑿就的石階,十分險峻。

  觀完義俠祠,遊人可沿茂密的小樹林走到駱駝尾部,一箇天然的觀景臺,可賞奇峯異石,深山幽谷,使人心曠神怡,豁然開朗。

  牛鼻山

  爲什麼叫牛鼻山?牛鼻寨,山上有兩個孔,活像牛鼻孔,故叫牛鼻山。首先請慢慢往前走,來到了迎賓亭,迎面而來的是一幅天然水畫“銀珠巖”,水珠似一顆顆閃亮的珍珠自上而下。

  幾經曲折,大家來到了陡巖腳下,迎面紅霞赤壁如鐵壁銅牆鐵牆向人們壓來,使人不禁心驚跳,懸崖上有一白色“天橋”,我們經過“天橋”便可來到“天下第一巷”,這是丹霞地貌創始人,着名地質學家、中醫院院士陳國達1992年10月親筆命名。沿石級小徑而上僅能容一人側身通過,兩面石壁如刀壁斧削,全長238.8米,最寬處0.8米,最窄處0.33米,平均寬0.5米,巷道筆直,上下成弧形,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堪稱天下一絕。

  走出巷不遠,橫跨一清泉,此泉能使人心曠神怡,如果月夜巡遊,就會出現“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前行不到200米,便來到三叉路口,左邊是一天然崖洞,寬敞平整,是一箇天然觀景臺。

  登上“遇仙巷”,沿右面巖壁攀藤過巷,進入了一箇幽靜世界,花木叢生,小徑穿上一道“穿巖”,人在其中,繞有情趣。右邊則有“馬蹄巷”、“翠竹巷”,兩邊翠竹掩映,給人一種輕鬆的感覺。

  繼續往前行便來到了一馬鞍形石級小梯–攬月梯,最窄處只有26公分。走到谷底可以看到景外景的一隘口上有一箇陰陽八卦陣。此時,前邊的路縱橫交錯,若無人指引,很可能迷失方向。在猿人頭的下前方,大家能清楚地看到一棟七層大廈,謂之“七層樓”。沿着數百級臺階便可進入桃源衝,你看這途中有一天然盆景“長壽樹”。桃源衝,長滿了翠竹,可以在此小憩。

  底下有一箇飛來石上“望月亭”,站在亭上,大家可以隨視線一直往前看,正山中有一天然單拱石橋,也是“亞洲第二橋”,跨度45米,高20米,厚5米。如白練分系兩頭,分外美麗。

  八角寨位於湖廣交界,海拔818米,從遠眺寨頂飛出八個犄角而得名。沿途要過三道門:第一道角門;第二道龍門;第三道便是寨門。走完1708個臺階便來到了一箇平臺,站在這個地方,雙腳步可以分跳兩個省。繼續向前,便來到湘西南名剎–“雲臺寺”。八角寨的最佳去處在“龍頭香”,站在“龍頭香”上既可眺遠處的“駱駝峯”、“書生流淚”、“駱駝接吻”尼姑庵,又可近觀“仙人下棋”、“鯉魚躍龍門”、“哪吒抽龍筋”。這就是世界奇觀–天然油畫“鯨魚鬧海”,生機勃勃令人回味。

  扶夷江

  美麗的扶夷江碧綠澄清,碧波盪漾,兩岸奇峯異石似一根錦帶自南向北貫穿全景,它發源於湖南湘、資、源、澧四大水源的資江上游,廣西資源縣的苗兒山。有人問,爲什麼叫扶夷呢?因爲新寧古稱扶夷候國,早在西漢扶夷候大規模開發古越地時,崀山便隨着南連北截止,北起中原的要塞,到漢王莽改制後,更名爲扶夷縣,到宋綠紹興二十五年才更名爲新寧縣,新寧縣的58萬人口就是喝這口寶水成長的。

  扶夷江全長24公里,乘竹箋漂流而下,時而水平如鏡深不可測,時而急流險灘,水花四濺。前邊那個就是獨立天外,堪稱一絕的“將軍石”,身披鎧甲,手持長劍美須飄拂,儼然是漢壽亭候美髯公關雲長再世。它是由山體丹霞地貌發育到晚期形成的石柱。海拔399。5米,石高75米,相當於20屋摩天大廈。前面還有“啄木鳥石”、“龍口石”、“濟公帽”等十二灘十二景,都各具有特色美不勝收。93年11月11日參加全國胡曾學術研討會的50多位專家學者,無不讚嘆地說:“崀山美,美在有夷江。”

