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貴州的導遊詞(精選5篇)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1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風景點是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是中國第一在瀑布,也是世界上慕名的大瀑布之一。1982年11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審定,黃果樹瀑布已被列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黃果樹瀑布距省城貴陽市137公里,位於貴州省西部鎮寧縣和關嶺縣接壤處的打邦河支流的白水河上。從貴陽乘車到黃果樹,約需一箇半小時左右時間。

  黃果樹大瀑布已經到了,你們看,這就是早已聞名遐邇的中國第一大瀑布。 黃果樹瀑布高68米,加上瀑上瀑6米,總高74米,寬81米,夏秋洪水暴漲,瀑布如黃河倒傾,峭壁震顫,谷底轟雷,十里開外,也能聽到它的咆哮;由於水流的強大沖擊力,濺起的水霧可瀰漫數百米以上,使坐落在瀑布左側崖頂上的寨子和街市常常被濺起的水霧所籠罩。遊人謂之“銀雨灑金街”。冬春水小,瀑布便分成三五綹從岸頂上掛下來,遠遠望去,那潔白的水簾飄然而下,揚揚灑灑,如綢緞飄舞,如仙袂飄舉,如淑女浣紗……。

  數百年來,黃果樹瀑布的雄姿一直爲許多文人學者所驚歎。清代貴州著名書法家、“頤和園”三字的題額者嚴寅亮在“望水亭”題寫的對聯:“白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紅霞似錦,何需梭織天生成”,更是形象而生動地概括了黃果樹瀑布的壯麗景色。

  現在,我們來到了瀑布跌落處—犀牛潭。此潭乃因傳說有神犀潛藏水底而得名。有沒有神犀,誰也沒有見過,但潭水的神祕幽深,至今依然,任何人駐足潭邊,都會浮想聯篇。若是晴天的上午10時或下午4時左右,由於陽光的折射,你還可以透過瀑布衝擊時濺起的雨霧,看到從深潭中升起的七色彩虹,使你頓生雄姿蓋世,豔麗昭天之感。

  這個瀑布爲什麼起名叫黃果樹瀑布,而不叫其他別的什麼瀑布呢?據民間傳說,是因爲瀑布邊上有棵高大的黃桷樹,按當地的口音,“桷”與“果”讀音相同,所以人們就習慣稱之爲黃果樹,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很久以前瀑布附近的農民都喜歡種黃果,瀑布邊上就有一大片黃果園,因此就把這個瀑布稱之爲黃果樹瀑布了。

  與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大瀑布相比,黃果樹大瀑布雖然沒有非洲維多利亞大瀑布、北美洲尼亞加拉大瀑布、委內瑞拉安赫爾大瀑布那般寬闊、高深和雄偉,但是,黃果樹大瀑布自有它奇特之處,它是世界上處在喀斯特地區最在瀑布,也是最壯觀的瀑布。這個大瀑布就像是一塊奇異的磁 石,在它的地面、地下、水上、水中還吸附着一連串丰姿綽約的景緻。其中最神奇的一處,就是隱藏在大瀑布半腰的崖廊洞穴,由於洞外藤蘿攀附,水掛珠簾,故曰“水簾洞”。這是世界上其它大瀑布所沒有的奇特景觀。

  女士們、先生們,“水簾洞”已經到了,這個水簾洞全長134米,它由6個洞窗、3個股洞泉和6個通道所組成。根據中國神話故事改編的大型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水簾洞一場戲,就是這裏拍攝。 這是第一洞窗,它的位置最低,離犀牛潭水面僅40米,但洞窗則最寬大,有十幾米寬,位置在第一、二個瀑布中間,大水時兩個瀑布就連成水簾,將洞窗全部封住;水小時則次第拉開,從幾米到十幾米不等,閔像可以隨意開合的窗簾。 這是第二洞窗,它離第一洞窗僅4米左右。這是一箇靜謐的世界,號稱水晶宮。它是水簾洞的心臟部分,長11米,高9米,寬3米。路旁有一股泉水,清澈明淨,水長年保持在一箇水位。洞頂懸掛着許多鐘乳石,在麥稈狀鐘乳石上還有名貴的捲曲石。洞壁上還懸着數不清的石幔、石簾。 這是第三洞窗,它向外突出,很像陽臺。這個洞窗有1米高,3米長,外面圍有護欄,遊人站在護欄後面可以伸手摸到瀑布,所以人們把這裏稱之爲“摸瀑臺”。

