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導遊詞(精選11篇)
四川成都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歡迎大家遊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靠親友的幫助,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
在這裏,詩人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所作詩歌流傳到現在的有240多首。由於成都遠離戰亂的中原,而草堂又地處郊野,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爲寧靜,這就使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大都具有田園風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畢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心與憂慮,使他始終不能忘懷現實。因此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仍然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寫成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恨別》、《病桔》-、《枯棕》等著名詩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現實主義不朽之作。正因爲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所以,後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譽爲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
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門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就看見一條波光翻翻的河流從門前環流而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於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卻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爲浣花溪了。
其實,浣花溪的得名與任氏無關。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爲當時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紙爲業,他們取溪水來制十色彩箋,“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闊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風光秀麗,杜甫的一首《絕句》作了生動的描繪:“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成都西面爲岷山山脈,古代空氣澄淨,能遠眺雪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浣花溪屬長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東吳)。正門匾額“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所書。“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這副對聯,是杜甫《懷錦水居止》詩中的句子,它點明瞭草堂的地理方位:“萬里橋”就在現在的南門大橋,史載三國時蜀相諸葛亮送費韋出使東吳,在此設宴餞別,諸葛亮深感費韋此行路途遙遠,聯吳抗魏任務艱鉅,故說道:“萬里之行始於此。”橋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橋的西邊;“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現名“龍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說是因爲這裏水淺灘急,翻湧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開放;又有人說是因當時浣花溪畔花樹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陸游詩)花飛花謝,滿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現在的百花潭公園,現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黃雲鵠尋訪古百花潭舊址時,聽信當地人隨口所言而樹碑誤定的。
步入正門,我們看到整個庭園竹樹成蔭,綠水縈迴,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這正體現出杜甫的詩意:“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爲卜林塘幽”。
大廨,“廨”是官署,古代官吏辦公的地方。由於杜甫曾做過左拾遺和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出於尊崇,就把這處建築作瞭如此命名。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傑作。這尊銅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較爲抽象和誇張的藝術造型,來表現詩人飽經憂患的一生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在此駐足凝視,似乎感到時光已經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詩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頭,手撫詩卷,頭部微仰,雙眉緊蹙,彷彿正向蒼天發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的沉重慨嘆。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公元72019年出生於河南鞏縣,770年因貧病交困,死於湖南湘江的一條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王朝。由於他具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政治抱負,卻始終得不到重用,一生顛沛流離,飽經憂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弊端,體驗到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和困苦,並用詩歌把這一切反映了出來。他傳世的1400多首詩,大都是這種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爲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憂國、愛民的情懷,還因爲他的詩歌代表着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後世把他尊爲“詩聖”。葉劍英元帥曾撰書對聯評價說杜甫寫詩,筆鋒直指社會弊端與逆臣賊子,他的愛國憂民情懷與日月同輝而長存天地間。這正是對杜甫的思想及其詩歌創作的極高評價。
大廨東西兩壁還懸掛有一副清代學者顧復初的名聯。上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意思是:我(作者)與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試問這人傑地靈的神州河山,古往今來,在衆多詩人墨客中,能有幾個像你我這樣才華橫溢、立志報國但卻不能爲世所重,只能如蜷龍臥虎,不得伸展凌雲壯志!下聯“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是說: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樣,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卻留下了這座伴隨着明月清風而流芳千古的草堂,與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爲流寓,我的命運更爲不幸,什麼也沒留給後人,身後只能是形銷而跡滅了。可是作者卻沒有想到,正是因爲撰寫了這副對聯,所以他的名字竟得與草堂共存。這副對聯寫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尋味。1958年毛澤東同志遊覽草堂時在這裏仔細觀賞,久久沉思。郭沫若稱讚它是“句麗詞清,格高調永”。您能品出它的獨特韻味來嗎”大廨內還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圖。杜甫於公元765年春天離開成都,順長江向東飄泊。詩人離去不久,草堂便毀損頹敗。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並把杜甫像畫在牆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後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19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2019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佈局。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爲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弔“詩聖”的紀念性建築羣,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包括建國後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由於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築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建築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樑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於民居;建築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築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弔詩聖,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所以說,草堂是紀念性建築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詩史堂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築。因爲杜甫的詩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的說法,故被譽爲“詩史”,建築以此爲名。
廳堂中央,安放着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銅像。塑像兩側是朱德同志撰寫的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這副對聯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們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詩史堂內還懸掛有現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及書法家郭沫若撰寫的對聯:“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此聯高度概括了杜詩憂國(上聯)與憂民(下聯)的兩個方面,內容深刻,對仗工穩,書法瀟灑而富激情,歷來受到人們的稱道。
水檻和柴門出詩史堂,我們看見一條小溪穿插在建築羣之間,上面有一座小石橋勾連交通。小橋左側竹叢中,有“水檻”橫跨溪上;過小橋,“柴門”迎面而開。“水檻”與“柴門”都是當年杜甫的草堂曾經有過的建築,杜詩中有“新添水檻供垂釣”、“柴門不正逐江開”的描述。所謂“水檻”,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欄,“柴門”也不過是茅屋的籬笆門,可以說都是很簡樸的,遠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現在的“水檻”與“柴門”,是後人重修草堂、擴大庭園時所造的象徵性建築,但我們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當年詩人在這裏迎送客人或憑欄垂釣的情景。柴門楹柱上懸掛着明人何宇度撰寫、今人陳雲誥補書的一副對聯:“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千年豔慕、猶勞車馬駐江干。”對聯構思非常巧妙。上聯“萬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詩句“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而“信有文章驚海內”與下聯“猶勞車馬駐江干”,則出自杜甫《賓至》詩中“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兩句。杜甫詩的意思是:我哪有什麼名篇佳作震動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勞賓客乘着車馬到江邊來相訪了!這本是詩人的自謙之語,但何宇度將兩句詩各改動了一箇字:把“豈”改爲“信”(信,確實、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爲“猶”(猶,還、仍之意),整個對聯的意思就變成了讚譽之辭:您先生的大作確實稱得上光芒萬丈,可以震動海內,因此千年之後人們仍然懷着景仰傾慕的心情,乘車騎馬來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嗎,我們今天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不遠千里萬里來遊草堂。可見對聯作者還是很有“預見”的呢!
