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通用33篇)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1
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遊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麼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
爲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於近年重建了一箇“茅屋景區。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
景區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
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鬱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裏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
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
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2
去年十月的四川之行中,我第二次拜謁了杜甫草堂。是的,拜謁,因爲面對這普通又不同凡響的一間茅屋,足以令人心生無限崇敬。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唯獨在成都的這段時間,在友人的資助下,生活算是相對比較安定,也創作了大量的優秀詩作。或許已經無從精確考證和完整復原一間1250年前的茅屋,阿房宮都灰飛煙滅了,何況一介書生的蝸居?那麼,今天這裏存在着的,其實只是一箇符號罷了。然而,人類文明中所有被供奉與膜拜的,不都是符號嗎?幸好,它還沒有被人遺忘。
記得小時候無意中在父親的書桌裏翻出一本《唐代三大詩人詩選》的小冊子,從中第一次接觸到“杜甫”這個名字,懵懵懂懂地也讀不懂那些詩,只是覺得李白、杜甫、白居易一定很了不起。當時很納悶“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這句,“魑魅”我是不懂的,但一定跟鬼有關,是很可怕的鬼,可是難道那些鬼喜歡人嗎?
再後來,當然是通過學校教育逐漸瞭解了他,但也還是膚淺的。直到工作以後,第一次換單位,剛去的時候比較閒,於是就買了一本人民出版社的《杜甫詩選》,從頭至尾逐字逐篇研讀了三四遍,纔算深入地瞭解了杜甫的詩以及他作爲詩人的歷程和風範。
曾經看到某書上說,有人將中國古代詩人與西方古典音樂家作類比,說貝多芬像李白。僅從個人行爲處事的風格來看,兩人都狂放不羈,確有相似性。但以藝術風格而論,那杜甫更像貝多芬。“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李白這些極盡誇張和浪漫的意象,不是貝多芬式的。李白開創了浪漫派,貝多芬也開創了浪漫派,但貝多芬畢竟在根子裏還是遵循着古典派的嚴謹工整。別的不說,就拿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來說,貝多芬、老柴、勃拉姆斯、門德爾松,很明顯貝多芬的作品架構最爲緊緻。這點上,還是杜甫與他更接近一些。雖然杜甫也有“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但仍然字字紮實,不尚飄逸,同樣工整嚴謹。
如果拿中國書法和西方古典音樂來比較,我覺得最能匹配莫扎特的唯有王羲之,那一派清麗典雅是多麼相似!而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恐怕只有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勤禮碑》、《祭侄稿》能敵。而像後期的德彪西、梅西安、巴托克,那恰好與中國明清時代注重個性與意境的張瑞圖、黃道周、傅山等人契合。如果逆流而上,那麼巴洛克時代的古典樂派也與我漢代燦若星河的隸書碑刻頗爲一致。至於散落民間的無數古樸可愛的魏碑,不正好與歐洲風格各異的民間音樂相呼應麼?
這實在是一箇有趣的話題,我也只是聊一點自己淺薄的體會。但無論如何,杜甫、貝多芬的作品都是我所熱愛。
今天的草堂,已經無從追尋那黃四孃家的花,但依然有流連的蝶。
站在杜甫塑像前,我看到的是一箇枯瘦的身軀,那身軀裏有一副堅硬的骨架和博大的胸懷。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3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就是杜甫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遊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麼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爲了彌補這個遺憾,使人們更真實地感受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於1997年重建了這個“茅屋景區”。
故居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野老籬邊江岸回氣”、“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鬱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裏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人情不自禁的想到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好了,請您在這裏休息一會,慢慢品味一下鄉間的淳樸。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4
是的,拜謁,因爲面對這普通又不同凡響的一間茅屋,足以令人心生無限崇敬。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唯獨在成都的這段時間,在友人的資助下,生活算是相對比較安定,也創作了大量的優秀詩作。
或許已經無從精確考證和完整復原一間1250年前的茅屋,阿房宮都灰飛煙滅了,何況一介書生的蝸居?那麼,今天這裏存在着的,其實只是一箇符號罷了。
然而,人類文明中所有被供奉與膜拜的,不都是符號嗎?幸好,它還沒有被人遺忘。
記得小時候無意中在父親的書桌裏翻出一本《唐代三大詩人詩選》的小冊子,從中第一次接觸到“杜甫這個名字,懵懵懂懂地也讀不懂那些詩,只是覺得李白、杜甫、白居易一定很了不起。
算深入地瞭解了杜甫的詩以及他作爲詩人的歷程和風範。
曾經看到某書上說,有人將中國古代詩人與西方古典音樂家作類比,說貝多芬像李白。
僅從個人行爲處事的風格來看,兩人都狂放不羈,確有相似性。
但以藝術風格而論,那杜甫更像貝多芬。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李白這些極盡誇張和浪漫的’意象,不是貝多芬式的。
李白開創了浪漫派,貝多芬也開創了浪漫派,但貝多芬畢竟在根子裏還是遵循着古典派的嚴謹工整。
別的不說,就拿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來說,貝多芬、老柴、勃拉姆斯、門德爾松,很明顯貝多芬的作品架構最爲緊緻。
這點上,還是杜甫與他更接近一些。
雖然杜甫也有“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但仍然字字紮實,不尚飄逸,同樣工整嚴謹。
如果拿中國書法和西方古典音樂來比較,我覺得最能匹配莫扎特的唯有王羲之,那一派清麗典雅是多麼相似!而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恐怕只有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勤禮碑》、《祭侄稿》能敵。
而像後期的德彪西、梅西安、巴托克,那恰好與中國明清時代注重個性與意境的張瑞圖、黃道周、傅山等人契合。
如果逆流而上,那麼巴洛克時代的古典樂派也與我漢代燦若星河的隸書碑刻頗爲一致。
至於散落民間的無數古樸可愛的魏碑,不正好與歐洲風格各異的民間音樂相呼應麼?這實在是一箇有趣的話題,我也只是聊一點自己淺薄的體會。
但無論如何,杜甫、貝多芬的作品都是我所熱愛。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今天帶大家遊覽的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於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正門。在旁邊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小溪,這就是浣花溪。浣花溪屬岷江水系,由溫江西來,經蘇坡橋至成都。正門正中有一匾額,上書”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果親王允禮的手筆。
大廨是草堂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建築。”廨”是官署,古代官吏辦公的地方。由於杜甫曾做過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出於尊崇,將這重建築作瞭如此命名。
穿過大廨,我們便來到了草堂的主廳——詩史堂。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時局把他捲入顛沛流離的人羣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書情懷。留傳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詩作也反映了唐朝轉折時期的社會動盪,民間疾苦,讀其詩,如同讀一部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他的詩被後世譽爲”詩史”。他是我國詩壇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也被尊爲”詩聖”。
出詩史堂,我們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築羣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小橋左側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柴門”迎面而開。”水檻”與”柴門”都是當年杜甫的草堂曾經有過的建築,杜詩中有”新添水檻供垂釣”、”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描述。所謂”水檻”,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欄,”柴門”也不過是茅屋的籬笆門,可以說都是很簡樸的,遠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現在的”水檻”與”柴門”,是後人重修草堂、擴大庭園時所造的象徵性建築,但我們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當年詩人在這裏迎送客人或憑欄垂釣的情景。
柴門楹柱上懸掛着明人何宇度撰寫、今人陳雲誥補書的一副對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豔慕、猶勞車馬駐江干。”對聯構思非常巧妙。上聯”萬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詩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而”信有文章驚海內”與下聯”猶勞車馬駐江干”,則出自杜甫《賓至》詩中”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兩句。杜甫詩的意思是:我哪有什麼名篇佳作震動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勞賓客乘着車馬到江邊來相訪了!這本是詩人的自謙之語,但何宇度將兩句詩各改動了一箇字:把”豈”改爲”信”(信,確實、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爲”猶”(猶,還、仍之意),整個對聯的意思就變成了讚譽之辭:您先生的大作確實稱得上光芒萬丈,可以震動海內,因此千年之後人們仍然懷着景仰傾慕的心情,乘車騎馬來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
過柴門,就是紀念建築的最後一箇庭院。只見三幢建築呈”品”字排列,”工部祠”居中,前邊兩側西爲”恰受航軒”,取自杜詩”野航恰受兩三人”;東爲”水竹居”,也取自杜詩”懶性從來水竹居”。這令人懷想到詩人在此居住時的那種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工部祠”是供奉杜甫塑像的饗殿,因杜甫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人稱”杜工部”,所以如此命名。祠前有清代學者、書法家何紹基撰寫的著名對聯:”錦水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從這副對聯,可以引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與杜甫同時代有一位叫高適的詩人,高、杜二人年輕時曾一起漫遊祖國名山大川,登臨抒懷,飲酒賦詩,暢論國事,結爲詩友。杜甫避亂入蜀時,高適正巧也在成都附近作官,在經濟上給了杜甫不少資助。二人常互寄詩歌,傳遞友情。
工部祠內正中爲清代建塑的杜甫泥像,東西兩側,分別是清代所塑的’北宋詩人黃庭堅和南宋詩人陸游。爲什麼要塑黃、陸像來配杜甫像呢?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黃庭堅、陸游與杜甫”心跡相同”(志向相同),二人都是後世學杜並獲得極高成就的詩人;第二、黃、陸與杜甫一樣,都不是蜀人但都曾經寓居蜀地,寫下不少吟詠蜀中風物的詩篇,而且又”去蜀而不忘蜀”,故深得蜀地百姓的敬重;第三,殿內若只塑杜甫一人,異鄉作客,未免過於孤單,如果三人一堂,則既能共論詩藝,免除冷清,又可同受祭禮,以盛香火。這真是一箇十分周到的安排!祠內清人的一副對聯”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對此作了很好的總結。對聯意思是:當年在郊野溪畔築茅屋而居的杜公是千古不朽的;與他生活在不同時代的黃、陸繼承了他的衣鉢,升堂而入室,成就顯赫,堪稱宋代的兩位賢哲。
