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導遊詞(精選8篇)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導遊詞 篇1

  第四展示主要成列史料名碑,這些碑石記述了明清兩代陝西人名的苦難生活和奮起反戰的歷史事實,並保存了地理繪畫等材料,其中有《黃庭堅詩碑》、《太極全圖》、《達摩東渡圖》、《達摩面壁》、《集字魁星點鬥圖》等等。《集字魁星點鬥圖》是清代陝西巡按馬德昭所畫,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以五品取士,每經首選一成爲“魁”。“魁”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對學府多築有魁星樓,來供奉魁星,以求金榜提名。碑上刻的形象是鬼一腳翹起託着“鬥”字,一腳獨立於鰲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筆直點“鬥”字,唐宋時期,皇宮大殿前置有石板,上雕龍和鰲的圖案,考中進士站在臺階下迎榜,而狀元則站在鰲頭之上,取“獨佔鰲頭”之意,同時“鬼字”又由儒家修養的八個字“正心修身,克己復禮”組成,意思是隻有按照儒家這個修養標準去努力纔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朋友們,由於時間問題,第五第六展廳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現在我向大家介紹一下石刻藝術。

  接下來各位看到的這一組石雕爲“昭陵六駿”。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爲了紀念他征戰時騎的六匹駿馬,由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主持設計並於唐貞觀年間十年完成。唐太宗親自爲每匹馬寫出讚語,遺憾的是“颯露紫”和“捲毛踻”1914年被美國文物販子盜走,現存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駿“特勒驃”、“青雕”、“什伐赤”、“白蹄烏”也在1918年的一箇夜晚被切割成塊,準備裝箱盜運,幸好被攔截了下來,所以我們纔有幸看到這四匹真品。四駿經歷了千年的風霜雨雪,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在它們身上,即記載着歷史的輝煌,也記載着歷史的恥辱。

  參觀了陵墓石刻之後,我們來看一下宗教石刻。絲綢之路的開通帶來了許多新的文化,而佛教也是隨着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從而開始了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漫長階段,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佛教風行,也就推動了佛教造像藝術水平的不斷精進。最後我們看到的這件雕像是唐代雕刻的老君像,是當年安祿山爲討好玄宗李隆基特命人在幽州范陽以一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是我國迄今爲止最大的漢白玉雕像,它原立於驪山華清宮的老君殿裏,是盛唐時期頂禮膜拜的道教造像,老君身穿開領道袍,正襟危坐於石臺上,神情莊嚴雍容,面相豐頤恬靜。底座三層,上面刻有變形的牡丹花和蓮花圖案,老君像的塑造不僅是統治者政治目的的需求,同時也體現出盛唐時期恢弘的氣勢。

  好了各位遊客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到次結束了,如果有興趣您還可以參觀其他的碑刻,但原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啓迪,知識的收穫。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導遊詞 篇2

  大家好!現在我們就來到了碑林。顧名思義,它的意思就是“碑石叢立如林”,這座博物館始建於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了。它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所以,人們又將其稱爲“石質書庫”。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恩所稱的石經包括:唐天寶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書寫的《石臺孝經》;以及唐開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的國子監太學內。唐朝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將長安城進行了縮小,致使石經棄於郊外。在許多人的建議下,韓建和後來的劉郇陸續將這些碑石移到了城內的文宣王廟內,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由於那裏地勢低窪,所以對保存經石不利。於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運大使呂大忠的組織下,又將那裏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碑林”一名始於清代。它收藏了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餘件,分佈在七個陳列室,八個碑廳和六座碑廊之中。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爲“碑林”和“石刻藝術室”兩大部分。博物館佔地面積31900平方米,陳列面積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羣。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謁孔子的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者,歷來被封建統治者所推崇。漢武帝就曾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按照中國歷來的建築制式,門都是朝南開的。而碑林的門卻是東西向的。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爲碑林爲孔廟舊址,按照中國古代的制度,孔廟的門都開在東西兩側,以示對孔子的尊敬。西門稱爲“禮門”東門稱爲“義路”。南面的門則封閉起來,叫做“塞門”。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中國有四大碑林,它們分別在陝西、山東、四川和中國臺灣,而陝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以碑石之多、價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歷史、文學、繪畫、雕刻、書法藝術愛好者,來西安而沒去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將會十分遺憾。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西安市三學街15號,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陳列爲主,並進行綜合陳列的歷史文化寶庫。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3000餘方,現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別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請大家盡情地欣賞一番碑林的藝術精華吧。

  【文廟的歷史沿革】

  各位遊客,前面已經說過,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來的,今天我們的遊覽也就主要分成兩部分。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參觀這裏就像是觀看主戲前的序幕。

  文廟就是孔廟,因唐代封孔子爲文宣王而得名,現在仍保持着孔廟建築的格調。遊客們還在車上時就能發現這裏是一片亭臺樓閣、雕樑畫棟式的古建築羣,不親歷這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環境,誰能相信在繁華的鬧市區競有如此幽靜的場所?

