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精選31篇)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1
女士們、先生們,歡迎你們來到我們大足參觀我們聞名中外的大足石刻,很榮幸能成爲大家的導遊,請跟隨我一起欣賞這華美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主要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摩崖石刻而出名。你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面積最大,佛像最多的寶頂山摩崖石刻。它始建於晚唐,興於兩宋。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目》。
從正門出發,不一會兒就來到了千手觀音佛像前。大家都知道,只要有10隻手以上的觀音,就可以叫千手觀音。而大足的千手觀音,才叫真正的千手觀音。她一共有1007隻手眼,分佈在88平方米的石窟上。
關於千手觀音還有一箇傳說呢!在南北朝時,妙莊王有三個公主,長女叫妙金,此女叫妙銀,小女叫妙善。妙金和妙銀都常年在宮中,只有妙善出家爲尼。妙莊王命妙善回宮,但妙善不願回家,妙莊王一怒之下趕走了僧尼,可這驚動了天神。他們讓妙莊王身上長滿了膿包。有一位大夫說,要用親身女兒的手眼方可治好。於是,妙莊王求助於妙金和妙銀,但兩位公主都拒絕了。妙善知道後,便獻出了手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這件事讓佛主知道了,便送給了妙善一千隻手眼。所以,她就成了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
據說千手觀音刻好以後,七仙女正好下凡,看見了千手觀音。便在原來的手眼中又加上了7隻手和眼。能找出這七隻手和眼的人,便可長命百歲!
本次參觀圓滿結束了,謝謝你們的光臨,祝你們一路順風!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2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大足石刻,今天將有我帶領大家遊覽大足石刻。首先做一箇自我介紹,我姓溫,大家可以叫我溫導,也可以親切一點二直接叫我小溫,其次女人,我對各位來到這兒表示歡迎,並預祝各位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是我們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現存唐宋摩巖造像6萬餘尊,與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保存冠好,藝術精湛,而且達到了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峯。
我們正在往著名的寶頂山走去,讓我們去一睹觀寶頂山的風采。大家快看,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的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千手觀音還有一箇美麗的傳說,大家想聽嗎?
古時妙莊玉有三們漂亮的色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她從小虔誠信佛,出家當尼姑,妙莊王一怒之下,拆廟宇,趕和尚。驚動了天神?長了五個大膿瘡,醫生說要治此病需親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藥才能治好,妙善知後,毅然獻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如來佛深爲感動,賜她千手千眼。
下面,我們再看看另外一組。這些石刻合起來叫《父母恩重經變相》。它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孕、臨產、哺乳到兒女長大成人、婚嫁、離別……分別用十一組雕像來表現,每一組表示一箇主題,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具體、細膩,並都有文字說明,彷彿在欣賞一幅幅古連環圖畫,大家有這樣的感覺嗎?哈哈。
此外,裏面還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場》、《九龍浴太子》……你們看後一定空受益匪淺!
我帶領大家的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自由參觀,注意保護文物和保持環境衛生喲!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3
親愛的旅行者和朋友們:
大家好!這次我是你們的導遊,我的名字叫,今天我很高興帶領你們參觀美麗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石洞寺廟和石刻的總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足石刻始建於公元650年,歷經五代興盛於南宋,綿延於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最早被宣佈爲文物保護單位,多達75座懸崖雕像和5萬多尊雕像。其中,保定山、北山、南山、石磚山和石門山的摩崖造像最具特色。根據行程安排,我們今天主要參觀了保定山崖造像:保定山位於大足縣內城東北15公里處,是在宋代高僧趙志鋒的支持下發掘的,歷時70多年。其中以大佛灣爲中心,大佛灣的塑像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好。在大佛灣東、南、北三壁的懸崖上,有19組佛經變故事的塑像,系統地講述了一批佛經故事,並附有頌詞和經文,就像古代的連環畫一樣,圖文並茂。主要包括:“保護者雕像”“業力之輪中的六大分裂。“廣寶閣”“華研&rdquo的三個圖標;“觀世音菩薩等等。
在這裏,我想介紹“觀世音菩薩:爲了讓我們的後代和未來的遊客看到,我應該提醒大家,攝影是不允許保護觀世音菩薩的。
一般來說,觀音像可以叫“觀世音菩薩。傳統的千手觀世音菩薩大多是32手48手,以示觀世音菩薩的32種變相和48種大志。其他的手是以背光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已經達到“千”的意思。然而,我們的古代藝術家在這個88平方米的懸崖上用1007隻手創造了一箇千手觀音,被稱爲“世界奇蹟”。這雙手修長,千姿百態,金碧輝煌,形成一幅洋洋得意如孔雀的.華麗畫卷,耀眼奪目,感覺觀世音菩薩的手無窮無盡,因而你相信觀世音菩薩的全能和無邊法力。觀世音菩薩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觀音”也就是觀察世界上拯救的聲音。到了唐代,爲了避免唐太宗李世民名字的禁忌,人們常去“世界”簡稱“觀音”至今仍在使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千手代表保護衆生,千眼代表觀察時間。
從佛教文化的角度來看,觀世音菩薩信仰緊密結合佛教的理論和實踐,以潛移默化、和諧的方式包容了大乘佛教的許多共性,如強調虔誠的信仰、強調內心的誓言、尊重慈悲、崇拜寧靜的智慧、嚮往極樂世界等。同時,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也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別是千手千眼的象徵意義和各種手印、真言、幻視的綜合實施,爲佛教信徒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給虔誠的信徒帶來了無限的慈悲、無限的智慧和無限的神奇力量,使他們獲得了依賴、安慰和信心。觀世音菩薩的威嚴與仁慈有機統一,智慧與神通隨時運化,祕法與明教結合靈活,爲古今人類克服困難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對於挖掘人的潛能、激發弱者意志、克服重重困難、撫慰創傷、提升境界乃至終極超越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4
您們好!我很榮幸能當您們的導遊,我姓黃,叫黃雨峯,大家可以叫我小黃人。今天我要帶大家去觀賞大足時刻,請大家準備相機。
這們司機叫朱世冰,一九九六年曾獲得最佳司機的榮譽牌。他開車您們大大放心。
接下來,我給您們講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主要的景點是千手觀音和石窟。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窟中的三教造像。
不遠處有個休息地,如果覺得疲勞,不用給我說,直接去休息就是了。下面,我要給大家敘述寶頂山;寶頂山海拔527.83米,山的四周2.5千米內山岩上遍刻石像,包括以聖壽寺爲心的大佛灣,小佛灣;以大佛灣爲主體,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巨型雕刻三百六大足石刻是我們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現存唐宋摩巖造像6萬餘尊,與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保存冠好,藝術精湛,而且達到了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峯。
我們正在往著名的寶頂山走去,讓我們去一睹觀寶頂山的風采。大家快看,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的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千手觀音還有一箇美麗的傳說,大家想聽嗎? 古時妙莊玉有三們漂亮的色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她從小虔誠信佛,出家當尼姑,妙莊王一怒之下,拆廟宇,趕和尚。驚動了天神?長了五個大膿瘡,醫生說要治此病需親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藥才能治好,妙善知後,毅然獻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如來佛深爲感動,賜她千手千眼。
下面,我們再看看另外一組。這些石刻合起來叫《父母恩重經變相》。它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孕、臨產、哺乳到兒女長大成人、婚嫁、離別……分別用十一組雕像來表現,每一組表示一箇主題,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具體、細膩,並都有文字說明,彷彿在欣賞一幅幅古連環圖畫,大家有這樣的感覺嗎?哈哈。
此外,裏面還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場》、《九龍浴太子》……你們看後一定空受益匪淺!
