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導遊詞(精選8篇)

黃帝陵導遊詞 篇1

  黃帝陵相傳是華夏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陝西省中部黃陵縣鄉南的橋山頂上。

  本始社會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領,是首創中華民族文亮的先人。他用玉做兵器,制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造制了文字,其臣大撓造制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造做了樂器。中國厥後能巍然屹立於全國四大文亮今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沒有合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初次同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進史籍。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東巡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升。它對黃帝說:“您的使命已經完成,請您以及我一塊女死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公民聞訊從大江北南趕去,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敦慌忙下,西北地區,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幾回再三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來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爲陵。這等於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去。但是也有人說,黃帝逝世後就安葬在橋山。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陵廟的行爲,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合始了。從孔子,孟子的文章中以及他們與學生對話語錄中,已經得到證實。據《呂氏春秋·安葬篇》、《七國考》、《山海經》這些今史乘籍記載:“墓設陵園”在秦代合始形成一種造度。黃帝陵園最早修於秦代。秦同一六國後,又劃定天子的墳墓一概稱做“陵”,日常庶民墳都稱做“墓”。漢代又劃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劉邦修立大漢後,漢朝早期就在橋山西麓修起“軒轅廟”。唐代宗大曆五年至大曆七年,對軒轅廟舉行了用時兩年重建擴修,並栽植柏樹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合寶兩年,因沮河水連年腐蝕,橋山西麓經常發生發火崖塌水崩,威脅廟院存亡,地方官員上書朝廷,宋太祖趙匡胤升旨,將軒轅廟由橋山西麓遷移橋山東麓黃帝行宮。這等於當今人們前去拜謁的軒轅廟。在來後的元,亮,清各朝和辛亥革命先後直至當古,都對黃帝陵廟舉行過多次建繕以及擴修。

  千百年去傳播在當地民謠說:

  漢朝立廟唐擴修,到了宋朝把廟遷,

  沒有論誰去坐皇帝,登基都沒有忘先人。

黃帝陵導遊詞 篇2

  陝西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被稱爲中華第一陵,是民族聖地。千百年來,每逢清明,來此拜謁祭陵的人絡繹不絕。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點)。

  黃帝陵,地處黃陵橋山,沮水環繞,羣山環抱,古柏參天,四季青翠,環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個大字。祭亭後的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長48米。陵墓前數十米處有一高臺,相傳漢武帝徵朔方還,來這裏祭奠黃帝,築臺祈仙,故稱“漢武仙台”。

  軒轅廟,呈四方形,廟門朝南,氣勢雄偉。廟院內有大殿,門額上懸掛着“人文初祖”大匾。大殿中間安放着巨大的黃帝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廟院內的“黃帝手植柏”,相傳爲黃帝親手所植,距今4000餘年。巨柏高米,樹幹下圍10米,有諺語稱:“七摟八紮半,圪裏圪噠不上算”,被譽爲世界柏樹之父。另有一株高大古柏相傳爲漢武帝“掛甲柏”,又名“將軍柏”。廟內碑亭,有碑石約50通,內容主要是歷代帝王的“御製祭文”和歷代修葺陵廟的記載。其中有孫中山、毛澤東親筆撰寫的祭文。

  黃帝陵風景名勝區,面積28平方公里。劃分爲東灣、西灣、馬山、印臺山、黃花溝、橋山鎮6個景區。黃帝陵陵寢聖地,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橋山夜月、沮水秋風、南谷黃花、北巖淨雪、龍灣曉霧、鳳嶺春煙、漢武仙台、軒轅古廟等被譽爲黃陵八景。橋山現有古柏8萬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多萬株,面積86 7公頃,爲我國面積最大的古柏林。高者參天,低亦拂雲,常青不凋,樹姿優美。

  黃帝陵經過大規模整修,一、二期工程已經竣工。新建軒轅廟山門、黃帝陵祭祀大殿、廟前廣場、軒轅橋、橋南廣場,拓寬改造了陵區道路,並廣植松柏花木,綠化美化陵區。山下修建了印池,水面約12公頃,碧波盪漾,湖光山色,遊船悠悠。規劃修建“三皇五帝”展覽館,印臺山海外華人墓園,以實現炎黃子孫葉落歸根的夙願。