  女士們、先生們,現在我們要遊覽的景觀是犀牛潭峽谷景觀。你們看,從犀牛腰往下,是一道一道相連的跌水,依次是犀牛潭、三道灘、馬蹄灘、油魚井等等。在這一連串灘潭中,爲首的自然是犀牛潭,它深17.7米,經常爲濺珠覆蓋,霧珠淹沒。只要有陽光,瀑布濺珠上經常掛着七彩繽紛的彩虹,隨人移動,變幻莫測。黃果樹瀑布爲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爲黃果樹瀑布地處喀斯特地區,是由水流的侵蝕作用造成的。當溯源侵蝕裂點到達上游時,河水沿着喀斯特裂隙沖刷、溶蝕、沖蝕、磨蝕,管道逐漸擴大,形成落不洞及地下河;當地表河注入落水洞後水量的比例逐漸增大,就形成了喀斯特地區特有的襲奪,在明流注入落水洞處,就形成落水洞式瀑布。隨着水流沖蝕及策略崩塌作用不斷加劇,暗河洞穴越來越大,於是沿地表幹谷發育了成串分佈的豎井及天窗,它們不斷擴大,歸併,垮塌,就造成了現今雄偉壯觀的黃果樹大瀑布和瀑佈下遊深切險峻的峽谷。 我希望諸位舉起你們的照相機,把黃果樹瀑布拍下來,留在你們的記憶中,宣傳給更多的人,因爲,黃果樹瀑布是中國的,同時也是屬於世界的。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2

  侗寨鼓樓羣分多柱和獨柱兩類:多柱即四根主柱十二根襯柱;獨柱即由一根中柱支撐,直立於鼓樓中央,直伸頂端,底層四根襯柱。不論何種建築 形式,其頂層均置放齊心鼓,故人們稱之爲鼓樓。鼓樓是由侗族自己的能工巧匠自行設計,沒有圖紙,數百根梁、柱、仿的盡寸全憑心中黔算。整體全系木質結構,以杉木鑿榷銜接,不用一釘一鉚,上下吻合,採用柱杆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造形 有三層、五層、七層、九層乃至十餘層不等。一般分上、中、下三個 部分。上部爲頂尖部,由一根鐵柱立於頂蓋中央,套上陶瓷寶珠,呈葫蘆型,猶如落尖,凌空而立。頂蓋多爲傘型,有四角、六角、八角形狀。

  中部爲層層疊樓,形似寶塔樓身。樓植有四角、六角、八角,每方糖角均爲翹角,並雕塑禽獸,神形兼備,校期如生。翹角層層疊疊,重棺而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極爲壯觀。植板上繪有龍鳳鳥獸、古今人物、花草魚蟲以及侗族生活風俗畫,玲攏雅緻,五彩絞紛。底部多爲正方形,樓四周設有木質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圓形大火塘。鼓樓建築獨特,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聯合國機構一官員稱讚說:“別具一格的侗族鼓樓建築藝術,不僅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瑰寶,而且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瑰寶”。鼓樓是侗寨團結吉祥的象徵,興旺的標誌,齊心的表現。

  因此,有侗寨即有鼓樓,或以房族修建,或幾個姓氏合建。全縣共有鼓樓321座。肇興侗寨的五座鼓樓,最爲集中,人們稱之爲“侗寨 鼓樓羣”;壩寨鄉青寨鼓樓是縣境內現存歷史最久的鼓樓:巖洞鄉述洞村的獨柱鼓樓,是目前僅發現且保存較完整的奇特鼓樓;肇興鄉紀堂村兩座鼓樓,造型最美,1982年2月13日被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且紀堂建樓高師最負盛名,凱里金泉湖八據、八 角、十七層、高三十三米的鼓樓和北京中華民族園、上海中華民族大觀園的鼓樓,都出自陸文禮等建樓高師之手。

