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著名景點導遊詞(精選9篇)
四川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經過一段時間的行程,我們現在已經到達了平武縣南壩鎮,在南壩鎮后街原址上曾經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座雄關,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此一定非常熟悉,朋友們能告訴我這是什麼地方嗎?
大家請看我們北面的這座山峯是牛頭山,南面的那座是鳳翅山,兩山對峙,臥虎九嶺羣峯環繞,四面高山峻嶺相對而立,形成了一箇天然的山間盆地,中間涪江奔騰而過,於天地間擠出了一線之地,爲南來北往的行人提供了一條險峻的山間要道,也形成了刀削斧砍的險谷深澗,然而這裏卻正是西北入川的必經之道—陰平古道。
三國時期蜀中賢相諸葛亮有感於漢武帝開鑿陰平古道從此進襲蜀國的歷史,於是在此駐守重兵把守扼涪江天險爲關。
說道這裏我想大家一定都明白了,這裏就是改寫中國歷史的名關之一——江油關。
在江油關西北有鐵龍關,東南有杲陽關,在往北經過唐家河便是“高出雲表的摩天嶺”,在那裏還有雄視川、甘兩省的北雄關;從江油關順涪江河谷南下,有雙峯壁立的石門關,由此到江油古縣城武都後便出了深山而進入到成都平原,而綿陽、成都也就無險可守了,因此江油關被喻爲爲是以諸關爲屏障的關中之關。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存亡從謀種程度上說僅繫於江油一關,諸葛孔明的過人之處也表現在他對江油關的重視上。
在諸葛亮爲蜀中丞相的時候,江油關不但深溝高壘、戒備森嚴,而且他還在摩天嶺下無人區設置了上屯、中屯和下屯以爲前哨。
然而諸葛亮星沉五丈原後,後繼的將領蔣琬、姜維、費夷等都認爲此地無出川的大道。
再加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均不走此道,因此這裏的防務漸漸鬆弛,不但摩天嶺下的上、中、下屯的駐兵被撤,就連江油關本身也形同虛設。
公元263年5月,魏國發二十萬大軍以事伐蜀,當時的四川由後蜀主劉禪當政。
劉禪昏庸無能,違背了諸葛亮的教誨,親小人而遠賢丞,以至於宦官黃皓當道。
黃皓迫害忠良,欺上瞞下,就連蜀中大將姜維也爲避免宦官的迫害而遠走沓中屯田練兵。
針對這種情況,魏國的大都督司馬昭指定出了這樣的伐蜀計劃——他封鍾會爲徵西大將軍,由他帶領十四萬大軍翻越秦嶺,過漢中,從劍門關對蜀國發起總攻。
爲了防止蜀魏大戰展開後姜維領兵東歸救國,司馬昭派安西大將軍鄧艾帶領三萬精兵在沓中地區鉗制住姜維。
再由雍州刺史諸葛緒領三萬兵馬駐守陰平橋頭。
按照司馬昭的計劃,姜維就算能通過鄧艾的層層設防,等他到達陰平橋頭的時候也是殘兵敗將了,絕對過不了這進入四川的必經之地“陰平橋”。
四川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歡迎您們光臨成都.
成都是四川省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雙擁”模範城。近幾年,她又以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方面的成就,先後榮獲聯合國頒發的“人居獎”和“最佳範例獎”兩項殊譽。
成都是一座融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於一體的特大城市。她是稀世珍寶大熊貓的故鄉,也是天府之國的中心和“窗口”。她以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風光絢麗多姿和名勝古蹟衆多而聞名於世。“錦城”“蓉城”是成都的別名;芙蓉、銀杏是成都的市花和市樹。
成都市位於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間,西部地勢較高,中部和東南部是廣闊的成都平原,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境內兼有山景、平原和丘陵之美,且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6℃上下,降水量約1000毫米,素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之譽,加以土地肥沃,水利先進,物產十分富饒,歷來被稱爲“水旱從人,不知飢謹”的“天府明珠”。
成都市的全市總面積12.3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1000萬人,轄區劃爲7區4市(縣級市)、8縣。即錦江區、青羊區、成華區、金牛區、武侯區、青白江區、龍泉驛區;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崍市;溫江縣、新都縣、雙流縣、大邑縣、新津縣、郫縣、金堂縣、蒲江縣。此外,還設有國家級四川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我們一般說的成都市區則指市中心部位的五個區,簡稱爲“五城區”。其餘的統稱“市郊縣”。