最新的湖南崀山導遊詞範文 篇4

  崀山在湖南新寧縣崀山鎮及周圍,在五嶺最長者四百里越城嶺山脈腹地區域的西北側餘脈(這條餘脈是以崀山爲代表的廣義崀山即大崀山),精華主要在廣義型崀山風景名勝區,它延伸到附近的廣西桂林資源縣八角寨景區(八角寨區域分佈在兩縣因此名稱上有新寧八角寨和資源八角寨),廣義型崀山景區是湘桂間的複合型景區。

  崀山山水地貌得天獨厚,風光旖旎。

  20xx年6月,在世界遺產中心關於中國丹霞的評估報告中指出:“崀山和丹霞山最清楚地演示了中國丹霞的典型特徵。”

  崀山的丹霞地貌青年、壯年、晚年各個時期都有發育,是中國丹霞景區中丹霞地貌發育豐富程度和品位最有代表性和最優美的景區。完整的紅盆丹霞地貌,全國第一。這是一座天然的丹霞地貌博物館,被地質專家們讚譽成爲“丹霞瑰寶”。

  丹霞地貌學術創始人陳國達教授晚年到崀山考察,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他題詩:“半生長譽丹霞美,方識崀山比丹霞,勝地有緣何恨晚,並贊南北雙奇花。”。

  地質學者論證報告說:“崀山丹霞地貌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同類異型,各具情態。跌宕起伏動感強,一景多姿,移步換形,形色氣質和諧協調。青山、綠水、紅崖交相輝映,例如天下第一巷的高和長,八角寨的驚險,亞洲第一橋跨度的寬,蠟燭峯的陡峭,紅華赤壁的豔麗,將軍石的俊俏,駱駝峯的形狀等在同類地貌中絕無僅有,具有極高的美景觀賞價值。”

  崀山位於系列提名地中部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發育和保存了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在孤立丹霞山體頂部和山脊保存着原始常綠闊葉林,在崖壁保存了由春夏生長而秋冬休眠的和春夏休眠而秋冬生長的植物有機組合的草本植被生態系統和附壁藤本生態系統,保存了有表現生境狹窄特有現象的崀山特有種,是丹霞植被譜系、演替和丹霞“生態孤島”的模式區域。

  崀山是系列提名地中南嶺山脈中唯一提名地,是亞熱帶東部溼潤區常綠闊林的精華所在地,起源古老的生物類羣和珍稀瀕危物種最爲集中,植被的“生態孤島”現象和生境狹窄特有現象最爲突出,是丹霞植物羣落演替系列階段最爲完整的地區,是記錄被子植物基部類羣與動物(昆蟲)發生協同進化(廣義)關係的特殊生境區。是丹霞生物多樣性綜合研究的極好模式和試驗地。

最新的湖南崀山導遊詞範文 篇5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崀山觀光旅遊。

  崀山位於湘西南邊陲的邵陽市新寧縣境內,南與桂林山水相連,北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呼應,與桂林、邵陽相距各140千米,是繼張家界後發現的又一顆璀璨的風景明珠。相傳舜帝南巡途經新寧,看到這秀美的奇山秀水,駐足讚歎“此山良好,可謂崀山。”崀山由此得名。

  崀山在數千萬年前是一片內陸湖,由於地殼的變動,內陸湖底突出,從而形成了現在的紅色砂粒巖結構的丹霞地貌。大家知道,張家界屬石英砂岩地貌,桂林屬喀斯特地貌,而崀山則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形態、規模在全國同類地貌之中均達到極限八角寨之高(293米)、天下第一巷之長(239米)、亞洲第一橋之險(64米)、蠟燭峯之險(674米)、紅華赤壁之絕、將軍石之峻,都令人歎爲觀止。