我帶領大家的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自由參觀,注意保護文物和保持環境衛生喲!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5
各位旅客朋友們:
你們好!
歡迎你們來到大足石刻觀光旅遊,我是負責你們今天講解的導遊員——向晶,你們可以叫我小向,在本次的旅途中我將秉着“熱心、負責”的理念全程爲你們優質的服務,預祝你們本次石刻之旅豐富多彩,有趣難忘,你們都能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遊客朋友們,在遊覽大足石刻之前,請允許我爲你們先介紹一下大足石刻的基本概括。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爲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始建於公元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南宋,現存摩崖石刻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遍佈100多處,主要有寶頂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門山石刻,石篆山石刻,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於1999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聽了剛纔我對大足石刻的簡要介紹,相信你們已經迫不及待的想去一睹大足石刻的風采了,現在就跟隨着我走進大足石刻之一的寶頂山石刻吧!
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寶頂山石刻的入口了,寶頂山石刻爲南宋趙智鳳以弘揚佛法,教化衆生爲宗旨,盡畢生之力,慘淡經營七十餘年營建而成的。在進行參觀之前,溫馨提醒你們一下,景區人多,請你們緊跟着我,可千萬不要掉隊!現在就開始咱們的.旅程,走進寶頂山石刻。
你們還記得在春節晚會上由聾啞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嗎?它當即成爲了最感人的節目。當你們看到眼
前這尊用石頭雕刻、全身飾以金箔的千手觀音時,相信它的視覺震撼不亞於前者。千手觀音造像是佛教中常見的神靈,許多的地方都有千手觀音,有的有10隻手,有的有32隻手,還有的是48隻手,但現在映入你們眼簾的這尊千手觀音造像,她有1007隻手,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造像,堪稱“天下奇觀”。
它充分利用了岩石空間,強調氣勢與真實,這些手纖細修長,千姿百態,金碧輝煌,造像面積達88平方米,流光溢彩,美不勝收,構成了一幅猶如孔雀開屏的絢麗畫面,令人眼花繚亂,心搖目眩,是否有一種讓你看着看着,突覺手怎麼會越來越多的錯覺啊?
你們可要仔細的觀察了,千手觀音造像的每隻手中還有一隻眼睛,因此她的全名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你們一定在苦思冥想,爲什麼她會有那麼多隻手吧?你們一定不知道千手觀音的來歷,其實是這樣的,相傳在民間流傳着這樣一箇故事,她是古代一位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己的一手一眼爲父親和藥而感動了佛祖,佛祖賞還她千手千眼讓她去救助衆生,因而,她的千手象徵她法力無邊,能拯救衆生,千眼象徵她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這尊千手觀音造像可真謂是鬼斧神工,讓人歎爲觀止,此乃“世界石刻藝術的瑰寶”。
遊客們,接下來我們將去的是大足石刻中體魄最宏偉的一尊造像——釋迦涅槃聖蹟圖,現在你們在此自由休息十分鐘,十分鐘後我們將一同前往釋迦涅槃聖蹟圖。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6
各位旅客朋友們:
你們好!
歡迎大家來到大足石刻觀光旅遊,我是負責你們今天講解的導遊員——向晶,大家可以叫我小向,在本次的旅途中我將秉着“熱心、負責”的理念全程爲大家提供優質的服務,預祝大家本次石刻之旅豐富多彩,有趣難忘,大家都能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遊客朋友們,在遊覽大足石刻之前,請允許我爲大家先介紹一下大足石刻的基本概括。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爲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始建於公元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南宋,現存摩崖石刻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遍佈100多處,主要有寶頂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門山石刻,石篆山石刻,其中以寶頂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於1999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聽了剛纔我對大足石刻的簡要介紹,相信大家已經迫不及待的想去一睹大足石刻的風采了,現在就跟隨着我走進大足石刻之一的寶頂山石刻吧!
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寶頂山石刻的入口了,寶頂山石刻爲南宋趙智鳳以弘揚佛法,教化衆生爲宗旨,盡畢生之力,慘淡經營七十餘年營建而成的。在進行參觀之前,溫馨提醒大家一下,景區人多,請大家緊跟着我,可千萬不要掉隊!現在就開始咱們的旅程,走進寶頂山石刻。
大家還記得在春節晚會上由聾啞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嗎?它當即成爲了最感人的節目。當大家看到眼
前這尊用石頭雕刻、全身飾以金箔的千手觀音時,相信它的視覺震撼不亞於前者。千手觀音造像是佛教中常見的神靈,中國許多的地方都有千手觀音,有的有10隻手,有的有32隻手,還有的是48隻手,但現在映入大家眼簾的這尊千手觀音造像,她有1007隻手,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造像,堪稱“天下奇觀”。
它充分利用了岩石空間,強調氣勢與真實,這些手纖細修長,千姿百態,金碧輝煌,造像面積達88平方米,流光溢彩,美不勝收,構成了一幅猶如孔雀開屏的絢麗畫面,令人眼花繚亂,心搖目眩,是否有一種讓你看着看着,突覺手怎麼會越來越多的錯覺啊?
大家可要仔細的觀察了,千手觀音造像的每隻手中還有一隻眼睛,因此她的全名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大家一定在苦思冥想,爲什麼她會有那麼多隻手吧?你們一定不知道千手觀音的來歷,其實是這樣的,相傳在民間流傳着這樣一箇故事,她是古代一位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出自己的一手一眼爲父親和藥而感動了佛祖,佛祖賞還她千手千眼讓她去救助衆生,因而,她的千手象徵她法力無邊,能拯救衆生,千眼象徵她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這尊千手觀音造像可真謂是鬼斧神工,讓人歎爲觀止,此乃“世界石刻藝術的瑰寶”。
遊客們,接下來我們將去的是大足石刻中體魄最宏偉的一尊造像——釋迦涅槃聖蹟圖,現在大家在此自由休息十分鐘,十分鐘後我們將一同前往釋迦涅槃聖蹟圖。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7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歡迎來到重慶市大足縣,我將帶你們去參觀世界聞名,有着悠久歷史的大足石刻。
在來到大足石刻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也就是我們這時所處的位置。大足石刻羣有石刻造像10多處,總計呢?有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爲著名,是晚期石窟造像的典範。石刻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藝術之精湛,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提並論。我們旁邊這座山是北山,也就是古龍崗山,一共有290龕窟,我們的車正向寶頂山方向行駛,請大家繫好安全帶,注意安全。
朋友們,寶頂山到了,請隨我下車,我會便走邊講解。寶頂山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達15000多軀,設計之精湛,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
我們馬上就會到著名的千手觀音的塑像前,請大家跟緊,小心路滑。
大家注意了,在我們前方就是“千手觀音”的塑像了。這位觀音比例均勻,肌膚線條柔和,臉部的雕刻尤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看到這裏你是否有飄飄欲仙之感。大家知道嗎,“千手觀音”有多少條手呢?你們先數數吧!算了吧,我告訴大家,“千手觀音”有1007隻手,這麼多手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隻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裏分別拿着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非常壯觀。現在請大家自由參觀,十分鐘,我在那兒等你們。
朋友們,看看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的石刻,想起浮想聯翩的畫面和悠久的文化歷史,想到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啊!
隨着時間的流逝,這次旅行畫上了圓滿說完句號,希望以後有機會再慢慢欣賞。再見了!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8
各位遊客們:
你們好!