  鼓樓多建在寨中央,與戲臺、歌坪相結合,是集會、議事、文化娛樂的好場所。鼓樓雄偉壯觀,裴聲中外,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黎平 侗鄉風景名勝旅遊生活中最溫馨的一章。它含着深情的微笑,代表 着一箇民族,屹立在錦秀中華的大地之上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早上哈!歡迎大家參加重慶航旅貴州旅遊團隊。我是大家此行導遊員木可。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壯美大瀑布 多彩貴州風 相信有很多人對貴州的瞭解始於那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的俗語;我想三千八百萬貴州各族人民不會認同,因爲它的描述與實際的貴州截然相反,“晚上下雨白天晴、公路同鄉處處平、人逢節日遍身銀”纔是真正的貴州。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實乃“中國之寶貝”。 根據“貴州”二字寫法,乃‘中、一、貝、州’,即‘中國的一箇寶貝之州’,一語道破貴州的奇特與珍貴。貴州究竟是一箇什麼樣的寶貝呢?它是天、地、人三者完美結合、和諧相伴的一箇大寶貝,是自然與人類文化的一片淨土。貴州的“天”—潔淨、溼潤、氣候宜人;貴州的“地”—由變化萬千的喀斯特奇觀構成;貴州的“人”—生活在多種文化環境之中,並且創造出絢爛多姿的文化與文明。貴州位於北緯24〃37′到29″13′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降水豐富、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在地球氣候變得越來越惡劣的今天,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人們飽受炎熱的煎熬、乾旱的折磨、洪澇的危害、沙塵暴的襲擊;自然災害正在大範圍地侵蝕人類的家園,可是在貴州這塊寶地上,它的天仍然是四季如春、三晴兩雨、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儼然一箇難得的大空調。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環境,造就了貴州種類繁多、覆蓋豐厚的綠色植被,演繹出“山山張家界、處處九寨溝”神奇畫卷,由此得到‘公園省’、‘空調省’的美譽,這正是貴州動人魅力之所在。 明初劉伯溫曾經預言:“五百年後看,雲貴賽江南。”雲貴以什麼來取勝江南呢?劉伯溫又說:“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貴州風光的集中表現就是那莽莽大山了。貴州屬高原山地,山地和丘陵佔據境內地土面積的95.2%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到過雲南的人,也許聽說過它的“十八怪”;這次去貴州旅遊,貴州也有八怪

  第一怪:石片當瓦蓋

  貴州的石頭很特別,層次清楚,能剝離出幾釐米厚的石片兒,用這些石片兒代替傳統的燒結瓦,雖面積不是太統一和整齊,但免去了燒製的耗費,且比瓦片結實耐用,何樂而不爲?

  第二怪:老太太上山比車快

  貴州的山很多,所以路也艱難,盤山公路在山上繞了一圈兒又一圈兒,即使再快的汽車,沿着盤山公路上山,也要一環一環的繞上去,路程自然是人們行走小徑的幾十倍,因而,等汽車繞上去了,即便是腳慢的老太太,也早提前到達了啊!

  第三怪:半邊房屋依山蓋

  安順龍宮景區就有許多依山而建的房屋,借用山體作爲後沿牆,巧借地勢,也省去了一面牆的石料,據老百姓講,這樣建屋還有冬暖夏涼的優勢呢!

  第四怪:山包兒獨立在

  貴州的山,尤其在黔西南、黔南等地,貴州的山都是獨立突兀的,只有山腳下是相互連在一起的,遠不象雲南的山巒,連接起來是同一個山脊那樣綿延起伏、峯巒疊翠,這可能就是山包兒獨立在的所在吧?

  第五怪:房頂上種菜

  這並非普遍現象,而是一種特殊的方式,就是條件好的居民在建造房子時,往往用水泥加固房頂,然後留有女兒牆,在女兒牆內鋪上好土,種些常用蔬菜,卻也落得個能不求人就不求人,豐衣足食般的感覺!

