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甘肅大佛寺的導遊詞範文(精選3篇)

介紹甘肅大佛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張掖大佛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羣,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於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爲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境優美。這裏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係的古剎之一。據記載:?V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於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審爲3A級景區。今天已成爲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遊、民族風情爲一體的遊覽勝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寺院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爲“登極樂天”、“西方聖境”,右爲“入三摩地”、“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後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爲《西遊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爲珍貴。寺後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爲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爲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爲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別吉太后的靈柩寄放於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爲避禍而出家於此。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甘肅張掖大佛寺

  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

  張掖古稱“甘州”,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後,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聖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爲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党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後,全面佔領了河西走廊。爲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的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箇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並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民間傳說,大佛寺建成之後,篤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內朝拜、居住,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後,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祕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介紹甘肅大佛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張掖大佛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羣,它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於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爲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寺內古建林立,古樹參天,碧草成蔭,環境優美。這裏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係的古剎之一。據記載:?V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於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審爲3A級景區。今天已成爲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遊、民族風情爲一體的遊覽勝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寺院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國師嵬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爲“登極樂天”、“西方聖境”,右爲“入三摩地”、“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後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爲《西遊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爲珍貴。寺後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爲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爲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爲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別吉太后的靈柩寄放於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爲避禍而出家於此。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甘肅張掖大佛寺

  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

  張掖古稱“甘州”,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後,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北宋仁宗天聖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爲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党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後,全面佔領了河西走廊。爲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的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和張掖的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箇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並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民間傳說,大佛寺建成之後,篤信佛教的西夏皇太后梁氏常到寺內朝拜、居住,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後,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祕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4彬縣大佛寺

  彬縣大佛寺石窟,是絲綢古道上一顆璀璨奪目的藝術明珠。位於陝西省彬縣縣城西10 公里處的西蘭公路(312)國道旁。唐初李世民時期的貞觀年間開鑿建成,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涇水,鑿巖爲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臺,曰:“明鏡臺。臺上築樓,雕樑畫棟,飛檐挑角,雄偉壯麗,勢入雲端。

  全寺共130 孔洞窟,錯落綿延在400米長的立體巖面上。其中有佛龕446處,大小造像1980 尊。分四大部分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觀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彌陀佛,跏趺坐於幽深空靈的石窟正中,美輪美奐,袒胸披衣,螺髻罩頂,兩耳垂肩,月眉風眼,鼻直口闊。仰觀金光燦燦的風腴面態,慈祥中透出威嚴, 威嚴中又現慈祥。虔誠凝觀,一股撼人的國量,透徹心扉。

  這是陝西第一大佛。在全國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論,則位居各佛之冠,且別具一格。氣勢磅礴,偉岸大度,充溢着偉人的博氣象。有位專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論文中稱:大佛造型與李世民相似。

  侍立於大佛兩側的菩薩分別爲觀世音和大勢至,與大佛合稱爲西方三聖.兩尊菩薩身高均爲17.6米也是非凡的藝術雕刻。各持法相,面相豐圓,佼秀慈雅,含蓄恬靜.所着錦衣,流暢自如,其形其神,無不透謝出天國裏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東側的千佛洞,則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結構。窟中主像爲彌勒佛像,兩邊侍立的分別是弟子,菩 薩,力士。(圖8).除此各龕內大多爲一佛二菩薩,或一佛兩弟子兩菩薩造像(圖9、10)。尤其是衆多的石雕菩薩造像,袒胸露腹,飄逸飛動顯示出優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動人(圖11),遊人會從中充分領 略大唐時女性自由、活潑、開放的社會風尚。這些造像,多次被國外遊客冠以“東方維納斯”美稱。