遊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麼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景區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咐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鬱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裏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6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遊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麼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爲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於近年重建了一箇“茅屋景區”。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景區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鬱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裏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7
今天的草堂,已經無從追尋那黃四孃家的花,但依然有流連的蝶。
站在杜甫塑像前,我看到的是一箇枯瘦的身軀,那身軀裏有一副堅硬的骨架和博大的胸懷。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就是杜甫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遊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麼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
爲了彌補這個遺憾,使人們更真實地感受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於1997年重建了這個“茅屋景區。
故居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野老籬邊江岸回氣、“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
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
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鬱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裏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
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人情不自禁的想到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好了,請您在這裏休息一會,慢慢品味一下鄉間的淳樸。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8
今天,爸爸帶我去了杜甫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杜甫草堂。
一進大門,便是“詩史堂”,“啊!”詩史堂裏面的東西可真多呀!我仔細欣賞着杜甫的作品,有《不見》、《贈李白》、《營屋》、《狂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江村》、《壯遊》、《望嶽》、《春夜喜雨》……在這裏,我瞭解到杜甫是河南鞏縣人,他在草堂生活了四年,一共作詩二百四十餘首。
接着,我又到了陳列室,我看到了杜甫的家世,有:杜預、杜耽、杜顧、杜遜、杜靈君、杜乾光、杜漸、杜叔毗、杜依藝、杜審言、杜閒、杜甫。我還看到了杜甫的雕象,他長着長長的鬍子,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大大的鼻子,不大不小的嘴巴,看起來還真有學者的味道,難怪人們稱他爲“詩聖”呢?
然後,我又來到了草堂,首先映入我的眼簾的就是一箇大大的石碑,上面寫着銀光閃閃的四個大字――“少陵草堂”。旁邊還雕刻着蟠龍花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挺拔。
最後,我們遊覽了杜甫曾經住過的茅屋,在這裏,我情不自禁的朗誦起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草堂真是一箇具有文化色彩的地方。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9
各位團友:大家好,杜甫在《客至》一詩中寫道到”花徑未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今天我借用這個詩句歡迎大家遊覽成都杜甫草堂。我們沿着中軸線參觀,遊覽的`時間是兩個小時,遊覽時請大家緊跟團隊,注意安全。
成都杜甫草堂,是在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遺址上建立起來的紀念性建築,蜚聲全球的著名文學勝地。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方,你們的導遊,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天裏能和你們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歡迎再次來到成都!成都被稱爲天府之國。今天我先帶大家看看文人的故居——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於成都西郊浣花河畔,1961年被國務院批准爲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的遊覽路線是大門-大典-詩史館-柴門-浣花寺-工部寺然後從後門出來。整個旅行大約需要50分鐘。一小時後,我們將在後門見面。
遊客們,穿過大門和長城後,現在我們來到杜甫草堂的詩史館。如你所見。大廳中央有一尊中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創作的杜甫半身像。詩史館是杜甫草堂的中心建築。杜甫所有的詩都在這裏展示,你會一首一首地讀到詩的無限魅力。杜甫的.詩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之稱,故稱“詩史”,故名詩史館。
嗯,遊客們,看了這麼多杜甫的詩,我想此刻你們一定會有很多感觸吧!接下來,是遊客自由行的時候了。可以親親,感受一下杜甫大詩人的風格。20分鐘後,我們將在後門集合。請記住時間,互相提醒。如果你需要任何幫助,請及時與我聯繫。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
大家好!
真誠歡迎您來到天府之國—成都!歡迎來到文人故居——杜甫草堂!我是您們導遊,我將以最好服務來讓您獲取做大快樂和更多知識!希望我嚮導能給您帶來愉快!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大家現在看到就是草堂整個平面圖,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遊覽線路爲大門——大廨—詩史堂—柴門——浣花祠—工部祠然後從後門出來。整個遊覽大概需要50分鐘左右。一箇小時之後,我們將在後門集合。
好,遊客朋友們,在遊覽之前呢,讓我先介紹一下杜甫生平簡介:杜甫生於712年,死於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但出生在河南鞏縣。759年因安史之亂被迫離開都城,經朋友幫助,從甘肅來到成都,那麼杜甫當初爲什麼要流亡成都呢?因爲當時在安史之亂杜甫被罷官之後,憂國憂民,其實並無去處,在這個時候,他一箇好友(嚴伍)在成都任官,爲劍南關節度使,嚴伍聽到杜甫被罷官消息,就盛情邀請杜甫到成都,而且還推薦杜甫一箇官職(工部元外侍郎),因此我們現在也叫杜甫爲杜工部。杜甫草堂也因此又稱工部草堂、又因杜甫自號少陵野老,杜甫草堂又名少陵草堂。在此杜甫居住將近4年寫下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著名詩篇就是在這裏寫。
遊客們,經過大門,大廨之後,現在我們來到杜甫草堂詩史堂。大家可以看到。在廳堂中央,安放着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 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道出杜甫和他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地位。詩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築。杜甫在此間所有詩歌都陳列在此,你將會在這裏一一拜讀到詩歌無限韻味。杜甫詩歌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說法,故被譽爲“詩史”,詩史堂也因此而得名。
今天我們來到杜甫草堂,在詩史堂便能解讀他以詩證史、以詩補史非凡成就。杜甫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唐王朝由盛到衰歷史,折射出唐王朝腐敗,兵刀相殘,更現出蒼生苦難。從“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這樣悲嘆再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哭訴,杜甫由一箇高山流水浪漫詩人頃刻間轉而成爲一箇爲民間疾苦吶喊批判現實主義詩人。“三吏”、“三別”猶如封建王朝統治下一面鏡子,將歷史場景真實、生動地再現在我們眼前。現代主義詩人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樣對聯歸納杜老先生作爲一箇現實主意詩人至高境界。
好,遊客們,拜讀這麼多杜甫詩歌,我想此刻您一定會有頗多感受!接下來,是遊客們自由遊覽時間,大家可以靜靜親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詩人當年之風範吧!20分鐘後,我們將在後門集合,請大家記住時間,相互提醒,如有什麼需要幫助,請大家及時聯繫我,我手機號碼是:1354192。謝謝大家。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各位遊客,今天小王帶你們去的地方是杜甫草堂,我們現在就到了草堂停車場了,大家拿好自己的貴重物品,和我一起走進草堂吧。
現在我們進到院子裏面,可以看見門口有一箇很瘦很瘦的銅像,大家走近細細看一看,是的,這就是爲杜甫塑的銅像,大家都看到了這個像是很瘦的是吧,可以在心裏想一想想:杜甫那時都瘦得不成人樣了,竟然還爲自己的國家着想,他這樣的精神是所有人都可以學習的。
我們繼續往裏走,在這個大廳裏面有許許多多的銅像,姿態各異:有李白的、王昌齡的等等許多詩人的銅像,大家看看大廳中間那一箇大白石頭像,有沒有覺得非常像以前在美術書上學的“飛天”。我們繼續往大廳後面走,這個兩人高的木像,下面是一箇木柱,而在柱子上面有一箇栩栩如生的蒼鷹,看那眼神好像就是藐視天下所有事物,桀驁不馴。從大廳出來以後,路過一箇門,只見門上面的牌匾上寫着花徑兩個大字,過了以後,有一面牆,上面用青花瓷碎片拼出草堂這兩個字。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雕像還是大名鼎鼎的杜甫,但是和上次的不一樣,這個就是一箇半身像,還留着山羊鬍須。
現在這個水池旁邊,那裏面可全是錦鯉,大小不同,顏色也不同:有金紅色的,白色的,還有黑色的。
現在大家可以自己感受感受文人故居的氛圍,半個小時後我們在剛剛下車的停車場集合,大家注意安全,注意時間。
各位遊客,早上我們去了寬窄巷子,那麼此刻小優就就帶大家去領一箇景點——杜甫草堂,顧名思義,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過的草堂,之所以有此刻這個景點,是由於以前的草堂太破太舊,所以政府出資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遊客來成都必去的景點之一。所以我們也要去看一看。
此刻我們呢金額如草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幾能夠看見杜甫身穿大披風跪在地上,雙手放在膝蓋上,好像在思考什麼,大家都說,杜甫有一雙寫得好詩歌的手,誰摸了就能佔了他的靈氣,寫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寫作文的或者是想寫好文章的,都能夠去摸一摸,期望給大家帶來好運。
我們繼續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爲什麼那裏有一箇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沒錯,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裏面有九個屋子,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日子過得很艱難,這個草堂還是在朋友的資助下才建成的。
大家看看前面的那個湖,必須會讓你們驚喜的,看到了吧啊,湖裏有藍色,多種多樣個性漂亮。大家看那一條白色的小金魚“嗖”的一下竄出水面了,我估計它是在歡迎大家吧
杜甫草堂雖然很簡陋,但是它的主人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的優美詩歌。相信大家還是深有感觸的,好了,那此刻我們就一齊出去了吧。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12
歡迎您來到天府之國——成都!歡迎來到文人故居——杜甫草堂!我是您們的導遊許楷成,來自旅行社。我將以最好的服務來讓您獲取做大的快樂和更多的知識!期望我的嚮導能給您帶來愉快!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爲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大家此刻看到的就是草堂的整個平面圖,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天的遊覽線路爲大門——大廨——詩史堂——柴門——浣花祠——工部祠然後從後門出來。整個遊覽大概需要50分鐘左右。一箇小時之後,我們將在後門集合。