碑亭工部祠的東邊有一間小小的茅亭,內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親王的手跡。
“少陵”本爲地名,在西安市南長安縣。那裏原是古代杜伯國的舊地,漢宣帝死後葬在那裏,其墓因此而稱“杜陵”,宣帝許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規模小於帝陵,所以稱“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遠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這裏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曾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們也就稱他爲“杜少陵”了。前面已經說過,杜甫的茅屋早已毀壞。公元761年秋天,一陣大風把他苦心經營的茅屋吹破,才使詩人寫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詩人表現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實的。杜甫離去後,草堂破敗,經後人多次重修,已成紀念祠宇,再難覓“茅屋”蹤跡,而建造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發人們對昔日那簡樸自然的草堂的聯想。看來這個目的是達到了,許多遊覽草堂的人都要在這裏攝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參觀杜甫草堂,值得一遊的地方還有紅牆夾道、修竹掩映的花徑,碎瓷鑲嵌、古雅別緻的“草堂”影壁以及風景秀麗、獨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體會,就不用我一一介紹了。
四川成都導遊詞 篇2
這裏,我謹代表成都旅行社歡迎大家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來到我們美麗的蓉城。現在站在各位面前的這個帥小夥(美麗大方的姑娘)便是大家今後幾天旅程中的導遊,那就是我,我姓*,大家叫我小*就可以了。爲我們開車的司機姓*,*師傅將會和我一起,謁誠的爲大家服務,希望能與大家合作的愉快。如果我有什麼做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大家儘可提出寶貴的意見,以便我能回去後認真總結,爭取將來做的更好。最後,祝願大家在即將到來的幾天旅途中能玩的愉快,遊的盡興。用我們四川話說就是耍得安逸,玩的巴拾。
相信在座的各位中大部份或全部人都是第一次來成都吧,那麼你是否對現在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陌生,對即將看到和
聽到的一切充滿好奇呢?那麼,首先讓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今後,幾天的行程以及成都市的概況吧(行程略)。記得剛纔歡迎大家時我提到一箇詞——蓉城。爲什麼我不是歡迎大家來成都,而是說蓉城呢,因爲蓉城是成都市的一箇別名。那麼,這個別名是怎麼得來的呢?先不要急,讓我們從四川省的概況一步步來了解吧。
四川省面積近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居全國第5位。其中耕地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二,居全國第4位。四川不僅是祖國西南的大糧倉,還是全國四大林區之一,四大藥材生產基地之一,五大畜牧區之一。農副產品中,蠶繭,柑桔,油菜和中藥材的產量居全國首位。四川人口8329萬,佔全國總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四川還是一箇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還有藏、彝、羌、苗、回、壯、白、滿、土家、納西、布依等14個少數民族。
四川地處內陸腹地,地勢險要,西邊是青藏高原,北邊有秦嶺和大巴山,南面是雲貴高原,惟有長江水將西邊的巫山衝開一道缺口。四川由東部的盆地和西面的高原山區組成,成都處於盆地中心,盆地面積約17萬平方面軍公里,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平均海拔4000米,是我國第一級階梯的組成部份,其最高峯貢嘎山達7556米,是我國第二高峯,世界第八高峯。
四川盆地的氣候特徵可以用12個字來形容:氣溫高,雨水多,溼度大,日照少。年平均氣溫17度左右,夏季一般爲35度,七八月最高時可達39度。夏季雨水較多,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四川盆地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全年日照數1000——1400小時,平均每天只有3小時左右。
四川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加上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使之自古便有了“水旱從人,不知飢謹”的美譽。
綜上所述,四川自古被稱爲“天府之國”。那麼,天府之國的名稱是怎麼得來的呢?據史書《華陽國志》記載,“天府”一詞最早本是一種官名,其職責是專門管理國家的珍寶、寶藏,由於天府一詞有了上述一層含義,後人便借來比喻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域。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爲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曾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在這段話中,諸葛亮分析指出,四川雖然地勢險要,但盆地內部卻全是肥沃的土地,是一塊好地方,假如劉備能佔領此地,便能促成帝業。在這之後,“天府”一詞便成了歷代文人學者筆下四川盆地的代名詞,進而譽稱四川爲“天府之國”。
另外四川還被稱爲“蜀”,關於蜀的來歷,史料中記載:蜀就是蠶,因爲傳說中蜀國最早稱王的人叫蠶從,再聯繫到四川養蠶業發展最早,所以,現在也稱四川爲“蜀”。那麼“四川”這個名字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它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用的呢?在宋朝時,宋真宗對行政區作調整,將川陝路一分爲四: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爲“川陝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
成都,作爲四川省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交通的中心。成都位於四川盆地中西部的岷江中游,面積12.39萬平方公里,城區面積近50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萬,轄8區12市縣。
至今爲止,在史料中有所記載的成都,已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據史書記載,最早在成都建城的是春秋戰國前期的開明王朝,當時的開明氏九世將國都由樊鄉(雙流)遷到還只是一片荒地的成都,並借用西周建都的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到岐山,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定名爲成都。