成都早在一萬年前就已成爲蜀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和舞臺。在市區和廣漢三星堆的出土文物表明,至少在四千年以前,古蜀先民們就用自己辛勤勞動的雙手,在這裏創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古蜀文明。大約2520xx年前,古蜀國開明王朝把國都從樊鄉(今彭州市、新都縣交界處)遷到此處,取周太王遷歧“一年成邑,三年成都”這一典故,定名“成都”。這時的成都已經成爲一箇初具規模的城市。公元前320xx年,秦國把四川納入版圖,成都是蜀郡的首府。自此以後,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代皆爲郡、州、省一級行政區的治所和軍事重鎮。其間,成都曾前後有7個割據政權的都城設在此,它們是,西漢末年的公孫述“大成政權”,公元二世紀時“三國”的蜀漢王朝,三世紀的“成漢”政權,九世紀前後的“前蜀”和“後蜀”政權,北宋時期農民起義的“大蜀”政權和明末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
成都有着悠久而燦爛的工商發展歷史,特別是絲織業的發達,名冠中華,遠銷國外。西漢時期,成都因經濟繁榮成爲當時中國的“五都”之一,織錦業已成爲漢朝的重要國庫收入來源。成都是蜀錦織造中心,朝廷在此設置了“錦官城”,派有“錦官”進行管理。這也是成都又稱爲“錦城”,繞城而過的府南河又稱爲“錦江”的原因。蜀漢時期,諸葛亮在四川實行休養生息,扶持農商的經濟政策,成都作爲蜀漢首都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從晉代左思《蜀都賦》的敘述可見當時盛況。他說“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萬千,墮賄山積,纖麗星繁……”好一幅百貨雲集、萬頭攢動的市場交易圖!唐代,成都有“揚一益二”之譽,說她的繁華僅次於江南的揚州。到北宋時期,成都已成爲僅次於汴京的大都會。這時的成都,由於在晚唐五代的紛爭中處於相對安定的情況下,工農商業都有所發展,商市貿易突破了傳統的坊市格局,發展了專門的交易市場,不僅有城內東南西北的綜合市場,也有了專營產品的市場,如草市、糠市、鹽市、騾馬市等,鬧市區還有了“夜市”。此後的成都歷經元、明、清諸朝和民國時期,其間雖有多次的興衰起落,但她作爲四川省經濟中心的地位並無變化。
成都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工藝之鄉。蜀繡、蜀錦名滿天下,列入中華四大名繡、四大名錦之列;成都的漆器以製作精美、工藝獨特,爲歷代傳世名品,近代漢墓出土的文物中許多成都漆器可以作證;唐代成都出產的“雷琴”,載譽全國,被聲樂界視同珍寶;成都的印刷業在宋代是全國三大印刷業基地之一,有“宋時蜀刻甲天下”的讚譽,倫敦博物館所藏敦煌文書中有五代時期成都的木刻“曆書”,爲世界最早的木刻曆書印本;成都的造紙業也很著名,唐代成都造的“益州麻紙”是官方規定的詔書、冊令用紙;女詩人薛濤製作的“薛濤箋”被文人詩客視爲上品。成都的金銀絲製品、竹編、草編、也都有數百上千年的歷史。
成都是燦爛的蜀漢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四川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擁有輝煌的文明歷史。早在公元前140多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興學,開辦了中國第一所正規的官辦學堂、爲四川的文化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漢賦四大家”,成都市有司馬相如、揚雄兩位,晉代史學家《華陽國志》作者常璩、唐代女詩人薛濤、音樂家段安節、五代詞人歐陽炯、繪畫大師黃筌、宋代學者《資治通鑑》副主編範祖禹、理學家魏了翁、醫學家唐慎微、明代文學家楊長庵、清代著名的“儒將”嶽鍾祺,加上現代文學鉅子巴金、艾蕪、沙汀等人都是成都人士。當然,造就成都文明史的還有歷史上衆多的外來名臣、文士的巨大貢獻,成都是歷史上文化名流彙集之地。大詩人李白、杜甫、岑參、高適、韋莊、陸游、大文豪蘇軾等人都曾寓居這裏,爲後人留下了大批的文化遺產,使成都的發達文化享譽國內外。
除開剛纔已說過的都江堰——青城山景區之外,還有以原始森林、飛瀑流泉、高山天景和雪山草場爲特色的大邑西嶺雪山;奇險深幽,生態原始的彭州九峯山景區;凝幽滴翠,美自天然的崇州九龍溝;湖山澄碧、曲折幽靜的蒲江朝陽湖;丹霞山景、世外仙原般的邛崍天台山,以及金堂的沱江風光、龍池的山林奇觀等等,都是愛好遊山玩水的旅遊者觀光遊覽,享受自然的理想之地。成都平原的農村田園風光富饒美麗,民俗民風,遺存豐富,別真情趣,是天府風光中令人矚目的一大勝景。大邑縣的劉氏莊原,郫縣的友愛鄉,龍泉的書房村,是開展“農家樂”和田園風光遊的好去處。
親愛的朋友,不管您喜歡什麼,在成都您都可以找到滿意的去處。想觀花,這裏有龍泉驛的桃花節、彭州的牡丹節、新都的桂花節;想遊湖,這裏有風景秀麗的朝陽湖、龍泉湖、桂湖和白塔湖;要登山,這裏有奇峯怪石的龍門山,險峻雄奇的天台山、花果飄香的龍泉山;要遊園,這裏有濃縮世界主要景觀的世界樂園,望江公園和人民公園;想感受成都傳流的民居文化的韻味,您可以走進一條條由無數四合院連接起來的大街小巷;想領略鄉間小鎮質樸、寧靜的自然風光,您可以到雙流黃龍溪古鎮、那裏古街、古樹、古廟、古水陸碼頭、古戰場、古建築、古文化融爲一體,還是“中國火龍之鄉”;想觀戲,您可以步入戲院欣賞川戲、聽那委婉動聽的高腔,看那變幻莫測的“變臉”、“吐火”等川劇絕技表演;想品茶,您可以到一間間各具風格的茶館、茶樓。四川茶館的特殊氛圍,蓋碗茶具和高超的摻茶技藝,會使您感受到濃濃的成都茶文化的氣息;想喫川菜,成都是正宗川菜發祥地,川菜館遍佈全市,名師薈萃,品味正宗;想喫小喫,成都小喫“馳名中外,品種繁多。色鮮味佳,物美價廉,擔擔麪、鍾水餃、龍抄手、賴湯園、韓包子、夫妻肺片等都是成都“小喫”的傳統名品,而近年崛起的“火鍋”正後來居上,風靡一時。總之一句話,“喫在成都、玩在成都、遊在成都”已成爲旅遊愛好者的共識。
