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概況導遊詞(通用6篇)
大理概況導遊詞 篇1
大理古稱葉榆,是雲南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西漢漢武帝在大理設置郡縣;南詔國(738—902年)、大理國(937—1253年)在此建都,是當時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初設迤西道、大理府等。由於大理文物古蹟衆多、文化藝術豐厚,被譽爲“文獻名邦”、“西南的敦煌”。大理還是蜀身毒道及茶馬古道(即今滇印、滇藏公路)經由地,西亞、西南亞文化以及漢、藏、彝、白、納西、傣等民族文化在此交匯,形成歷史、宗教、文化、藝術的多元性、開放性以及寬和、兼容的文化特徵,有“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之稱。
1956年,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全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
南城門
前面這一座雄偉的城樓便是大理古城最古老的建築—南城門,它也是古城的正門。剛纔在214國道隔離帶的巨石上我們看到“雙鶴拓疆”四個大字,傳說白族的祖先是循着一對雙鶴的足跡來到這塊風水寶地的,意思是“大理是仙鶴開拓的疆土”,所以南城門又稱爲“雙鶴門”,雙鶴門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城門上巍峨的城樓被當地人稱爲“南門古樓”,斗拱飛檐、雕樑畫棟,是古代殿式建築的典型代表。城門上的“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遊大理時所題。南城門是大理古城的標誌性建築物,也是影視中上鏡最多的“大理古城標準像”,可不要錯過拍照留唸的好機會哦!
各位朋友,拍完照後我們馬上就要沿着皇城根進入“六朝古都”—大理古城遊覽。請看,眼前的這一段城牆氣勢宏偉、曲折蜿蜒,現存300多米,高8米,是1999年在原址上恢復重建的。
登上城樓,大理風光奔來眼底,古樸的城牆處處透露出王者的風範,這也是我們將其稱爲皇城根的主要原因。說到這,可能有的朋友就會問:剛纔你說的“六朝古都”不會是南京吧?其實我告訴您,我們大理也是名副其實的六朝古都。熟悉雲南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們雲南的彝族、白族都是有着悠久歷史的民族,從1000多年前的唐宋時期開始,先民們便已經在這塊土地上先後建立了獨立政治的南詔國和武俠小說中膾炙人口的大理國,再加上南詔國滅亡之後的三個小王朝和大理國時期的大中國、後理國,這幾個王朝都以大理古城爲都,所以說大理古城是“六朝古都”。
從公元779年到大理國滅亡前的500多年裏,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直到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跨革囊渡過了金沙江,翻越蒼山滅了大理國,將雲南行省省會遷移至今天的昆明。
大理古城的歷史
古城大理,原爲白族先民“西洱河蠻”所建築的“羊苴咩城”意爲羔羊之城。據清代學者解釋說,大理地肥水美,就連嬌弱的羔羊都能在這裏幸福地生長,可見大理自古以來便是一箇適宜人類居住的風水寶地。唐大曆十四年(779年)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把都城太和城遷到這裏,仿長安城格局建造南詔王都。重建的羊苴咩城方圓十五里,外城“六街三市”爲四方商賈所居,異國珍奇都在這裏交易。中間又築了方四里的內城,名爲葉榆城,爲南詔王室和文武大臣的住所。
南詔第十代王勸豐佑時期(824—859年),在城西南建立了“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萬人”的五華樓;城西北又建崇聖寺和千尋塔,延續到大理國時期才完成三塔全部工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國時,仍以羊苴咩城爲都城,並以“大理國”爲國號,改葉榆爲大理。“大理”一詞來源於南詔國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國號“大禮國”。“禮”與“理”諧音。段思平改爲大理國,有改革舊制、推行禮制、大治大理、富國興邦之意。此後,“大理”一詞便被沿襲成爲以洱海爲中心的白族地區的專有地名。大理城在唐宋500多年間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那個年代是古代大理城最輝煌的時期,據美國學者考證,公元1000年時大理曾爲世界上十四大都會之一,排名第十三位。當時奉行對外開放政策,大理成爲國際城市,被譽爲“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