好了,遊客朋友們,在遊覽之前呢,讓我先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簡介:
杜甫生於712年,死於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但出生在河南鞏縣。759年因安史之亂被迫離開都城,經朋友幫忙,從甘肅來到成都,那麼杜甫當初爲什麼要流亡成都呢因爲當時在安史之亂杜甫被罷官之後,憂國憂民,其實並無去處,在這個時候,他的一箇好友(嚴伍)在成都任官,爲劍南關節度使,嚴伍聽到杜甫被罷官的消息,就盛情邀請杜甫到成都,而且還推薦杜甫一箇官職(工部元外侍郎),因此我們此刻也叫杜甫爲杜工部。杜甫草堂也因此又稱工部草堂、又因杜甫自號少陵野老,杜甫草堂又名少陵草堂。在此杜甫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著名詩篇就是在那裏寫的。後,此刻我們來到了杜甫草堂的詩史堂。
大家能夠看到。在廳堂中央,安放着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詩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築。杜甫在此間的所有詩歌都陳列在此,你將會在那裏一一拜讀到詩歌的無限韻味。杜甫的詩歌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爲“詩史”,詩史堂也因此而得名。這天我們來到杜甫草堂,在詩史堂便能解讀他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非凡成就。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折射出唐王朝的,兵刀相殘,更現出蒼生的苦難。箭各在腰,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這樣的悲嘆再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的哭訴,杜甫由一箇高山流水的浪漫詩人頃刻間轉而成爲一箇爲民間疾苦吶喊批判現實主義詩人。
“三吏”、“三別”猶如封建王朝統治下的一面鏡子,將歷史場景真實、生動地再此刻我們眼前。現代主義詩人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樣的對聯歸納了杜老先生作爲一箇現實主意詩人的至高境界。
杜甫的詩歌,我想此刻的您必須會有頗多的感受!接下來,是遊客們自由遊覽的時間,大家能夠靜靜的親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詩人當年之風範吧!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13
Dear visitors, the morning we went to Kuan Alley and Zhai Alley, it will take you to the small advantages brought a scenic spot – Du Fu Thatched Cottage, as the name implies, Du Fu Thatched Cottage is Du Fu once lived is now the cottage, the attraction is due to the previous cottage too broken too old, so the government funded the cottage again repaired. Du Fu Thatched Cottage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that visitors come to Chengdu. So we're going to see it, too.
Now we do the amount such as the cottage, the first thing we saw was a statue of Du Fu, a few can see Du Fu wearing a large cloak on his knees, hands on his knees, as if thinking what everyone said, Du Fu has a pair of well written poetry, who touched it for his aura, write good articles. So if a friend want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r want to write a good article, you can touch it and hope to bring good luck to you.
We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everyone is very curious why here is a very old house and, yes, that is Du Fu's house, there are nine rooms, Du Fu's life and life is very hard, the cottage was built in or under the auspices of a friend.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14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爲” 詩聖” ,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 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 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裏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遊,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絕句四首(其三) 》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15
女士們、先生們:
現在我們來到了杜甫草堂的詩史堂。以詩的形式像畫卷一般勾勒唐王朝由興及衰的杜甫,在此給我們留下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暢想。
正當少年的杜甫,正值開元盛世,他“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繼而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及至青年,其詩歌內容也是充滿理想、激情和浪漫。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時代氣息的真實寫照。
而中年杜甫,懷才濟天,大量詩歌,志存高遠,他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聲明其主張。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表現其抱負。
不過求官不得,考試落榜的`杜甫,初嘗生活艱辛,開始趨於現實,貼近生活。在安史之亂後,折射出唐王朝的腐敗,兵刀相殘,更現出蒼生的苦難。從“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的悲嘆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的哭訴,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詩人轉而成爲一箇爲民間疾苦吶喊的批判現實主意詩人。“三吏”、“三別”猶如封建王朝統治下的一面鏡子,將歷史場景真實、生動地再現在我們眼前。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的對聯歸納了杜老先生作爲一箇現實主意詩人的至高境界。
而流離成都的杜甫,在一種平靜的環境裏憂國憂民,更深層次地對國家的命運和生活的意義進行思考。在這期間他大量詩作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情操。我們從“忽聞關軍收薊北,初聞啼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吟唱中,讀到了詩人博大的胸襟,獨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愛國激情。
杜甫的一生,伴隨着唐朝的興衰。他在各階段詩風迥異,但都不同層次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現象,除卻他在詩歌上獨尊天下的藝術魅力,更爲可敬的是他用詩的形式,記載了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留給我們一幅幅漫長而發人深思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到杜甫草堂,在詩史堂便能解讀他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非凡成就。
杜甫留給歷史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影響巨大,在下一個景點——工部祠我將爲各位作進一步的介紹。請隨我從這裏穿過柴門……
謝謝 。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16
成都杜甫草堂現被譽爲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至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此後草堂屢興屢廢,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佈局。
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更名爲杜甫草堂博物館。
草堂建築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廨、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工部祠則是後世爲紀念杜甫而建。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杜甫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其詩作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故有“詩史”之譽。1985年5月在慶祝杜甫草堂建館30週年之際,杜甫草堂博物館正式成立。博物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文物20xx餘件。文物中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現代的各種鉛印本。其中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草堂內園林十分幽靜,溪水蜿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並有春梅、夏荷、秋菊和四時幽蘭相伴。
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築爲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迴,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這座草堂象徵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爲成都市的著名景觀。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專款,借鑑川西民居的特點,重建了杜甫的茅屋。茅屋故居位於碑亭北面,佔地一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主體建築5開間,4座配房,竹條夾牆,裹以黃泥,屋頂系茅草遮苫,再輔以竹籬、菜園、藥圃,使整個建築古樸中透露出濃濃的文化色彩。遊人漫步其中,既可發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悅目清心的樂趣。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17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梅園,位於草堂的西北角,過詩史堂折而向西,經水檻,穿月洞門,梅園就在眼前了。顧名思義,梅園內的植物以梅花爲主,間植海棠、玉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樹種,水面則養荷,從而形成濃郁的川西林園風格。
梅花是草堂園林中最具有特色的花木之一了,那朵朵綻放的梅花傲雪經霜,冰清玉潔,清香撲鼻。令人陶醉,引人遐思。
杜甫寓居成都時,他的朋友斐迪曾經從蜀州寄給他一首詠梅詩,因此而作《和斐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相答: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爲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
從詩中看,斐迪在蜀州東亭送客,看見梅花開放,便想起了在成都的友人杜甫,並曾打算折梅枝相贈。因此杜甫才答道:幸虧你沒有將梅花折下送來,不然反倒會讓我睹梅而感覺到歲暮已去,新春來臨,從而引發我客居又一年,思鄉不得還的傷感來。然詩的結尾又一轉:雖然你沒有折梅相贈,但我這邊也有梅花,它們也已漸次開放,昭示着冬去春來,同樣讓我感覺到歲月易逝,朝夕之間,人已白頭!這首詠梅詩有感而發,深沉悽楚,曲折委婉,讀來實在感人,故後人譽之爲“古今詠梅第一”。梅花的開放,總是給人們帶來隆冬即將過去,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然而,杜甫由於其一生顛沛流離,故土難回,萬事蹉跎,愁腸百結,所以梅花在他的眼中就成爲光陰易逝、歲月如流的象徵之物了,難免要睹花放而湧鄉愁了。
