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精選3篇)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1

  青城山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因爲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故歷來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爲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10餘座。建福宮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現存建築爲清代光緒年間 (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爲“青城一絕”。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年間。這裏風景優美,遊人到此彷彿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爲“天然圖畫”。

  這些建築充分體現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採用按中軸線對稱展開的傳統手法,並依據地形地貌,巧妙地構建各種建築。建築裝飾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長壽和昇仙的思想。對於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道教哲學思想,有着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衆多道教建築而成爲天下名山,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和隱居修練之處,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的珍貴“墨寶”,爲這座名山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特別是爲數衆多的楹聯,不但讚美了青城山的美麗,還頌揚了道教思想、道教經典,表達出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對國家興衰、民生榮辱的關注。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氾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爲“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着作用,被稱爲“活的水利博物館”。

  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臥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爲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

  此外,都江堰一帶還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蹟。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爲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爲“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爲王,故而後人稱之爲“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裏降服惡龍,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xx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爲“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爲橋面,兩旁以竹索爲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爲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惟一具有20xx多年曆史,且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築精華於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2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68公里,是邛崍山脈的分支,獨特的地理位置、溼潤的氣候使青城山林木茂盛,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遊覽和避暑勝地。青城山也 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自東漢以來,青城山一直作爲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20xx年11月,它和都江堰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 遺產名錄》。

  都江堰位於成都西北都江堰市城西岷江干流上,距離成都市56公里,是世界上迄今爲止留存下來的唯一一項古代無壩引水工程,堪稱我國古代水利工 程的典範。自建成以後,它就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並專設堰官進行維護和管理,通過兩千多年來歷代堰官的不懈努力,它至今仍發揮着巨大的水利功能。

  今天 的青城山、都江堰各守一方幽靜的天地,一箇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一箇是中華文明的代表。一箇以幽的境界甲冠天下,一箇以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國。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成爲了人們尋古探幽時響亮的口號。

  青城山風景優美,以幽靜著稱。這裏飲食美味與衆不同,並有“四絕”之稱,即一絕“洞天貢茶”,茶質優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二絕“白果燒雞”湯汁濃白, 雞肉異常鮮美;三絕“青城泡菜”,脆嫩清鮮,深有回味;四絕“洞天乳酒”,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前山後山都能喫到。但後山多有山鄉風味菜館,加上醇厚的山鄉民俗,使人留連忘返。

  都江堰的美食區域可分爲三個,一是城區;二是都江堰及青城山沿線及山區;三是虹口。都江堰城內的夜啤酒廣場一定要去,這裏的炒龍蝦,炒田螺及香辣蟹,特色火鍋都極有風味;城裏還有尤兔頭,重慶毛肚王火鍋及離堆公園的白果燉雞等 特色餐;都江堰及青城山沿線的農家小餐衆多,最有名的是羅雞肉,還有豆花飯,野生河魚等.青城山的名喫有鶴翔山莊的長生宴,天師洞的道家素宴,青城山農家院子的老臘肉,雪水泡菜及野菜.虹口的冷水三文鱒魚也是成都人追逐的美食,三文鱒刺身,魚頭湯,燒三文魚,烤三文魚完全可以做成一桌席。

  白果燉雞:白果燉雞,白果即銀杏果實,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其“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青城山盛產白果,採用 傳統方法以白果燉仔雞,再以豬肘相合加少許食鹽、冰糖即成,汁鮮味美,清香不膩,具有食療價值。 青城老泡菜,又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生長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蔔、仔姜、大蒜等爲原料,經嚴格挑選、清洗、晾曬後,放入泉水、精鹽、花椒等 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泡製而成。泡菜保存十數年仍色鮮質堅,脆嫩酸甜,是一種開腸胃、增進食慾的佐餐佳品。趙樸初《調寄憶江南》以“青城好,泡菜冠全川, 清脆姜芥誇一絕,芳甘乳酒比雙賢,吾獨取椒盤”讚美青城老泡菜。

  道家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產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蔔、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爲原料,經嚴格挑選、清 洗、晾曬後,放入用山泉水、精鹽、花椒等配製而成的特殊汁液中,專室、專具存放,專人管理。青城泡菜脆嫩酸甜,保存數年仍色鮮質堅,是一種能解膩、開胃、 增進食慾的佐餐佳品。趙樸初食後賦《調寄憶江南》一首:"青城好,泡菜冠全川。清脆姜芥誇一絕,芳甘乳酒比雙賢。吾獨取椒盤。"

  這裏氣候溫和,沃野千里,水旱從人,物產豐饒,百業興旺,世稱天府。青城山的特產主要有:青城老泡菜、洞天乳酒、青城茶等。都江堰的特產主要有:青城絲毯、青城雪芽、獼猴桃等。

都江堰與青城山導遊詞 篇3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爲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着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爲人類服務爲前提,變害爲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時屬都安縣境而名爲都安堰,宋元后稱都江被譽爲“獨奇千古”的“鎮川之寶” 。兩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對桀驁不馴的岷江水,火攻玉壘化爲離堆。魚嘴堤分水、飛沙堰溢洪、寶瓶口引水,將逢雨必澇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着作用,被稱爲“活的水利博物館”。是全世界至今爲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創始人張陵看中了青城山的碧綠清幽,決定在此修煉道法。青城山的香火愈來愈盛,但道家修建的觀宇與亭閣始終深藏於密林之間,與四周的山林巖泉融爲一體。

  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造就了離堆鎖峽、金堤夕照、雄關古道、玉壘仙都、寒潭伏龍、笮橋飛虹、玉女仙姿、岷山曉雪、寶瓶春曉等自然景觀,與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城隍廟等古代建築交相輝映,形成了山、水、城、林、堰、橋融爲一體的獨特風光,成爲自然與文化、人類與環境、水利工程與山水風光和諧融合、天人合一的千古奇觀。具有極強的觀賞性、生態性、特色性。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