如今的大理城,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南詔、大理國的都城—羊苴咩城西部的舊址上修建的。歷代曾經多次擴建、重修。大家看到的東(洱海)、南(雙鶴)、西(蒼山)、北(三塔)四座城門樓和部分城牆,按照當今國際上對古代文物的“修舊如舊”原則,已在逐步修葺,大體恢復了昔日的容貌。
白族居民
城內街道縱橫、井井有條,爲典型的棋盤式佈局,九街十八巷大都保留明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居民建築特點,顯得故意盎然。
白族居民特點:青瓦白牆、樸素大方、典雅別緻、崇尚文化。
所謂“三坊一照壁”,即每戶院內均有一正房,兩廂房;正房對面是一面牆壁。大理建房靠蒼山、面洱海,正房坐西朝東,每當下午至傍晚陽光照耀在這一牆壁上再反射到院內,把整個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稱“照壁”。所謂“四合五天井”,即由四方房屋組成,有四個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間的院落最大,每輛房子相交處各有一箇漏角天井,共四個,較小,故稱“四合五天井”。
蒼山十九峯十八溪間的鵝卵石,被聰明的白族人民信手拈來,壘牆築房,造就了民間所說的,大理有三寶,其一是“卵石砌牆牆不倒”的奇蹟。根據8世紀的《蠻書》記載,大理用卵石砌牆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的豐富經驗,已形成特殊的砌牆技巧。其要點是:大小搭配、錯縫壘疊、大頭像內、小頭向外、認真填塞、塊石砌牆角。技法包括:幹砌、夾泥砌和包心砌三種。有趣的是,剛砌好的卵石牆,用手掌拍打,會顫抖的才堅固耐久,於是有“新牆如豆腐”之說。另外還有哪兩寶?待會兒下了城樓,我帶大家細細看看去,慢慢道來,復興路穿過城門,回頭看,在城門後方還有佛龕,龕內有佛像,這是其他古城樓所看不到的,這些佛像是大力作爲“妙香佛國”的重要見證。
這條古色古香的街道叫復興路,它連接了南北兩座城樓,就像棋盤上的楚河漢界把古城一分爲二。它不但是古城的’“長安街”(古城最長的南北主幹道),還是古城的“王府井”(古城主要商業街)。街道兩旁店鋪鱗次櫛比,土特產和手工藝品讓你看得眼花繚亂,這裏終日熙熙攘攘、365天的熱鬧非凡,就怕你不花錢。扎染、草編、大理石;翡翠、木雕、金銀器;沱茶、乳扇、滷餌塊、雕梅、蜜餞、水泡梨,就看你喫的了多少,馱得動多少嘍?不過合適的提醒你一句,回家的路費可要留夠哦!不然“討個鶴慶婆,當做騾子馱”,你買再多的東西也要有人幫你馱了;當地的白族金花,不僅溫柔善良,而且能幹賢惠,只是連你也許都會被馱到她家去嘍!
大理概況導遊詞 篇2
大理州地處雲貴高源與橫斷山脈結合部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複雜多樣,點蒼山以西爲高山峽谷區。點蒼山以東、祥雲以西爲中山陡坡地形。境內的山脈主要屬雲嶺山脈及怒山山脈,點蒼山位於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北部劍川與怒江州蘭坪白族自治縣交界處的雪斑山是州內羣山的最高峯,海拔4295米。最低點是雲龍縣怒江邊的紅旗壩,海拔730米。州內湖盆衆多,面積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18個,面積共71.49平方公里。佔全州總面積的6.6%。盆地多爲線形盆地,呈帶狀分佈,從西向東排列爲6個帶。第四紀山嶽冰川遺址分佈於洱海以西,永平以北的高山區,大理點蒼山是我國最後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主要河流屬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紅河(元江)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條,呈羽狀遍佈全州。州境內分佈有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東湖、劍湖、海西海、青海湖8個湖泊。洱海位於大理市境東部,是雲南省第二大內陸淡水湖泊,風光明媚,素有“高原明珠”之稱,爲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大理主要自然風光旅遊景點/景區:雞足山 ·南詔風情島 ·劍川石寶山 ·大理雲景 ·鳥道雄關 ·洱源 ·劍川滿賢林 ·彌渡縣東山國家森林公園·天龍洞·百鳥朝鳳 ·雲龍天池·天池 ·雲弄峯