此時,你站在月洞門外,便可見一座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杜甫《望嶽》詩“一覽衆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與曲橋形成絕妙的呼應,而月洞門則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處的取裁下,塔、橋、湖、花、樹,渾然構成一幅精美的畫面,許多遊人都會以此爲背景,留下自己的倩影。
而如果你是由北大門入園的話,則可以看到迎門而立的一組大型假山造型——“劍壁奔泉”。那崢嶸的峯巒,險峻的絕壁,深幽的溝壑,奔瀉如練的清泉,經過園藝師們精心的佈局安排,藝術地再現出天下名關劍門的奇景,令人叫絕。
每當冬去春來,園內燦若煙霞的紅梅,或紅或粉的`海棠,纖塵無染的玉蘭次第開放,滿苑繁花在一泓碧水的襯映下,更顯出無盡的妖饒與恣媚來。在春意最濃、花事最盛時候,你如果登上一覽亭,憑窗俯瞰,那關不住的滿園春色,與遠處的平疇綠野,工部祠堂。草堂古寺的翠竹蒼楠融匯在一起,奔來眼底,頓會使你心旌搖動,神采飛揚,邏思無際。
成都市民大都喜歡選擇春節前來遊春踏青,人們沐浴在大好春光中,陶醉於花的世界裏,無不樂而忘返。而到了夏天,池中荷蕖又佔盡風流,給炎暑注入了幾分清涼,讓人消去許多暑意。
夏去秋來,在梅園內還有新的去處。你可以步入聽秋軒,朝新闢的待雪苑內舉目而望,便能見到樹樹楓葉,經霜而色紅似火,彷彿正笑待嚴冬的到來。
梅園,處處是畫,時時爲詩,秀麗而略帶幾分粗擴,寧靜中又透出少許的熱烈,確實是一處風光旖旎令人難以忘懷的園中之苑!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18
說到“詩聖”,都知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位於成都西門外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就是他流寓成都時的故居。1955年,在此建杜甫紀念館,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1985年5月,杜甫紀念館更名爲杜甫草堂博物館。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河南鞏縣人,生於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病逝於湘江舟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顛沛流離,飽經憂患,他將所見所聞,所歷所感的社會弊端、民族矛盾、戰亂現實和民生疾苦,用詩歌記錄下,其傳世的1400餘首詩歌,被後人譽爲“詩史”。他在詩歌創作上,是一位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取得了輝煌成就,被後世尊稱爲“詩聖”。1962年,杜甫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爲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代表詩作《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等。
公元759年冬,杜甫爲躲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同谷(今甘肅省成縣)入蜀,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他在這裏居住了三年零九個月,創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一詩,更是千古絕唱。杜甫的詩歌因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被後人譽爲“詩史”,其人則被尊爲“詩聖”。
後人尊崇杜甫,其草堂故居被視爲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受到關注和保護。五代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現今杜甫草堂博物館,是合併了東鄰的梵安寺和西部的梅園形成的,總面積300餘畝,已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爲一體,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勝地,成爲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最具代表性的勝景之一。館藏文物、資料1。19萬件,以南宋孤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宋、元、明杜詩刻本和河南鞏縣手抄本《杜氏家譜》最爲珍貴。園內格局典雅、建築古樸、庭園幽美,是杜甫行蹤足跡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館藏最多和知名度最高的地方。館內“大廨”、“詩史堂”、“工部祠”三座主建築,循序屹立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堂廨之間,以迴廊連結,曲折宛轉,風韻別緻。東連“花徑”,西憑“水檻”,梅竹成林,古楠參天,清幽古樸,爲一別具風格之園林。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並把杜甫像畫在牆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後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佈局。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爲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弔“詩聖”的紀念性建築羣,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包括建國後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由於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築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建築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樑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於民居;建築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築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弔詩聖,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築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詩史堂
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因爲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爲“詩史”,建築以此爲名。
廳堂中央,安放着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這副對聯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詩史堂內還懸掛有現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及書法家郭沫若撰寫的對聯:“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此聯高度概括了杜詩憂國(上聯)與憂民(下聯)的兩個方面,內容深刻,對仗工穩,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道。
水檻和柴門碑亭
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親王的手跡。
“少陵”本爲地名,在西安市南長安縣。那裏原是古代杜伯國的舊地,漢宣帝死後葬在那裏,其墓因此而稱“杜陵”,宣帝許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這裏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爲“杜少陵”了。前面已經說過,杜甫的茅屋早已毀壞。
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把他苦心經營的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詩人表現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實的。杜甫離去後,草堂破敗,經後人多次重修,已成紀念祠宇,再難覓“茅屋”蹤跡,而建造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發人們對昔日那簡樸自然的草堂的聯想。看來這個目的是達到了,許多遊覽草堂的人都要在這裏攝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茅屋景區
遊覽草堂不能親眼目睹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怎麼講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遺憾的事情。爲了彌補這個遺憾,使大家更好地領略當年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於近年重建了一箇“茅屋景區”。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依據杜甫詩歌的描寫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茅屋景區”。景區內溪流環抱,綠樹成蔭,竹籬柴扉,芳草青青,營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門古道旁”、“野老籬邊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詩句描繪的郊野景象。推開咿呀作響的柴門,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綿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藥欄鬱郁,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兒女垂釣的釣絲還倚靠在籬邊……,所有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裏時那種濃濃的田園情趣。而依川西鄉間民居風格建造的簡樸茅屋,又印證了杜甫“熟知茅齋絕低小”的描寫,令不覺間吟誦出杜甫的《江村》詩:“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19
各位團友:大家好,杜甫在《客至》一詩中寫道到”花徑未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今天我借用這個詩句歡迎大家遊覽成都杜甫草堂。我們沿着中軸線參觀,遊覽的時間是兩個小時,遊覽時請大家緊跟團隊,注意安全。
成都杜甫草堂,是在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遺址上建立起來的紀念性建築,蜚聲全球的著名文學勝地。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草堂,是經元、明、清各時期的修葺和擴建,特別是明弘治13年和清嘉慶16年兩次大規模的擴建形成的規模和格局。各位團友,剛纔我們參觀了大廨、詩史堂。
現在我們來到草堂最後一重也是最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工部祠。大家請看,工部祠東邊的這棟建築叫做”水竹居”,取自杜甫詩句”懶性從來水竹居”。西邊的這棟建築叫做”恰受航軒”,取自杜甫詩句”野航恰受兩三人”。這兩棟建築與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的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爲祭祀享殿的主體地位。工部祠是供奉杜甫的祠宇,因杜甫曾爲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幕僚,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人稱杜工部,工部祠因此得名。工部祠是清嘉慶16年時重建的,雖經後世多次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請大家看工部祠外的這幅對聯,上聯是:錦水春風公佔卻;下聯是:草堂人日我歸來。人日是指正月初七,這幅對聯向我們講述了發生在正月初七的一段軼事。杜甫流寓成都時,好友高適正在蜀州就是今天成都的崇州市作刺史,杜甫生活上常得到高適的幫助。唐肅宗上元2年也就是761年人日這天,高適賦詩《人日寄杜二拾遺》贈給杜甫,表達了對杜甫的思念和牽掛。五年後高適病死與長安。十年過去了,到了唐代宗大曆五年就是770年正月二十一這天,正漂泊在湖南湘江上的杜甫查找舊詩文,無意中在書箱裏發現了高適的這首詩。此時,杜甫的老友故舊大都已不在人世,杜甫自己已老病交加。看見故友的贈詩,不禁傷感十分,只有借詩文表答對古人的思念,於是寫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全詩感情真切,淚灑字裏行間,感人至深。對聯作者何紹基,時任四川學政,以書法名於當時,其詩作在咸豐、同治年間被譽爲學蘇東坡能得其精髓之第一人,他熟知杜甫與高適人日唱和的故事。清咸豐4年也就是1854年,何紹基在南充主持完科舉考試後,在返成都的途中擬成此聯。到正月初七人日這天,何紹基在草堂題就對聯。
上聯指杜甫獨享錦水春光,將浣花溪的秀麗風光變成了優美的詩篇。下聯借用杜甫高適人日唱和的故事,表達了對前賢的景仰。請大家注意,對聯中何紹基以”我”與”公”相對,並使用了”歸來”二字。顯然,何紹基含蓄地表達了自命是杜甫繼承者的深意。這幅對聯掛出後,文人墨客競相效仿,每年人日這天都來到草堂,揮毫吟詩,憑弔杜甫。人日遊草堂就逐漸成爲了成都的風俗。