公元32019年,秦國丞相張儀率大軍消滅了開明氏的蜀國。秦惠王改蜀國爲郡,命張若爲蜀郡守,並在此建城.據《華陽國志》記載,當時張若、張儀所築的秦城,周圍十二里,高七丈,城下修有倉庫,城牆上築有哨所、箭樓,城內建有街坊和府衙。秦城分太城和少城兩部分,太城在東,少城在西。秦城又有龜城的別稱,最早源於揚雄的《蜀本記》,本中記載:“秦相張公子所築成都,屢有頹壞,有龜行於此,巫師言依龜行跡築之,而城果就”。然而,宋代時趙汴做出了科學的解釋,指出張若所築城牆亦順江之勢,因成都地勢偏東北,所以所修建築都爲順勢而建。從今天的成都也可以看出,大部分街道還是偏向東北方的。
西漢時,成都織綿業相當發達,成爲官府稅收中的重要來源,爲了便於管理,漢王朝特在此設立官員專門管理織綿,所以成都又被稱之爲“錦官城”,簡稱“錦城”。
五代後期,蜀國皇帝孟昶(chang)偏愛芙蓉,命百姓在城內遍植芙蓉,每年九月芙蓉花開之際,孟昶便率文武百官登城觀賞,有一年在賞花時曾感嘆地說:“自古以蜀爲錦城,今日觀之,真錦城也”。因此,成都又留下了“芙蓉城”的美名,簡稱“蓉城”。至今,芙蓉花仍是成都市花,市樹爲植物三在活化石之一的銀杏樹。
除以上所說的龜城、錦城、蓉城外,成都歷史上還被稱爲“車官城、羊馬城和羅城”,這些別名都與成都當時的社會發展有所聯繫。而成都街道的命名也與行業有着緊密的聯繫。從街道的名字便可以看出在這條街上哪種行業居多。比如:打金街、鑼鍋巷、金絲街、棉花街、署襪街、染房街、漿洗街、菸袋巷、石灰街、鹽市口、牛市口、羊市街、草市街、騾馬市等等。像這樣的街產數不勝數。
成都,自古民風淳樸,一年四季時節不斷,民間的傳統節日很多,如元宵節的燈會,二月的青羊宮花會,三月的龍泉桃花會,四月的彭洲牡丹會,八月的新都桂花會和十月的菊展等等。這些盛會,物資交流,名小喫展銷和民間戲曲演出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古老蜀文化的魅力。成都,自古便商業繁華,二十一世紀到來後的今天,成都更是在國家的西部大開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未來的成都,必將更加美麗,更加繁華。
四川成都導遊詞 篇3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
在這裏,我謹代表成都旅行社歡迎大家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來到我們美麗的蓉城。現在站在各位面前的這個帥小夥(美麗大方的姑娘)便是大家今後幾天旅程中的導遊,那就是我,我姓,大家叫我小就可以了。爲我們開車的司機姓,師傅將會和我一起,謁誠的爲大家服務,希望能與大家合作的愉快。如果我有什麼做的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大家儘可提出寶貴的意見,以便我能回去後認真總結,爭取將來做的更好。最後,祝願大家在即將到來的幾天旅途中能玩的愉快,遊的盡興。用我們四川話說就是耍得安逸,玩的巴拾。
相信在座的各位中大部份或全部人都是第一次來成都吧,那麼你是否對現在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陌生,對即將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充滿好奇呢?那麼,首先讓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今後幾天的行程以及成都市的概況吧(行程略)。記得剛纔歡迎大家時我提到一箇詞——蓉城。爲什麼我不是歡迎大家來成都,而是說蓉城呢,因爲蓉城是成都市的一箇別名。那麼,這個別名是怎麼得來的呢?先不要急,讓我們從四川省的概況一步步來了解吧。
四川省面積近48.5萬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居全國第5位。其中耕地面積約6萬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二,居全國第4位。四川不僅是祖國西南的大糧倉,還是全國四大林區之一,四大藥材生產基地之一,五大畜牧區之一。農副產品中,蠶繭,柑桔,油菜和中藥材的產量居全國首位。四川人口8329萬,佔全國總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是人口最多的省。四川還是一箇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還有藏、彝、羌、苗、回、壯、白、滿、土家、納西、布依等14個少數民族。
四川地處內陸腹地,地勢險要,西邊是青藏高原,北邊有秦嶺和大巴山,南面是雲貴高原,惟有長江水將西邊的巫山衝開一道缺口。四川由東部的盆地和西面的高原山區組成,成都處於盆地中心,盆地面積約17萬方面軍公里,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均海拔4000米,是我國第一級階梯的組成部份,其最高峯貢嘎山達7556米,是我國第二高峯,世界第八高峯。
四川盆地的氣候特徵可以用12個字來形容:氣溫高,雨水多,溼度大,日照少。年均氣溫17度左右,夏季一般爲35度,七八月最高時可達39度。夏季雨水較多,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左右。四川盆地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全年日照數1000——1400小時,均每天只有3小時左右。
四川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加上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使之自古便有了“水旱從人,不知飢謹”的美譽。
四川成都導遊詞 篇4
天府之國——成都
天下九州,九州不同方圓;地方南北,南北各有德行。偌大中國,要說南不南,北不北的地方,那便是四川盆地中央的天府之國成都了。以長江而劃,它在北;以秦嶺爲界它又在南。
成都,論地域位置,偏於西南一隅,距京畿十萬八千里,離大海也十萬八千里,且四周環山,交通曆來不便。故古詩有云: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處省去125字。)
就像名人一樣,很多名都也有一段曲折離奇,動人心魄的身世。成都當然也不例外。
相傳,成都這個地方遠古時候原本就是一箇水鄉澤國,洪水滔滔,汪洋恣肆,多虧了那個失敗的英雄,大禹的父親鰩。因爲治水無能被舜一刀斬下了頭,但是鰩心有不甘,志有未得啊,於是變成一頭黃熊,潛入水底,以角觸巖,拱山不止,硬是將那阻絕水路的,巴山絕壁拱開一牙缺口,即今雄奇天下的夔門之所在,讓滔滔大水滾滾東去,才顯露出了山陵丘壑,讓川西壩子重見天日,後又經古蜀太守李冰父子,鬼斧神工開鑿都江堰,因勢利導,分洪瀉流,纔有了今天華麗富庶的成都。
歷經了千百年風雨洗禮後,今天的成都以天府之國產出,繼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成都人,以嶄新的面貌喜迎八方來客。
著名導演張藝謀說:“成都,是一箇讓人呆下來就不想走的城市。”
成都,一座悠閒灑脫的城市,鮮花點綴的古都;這裏是休閒者的天堂,這裏是美女的產地,這裏也是美食的故鄉,這裏的茶樓鱗次櫛比,這裏的川劇古老神祕,這裏的人們熱情奔放……
這裏,讓無數奔波於生活前線的人心生嚮往,這裏讓匆匆離去的人久久難忘……
繁華看盡,往事如過眼雲煙,浮華,雲淡風清般散去。生活迴歸爲最初的本源。那幽幽巷子裏,飄來的一抹清新茶香,那春意漸濃的早晨怯生生溜進房間的幾縷陽光,那寂靜的午後,偶爾傳來的幾聲蟲唱,還有那牆角的屋檐下,眯着眼睛曬着太陽的老大娘……
成都,一箇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錦裏的街道上,無數的誘惑讓你應接不暇而又樂在其中;古今奇景、君臣合祠的武侯祠鬱鬱蔥蔥,向世人低聲述說着歷史的變遷和不死的輪迴;那煥然一新的杜甫草堂裏,你是否能尋覓到昔日被秋風所破的悽苦和不屈?青磚古瓦的寬窄巷子裏,每一處都在低聲嘆吟,老成都,新成都,好幾個世紀的時光居然在這裏和諧共生,還有那美女雲集春熙路、仙風道骨青城山、抵擋過幾千年輪迴的都江堰、西部客家第一鎮——洛帶古鎮……往事如姻,如煙往事,有生能來到這樣一箇地方,也算是人生一大快事!