朋友們,近幾年來,成都旅遊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大開發,使成都旅遊業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成都將以更豐富的旅遊產品,更良好的旅遊環境,更優質的旅遊服務,迎接祖國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的到來,我們相信大家的成都之旅一定能獲得圓滿和愉快的感受。
謝謝大家。
四川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各位到樂山大佛景區來觀光旅遊。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舉世聞名的千年古佛——樂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彌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寬度是24米,頭的直徑是10米,耳朵有7米長,嘴巴和眼睛的長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頸高3米,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的寬度是8。5米,頭上的髮髻有l021個。樂山大佛雄偉壯觀,人們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於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計算一下,樂山大佛矗立於此已經1200年了。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大佛兩側的岩石。這種岩石叫紅砂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麼大佛爲什麼能歷經1200年“風雨不動安如山呢”?首先我們看一下大佛所處的位置。大佛位於凌雲山西面的陰坡上,加之佛體周圍林木稠密,地質結構穩定,佛身處於江彎地段,隱藏於山體之中,減少了風雨侵蝕和水流沖刷,因此岩石風化較緩慢。不僅如此,樂山大佛還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在大佛身後,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對佛像的浸蝕;大佛頭上髮髻的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排水道與佛體衣服折皺連成排水渠道網,也避免了雨水對佛體的浸蝕。可見,樂山大佛的設計是非常科學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後,還曾經修造了一箇高13層的樓閣覆蓋,可惜毀於明末的戰亂。
雖然樂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護系統,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爲的。因此,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曾對樂山大佛進行過多次維修,其中工程較大的是1963年的維修。1982年,樂山大佛經國務院公佈成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樂山大佛的保護已經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樂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筆寶貴遺產。
那麼,是誰爲我們創造了這筆財富?當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麼?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去參觀海師堂。
海師堂裏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樂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們看中間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禪師,他是貴州人氏,當年在凌雲山上結茅爲僧。
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水勢相當的兇猛,經常發生船毀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發慈悲之心,準備修建大佛來鎮水患。於是四處化緣,籌得不少的錢財。當時有一位貪官見財眼開,準備敲詐勒索他,海通法師義正嚴辭地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