  崀山風景區佔地108平方千米,聚集了牛鼻寨、駱駝峯、八角寨、紫霞峒與扶夷江等五大景區、477個景點、三大溶洞和一處原始森林。

  牛鼻寨

  各位朋友,現在來到了牛鼻寨景區。爲什麼叫牛鼻寨?原來,在東面那塊大石的右側,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成對出現的“牛鼻孔”,當地老百姓稱爲牛鼻山。後來,農民領袖雷再浩、李源發先後在這裏聚衆起義,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這裏屯兵紮寨,遂被改稱爲牛鼻寨。

  大家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天然山水畫前有關山之隘的瑤寨式建築“迎賓亭”,後有一簾瀑布從山澗飛瀉而下,綠陰掩映處,紅白芙蓉映襯秀山麗水。來到銀珠洞,可見一串串水珠直掛,在夕陽的映照下,粒粒閃亮奪目。

  穿過銀珠洞,大家來到陡巖絕景,迎面紅霞赤壁當頭壓來,幾經曲折有幽徑,四處懸崖已無路,只見懸崖上一道白色天梯直立,引渡到達“天下第一巷”。

  這“天下第一巷”幾個大字是“中國丹霞之父”、丹霞地貌命名者、著名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陳國達教授1992年來崀山時親筆題寫的。陳老對比了1939年命名的廣東仁化丹霞山,發出如下感嘆:“半生長譽丹霞美,方識崀山比丹霞,勝地有緣何恨晚,並贊南北雙奇花。”

  “天下第一巷”長238.8米,相對高度100—120米,最寬的地方0.8米,最窄處0.3米。兩旁如刀劈斧削,側身中間,大有“天光一線,人生如縫”之嘆。人處其中,後不見來處,前無有盡頭,惟見頭頂一線青天,絕壁對峙,鬼斧神工,堪稱天下一絕。走出巷口,豁然開朗,一泓清泉,臨路而出,涼意撲面,使人心曠神怡,剛纔的驚、奇、險、累一掃而光,惟有追憶、體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世外意境。

  來到後寨門,沿右面巖壁攀騰而過,登上遇仙巷,巷長178米,石壁高60米,巷中翠竹掩映,花木叢生,人行其中,饒有情趣。再往前走,便到一馬鞍形石級小梯一一攬月梯,最窄處只有26釐米。來到谷底,可見隘口有一陰陽八卦陣,路徑縱橫交錯,若無人指點,很難走出此陣。前面像猿人頭山的下前方,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棟七層大廈,名七層樓,那是大自然的傑作。

  走完這長長的臺階便進入桃源衝。桃源衝確實是世外桃源,成片竹林,滿目翠綠。一路驚險之後正好在此小憩,感受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逍遙時光。

  八角寨

  八角寨景區位於崀山最南端的湘桂邊境,海拔818米,由八角寨、白麪寨和天生橋三個小景區組成,因山頂有八座山峯相連,互爲犄角,像一朵八角蓮花而得名。

  “天生橋”被譽爲“亞洲第一橋”,是丹霞地貌中很獨特的自然景觀。該橋長64米,寬14米,高20米,橋面厚度5米。全橋呈半圓拱形,似人工砌築,氣勢磅礴,令人歎爲觀止。橋下有一石棺,底蓋分開,惟妙惟肖,尤似千年古物。一條小溪環橋流過,水質清澈碧透,有“綠溪”之美稱。

  “白麪寨”,山岩均成銀灰色,而植物多開白花,遠望如白濤銀浪,故而得名。該寨山勢雄險,石砌寨門卡關而立,僅容一人進出,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寨內巨石聳立,景象萬千。這不僅是楊再興、石達開、雷再浩、李世德等歷代名將和起義領袖礪兵秣馬的古城堡,也是新石器時期遺址所在。

  登臨八角寨,要走1708個臺階、三道門,即象門、龍門、寨門。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一頭大象,它把秀長的鼻子低垂於地恭候遠道而來的朋友,這便是第一道門“象門”。走過象門,便聽到淙淙的流水聲,清澈的溪水滋潤着一種特殊的植物,它在陽光下呈現黃、藍、綠、紫等十幾種顏色,老百姓稱之爲“變色龍”,學名脣柱菌苔,只能生長在鎢礦含量高的地表上。