市內景點
成都市內的景點相對較爲集中,以天府廣場爲中心四面發散,市區一環內集中了武侯祠、錦裏、寬窄巷子、人民公園、青羊宮、永陵、文殊坊等知名景點。二環有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園、四川大學、望江樓公園等景點,金沙遺址、成都動物園、昭覺寺、歡樂谷等則在三環附近。
天府廣場在市中心被成爲成都的“臍孔”,往東可步行前往成都的購物聖地、打望聖地和美食集中地春熙路,春熙路有賴湯圓、鍾水餃、龍抄手等店,穿過總府路沿着旁邊的小路就到了華興正街,這裏有盤饗市、雨田燒菜館、白家肥腸、華興煎蛋面、玉林串串香等衆多蒼蠅館子,遊客不妨前往饕餮一番。
天府廣場往西沿人民西路不遠就是人民公園,公園中有著名的鶴鳴茶館,可在此體驗一下成都人的閒適。出公園正門沿少城路向西,再順着長順街往北200米,就是被成爲“最成都”的小清晰聚集地——寬窄巷子,寬窄巷子出來順着同仁路走到底再向西約300米就是紀念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琴臺路,沿着琴臺路不多遠就是道教聖地青羊宮,青羊宮旁邊就是休閒之地文化公園。青羊宮和“君臣合祠”的武侯祠離的也不遠,如果前往可做34路公交車在一環路高升橋站下車,然後步行200米左右即到。美食一條街錦裏在武侯祠的旁邊,再往前直走不遠便是耍都美食廣場。那裏有更地道、更齊全卻又更便宜的美食,蜀九香、胖媽爛火鍋、錦城印象等知名火鍋店都在此地有分店。在武侯祠門口憑遊玩武侯祠的門票可免費搭車前往杜甫草堂。文殊坊在天府廣場的北面,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坐地鐵1號線前往。文殊坊除了有紀念文殊菩薩的文殊院,還有衆多美味的小喫,當然最有特色的是這裏的齋飯,可作爲素食者的選擇。
貼士:成都的景點之間大部分都有公交車直達,如果沒有可到成都火車站、成仁公交站等大型中轉站倒車,一般倒一次就能到達。
溫馨提示:大部分景點均在城市西邊,所以如果選住的地方,可以選在稍微偏西一點的地方,這樣方便遊玩和晚上回去休息。此外,我認爲寬窄巷、天府廣場和春熙路應該屬於晚上去的景點,夜景排名也如上面所述。武侯祠、青羊宮、文殊院、杜甫草堂還有省博物館都是要門票的,所以必須白天去。杜甫草堂和武侯祠60,青羊宮10,文殊院5,博物館帶身份證免費不免票。
郊區景點
在成都郊區,同樣分佈着衆多知名的旅遊景點。在西北角,有道教名山青城山和幾千年歷史的都江堰,有國寶熊貓所在的臥龍自然保護區,也有千年古鎮街子古鎮,成都西面有西嶺雪山,西南有平樂古鎮、劉氏莊園、天台山等景點,南面有蜀南竹海,東面有洛帶古鎮、三星堆等。
貼士:如果你只有一天時間遊覽成都周邊,那你只能或東,或南,或西,或北選擇一箇方向出行。另外或者你若是在春暖花開時來到成都,最好是前往龍泉驛、新津、彭州等地觀花,炎炎夏日則適合前往都江堰、青城山及一些有古鎮的地方避暑,秋天去新都看看桂花,再去廣漢瞧瞧三星堆也就差不多了,冬天去“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西嶺雪山再合適不過了。
四川成都導遊詞 篇5
女士們、先生們,歡迎您們光臨成都。
成都是四川省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雙擁”模範城。近幾年,她又以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方面的成就,先後榮獲聯合國頒發的“人居獎”和“最佳範例獎”兩項殊譽。
成都是一座融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於一體的特大城市。她是稀世珍寶大熊貓的故鄉,也是天府之國的中心和“窗口”。她以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風光絢麗多姿和名勝古蹟衆多而聞名於世。“錦城”“蓉城”是成都的別名;芙蓉、銀杏是成都的市花和市樹。
成都市位於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間,西部地勢較高,中部和東南部是廣闊的成都平原,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境內兼有山景、平原和丘陵之美,且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6℃上下,降水量約1000毫米,素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之譽,加以土地肥沃,水利先進,物產十分富饒,歷來被稱爲“水旱從人,不知飢謹”的“天府明珠”。
成都市的全市總面積12.3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1000萬人,轄區劃爲7區4市(縣級市)、8縣。即錦江區、青羊區、成華區、金牛區、武侯區、青白江區、龍泉驛區;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溫江縣、新都縣、雙流縣、大邑縣、新津縣、郫縣、金堂縣、蒲江縣。此外,還設有國家級四川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我們一般說的成都市區則指市中心部位的五個區,簡稱爲“五城區”。其餘的統稱“市郊縣”。
成都早在一萬年前就已成爲蜀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和舞臺。在市區和廣漢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表明,至少在四千年以前,古蜀先民們就用自己辛勤勞動的雙手,在這裏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古蜀文明。大約2500年前,古蜀國開明王朝把國都從樊鄉(今彭州市、新都縣交界處)遷到此處,取周太王遷歧“一年成邑,三年成都”這一典故,定名“成都”。這時的成都已經成爲一箇初具規模的城市。公元前316年,秦國把四川納入版圖,成都是蜀郡的首府。自此以後,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代皆爲郡、州、省一級行政區的治所和軍事重鎮。其間,成都曾前後有7個割據政權的都城設在此,它們是,西漢末年的公孫述“大成政權”,公元二世紀時“三國”的蜀漢王朝,三世紀的“成漢”政權,九世紀前後的“前蜀”和“後蜀”政權,北宋時期農民起義的“大蜀”政權和明末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
成都有着悠久而燦爛的工商發展歷史,特別是絲織業的發達,名冠中華,遠銷國外。西漢時期,成都因經濟繁榮成爲當時中國的“五都”之一,織錦業已成爲漢朝的重要國庫收入來源。成都是蜀錦織造中心,朝廷在此設置了“錦官城”,派有“錦官”進行管理。這也是成都又稱爲“錦城”,繞城而過的府南河又稱爲“錦江”的原因。蜀漢時期,諸葛亮在四川實行休養生息,扶持農商的經濟政策,成都作爲蜀漢首都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從晉代左思《蜀都賦》的敘述可見當時盛況。他說“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萬千,墮賄山積,纖麗星繁……”好一幅百貨雲集、萬頭攢動的市場交易圖!唐代,成都有“揚一益二”之譽,說她的繁華僅次於江南的揚州。到北宋時期,成都已成爲僅次於汴京的大都會。這時的成都,由於在晚唐五代的紛爭中處於相對安定的情況下,工農商業都有所發展,商市貿易突破了傳統的坊市格局,發展了專門的交易市場,不僅有城內東南西北的綜合市場,也有了專營產品的市場,如草市、糠市、鹽市、騾馬市等,鬧市區還有了“夜市”。此後的成都歷經元、明、清諸朝和民國時期,其間雖有多次的興衰起落,但她作爲四川省經濟中心的地位並無變化。
成都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工藝之鄉。蜀繡、蜀錦名滿天下,列入中華四大名繡、四大名錦之列;成都的漆器以製作精美、工藝獨特,爲歷代傳世名品,近代漢墓出土的文物中許多成都漆器可以作證;唐代成都出產的“雷琴”,載譽全國,被聲樂界視同珍寶;成都的印刷業在宋代是全國三大印刷業基地之一,有“宋時蜀刻甲天下”的讚譽,倫敦博物館所藏敦煌文書中有五代時期成都的木刻“曆書”,爲世界最早的木刻曆書印本;成都的造紙業也很著名,唐代成都造的“益州麻紙”是官方規定的詔書、冊令用紙;女詩人薛濤製作的“薛濤箋”被文人詩客視爲上品。成都的金銀絲製品、竹編、草編、也都有數百上千年的歷史。