大理歷史悠久,文物古蹟衆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圍分佈甚廣,它們以古城爲中心,沿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呈線狀分佈。大理市現已確定不同級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並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鏡水環境優美,古樸典雅生意盎然,併成爲當地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三塔、太和城遺址(含南詔德化碑),省級元世祖平雲南碑、蒼山神祠、佛圖寺塔、喜洲白族民居建築羣……等文物古蹟,縱貫了唐(南詔)、宋(大理國)、元、明、清及民國等各個歷史時期。
大理主要人文古蹟旅遊景點:崇聖寺三塔 ·雲南驛古鎮 ·巍山古城 ·白族村寨周城(扎染之鄉) ·嚴家院 ·劍川木雕 ·千年白族村 ·雲龍太極圖 ·大慈寺火葬墓羣 ·虎頭山古建築羣規範化富貴花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箇以白族爲主的多民族地區。境內居住有彝、回、傈僳、苗、漢等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俗民情,絢麗多姿多彩的民族婚禮,風趣的掐新娘活動,意味無窮的取乳名和搶名習俗,一馱穀子換一馱梨的古樸交易,簡樸的回族葬禮,組成了特有的民族風俗“大觀園”。雲南白族有140多萬人,80%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是一箇能歌善舞的民族,繼電影《五朵金花》蟄聲中外之後,白族姑娘個個被中外友人統稱爲“金花”,白族小夥則被稱作“阿鵬”。金花、阿鵬們流傳着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從白文“山花碑”到現在還在演唱的三七一五句式的白族調和大本曲;有着各種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和集市,如:繞三靈、栽秧會、三月街等。
大理地方文化燦爛,民族風情濃郁。大理作爲數百年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爲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薈集,史籍文獻甚豐。加之,在當地佔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養歷來較高。因此,明、清以來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歷代以來人才輩出。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及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悠久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是中華文化鏈中一箇重要組成部分。白族人民從服飾、住居、婚嫁、信仰、習俗以及慶典節日,都充滿着獨特的民族情趣,這些濃郁的民族風情,增添了古城的歷史文化氣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歷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大理歷史文化名城同時榮戴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雙重桂冠。大理風景名勝區主要含蒼山、洱海、白族風情以及大理、巍山歷史文化名城。
大理概況導遊詞 篇3
大理市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政府駐地。大理市地處雲貴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作爲古代雲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時間長達五百餘年。1982年,大理被中國政府列爲第一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468平方千米。總人口61.40萬人(20xx年),有白、漢、彝、回等民族。大理市是以白族爲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全市轄10個鎮、1個民族鄉:下關鎮、大理鎮、鳳儀鎮、喜洲鎮、海東鎮、挖色鎮、灣橋鎮、銀橋鎮、雙廊鎮、上關鎮、太邑彝族鄉。共有20個居委會、109個行政村。市政府駐下關鎮。
境內有巍峨蒼山,浩瀚洱海,地勢西高東低。東是雞足山的南出山脈,海拔在2500~3000米之間;西爲點蒼山脈,平均海拔3782米,最高4122米;洱海是燕山造山運動時昆明凹陷地區產生的斷層湖泊,平均水深9米,海拔1973米。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071毫米,年均氣溫15.1℃。礦產資源有大理石、石灰岩、石英石等。