  位於延安市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的橋山之巔。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他率先民奠定了中華民族最初文明,被尊稱爲“人文始祖”。爲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分類第一號,堪稱“華夏第一陵”。

  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合力的聖地。陵在山頂正中。面朝南,高3。6米,周長48米。山上81600餘株古柏遮天蔽日,鬱鬱蔥蔥,它在沮水迴繞,羣山環抱之中,有花崗岩路可通山頂,路旁有下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祭亭,紅柱綠瓦,四角飛檐,亭中石碑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字。亭後一石碑,是明代嘉靖年間立的“橋山龍馭”,道明此地是黃帝乘龍昇天之處。陵園中一株高19米古柏,相傳爲黃帝所植,有5000多年了,被稱爲“世界柏樹之父”。

  黃帝陵園景區由陵園區和軒轅廟區組成。山環水繞,建築恢弘大氣,充分體現了中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文明的開拓者——黃帝的敬仰和愛戴。新中國成立後,每逢清明節、重陽節在此進行祭禮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成爲中華民族傳統的國家大典。爲國家首批5A級景區。

黃帝陵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朋友們: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皇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境內,被稱爲“天下第一陵”,軒轅黃帝是我們的祖先,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所以我們來緬懷軒轅黃帝。

  踏過龍池上的軒轅橋,就來到了軒轅廟,進入廟門,一棵遮天蔽日的古柏映入眼簾,那是黃帝親手種植的柏樹,樹幹粗大,聽說七個大人手拉手合抱都圍不過來呢!古柏羣中還有一棵漢武帝甲柏,漢武帝曾在上面掛過鎧甲。黃帝腳印石上的腳印特別大,讓我們想象黃帝是個多麼威武的英雄啊!走出古柏羣,就來到軒轅殿,軒轅殿前有鼓臺、鍾臺、56面龍旗和青銅牛鼎。軒轅殿有一箇圓天窗,這就是天圓地方的景象。每年清明節,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就會來到這裏,祭祀軒轅黃帝。可惜我沒有機會親眼目睹壯觀的情景。

  接着,我們乘車上山去黃帝陵。

  我們沿着石階爬山,兩旁還有許多明星栽的柏樹苗,到了黃帝陵的陵墓前,許多人都在這裏祭祀。黃帝的陵墓前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者“黃帝陵”三個大字,還是郭沫若寫的呢!

  我們繞着黃帝的陵墓走了一圈,旁邊有許多柏樹,是全國最大的柏樹林。兩棵龍角柏好象已經死去,但導遊說卻是有生命的,太神奇了!它們像龍一樣,直插雲霄。真讓人景仰。

黃帝陵導遊詞 篇4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從黃帝開國(建國)算起。孫中山的祭黃帝陵詞開首就是“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這個黃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的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裏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羣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爲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爲此,延安又被稱爲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出生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族主要活動於陝北黃土高原,黃帝逝世後安葬於今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唐代宗大曆五年建廟祀典以來,這裏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新中國建立後,每年清明、重陽節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黃帝陵是中華民族聖地,海外僑胞將其譽爲“東方麥加”。1962年,國務院公佈其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爲“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區景色迷人,山麓有建於漢代的軒轅廟,廟東側碑廊珍藏曆代帝王御製祭文碑57通,現又新增香港、澳門“迴歸紀念碑”。陵、廟所在地橋山現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羣。廟內有相傳黃帝手植柏,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樹。

  黃帝陵龍馭閣位於黃帝陵後的高臺上,高18米,象徵黃帝“馭龍昇天”,也是遊客登高遠眺,觀看橋山全貌及周圍古城與山川形勢的最佳地點。

  誠心亭沿中軸線北行即到誠心亭。該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面積約85平方米。歇山頂上,灰布板瓦與筒瓦緊緊相扣,前檐施勾頭滴水,四邊無牆,欄額下爲花格裝飾,旋子彩繪。明間南北兩側臺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間、補間外側有圍欄圍護。亭柱上書有兩幅楹聯:“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世文章”;“誠朝聖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兒女情”。亭前東南側有一磚砌壁,上書簡介:“歷代帝王將相、墨客騷人,現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同胞華僑、外籍華裔,謁拜黃帝時,先要在誠心亭整衣冠,備禮品,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然後緩步進殿,頂禮膜拜”。

