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的導遊詞範文(精選6篇)
有關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各位旅客大家好:
歡迎來到全球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我是今天的導遊小趙,大家也可以叫我趙導,西江千戶苗寨導遊詞。我今天會把我所知到的都全部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今天旅途有更多收穫,也祝大家旅途愉快。我們現在所在地就是西江千戶苗寨,西江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接成片,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據20xx年統計西江千戶苗寨現共住1288戶,人口6000餘人,其中苗族人口占百分之995,所以我們可以說苗族大本營在貴州,貴州苗族大本營在西江。苗族是一箇勤勞的民族,苗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浸滿有密切的聯繫,他們之間是一種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所以說,苗族來源於皇帝時代的九黎、堯舜禹時代的三苗,而商周時代的荊蠻則是三苗的遺裔,由於一些歷史原因苗族人經過幾次大遷徒最終到達了位於西南部的貴州,並在這裏紮下了根,創造出了具有貴州特色的苗族文化,貴州是苗族居住的地方,苗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貴州集中了全國苗族的主要文化特色。苗族素來聚族而居形成大大下下不同的村寨,多是每族一姓,很少雜居,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築就是苗族人傳統建築—吊腳樓,吊腳樓是苗族人勤勞的象徵,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的營造技藝遠承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幹欄式建築,可見苗家吊腳樓由來甚久貴州是一箇青山秀水的地方,苗族同胞的村寨多依山建築,形成了獨特的居住風格,住房以木結構爲主,多數爲兩層,少數爲三層,在山腰上的多爲吊腳樓,前爲房樓後爲平房,下層堆放柴草。
二樓住人,如有三樓則是用於堆放穀物之類,在吊腳二樓通常設置美人靠由於苗族美麗的姑娘們喜歡在美人靠上坐着刺繡,所以命名美人靠20xx年5月20日,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節日很多:苗年、喫新節、四月八等等,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是一箇充滿激情的民族,苗族人在他們的許多節日中會載歌載舞,苗族有與侗族齊名的,苗族飛哥以及有東方迪斯科,美譽的苗族反排木鼓舞,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反排木鼓舞和苗族飛哥,木鼓舞動作粗狂豪放,灑脫和諧瀟灑剛勁,激越豪邁,熱情奔放,表現啦,山區苗族人民頑強的氣質和堅強的生命力,她是苗族舞蹈的精華,是苗族文化活動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飛哥的音調高亢嘹亮,豪邁奔放,明快。唱時聲振山谷,有強烈的感染力,千戶苗寨有一箇每十三年一次的牯髒節是苗族人最看重的盛會。
西江可以說是活生生的苗族文化博物館,在西江可以瞭解到苗族的各種文化習俗,而苗家長桌宴就是其中之一,苗家長桌宴少則幾十人,多則可達3000多人,食物也是十分具有苗族特色。苗族的飲食以大米,包穀爲主,特別喜歡喫酸辣味的食物,如酸湯,酸菜等,在當地越有種說法,三天不喫酸,走路打轉轉。在當地可謂家家有酸,餐餐有酸,樣樣有酸,當然辣味食品更是不可缺少,菜菜放辣,另外苗族人還特別喜歡飲酒,苗族人熱情好客,重情義,講信用。在苗家做客會感覺到備受優待,苗族飲食文化可以說是中國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西江不愧是個好地方,20xx年中國著名作家餘秋雨先生在西江參觀後都不驚讚道,西江—以美麗回答一切,下面我們將要到的是遊方坪,苗族有固定的遊方坪,或遊方坡,供青年男女談戀愛,遊方多以對歌的形式香火表達愛意,這種公開戀愛只要徵得家長同意就可以結婚,西江苗族博物館,主要展示苗族文化、習俗、藝術,文物等,黔東南州目前在西江打造成一箇旅遊品牌所以西江的基礎設施十分齊全,政府的一些政策在提高苗族同同胞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爲旅客們提供了便利,好了欣賞了這麼多的苗族建築和多彩的苗族風情以及他們深遠古樸的歷史文化想必大家收穫頗多,那麼我們的西江之行就到這結束了,相信大家對苗族文化都有了一一定的瞭解,歡迎大家再次到西江來旅遊,再次爲大家服務。
有關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的導遊詞範文 篇2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km,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60km。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據統計,在清朝咸豐年間(1720xx年)西江千戶苗寨有600多戶,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爲1040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戶,1997年爲1115戶。據20xx年的最新統計,西江千戶苗寨現共有住戶1258戶,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形爲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苗寨的主體位於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苗族同胞在這裏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在苗寨上游地區開闢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濃郁的農耕文化與優美的田園風光。由於受耕地資源的限制,生活在這裏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這裏的地形特點,在半山建造獨具特色的吊腳樓,上千戶吊腳樓隨着地形的起伏變化,層巒疊嶂,鱗次櫛比,蔚爲壯觀。