  第六怪:辣椒當成家常菜

  貴州地處高原山區,同時雨勤構成了完整的潮溼氣候,常喫辣椒可以驅寒強身吧?有時我就不明白,西北的大漠邊緣,在萬里夕陽中的居民也是凡食畢有辣椒,那他們是爲了什麼呢?也許惡劣的食品條件下,爲了下飯吧?貴州居民特別是苗、侗族除喜食辣外,更嗜食酸。當地諺雲:“三日不喫酸,走路打躥躥(意爲不穩)”。由此也衍生出兩道名菜:一是酸湯魚。製作時先將西紅柿、生薑等放入米湯中,存於瓦缸發酵,再加入多種中草藥及花椒、蔥、香椿等與魚煮之,湯鮮肉嫩,酸辣可口,食之胃口大開。二是虎皮辣椒,即將青椒置於火上烤後撕成條,拌以醬油等作料,裝盤上菜。

  第七怪:三個老鼠一麻袋

  這裏的老鼠當然指的是碩鼠,每個好幾公斤重的樣子,幾個就能裝一麻袋。

  不過,這個怪應該和雲南的三個老鼠一麻袋應該是如出一轍。

  第八怪:廁所隨身帶

  指過去廁所少,苗族人長裙,隨處可如廁方便。在貴州,苗、侗、布依等40多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民族風情異彩紛呈。婦女尤喜以銀飾裝扮,據說一箇苗族婦女全身所披銀飾品重達16千克。但在田間勞作時,則不戴飾品,下半身多穿裙(亦稱百摺裙)。當需“解手”時,隨時可蹲下,裙四下張開籠罩,宛若一天然廁所。

  還有聽到另外導遊所言:越醜越好賣(貴州天麻)樹皮當成藥來賣(貴州杜仲)酒香不飄國內飄國外(貴州茅臺)……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早上哈!歡迎大家參加重慶航旅貴州旅遊團隊。我是大家此行導遊員木可。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壯美大瀑布 多彩貴州風 相信有很多人對貴州的瞭解始於那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的俗語;我想三千八百萬貴州各族人民不會認同,因爲它的描述與實際的貴州截然相反,“晚上下雨白天晴、公路同鄉處處平、人逢節日遍身銀”纔是真正的貴州。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實乃“中國之寶貝”。 根據“貴州”二字寫法,乃‘中、一、貝、州’,即‘中國的一箇寶貝之州’,一語道破貴州的奇特與珍貴。貴州究竟是一箇什麼樣的寶貝呢?它是天、地、人三者完美結合、和諧相伴的一箇大寶貝,是自然與人類文化的一片淨土。貴州的“天”—潔淨、溼潤、氣候宜人;貴州的“地”—由變化萬千的喀斯特奇觀構成;貴州的“人”—生活在多種文化環境之中,並且創造出絢爛多姿的文化與文明。貴州位於北緯24〃37′到29″13′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降水豐富、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在地球氣候變得越來越惡劣的今天,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人們飽受炎熱的煎熬、乾旱的折磨、洪澇的危害、沙塵暴的襲擊;自然災害正在大範圍地侵蝕人類的家園,可是在貴州這塊寶地上,它的天仍然是四季如春、三晴兩雨、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儼然一箇難得的大空調。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環境,造就了貴州種類繁多、覆蓋豐厚的綠色植被,演繹出“山山張家界、處處九寨溝”神奇畫卷,由此得到‘公園省’、‘空調省’的美譽,這正是貴州動人魅力之所在。 明初劉伯溫曾經預言:“五百年後看,雲貴賽江南。”雲貴以什麼來取勝江南呢?劉伯溫又說:“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貴州風光的集中表現就是那莽莽大山了。貴州屬高原山地,山地和丘陵佔據境內地土面積的95.2%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到過雲南的人,也許聽說過它的“十八怪”;這次去貴州旅遊,貴州也有八怪

  第一怪:石片當瓦蓋

  貴州的石頭很特別,層次清楚,能剝離出幾釐米厚的石片兒,用這些石片兒代替傳統的燒結瓦,雖面積不是太統一和整齊,但免去了燒製的耗費,且比瓦片結實耐用,何樂而不爲?

  第二怪:老太太上山比車快

  貴州的山很多,所以路也艱難,盤山公路在山上繞了一圈兒又一圈兒,即使再快的汽車,沿着盤山公路上山,也要一環一環的繞上去,路程自然是人們行走小徑的幾十倍,因而,等汽車繞上去了,即便是腳慢的老太太,也早提前到達了啊!