我是你們的導遊—蔣濟州,歡迎來到重慶市大足縣,我將帶你們去參觀世界聞名,有着悠久歷史的大足石刻。
在來到大足石刻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也就是我們這時所處的位置。大足石刻羣有石刻造像10多處,總計呢?有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爲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的典範。石刻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藝術之精湛,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提並論。我們旁邊這座山是北山,也就是古龍崗山,一共有290龕窟,我們的車正向寶頂山方向行駛,請大家繫好安全帶,注意安全。
朋友們,寶頂山到了,請隨我下車,我會便走邊給大家講解。寶頂山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達15000多軀,設計之精湛,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
我們馬上就會到著名的千手觀音的塑像前,請大家跟緊,小心路滑。
大家注意了,在我們前方就是“千手觀音”的塑像了。這位觀音比例均勻,肌膚線條柔和,臉部的雕刻尤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看到這裏你是否有飄飄欲仙之感。大家知道嗎,“千手觀音”有多少條手呢?你們先數數吧!算了吧,我告訴大家,“千手觀音”有1007隻手,這麼多手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隻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裏分別拿着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非常壯觀。現在請大家自由參觀,十分鐘,我在那兒等你們。
朋友們,看看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的石刻,想起浮想聯翩的畫面和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想到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啊!
隨着時間的流逝,這次旅行畫上了圓滿說完句號,希望以後有機會再慢慢欣賞。再見了!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9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各位朋友來到大足石刻,我是陪同你們的小溫導遊。首先我,我對各位來到這兒表示歡迎,並預祝各位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是我們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現存唐宋摩巖造像6萬餘尊,與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保存冠好,藝術精湛,而且達到了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峯。
我們正在往著名的寶頂山走去,讓我們去一睹觀寶頂山的風采。大家快看這邊,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的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千手觀音還有一箇美麗的傳說,大家想聽嗎?
古時候妙莊玉有三們漂亮的色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她從小虔誠信佛,出家當尼姑,妙莊王一怒之下,拆廟宇,趕和尚。驚動了天神?長了五個大膿瘡,醫生說要治此病需親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藥才能治好,妙善知後,毅然獻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如來佛深爲感動,賜她千手千眼。
下面,我們再看看另外一組。這些石刻合起來叫《父母恩重經變相》。它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孕、臨產、哺乳到兒女長大成人、婚嫁、離別……分別用十一組雕像來表現,每一組表示一箇主題,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具體、細膩,並都有文字說明,彷彿在欣賞一幅幅古連環圖畫,大家有這樣的感覺嗎?哈哈。
此外,裏面還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場》、《九龍浴太子》……你們看後一定空受益匪淺!
我帶領大家的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自由參觀,注意保護文物和保持環境衛生喲!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10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現的,其他明王皆以憤怒相出現。他以能驅除諸般毒術,禳災去禍爲特徵。
龕中的孔雀兩翅張展,明王乘其背上,面容慈祥。
龕右壁刻有佛弟子阿難手持經書唸誦,旁邊有一比丘俯臥在地,後面枯樹中有蛇爬出。據佛經載,莎底比丘出家爲衆僧砍柴,被朽木中的黑蛇咬傷,毒氣遍身,悶絕於地。阿難向佛說起,佛告阿難──“有佛母明王咒,能滅一切諸毒怖畏災惱”。這組造像表現的是阿難正在爲莎底比丘唸誦明王咒,使其得以復甦。
龕右壁還刻有阿修羅手執旗幡,他有美女而無佳餚;左壁刻帝釋天有佳餚而無美女。他們相互嫉妒,爭戰不休。明王咒一誦出,戰爭立即平息。
壁下刻有虎、狼、毒蛇等兇猛之獸,表示孔雀明王咒能驅趕他們,消災免難。
這龕造像由於清乾隆年間,猛風拔樹,帶下石檐,故有些殘損。
孔雀明王和千手觀音這兩大密宗本尊,加上中間的臥佛,便形成了大佛灣整體造像的核心。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11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華嚴三聖像雕造手法簡煉,氣勢磅然。他們頭頂崖檐,腳踏蓮臺,皆重額廣眉,悲憫豁達,給人以熟悉、親切之感。中間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意譯爲“光明普照”即“大日如來”。他頭上的“金剛頂儀”,爲佛教密宗金剛界造像的一箇重要特徵。毗盧遮那佛的兩側分別是普賢和文殊菩薩。按造像儀軌,這龕造像應是文殊在左,普賢在右,但此地卻把他們的位置作了調換,從而來體現密教造像特有的儀軌——“理智攝入”,即:理性與智慧高度融和。
這龕造像是大足石刻寓力學、透視學原理於藝術構思的典型範例:
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級寶塔,手臂懸空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爲使手臂不斷落,匠師們成功運用了建築力學原理,大刀闊斧地刻出寬袖袈裟披肩掛肋飄逸而下,與其身軀相連,巧妙地將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正如木建築中撐弓、斗拱的原理一般,使文殊手託的寶塔千年不墜。這樣的.處理既合符力學原理,又不違背菩薩褒衣博帶、寬袍大袖的造像規律,同時還獲得了宗教的莊嚴感。
這三尊造像高達7米,雄偉超越。匠師們刻意將他們的頭部加大,胸部縮短,小腳部位加長,而且身軀前傾二十五度,正好符合造像與觀衆之間的透視關係,使人仰首觀望時,感覺菩薩好像正親切地俯下身來,關注大千世界的芸芸衆生一般,叫人凡心皆息,祗敬皈命之誠油然而生。菩薩那種威儀奕奕、悲憫無盡的氣度得到了充分顯示。
華嚴三聖像背壁刻了八十一尊圓龕小佛,它們既豐富了整龕造像的構圖層次,又把三尊主像襯托得高大、完善,使整龕造像的氣氛顯得莊嚴、熱烈。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12
遊客朋友們:
此刻我們來到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寶頂山。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爲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餘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並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峯。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創立,後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爲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於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爲31號。其資料前後連接,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並茂的畫卷。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爲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爲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爲廣大世俗衆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並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蹟圖,並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構成一箇有機的整體。其資料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構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並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爲一體,兼收博採,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造像資料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經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餘米,刻出林泉山澗,雲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後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歎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爲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衆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可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臺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採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祕莫測。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託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13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大足石刻,這天將有我帶領大家遊覽大足石刻。首先做一箇自我介紹,我姓溫,大家可以叫我溫導,也能夠親切一點二直接叫我小溫,其次女人,我對各位來到這兒表示歡迎,並預祝各位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是我們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現存唐宋摩巖造像6萬餘尊,與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保存冠好,藝術精湛,而且到達了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峯。
我們正在往著名的寶頂山走去,讓我們去一睹觀寶頂山的風采。大家快看,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的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千手觀音還有一箇美麗的傳說,大家想聽嗎?
古時妙莊玉有三們漂亮的色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她從小虔誠信佛,出家當尼姑,妙莊王一怒之下,拆廟宇,趕和尚大足石刻導遊詞600字大足石刻導遊詞600字。驚動了天神?長了五個大膿瘡,醫生說要治此病需親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藥才能夠治好,妙善知後,毅然獻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如來佛深爲感動,賜她千手千眼。
下面,我們再看看另外一組。這些石刻合起來叫《父母恩重經變相》。它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孕、臨產、哺乳到兒女長大成人、婚嫁、離別……分別用十一組雕像來表現,每一組表示一箇主題,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具體、細膩,並都有文字說明,彷彿在欣賞一幅幅古連環圖畫,大家有這樣的感覺嗎?哈哈。
此外,裏面還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場》、《九龍浴太子》……你們看後必須空受益匪淺!