  全國大多數地區都建有孔廟,規模最大的要算山東曲阜的那座了。我們面前這座西安孔廟始建於宋徽宗趙信崇寧年間(公元1102—1120xx年),由唐長安國子監舊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移建於此,歷經元、明、清各代,屢屢修葺,依然保留着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經看到博物館門外南牆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陝西著名書畫家劉暉所書。牆根下那幾棵古槐有人說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曆史,被稱爲太廟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三學街—孔廟大門—木牌坊】

  橫在大家面前的這條路,叫三學街。三學街不長,卻能引發懷古之幽思,常令遊客流連忘返。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西安府轄的長安和咸寧二縣的學府,相繼遷移至文廟兩側,遂有一廟(孔廟)三學(咸寧學、府學、長安學)之稱。三學街的稱謂也就一直延續下未了。今天,這裏已成爲西安古文化藝術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寶、文物古玩應有盡有。

  各位遊客,游完三學街後步入博物館大門,向東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樓等遙相呼應,構成一幅別具風格的動人畫面。只要稍加註意,大家就會發現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個不引人注目的特點,即東西開門。其實天下孔廟無正門。無論大小,孔廟的整體建築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開南門,而開義路(東門)和禮門(西門)。全國所有孔廟都把塞門、泮門及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對稱地排在一條中軸線上,因爲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說是至高無尚。若開南門,便是不敬。

  孔廟裏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遠看就像高高的綵樓。它用12根紅木柱支撐,三層棋形鬥檐式木質結構,拔地而起,上面彩繪花紋圖案和二龍戲珠,是明代建築,也叫太和元氣坊。按當時規格建造法,本來應該把牌坊設在孔廟門外。這座牌坊是由西嶽廟遷建過來的,由於門外是城牆,選不出合適的地方,便只好 “屈就”在這裏了。

  【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兩廡】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進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已經看到中間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廟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謂泮池,就是半圓形的池子。古代稱學校爲泮宮;到清代,中舉稱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並在泮池洗筆。各位遊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線,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

  好了,我們已進入欞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欞星門始建於元代。東門額刻有“德配天地”,西門額刻有“道冠古今”。欞與靈通用。靈星爲星宿之名,是神話傳說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欞星門由二門改爲三門,中門書“文廟”二字,東西門不變。

  過欞星門後,人們便會發現孔廟裏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裏的這對華表均爲八棱形石柱,通高445釐米,周長163釐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於欞星門以北,屬於明代後多次翻建的古建築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爲祭孔人員熟悉儀規和整理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是孔廟裏不可缺少的建築之一,爲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

  【大成殿的得名來歷—建築歷史—魁星樓的興衰】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大成殿,這說明我們已經游到了孔廟正殿。“大成”取自《孟子·萬章章句下》“孔子之謂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猶作樂者,集衆樂之小成,而爲一大成也!”其意思爲,孔夫子好比樂隊指揮,能把演奏的內容融爲一體,變成大型演奏,故稱大成殿。

  據有關史料記載,大成殿始於宋代。這裏的大成殿爲底式建築,修建於明代。當時殿前有一大型露臺,周圍有欄杆,東、南、西面有石級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龍紋圖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可惜,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時,毀於一場無情的雷電之火。

  魁星,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興衰,俗稱魁星。一般應試得第一名者爲“魁首”或稱“魁甲”,即指狀元。舊時孔廟或學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樓,以祭掃魁星,祈求功名順利。

  這裏的魁星樓,建於明神宗朱栩釣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20xx年)。原樓於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毀。公元1986年,黨和政府據歷史資料,依原樓大小、高度及形體重建了魁星樓。此樓建在城牆上,顯得更加高大雄偉。