成都是燦爛的蜀漢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四川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擁有輝煌的文明歷史。早在公元前140多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興學,開辦了中國第一所正規的官辦學堂、爲四川的文化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漢賦四大家”,成都市有司馬相如、揚雄兩位,晉代史學家《華陽國志》作者常璩、唐代女詩人薛濤、音樂家段安節、五代詞人歐陽炯、繪畫大師黃筌、宋代學者《資治通鑑》副主編範祖禹、理學家魏了翁、醫學家唐慎微、明代文學家楊長庵、清代著名的“儒將”嶽鍾祺,加上現代文學鉅子巴金、艾蕪、沙汀等人都是成都人士。
四川成都導遊詞 篇6
遊客朋友們,接下來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寬窄巷子了。從酒店出發,沿總府路、蜀都大道,途經天府廣場、人民公園,最後抵達成都寬窄巷子,行程約20分鐘。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天府廣場,正行駛在蜀都大道上,蜀都大道是貫穿成都市區東西部的一條交通大動脈。
現在我想問一下,在大家眼裏,成都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呢?沒錯,安逸(川話)。李白有詩云:“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在詩聖杜甫眼裏,“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詩人陸游又以“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爲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的詩句,真切道出當年成都的優美環境與休閒生活。近年來,成都又先後榮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上個月,國內首個休閒城市排名公佈,成都因其“幸福度高、人情味濃、包容性強、好逸不惡勞,既享受生活,更創造生活”而獲得“20__中國最佳休閒城市”稱號。
美國時代週刊曾經這樣評價成都:china’s china——最中國。那我們今天要去的寬窄巷子堪稱是最成都。
寬窄巷子可以說是最能體現成都人對於休閒生活的理解和表達的地方。寬窄巷子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有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爲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它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條平行的巷子組成。寬窄巷子是成都這個古老又年輕的城市往昔的縮影。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準噶爾部進兵騷擾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亂。1721年,康熙皇帝應川人之情,派旗兵駐防成都。當時的四川總督年羹堯下令在秦代少城遺址上修建“滿城”,給旗兵居住。清制規定森嚴,滿蒙官兵一律不得擅自離開少城接觸商務買賣,他們只靠每年少城公園,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園春秋兩季的比武大會,論成績優異領取皇糧過日子。然而風雨飄零,如今的少城只剩下了寬窄兩條巷子。那時,寬巷子住的是文武官員,窄巷子住的是士兵,等級森嚴。其後,寬窄巷子的人員結構也就這樣延續下來了,寬巷子多爲達官顯貴,窄巷子聚居的則是平民。但其實從街道的結構和規模來說,寬巷子與窄巷子並無太大差異,只是顯貴們住的地方當然“寬”,平民住的地方自然就“窄”。所以民間便有了“寬巷子不寬,窄巷子不窄”的說法。
寬巷子與窄巷子的建築風格說是川西民居,卻又留有北方四合院建築的痕跡。
巷子兩邊大大小小的院落,三面環牆,臨街只留一道門臉兒,雕花的窗戶,氣派的門樓,講究的門飾,雖已有些破落,卻依然在訴說着老巷子裏的滄桑歷史。寬窄巷子是最能再現老成都人生活場景的地方。街坊鄰居習慣了端把竹椅坐在巷口擺龍門陣,茶餘飯後就在牆下襬上一桌麻將,品着茶坐在樹下的石凳上看巷子裏的人來車往。或者一家人在院子裏喝着稀飯,用溫婉而幽默的成都話聊着家常。
不過,今天大家要看到的寬窄巷子已不是那有些破落的老巷子了。20__年,成都市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片區主體改造工程確立,該區域在保護老成都原真建築的基礎上,形成以旅遊、休閒爲主、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濃郁巴蜀文化氛圍的複合型文化商業街,打造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廳”內涵的“天府少城”。08年6月爲期三年的寬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修葺一新的寬窄巷子由45個清末民初風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藝術與文化底蘊的花園洋樓、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築羣落組成。重新梳理後的寬窄巷子,不僅保留了原有的院落文化,也使整個街區肌理更加清晰,同時爲現代寬窄巷子梳理出更清晰的氣質:閒在寬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
朋友們,前面大概還有3分鐘就將抵達成都寬窄巷子了。等到了寬窄巷子,你就會發現成都的“休閒”真的是名不虛傳。
好了,請大家收拾好隨身物品,跟着我一起去品位寬窄巷子的休閒氣息吧。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抵達寬窄巷子了,接下來我會爲大家細細地講解寬窄巷子裏的一些特色建築,請大家跟好我。
總體來說,寬窄巷子的修護過程中,街巷形態進行了空間上的梳理調整,精心保留了原有的街道肌理尺度。只是小心翼翼地做了適度的“減法”,拆除片區內與歷史風貌不符的現代建築。
我們知道寬窄巷子一共只有45座建築,所以說可以進駐寬窄巷子的商家都是非常幸運的。
現在呢,我們是在寬巷子。寬巷子在清朝宣統年間的名字叫興仁衚衕。據說這裏所駐的是鑲紅旗的清軍,寬巷子中一位懂蒙語的滿族人介紹,衚衕是蒙語的音譯,關於衚衕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指蒙古人在草原上紮起的蒙古包之間的通道。而到了民國年間,在中國一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風氣下,清朝的叫法“興仁衚衕”改名爲“寬巷子”。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是寬巷子20號院,據說很多人一旦來到這裏就拔不開腳,現在我們進去看看吧。主人老段是一箇做設計的行家,例如一品天下等景觀設計都是他的手筆。傳統文化既是他的心頭所好,也是玩得最精彩的看家絕活。
寬巷子20號這個兩進院落,是按照民國風格重建,保留着民國年間雕工細膩的木質門頭。象徵大吉大利的獅子滾繡球,寓意得福的佛手,這些精美的傳統文化符號,換作別人最多隻能原汁原味的存留,而天趣滿漢樓讓人最驚喜的是,在絲毫沒有對原建築做改動的前提下,僅從細節和擺件下筆,便濃墨重彩的凸現出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天井院落裏,龍脈池對應着鴻運泉,文房四寶對應着清澈的古箏琴聲;古畫青花,孔雀錦鯉,老段的天趣滿漢樓像是一幅華麗細膩的蜀錦。在寬窄巷子的熱鬧喧譁裏,保留着深宅大院、大戶人家。