我帶領大家的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自由參觀,注意保護文物和持續環境衛生喲!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14
大足石刻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資料之豐富,保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見。衆多國內外政要、名人爲之驚歎並大加讚譽,是中外遊客川渝之行的必遊之地。下頭是小編爲大家準備的幾篇關於大足石刻的導遊詞,歡迎大家閱讀!
遊客朋友們,此刻我們來到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寶頂山。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爲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餘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並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峯。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創立,後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爲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於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爲31號。其資料前後連接,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並茂的畫卷。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爲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爲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爲廣大世俗衆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並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蹟圖,並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構成一箇有機的整體。其資料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構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並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爲一體,兼收博採,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造像資料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經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餘米,刻出林泉山澗,雲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後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歎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爲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衆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可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臺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採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祕莫測。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託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15
我是你們的導遊,請叫我張導吧,歡迎你們來到我們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
在參觀前讓我們先瞭解瞭解大足石刻吧。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大足石刻羣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爲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像藝術的典範。規摸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與敦煌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達到了中國石刻藝術巔峯。
請大家跟我去參觀寶頂山的石刻吧!看這就是寶頂山的石刻,也是佛教聖地之一。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牡牛道場”。其中最著名地就是數”千手觀音”了。大家瞧!那刻在88平方米的石崖上的千手觀音,它有1007隻手屈身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千手觀音還有一箇傳說呢!大家想聽嗎?好,我講囉。
相傳古時候妙莊王有三位美麗的公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larr;妙善從小虔誠信佛,出家當了尼姑。妙莊王一怒之下,拆了廟宇,趕走了和尚。可哪曾想到,這下驚動了天神,天神便讓妙莊王長了500個大膿瘡妙莊王四處求醫,均逛商店治不愈。後來,一位醫生說要親骨肉的一手一眼才能治好,妙善知後,獻出了一手一眼,果然妙莊王病好了,如來佛深受感動,便賞賜了她千手千眼,從此,妙善便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了。
好,我們斷續往前走,小心,上臺階,注意安全,裏面的石刻還有很多,你們看了一定受益匪淺,我就講到這裏了,請大家自由參觀,也請大家注意保護文物和保持環境衛生,我們兩小時後這裏會合。
這次參觀結束,旅客朋友們,你們一定被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寶庫所感動,歡迎大家一次再來。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16
尊敬的各位旅客朋友們:
你們好!我是你們此次的導遊,我叫__x,十分高興今日能夠帶領大家遊覽美麗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石窟寺及石刻造像的總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足石刻始建於公元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南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先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造像5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
根據行程安排,我們今日主要參觀寶頂山的摩崖造像: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內城東北15千米,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支持開鑿而成,歷時70餘年。其中以大佛灣爲中心,大佛灣造像是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佛灣東、南、北三壁石崖上,刻有19組佛經變故事造像,系統的講述了若干佛經故事,配以頌詞、經文,恰似一幅幅圖文並茂的古代連環畫。主要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等。
那裏,着重爲大家介紹一下“千手觀音”:爲了我們的子孫後代以及之後的遊客能夠看到,我要先提醒大家一點,就是爲了保護千手觀音,是不允許照相的。
一般來說,觀音造像只要有10之手,便可稱“千手觀音”。常規的千手觀音多數是遭32隻手貨48隻手,以示觀音的32變相和48大願。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來表現,已到達“千”的含義。
而我們古代的藝術家卻在這88平方米的石崖上打造了一尊擁有1007隻手的,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爲“天下奇觀”。這些手纖細修長,千姿百態,金碧輝煌,構成了一幅猶如孔雀開屏的絢麗畫面,令人眼花繚亂,心搖目眩,感覺千手觀音的手多的無窮不盡,從而也你相信千手觀音的無所不能和法力的無邊無際。千手觀音它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觀世音”即:普觀世界救苦救難之聲音。唐朝時,爲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人們在經典翻譯和日常稱呼中常去“世”簡稱“觀音”沿用至今。“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的千手錶示普護衆生,千眼表示眼觀時間。
從佛教文化的角度來看,千手觀音信仰把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以顯密圓融的方式,涵攝大乘佛教的諸多共性,如對虔誠信仰的強調,對發心立誓的重視,對慈悲之心的推崇,對清靜智慧的崇拜,對極樂世界的嚮往,等等。同時,千手千眼觀音還以其鮮明的個性,爲佛教信徒供給了豐富的精神滋養,異常是千手千眼的象徵意義以及各種手印、真言與觀想的綜合實施,爲虔誠的信衆帶來無邊慈悲、無邊智慧、無邊神通的震撼,使他們獲得了依靠,獲得了安慰,也獲得了自信。千手觀音的威嚴與慈祥有機統一,智慧與神通隨時雙運,密法與顯教靈活並用,爲古今人類供給了一種戰勝困難的強大精神力量,對於挖掘人類自身潛力,鼓舞弱者的意志,戰勝衆多的難關以及撫慰創傷、提升境界乃至終極超越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好了,今日的遊覽到此結束了,多謝大家。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17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各位遊客朋友們來到大足石刻參觀,我是你們的導遊。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遊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大足石刻神祕的風采吧!
大足石刻位於大足區景內,建於唐末、宋初,以佛教題材爲主。大足石刻羣擁有石刻造像70多處,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代表,大足石刻規模宏大、藝術精湛、內容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爲著名。
遊客朋友們,請大家注意腳下臺階,以防摔倒。寶頂山石刻共有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小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150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觀音”、“臥佛”等等。在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稱爲人間一絕的“千手觀音”。現在我們已經來到這尊佛像面前,大家請仔細觀看。“千手觀音”雕鑿於南宋中後期,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寬12.5米,刻有800多隻手。其上下、左右、前後都伸出了手,有的手裏拿着斧頭,有的手拿着寶劍,千姿百態。真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爲“天下奇觀”。這尊雕像集雕塑、彩繪、貼金於一體,狀如孔雀開屏,金碧輝煌。
據瞭解,關於“千手觀音”雕像,在民間還流傳着一箇動人的故事,千手觀音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一手一眼爲父王合藥治病,佛感其孝行,賞還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徵其法力無邊,能拯救衆生;千眼象徵其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
其次,寶頂臥佛是寶頂大佛灣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長31米這尊像是橫臥着的,所以人們叫它“臥佛”。佛經裏叫“釋迦涅盤聖蹟圖”。臥佛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臥。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祥平靜。在臥佛面前從地裏湧出18弟子,或內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佇望,表現了弟子對逝者崇敬厚愛而依依眷戀之情。
遊客朋友們,我們今天的遊覽即將結束,希望這次遊覽能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回憶,美麗的大足石刻歡迎您們下次再來,謝謝大家。再見!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18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大足石刻是我們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現存唐宋摩巖造像6萬餘尊,與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保存冠好,藝術精湛,而且到達了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峯。
我們正在往著名的寶頂山走去,讓我們去一睹觀寶頂山的風采。大家快看,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觀音。千手觀音的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千手觀音還有一箇美麗的傳說,大家想聽嗎?
古時妙莊玉有三們漂亮的色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她從小虔誠信佛,出家當尼姑,妙莊王一怒之下,拆廟宇,趕和尚大足石刻導遊詞600字大足石刻導遊詞600字。驚動了天神?長了五個大膿瘡,醫生說要治此病需親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藥才能治好,妙善知後,毅然獻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如來佛深爲感動,賜她千手千眼。
下面,我們再看看另外一組。這些石刻合起來叫《父母恩重經變相》。它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孕、臨產、哺乳到兒女長大成人、婚嫁、離別……分別用十一組雕像來表現,每一組表示一箇主題,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畫得十分生動、形象、具體、細膩,並都有文字說明,彷彿在欣賞一幅幅古連環圖畫,大家有這樣的感覺嗎?哈哈。
此外,裏面還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場》、《九龍浴太子》……你們看後必須空受益匪淺!