  【景雲鍾—七座碑亭】

  我們穿過戟門,在東側可以找到被稱爲天下奇物的景雲鍾。

  景雲鍾,鑄於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公元720xx年),故稱景雲鍾,也叫景龍觀鍾。此鍾高2.47米,重約6噸,用銅5000多公斤,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銅鐘之一。它由25塊銅模鑄成,遊客走近仍能看出銅鑄彌合的痕跡。鐘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爲銘文外,其餘均飾以各種不同的動物和飛天,造形生動而形象。32枚鍾乳像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均勻地佈於鐘身各處。據說它們具有裝飾鐘錶面和調節音韻的作用。

  鐘上銘文共18行292個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祕玄妙和對景雲鐘的讚語,還談到此鐘的鑄造經過。

  唐睿宗李旦鑄鐘,是爲了紀念他的哥哥中宗李顯。李顯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三、四子,這兩人都做過短時間的皇帝。唐代興建的鐘樓,毀於戰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樣觀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層高的鐘樓,懸鐘子上層中央,早晚敲鐘報時。這座鐘移到陝西省博物館後, 1964年參加了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鍾展,被選入世界名鍾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第一聲鐘響,即是景雲鍾鐘聲的錄音;西安電報大樓的方形大鐘報時的鐘聲也是景雲鐘的錄音。

  各位遊客,我們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廟。最後大家數一數,從載門到大成殿的路兩側總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狀相同。這些碑亭建於清朝歷代,因爲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動大軍,與西北地區的分裂割據勢力作戰,每平定一處,皇帝就親書慶功碑一座,豎立在這裏。由於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級規定,每個碑都加蓋碑亭。這些亭子在兩側是對稱的,惟前院有一單列,原因是建到這裏時,清王朝衰敗了,再也沒有豎碑和建亭的機會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開始參觀博物館的第二部分,即聞名還逐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爲何如此出名?主要原因在於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謂唐代石經,包括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石臺孝經》和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晦等人書寫的《開成石經》等。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長安城務本坊國於監大學內(今西安城南文藝路一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衆多的志士仁人,爲西安碑林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碑林的創始人是北宋龍圖閣學士呂大忠,是他親自主持設計,基本形成了以《石臺孝經》、《開成石經》爲主的碑林陳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當推唐代的韓建,是他把棄於郊野的唐石經第一次遷移到尚書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還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經遷入城內。兩人爲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金元時期的任佐,捐錢籌劃碑林整修工程;明代金石學家費甲鑄爲防止碑林拓印受損,摹刻充實碑林。還有大家熟悉的民國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捐給碑林《漢熹平石經殘石》,使碑林第一次有了漢代碑石,而這碑石,是目前發現的最大。字數最多的珍品。土堆成山,水積成川,碑林就是經過歷代中國人的辛勤努力,才成爲今天的文化藝術寶庫,當大家欣賞到這一塊塊來之不易的碑石,會產生怎樣的感想呢?

  【碑亭及《石臺孝經碑》—第一室《唐開成石經》—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西安碑林廣場。大家已經看到一座紅柱綠欄雙飛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兩字傳說是林則徐寫的。亭內豎立着唐玄宗的《石臺孝經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釋並書寫,由宰相李林甫、國子祭酒李齊古主持,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鐫刻而成的御碑。整座碑是由高590釐米,寬120釐米的4石結體而成。碑冠、碑身、碑座,共用 35塊巨石組合。碑文用隸書書寫,字體雍容爽朗,端莊大方,很值得遊客們觀賞、臨摹和研究。碑冠上雕刻神龍,碑座上線刻雙獅和卷草紋飾的三層石臺壘起,顯得莊重魁偉,氣象不凡。據說當年碑刻好後,李齊古把拓本呈給唐玄宗過目,唐玄宗又寫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當我們來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時,會有一種進入巨大的石質書庫的感覺,因爲這裏陳列着中國目前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經刻石。

  在印刷技術還不發達的唐代,爲避免士子們在學習時傳抄的錯誤,並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經爲範本,立於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大學內。由於這套石刻經書刻於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稱《開成石經》其內容包括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的《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左傳》、《公羊傳》、《轂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13部經書。前12經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釐米,寬83釐米至99釐米不等,共65.0252萬字。如215石至222石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言行的一部專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關於政治、教育、文學等方面的言論,由孔子的再傳弟子編輯於戰國時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學說的珍貴資料。說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書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不知道遊客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

  參觀第二室時,大家一定會奇怪:怎麼在這體現中國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會出現刻有外國文字的碑石?其實在西安碑林中,刻着外國文字的碑石有好幾塊,最爲著名的就是眼前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高279釐米,寬99釐米,共32行,每行62字。“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泛稱。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脫裏派的中國稱呼。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傳到長安。此碑立於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是由景教僧景淨述事,呂秀巖書寫。看到這裏,大家是否能體會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淵源呢?