特產大理雪梨、蒼山綠茶、下關沱茶。214國道縱貫南北,320國道橫貫東西。1993年蒼山洱海被列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有歷代名勝古蹟70餘處,其中大理三塔、太和城遺址、南詔德化碑爲國家級重點文物;弘聖寺一塔、元世祖平 雲南碑、大理古城、白族民居建築羣等10餘項爲省級重點文物;州、市級重點文物有50餘處。
市內交通發達,通訊設施先進,境內鄉村公路基本貫通,水上運輸極爲方便;320、214兩條國道穿越市境,成爲連接滇西八地州陸路交通樞紐和借道通往四川、西藏、東南亞國家的橋樑;大理飛機場已建成通航,開通了昆明、天津航線;廣通至大理鐵路、"昆楚"二級汽車專用線的延伸段楚雄至大理一級汽車專用線和大理至麗江的準二級公路於1998年建成通車。
大理地勢西高東低,全市年平均氣溫15℃。農業主產稻穀、小麥、玉米、豬、牛、禽蛋等,特產有云南山茶花、蒼山杜鵑花、大理雪梨、下關沱茶等。目前工業主要集中於洱海南岸的下關鎮附近,有菸草、茶葉、食品、紡織等門類,盛產大理石。
位於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的太和村是古南詔國早期的都城,有太和城遺址,規模較大,是國家級文物。位於洱海西北岸的喜洲鎮則是白族居民的聚居地,當地的民族風情濃郁,民居頗具特色。位於洱海北岸的上關鎮古代爲大理古城的軍事屏障,境內遍植朝珠花,以“上關花”而聞名。此外,附近還有雞足山和巍山等景區。
大理概況導遊詞 篇4
大理古城有四個城門,均可參觀,也可在城牆上散步。據文獻記載,古城城牆規模壯闊,方圓十二里,城牆高二史五尺,厚二丈。城牆之上俯瞰大理,既可發思古憂情,又可品風花雪月。情侶登臨城牆的最佳時間是晚土,面對月朗風清的大理古城,求婚成功率直線上升。
大理古城古稱葉榆,又稱南詔,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
背靠蒼山面臨洱海的大理古城位於下關以北13公里,又名葉榆城、紫禁城、中和鎮,始建於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古城城牆高8米,周長6公里,外有護城河,四角有角樓,東西南北四方原來都有城門,現存的僅有南北兩座城門。古城內建築佈局保持着明、清的棋盤式風格,街道都是南北、東西走向,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有8條巷。
青瓦坡頂的白族民居遍佈大街小巷,白族民居多爲“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是每戶院內有一正房、兩廂房,正房對面是一面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民居四面都是房子,四個角交接處分別有四個小天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個天井。
清晨的陽光斜斜地照射在大理古城的石板街上,石板上淡淡地閃耀着青色的光芒。七八點鐘,晨霧還零散去,路邊的巷予口時不時有人擺着小攤子。賣花的大大都集中在大理博物館或者是文化館花園的門口,大理花多,馬蹄蓮、百合、玫瑰、野菊花……生活在古城裏的人們,早已經習慣了大理的一切,早餐時來上一碗豌豆粉再加上一塊餌塊,臉上帶着溫和的笑意,開始了這—#的生活。春天,蒼山積蓄融化,清洌的流求順着青石鋪就的街面緩緩流過;冬季,飄雪滿地,城牆磚縫中的衰草在肅殺的風中搖曳。這就是大理一年的人生。
大理概況導遊詞 篇5
古城又稱紫城,曾先後立國南詔與大理。唐大曆十四年(779),南詔王異牟尋從太和遷都羊苴咩城,當時的新都,便位於今日城西的三塔附近。當時的古城方圓十二里,城牆高二丈五尺,南北各設一門,四角還有角樓。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國時,仍然以羊苴咩城爲都城,並以大理爲國號。新中國成立初期,城牆被拆毀。1982年根據郭沫若手書集合成“大理”二字。
自大理園之後的500年,大理開始成爲雲南的一處新秀,什麼人都無法將它遺忘。元朝時,大理成爲雲南行省大理路總管府和太和縣治所。明洪武十五年(1382),大理衛指揮使周能燻修大理城,次年,措揮使鄭祥又將城的東南兩面加以拓寬。清代綠營時期,大理城是雲南提督衙門駐地。
雲南大理導遊詞3
各位朋友:
大家好!遊覽了大理古城,初步感受了此地人文景觀的深邃;現在我們去觀賞蒼山洱海,領略大理的山水之美。
首先,我們乘遊艇去洱海公園。洱海公園又名團山公園,位於下關城區東北2公里處的團山。它北臨碧波萬頃的洱海,西與蒼山南端的斜陽峯相對。南詔國時,這裏是國王的鹿苑。1976年這裏新闢爲公園,佔地1600餘畝。山上有動物園和苗圃花壇,廣植大理地區的各種名花異卉,是一箇很好的休憩遊覽之地。
現在遊船已到洱海公園臨海長堤,我們離船上岸,這是團山腳下的濱海遊覽區沿着270多級石階拾級而上,我們到達山頂。大家看,這翹角飛檐的樓閣是望海樓,檐下懸匾,上書:玉洱銀蒼”,黑底金字,蒼勁古雅,它是中國慕名畫家吳作人的手筆。望海樓是領略“玉洱銀蒼”的佳境,憑欄遠眺:東邊洱海浩瀚,一碧萬頃,西邊蒼山綿延,莽莽蒼蒼。