  繼續往上走,來到一條巷子,這便是第二道門“龍門”,因正前方有塊形似龍頭的突兀巨石而得名。傳說到那上面燒香,有求必應。

  走過1708個臺階,來到一箇平臺,站在這裏,一腳跨兩省,左踏廣西,右踩湖南。前面青石砌成的古城牆門就是第三道門“寨門”,當年白蓮教依靠這裏的險要地勢,多次戰敗數倍於己的清軍。

  被譽爲“丹霞之魂”的八角寨,橫空出世,獨佔鰲頭,絕頂上形成寬闊平臺,因而叫雲臺山。

  八角寨雄視羣山,巨崖絕壁,千姿百態。近前,一派山崖,赤壁黛頂,鬥波逐浪,似巨鯨鬧海,倒海翻江,猶如一幅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生機勃勃,令人回味。

  駱駝峯

  駱駝峯景區位於崀山石田村,距縣城14千米,是丹霞地貌地形中典型的象形景區。景區內奇峯異石拔地而起,無數溶洞藏匿其間,共有飛濂洞、一線天、辣椒峯、駱駝峯、連山五個小景區,有遇仙橋、十八羅漢、燕子寨、斗笠寨、一線天、情人谷、幽魂谷、辣椒峯、龍口朝陽、九九天梯、令箭牌、蠟燭峯等20多箇景點。

  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古樸典雅的牌樓“崀山天然公園”。進入景區,沿途有小橋流水,前右側是遇仙橋。此橋建於清乾隆年間,石砌單拱,長6.8米,寬5.1米,拱高9米,麻石砌成,橋身玲瓏精緻,青藤攀附,電視片《風滿瀟湘》曾在此拍攝外景。

  前行右側十八石峯如“十八羅漢”一字列成威武雄壯的“儀仗隊”,歡迎大家的到來。

  遙看情深義重的“夫妻石”,準備遠征的丈夫和妻子依依惜別。

  人在畫中游,一景連一景,拐過一道彎,迎面而來的是一隻覓食歸來正臥巢小憩的春燕,名“燕子寨”,高539米,由三座山峯組成,中間高聳似燕頭,兩邊山勢稍低如燕翅,頂有平臺,曾爲農民起義軍憑險據守的山寨。

  再轉過彎,前面豁然開朗。一片農田,幾幢農舍,挺拔的蠟燭峯,栩栩如生的駱駝峯,是該景區的中心所在,這裏叫石田村。正前方的駱駝峯,高187.8米,長273米,高聳於羣峯之上,襯托遠近青山,像從沙漠遠足來此的世界上最長、最大、最重的駱駝。它的背脊上有一箇明顯的十字架,旁邊一框圍成一箇“田”字,故稱石田。

  前面岔路口,往左就是林家寨的“一線天”,高525米,寨下東北走向的一線天是石山裂縫而成,長60米,高40米,最窄處0.5米。須手腳並用,沿人工開鑿的石級才能攀壁至絕頂。林家寨絕壁天成,是攀巖訓練、比賽的最佳地方,故“全國攀巖訓練基地”選址於此。還有情人谷、千佛巖、蟾蜍巖、幽魂谷、捨身崖等讓你目不暇接。

  被譽爲“南天一柱”的“蠟燭峯”,高674米,尖頂,四面陡峭,周長400米,因通體鮮紅,狀如蠟燭而得名。在蠟燭峯陡崖下有一條巨大縫隙,長100米,深50米,寬0.4—1.8米,上下岩石如刀削一樣平整,似一條巨龍,向東西張開傾斜成40°的巨口。每當午時,太陽從龍口直射縫底,形成龍口吞珠、五光十色的壯麗景象,稱爲“龍口朝陽”。

  走出龍口,就可見從上而下平如斧削的無字天碑。許多人想登上這陡峭石壁都未能如願,只有一位勇敢的採藥老人曾憑着自己的膽略和智慧登上峯頂,然而終不能在碑上刻上一個字。

  這座倒立的辣椒峯高180米,上週長約100米,下週長才40米,這通體赤紅、分外奪目的辣椒是湖南人熱情的象徵。20xx年9月,由湖南旅遊文化產業公司舉辦的法國“蜘蛛人”阿蘭.羅伯特徒手攀巖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活動在此舉行。