現在我們進入工部祠參觀,大家請看,中間的這尊塑像就是杜甫。左邊的是南宋詩人陸游,右邊的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工部祠裏爲什麼會有陸游與黃庭堅的塑像呢?清嘉慶年間,草堂重修完工後,乾隆時的拔貢楊方燦建議塑陸游像配祀杜甫,主要理由是陸游與杜甫忠君愛民”心跡相同”。到了清光緒年間培修草堂時,又以”心跡相同”的原則,爲黃庭堅塑像。陸游、黃庭堅二人在詩歌創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同時三人都曾流寓成都,去蜀後都不曾忘記蜀地。由於三位古代賢哲共祀一堂,所以,工部祠又叫三賢堂。
好,工部祠就爲大家介紹到這裏。各位團友可以在少陵草堂碑亭前照相留念,隨後我們去參觀按照杜甫詩意恢復的茅屋景區。
我的景點講解完了,謝謝!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20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遊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靠親友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草堂總面積有240多畝,其建築爲清代風格,園林是非常獨特“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
我們來到草堂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河流從門前環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浣花溪。他是草堂第一重建築。正門匾額“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雍正皇帝弟弟果親王所書。步入正門,將看到便是大廨,他是草堂中軸線上第二重建築。大廨內還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圖。
穿過大廨,徐行數十步,就來到草堂主廳——詩史堂。他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中心建築。因爲杜甫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唐王朝由盛到衰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說法,故被譽爲“詩史”,建築以此爲名。
出詩史堂,我們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築羣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小橋左側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第四重建築——“柴門”迎面而開。步入柴門即可見草堂主體建築最後一重——工部祠。工部祠東邊有一間小小茅亭,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親王手跡。“少陵”本爲地名,在西安市南長安縣。那裏原是古代杜伯國舊地,漢宣帝死後葬在那裏,其墓因此而稱“杜陵”,宣帝許皇后墓在附近,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這裏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爲“杜少陵”。前面已經說過,杜甫茅屋早已毀壞。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把他苦心經營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詩人表現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實。杜甫離去後,草堂破敗,經後人多次重修,已成紀念祠宇,再難覓“茅屋”蹤跡,而建造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發人們對昔日那簡樸自然草堂聯想。看來這個目是達到,許多遊覽草堂人都要在這裏攝影留念,就是最好證明。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花徑,碎瓷鑲嵌、茅屋景區,古雅別緻“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21
各位遊客朋友,
早上好。昨天我們的行程大家滿意嗎?滿意就好,今天我將帶大家去另一箇經典,我相信肯定不會讓你們失望的,那位朋友說得沒錯,就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確實是個陶冶人們詩情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一塊去親身感受一下。感受我們詩聖杜甫的詩歌,瞭解杜甫的坎坷的一生。
杜甫草堂位於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距市中心15公里左右。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在成都的市中心——天府廣場,大概半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我們就可到達草堂門前。
現在大家請看窗外,是否有種煙雨迷濛,鮮花浪漫的感覺?現在正值早春時節,成都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的溫馨,大家現在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成都會是怎麼樣的呢?春夜繁花在唐代著名的詩人中間,對成都最有感情或者說把唐代成都描寫得最爲真切的詩人,還是要數在浣花溪畔的草屋裏居住過3年零9個月的老詩人杜甫。他描述過的一箇成都春天的雨夜,已成爲成都城市記憶最鮮活的一箇片斷:“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的.浪漫,杜甫的憂國憂民都在其詩歌中深有體現,現在我們的車子已經開到了杜甫草堂的停車場,請大家拿好貴重的隨身物品,和我一起開始我們的草堂之旅。
女士們、先生們:
現在我們來到了杜甫草堂的詩史堂。以詩的形式像畫卷一般勾勒唐王朝由興及衰的杜甫,在此給我們留下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暢想。
少年杜甫,正值開元盛世,他”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繼而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及至青年,其詩歌內容也是充滿理想、激情和浪漫。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時代氣息的真實寫照。
中年杜甫,懷才濟天,大量詩歌,志存高遠,他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聲明其主張。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表現其抱負。
然而求官不得,考試落榜的杜甫,初嘗生活艱辛,開始趨於現實,貼近生活。安史之亂,折射出唐王朝的腐敗,兵刀相殘,更現出蒼生的苦難。從”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的悲嘆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的哭訴,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詩人轉而成爲一箇爲民間疾苦吶喊的批判現實主意詩人。”三吏”、”三別”猶如封建王朝統治下的一面鏡子,將歷史場景真實、生動地再現在我們眼前。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的對聯歸納了杜老先生作爲一箇現實主意詩人的至高境界。
流離成都的杜甫,在一種靜的環境裏憂國憂民,更深層次地對國家的命運和生活的意義進行思考。此間他大量詩作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情操。我們從”忽聞關軍收薊北,初聞啼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吟唱中,讀到了詩人博大的胸襟,獨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愛國激情。
杜甫的一生,伴隨着唐朝的興衰。他在各階段詩風迥異,但都不同層次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現象,除卻他在詩歌上獨尊天下的藝術魅力,更爲可敬的是他用詩的形式,記載了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留給我們一幅幅漫長而發人深思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到杜甫草堂,在詩史堂便能解讀他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非凡成就。
杜甫留給歷史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影響巨大,在下一個景點——工部祠我將爲各位作進一步的介紹。請隨我從這裏穿過柴門。
謝謝。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22
各位遊客:
你們好!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爲”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他在這裏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遊,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餘畝,是成都遊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
建築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爲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文物20xx餘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自760年到765年,其間除流亡今四川三臺,閬中一帶一年多以外,詩人先後在此居住了近四年,寫詩兩百四十餘首,其中包括《蜀相》、《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
北》、《登樓》、《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名篇。廣德二年(即公元765年)5月,杜甫隨着年齡的增加,思鄉之情也與日俱增,這一點在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有明確的表述。蜀地雖然以它的山水和溫情慰藉了詩人的心,但詩人還是很懷念他的故鄉,如今故鄉的戰事已經結束,年過半百的詩人終於下決心回家看一看。於是,他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今重慶奉節)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後飄泊於荊、湘,以舟爲家。當船停泊在岳陽樓下時,杜甫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了,家人們把他攙扶進當地的一家客棧,一邊安頓下來,一邊用所剩不多的銀兩去四處買藥。在這舉目無親的他鄉客棧,沒有人知道這個貧病交加的老人是誰,也沒人知道他骨瘦如柴的手曾經寫出過多麼壯美的詩句。一人偉大的靈魂就這樣淒涼地安息在岳陽的客棧裏了,享年59歲。在他去世前不久,寫下了他的絕筆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他回顧了不堪回首的一生,末了,依舊對國家的前途憂心:”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他對所忠誠的國家如此牽掛,然而他愛國家,國家卻不愛他。
他的一生就像空曠午夜劃過天庭的流星,雖然以耗盡生命獲得了一次耀眼的閃亮,卻沒有人去賞識和熱愛。這個星空下寂寞的老人,除了給我們留下那些氣雄天下的詩歌,就只有三座紀念他的草堂。令我們四川人自豪的是,杜甫漂泊的足跡印滿了大半個中國,但紀念他的三座草堂卻都在四川,它們分別位於成都、三臺和重慶奉節。三座草堂,都是記錄杜甫晚年的生活,而成都的杜甫草堂,無疑是三座草堂中的龍頭。
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早在唐末,韋莊就在遺址上重建草堂,以後經歷歷代十多次培修,到清嘉慶十六年(1881年)重修完成時,基本奠定了今天博物館的規模。
杜甫草堂博物館主體是由五重中軸線上的建築組成的,分別是正門、大廨、史詩堂、柴門、工部祠,另外還有碑亭和茅屋。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23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進大門往西北方前行約五六十米,便來到一小徑入口,入口牆上“草堂”兩個渾厚大字赫然醒目,這就是清末人士周善培所書的“草堂”影壁。進入小徑後五六米處,有一隔門,兩旁掛有郭沫若先生撰寫的一副對聯:“花學紅綢舞,徑開錦裏春。”原來,這條小徑就是杜甫“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中提到的花徑。
獨自漫步於花徑,必能想象到當年這裏繁花錦簇、春滿小徑的景象。 作文
如今,紅牆外的幾叢翠竹,廕庇着彎彎的小道;輕風穿過竹梢,似在喃喃細語;偶爾幾聲鳥鳴,更添幾分愜意。雖沒有了錦裏花香,卻清雅勝似當年,的確可謂“青郊草木四時新”。穿過幽雅的花徑,右轉有座小橋,直達柴門。一聽就明白,當年杜甫草堂中此門必是由木柴搭成的,故稱爲“柴門”,而今天卻早已改造,建成一座美觀華麗的“石門”了。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24
大家好!說起杜甫草堂,大家可能首先想起的是成都杜杜甫草堂。其實呢,杜甫草堂在全國不止一兩處,其中有一處鮮爲人知的杜甫草堂,就是我們今天要前往憑弔的成縣杜甫草堂。它的修建比成才杜甫草堂要早,是國內最早的一處杜甫草堂。好了,下面就請大家和我一起開始今天的朝謁詩聖之旅吧!