意思是說,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來給你,但你休想得到這筆佛財。那個貪官居然蠻橫無禮地要他試一試,海通禪師大義凜然地一手捧盤,一手挖出了自己的雙眼。貪官嚇壞了,從此以後沒再爲難他。海通禪師造佛時年事已高,所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他就圓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來。大約過了十年的時間,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20萬,繼續修造樂山大佛,由於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經費,於是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五十萬兩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後歷經90年時間,樂山大佛終於徹底完工,並且通體施金,華麗的佛衣和寶相莊嚴的佛體交相輝映。
現在大家對大佛已經有了一箇初步的瞭解,接下來我們一起通過九曲棧道到大佛腳看全景。我們腳下的九曲棧道是同樂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個臺階,最寬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賞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龕。這些佛像神態各異,工藝精妙,可與中國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遺憾的是它們的風化現象非常嚴重。
我們已經來到大佛腳下,請大家抬起頭來仰視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壯觀。各位遊客還可以仔細看看最近才發現的位於大佛心臟部位的小佛頭像。
四川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4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黃龍。現在由我爲大家介紹黃龍。
黃龍,位於潘縣境內的岷山主峯雪寶頂山下,是國務院公佈的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同九寨溝景區一道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黃龍溝長約7公里,景區段4.7公里,寬約1-2公里。景區海拔3145米-3575米之間,縱坡平均降爲8.7%。黃龍景觀的形成與從溝頂端分水嶺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有直接關係。泉水富含碳酸鈣類,它順坡漫流而下,沒有固定的河牀。溪水在順坡而下的過程中,碳酸鈣物質逐漸沉澱,形成了以乳白色和淡黃色爲基調的鈣化景觀。上段和下段因坡地較平緩,碳酸鈣流泉遇阻沉積而形成層層疊疊如玉石砌成的池子,地質學上稱爲泉化臺。黃龍溝的中段是一條約1.5公里長的坡狀乳黃色鈣化沉積帶,稱爲“金沙鋪地”。黃龍景觀以雪山和森林拱衛着無數形態各異的鈣化彩池爲主要特色,人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些彩池的豔麗奇巧,只好尊奉它人“人間瑤池”。
黃龍,過雲人都稱之爲黃龍寺,因爲明朝時駐松潘兵馬使朝覲在溝內修建有改善龍前寺、中寺、後寺3座寺廟。現前寺已蕩然無存,中寺僅剩鳳音殿,後寺也只有1座院落。“黃龍”一名則是根據兩個古老的傳說而來:一是說大禹治水時,有一條黃龍負舟幫助大禹疏通岷江,到了松潘後留在了黃龍溝內。《松潘縣志》記爲:“禹治水至茂州,黃龍負舟助禹治水,自茂州而上,始有岷江……後黃龍修道而去,遺五色山水於世,世人建寺,歲歲朝祀。”另一說是古進修有位黃龍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而去。後人爲紀念黃龍真人,在溝內修建黃龍寺。《松潘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黃龍寺,明兵馬使馬朝覲所建,亦雪山寺。相傳黃龍真人修道於此,故名。有前中後三寺,殿閣相望,各距五里”。
兩條記載都源於傳說,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去探窟誰真誰假。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兒是先有黃龍溝,後有黃龍寺,,“黃龍”一名肯定與溝內景物有關。所以本導遊還是稱之爲“黃龍”風景名勝區。下面我們開始黃龍游覽。
黃龍溝口經過的這一條小河就是涪江的源頭。過涪源橋,沿着林間小道進入溝口,迎接遊人的第一組梯級水池,被命爲“迎賓池”。它由100多箇以藍色爲基調的彩池組成,池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山間石徑環繞着池子曲折盤旋,把遊人迎進景區,又把遊人送往景區深處。池子周圍古樹參天,羣花爭豔;池子的堤埂如玉石、瑪瑙鑄成,玲瓏剔透。池中清水,湛藍透綠。陽光透過樹隙照在湖面上,變幻着黃、綠、藍各種色調。微風吹過,池中泛起陣陣彩色漣漪,格外清豔動人,這便是人們讚歎不已的“黃龍彩池”的第一處景觀了。