這裏的苗族居民根據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在每個村寨的坡頭都種植了成片的楓樹林作爲護寨樹,成爲當地重要的自然景觀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東南苗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爲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擁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積澱,這裏的苗族建築、服飾、銀飾、語言、飲食、傳統習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較好。西江苗族過去穿長袍,包頭巾頭帕,顏色都是黑色的,故稱“黑苗”,也稱“長裙苗”。西江苗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這裏現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漢語言文字,儘管漢語言是西江苗族與外界交流的必備語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間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語。 在清雍正開闢“新疆六廳”以前,西江基本處於化外之地,地方事務多由自然領袖管理,與漢族地區有顯著差別,實行自主管理內部事務。西江苗族的自然領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頭”、“鼓藏頭”、“活路頭”等,不同性質的自然領袖其職責也不同,相互之間具有分工協作的性質,共同維護苗寨的安全與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領袖,每個自然地方下轄若干相互有密切聯繫的村寨,“寨老”是每個苗寨的最高領袖,“族老”則是某一家族的領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衆、學識豐富的人擔任,主要負責民間糾紛的調解、裁斷,“榔頭”主要負責刑罰,維持地方治安,“鼓藏頭”負責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動,“活路頭”則主持安排農業生產。其中,鼓藏頭和活路頭是世襲的,而其他自然領袖一般是羣衆選舉出來的。“議榔”是苗族社會爲了維護地方治安和社會秩序,由方老、寨老、榔頭等組織的羣衆議事會,以對內部的各種重要糾紛和外敵入侵進行商議、決斷。議榔大會一般每年舉行一次,如果社會安定,無爭無議,也可兩、三年舉行一次,遇外敵來犯時則臨時召開。西江的議榔一般是分頭在各寨子的風景林中舉行。清政府在苗疆實施“改土歸流”後,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方老、寨老等自然領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負責祭祀和生產的鼓藏頭與活路頭仍得以世襲保留。 長期以來,農業一直在西江千戶苗寨產業結構中佔據着絕對的優勢地位。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雖能養活生活在這裏的數千人口,人們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但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爲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遊景點,1992年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列爲全省首期村鎮保護和建設項目5個重點民族村鎮之一,20xx年11月“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在此掛牌,西江千戶苗寨的旅遊知名度不斷提高,前來觀光旅遊的遊客日益增多。近年來,隨着旅遊業的興起,西江千戶苗寨的後發優勢開始顯現,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帶來了新的契機。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爲主的多支苗族經過多次遷徙融合後形成的統一體。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九黎集團在向北擴張的過程中,與東進和南下的炎帝、黃帝部落髮生了劇烈的武力衝突,經過長時間的征戰,以蚩尤爲首的九黎集團在涿鹿地區被擊敗,蚩尤被黃帝擒殺。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開始第一次大遷徙,放棄了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退回到長江中下游平原,並於洞庭湖和鄱陽湖之濱建立了“三苗國”。隨着三苗部落的日漸強大,堯、舜多次對“三苗”進行征剿。舜帝即位後,“南巡狩獵”,對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進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區遷徙,其中被迫向西北遷徙的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於“羌人”,成爲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則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區遷徙,從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雲南東部、貴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撾、越南等地。而往西南遷徙的苗族先民則與楚人和睦相處,成爲後來“楚蠻”的主要成員。戰國時期,秦滅楚以後,一部分苗族背井離鄉,長途跋涉西遷,進入武陵山區的五溪一帶,形成歷史上著名的“武陵蠻”。到西漢時期,這部分苗族先民在這裏較快地發展起來,形成了與漢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勢力。 公元47年,漢王朝派出軍隊征剿“武陵蠻”,迫使苗族再次離鄉背井,一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一帶),一部分則南下廣西融水,後又溯都柳江而上到達今天的榕江、雷山、臺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數次大遷徙中,分化成了許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幾乎是同時到達貴州榕江,由於西氏族在榕江多處輾轉,到達西江的時間晚於柳氏族。