我帶領大家的參觀到此結束,請大家自由參觀,注意保護文物和持續環境衛生喲!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19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足石刻,我是你們的導遊—蔣沁,我將帶大家一起遊覽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大足石刻一共有70多處,總計100000多驅。其中,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寶頂山石刻,石篆山石刻,石門山石刻最爲著名。大足石刻最早建於宋朝。
然而,我們最爲關注的千手觀音在寶頂山石刻。千手觀音形體勻稱。千手觀音,它有“千手”一共是1007隻手,如孔雀開屏般的漂亮,對了,千手觀音身上有金光閃閃的金薄。千手觀音的上,下,左,右都伸出纖美的手,手裏拿的有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關於“千手觀音”有一箇漂亮的傳說。
有一年妙莊王生病了,到處求醫治病,找了很多醫生都說無藥可治,之後,有一箇醫生說:“只有親骨肉才能把病治好。”秒莊王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叫妙金,二女兒叫妙銀,三女兒叫妙善。妙莊王求了兩位女兒,都不願意。三女兒知道後答應了。
佛祖被感動了就給了她一千隻手。有一天七個仙女下人間,經過了大足石刻,被這裏的千手觀音吸引住了,就給了它7隻手。千手觀音就多了7隻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千手觀音”有1007隻手。
大家好,我叫魏金滿,從現在起大家可以叫我魏導,今天我們來到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是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在重慶大足縣內,距重慶市區約160公里。是足石刻之鄉。縣內有唐、宋以來的.石刻作品70餘處。造像達5萬多箇。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爲著名。大足石刻興起於唐代南宋時期達到鼎盛,以摩崖造像爲主,是中國僅有的儒、道釋三教造像並陳的石刻羣。是大足石刻雕纖細、清透、瀟灑、柔和、以其豐富的內容,寵大的規模和精湛的藝術,在宗教藝術、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
現在我們來到最有名的寶頂山石刻。石刻內容豐富,多屬佛經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千手觀音”。
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千手千眼觀音像,這裏有一箇關於千手千眼觀音漂亮的傳說。大家有興趣聽嗎?請聽好囉!
古時候莊王有三位漂亮的公主、長女妙金、二女妙銀,最小的叫妙善。妙金、妙銀都在家裏盡心侍候父母,唯有妙善從小虞誠信佛,出家當尼姑。妙莊王苦苦勸她回宮,但她始終不肯。妙莊王一怒之下,拆了廟宇,趕走了和尚,可哪曾想到,這下驚動天神。天神怪罪下來,使妙莊王全身長了五百個大膿瘡。妙莊王四處求醫久治不愈。後來,有一位醫生說此病必須要親骨肉的一手一眼全藥才能治好。他沒有辦法,只好求助妙金、妙銀,但兩位公主皆不願獻出。三公主知道後,毅然獻出一手一眼,爲父親全藥治玻果然,妙莊王的病體不久就康復了。
今天時間有限,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見,注意安全,保護環境衛生,謝謝大家的支持,與合作,希望大家度過這個美好的時光。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20
各位旅客朋友們:
你們好!
重慶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稱於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爲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許多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對大足石刻寵愛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爲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箇。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這兩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晚唐以後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區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區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佈,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爲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上佳去處。
大足石刻開鑿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現存摩崖石刻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寧,遍佈100多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爲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徵,屬於石窟藝術的範疇。早期的“廟宇殿堂”式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灣造像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約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但主要以高浮雕爲主,輔以其他形式。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衆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21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各位遊客朋友們來到大足石刻參觀,我是你們的導遊。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遊覽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大足石刻神祕的風采吧!
大足石刻位於大足區景內,建於唐末、宋初,以佛教題材爲主。大足石刻羣擁有石刻造像70多處,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代表,大足石刻規模宏大、藝術精湛、內容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爲著名。
遊客朋友們,請大家注意腳下臺階,以防摔倒。寶頂山石刻共有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小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150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觀音”、“臥佛”等等。在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稱爲人間一絕的“千手觀音”。現在我們已經來到這尊佛像面前,大家請仔細觀看。“千手觀音”雕鑿於南宋中後期,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寬12.5米,刻有800多隻手。其上下、左右、前後都伸出了手,有的.手裏拿着斧頭,有的手拿着寶劍,千姿百態。真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爲“天下奇觀”。這尊雕像集雕塑、彩繪、貼金於一體,狀如孔雀開屏,金碧輝煌。
據瞭解,關於“千手觀音”雕像,在民間還流傳着一箇動人的故事,千手觀音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一手一眼爲父王合藥治病,佛感其孝行,賞還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徵其法力無邊,能拯救衆生;千眼象徵其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
其次,寶頂臥佛是寶頂大佛灣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長31米這尊像是橫臥着的,所以人們叫它“臥佛”。佛經裏叫“釋迦涅盤聖蹟圖”。臥佛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臥。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祥平靜。在臥佛面前從地裏湧出18弟子,或內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佇望,表現了弟子對逝者崇敬厚愛而依依眷戀之情。
遊客朋友們,我們今天的遊覽即將結束,希望這次遊覽能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回憶,美麗的大足石刻歡迎您們下次再來,謝謝大家。再見!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22
尊敬的各位旅客朋友們:
你們好!我是你們此次的導遊,我叫,十分高興今日能夠帶領大家遊覽美麗的大足石刻。很榮幸能成爲大家的導遊,請跟隨我一齊欣賞這華美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主要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摩崖石刻而出名。你們此刻所在的地方就是面積最大,佛像最多的寶頂山摩崖石刻。它始建於晚唐,興於兩宋。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目》。
從正門出發,不一會兒就來到了千手觀音佛像前。大家都明白,只要有10隻手以上的觀音,就能夠叫千手觀音。而大足的千手觀音,才叫真正的千手觀音。她一共有1007隻手眼,分佈在88平方米的石窟上。
關於千手觀音還有一箇傳說呢!在南北朝時,妙莊王有三個公主,長女叫妙金,此女叫妙銀,小女叫妙善。妙金和妙銀都常年在宮中,僅有妙善出家爲尼。妙莊王命妙善回宮,但妙善不願回家,妙莊王一怒之下趕走了僧尼,可這驚動了天神。他們讓妙莊王身上長滿了膿包。有一位大夫說,要用親身女兒的手眼方可治好。於是,妙莊王求助於妙金和妙銀,但兩位公主都拒絕了。妙善明白後,便獻出了手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這件事讓佛主明白了,便送給了妙善一千隻手眼。所以,她就成了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
據說千手觀音刻好以後,七仙女正好下凡,看見了千手觀音。便在原先的手眼中又加上了7隻手和眼。能找出這七隻手和眼的人,便可長命百歲!