告別迎賓池,踏上用木頭搭成的人行棧疲乏上,但見左前方一鋪碧水從密林中衝出,又從高約10米,寬約60米的崖沿上飛瀉而下,在起伏不定的崖壁上幾經跌宕,形成數十道梯級瀑布。有的如簾瀑高掛,雲蒸霧騰;有的似斷線珍珠,串串滾落。水瀑後面的崖壁,透視出了金黃色爲基調的鈣化結晶面,使瀑布更顯得富麗堂皇。如遇朝陽中落日餘輝的點染,瀑布還會變幻出不同的色彩,似道道彩霞鋪呈在我們眼前。因此人們給它取了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飛瀑流輝”。瀑布頂端的彩池,既是瀑布的水源,又是與瀑布迥然不同的景觀。飛瀑是那樣的輝煌、奔放,彩池則顯得分外寧靜,恬靜。它們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共同組成了一道動靜和諧而完美的風景線。
緩緩地走過“飛瀑流輝”斜坡,徜徉在五顏六色的彩池羣畔,不知不覺到了黃龍溝第二級臺階前。橫亙在遊人面前的是一堵寬約40餘米、高約10米的乳黃色崖壁,崖壁表面厚厚的鈣化層似圍幔、似懸瀑,十分壯美。崖壁表面溪水漫流,像一層薄薄的輕紗飄飄灑灑地鋪展在崖壁上,跌落在金黃色的池盆裏。巖壁下端有一溶洞,高級約1米,寬約1.5米,洞前簾瀑似串串珍珠懸垂,洞內景物隱約可見。進洞1米處這密密麻麻的鐘乳石擋住了去路,還沒有人去探測此洞到底有多深。據地質學者考證,該洞是古代冰川的一箇出水口。因其古老、神祕,於是當地藏民傳說它是古時候仙人們淨身的地方,因取名“洗身洞”。傳說,凡人如想修行得道,必須先赤身裸體進洞淨身,就像漢族地區流行的齋戒前必須沐浴淨身一樣。這“至聖至潔”的洗身洞,由鈣化物質結晶而成,足在洞內讓自然流淌下來的泉水洗滌,可以洗刷掉過去的罪孽和全身的疾病,獲得聖潔的身軀。由於洗身洞富有神祕色彩,當地藏民中又傳說不育婦女進洞洗身後可喜得貴子。此傳說頗富吸引力,因而進去嘗試者還大有人在,不僅有中國人,甚至還有外國人。不過我奉勸各位,身體不壯實者千萬不要輕易進洞去試,因洞內雖然潔淨,但潮溼、陰冷、寒氣逼人,經不起此“考驗”者,不但達不到“淨身”的目的,反而會遭致疾病纏身。
翻越鈣化崖壁,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遊人面前的是偌大一片坡狀鈣化景觀。這就是被人們稱爲“金沙鋪地”的鈣化流。它長約1500米,寬100米左右,據有關專家認定: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同類形態景觀中面積最大,色彩最豐富的一處。坡面的岩溶層凹凸不平,色調以金黃色爲主,間或有乳白色、灰色、暗綠色板塊鑲嵌其中。坡面上盪漾着一層薄薄的清流。由於水流受坡面鱗狀的鈣化層而形成變幻莫測的銀色漣漪,好似金河瀉玉。零零散散生活在鈣化坡地上的一簇簇水柳、灌木叢,以極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強風、勁流抗爭,訴說着景觀的古老歷史。爬上金沙鋪地頂端,俯視整個鈣化坡面,竟是兩側低、中間一溜脊樑且表面呈鱗狀,宛如一條黃色的蛟龍俯臥在坡面。到此,諸位一定已經想到,關於“黃龍”的傳說故事,不正是源於這條坡狀鈣化流嗎!
四川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5
清音閣、九老洞景區,從清音閣至九嶺崗,海拔775-1900米之間,是峨眉山的中山區,地處幽谷之中,兩岸高山兀立,雨量充沛,植被豐茂,谷底流水潺潺,清幽涼爽,風景秀美。洪椿坪、仙峯寺一帶,可以觀賞猴羣,給遊人無窮的樂趣。
1.龍門洞
這裏便是峨眉山的入口處“龍門洞”。這一帶的巖體是極爲寶貴的地質標本。路邊這塊石碑,便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64年7月命令峨眉縣人民政府把這一帶劃爲“地質剖面保護點”而立的。
這裏谷底潭深水碧,古代傳有龍居,兩峯對峙儼如山門,岸邊古洞遺存幽幽深深,故名龍門洞。以前這裏飛瀑流泉,林深谷幽,隨着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自然王國的領地日漸縮小,原始生態的身影向深山退卻,所以龍門瀑布的壯觀已成爲歷史的記載。遊客們,現在峨眉山已被聯合國列入人類自然與文化遺產而加以保護,爲了我們能再次目睹龍門昔日的仙姿,也爲了把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峨眉山這座綠島完整地交給我們的子孫後代,讓我們自覺地加入環境保護者的行列
。 2.普賢船
這裏公路下面河心中的那塊巨大的奇石,長約35米,寬2.5米,其形狀酷似一首航船,它便是“普賢船”。我們當地人把它喚作“石船子”。別看它其貌不揚,可是大有來歷。傳說當年普賢菩薩撐着這條滿載佛經的船來到此地時,這裏還是汪洋一片,普賢菩薩搬書上岸後,爲不讓海浪把船捲走,於是施展佛法,將船點化成此巨石,從此它便停泊在這仙山腳下了。明朝時期,曾有人在山崖上刻有“藏舟於壑”四個大字,便是說的這件事情。
3.良寬詩碑亭
這座極爲普通的跨溪鐵索橋,卻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動人的故事。
傳說1825年初冬,日本和尚良寬在日本的宮川海濱見隨海潮漂來一物,近前一看,原來是一段橋桁,上面有着一行醒目漢字:“峨眉山下橋’。良寬早已嚮往仙山佛國,於是心靈一動,吟詩一首:
不知落成何年代?