西氏族到達西江的年代約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達以前,這裏已經居住着苗族“賞”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討”,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賞”氏族討來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達並定居在西江以後,陸續又有其他苗族分支遷來,形成以“西”氏族爲主體的苗族融合體。傳說西江有千年以上歷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間有着密切的關係。根據《林蔭記》中記錄的西江苗族子連父名的世系譜,從蚩尤到1732年間共有284代,說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後裔。清乾隆年間,清政府爲了管理苗疆,對苗族人民實行編戶定籍,強行取消了苗族子連父名的傳統,用苗名的諧音來定漢姓,目前西江境內苗族的蔣、唐、侯、楊、董、宋、顧、龍、陸、李、梁、毛、陳、金、吳等姓就是由此而來。春秋戰國時期,雷山屬牂牁國與且蘭國之邊地,戰國時屬大夜郎國,秦時屬象郡且蘭縣邊境,西漢時處且蘭、毋斂兩縣之間,東漢時屬毋斂縣,三國屬蜀國之牂牁郡轄之邊地,魏晉時期屬牂牁郡賓化縣境,唐朝時屬於羅恭縣,五代至宋朝屬夔州路紹慶府羈縻州,元初屬“管外苗族地區”,元朝中期屬湖廣省播州宣慰司,明屬管外苗族地區。從秦漢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區朝廷的設置雖有涉及,但郡縣制、羈縻州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極弱,甚至沒有直接治理,在歷史上多被稱爲“蠻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0xx年),貴州巡撫張廣泗開闢苗疆,設“新疆六廳”,置丹江廳,下轄丹江衛和凱里衛,西江屬丹江衛。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衛設置了分土司,包括黃茅嶺司、雞講司、烏疊司,雞講司就位於現西江西南附近的營上村,從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權的治理範圍。,丹江改廳稱縣,西江屬其轄內,1945年,丹江撤縣,西江改歸臺江縣管轄。1944年,置雷山設置局,西江復歸雷山管轄,改爲西江鎮。1950年,雷山設立縣人民政府,西江屬於第二區公所。1954年,建立雷山縣苗族自治區,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屬西江區,1959年,雷山、爐山、丹寨、麻江併入凱里大縣,西江屬於凱里縣的雷山片。1961年,恢復雷山縣,建丹江、西江、大塘、永樂四區、44個公社,千戶苗寨當時屬於西江區西江鎮。1992年,撤區並鄉後,千戶苗寨屬於西江鎮管轄至今。西江千戶苗寨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寨,雖然近年來不少村民外出務工或就地從事旅遊接待,但絕大多數居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仍然是農業生產,依然沿襲着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來源,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土豆、紅薯以及辣椒等。西江千戶苗寨已合併,根據原資料統計,各村的基本社會經濟狀況如下: 原羊排村:下轄12個村民小組,345戶,1308人,20xx年國內生產總值259.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0元,其中農業收入900元,勞務收入400元,旅遊收入210元。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346畝,其中水田1225畝,旱地121畝,農民人均佔有糧食412kg。原東引村:下轄7個村民小組,308戶,1318人。20xx年國內生產總值243.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爲1460元,其中農業收入810元,勞務收入470元,旅遊收入180元。現有耕地面積769畝,其中水田面積692畝,旱地77畝。農民人均佔有糧食381kg。 原南貴村:下轄8個村民小組,235戶,899人。20xx年國內生產總值159.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爲1458元,其中農業收入790元,勞務收入490元,旅遊收入178元。現有耕地面積640畝,其中水田面積564畝,旱地76畝,農民人均佔有糧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轄10個村民小組,397戶,1495人。20xx年國內生產總值230.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爲1380元,其中農業收入750元,勞務收入510元,旅遊收入120元。全寨現有耕地面積824畝,其中水田面積767畝,旱地57畝,農民人均佔有糧食366.5kg.西江千戶苗寨屬亞熱帶溼潤山地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1300~1500mm,年平均氣溫14~1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當北京、上海、廣州、重慶、長沙等城市炎熱難耐之時,這裏卻清涼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處。 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爲一斷層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過。谷地兩側山地並不對稱,相對高度達數百米。西南側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風,護衛着千戶苗寨千百年來寧靜的田園生活;東北側的山地則舒緩得多,鱗次櫛比的吊腳樓依山而建,順着地勢的起伏呈現出多樣的變化。苗寨東南側,是白水河長期側向侵蝕塑造成的一箇山間盆地,盆地雖然不大,卻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賴以爲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開墾爲梯田和旱地。西江千戶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喬木林。苗寨內的也東、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內零星分佈着小片的楓樹林,呈現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相對封閉的地形條件、和諧安寧的苗寨、清澈誘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蓋、成片的梯田景觀,構成了一幅優美的苗嶺山水田園風光,極具旅遊美學和開發價值. 