  【盛唐書法名家顏真卿】

  各位遊客,不知道在你們之中是否有書法愛好者?大家應該知道,中國初唐有四位大書法家,他們分別是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他們是二王(王臺之、王獻之)書體的繼承人,然而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應該是盛唐時期的顏真卿。

  如果說西安碑林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百花園,那麼顏真卿的書法則是一朵爭奇鬥豔的奇葩。顏真卿是怎樣一箇人?他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師等職,爲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稱“顏平原”。他一生爲人剛毅正直,屢遭權奸陷害與排斥,最後爲維護唐朝統一,以身殉國,被人尊稱爲 “顏魯公”。顏真卿善楷書和行草,他博採衆家之長、獨創自己風格的書法藝術,把民間醞釀已久的書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有70多種,在西安碑林這座書法藝術的殿堂裏,陳列的顏真卿真跡有6處。如第二室中的《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爲千福寺和尚楚金一書寫的墓碑,44歲時書寫。其特點是字體端正,蒼勁有力,結構嚴密,更多地保留了晉和初唐楷書的風格。還有揮灑自如的《顏氏家廟碑》、勁挺豁達的《爭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渾厚雄健的《臧懷恪碑》、氣勢磅磅的《郭家廟碑》、豐潤飽滿的《顏勤禮碑》均在第三室。遊客們可以根據顏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去體會、去感受。

  【諸遂良、王羲之與《大唐三藏聖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第二室,各位遊客已經看到有兩通位後三藏聖教序碑》。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跡;一通是唐代大書法家請遂良的手筆。來過西安旅遊的人還知道在離此不遠的大雁塔上還有兩通碑,一通是《雁塔聖教序碑》;另一通力《雁塔聖教序記碑》。遊客們會問,古人爲什麼要堅那麼多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呢?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又怎麼能爲唐人書寫碑文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碑文內容。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裏的唐三藏可謂家喻戶曉,其實這小說的主人公還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師。玄奘法師曾於貞觀三年(公元620xx年)一人離開長安去印度,沿絲綢之路長途跋涉,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甚至冒着生命危險,先後共在外20xx年。當他滿載657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城時,唐太宗非常激動,爲表彰他的印度之行,親自撰寫“三藏聖教”的序文和記,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的碑文內容。

  現在我們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時曾任中書令、詩書等職,爲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託身後大事於他,可見這位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話遂良不同於一般大書法家。只是他後來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爲後,被貶爲愛州刺史。請遂良寫的位唐三藏聖教序碑》共有兩處3 通,一處是鑲在大雁塔臺上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另一處就是眼前這通《同州三藏聖教序碑》了。那麼遊客看到這裏會問:褚遂良爲何要寫3通聖教序碑呢?傳說,唐太宗時期,李世民令褚遂良當場書寫《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事後,請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書寫碑文過於拘謹,現場發揮得不夠理想,便又重寫了一通《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世稱《同州三藏聖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會稽山陰,初任祕書郎,後任徵西參軍、江州刺史等職,官到有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的《蘭亭集序》是勝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傳。據說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曾下令由國庫出重金購買王羲之真跡,經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寶有2200餘件。所以,歷史上曾有唐太宗騙取《蘭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至於王羲之爲唐人寫碑與唐太宗崇佛和愛王羲之書法有關。唐弘福寺沙門和尚懷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書法家。爲了使皇帝寫的碑文和王臺之的書法珠聯壁合,經久傳世,懷仁決。小集字勒石成碑。這時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條件是有大量王體真跡。爲此,懷仁和尚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花費巨大代價,歷經20xx年才完成這通特殊的豐碑。

  各位遊客,西安碑林的參觀到此結束。有興趣的話,您還可自由遊覽其他碑刻,但願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啓迪、知識的收穫。謝謝!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導遊詞 篇4