各位朋友,眼前即是杜甫草堂所在地飛龍峽口,東側爲鳳凰山,又稱鳳凰臺,草堂處在西南側坡地,坐西向東。周圍東、西、南三面,或山,或崖,北側爲東南兩河匯聚之處,二水合流出峽,水勢彷彿飛龍穿空。現在請大家順着我手指方向望,鳳凰山東南方向山岩跌宕起伏,簡單地勾勒出了一幅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偉人頭像輪廓。可能有朋友已看出來了,那是魯迅。魯迅頭像素面朝天,最有個人特徵的平頭,鬍髭,惟妙惟肖,相當逼真。這還是最近兩三年發現的,我們稱它“魯迅問天”。一邊是現代文壇巨匠魯迅,一邊是古代詩聖杜甫,隔峽谷而相鄰,似乎在進行着一段跨越時空的文壇對話,不能不說是一處自然與歷史的造化。
有的朋友可能想問,杜甫爲什麼會到成縣來並選擇此地落腳呢?和大家一樣,杜甫也喜歡旅行,站在社會文化行爲的角度上說,他所進行的是一種文學旅行。像李白,柳宗元,歐陽修,蘇軾,陸游等大文人,都有過豐富的旅行經歷,古人不是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嘛!但就杜甫而言,他所進行的並不是一種輕鬆的,充滿愉快的浪漫之旅,而是充滿坎坷的顛沛流離,真正的“文化苦旅”。
天寶初年考進士不中,進長安後,求官無門,困頓了十年,纔得到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哪知不久就爆發了“安史之亂”,他顛沛流離,還被叛軍俘獲。脫險後,追隨唐肅宗,授官左拾遺。公元759年,因爲替當年的好友,被罷去宰相職務的房館辯護,觸犯龍顏,被貶至華州任司功參軍。官場的失意,再加上這年夏天關中鬧饑荒,杜甫憤然棄官,攜家西赴秦州,就是現在的天水,又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旅行生活。在秦州雖有親友資助和採藥收入,但生活還是極端貧困。正好這時,同谷有位叫宰蓋的人,來信請他去同谷居住。杜甫也聽說同谷是塊富庶地方,生活可能會有所改善。於是這年十月,前往同谷,就是現在的成縣。杜甫來到同谷,在鳳凰山下選擇了這麼一處背靠青山巨崖,面對峽谷山峯,避風向陽,自己感到滿意的地方住了下來,在這裏杜甫還遇到了一位長安故舊——贊公禪師,二人久別重逢,時常互相走訪,賦詩贈答。但在生活上,這年仍然是艱苦的一年。數月的長途跋涉,加上時近寒冬,相邀來同谷的“佳主人”宰蓋也未能在生活上給予多少幫助。年近五旬的杜甫,只得冒着嚴寒上山覓拾橡慄,扛着鋤頭挖掘黃獨,以至於手腳都被凍得皸裂了。有時因大雪封山,尋食無所收穫,兒女則餓得牽衣蹄哭,以至幾個孩子都夭折在這裏。老杜作過京官,地方官,雖說官不大,好賴當過官;在文壇上也是個知名人士,雖說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也沒想到竟然落得個無米下鍋,兒女餓死的窘迫境地,心中怎能平靜呢?也難怪他發出了“三年飢走荒山道”、“我生何爲在窮谷”的憤怒呼嚎。詩人不能不正視當時生活上的困難,所以在同谷住了一箇多月,於當年十二月一日再度奔上漂泊的征途,經劍門關赴成都。杜甫在成都,寓居在浣花溪草堂,就是大家熟悉的成都草堂,曾一度入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幕府,以檢校工部員外郎的頭銜充任節度參謀,所以後世稱他杜工部。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之後,公元768年,攜家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貧病交加,兩年後死在湘水的船中。
杜甫在同谷度過了一箇冬月時間,先後寫下了《泥功山》、《鳳凰臺》、《萬丈潭》、《同谷七歌》、《發同谷縣》等二十餘首有名的詩篇。杜甫中年以後遭遇坎坷,強烈的生活動盪,使他比較多地接觸了現實社會,從而在生活上走向人民,在思想上貼近人民。所以,他的詩作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折射出國家的危機,社會的矛盾,人民的疾苦。詩人在《鳳凰臺》一詩中寫道:“恐有無母雛,飢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心當以竹實,炯然無外求。血當以醴泉,豈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詩人把自己的宏圖大志寄託於鳳凰,寧願剖開“心血”,餵養飢寒中的雛鳳,以實現“安得萬丈梯,爲君上上頭”的忠君思想,表達自己盼望中興,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一片執著之情。詩中杜甫憂國憂民,愛憎鮮明,有血有淚的感情,正是他長期以來和人民同呼和浩特吸,同苦難,命運相連而得到的一種思想昇華。所以一千二百多年來,這位偉大的詩人深受人民崇敬,而他在中國詩歌藝術上的成就,貢獻,也是被後人稱爲“詩聖”的根由。
杜甫當年雖在這裏飢寒交迫,卻爲我們留下了千古傳誦的不朽詩篇。杜甫在離開同谷縣時,寫下了《發同谷縣》一詩,詩中寫道:“臨歧別數子,握手淚再滴”,表達了他對患難與共的同穀人民和朋友的一片真情,對同谷山水的無限眷戀。所以,這小小的草堂,年年都有難以計數的遊人前來緬懷,悼念。
讓我們再回到現實環境中來,成縣杜甫草堂始建於北宋,明代成歷年間修葺,最早名曰“子美草堂祠”,又稱“詩聖祠”。眼前的新建大門爲清式彩繪牌坊,上方正中“杜少陵祠”4字匾額,是當代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啓功先生所題。我們抬階而上,便是草堂前院。草堂一進兩院,二級臺階,前院的南北兩座廂房,現在開闢爲展室。沿階再上,便是後院,也是草堂大殿所在處。院內正中是杜甫漢白玉全身雕像,詩人扶手佇立遠眺,憂國憂民,形態逼真。正西爲大殿,供有詩人石雕坐像,上掛“氣吞江海”橫匾。院南北兩側都是碑廊,有杜甫同谷詩及歷代遊人題詞碑刻24方,毛澤東書寫的杜甫名篇《登高》、《登岳陽樓》、《過武侯祠》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也彷彿刻於碑石。從遠處看,最能吸引人們目光的除了杜甫雕像之外,當屬這幾株蔥蘢古柏了。這院內曾有8株參天古柏,一棵國槐和一叢海棠,人稱“八柏一槐一海棠”,相傳爲杜甫親手所栽,現在只剩下這幾株古柏。它們蒼勁古老的樹幹和鬱鬱蔥蔥的枝葉,是杜甫草堂千百年來衰敗興盛的見證。草堂雖經歷代修葺,幾度變化,而這幾株古柏依舊挺拔在原地,用年輪默記着歷史。院後南北各有一箇月洞門,南門通往後山坡,直達子美崖。後山上白皮鬆遍佈蔥籠,瀑布分級疊降,飛流而下。北門接碑廊,連亭引橋,又是一派庭園景象。整個草堂,一片靜謐清幽,令人神往。
成縣杜甫草堂,是杜甫當年由陝西經甘肅入四川在隴南的一箇重要足跡。今天草堂所在的飛龍峽已非昔日的荒郊野地,公路在草堂下穿隧洞而過,古老的棧道依然可見。玉繩泉瀑布從崖洞頂上噴下,如縷似珠,凜冽甘甜;峽壁上的摩岸和碑刻昭示後入,飛龍峽,飛龍潭,飛龍崖不僅是自然風光,而且還是人文勝境。子美崖依然林木森森,澗流潺潺,崖壁上的“石崖雲潭”4個大字遙遠可見。
好了,各位朋友,讓我們倘佯於這片詩魂繚繞的幽靜之地,呤誦詩聖的光輝詩句,去感觸那個時代的脈搏,領司杜甫對祖國山河深沉的愛慕情懷吧!說不定哪位朋友有幸得到老杜在冥冥之中的啓迪,靈感勃發,妙筆生花,文章發表於報刑雜誌,得它個什麼文學大獎呢!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25
Hi,大家好,我是快樂導遊團的一名導遊,大家就叫我小唐好了,我們今日要巡遊的地方是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大家請跟好隊,不要掉隊。
現在,現在我們要去的地方是杜甫居住的地方,大家順着我的左手往那邊看,這時詩人的臥房,大家看,牀頭櫃上除了蠟燭,還有幾本古書,從這一點,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平常學習用功的場景。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就是在這裏完成的。
看完杜甫簡陋的臥房後,大家請跟我一起到大廳,大廳有幾個書櫃,還有一張桌子,杜甫不寫詩的時候,便讀起古書來,杜甫真是一箇勤奮好學的大詩人啊!