  第三怪:半邊房屋依山蓋

  安順龍宮景區就有許多依山而建的房屋,借用山體作爲後沿牆,巧借地勢,也省去了一面牆的石料,據老百姓講,這樣建屋還有冬暖夏涼的優勢呢!

  第四怪:山包兒獨立在

  貴州的山,尤其在黔西南、黔南等地,貴州的山都是獨立突兀的,只有山腳下是相互連在一起的,遠不象雲南的山巒,連接起來是同一個山脊那樣綿延起伏、峯巒疊翠,這可能就是山包兒獨立在的所在吧?

  第五怪:房頂上種菜

  這並非普遍現象,而是一種特殊的方式,就是條件好的居民在建造房子時,往往用水泥加固房頂,然後留有女兒牆,在女兒牆內鋪上好土,種些常用蔬菜,卻也落得個能不求人就不求人,豐衣足食般的感覺!

  第六怪:辣椒當成家常菜

  貴州地處高原山區,同時雨勤構成了完整的潮溼氣候,常喫辣椒可以驅寒強身吧?有時我就不明白,西北的大漠邊緣,在萬里夕陽中的居民也是凡食畢有辣椒,那他們是爲了什麼呢?也許惡劣的食品條件下,爲了下飯吧?貴州居民特別是苗、侗族除喜食辣外,更嗜食酸。當地諺雲:“三日不喫酸,走路打躥躥(意爲不穩)”。由此也衍生出兩道名菜:一是酸湯魚。製作時先將西紅柿、生薑等放入米湯中,存於瓦缸發酵,再加入多種中草藥及花椒、蔥、香椿等與魚煮之,湯鮮肉嫩,酸辣可口,食之胃口大開。二是虎皮辣椒,即將青椒置於火上烤後撕成條,拌以醬油等作料,裝盤上菜。

  第七怪:三個老鼠一麻袋

  這裏的老鼠當然指的是碩鼠,每個好幾公斤重的樣子,幾個就能裝一麻袋。

  不過,這個怪應該和雲南的三個老鼠一麻袋應該是如出一轍。

  第八怪:廁所隨身帶

  指過去廁所少,苗族人長裙,隨處可如廁方便。在貴州,苗、侗、布依等40多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民族風情異彩紛呈。婦女尤喜以銀飾裝扮,據說一箇苗族婦女全身所披銀飾品重達16千克。但在田間勞作時,則不戴飾品,下半身多穿裙(亦稱百摺裙)。當需“解手”時,隨時可蹲下,裙四下張開籠罩,宛若一天然廁所。

  還有聽到另外導遊所言:越醜越好賣(貴州天麻)樹皮當成藥來賣(貴州杜仲)酒香不飄國內飄國外(貴州茅臺)……

介紹貴州的導遊詞 篇5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今天我們要去的旅遊目的地荔波樟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20–年與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同時被列入世界《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該景區位於貴州省南部的荔波縣境內,地處桂林—貴陽—昆明三角旅遊區內。整個景區以喀斯特地貌和樟江水系的水景、浩瀚蒼茫的森林爲主體,集瀑布、激流、暗河、湖泊、峽谷、溶洞、森林爲一體,融奇、幽、險、峻、雄、秀爲一爐,包括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及樟江田園風光帶等構成。此外,除了秀麗的自然風景之外,這裏還有着古樸濃郁、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融布依、水、瑤、苗等民族風情爲一體。

  今天我們主要要帶大家前往的是著名的小七孔景區以及樟江風光最爲秀麗的水春河景區。讓我們開始我們愉快的旅行吧!