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建築以木質的吊腳樓爲主,爲穿鬥式歇山頂結構。分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一般爲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底層用於存放生產工具、關養家禽與牲畜、儲存肥料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稱“階息”,主要用於乘涼、觀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築的一大特色。第三層主要用於存放穀物、飼料等生產、生活資料。西江吊腳樓不但造型美觀實用,而且在以下幾方面表現出很高的科學文化價值。 1、西江苗族吊腳樓源於上古居民的南方幹欄式建築,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這種建築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距今7020xx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的幹欄式建築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苗族最早的文明發源於長江中下游一帶,西江苗族就是傳承了這種古老的建築風格。20xx年,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西江吊腳樓結構嚴謹,建築工匠巧妙運用力學原理,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柱柱相連,枋枋相接,構成了三維空間的網絡體系。這種建築看似上實下虛,但牢實堅固,非常實用,在建築學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 3、一棟棟的吊腳樓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棟吊腳樓相連成片,形成一箇整體的環形,形成了單個吊腳樓所不具備的視覺效果。吊腳樓羣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爲一體,和諧統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腳樓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4、西江苗族將吊腳樓建在斜坡上,將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平地用於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節約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國當前人多地少的形勢下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5、西江苗族在建房時,對發墨、中柱、正樑有一套講究和禁忌,特別是上樑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因此,苗族的吊腳樓不但具有較好的美學和建築學價值,而且還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除了吊腳樓外,風雨橋也是西江千戶苗寨的重要建築之一。出於改善村寨風水條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慮,多數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風雨橋,以關風蓄氣和擋風遮雨。西江以前有風雨木橋,主要有平寨通往歐嘎的平寨風雨橋和南桂村關鎖整個西江大寨風水的南壽風雨橋。由於是木質結構,幾經修復又被洪水沖毀。現在西江唯一的風雨橋是連接大寨和西江中學的弓形水泥橋,是在過去風雨橋的基礎上恢復重建的,由於採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結構,使得風雨橋的堅實性和抵禦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雖然農業依然是西江千戶苗寨的主導產業,但在過去十餘年間,大量慕名而來的旅遊者陸續前來觀光,推動了西江旅遊業的發展。調查表明,除了本省遊客以外,前來西江旅遊的國內遊客主要來自重慶、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國各地,國外遊客主要來自美國、法國、日本、英國、西班牙和比利時等。由於旅遊接待設施不夠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遊遊客爲主,一般上午到達,下午離去。少部分多日遊的客人,主要爲前來寫生的藝術專業大學生和從事西江研究的專家學者。統計表明,在過去六年間,西江千戶苗寨的遊客數量持續增長。20xx年至20xx年0.75萬人、1.2萬人、2.4萬人、2.15(非典)、3.5萬人,20xx年猛增至7.5萬人,國外遊客也從20xx年的200人發展到20xx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戶苗寨已有苗家樂100餘家,旅遊商品店鋪30餘家,已經開發出的旅遊商品主要有銀飾系列、苗族服裝、刺繡系列等。隨着旅遊開發的深入,旅遊接待設施和旅遊紀念品的發展還有較大的空間。
有關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大家好,歡迎來到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我是你們的導遊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導,今天就有我來帶大家遊玩苗寨,希望大家玩兒的開心。
首先我來帶大家一起來觀賞一場由苗族人來演的表演,大家來看現在這裏正在表演的是蘆笙舞,它是吹蘆笙爲主。蘆笙由竹子做成,長短不一,越長聲音越粗,越低聲音越尖越細。一邊吹蘆笙,一邊有人伴舞。這種舞是在盛大的節日裏來表示歡樂的。下一個表演的是錦雞舞。表演的姑娘都穿着戴着一條一條裙襬的裙子,身戴銀飾。從身後來看,就像一支支五彩繽紛的錦雞,這種舞是在重要的節日中跳的。大家聽,現在正在吹的,是用一片茶葉吹出的聲音。誓舞人們辛勤工作的歌曲。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售景臺,從上面往下看是苗寨,村裏面都是最具特色的吊腳樓。吊腳樓依山靠水,結構爲三層。下層一般放的都是雜物。二層住人,而且最有特色的是美人靠。由於苗族姑娘都喜歡坐在上面刺繡,所以因此得名。第三層則是堆放穀物的地方。吊腳樓的建築技藝已經列入國家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我們的觀賞結束,大家可以四處轉轉,拍照,購物,六點在大門集合,祝大家遊玩愉快!