書法遒美且清心;
分明峨眉山下橋,
流寄日本宮川濱。
此詩既出,便在日本民間廣爲傳誦,影響甚廣。爲了使中日兩國人民之間這一動人的故事成爲美好的傳說永遠流傳下去。1990年8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的批准,日中友好漢詩協會在樂山市和峨眉山市有關部門及峨眉山管理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在這裏修建了良寬詩碑亭。同時修建了這道鐵索橋,以方便遊人參觀。…第 一範文§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這便是日中友好漢詩協會會長柳田聖山題寫的亭額:“日中詩碑亭”。
這是柳田聖山先生撰寫的碑文。它說明了詩碑亭的建造經過,藉此表達了希望世界和平,中
日兩國人民友好萬年的良好願望。
這塊黑色石碑和正面鐫刻的便是良寬和尚的那首詩文手跡。
這背面鐫刻的便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唱和良寬和尚的詩文:
禪師詩句證橋流,
流到宮川古渡頭。
今日流還一片石,
清音長共月輪秋。
這是當年橋桁出峨眉、經青衣江、過岷江、入長江、漂洋過海至日本宮川的流程示意圖。
大家看這塊碑亭的右邊雜樹叢生,綠草豐茂,象徵着佛國仙山峨眉;左邊那星羅棋佈的石塊,象徵着日本諸島;這塊上鵝卵石嵌的水波紋飾,象徵着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關係;中間的詩碑亭,便是連接兩國人民之間友誼的象徵。詩碑亭的整體設計者,可謂別具匠心。
[迪慶香格里拉導遊詞 ·蜀南竹海導遊詞 ·九寨溝(五彩池站到長海)導遊詞 ·海螺溝導遊詞]
4.清音閣
這便是清音閣有名的牛心石。你看這浪花四濺,水珠翻飛的驚心動魄的場面;你聽這動地的轟鳴聲,已經持續了億萬年的歷史。衝擊這塊巨石的,便是黑白二水千古不斷的激流。左邊的這條江叫“黑龍江”,它發源於九老洞下的黑龍潭,經洪椿坪穿白雲峽到此;右邊的這條江叫“白龍江”,它經雷洞坪繞白水寺而來,兩條江上分別架有二道石拱橋,象兩道彩虹勾通左去廣福寺右上萬年寺的路徑。富順詩人劉光弟巧妙地將二橋一石概括爲:“雙橋兩虹影,萬古一牛心”。這樣如詩如畫的
“雙橋清音”是“峨眉山十景”之一。
中間這座亭子,舊名“接王亭”,建於明初,因朱元璋之子蜀獻王朱椿來遊峨眉山,山僧在此恭迎,故名接王亭。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山僧又在此迎接郭哈奇、海青……等四位欽差,故接王亭保存至今。原亭年久失修,以後重建。今天的接王亭,是解放後重建的,規模比過去的大得多,它早已不是王公大臣的專利了。
這便是始建於唐代的前牛心寺,明洪武時,廣濟禪師住持以晉人左思詩句:“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詩意而取名“清音閣”。後三次失火,現爲1917年後重修,僅一殿,供釋迦牟尼、文殊、普賢。1992年8月新建了那座三層閣樓的客舍。
5.廣福寺
清音閣的左邊便是廣福寺,原是前牛心寺別院。這座寺廟初建於明代,清朝初年重建。“廣福”即“廣種福田”的意思。此廟現仍是清音閣的一座屬廟。若從報國寺景區而來,廣福寺就是進入清音閣景區的第一座寺廟。
四川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6
大家好!你們來到黃龍。現在由我爲大家介紹黃龍。
黃龍,位於潘縣境內的岷山主峯雪寶頂山下,是國務院公佈的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同九寨溝景區一道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黃龍溝長約7公里,景區段4.7公里,寬約1-2公里。景區海拔3145米-3575米之間,縱坡平均降爲8.7%。黃龍景觀的形成與從溝頂端分水嶺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有直接關係。泉水富含碳酸鈣類,它順坡漫流而下,沒有固定的河牀。溪水在順坡而下的過程中,碳酸鈣物質逐漸沉澱,形成了以乳白色和淡黃色爲基調的鈣化景觀。上段和下段因坡地較平緩,碳酸鈣流泉遇阻沉積而形成層層疊疊如玉石砌成的池子,地質學上稱爲泉化臺。黃龍溝的中段是一條約1.5公里長的坡狀乳黃色鈣化沉積帶,稱爲“金沙鋪地”。黃龍景觀以雪山和森林拱衛着無數形態各異的鈣化彩池爲主要特色,人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些彩池的豔麗奇巧,只好尊奉它人“人間瑤池”。