  沿着石壁小徑,可至一平臺,兩側懸崖陡壁中間一石鑿就的99級臺階,是至頂的惟一通道。這是清初“紅花會”首領楊發奎因反清復明遭清廷通緝時,憑着上乘武功鑿就的石階,十分險峻。

最新的湖南崀山導遊詞範文 篇6

  各位朋友,你們好!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共遊美好的崀山。相傳舜帝南巡時徐經新寧,見地方山水特別奇秀、美麗,不由搖頭贊曰:“此山良好,可謂崀山。”崀山由此得名。崀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湘桂邊境的新寧縣境內,南與桂林山水相連,北同武陵源風光呼應,距桂林、邵東機場各14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又一顆風景明珠。數百萬年前,崀山是一片內陸湖。由於地殼變動,內陸湖底突起,形成了紅色沙粒巖結構的峯巒–丹霞地貌。景區佔地108平方公里,,轄紫霞仙境,駱駝羣峯,八角勝景,半山奇觀,夷江秀色五大景區,18個風景小區,已發現和命名的477個景點。紫霞峒紫霞峒景區包括萬景槽,玉泉山,象鼻石、烏雲寨、劉華軒墓等景點,主要以幽爲主。

  在我們左側的一是玉泉山,面積0.5平方公里,山頂高程301米,密集7個景點。山上有一古寺,稱玉泉寺,始建於康熙42年(1703年)。舊庵毀於水,雍正年間(1723年)重修,清人傅向高、馬羅藩、李延年均爲之作記。今存鎮墓塔和碑記及玉泉寺始祖第一代禪師古墓,幾經修復香火旺盛,爲天下七十佛教勝地。迎面而來的這座大石山,活像一箇高高蹺起的大拇指。當地人稱爲“拇指石”,也叫“OK”石,它風雨無阻的屹立於此,似是對遠道而來的朋友表示歡迎,以似對崀山的山水錶示讚歎,或許兩者都有。現在我們來到紫霞峒的正進口,紫霞峒並沒有洞,峒者衝也,它是少數民族村、寨的意思。

  在紫霞峒有許多隻能在雲南才能生長的植物品種和熱帶雨林景觀。可感受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思。這裏不僅能激起詩人的靈感,還是佛教和道教的必爭之地。佛學宗師慧遠和道學宗師陸修靜,曾先後來此弘揚他們的教義。所以整座山以遊路爲界,左爲道教之地,還可見紫霞道人的自然石像。前面一石凌空突出,活象一隻碩大無比的青蛙正蹲在那裏,這就是青蛙石。沿着石階往上走,我們來到了紫霞宮,紫霞宮自明代嘉靖年間修建以來。香火不斷,暮鼓晨鐘,梵聲繚繞,成爲名聞遐邇的洞天福地。宮內有一座湖南省內最爲高大的觀音菩薩,高達6米,最獨特的還售音菩薩手中的玉淨瓶,所有的瓶子都是豎立的,而這個觀音菩薩的玉淨瓶是傾斜的,意在把甘露盡情灑向人間。

  左側有一塊長700餘米,高100米赤紅色的銅牆鐵壁稱紅瓦山,就是紫霞道人放置袈裟的地方,是一處絕紗的迴音壁。駱駝峯過崀山街往右走,便見一典雅雄偉的牌樓,上有原湖南省省長,原省政協主席劉正同志親手題寫的“崀山天然公園”六個大字。駱駝峯景區距縣城14公里,從崀山老街到石田,沿途奇峯異石拔地而起,一條溪水奔突穿石,如琴似瑟。主要景點有“遇仙橋”、“十八羅漢”、“燕子寨”、“斗笠寨”、“蠟燭峯”、“駱駝峯”、“幽魂谷”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右側的仙人橋,此橋建於清乾年間,石砌單拱,長6.8米,寬5.1米,拱方9米麻石砌成,橋身玲瓏精緻,青藤攀附,1983年電視《風雨瀟湘》曾在此拍攝外景。前行右側十八石峯如“十八羅漢”一字列成威武雄壯的歡迎遊客光臨的“儀仗隊”,在最右側有情深義生的“夫妻石”,丈夫準備遠行正和妻子依依惜別。轉過彎,前面豁然開朗。一片農田、幾幢農舍、挺拔的蠟燭峯,栩栩如生的駱駝峯,這是駱駝峯景區的中心所在,也是整個崀山最早開發的地方。