有關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的導遊詞範文 篇4
西江苗寨是中國僅有、世界無雙的千戶苗寨,素有“苗都”和“看西江知天下苗寨”的美稱,位於貴州省黔東南雷山縣東北36千米處。這裏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由東引、羊排、南貴、也東、水寨、平寨、也蒿、歐嘎八個自然村寨連接組成的, 約有1000多戶人家,所以稱爲“千戶苗寨”。西江苗寨依山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錯落有序,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狀如布達拉宮,呈現在西江。
西江苗寨環境優美,四面環山,相互擁抱,層層梯田連接雲天,這裏森林鬱鬱蔥蔥極目蒼翠,一條清澈見底的白水河呈S型穿寨而過,把苗寨一分爲二。苗家人在不足一公里的河岸上建造五座風雨橋又把東西兩岸緊緊相連。這裏的山總是與水相伴,這裏的水緊緊與山相依,戀戀不捨。這裏的山展示了苗家男兒的陽剛之氣,這裏的水體現了苗家姑娘漂亮和陰柔之美,這裏構成了一部既有陽剛之氣,又有陰柔之美的千古絕唱。
何謂西江?它是苗語“雞講”的音譯,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說到居住,不得不說雷山苗家的吊腳木樓吊腳樓,也叫“吊樓”,爲苗族(貴州等)、壯族、水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爲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於幹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幹欄有所不同。幹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爲半乾欄式建築。吊腳樓建築結構:三間正房,兩間偏房,分爲五柱、七柱、具有科學性、適用性和觀賞性。苗族木匠用一根線、一把直尺、一把斧、一把銼子、不用一釘一鉚、不要圖紙,全憑藉記憶的結構。在陡懸的石壁上立起一座座房子,使用壽命不低於三百年。
吊腳樓是苗族傳統建築,是中國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築形式,樓上住人,樓下架空,被現代建築學家認爲是最佳的生態建築形式。吊腳樓是苗鄉的建築一絕,它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吊腳樓的形成有歷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據建築學家說,苗族吊腳樓是幹欄式建築在山地條件下富有特色的創造,屬於歇山式穿鬥挑梁木架幹欄式樓房。從歷史來看,苗族的建築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團肇始於環太湖地區,他們參與了環太湖地區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創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發現證實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幹欄式建築。
雷山苗民造屋,都以修建吊腳木樓爲主。純木質結構,各寨民宅,大都於半山腰與偏坡間修建。延續唐宋以來風格,各代又有所改進,自稱格局。苗民多以支系家族聚居,以團結共同防備其他對抗實力的侵擾,且多聚居山區,宅基地勢有限,大多就地砌基,傍山而建,其屋半邊着地,半邊吊腳,即有不佔地之優勢,又具突兀之威,美觀大方之感。
大小寨子,順坡而居,層層疊疊,屋脊鱗次櫛比,十分壯美。修建吊腳木樓是十分講究的,有修成四角天井式或三方聯立式,自成天井口格,頗見大氣。一般的吊腳木樓,有四排三間或五排四間,各間寬敞,人居舒適。畜棚禽舍,一般都設在房側或房後,也有用樓腳圍棚立圈作飼養畜禽,既方便管理,又幹淨衛生。有的人家還在房後房邊建起一小棟專門囤裝糧食的穀倉,有的利用吊腳木樓邊搭架木板作曬場,白天曬些穀物或蔬菜,晚間還可納涼休息。