各位朋友,讓我們再次登船,到洱海中去遨遊。但我先要向大家介紹是卻是蒼山。先前,我們在大理城,在蒼山腳下的公路上,沒能很好地端詳蒼山雄姿。正如古人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洱海公園望海樓,視角偏斜,也只能看到蒼山末端。現在,隨着遊船不斷前行,我們眼中的蒼山是不是更真切些?有人說,橫斷山脈像一隻巨臂,從“世界屋脊”西藏高原向南伸到了雲南西部,蒼山就是這支世界著名山脈中雲嶺的一箇分支。
大理概況導遊詞 篇6
大理古城有四個城門,均可參觀,也可在城牆上散步。據文獻記載,古城城牆規模壯闊,方圓十二里,城牆高二史五尺,厚二丈。城牆之上俯瞰大理,既可發思古憂情,又可品風花雪月。情侶登臨城牆的最佳時間是晚土,面對月朗風清的大理古城,求婚成功率直線上升。
大理古城古稱葉榆,又稱南詔,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
背靠蒼山面臨洱海的大理古城位於下關以北13公里,又名葉榆城、紫禁城、中和鎮,始建於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古城城牆高8米,周長6公里,外有護城河,四角有角樓,東西南北四方原來都有城門,現存的僅有南北兩座城門。古城內建築佈局保持着明、清的棋盤式風格,街道都是南北、東西走向,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有8條巷。
青瓦坡頂的白族民居遍佈大街小巷,白族民居多爲“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是每戶院內有一正房、兩廂房,正房對面是一面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民居四面都是房子,四個角交接處分別有四個小天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個天井。
清晨的陽光斜斜地照射在大理古城的石板街上,石板上淡淡地閃耀着青色的光芒。七八點鐘,晨霧還零散去,路邊的巷予口時不時有人擺着小攤子。賣花的大大都集中在大理博物館或者是文化館花園的門口,大理花多,馬蹄蓮、百合、玫瑰、野菊花……生活在古城裏的人們,早已經習慣了大理的一切,早餐時來上一碗豌豆粉再加上一塊餌塊,臉上帶着溫和的笑意,開始了這—#的生活。春天,蒼山積蓄融化,清洌的流求順着青石鋪就的街面緩緩流過;冬季,飄雪滿地,城牆磚縫中的衰草在肅殺的風中搖曳。這就是大理一年的人生。
拓展知識:雲南省大理的特產有哪些
1.巍山紅雪梨
當地俗稱“冬雪梨”,有適應性廣,樹勢強健,抗逆性強等特性。成熟期在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耐貯藏,果實規整,果個大(300—400克),色澤豔麗,適口性好(甜脆、含水多)。曾以鮮、美、香、甜等特點獲雲南晚熟梨第一名的冬雪梨,盛產於馬鞍山、五印、青華以及大倉等彝族山區。
2.永平白鵝
永平鵝是雲南大理永平縣的特產。
永平縣有750多年白鵝養殖歷史,永平白鵝外形美觀、獨特,耐粗飼,抗病力強,抗逆性好,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是難得的地方優良家禽品種和畜禽遺傳資源。
3.南澗無量山烏骨雞
無量山烏骨雞爲地方優良品種,以大理州南澗縣和普洱市景東縣、鎮沅縣、墨江縣、景谷縣爲中心分佈”。南澗縣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清權介紹說,烏骨雞的皮、肉、骨和內臟均顯黑色,耐粗飼,抗病能力強,遺傳性能穩定,雞肉味好,蛋質佳,20__年被列爲國家畜禽品種遺傳資源名錄;20__年被評爲雲南省“六大名雞”之一。
4.雲龍矮腳雞
雲龍矮腳雞是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的特產。雲龍縣矮腳雞具有抗病力強,產蛋力高、肉質鮮嫩、性情溫順、對惡劣氣候環境和粗放飼養管理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等特點。雲龍矮腳雞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雲龍矮腳雞原名爲天登雞,根據原產地及品種特徵,現正式名稱爲雲龍矮腳雞。列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20__年6月2日確定爲國家級畜禽資源保護品種。
5.大泡核桃
大泡核桃(又名漾濞核桃、棉核桃、茶核桃、麻子),原產漾濞縣,現廣泛分佈於大理、麗江、怒江、保山、臨滄、楚雄、紅河、昆明、曲靖、景東、昌寧等州(市),以及貴州、四川等省份的部分地區,爲雲南和貴州早期無性優良品種,已有300多年栽培歷史。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