  小七孔景區融山、水、林、洞、湖爲一體,以精巧、秀美、古樸、幽靜著稱。我們現在到達的就是小七孔景區的首站響水河。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條河就是響水河,爲什麼它被稱爲“響水河”呢,大家可以停下腳步靜靜地聽一下……大家是否聽到了響水河水聲隆隆?這是因爲小七孔景區內的喀斯特暗河明流,河牀爲層層岩石疊積,沿着山腳的公路朔流而上,響水河出現層層疊疊的落差,這段河牀全長1.6千米,落差就達110米,而跌水瀑布就多達68級,所以你們就能在數里之外聽到響水河的聲音,這也就是“響水河”名稱的由來。。。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坐橫跨在響水河上由條石砌成的七孔拱橋,就是我們著名的小七孔橋,又稱響水河橋。這座橋高5.5米,長40米,寬2.5米,建於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這座橋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可是荔波通往廣西南丹的重要交通要道,在橋畔原有一塊“萬古興橋”碑,刻有“羣山岩浪千千歲,響水河橋萬萬年”的詩句,可見這座七孔拱橋在當時人們心中的重要性。

  大家現在從古橋俯瞰水面,大家看見的水面清澈見底,猶如照鏡,大家可知小七孔橋下的這碧水就是奇特的“涵碧潭”,又稱“七孔塘”。之所以說它奇特,是因爲涵碧潭是響水河和樟江河交匯前一壩堵水而成,樟江水清,響水河更潔,大雨過後,樟江水變渾濁,可是響水河依然清澈如常,在兩河匯合處依舊涇渭分明,這可是喀斯特森林的特殊水文效應所形成的奇觀,這也是其最爲奇特的地方。大家看到的小七孔橋恰橫跨在這涵碧潭上,如玉帶纏身。清澈如鏡的潭水把羣山、古樹、橋景、綠蔭一併印入水中,倒影粼粼,波光爍爍,山水潭景,分外迷人,這也是令遊客留戀忘返的絕佳景緻,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現在我們到達的是龜背山原始森林,龜背山腳下就是響水河伏流出口所在。龜背山原始森林是典型的喀斯特森林奇觀的縮景。森林密藏,古樹參天,林中有許多珍惜樹種和奇花異草。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喀斯特奇特的森林奇觀,喀斯特水上森林。大家看到在這巖縫中盤結的樹根,不少樹根因爲激流的沖刷,裸露水面,奇形怪狀,而這種林水交融,互爲依存的奇景也是這裏之所以能夠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原因之一。這裏的喀斯特窪地森林,溪水潺潺,終年不涸。居住在附近的瑤族人,從這裏引清泉經4千米的路程,到瑤山鄉供人畜飲用,所以這裏的水源又被人們稱做“瑤池”。

  我們現在要到的地方是鴛鴦湖,之所以叫“鴛鴦湖”是因爲這裏有兩個水面相連的喀斯特盲谷湖,其中一顆布依語稱叫“王盤”,一顆叫“王瑪”,因爲兩湖並聯相依,如同鴛鴦雙棲,所以現在就稱其爲鴛鴦湖。湖面積約20公頃,水深處達30米,大家可以到鴛鴦湖乘船遊覽,去體驗樹影波光交織,山風、水聲、林嘯、鳥鳴相融的神奇景緻。

  現在,我們要去的是樟江風景最爲秀麗的一段——水春河,樟江是珠江上游源頭河流之一,從荔波縣城的時來大壩頂端入口,上朔水春河谷唯一的布依古寨長達6前面的河段,就是水春河。水春河段首至段尾,落差約100餘米,河兩岸絕壁夾峙,怪石突兀。大家往崖壁上看,是否看見崖壁上天然形成的奔馬和前方的綠毛龜?這象是凝固的浮雕,是喀斯特神奇

  景緻。我們乘船遊覽水春河而下,將看到兩個少數民族村寨,一箇是水扒水族村,一箇是水春布依村。水族村寨民風古樸,他們的居所依山傍水,而他們的酒文化、魚文化、木雕石刻更是別有風采,大家到時可以親自去體驗一下。布依村寨是水春河10裏峽谷裏唯一的布依族村寨。寨子裏有500多村民,房屋是杆欄式建築,那裏自然條件很好,就象一箇自己自足的“小桃花源”。另外,大家還可以在水春河漂流,水春河的漂流被稱爲“黔桂第一漂”,大家去體驗一下水春河漂流帶來的驚險和刺激吧!……

  這次的旅行就要結束了,希望大家能夠再來這美麗迷人的喀斯特旅遊勝地!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