吊腳木樓的地基必須是把斜坡挖成上下兩層,每層進深各爲6尺多,各層面積約100平方米。上下兩層相差約4尺多,層與層之間的山壁和外層山體用石頭砌成。建房時,將前排落地房柱擱置在下層地基上,最外層不落地房柱與上層外伸出地基的樓板持平,形成懸空吊腳,上下地基之間的空間就成爲吊腳樓的底層,這就是所謂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腳樓特點。
凡蓋瓦的大屋房頂,屋檐造型十分講究,有的屋脊用瓦片搭成一雙對稱的飛禽形象,或放上數只泥塑飛鴿。有的能工巧匠,將屋檐鋸成波浪形狀的長板托起,檐底瓦和託板都塗白灰,使其輪廓分明,分外醒目。大多房子的所有吊柱之頭都鑿成齒輪圖案,以圖裝飾木樓,別具風格。有的以3間正房再搭一箇或兩個偏廈。總是配建對稱、高低合度。一棟房屋的周圍面積是90至150平方米,兩頭外間內房及偏夏的樓上樓下作臥室,也有用作廚房的,中堂是迎客間,擺長桌請客的用餐間,也是各家生活活動的主場地。
吊腳樓建築,最講究的還在中堂間邊也是前檐下中部方位上,裝上長3米到3.7米的美人靠,欄杆設置形式十分講究,整座房屋能因欄杆造型風格而生色。一般欄杆作凳高於足下樓板39至45釐米,拉桿高度在39至66釐米,欄杆是27至35條三指寬形如彎月的小方條,以6.6至10釐米間隔排列上下鑿孔對接固定,方紮在直徑20釐米左右的棱角橫柱上坐凳厚板在5至7釐米,寬30至35釐米。靠背欄杆下是平板精裝,乾淨清爽,氣派不凡。
含吊腳木樓在內的苗家古老民宅建築,各寨均有能工巧匠,有些工匠是祖傳了若干代的。新房奠基或砍伐首根選建房使用的樹木,請造房下墨線之主匠,都擇日而行之。立房時間更是講究,一般在打米過後過苗年期間秋冬時間立房,都擇吉日以圖日後吉利。有的村寨修造新房選擇中柱時,必須是向陽山的杉木、且木直、不斷尖。居宅朝向,也有講究,有坐南朝北,有坐西朝東,如有臨近水域之房,不能橫欄水向,房門對凹衝,不對山脊,在房的背脊也不能有兇山巨巖,等等。
西江苗寨內有五處民族活動場所:鬥牛坪,位於幹南飛和幹覺少;跑馬道,位於平寨河灘;鬥雞臺,位於幹覺少之上面平臺;蘆笙場,位於小學門前的兩個大壩子;烏嘎、東引、也冬、羊排、也好、南貴等村寨的大樹下,是青年男女“遊方”和對歌的場所。西江苗寨熱情好客,節日或平日,只要有客人到來,全家老爹都熱情接待。主人雙手捧來一碗碗香噴噴的米酒,敬客人喝,以示對客人的歡迎。若遇節日請酒迎客,禮節更是十分隆重。日常飲食常以酸、辣、甜等食品爲主。按季節備有酸菜、糟辣子、醃魚、醃肉、醃筍子、醃蕨菜等,特別是鮮魚煮酸湯,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凍魚以款待客人;苗族人民都喜歡上山採摘野菜,尤喜龍爪萊(蕨萊)。西江被人們譽爲“蘆笙的故鄉”。每年農曆六月“喫新節”,十月苗年“蘆笙節”,男女老少着節日盛裝,齊集蘆笙場,踏着歡快的蘆笙樂曲翩翩起舞。
有關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的導遊詞範文 篇5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千戶苗寨,是中國僅有的,世界無雙的千戶苗寨。1285戶苗家的木質吊腳樓依山而建,層層相疊,鱗次櫛比,氣勢恢弘。西江是苗語音譯,意爲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西江千戶苗寨由於聚居着衆多的苗族人,被譽爲“苗都”。在這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苗寨深處,隱藏着太多的傳奇和神祕。
外人來到西江,尚未進到寨內,無不爲其巨大的規模與恢宏氣勢所震撼:與其說這是個村寨,不如說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腳木樓組成的森林,自山頂直鋪到山腳,將整座山都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等到傍晚時分,寨子裏炊煙四起,彙集在半空中如雲如霧,那場景,就更加難以形容。寨子座落於河谷,四面羣山環抱,重巒疊嶂。源於雷公坪的白水河蜿蜒流淌,穿寨而過。河水將西江苗寨一分爲二,層層疊疊的吊腳木樓,從河兩岸依着山勢,迤邐向上展開,連綿成片的紅彤彤板壁,在陽光照射下,一片輝煌。