四川成都導遊詞 篇7
成都地處我國西南,地勢險要,有盆地之稱。四川旅遊資源極其豐富,並且區域文化特色鮮明。四川旅遊板塊中歷史文化名城很多,如都江堰、樂山、成都等都有着自身優良的旅遊環境。
成都作爲四川旅遊的中心,有着發達的交通和優美的環境,更有衆多的美景吸引遊客前來參觀,是西部最繁華的城市。九寨溝旅遊去作爲四川旅遊景點中的王牌,每年吸引衆多遊客光顧。峨眉風景秀天下,佛教文化流傳已久,還有樂山大佛景區以及貢嘎山、劍門等著名景點都爲四川旅遊增色不少。此外能代表四川特色的還有美味的川菜,享譽海內外的川酒等,令遊客欣欣嚮往。
四川成都是四川省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省境中部,以漢族爲多,有回、蒙古、藏、苗、滿、土家等44個少數民族,轄7區8縣,代管4個縣級市。名勝古蹟衆多,有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王建墓、什邡堂古邛窯遺址、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有彭大將軍家珍殉國紀念碑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有孫中山銅像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8處。
四川成都導遊詞 篇8
女士們、先生們:
歡迎您們光臨成都。
成都是四川省省會、歷史文化名城、首批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雙擁”模範城。近幾年,她又以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方面的成就,先後榮獲聯合國頒發的“人居獎”和“最佳範例獎”兩項殊譽。
成都是一座融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於一體的特大城市。她是稀世珍寶大熊貓的故鄉,也是天府之國的中心和“窗口”。她以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風光絢麗多姿和名勝古蹟衆多而聞名於世。“錦城”“蓉城”是成都的別名;芙蓉、銀杏是成都的市花和市樹。
成都市位於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間,西部地勢較高,中部和東南部是廣闊的成都原,均海拔500米左右。境內兼有山景、原和丘陵之美,且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年均氣溫16℃上下,降水量約1000毫米,素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之譽,加以土地肥沃,水利先進,物產十分富饒,歷來被稱爲“水旱從人,不知飢謹”的“天府明珠”。
成都市的全市總面積萬方公里,總人口超過1000萬人,轄區劃爲7區4市(縣級市)、8縣。即錦江區、青羊區、成華區、金牛區、武侯區、青白江區、龍泉驛區;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溫江縣、新都縣、雙流縣、大邑縣、新津縣、郫縣、金堂縣、蒲江縣。此外,還設有國家級四川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我們一般說的成都市區則指市中心部位的五個區,簡稱爲“五城區”。其餘的統稱“市郊縣”。
成都早在一萬年前就已成爲蜀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和舞臺。在市區和廣漢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表明,至少在四千年以前,古蜀先民們就用自己辛勤勞動的雙手,在這裏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古蜀文明。大約2500年前,古蜀國開明王朝把國都從樊鄉(今彭州市、新都縣交界處)遷到此處,取周太王遷歧“一年成邑,三年成都”這一典故,定名“成都”。這時的成都已經成爲一箇初具規模的城市。公元前316年,秦國把四川納入版圖,成都是蜀郡的首府。自此以後,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代皆爲郡、州、省一級行政區的治所和軍事重鎮。其間,成都曾前後有7個割據的都城設在此,它們是,西漢末年的公孫述“大成”,公元二世紀時“三國”的蜀漢王朝,三世紀的“成漢”,九世紀前後的“前蜀”和“後蜀”,北宋時期農民起義的“大蜀”和明末張獻忠建立的“大西”。
成都有着悠久而燦爛的工商發展歷史,特別是絲織業的發達,名冠中華,遠銷國外。西漢時期,成都因經濟繁榮成爲當時的“五都”之一,織錦業已成爲漢朝的重要國庫收入來源。成都是蜀錦織造中心,朝廷在此設置了“錦官城”,派有“錦官”進行管理。這也是成都又稱爲“錦城”,繞城而過的府南河又稱爲“錦江”的原因。蜀漢時期,諸葛亮在四川實行休養生息,扶持農商的經濟政策,成都作爲蜀漢首都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從晉代左思《蜀都賦》的敘述可見當時盛況。他說“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萬千,墮賄山積,纖麗星繁……”好一幅百貨雲集、萬頭攢動的市場交易圖!唐代,成都有“揚一益二”之譽,說她的繁華僅次於江南的揚州。到北宋時期,成都已成爲僅次於汴京的大都會。這時的成都,由於在晚唐五代的紛爭中處於相對安定的情況下,工農商業都有所發展,商市貿易突破了傳統的坊市格局,發展了專門的交易市場,不僅有城內東南西北的綜合市場,也有了專營產品的市場,如草市、糠市、鹽市、騾馬市等,鬧市區還有了“夜市”。此後的成都歷經元、明、清諸朝和民國時期,其間雖有多次的興衰起落,但她作爲四川省經濟中心的地位並無變化。
成都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工藝之鄉。蜀繡、蜀錦名滿天下,列入中華四大名繡、四大名錦之列;成都的漆器以製作精美、工藝獨特,爲歷代傳世名品,近代漢墓出土的文物中許多成都漆器可以作證;唐代成都出產的“雷琴”,載譽全國,被聲樂界視同珍寶;成都的印刷業在宋代是全國三大印刷業基地之一,有“宋時蜀刻甲天下”的讚譽,倫敦博物館所藏敦煌文書中有五代時期成都的木刻“曆書”,爲世界最早的木刻曆書印本;成都的造紙業也很著名,唐代成都造的“益州麻紙”是官方規定的詔書、冊令用紙;女詩人薛濤製作的“薛濤箋”被文人詩客視爲上品。成都的金銀絲製品、竹編、草編、也都有數百上千年的歷史。
有關成都的歷史和發展的史話,我們就說到這裏。讓我再爲大家說說今日成都的現狀。
四川成都導遊詞 篇9
各位朋友們:
歡迎大家來到成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王。
我爲您介紹幾種我最喜歡的小喫,保證您聽的就要去成都,把所有的美味都要嘗一遍。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人人皆知的一款風味名菜。以牛肉心、舌、肚、頭皮等伴以紅油,辣椒,芝麻,蔥薑蒜,鹽味精等等作料,香辣可口。擔擔麪用麪粉擀製成麪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麪條細薄,滷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
介紹一下天下聞名的麻婆豆腐。清朝同治初(1862年),開業於成都北郊的萬福橋。原名陳興盛飯鋪,主廚爲陳春富之妻。陳氏所烹豆腐色澤紅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燙、形整,極富川味特色。還有還有香甜可口、油而不膩的古月胡三合泥,肉餡飽滿、鮮香無比的韓包子,酥脆香甜的鮮花餅,色白晶瑩的珍珠圓子,油茶、饊子、蒸蒸糕、麻花,發糕、馬蹄糕、糖油果子、三大炮、酸辣粉、涼粉、涼麪、碗豆糕、肥腸粉、小籠包子……,還有成都的怪味雞塊、怪味兔丁、涼攔肚條,夫妻肺片。醃滷製品有成都的王胖鴨、耗子洞的掛爐雞等等。您是不是聽得流口水呢?