  佛洞位於大佛窟西側。釋迦牟尼佛爲主像。釋氏的一侍脅爲文殊菩薩穩騎雄獅背上,獅頸系鈴、獅尾甩動,給人以長嘯奔騰的感覺。

  彬縣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爲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有衆多的海內外遊客仰慕而至,每日絡繹不絕。每年農曆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傳統廟會,這一日,數萬遊客,香客,從四面八方如潮湧來,盛況空前。如今,隨着大佛寺旅遊區內一座座旅遊服務設施的崛起,愈來愈多的遊人來大佛寺飽覽神遊,從而爲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難忘的回味。

  5正定縣大佛寺

  千年古城正定有我國著名的十大佛教寺院之一的隆興寺,當地人又稱爲大佛寺.正定原名真定, 清朝爲避雍正皇帝名諱而改稱正定,沿用至今。從石家莊火車站乘201次小公共大約3塊到正定汽車站,也可石家莊市內打的大約30元直接到隆興寺,因爲正定收費站收過路費來回20元的原因,所以石家莊的士司機一般不願前往.可以先打車到運河橋後再攔截201次小公共,2塊到正定汽車站,或在運河橋打正定的出租車10塊到隆興寺. 從正定汽車站坐1路中巴到隆興寺,或打正定的出租車10塊到隆興寺。建議不要坐三輪車.

  隆興寺正門高高矗立着題寫的大匾,很是好認.還有門口有諸多兜售香火者,很是纏人.寺廟內現已經沒有出家人,是否請香在於自己,在於心誠. 隆興寺票價30元 ,很是貴啊,但是比較於滿寺的千年文物還是有所值.因爲歷史人文景觀較多,建議請導遊或購買語音設備,以免入寶山空手而歸.

  隆興寺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 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爲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改龍藏寺爲隆興寺,俗稱大佛寺。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

  到隆興寺首先看到的就是天王殿,天王殿也是隆興寺的正門剪票處,供奉彌勒菩薩,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 。走過天王殿,就是原來六師殿的遺蹟 。六師殿正正準備重修,有意盡心力者,不妨慷慨解囊. 繞過臺基,便看到了巍峨高大的摩尼殿。 .

  摩尼殿的主體,是一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 摩尼殿中的壁畫、彩塑同樣十分珍貴。摩尼殿殿堂中央爲一正方形內槽,這使得殿堂中呈“回”字形。在面南的壁上,爲宋塑釋迦牟尼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及明塑文殊、普賢二菩薩塑像。塑像高大、雄渾,氣度不凡。東西兩側及大殿四周繪有明代壁畫。壁畫氣勢恢宏,人物衆多,筆法精細。可惜的是絕大多數已經脫落,真是令人深感遺憾。

  最令人稱奇的,是北壁明代通壁懸塑的五彩海島觀音。整面壁上,人物多樣,山石、祥雲縈繞其間。色彩鮮豔,至今仍光彩照人。最特別是北面明朝嘉靖年間重塑的高3.4米的倒坐觀世音(倒坐大致的意思是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衆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優柔端莊,被魯迅譽爲“東方美神”。 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 .但見她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着紅色長裙,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於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呈大自在狀。一派閒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更令人叫絕的是當你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座雕塑中觀世音菩薩的眼睛的時候,總會覺得大慈大悲的菩薩面露笑意的慈眼安撫我們這些愚癡的衆生.

  從北面抱廈走出,穿過牌樓門,便可看見戒壇。 走出戒壇,便可看到東側的轉輪藏閣和西側的慈氏閣。 在慈氏閣裏可以看到了宋代木雕天冠彌勒佛。

  在慈氏閣北面, 是“龍藏寺碑”。據說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但是要以這塊記錄了隆興寺 據說刻有約1500字,在書法史上還認爲是隸書向楷書渡的典範。 龍藏寺碑旁,有兩座御碑亭,黃色的琉璃瓦顯示了其尊貴的地位。兩座御碑亭分別是康熙、乾隆皇帝所立。

  御碑亭後便是整座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大悲閣。大悲閣始建於宋代,後毀於戰火,清代曾仿宋代建制重建。 九十年代初期,國家撥款將原建拆毀,進行重建。 現在的大悲閣高33米,共三層。規模雖比宋時略小, 走進大悲閣 矗立在 面前的,正是被譽爲“華北四寶”的正定大菩薩。 正定大菩薩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22.28米,宋代鑄造,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青銅製藝術品。42臂分別執日、月、淨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有3000工匠參與鑄造。由於佛像超高,所以採取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最後添鑄42臂(後被鋸掉,現爲木雕而成)。工程浩大,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與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齊名。這座青銅製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維護主要依靠國家資金,也接納社會捐助,有意盡心力者,請慷慨解囊.