本次參觀圓滿結束了,多謝你們的光臨,祝你們一路順風!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23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今天我將帶大家去遊覽美麗的大足石刻,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大足石刻神祕的風采吧!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共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十萬多軀,其中尤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岩石刻最爲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
北山,即古龍岡山,共有290龕窟。但由於今天的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去遊覽了,希望大家以後有機會去細細遊覽。
遊客朋友們,我們即將遊覽寶頂山了,請大家注意腳下臺階,以防摔跤。寶頂山石刻共有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小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150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像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詞,主要造像有:“千手觀音”、“九龍浴太子”等等。在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千手觀音”。現在我們已經來到這尊佛像面前,大家請仔細觀看。這尊觀音形體比例勻稱,肌膚線條柔和,臉龐圓潤,略呈微笑形,神態動人,再加上衣帶飄舞,服飾華麗,給人飄飄欲仙之感。“千手觀音”是一箇非常壯觀的雕像,她的1007隻手如孔雀開屏般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手裏拿着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大家覺得棒不棒?哈哈,小朋友都點頭了。
關於“千手觀音”雕像,還有一箇美麗動人的傳說呢。大家想聽嗎?那好,就聽我慢慢道來:從前,有一箇妙莊王國,國王叫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分別是:大女兒妙金,二女兒妙銀,三女兒妙善。妙善從小一直信佛,妙莊王想給妙善找一箇富人做丈夫,妙善不願意,妙莊王很憤怒,硬是把她嫁給了富人。妙善在婚禮前一天,逃了出去,在一座廟裏做了尼姑。妙莊王無論如何勸,妙善也不回家,妙莊王一怒之下也不管她了。幾年後,妙莊王得了一種怪病,全身奇癢無比,有人告訴他,要治好此病,要用親骨肉的一手一眼。無奈之下,妙莊王去求妙金,妙銀,但她們都不願意。妙莊王只得去求妙善,妙善聽了之後,毅然獻出了一手一眼,她的孝心感動了佛祖,佛祖給了妙善千手千眼。從此以後,妙善成了千手觀音。
接着我們再去看看“九龍浴太子”吧。它是因地制宜建築的典範,此地以前是一箇缺口。山水彙集於此,終年不息。工匠們並不消極的引水而去,而是先將水積於臥佛上面的池塘,再用石頭把缺口壘起,打上九龍和釋迦太子,然後通過暗道,流水有節制地從最大的龍嘴裏緩緩吐出,沐浴金盤中的釋迦太子。這裏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特殊地形,解決了排水問題,使佛像靜中寓動,表現出高超的園林景觀建造技藝。
大足石刻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造像精美,完好率高,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更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好了,今天的大足石刻之旅就到這兒了,希望這次遊覽能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回憶,朋友們,下次再見了,BYE—BYE。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24
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現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裏我得向大家說明一下,其實,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寶頂石刻。
寶頂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爲中心,由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00年左右,爲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箇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地獄經變相”的“養雞女”。相信大家在看過前面一系列的地獄石刻之後,對地獄裏各種恐怖的人物和殘酷的刑罰仍感到心有餘悸。然而大家仔細瞧一瞧這個雕刻,會發現什麼?養雞女雖然眼睛瞎了,卻坦然自若,臉上充滿幸福的微笑。這就奇怪了,地獄裏都是陽間犯罪來受罰的,而她爲什麼還顯得十分幸福?
說來阿,這裏還有一段故事,這養雞女阿名叫奚成鳳,是一位善良大膽的姑娘,就住在寶頂山下。一次,奚成鳳的雞跑到山上佛堂裏,被一箇和尚給打死了,奚成也爲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不過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時剜了奚成鳳的眼睛,卻留下了幸福的微笑鳳就去找當時的住持趙智鳳理論,在羣衆的幫助下,趙智鳳不得不把雞錢賠給了奚成鳳。可是,佛尚且有過,何況當時的趙智鳳還沒有修成正果,他對這件事耿耿於懷,一定要在修造地獄時把奚成鳳放進去。而當時的工匠劉思久平時多受奚成鳳照顧,。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這些後也許還興猶未盡,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緣的話我們定會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再次重逢。最後,希望大家一路順風。朋友們,再見!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25
圓覺洞
在圓覺洞的洞口外側伏臥着一尊雄獅。獅子造像在國外是呈自然狀態的居多,而在我們中國,它蘊涵的人的意識和精神方面的東西要多一些。它在佛教中是起着使人正心不起邪唸的作用,同時也象徵佛說法如獅子吼,能威震四方,讓衆生豁然開朗。圓覺洞深十二米,寬九米,高六米,是大佛灣內最大的洞窟造像。在洞壁的兩側儼然整齊地排列着文殊、普賢、普眼等十二位覺行圓滿的菩薩。他們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遇到許多疑難問題,正輪流跪於佛前請示,佛各別作答。這一問一答記錄形成的《大方廣修多羅了義圓覺經》便是這窟造像的經典依據。
在道場的正前方刻着結跏而坐的三身佛:中間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左邊是報身佛(盧舍那佛);右邊是應身佛(釋迦牟尼佛)。在三身佛前長跪着一合掌菩薩,爲十二圓覺菩薩的化身。這尊化身像的處理是比較別緻的,如果沒有他,就不易表達主題,而流於一般的說法構圖了。而且,從任何一箇座位上搬下一尊菩薩都會造成整窟造像內容和構圖上的不完美。因此,匠師們大膽立意,多打一尊像在中間,以示十二位菩薩輪流問法。同時,爲了突出“問法”這一主題,匠師們還刻意把進口的甬道拉長,並且處理得外小裏大,形成狹梯狀,使洞內光線暗下來,然後在洞口上方開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強光,把觀衆的視線引到佛前長跪的菩薩身上,正如舞臺上的聚光燈一般,巧妙地點明瞭“問法”這一主題,同時又烘托出窟內斑駁陸離、別有洞天的神祕氣氛。人在洞內隨着視覺的逐漸適應,周圍的菩薩便在淡薄微明的光影中浮現出來。隨着光線的折射、擴散,菩薩和山石竹林,祥雲繚繞的背景之間,還會產生出豐富的明暗層次來。高明的藝術家們就這樣巧妙地調配光影,藉助觀者的心理感受,創造出了一箇夢幻般的佛國仙境。
如果說這個洞內的採光把大家引入了一種幻化奇妙的境界,那麼它的聲響效果則是爲這種境界增添了一種神祕的氣氛。每當一場大雨之後,步入洞內您就會聽見“叮咚叮咚”的水聲。但卻只聞其聲,不見其形,這是古代工匠師把排水工程和藝術造型進行了巧妙結合的緣故。大家請看,在靠山的右壁上,刻着一條長臥的龍,這條龍的龍身便是窟頂的排水渠道。在龍頭下面刻着一位高擎鉢盂的老僧。下雨之時,雨水從窟頂的巖隙滲透下來,通過龍身匯向龍頭,再通過龍嘴滴入老僧的鉢盂內,併發出“叮咚叮咚”的聲響。老僧持鉢的手臂是鏤空的,水通過他鏤空的手臂往下流,然後通過石壁上的暗道和大家腳下的水溝排出洞外,形成一箇周密完整的排水系統,真可謂巧奪天工。我們現代人搞的排水工程大多比較簡單呆板,而古代的藝術家卻能巧妙的把簡單呆板的工程與所有的裝飾佈景融爲一體,讓它隱藏於山石雲彩,神龍吐水的圖案之中,這是科學和藝術的高度融合,它充分顯示了古代匠師們深厚的藝術涵養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另外,這個“叮咚叮咚”的滴水聲在洞內所產生的那種奇妙的音響效果,加上迷濛的光線和溫差因素,會讓人很自然地產生一種身心清涼,萬念俱息的感覺。那份外的寧靜和深幽能讓你真切地體會到“鳥鳴山更幽”的意境。古代的藝術家們很擅於創造典型環境,他們刻意在此營造出一種氛圍,讓每一位前來朝拜的信徒都有置身佛國仙境的感受。
整個窟內的造像,可稱爲寶頂石刻藝術之精華。菩薩們頭戴的花冠精巧玲瓏,大都爲鏤空雕刻,她們身掛的瓔珞細珠,歷經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數;她們身上的袈裟舒展柔和,如行雲流水一般搭在座臺上,極富絲綢的質感,看久了之後,就象微風徐來,亦會“滿壁風動”一樣。下面的石香案,也被處理得極富木質感,達到了亂真的地步。這裏的造像從形象到神韻,到意境都被表達得細膩而準確。十二位菩薩個個端莊典雅,風姿飄逸。她們柔和的目光,微微後收的嘴角以及瀰漫於臉部,那洞察一切的淺淺微笑,無不透露出她們內心的恬靜優雅,顯示出她們超凡絕塵的氣質。她們臉部的肌肉豐滿細膩,具有童顏肌膚的質感,就好似在細潤的肌膚下有血液在緩緩流動一般。她們的輕沙薄裙、瓔珞飄帶都隨着身體的起伏轉折而微妙地變化,她們整個形體結構所表現出的那種優美的韻律感令人陶醉,可以說,古代的藝術家們賦予了這些冷冰冰的石頭藝術的生命力!