  漢武仙台神道盡頭,便步入陵園了。陵園四周,順依山勢,修有綿亙不絕的青磚圍牆,高1。6米,塗以紅色,象徵至尊至偉。牆頭爲紅椽綠瓦,古色古香。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前寬42米,後寬81米)。陵園門有兩個,分立漢武仙台東西兩側。從東門進入陵園,走不了幾步,左側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築高臺,臺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台”四字,爲明代嘉靖七年閏七月所立,落款爲“池南唐琦書”。此臺始建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

  “黃帝腳印”石正殿前西南側有一塊傳自漢代的“黃帝腳印”石。它出土於黃陵民間傳說爲“黃帝黃城巽宮”的郭家窪村,1965年移至軒轅廟院內。整塊石頭約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鐫刻有黃帝腳印一雙,長0。62米,深約2釐米。民間有向黃帝腳印投硬幣或零錢的習俗,以測運氣如何?“投向腳印大拇趾運氣最好,爲大吉大利云云。”

黃帝陵導遊詞 篇5

  歡迎人人去到這裏,上面我去爲人人介紹一下!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鄉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本始社會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領,是首創中華民族文亮的先人。他用玉做兵器,制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造制了文字,其臣大撓造制了干支曆法,其樂官伶倫造做了樂器。我國厥後能巍然屹立於全國四大文亮今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沒有合的。

  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初次同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進史籍。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升。它對黃帝說:“您的.使命已經完成,請您以及我一塊女死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公民聞訊從大江北南趕去,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敦慌忙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幾回再三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來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爲陵。這等於””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去。但是也有人說,黃帝逝世後就安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仄方千米,山水環抱,林木蔥鬱。觀光者抵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上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口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去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內亂裏還有一些修建、今柏以及石碑等文物。跨入廟門,右邊有一棵偉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爲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古已有4,000多年的””汗青””了。廟門南有一過廳以及一碑亭,碑亭裏陳放着47塊石碑。最南邊坐落着大殿,大殿前另有一株高大的今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偉壯麗,門額懸樑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二端有華美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另有一些陳列品。

黃帝陵導遊詞 篇6

  黃帝陵,素有全國第一陵的稱謂,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陵古稱“橋陵”,爲中國歷代帝王和著紳士士祭奠黃帝的場合。據記實,最早進行祭奠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向是歷代王朝進行國度大祭的場合。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我國其後能巍然挺立於天下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勳是分不開的。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爲黃帝“馭龍昇天”之處。在前爲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高視睨步。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配置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爲欞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陸鋪着磚,顯得古樸典雅。黃帝廟前區氣魄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進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每到晴朗時節,來自天下各地的炎黃子孫,常到這裏拜祭。

黃帝陵導遊詞 篇7

  中華民族汗青悠暫,毫光光耀,有五千年的文亮史。這五千年的文亮史次要從黃帝合國(修國)算起。孫中山的祭黃帝陵詞合首等於“中華合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今傳,造制指北車,仄定蚩尤治,全國文亮,唯有我先”。

  這個黃帝陵——世界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乘上載:“夏曆兩月””初兩””,在沮水河畔(古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閉的升龍峽生下黃帝,今後就有了兩月兩龍仰頭”兇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裏對黃帝是這樣描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全,長而敦敏,成而聰亮”。可見,黃帝從出生到生長就沒有是日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羣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入地子位,黃帝仄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誅了榆罔,克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同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修立起全國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中選爲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亮今後合始了。所之後寡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亮之祖”。爲此,延安又被稱爲中華民族的收祥地。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先人,他出生於陝南黃土高本,黃帝族次要行爲於陝南黃土高本,黃帝去世後安葬於古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唐代宗大曆五年修廟祀典以去,這裏一向是歷代王朝入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新中國修立後,每年清亮、重陽節均在此舉行祭祀典禮,出格是清亮節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黃帝陵是中華民族聖地,海僑民胞將其譽爲“東方麥加”。1962年,國務院收布其爲齊國第一批重點文物迴護雙位,編爲“今墓葬第一號”,號稱“世界第一陵”。黃帝陵區景色迷人,山麓有修於漢代的軒轅廟,廟東側碑廊珍匿歷代帝王御造祭文碑57通,現又新增香港、澳門“迴歸紀念碑”。陵、廟所在地橋山現有千年今柏816000株,是我國最大的今柏羣。廟內亂爭有相傳黃帝手植柏,高20餘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是我國最今老、最大的一株柏樹。