  院內還有類似漢代古屍等等展覽,大約是5元一次,意義不大,不推薦,左首處有瓷器展,免費,值得一看.

  大悲閣後有一棵粗壯的柏樹。 據說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據說系紅布繞3圈可吉祥如意,姑且信之.

  穿過彌陀殿,便可看到隆興寺的最後一座建築—明代毗盧殿。 現殿內供奉有明鑄銅質毗盧佛像。佛像設計精巧,造型獨特,共三層,鑄有一千個蓮瓣,1072尊佛像。

介紹甘肅大佛寺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潼南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潼南縣大佛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重慶市潼南縣1.5公里的定明山山腳,是潼南縣市級風景名勝區–定明山運河風景名勝區中著名的遊覽勝地。寺創於唐鹹通年間(860-873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禪寺”。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蓋七重飛閣以蔽風雨,今尚完好,寺內古壁上存有歷代名人題詠,其中飛霞、天開圖畫等,頗有藝術價值。景區內的摩巖飾金大佛高達27米,是全國最大的飾金大佛,居世界第8位。

  大佛寺現在尚存大佛殿、觀音殿、玉皇殿、鑑亭四座木質結構古建築,多系清末遺物。其中大佛殿堪稱壯觀,殿高33米,依山傍水,高閣飛檐,結構獨特。因大佛殿中有一尊釋迦尼坐像一尊,周身貼金,金光燦燦。像高27米,結跏趺坐,頭系螺髻,袒胸,套雙領外衣,左手置於膝間,右手平胸,施無畏印,形態莊嚴肅穆,雙目炯炯傳神,氣勢尤爲雄偉。故稱之爲大佛寺。大佛寺保存着從隋唐至今的儒家、佛家、道家造像104龕,700餘尊,並有歷朝歷代文人墨客,朝廷重臣的題記、詩詠、碑碣、造像等83則;鎦金楹聯鐫刻20則;水文題刻5則;景區內不僅金仙偉岸,而且怪石成趣、俠雨興雲、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其中最著名的景觀有:玉皇殿、觀音殿、大佛殿、石磴琴聲、鑑亭、頂天佛字、關羽像、救苦天尊、翠屏秋月、海潮音。

  據碑記所載,潼南大佛始鑿於唐朝末年,先鑿佛首,北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開雕佛身,至南宋紹興辛末(1151年)全像竣工,前後歷時二百多年,是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爲”蜀中四大佛”之一。寺院區內存有大小造像七百餘軀,宋至清朝題刻碑碣83則,是重慶境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在大佛寺側的崖壁上,集中了七個年號的洪水題記。題刻始刻於明,續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緒十五年、民國三十四年、1981年曆次大洪水標記線和題記。此崖壁集多箇年份不同的洪水題刻於一處,可以比較歷次洪水在此境內的高程,對探索古代洪水的演變規律,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大佛寺傳承法係爲臨濟宗,傳法興寺祖師有釋德修、釋蒲智、釋界遠法師等。另外,道士王了知、居士鄧利成亦爲著名興寺大德。大佛寺歷史上曾重建三次,前兩次(1151年、1278年)分別由鄧利成、馮輯、清暉所建;最後一次是民國十一年重建。寺內有八丈金仙爲鎮寺之寶;乾隆臨駕大佛寺時黃羅帳爲重要文物;另有僧舍利塔一座,塔主是悟法禪師。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