  西漢時期,厚葬風氣極盛,在貴族階層中“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很強。他們生前的生活場景和寵幸愛慕的東西雕刻於墓室以盡人間之樂。漢代畫像石便是在這種厚葬風氣中逐漸產生的。石刻藝術室陳列的漢畫像石大多出土於陝北。內容除少數神話故事外,其餘的大量取材於現實生活,如牛耕、狩獵、樂舞,貴族生活等。漢畫像石記載了大量的歷史史實。因此,它們既是藝術創作又是歷史記錄,爲研究東漢社會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牛耕圖》是漢代畫像石的代表作,畫面上有一人雙手扶犁,前面有兩頭牛拉着,兩頭牛的牛頸上有一橫槓,這就是二牛擡槓的耕作方法.漢朝時農業的耕作水平已經是很高的了.在陝北地區共出土漢代畫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館收藏有133件。隋唐時期的陵墓石刻在這裏陳列的有獻陵石犀和昭陵六駿。我們現在所看到地這尊石雕是獻陵石犀,它原來位於唐高祖李淵的獻陵前,刻於公元635年,重10噸,是用整塊巨石圓雕而成。這種犀牛的品種非常奇特。大家來看,它頭上沒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圓包,因此叫做“圓帽犀”。這種犀牛原產於東南亞一帶,現已滅絕。據史料記載,唐初,林邑國,也就是今天越南順化一帶,以這種犀牛向唐王朝進貢,李淵非常喜歡。建造獻陵時,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於陵前。這一石雕注重寫實,結構勻稱,比例準確,顯然是以活犀牛爲“模特兒”,使人感到它溫順馴服,憨態可掬。

  接下來各位看到的這一組石雕爲“昭陵六駿”。它是原先置於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壇兩側廡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駿,指唐太宗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曾經騎乘作戰的六匹駿馬。相傳六駿圖形出自於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原先畫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題銘的四言贊詩,是由歐陽詢書寫的,由於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了。唐太宗營建昭陵時,詔令立昭陵六駿的用意,除爲了炫耀一生的戰功外,也是對這些曾經相依爲命的戰馬的紀念,並告戒後世子孫創業的艱難。六駿採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和戰爭中身冒箭矢、馳聘疆場的情景。每幅畫面都告訴人們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由於六駿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國人的注意。1914年,美國人畢士博勾結陝西軍閥陳樹藩將六駿中的兩駿盜運美國,現存於美國費城賓夕尼亞大學博物館內。這兩駿便是拳毛弧與颯露紫。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兩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與颯露紫的複製品。1918年,他們又再次來到中國,企圖將剩餘的四幅砸成數塊再次裝箱運走,被人們發現攔存了下來。所以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四幅殘損的浮雕。它們雖然是殘缺的,但卻是真品。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導遊詞 篇5

  唐景雲鍾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銅鑄造,重約6噸。鐘身爲三格,最頂端蹲有蒲牢,鐘身分別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雲、鳳凰、獅、牛、鶴等紋飾及32枚鍾乳,既裝飾了鐘錶,又起到調節音韻的作用。鐘身正面鑄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書的駢體銘文292字,是李旦書法僅遺於世的絕少手筆。景雲鐘的鐘聲悅耳動聽,渾厚悠揚,咱們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鐘聲就是用景雲鍾錄製的。

  我左手邊是另一件國寶級文物,大夏石馬。大夏是少數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箇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於當時的戰亂,大夏國遺留下來的文物極其稀少。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巨石馬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現在請大家看遠處的這個巨大的匾額,上面書寫着“碑林”二字。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碑”字少了一撇。那麼爲什麼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箇錯別字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徵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是因爲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爲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大家眼前屹立的這通高大威嚴的石碑,便是《石臺孝經》。《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撰的講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爲此碑作釋作序並書寫,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來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塊巨石組成。所以此碑顯的是頂天立地氣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稱。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導遊詞 篇6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 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這裏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彙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西安碑林博物館(ForestofStoneStelesMuseum)是陝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誌及石刻爲主,成爲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個號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於本館。陳列由碑林、石刻藝術和其它文物展覽三部分組成,共12個展室。現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藝術室和4座文物陳列,陳列面積達到4900平米。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導遊詞 篇7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這裏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彙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石刻藝術館

  新石刻藝術館以"長安佛韻"爲展陳主題,共展出約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長安佛教藝術的最高水平。陳列分爲造像碑區、造像區、大型造像區,全方位闡釋了長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樣式和藝術風格。20xx年,"長安佛韻"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新石刻藝術館榮獲"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於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經金、元、明、清、民國曆代的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現收藏自漢代至今的碑石、墓誌4000餘件,數量爲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xx多年。