大家順着我的右手向前走,就到了杜甫的書房,大家看,詩人的書房裏除了桌子和書櫃,還有一張石牀,大家可以想到,杜甫刻苦讀書,有時候會讀一天書,而又因臥房離書房太遠了,加上他需要蠟燭照亮再讀書,而半途中,蠟燭可能會熄滅,所以杜甫花盡全部錢財,買了一張牀。可能這些錢能讓他買幾件新衣服的’,但他卻爲了讀書而沒有買這些東西,讓我一起學習杜甫讀書的精神吧!
今日的杜甫草堂一日活動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參加,盼望大家再次光臨。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26
各位遊客:
大家好。早上我們去了寬窄巷子,那麼此刻小優就就帶大家去領一箇景點——杜甫草堂,顧名思義,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過的草堂,之所以有此刻這個景點,是由於以前的草堂太破太舊,所以政府出資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遊客來成都必去的景點之一。所以我們也要去看一看。
此刻我們呢金額如草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幾能夠看見杜甫身穿大披風跪在地上,雙手放在膝蓋上,好像在思考什麼,大家都說,杜甫有一雙寫得好詩歌的手,誰摸了就能佔了他的靈氣,寫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寫作文的或者是想寫好文章的,都能夠去摸一摸,期望給大家帶來好運。
我們繼續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爲什麼那裏有一箇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沒錯,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裏面有九個屋子,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日子過得很艱難,這個草堂還是在朋友的資助下才建成的。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27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現在我們來到了杜甫草堂的詩史堂。以詩的形式像畫卷一般勾勒唐王朝由興及衰的杜甫,在此給我們留下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暢想。
少年杜甫,正值開元盛世,他“七歲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繼而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及至青年,其詩歌內容也是充滿理想、激情和浪漫。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時代氣息的真實寫照。
中年杜甫,懷才濟天,大量詩歌,志存高遠,他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聲明其主張。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表現其抱負。
然而求官不得,考試落榜的杜甫,初嘗生活艱辛,開始趨於現實,貼近生活。安史之亂,折射出唐王朝的腐敗,兵刀相殘,更現出蒼生的苦難。從“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的悲嘆到“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的哭訴,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詩人轉而成爲一箇爲民間疾苦吶喊的批判現實主意詩人。“三吏”、“三別”猶如封建王朝統治下的一面鏡子,將歷史場景真實、生動地再現在我們眼前。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的對聯歸納了杜老先生作爲一箇現實主意詩人的至高境界。
流離成都的杜甫,在一種平靜的環境裏憂國憂民,更深層次地對國家的命運和生活的意義進行思考。此間他大量詩作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情操。我們從“忽聞關軍收薊北,初聞啼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吟唱中,讀到了詩人博大的胸襟,獨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愛國激情。
杜甫的一生,伴隨着唐朝的興衰。他在各階段詩風迥異,但都不同層次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現象,除卻他在詩歌上獨尊天下的藝術魅力,更爲可敬的是他用詩的形式,記載了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留給我們一幅幅漫長而發人深思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到杜甫草堂,在詩史堂便能解讀他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非凡成就。
杜甫留給歷史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影響巨大,在下一個景點——工部祠我將爲各位作進一步的介紹。請隨我從這裏穿過柴門。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28
杜甫草堂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浣花南路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故居。公元七五九年冬天,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入蜀,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
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二百四十餘首。其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現已成爲不少地區學生必學課。草堂故居被視爲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佈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爲一體的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聖地。一九六一年三月被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五年五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現存杜甫行蹤遺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處。
梅園位於草堂西北角,佔地數十畝,原是一私家花園,後劃歸草堂管理。過詩史堂折向西,經水檻,穿月洞門,至梅園。站在月洞門外,便可見一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杜甫《望嶽》詩“一覽衆山小”句意。塔影倒映水面,與曲橋形成絕妙呼應,月洞門則成取景框,塔、橋、湖、花、樹,渾然構成一精美畫面。
梅園內植物以梅花爲主,間植海棠、玉蘭等,水面養荷,形成濃郁川西林園風格。每當冬去春來,園內燦若煙霞紅梅,或紅或粉海棠,纖塵無染玉蘭次第開放,滿苑繁花在一泓碧水襯映下,顯出無盡妖饒與恣媚。在春意最濃、花事最盛時,如登一覽亭憑窗俯瞰,那關不住滿園春色,與遠處平疇綠野,工部祠堂。草堂古寺翠竹蒼楠融匯在一起,頓會心旌搖動,神采飛揚,邏思無際。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29
各位遊客:
歡迎您來到天府之國—成都!歡迎來到文人故居——杜甫草堂!我是您們的導遊許楷成,來自旅行社。我將以最好的服務來讓您獲取做大的快樂和更多的知識!期望我的嚮導能給您帶來愉快!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96年被國務院首批爲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大家此刻看到的就是草堂的整個平面圖,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天的遊覽線路爲大門—大廨—詩史堂—柴門——浣花祠—工部祠然後從後門出來。整個遊覽大概需要50分鐘左右。一箇小時之後,我們將在後門集合。
好了,遊客朋友們,在遊覽之前呢,讓我先介紹一下杜甫的生平簡介:
杜甫生於712年,死於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但出生在河南鞏縣。759年因安史之亂被迫離開都城,經朋友幫忙,從甘肅來到成都,那麼杜甫當初爲什麼要流亡成都呢因爲當時在安史之亂杜甫被罷官之後,憂國憂民,其實並無去處,在這個時候,他的一箇好友(嚴伍)在成都任官,爲劍南關節度使,嚴伍聽到杜甫被罷官的消息,就盛情邀請杜甫到成都,而且還推薦杜甫一箇官職(工部元外侍郎),因此我們此刻也叫杜甫爲杜工部。杜甫草堂也因此又稱工部草堂、又因杜甫自號少陵野老,杜甫草堂又名少陵草堂。在此杜甫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著名詩篇就是在那裏寫的。後,此刻我們來到了杜甫草堂的詩史堂。大家能夠看到。在廳堂中央,安放着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詩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築。杜甫在此間的所有詩歌都陳列在此,你將會在那裏一一拜讀到詩歌。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30
各位遊客:
大家好!