西江千戶苗寨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爲全省13個保護與建設的民族鄉鎮之一、被譽爲"苗族民族文化藝術館",是研究苗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有遠近聞名的銀匠村,苗族銀飾製作具有極高水平。苗族銀飾如大角銀、小角銀、銀冠、銀衣等的珍品大多出自西江。
西江鼓藏節(苗年),聞名四海,小節年年有,大節20xx年一次,鼓藏節集中展現苗族的蘆笙、銅鼓、銀飾、服飾、挑花刺繡、婚嫁喜慶、鬥牛、鬥雞、對歌、年飯等民族風情,售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最佳時機。苗寨,就像一箇現代的人走進一座歷史博物館,當 撫摸着那些歷史文物的時候,就想到咱們人類祖先的一種生存狀態
有關貴州西江千戶苗寨的導遊詞範文 篇6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西江苗寨位於貴州凱里的東南,從雷山路口折向東北,位於雷公山東北面,距州府凱里39公里。是全國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戶。所以稱爲“千戶苗寨”。[url]西江[/url],是苗語“雞講”的音譯,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爲苗族,自稱“嘎鬧”。西江苗寨位於雷山東北36千米處。這裏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戶苗寨四面環山,重巒疊嶂,梯田依山順勢直連雲天,白水河穿寨而過,將西江苗寨一分爲二。
西江苗寨,全寨苗族佔99%。黎平肇興侗寨有900多戶 人家、3800餘人,故有“侗鄉第一寨”之稱。全寨有5個家族,每個家族有一座鼓樓,共5座鼓樓、5座花橋、5座侗戲樓,這些極富侗族建築特點的建築物至今保存完好。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風味特色晚餐,席間接受苗家少女飛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樓美人靠(涼臺欄杆,苗家稱爲"美人靠")上觀千戶苗寨萬家燈火。還可以觀賞銅鼓蘆笙表演,晚上可宿苗家吊腳樓。
西江苗寨,全寨有溪溝四條,分別匯入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環繞寨腳而過,將寨分爲二:河北面是平寨、東引、羊排;南面是水寨、烏嘎、也好、南貴。河水灌溉沿溪的農田,流至掛丁河注入清水江。河上有一座水泥橋,溝通南北;還有一座公路橋。爲欄杆型水泥橋,是寨內老少憩息、聚會和留客的地方。橋邊竹林青翠,橋下流水潺潺。西江苗寨四周被楓香樹、杉樹和青松圍繞。
西江苗寨人民向來好客。節日或平時,客人來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熱情接待。主人雙手捧來一碗碗香噴噴的米酒,敬給客人喝,以示對客人的歡迎。若遇節日請酒迎客,禮節更十分隆重。日常飲食,以酸、辣、甜等食品爲主。按季節備有酸菜、糟辣子、醃魚、醃肉、醃筍子、醃蕨菜。鮮魚煮酸湯,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凍魚款待客人;還喜歡上山採摘野菜,龍爪菜(蕨菜)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種野菜。
民族服飾鮮豔奪目,花色品種多樣。女青年節日盛裝,頭戴銀花、銀梳,別簪銀角,包銀圍布片,戴耳環,項掛三至四隻花紐式銀項 圈;還有的着古式盛裝,穿大花便衣(衣角、衣肩、衣袖都訂上各式銀花片)、黑縐裙,外系二十四條花帶和大花圍腰;手上戴三四隻銀手鐲,全身打扮得銀光閃閃。
西江苗族婦女自幼喜歡繡花。有縐繡、平繡、疊繡和貼繡,龍以縐繡馳名。縐繡是用八股、十股或十二股花線織成各色花帶,然後繡上花、草、鳥、魚、蟲、獸等圖案,訂在衣領、衣袖、衣角、揹帶上,富於立體感。西江銀飾製作工藝精湛,馳名省內外。
西江被人們譽爲“蘆笙的故鄉”。農曆六月“喫新節”,十月苗年“蘆笙節”,男女老少着節日盛裝,齊集蘆笙場,踏看蘆笙曲起舞。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