另外告訴你如果去成都,就去成都的小喫比較集中的是文殊坊和武侯祠旁的錦裏,順便逛逛寬窄巷子它不比蘇州的周莊差喲。
四川成都導遊詞 篇10
各位朋友們:
歡迎大家來到成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李。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成都的小喫。
成都小喫是四川省漢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風味獨特、品類繁多的小喫,與其餚饌一樣膾炙人口。從各色小面到抄手、餃子,從醃滷到涼拌冷食,從鍋煎蜜餞到糕點湯圓,從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琳琅滿目,各味俱全,種類不下200種。成都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看到各種小喫店。成都的特色小喫有雙流兔頭、夫妻肺片、川北涼粉和麻婆豆腐等。現在介紹一些常見的成都小喫。
脆皮火燒
喬東家脆皮火燒,麪餅採用精良麪粉,表皮酥脆可口,內夾各種精品作料,經現代工藝烤制而成,她彙集中西餐飲文化精髓,內蘊西式經典搭配,外具中式飲食特色。少油煙,避免油脂聚集在餅皮表面,營養,健康,快捷,符合現代飲食理念。
麻婆豆腐
陳麻婆豆腐是由國家命名的一家《中華老字號》老牌名店。其創業於清朝同治初(1862年),開業於成都北郊的萬福橋。原名陳興盛飯鋪,主廚爲陳春富之妻。陳氏所烹豆腐色澤紅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燙、形整,極富川味特色,陳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爾,求食者趨之若鶩,文人騷客常會於此。有好事者觀其陳氏臉生麻痕,便戲之爲陳麻婆豆腐,此言不脛而走遂爲美談。飯鋪因此冠爲陳麻婆豆腐店。清朝末年,陳麻婆豆腐就被列爲成都的著名食品。
五香滷排骨
因滷製工藝要求較高,能達到骨肉相連的效果很難,五香滷排骨是滷菜中較少的品種。廖排骨選擇新鮮精排,祖傳百年祕製滷汁再採用獨特蒸滷技術精心滷製,使滷排骨回味悠長、汁香味濃,集口味、食療、營養於一體。至今,五香滷排骨作爲廖排骨的招牌菜榮獲了成都名小喫、中國名菜等多項殊榮。除滷排骨外,廖排骨的滷豬腳、滷肘子等系列滷菜也聞名全國。
雙流兔頭
雙流兔頭,又叫雙流老媽兔頭。從開店至今已經有十年曆史,於20__年向國家商標總局註冊了老媽兔頭頭像圖案。雙流老媽兔頭以其麻、辣、香的特點,深受蓉城及外地消費者的喜愛,適合大衆消費。
夫妻肺片
成都地區人人皆知的一款風味名菜。五十多年前,有郭朝華、張田正夫妻二人,以製售麻辣牛肉肺片爲業,兩人從提籃叫賣、擺攤招客到設店經營。他們所售肺片實爲牛頭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並不用肺。注重選料,製作精細,調味考究,深受羣衆喜愛。爲區別於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稱之。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鮮香,細嫩化渣。
二姐兔丁
二姐兔丁在成都很有名氣,它最有名是兔丁肉多骨頭少,不加兔頭,佐料加有二姐特殊的配法,香鮮可口。二姐的兔系列中還有五香滷兔、紅板兔、麻辣兔丁。另外,二姐兔丁店還經營紅油雞塊、蒜泥白肉、涼拌肺片、五香蹄筋等多種涼菜。
傳統鍋魁
老隍城傳統鍋魁總店經營的鍋魁品味多樣,風味獨特,雞片鍋魁、牛肉鍋魁、蒸肉鍋魁、肺片鍋魁、素菜鍋魁都是其特色品種,另外,老隍城傳統鍋魁總店的牛尾湯也很有特色。雖然老隍城經營的是傳統小喫,但它透明的餐桌、白色的壁紙,清清爽爽,頗爲時尚。
擔擔麪
擔擔麪是著名的成都小喫。用麪粉擀製成麪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麪條細薄,滷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爲流傳,常作爲筵席點心。擔擔麪中最有名的又要數陳包包的擔擔麪了,它是自貢市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始創於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過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擔擔麪,用一中銅鍋隔兩格,一格煮麪,一格燉雞或燉蹄膀。現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的擔擔麪,多數已改爲店鋪經營,但依舊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擔擔麪特色最濃。
龍抄手
創始於二十世紀40年代,當時春熙路濃花茶社的張光武等幾位夥計商量合資開一箇抄手店,取店名時就諧濃字音,也取龍鳳呈祥之意,定名爲龍抄手。龍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餡嫩、湯鮮。抄手皮用的是特級麪粉加少許配料,細搓慢揉,擀製成薄如紙、細如綢的半透明狀。肉餡細嫩滑爽,香醇可口。龍抄手的原湯是用雞、鴨和豬身上幾個部位肉,經猛燉慢煨而成。原湯又白、又濃、又香。 鍾水餃
創始人鍾少白,原店名叫協森茂,1931年開始掛出了荔枝巷鍾水餃的招牌。鍾水餃與北方水餃的主要區別是全用豬肉餡,不加其它鮮菜,上桌時淋上特製的紅油,微甜帶鹹,兼有辛辣,風味獨特。鍾水餃具有皮薄(10個水餃才50克)、料精(上等麪粉、剔筋去皮的精選豬肉)、餡嫩(全靠加工時掌握好溫度、水分,肉餡細嫩化渣)、味鮮(全
靠輔料和紅油、原湯)的特色。
