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磁器口古鎮導遊詞(通用3篇)

重慶磁器口古鎮導遊詞 篇1

  千年古鎮,重慶縮影。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嘉陵江畔的古鎮磁器口,轄區1.8萬人,面積1.5平方公里,距繁華的主城區僅3公里,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傳統文化歷史街區,是人文薈萃、風景優美、獨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地貌的旅遊勝地,是交通便利、休閒娛樂、重溫老重慶舊夢的好去處。

  磁器口始建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年),因明朝建文帝朱允?殺苣言?隱修於鎮上寶輪寺,故又名龍隱鎮。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爲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曾經“白日裏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繁盛一時,美譽爲“小重慶”。

  磁器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重慶曆史文化名城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有古樸粗獷的巴渝遺風,有古風猶存的茶館、有歷史傳承的碼頭文化;有佛、道、儒三教並存的九宮十八廟;有正氣凜然的紅巖志士抗戰遺址;有獨具特色的川劇清唱、火龍表演,有工藝獨特、品種繁多的傳統旅遊產品,有享譽四方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飲食三寶,任你品味,任你選購。“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其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吸引力,海內外每年前來參觀、旅遊的賓客達300餘萬人次。

重慶磁器口古鎮導遊詞 篇2

  各位朋友心目中一定有這樣一箇問題,這樣的古鎮在中國有的是,它到底獨特在哪裏呢?想要得到答案,各位朋友請隨我一同去遊覽一翻。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磁器口了,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塊牌坊便是磁器口古鎮的大門,有人說:“走進這裏,就感覺時光彷彿回到從前,讓人做了一場數載的夢。”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呢?現在你們可以在這留個影做紀念。好了,大家留完影,就和我一起踏入磁器口。現在我們腳下的是磁器口正街的一條支路,前方會比較窄,大家一定要緊跟着一起走。

  磁器口原名叫“白巖場”,傳說明朝初年朱允炆被迫削髮爲僧來渝,隱避於寶輪寺,故將原“白巖場”改名爲“龍隱鎮”。清朝初年,因盛產和轉運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爲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那經歷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樸的古風,令其成爲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徵。

  一條小巷、一戶人家,一不小心你就站在了三千年的歷史上了,這種感覺,在磁器口您隨處都能感受到。所以磁器口是一座真實的活着的古鎮,不信看看腳下,大家是不是覺得比剛纔走的路光滑多了,這就是着名的“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磁器口正街,據傳它始建於明代,那時在街兩旁植有芙蓉,盛開芙蓉花,名金蓉正街,又稱大街。請看,路兩旁是一棟棟古色古香的灰瓦房,多爲竹木結構,雕樑畫棟,窗花戶欞圖案十分精美。板牆青瓦在綠樹溪河映襯下,素雅清淡,韻味無窮,用一位遊客的話形容:彷彿是唐宋間延至現在的一箇清淡的夢。國內外很多世界知名建築大師到重慶都把磁器口作爲必看的地方之一。

  各位朋友,這間店鋪就是巴渝百年老字號聚森茂醬園作坊,最早由張正剛創辦,1885年靠20兩銀子起家。1892年張正剛之子張傑三繼承後取名“張記聚森茂醬園”。到了三、四十年代,重慶註冊的醬園達130多家,但聚森茂和另外兩家知名度最高,是具有深遠影響的老字號醬園坊。

  大家看,這個牆壁雕有龍的圖案,在牆壁前閉着眼睛轉上幾圈,然後向着牆壁對直走,如果能夠摸到正中的珠子,說明好運就會降臨到他的頭上,朋友們不妨都試一試。

  我們現在的位置是磁器口橫街,它與正街相交,長240米,寬2.5米,着名的寶輪寺就位於這條街上。大家看鋪面一箇緊接着一箇,鋪裏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民間藝術品,絲綢精品、精美的少數民族布娃娃與蠟染裝飾布、能奏出悠揚樂聲的雲南葫蘆絲、千姿百態的大紅中國結,大家覺得美不美?

  在道路的兩邊,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賣小喫的地方。大家不要着急,等會我們參觀完了,大家就可以盡情購買了。磁器口的小喫呢,最着名的有陳麻花、古鎮雞雜、軟燴千張、毛血旺等等。每到節假日,特別是從外地來重慶的學生,工作的朋友們都會來磁器口排着隊買上好幾袋的陳麻花帶回家。

  大家請看左邊,這邊有一家畫坊,裏面有很多關於老重慶的畫,有經典的古鎮民居,有上坡下砍的棒棒,還有很多美如仙境的風景畫。

  好了遊客朋友們,我們現在便來到了磁器口繁榮的重要起源地——磁器口碼頭。磁器口是古重慶的北大門,得嘉陵江水運之便,在明朝就成爲了水陸交匯的商業碼頭。江上船隻穿梭,鎮上商賈雲集,有人用“白日裏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來形容其繁華景象,曾是嘉陵江下游最繁華的水陸碼頭之一,水上運輸的發達帶動了餐飲,貿易等產業的發展,從而不斷的聚集人氣便形成了今天的古鎮。

  好了各位朋友,今天我爲大家的講解就是這些了,大家有什麼疑問的都可以來問我。大家現在可以自行參觀,我們2點鐘在下車的地方集合,謝謝大家,祝大家玩的愉快。

重慶磁器口古鎮導遊詞 篇3

  磁器口,以出產瓷器而得名。在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瓷器質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漸漸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龍隱鎮”。現已發現古窯遺址20餘處。

  古鎮磁器口有12條街巷,街道兩旁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建築,地面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商貿集中在大碼頭和靠碼頭的金蓉正街。現今磁器口古鎮保存了較爲完整的古建築,開發了榨油、抽絲、製糖、捏麪人、川戲等傳統表演項目和各種傳統小喫、茶館等,每年春節舉辦的瓷器口廟會四古鎮最具特色的傳統活動,吸引數萬市民前往參與,是距重慶主城區最近的古鎮景觀。

  在古鎮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隨處可見茶館。當年的水手、袍哥大爺、閒雜人等都喜愛出入此間,茶館成了龍蛇混雜之地。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一景,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13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名特小喫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爲磁器口的“三寶”。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