另外,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洞內的所有造像都與大地渾然一體。圓覺洞並非是一箇天然洞窟,它是匠師們在堅硬的巖壁上一錘一錘鑿出的洞。八百年前,匠師們的工具非常粗陋,當時又沒有爆破技術的廣泛運用,這樣人工一錘一錘鑿出這個精美的洞窟,必須要求工匠師除了具有高度的智慧、嚴謹的態度和嫺熟的技巧之外,還必須付出艱鉅的勞動纔行。我想,是一種信仰的力量讓工匠師們創造了奇蹟。
圓覺洞是古代藝術家們超人的智慧和巧奪天工技藝的結晶,它不愧爲是“寶頂山石刻藝術之冠”。
正覺像
這尊造像手結外縛印,頭上有“平頂金剛印”,據考證,是趙智鳳的老師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頭頂的兩道毫光之間,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
在正覺像之右,有一通碑,名爲《重修寶頂山壽聖寺碑記》。碑上追敘了大佛灣石刻的來歷,簡介了趙智鳳的生平事蹟。
碑上載:“傳自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七月十有四日,有曰趙智鳳者,始生於米糧裏沙溪。年甫五歲,靡尚華飾,以所居近舊有古佛巖,遂落髮剪爪,入其中爲僧。年十六,西往彌牟,雲遊三晝。既還,命工首建聖壽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寶頂”。發弘誓願,普施法水,御災捍患,德洽遠近,莫不皈依。凡山之前巖後洞,琢諸佛像,建無量功德……。初,是院之建,肇於智鳳,莫不畢具……。”
這是迄今爲止所發現的直接反映趙智鳳生平事蹟唯一的文字資料。此碑爲明洪熙元年,大足儒學教諭劉畋人所書。它是研究大佛灣石刻造像來歷的一塊極爲重要的史料碑。
結束語
佛教造像作爲佛教文化的一箇極爲重要的組成部份,在我國這塊以佛教信仰爲宗教信仰主流的土地上分佈很廣,幾乎各地都有。但究其造像目的,則多是秉承統治者的旨意,爲發願祈福,以供瞻仰而造,所以造佛和菩薩像的居多,造經變相的很少。而趙智鳳苦心營建大佛灣的目的是爲了要“闡釋教義、弘揚佛法、教化衆生”。所以,在造像的選材、佈局上,他有意識地將佛教教義系統地貫穿起來,使之構成一箇完整的體系來進行宣傳。
第一龕刻“護法神”以示道場森嚴;接着開宗明義,以“六道輪迴圖”闡述佛教核心教義;以“廣大寶樓閣圖”爲衆生指明解脫之道;以“華嚴三聖”展示修行之果;用“千手觀音”表示智慧普照、法力無邊;以釋迦的一生來展現“究竟涅槃”的最高境界;用“孔雀明王”來表示諸毒不浸。這幾組造像是對衆生實行佛教信仰的教育。然後,以“毗盧道場”中的毗盧佛說法爲綱,次第演繹“父母恩重經變像”,“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像”,表現父母育子和佛行孝之德;中間穿插“雷音圖”借大自然的威力來強化孝道;然後再誘人以天堂之樂,駭人以地獄之苦;天堂與地獄之間以“六耗圖”爲界,以示天堂、地獄僅一念之差,教衆生縛心猿鎖六耗,早升極樂免墜地獄。這幾組造像是對衆生實行倫理道德規範的教育。然後再以“牧牛圖”表示領會佛法,調伏心意;以“圓覺道場”表示修得菩薩之果;以“正覺像”表示修行圓滿正等正覺。這幾組造像是告訴衆生修持實踐的過程。所以,有人說大佛灣如一部氣勢連貫、圖文並茂的佛教基礎理論教科書。觀者只要一龕一窟細細讀過,對佛教的基本教義就可瞭解不少了。
趙智鳳耗費了畢生精力,把他超度苦難、救治時弊的宏法大願傾盡在了這山谷的浮屠世界之中。而要完成這些巨幅大作,需要的不僅是藝術家們博大的胸襟,非凡的天份與深厚的功力,其嚴密的構圖還需要藝術家們具有科學家的精細,需要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的融合。這裏的造像從形式的設計到施工,從內容的篩選到組合,每一箇環節都浸潤着科學思想與審美情趣的結合,凝聚着古代藝術家們的心血和智慧,從而使大佛灣成爲濃縮宋代歷史和民族文化的藝術宮殿,也使大足石刻成爲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
總的來說,大足石刻開鑿於我國石窟藝術發展的晚期,掀起了我國石窟藝術史上最後一次高潮,被譽爲“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作”。大足不僅有規模宏大、意象萬千的寶頂山石窟,也有美神薈萃、形若畫廊的北山石窟,仙風道骨、神系完備的南山道教石窟,釋蹤仙蹟、佛道合一的石門山石窟,還有稀世罕見,可謂鳳毛麟角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石篆山石窟。它集儒、釋、道三教爲一體,納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爲一爐,博採兼收,推陳出新,開拓了中國石窟藝術的新天地。凡是目睹其風采的人無不爲之讚歎折服。一位外國領導人曾這樣說:“這個地方刻有豐富的中國歷史,這個地方讓人思考生命的意義。”大足石刻不管在精神感受、意識聯想,或者在實體接觸和形象觀賞等各個方面,都能讓您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教育和真的啓迪。透過它的光華,我們能看到蘊藏其中極爲豐富的智慧和自立於世界之林的民族精神!
在寶頂山大佛灣內多處刻有趙智鳳的誓言: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可見其艱苦卓越之志。他用一種入世的精神,創造了他偉大的佛教事業,如果今天我們能遵照這種矢志不渝、勇往精進的精神來創造我們明天的事業,那麼,我們的民族一定會不斷走向強盛,我們的祖國一定能蒸蒸日上,繁榮富強!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26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參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現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裏我得向大家說明一下,其實,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們今日所要參觀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寶頂石刻。
寶頂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爲中心,由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00年左右,爲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構成一箇有機的整體。其資料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此刻大家看到的是“地獄經變相”的“養雞女”。相信大家在看過前面一系列的地獄石刻之後,對地獄裏各種恐怖的人物和殘酷的刑罰仍感到心有餘悸。然而大家仔細瞧一瞧這個雕刻,會發現什麼養雞女雖然眼睛瞎了,卻坦然自若,臉上充滿幸福的微笑。這就奇怪了,地獄裏都是陽間犯罪來受罰的,而她爲什麼還顯得十分幸福
說來阿,那裏還有一段故事,這養雞女阿名叫奚成鳳,是一位善良大膽的姑娘,就住在寶頂山下。一次,奚成鳳的雞跑到山上佛堂裏,被一箇和尚給打死了,奚成也爲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可是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時剜了奚成鳳的眼睛,卻留下了幸福的微笑鳳就去找當時的住持趙智鳳理論,在羣衆的幫忙下,趙智鳳不得不把雞錢賠給了奚成鳳。可是,佛尚且有過,何況當時的趙智鳳還沒有修成正果,他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必須要在修造地獄時把奚成鳳放進去。而當時的工匠劉思久平時多受奚成鳳照顧。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這些後也許還興猶未盡,可是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可是有緣的話我們定會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再次重逢。最終,期一路順風。朋友們,再見!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27
各位旅客朋友們:
你們好!