最新的湖南崀山導遊詞範文 篇7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邵陽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

  崀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新寧縣境內,包括天一巷、辣椒峯、扶夷江、八角寨、紫霞峒、天生橋六大景區,18處風景小區,已發現和命名的重要景點有500餘處,有三大溶洞和一箇原始森林,總面積108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難得的環保型山水自然風景區。20__年5月由國務院審定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__年10月由國土資源部審定爲國家地質公園,

  20__年由國家體育總局定爲國家攀巖訓練基地。

  崀山的得名來自遠古的傳說,相傳當年舜帝南巡,路過崀山,見此處山水奇異,便賜一“崀”字,意即良好的羣山,新華字典因此爲“崀”字作了專注。

  崀山,位於湖南省南部跟廣西交界的新寧縣,南部靠近桂林風景區,北部跟張家界風景區呼應。

  崀山,自然景觀獨具特色。多奇異的石頭山峯、幽深的溶洞。資江上游的扶夷江(夫夷水)蜿蜒貫穿南北,風光如畫,有桂林的美麗,有青城山的幽靜,有泰山的雄奇。崀山氣候屬於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7℃。夫夷水常年水流不斷,清澈見底。植被茂盛,生長着許多珍稀名貴物種,有“植物熊貓”銀杉、珙桐,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華南虎、雲豹、錦雞、靈貓、大鯢等,森林覆蓋率超過70%,生態環境非常優越。

  崀山,人文景觀同樣非常豐富。有出土的10萬年前的獼猴頭骨化石,45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歷代農民起義的古戰城堡,晚清重臣的宗祠墓葬。漢、瑤、苗、壯民族雜居,民族風情異彩紛呈。古今文人墨客在這裏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華章詩賦,著名詩人艾青也發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賽桂林”的詠歎。

  崀山六絕

  崀山是最近開發的旅遊景區,境內入與自然高度和諧,總面積108平方公里,轄八角寨,天一巷,辣椒峯,紫霞峒,扶夷江五大景區。崀山境內地質結構奇特,山、水、林、洞要素齊全,是典型的丹霞峯林地貌,在國內風景區中獨樹一幟。景區內丹霞地貌類型多樣,集高、陡、深、長、窄於一體,會雄、奇、險、幽、秀於一身,尤其是一線天、天生橋這些很難發育的地貌奇觀,崀山就多達10餘處。據專家考證,崀山是目前全國乃至世界稀有的大面積丹霞地貌景區。看來,崀山被稱爲“中國丹霞之魂”並不爲過,其中著名的景觀有“崀山六絕”,更是堪稱世界奇觀:

  第一絕是天下第一巷: 位於天一巷景區,全長238.8米,兩側石壁高120—180餘米,最寬處0.8米,最)窄處0.33米,可謂世界一線天絕景。20__年,崀山天一巷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巷,創造了世界之最。

  第二絕是鯨魚鬧海:位於八角寨景區,俯視峽谷,浮雲飄渺,奇峯異石,時而露出頭尾,恰似千萬條鯨魚在海中嬉戲;

  第三絕是將軍石:位於扶夷江景區,海拔399.5米,石柱淨高75米,周長40米,沿夫夷江漂流而下,只見將軍石揹負青天,下臨夫夷江,昂首挺胸,披星執銳,虎虎聲威;

  第四絕是駱駝峯:位於辣椒峯景區,峯高187.8米,長273米,有兩處凹陷,分成駱駝頭,駱駝背峯和駱駝尾,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第五絕是天生橋:橋墩長64米,寬14米,高20米,橋面厚度5米,全橋呈圓拱形,劃天而過,氣勢磅礴,被譽爲亞洲第一橋;

  第六絕是辣椒峯:位於辣椒峯景區,高達180米,頭大腳小,恰似一隻碩大無比的辣椒。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