黃龍,過雲人都稱之爲黃龍寺,因爲明朝時駐松潘兵馬使朝覲在溝內修建有改善龍前寺、中寺、後寺3座寺廟。現前寺已蕩然無存,中寺僅剩鳳音殿,後寺也只有1座院落。“黃龍”一名則是根據兩個古老的傳說而來:一是說大禹治水時,有一條黃龍負舟幫助大禹疏通岷江,到了松潘後留在了黃龍溝內。《松潘縣志》記爲:“禹治水至茂州,黃龍負舟助禹治水,自茂州而上,始有岷江……後黃龍修道而去,遺五色山水於世,世人建寺,歲歲朝祀。”另一說是古進修有位黃龍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而去。後人爲紀念黃龍真人,在溝內修建黃龍寺。《松潘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黃龍寺,明兵馬使馬朝覲所建,亦雪山寺。相傳黃龍真人修道於此,故名。有前中後三寺,殿閣相望,各距五里”。
兩條記載都源於傳說,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去探窟誰真誰假。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兒是先有黃龍溝,後有黃龍寺“黃龍”一名肯定與溝內景物有關。所以本導遊還是稱之爲“黃龍”風景名勝區。下面我們開始黃龍游覽。
黃龍溝口經過的這一條小河就是涪江的源頭。過涪源橋,沿着林間小道進入溝口,迎接遊人的第一組梯級水池,被命爲“迎賓池”。它由100多箇以藍色爲基調的彩池組成,池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山間石徑環繞着池子曲折盤旋,把遊人迎進景區,又把遊人送往景區深處。池子周圍古樹參天,羣花爭豔;池子的堤埂如玉石、瑪瑙鑄成,玲瓏剔透。池中清水,湛藍透綠。陽光透過樹隙照在湖面上,變幻着黃、綠、藍各種色調。微風吹過,池中泛起陣陣彩色漣漪,格外清豔動人,這便是人們讚歎不已的“黃龍彩池”的第一處景觀了。
告別迎賓池,踏上用木頭搭成的人行棧疲乏上,但見左前方一鋪碧水從密林中衝出,又從高約10米,寬約60米的崖沿上飛瀉而下,在起伏不定的崖壁上幾經跌宕,形成數十道梯級瀑布。有的如簾瀑高掛,雲蒸霧騰;有的似斷線珍珠,串串滾落。水瀑後面的崖壁,透視出了金黃色爲基調的鈣化結晶面,使瀑布更顯得富麗堂皇。如遇朝陽中落日餘輝的點染,瀑布還會變幻出不同的色彩,似道道彩霞鋪呈在我們眼前。因此人們給它取了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飛瀑流輝”。瀑布頂端的彩池,既是瀑布的水源,又是與瀑布迥然不同的景觀。飛瀑是那樣的輝煌、奔放,彩池則顯得分外寧靜,恬靜。它們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共同組成了一道動靜和諧而完美的風景線。
緩緩地走過“飛瀑流輝”斜坡,徜徉在五顏六色的彩池羣畔,不知不覺到了黃龍溝第二級臺階前。橫亙在遊人面前的是一堵寬約40餘米、高約10米的乳黃色崖壁,崖壁表面厚厚的鈣化層似圍幔、似懸瀑,十分壯美。崖壁表面溪水漫 流,像一層薄薄的輕紗飄飄灑灑地鋪展在崖壁上,跌落在金黃色的池盆裏。巖壁下端有一溶洞,高級約1米,寬約1.5米,洞前簾瀑似串串珍珠懸垂,洞內景物隱約可見。進洞1米處這密密麻麻的鐘乳石擋住了去路,還沒有人去探測此洞到底有多深。據地質學者考證,該洞是古代冰川的一箇出水口。因其古老、神祕,於是當地藏民傳說它是古時候仙人們淨身的地方,因取名“洗身洞”。傳說,凡人如想修行得道,必須先赤身進洞淨身,就像漢族地區流行的齋戒前必須沐浴淨身一樣。這“至聖至潔”的洗身洞,由鈣化物質結晶而成,足在洞內讓自然流淌下來的泉水洗滌,可以洗刷掉過去的罪孽和全身的疾病,獲得聖潔的身軀。由於洗身洞富有神祕色彩,當地藏民中又傳說不育婦女進洞洗身後可喜得貴子。此傳說頗富吸引力,因而進去嘗試者還大有人在,不僅有中國人,甚至還有外國人。不過我奉勸各位,身體不壯實者千萬不要輕易進洞去試,因洞內雖然潔淨,但潮溼、陰冷、寒氣逼人,經不起此“考驗”者,不但達不到“淨身”的目的,反而會遭致疾病纏身。
翻越鈣化崖壁,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遊人面前的是偌大一片坡狀鈣化景觀。這就是被人們稱爲“金沙鋪地”的鈣化流。它長約1500米,寬100米左右,據有關專家認定: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同類形態景觀中面積最大,色彩最豐富的一處。坡面的岩溶層凹凸不平,色調以金黃色爲主,間或有乳白色、灰色、暗綠色板塊鑲嵌其中。坡面上盪漾着一層薄薄的清流。由於 水流受坡面鱗狀的鈣化層而形成變幻莫測的銀色漣漪,好似金河瀉玉。零零散散生活在鈣化坡地上的一簇簇水柳、灌木叢,以極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強風、勁流抗爭,訴說着景觀的古老歷史。爬上金沙鋪地頂端,俯視整個鈣化坡面,竟是兩側低、中間一溜脊樑且表面呈鱗狀,宛如一條黃色的蛟龍俯臥在坡面。到此,諸位一定已經想到,關於“黃龍”的傳說故事,不正是源於這條坡狀鈣化流嗎!