將曉,周圍萬物還睡得香甜,我便悄然出了門,今天要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坐上巴士趕往神祕的大足石刻。
滿心的歡悅順着周圍潤肺的薄霧攀上心梢;眺望遠處,就像把麪粉扎破一般白茫茫的,深呼吸空氣格外清新,給人舒心的純潔感,自己不由得心花怒放。
畢竟,我們馬上要換上書香味十足的漢服。我們倚仗着標牌,沿着花壇來到寫字檯,如同在仙境和天庭學習禮、拜、寫等禮儀,便任長跑飛揚。
近處、遠處山林裏不時傳來鳥兒的婉轉的啼叫聲,再望去霧已經散了,陽光透過葉隙照暖山林。我們懷着瞭解歷史的迫切心情開始遊覽大足石刻。
導遊給我們講解罪行累累就會下看到的那種地獄,善者能飛上天堂。一路走着看到一些小佛,沒有特別之處。突然,走到一座大廟跟前,沒有人高聲喧譁,定神一看,一座金光閃閃的大佛屹立巖壁,他金碧輝煌,光芒撫過每一箇參觀的人,身軀那樣高大挺立,無不體現他的威嚴。他慈目平和,有一千零七隻手,每隻手都長有一隻長鳳眼,半覷着,慈祥、安穩,既奪目有令人生畏,頓時感到他的庇佑,聽的佛光普照原來如此。在這些歎爲觀止的佛堂中,我們遊覽着,雙目微移。
來到了博物館,館內靜悄悄的,我看起千手觀音的修補影片,那是一座舊佛,滿臉都是日日夜夜守候的疲憊,法器件件佈滿風塵,但他那普照衆生的氣度始終永恆、不滅。影片放映着只見手指金珀慢慢捲起,竟有一根手指落下,他莫不是立得太久了?但我相信他會永久屹立。因爲我們的勞動人民會修護他,保護他,讓他香火不斷,名揚中外。
參觀那些古物,就像拜訪古人一樣,每件古物彷彿都有靈魂,我與它們相視良久,探索到它們存在的價值是永恆的,星星多久滅,它們就多久滅。
我不屑於回去的路,因爲我深深地震撼了,中國勞動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出這偉大的傑作,真是不虛此行。我不想坐車,我想順着祖先的足跡走,去探索、去創造。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28
歡迎參觀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現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爲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爲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箇有機的整體。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這些後也許還興猶未盡,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緣,一路順風。朋友們,再見!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29
大足石刻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參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現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裏我得向大家說明一下,其實,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寶頂石刻。
寶頂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爲中心,由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XX年左右,爲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箇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地獄經變相”的“養雞女”。相信大家在看過前面一系列的地獄石刻之後,對地獄裏各種恐怖的人物與殘酷的刑罰仍感到心有餘悸。然而大家仔細瞧一瞧這個雕刻,會發現什麼?養雞女雖然眼睛瞎了,卻坦然自若,臉上充滿幸福的微笑。這就奇怪了,地獄裏都是陽間犯罪來受罰的,而她爲什麼還顯得十分幸福?
說來阿,這裏還有一段故事,這養雞女阿名叫奚成鳳,是一位善良大膽的姑娘,就住在寶頂山下。一次,奚成鳳的雞跑到山上佛堂裏,被一箇與尚給打死了,奚成也爲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不過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時剜了奚成鳳的眼睛,卻留下了幸福的微笑鳳就去找當時的住持趙智鳳理論,在羣衆的幫助下,趙智鳳不得不把雞錢賠給了奚成鳳。可是,佛尚且有過,何況當時的趙智鳳還沒有修成正果,他對這件事耿耿於懷,一定要在修造地獄時把奚成鳳放進去。而當時的工匠劉思久平時多受奚成鳳照顧,。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這些後也許還興猶未盡,但是我不得不與朋友們說再見啦。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緣的話我們定會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再次重逢。最後,希望大家一路順風。朋友們,再見!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30
各位遊客:
大家好!
我是你們的導遊—蔣濟州,歡迎來到重慶市大足縣,我將帶你們去參觀世界聞名,有着悠久歷史的大足石刻。
在來到大足石刻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也就是我們這時所處的位置。大足石刻羣有石刻造像10多處,總計呢?有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爲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的典範。石刻規模之大,資料之豐富,藝術之精湛,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提並論。我們旁邊這座山是北山,也就是古龍崗山,一共有290龕窟,我們的車正向寶頂山方向行駛,請大家繫好安全帶,注意安全。
朋友們,寶頂山到了,請隨我下車,我會便走邊給大家講解。寶頂山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達15000多軀,設計之精湛,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
我們立刻就會到著名的千手觀音的塑像前,請大家跟緊,留意路滑,大家注意了,在我們前方就是“千手觀音”的塑像了。這位觀音比例均勻,肌膚線條柔和,臉部的`雕刻尤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看到那裏你是否有飄飄欲仙之感。大家明白嗎,“千手觀音”有多少條手呢?你們先數數吧!算了吧,我告訴大家,“千手觀音”有1007隻手,這麼多手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隻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裏分別拿着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十分壯觀。此刻請大家自由參觀十分鐘,我在那兒等你們。
朋友們,看看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的石刻,想起浮想聯翩的畫面和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想到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啊!
大足石刻導遊詞精簡篇 篇31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此次的導遊員。在這次行程中,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爲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現在我們乘坐大巴由重慶市區出發,估計兩個小時以後就能到達我們的目的地大足石刻——寶頂山時刻。在此之前我將就我們的目的地寶頂山時刻給大家進行一箇簡要的介紹。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爲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以大足縣、潼南縣、銅梁縣、壁山縣爲範圍,在此地可賞到代表中國晚期的石刻造像藝術。重慶大足石刻規模宏大,大足石刻羣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爲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爲主,儒、道教造像並陳,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
大足石刻建於公元1179—1249年間,歷時70年,沿巖壁開鑿,長500米,造像近萬尊,其中尤以舉世無雙的千手觀音(準確數字是1007隻手)和長達31米的臥佛著稱。
1999年12月1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決通過,將重慶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重慶大足石刻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行列。
寶頂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石刻創始人爲宋蜀中名僧趙智鳳,建於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年),歷時70多年,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大佛灣是幽深的馬蹄形山灣,雕刻分佈在東、南、北三面,趙大師先雕刻小佛灣,然後把小佛灣爲藍本,雕刻了宏大的大佛灣。大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達15O00多軀,設計精巧,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說。寶頂圓覺洞,爲整石開鑿,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爲十二圓覺菩薩,跌坐蓮臺,妙麗莊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真實,似薄紗突身,衣裙流暢自如。壁間刻樓臺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近似寫實作品,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槃聖蹟圖、九龍浴太子、孔崔明石經變、毗盧道場、父母恩重經變像、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像、六耗圖、地獄變像等。其中,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
好了,朋友們,大足石刻快要到了,你做好準備了嗎?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