韓包子
成都名小喫韓包子從創業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1914年溫江人韓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開設玉隆園麪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鮮美而在成都站穩了腳跟。韓玉隆辭世後,其子韓文華接替經營,他在包子的做法上精心探索、實踐,創制出南蝦包子、火腿包子、鮮肉包子等品種在成都飲食行道一炮打響,名聲不脛而走。後來韓文華乾脆專營包子,並將其店名更換爲韓包子,生意越做越紅火。從解放前至今,韓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國,一直享有經久不衰的聲譽。
棒棒雞
20世紀90年代初,因懷抱夢想,李良鋒先生拜師學技、潛心苦學得棒棒雞真諦,從一小攤開始艱苦創業,祕製配方調出膾人美味,其純正的口感,鮮香的特色,安全、便捷、營養、美味的滷拌熟食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
棒棒雞,風味獨特、做工精細、選料考究,是由原汁雞湯加祖傳配方精製而成,與世面上的所謂白斬雞是有本質區別的。棒棒雞根據傳統制作工序加以現代的餐飲元素,使得做出的產品獨具風格:麻、辣、鮮、香、甜一應俱全,口感好,真正色、香、味皆具,看之勾欲,食之回味,久品不厭。
川北涼粉
清朝末年創立於南充。創始人謝天祿在南充渡口搭棚賣涼粉,其涼粉細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濃,逐漸賣出了遠方。
冷鍋串串香
冷鍋串串香發源於天府之國,美食之都。其繼承着火鍋的精華,川味的精髓,但更具有新時代的成都小喫特色。不但味道悠長,麻辣可調,味碟多樣,且食用方便,富有休閒情調,物美價廉。壹鼎旺冷鍋串串香充斥在成都旮旮旯旯,放眼望去街頭巷尾,冷鍋串串香店,層出不窮。城市的東西南北,冷鍋串串香比比皆是。而壹鼎旺冷鍋串串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有色有味,香氣濃郁,令人回味悠長;麻辣鮮美,齒頰留香,讓人百喫不厭;推陳出新,品種繁多,使人流連忘返。
膳齋棒雞
侃膳齋棒棒雞,源自四川榮經,是聞名四方的百年名菜,其味道特色,形式鮮明,以棒棒雞爲依託,包融了系列川中熟食經典菜式,集滷、拌、泡等多咱烹調手法,有麻辣、五香、泡椒、藤椒、香辣、鹹鮮、醬香等系列特色口味。產品豐富多彩,味道層次鮮明。而在工藝上,侃膳齋棒棒雞採用傳統手法,完全延用原生態工藝流程,不使用任何添加劑、防腐劑,摒棄一切人工色素以化學提味劑,主導健康熟食,在味道之上,更注重於食品安全和傳統四川食俗文化的傳承。
四川成都導遊詞 篇11
各位朋友們:
歡迎大家來到成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張。
成都—–四川省的省會,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江南、蜀中蘇杭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爲錦繡,故成都又被稱爲芙蓉城,簡稱蓉城。成都是中國城址未變、延續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20__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已經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超過了蘇州,成爲中國未變遺址最長久的城市。
這些名小喫,多半是早年由小商小販肩挑手提,沿街擺攤設鋪經營起家的。成都小喫往往由小商販的姓氏和設店開業的街道爲名,招牌豐富多彩,且扣着行業特點和店址風光,如總府街的賴湯元,荔枝巷的鐘水餃,長順街治德號的小籠蒸牛肉,耗子洞張鴨子,洞子口張老五涼粉,銅井巷素面等等,今天,有的名小喫已遷新址,但依然沿用舊名。
小喫中的麪食有擔擔麪、藤椒抄手、枕頭嫂面、鍾水餃、龍抄手。擔擔麪用紅油、花椒、鹹醬油、芽菜末、蔥花、味精、醋等作調米,加上碎肉,十分可口,常常是喫一碗擔擔麪,引出許多孩時的夢。宋嫂面是一種鮮美魚羹面,以魚肉、芽菜、香菌製成魚羹,以其入面,鮮美無比,因是[南宋]東京人宋五嫂所發明,故有此溫馨的名字。鍾水餃皮薄餡嫩,紅油水餃以甜紅醬油作佐料,突出甜鹹鮮味和紅油蒜泥香味;清湯水餃清鮮味美,細嫩化渣。成都的著名小喫餐廳當屬龍抄手。以抄手爲龍頭,聚成都所有名小喫於一店。龍抄手製作精美,皮薄餡嫩,滋潤化渣,湯味渾香,名不虛傳。如果再來一份白蜂糕、葉兒粑、玻璃燒麥、蛋烘糕、牛肉焦餅、川北涼粉、珍珠元子,會感到很愜意。不過請您記住,它可不是龍姓開設。創辦人是濃花茶社的’幾個夥計,取其諧音及龍鳳成祥之意。成都的湯元遠近聞名。賴湯元有近百年的歷史,皮薄心香,有三不沾的特點:不沾碗,不沾筷子,不沾牙齒。黑芝麻雞油酥洗沙心子最爲有名,喫時加上小碟白糖芝麻醬更是有滋有味,好香甜哦!許多年青的朋友是否從中嚐到了生活的甜蜜!郭湯圓的餡加進各種蜜餞,一碗四個湯元,個個味道不同。嗯,還有香甜可口、油而不膩的古月胡三合泥,肉餡飽滿、鮮香無比的韓包子,酥脆香甜的鮮花餅,色白晶瑩的珍珠圓子,油茶、饊子、蒸蒸糕、麻花,發糕、馬蹄糕、糖油果子、三大炮、酸辣粉、涼粉、涼麪、碗豆糕、肥腸粉、小籠包子……還有成都的麻婆豆腐、怪味雞塊、怪味兔丁、涼攔肚條,夫妻肺片。醃滷製品有成都的廖排骨、王胖鴨、耗子洞的掛爐雞……如今,成都的美食名揚國內外,成都人愛喫,會喫,喫得精美,成都人與成都小喫一起,可謂譽滿天下啦!
成都的小喫比較集中的是文殊坊和武侯祠旁的錦裏。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