位於金沙鋪地下半段左側的盆景池,是一組由近100個彩池組成的彩池部落。彩池隨地勢的起伏層層疊置,形態多變。但它們又是堤坎相連、碧水同源;池中有池,池外套池,宛如一串串割不斷。理還亂的多胞治。池畔翠柏挺撥,老幹懸抓;池中灌木雜陳,花草伴生,又像一箇個水中盆景。綜景盆池羣落,樹水相映、碧水漣漣,確有詩一般的意境。
位於金沙鋪地上半段左側的一組池羣,有大小彩池80餘個,被名爲“明鏡倒映池”。因爲池羣緊靠溝邊林區,由於水平如鏡,遠山近樹,豔陽明月等世間景物,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倒映池中,任憑遊客賞玩。因爲有這樣特殊的環境,遊人除在池邊盡情欣賞倒影美景外,還常常以水爲鏡,對鏡梳理打扮一番,或用照相機鏡頭把水中景物和自己的尊容拍攝下來,對影成雙,別有一番情趣。
離開明鏡倒映池繼續上行,過“迎仙橋”可見左側又有一組彩色池羣掩映在一片茂密的娑羅樹叢中,因此命名“娑羅映彩池”。這裏所產的娑羅就是杜鵑。彩池邊的杜鵑品種據統計有20餘種之多。由於杜鵑品種不同,花期也盡相同,花形花色各異。所以彩池邊的杜鵑花從春天開到夏天,綿延不斷,有的豔如桃紅,有的素如白絹,妖柔豔美,盡映池中。秋天,經霜的紅葉好似滿天紅霞倒映池中;冬天水竭,如玉的冰花與銀裝素裹的彩池融爲一休,寧靜而淡雅。
四川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各位到樂山大佛景區來觀光旅遊。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舉世聞名的千年古佛——樂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彌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寬度是24米,頭的直徑是10米,耳朵有7米長,嘴巴和眼睛的長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長度是5.6米,頸高3米,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的寬度是8.5米,頭上的髮髻有l021個。樂山大佛雄偉壯觀,人們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於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計算一下,樂山大佛矗立於此已經1200年了。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大佛兩側的岩石。這種岩石叫紅砂岩,是一種質地疏鬆,容易風化的岩石,樂山大佛就是在這種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麼大佛爲什麼能歷經1200年“風雨不動安如山呢”?首先我們看一下大佛所處的位置。大佛位於凌雲山西面的陰坡上,加之佛體周圍林木稠密,地質結構穩定,佛身處於江彎地段,隱藏於山體之中,減少了風雨侵蝕和水流沖刷,因此岩石風化較緩慢。不僅如此,樂山大佛還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在大佛身後,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對佛像的浸蝕;大佛頭上髮髻的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排水道與佛體衣服折皺連成排水渠道網,也避免了雨水對佛體的浸蝕。可見,樂山大佛的設計是非常科學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後,還曾經修造了一箇高13層的樓閣覆蓋,可惜毀於明末的戰亂。
雖然樂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護系統,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爲的。因此,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曾對樂山大佛進行過多次維修,其中工程較大的是1963年的維修。1982年,樂山大佛經國務院公佈成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樂山大佛的保護已經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樂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筆寶貴遺產。
四川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8
成都(Chengdu),簡稱蓉,四川省會,1993年被國務院確定爲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是設立外國領事館數量最多、開通國際航線數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20_年由國務院批覆並升格爲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
成都位於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東與德陽、資陽毗鄰,西與雅安、阿壩接壤,南與眉山相連。成都市下轄錦江區等10區5縣,代管4個縣級市。20_年末,成都市轄區建成區面積60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2.8萬人。
成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最佳旅遊城市”,承載着三千餘年的歷史,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明蜀王陵、望江樓、青羊宮等衆多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將於20_年、第22屆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將於20_年在成都舉辦。
四川著名景點導遊詞 篇9
我們現在要去“人間仙境九寨溝”在四川北部的萬山從中,有幾條神奇的山溝。因爲周圍散佈着九個藏族村寨,所以稱它九寨溝,就是我們現在站着的地方,這裏風景優美,光彩奪目。九寨溝的秋天最美,金黃的楓葉倒映在湖水中顯得更加美麗,湖水很清,微風吹過都能在湖水中看得見楓葉在微微顫動。那裏的雪峯銀光閃閃,大家看,那裏就是其中幾座雪峯!
這裏也有傳說故事,比如說:“從前,有一箇女山神和一箇男山神,它們互相愛上了對方,後來有一箇惡魔不想讓它們結婚,想讓自己和女山神結婚,惡魔就把男山神趕出了九寨溝,女山神當然不願意和惡魔結婚,她連夜逃跑,一不小心,男山神送給她的禮物,一面鏡子,那面鏡子掉了,碎片撒落在地上,傳說鏡子的碎片變成了現在大大小小的湖泊。”
好了,這是終點站,現在請遊客們自己逛逛,再見了!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