  黃帝陵龍馭閣位於黃帝陵後的高臺上,高18米,象徵黃帝“馭龍仙遊”,也是遊客登高遠眺,觀看橋山齊貌及周圍今鄉與山川形勢的最佳地點。

  誠口亭沿中軸線南行即到誠口亭。該亭面闊五間,入深一間,面積約85仄方米。歇山頂上,灰布板瓦與筒瓦緊緊相扣,前檐施勾頭滴水,四邊無牆,欄額下爲花格裝飾,旋子彩繪。亮間北南二側臺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間、剜間外側有圍欄圍護。亭柱上書有二幅楹聯:“觀乾坤””生物””氣象,讀今古經世文章”;“誠朝聖地人文祖,口祭神州女兒情”。亭前東北側有一磚砌壁,上書簡介:“歷代帝王將相、書生騷人,古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同胞華裔、外籍華僑,謁拜黃帝時,先要在誠口亭整衣冠,備禮品,仄靜口情,消除雜念,然後緩步入殿,頂禮膜拜”。

  漢武仙台神敘盡頭,便步進陵園了。陵園四周,順依山勢,建有綿亙沒有絕的青磚圍牆,高1.6米,塗以紅色,象徵至尊至偉。牆頭爲紅椽綠瓦,今色今香。整個陵園,北南約210米,器材約72米(前嚴42米,後嚴81米)。陵園門有二個,分立漢武仙台器材二側。從東門入進陵園,走沒有了幾步,右側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築高臺,臺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台”四字,爲亮代嘉靖七年閏七月所立,落款爲“池北唐琦書”。此臺始修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劉徹“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

  “黃帝腳印”石正殿前西北側有一塊傳自漢代的“黃帝腳印”石。它出土於黃陵民間傳說爲“黃帝黃鄉巽宮”的郭家窪村,1965年移至軒轅廟院內亂爭。整塊石頭約一仄方米。青石面上,鐫刻有黃帝腳印一單,長0.62米,深約2釐米。民間有向黃帝腳印投硬幣或零錢的習氣,以測運氣如何?“投向腳印大拇趾運氣最好,爲大凶大利如此。”

黃帝陵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朋友們: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黃帝陵古稱橋陵。是因爲,沮河水由西向東呈U形繞此山而過,站在山上朝下看,東邊有河,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曰橋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橋陵。宋樂史《太平寰宇記》雲:“橋山,《山海經》雲: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清人顧祖禹在其所撰《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沮水至縣北,穿山而過,因以橋名。”清代畢沅更於陵前題碑“古軒轅黃帝橋陵”。自此以後,橋陵之稱更爲聞名。1942年,陝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考慮到黃帝聲名遠播、威名遠揚的無比崇高地位,加之爲了與陝西蒲城豐山唐睿宗之橋陵相區別,遂改橋陵爲黃帝陵。此年冬天,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於黃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後,黃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黃帝陵所在地的縣名也隨之由中部縣改稱爲黃陵縣。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Huangdi;YellowEmperor)軒轅氏的陵墓,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陝西黃帝陵爲《史記》正史記載的唯一一箇黃帝陵。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爲“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爲全國首批確定的5A級旅遊景區。黃帝陵古稱“橋陵”,爲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漢武帝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和唐大曆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陵前的“黃帝手植柏”樹齡高達五千年以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見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親自批示,請周恩來部署對黃帝陵進行維修保護。黃帝陵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是歷史上歷朝歷代國家大祭的場所,成爲歷史上一項政治制度。歷史上從漢代先後有歷代皇帝親臨祭祀或者祭文,如漢武帝、唐代宗、宋仁宗、元世祖、朱元璋、明成祖、明宣宗、明英宗、明世宗、明武宗、明神宗、明穆宗、明熹宗、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等,近代有孫中山、蔣介石、毛主席、朱德、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親筆祭文和題詞。以及連戰、宋楚瑜、何厚鏵等愛國人士。 20xx年,國家文物局決定將黃帝陵保護上升爲國家法規,由國家文物局牽頭制定黃帝陵保護行政法規。目前正準備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