  孔廟

  西安孔廟唐時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附近。宋代幾經搬遷,崇寧二年(1120xx年)虞策將文廟、府學最終遷建於"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址。保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欞星門、華表、戟門、碑亭、兩廡多爲明清建築。

  第xx屆西安碑林國際臨書展

  11月16日,"第xx屆西安碑林國際臨書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東西臨展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日本臨書作品97件(組),是從五百多件臨帖書法作品中評選出的優秀獲獎作品,包涵了真草隸篆各種書體。

  碑林石刻藝術室

  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室建於1963年,匾額爲陳毅元帥所題,展陳內容主要爲自漢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東漢雙獸、漢畫像石磚、唐李壽石槨及墓誌、昭陵六駿等,雕刻手法多樣,風格各異,是不同歷史時期石刻藝術中的精品。

  第一展室

  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0多萬字,用石114方。清代補刻的《孟子》也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這些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當時爲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爲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以供校對。《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第二展室

  陳列書法名碑,以唐代爲主。內容上,《大秦景教流傳中國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書法價值上,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褚遂良《同州聖教序碑》、歐陽詢《黃甫誕碑》、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張旭《斷千字文》、柳公權《玄祕塔碑》,以及僧懷仁集王羲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顏真卿《多寶塔碑》、《顏家廟碑》等,無一不是從古至今書法愛好者學習的範本。其中僧懷仁花費20xx年心血,從內府藏王羲之墨跡中集字刻成的《聖教序碑》,再現了書聖王羲之秀勁超逸的書風,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記,頌揚了卓越的佛學家玄奘,又有玄奘寫的謝表及心經,被譽爲了"三絕碑"。

  第三展室

  陳列是由漢至宋代的各種書法字體名碑。篆書有唐《美原神泉詩序》等,隸書有漢《曹全碑》等,楷書有唐《臧懷恪碑》等,行書有唐《慧堅禪師碑》等,草書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懷素千字文》、張旭《肚痛帖》等,都是馳名中外的書法瑰寶。

  第四展室

  陳列的是宋至清代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的詩文書跡,以及明清時期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碑石。還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種線刻畫,其中宋刻《唐太極宮殘圖》、《唐興慶宮圖》,清刻《太華山全圖》、《關中八景》等,對研究古代建築和旅遊勝蹟都有參考價值。

  第五展室

  陳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許多碑石記述了修廟、記功、撥田、贍學、修渠等內容,是研究當時社會和地方歷史的資料,並且在書法藝術上也有一定價值。

  第六展室

  陳列的石碑,除少數是元、明人士的詩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詩詞歌賦。其中元趙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則徐所書的石碑等,都是難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

  陳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祕閣帖》復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兩面,其內容有歷代封建帝王、名臣及書法家的各種字體,更有王羲之和王獻之的草書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西安碑林博物館文物導遊詞 篇8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現在就由我帶領大家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

  好了,現在大家所處的位置就是有‘石質書庫’美譽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了。

  走進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廟的舊址,這裏保存着太和元氣坊、泮池、欞星門、戟門等孔廟建築。

  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式建築羣。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自古孔廟無南門,禮門儀路兩邊開。所以孔廟的門開在東西兩側,西門稱禮門,東門稱儀路。走進去之後映如我們眼簾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氣坊,它是在明萬曆年間有皇族資助400兩黃金建造而成,牆外側刻有由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的“孔廟”二字。一會我們參觀完出了博物館大門就能看見了。

  好了,轉過身來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個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孔子提倡學無止境,學問永遠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也不可能成爲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纔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那今天我們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過泮橋所看到的這個門叫欞星門,門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時爲兩扇門,到了清代改爲三個門。每個門的門額上刻有文字,中門額書“文廟”,即孔廟,東門額刻“德配天地”,西門刻“道冠古今”。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話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欞星,給門起名欞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過去,進出這三個門有着嚴格的規定,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供工作人員出入的。大家遠道而來參觀,當然算是貴賓,所以我們從中門進入。

  過欞星門後,人們便會發現孔廟裏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裏的這對華表均爲八棱形石柱,通高445釐米,周長163釐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於欞星門以北,屬於明代後多次翻建的古建築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爲祭孔人員熟悉儀規和整理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是孔廟裏不可缺少的建築之一,爲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

  好了,關於孔廟的內容我就講到這裏。現在請大家隨我看兩件國寶級文物,它們分別是唐景雲鍾和大夏石馬,現立於戟門內的左右兩側。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