今天小王帶你去杜甫草堂。現在我們在小屋的停車場。帶上你的貴重物品,和我一起走進小屋。
現在,當我們進入院子時,我們可以看到門口有一尊非常薄的青銅雕像。每個人都走近並仔細觀察。是的,這是爲杜甫塑造的銅像。大家都見過這個雕像看起來很瘦吧?你可以在心裏想一想:杜甫當時太瘦了,連自己的國家都想到了。每個人都可以從他的精神中學習。
我們繼續往裏走。這個大廳裏有許多不同姿勢的青銅雕像:有許多李白、王昌齡等詩人的青銅雕像。看大廳中央的大白石頭。感覺和我以前在美術書裏學的“飛天”很像嗎?我們繼續走到大廳的後面。兩人高的木製雕像下面有一根木柱,柱上有一隻栩栩如生的蒼鷹。看那眼神好像是挑釁,挑釁。從大廳出來後,經過一扇門,纔看到門上的牌匾上寫着兩個花徑字。路過後,有一面牆,牆上有青花瓷碎片拼出草堂二字。你現在看到的雕像依然是著名的杜甫,但不像上一個,是一箇留着山羊鬍子的半身像。
現在,在這個池塘旁邊,有各種不同大小和顏色的錦鯉:金黃色、白色和黑色。
現在可以自己感受一下文人故居的氛圍了。半小時後,我們將在剛剛下車的停車場集合。注意安全和時間。
謝謝大家!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31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梅園,位於草堂的西北角,過詩史堂折而向西,經水檻,穿月洞門,梅園就在眼前了。顧名思義,梅園內的植物以梅花爲主,間植海棠、玉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樹種,水面則養荷,從而形成濃郁的川西林園風格。
梅花是草堂園林中最具有特色的花木之一了,那朵朵綻放的梅花傲雪經霜,冰清玉潔,清香撲鼻。令人陶醉,引人遐思。
杜甫寓居成都時,他的朋友斐迪曾經從蜀州寄給他一首詠梅詩,因此而作《和斐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相答: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爲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
從詩中看,斐迪在蜀州東亭送客,看見梅花開放,便想起了在成都的友人杜甫,並曾打算折梅枝相贈。因此杜甫才答道:幸虧你沒有將梅花折下送來,不然反倒會讓我睹梅而感覺到歲暮已去,新春來臨,從而引發我客居又一年,思鄉不得還的傷感來。然詩的結尾又一轉:雖然你沒有折梅相贈,但我這邊也有梅花,它們也已漸次開放,昭示着冬去春來,同樣讓我感覺到歲月易逝,朝夕之間,人已白頭!這首詠梅詩有感而發,深沉悽楚,曲折委婉,讀來實在感人,故後人譽之爲“古今詠梅第一”。梅花的開放,總是給人們帶來隆冬即將過去,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然而,杜甫由於其一生顛沛流離,故土難回,萬事蹉跎,愁腸百結,所以梅花在他的眼中就成爲光陰易逝、歲月如流的象徵之物了,難免要睹花放而湧鄉愁了。
此時,你站在月洞門外,便可見一座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杜甫《望嶽》詩“一覽衆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與曲橋形成絕妙的呼應,而月洞門則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處的取裁下,塔、橋、湖、花、樹,渾然構成一幅精美的`畫面,許多遊人都會以此爲背景,留下自己的倩影。
而如果你是由北大門入園的話,則可以看到迎門而立的一組大型假山造型——“劍壁奔泉”。那崢嶸的峯巒,險峻的絕壁,深幽的溝壑,奔瀉如練的清泉,經過園藝師們精心的佈局安排,藝術地再現出天下名關劍門的奇景,令人叫絕。
每當冬去春來,園內燦若煙霞的紅梅,或紅或粉的海棠,纖塵無染的玉蘭次第開放,滿苑繁花在一泓碧水的襯映下,更顯出無盡的妖饒與恣媚來。在春意最濃、花事最盛時候,你如果登上一覽亭,憑窗俯瞰,那關不住的滿園春色,與遠處的平疇綠野,工部祠堂。草堂古寺的翠竹蒼楠融匯在一起,奔來眼底,頓會使你心旌搖動,神采飛揚,邏思無際。
成都市民大都喜歡選擇春節前來遊春踏青,人們沐浴在大好春光中,陶醉於花的世界裏,無不樂而忘返。而到了夏天,池中荷蕖又佔盡風流,給炎暑注入了幾分清涼,讓人消去許多暑意。
夏去秋來,在梅園內還有新的去處。你可以步入聽秋軒,朝新闢的待雪苑內舉目而望,便能見到樹樹楓葉,經霜而色紅似火,彷彿正笑待嚴冬的到來。
梅園,處處是畫,時時爲詩,秀麗而略帶幾分粗擴,寧靜中又透出少許的熱烈,確實是一處風光旖旎令人難以忘懷的園中之苑!
各位遊客,早上我們去了寬窄巷子,那麼現在小優就就帶大家去領一箇景點——杜甫草堂,顧名思義,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過的草堂,之所以有現在這個景點,是由於以前的草堂太破太舊,所以政府出資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遊客來成都必去的景點之一。所以我們也要去看一看。
現在我們呢金額如草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幾可以看見杜甫身穿大披風跪在地上,雙手放在膝蓋上,好像在思考什麼,大家都說,杜甫有一雙寫得好詩歌的手,誰摸了就能佔了他的靈氣,寫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寫作文的或者是想寫好文章的,都可以去摸一摸,希望給大家帶來好運。
我們繼續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爲什麼這裏有一箇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沒錯,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裏面有九個屋子,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日子過得很艱難,這個草堂還是在朋友的資助下才建成的。
大家看看前面的那個湖,一定會讓你們驚喜的,看到了吧啊,湖裏有藍色……多種多樣特別漂亮。大家看那一條白色的小金魚“嗖”的一下竄出水面了,我估計它是在歡迎大家吧
杜甫草堂雖然很簡陋,但是它的主人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的優美詩歌。相信大家還是深有感觸的,好了,那現在我們就一起出去了吧。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32
各位團友:大家好,杜甫在《客至》一詩中寫道到”花徑未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今天我借用這個詩句歡迎大家遊覽成都杜甫草堂。我們沿着中軸線參觀,遊覽的時間是兩個小時,遊覽時請大家緊跟團隊,注意安全。
成都杜甫草堂,是在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遺址上建立起來的紀念性建築,蜚聲全球的著名文學勝地。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草堂,是經元、明、清各時期的修葺和擴建,特別是明弘治13年和清嘉慶16年兩次大規模的擴建形成的規模和格局。各位團友,剛纔我們參觀了大廨、詩史堂。
現在我們來到草堂最後一重也是最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工部祠。大家請看,工部祠東邊的這棟建築叫做”水竹居”,取自杜甫詩句”懶性從來水竹居”。西邊的這棟建築叫做”恰受航軒”,取自杜甫詩句”野航恰受兩三人”。這兩棟建築與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的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爲祭祀享殿的主體地位。
工部祠是供奉杜甫的祠宇,因杜甫曾爲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幕僚,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人稱杜工部,工部祠因此得名。工部祠是清嘉慶16年時重建的,雖經後世多次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請大家看工部祠外的這幅對聯,上聯是:錦水春風公佔卻;下聯是:草堂人日我歸來。
人日是指正月初七,這幅對聯向我們講述了發生在正月初七的一段軼事。杜甫流寓成都時,好友高適正在蜀州就是今天成都的崇州市作刺史,杜甫生活上常得到高適的`幫助。唐肅宗上元2年也就是761年人日這天,高適賦詩《人日寄杜二拾遺》贈給杜甫,表達了對杜甫的思念和牽掛。五年後高適病死與長安。
十年過去了,到了唐代宗大曆五年就是770年正月二十一這天,正漂泊在湖南湘江上的杜甫查找舊詩文,無意中在書箱裏發現了高適的這首詩。此時,杜甫的老友故舊大都已不在人世,杜甫自己已老病交加。看見故友的贈詩,不禁傷感十分,只有借詩文表答對古人的思念,於是寫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全詩感情真切,淚灑字裏行間,感人至深。
對聯作者何紹基,時任四川學政,以書法名於當時,其詩作在咸豐、同治年間被譽爲學蘇東坡能得其精髓之第一人,他熟知杜甫與高適人日唱和的故事。清咸豐4年也就是1854年,何紹基在南充主持完科舉考試後,在返成都的途中擬成此聯。到正月初七人日這天,何紹基在草堂題就對聯。
上聯指杜甫獨享錦水春光,將浣花溪的秀麗風光變成了優美的詩篇。下聯借用杜甫高適人日唱和的故事,表達了對前賢的景仰。
請大家注意,對聯中何紹基以”我”與”公”相對,並使用了”歸來”二字。顯然,何紹基含蓄地表達了自命是杜甫繼承者的深意。
爲黃庭堅塑像。陸游、黃庭堅二人在詩歌創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同時三人都曾流寓成都,去蜀後都不曾忘記蜀地。由於三位古代賢哲共祀一堂,所以,工部祠又叫三賢堂。
好,工部祠就介紹到這裏。各位團友可以在少陵草堂碑亭前照相留念,隨後我們去參觀按照杜甫詩意恢復的茅屋景區。
我的景點講解完了,謝謝!
杜甫草堂茅屋導遊詞 篇33
各位遊客:
你們好,早上我們去了寬窄巷子,那麼現在小優就就帶大家去領一箇景點杜甫草堂,顧名思義,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過的草堂,之所以有現在這個景點,是由於以前的草堂太破太舊,所以政府出資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遊客來成都必去的景點之一。所以我們也要去看一看。
現在我們呢金額如草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幾可以看見杜甫身穿大披風跪在地上,雙手放在膝蓋上,好像在思考什麼,大家都說,杜甫有一雙寫得好詩歌的手,誰摸了就能佔了他的靈氣,寫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寫作文的或者是想寫好文章的,都可以去摸一摸,希望給大家帶來好運。
我們繼續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爲什麼這裏有一箇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沒錯,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裏面有九個屋子,杜甫一生窮困潦倒,日子過得很艱難,這個草堂還是在朋友的資助下才建成的。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